推荐-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推荐 精品

推荐-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推荐 精品
推荐-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推荐 精品

瓦斯治理理念和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摘要:基于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介绍了当前煤炭工业安全生产情况和科学开采面临的困难,并具体针对低透高瓦斯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重点分析了淮南矿区先进的瓦斯治理理念和管理理念,阐述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并详细介绍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及基于此的瓦斯治理技术工程实例。最后指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健词:瓦斯治理;煤与瓦斯共采;煤层群;高效开采

瓦斯治理是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和基础。瓦斯问题特别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因而导致煤矿瓦斯事故多发、生产效率低下,安全高效开采难以实现。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加大,地质条件更复杂,地应力、瓦斯含量和压力增加,瓦斯治理难度进一步增大。近期我国发生的煤与瓦斯突出引发瓦斯爆炸事故,都是由于煤矿向深部开采过程中,瓦斯灾害升级所导致的事故,如【1】:20XX年2月22日发生在山西古交市屯兰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死亡77人;20XX年5月30日,重庆松藻矿务局同华煤矿特大瓦斯突出事故,30人死亡,77人受伤;20XX年9月8日发生河南平顶山市新华四矿“9.8”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4人;20XX年11月21日发生在鹤岗新兴煤矿瓦斯爆炸,死亡108人。淮南矿区煤层赋存条件极其复杂,是我国瓦斯含量最高的矿区之一,曾是全国瓦斯事故重灾区。目前,淮南区内现有矿井全部为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新建矿井多为深井开采,首采区多在距地表800m以下深度;大部分生产矿井的开采深度已达-700~-1000m,且开采深度正以每年20~25m的速度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南矿区采用传统的瓦斯抽放技术和方法,均不能解决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群开采的瓦斯治理难题;自1998年后,淮南矿区转变了瓦斯治理理念,开展科研攻关,创新瓦斯治理技术,取得了瓦斯治理技术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煤矿安全高效开采。

1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1.1煤炭科学产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我国煤炭科学产能制约因素主要有:(1)深部煤炭开发的资源制约;(2)煤炭开发基地西移中的生态环境及长距离输送制约;(3)安全高效生产能力制约;(4)资源回收率制约;(5)环境容量制约。我国煤矿灾害类型多,分布面广,在世界各主要产煤国家中开采条件最差、灾害最严重。据调查,对于国有重点煤矿,处在浅部开采时,地质构造复杂或极其复杂的煤矿占36%,地质构造简单的煤矿占23%;

进入深部开采后,地质构造均朝复杂或极其复杂发展。

我国煤层瓦斯含量丰富,累计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23亿m3,可采储量约470亿m3,埋深浅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万亿m3,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高瓦斯矿井多,国有重点煤矿70%以上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大部分为低透气性煤层(渗透率<1mD),平均在0.002~16.17mD。其中,渗透率小于

0.10mD的占35%;0.1~1.0mD的占37%;大于1.0mD的占28%;大于10mD的较少。

1.2煤炭科学开采势在必行,瓦斯治理任务艰巨

实践证明,靠传统的瓦斯综合治理途径、引进技术和地面开采煤层气等方法都不能解决我国绝大部分矿区的瓦斯治理难题,特别是在类似两淮矿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低渗透率煤层,根本就解决不了瓦斯治理难题,自然就遏制不了瓦斯事故的发生。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走科学开采的路子!淮南根据矿区实际情况,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及工程实践,探索出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煤层气高效开采与利用技术,初步建立了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理论体系,该瓦斯治理理念和技术在全国大部分矿区得到了推广。

2理念创新引领煤矿瓦斯综合治理

2.1安全与生产的矛盾可以统一于先进生产力

实践证明,煤矿的安全与生产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先进生产力面前,保护生命和提高产量目的其实是可以同时达到的。事实上,治理瓦斯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提高生产力水平。淮南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特征就是“一先进三保护”,即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并实现“三个转变”,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到技术密集型,从粗壮劳动力转到高素质员工队伍,从粗放管理转到科学管理。

2.2可保必保、应抽尽抽

淮南矿区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及工程实践,得出首采卸压层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是对突出煤层进行消突最有效、最可靠,也是最经济的方法的结论,认为可保必保--具备条件的必须开采首采卸压层;应抽尽抽——给足卸压抽采时间和空间,实现瓦斯抽采最大化。在此前提下,基本上解决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瓦斯高效开采难题。

2.3治理瓦斯,岩巷先行

事实证明,瓦斯治标治本都离不开打钻。打钻和岩巷作为安全生产技术的第一要务,为实现瓦斯治本,必须着力建设一流的打钻和岩巷队伍、一流的打钻和岩巷装备、一流的打钻和岩巷管理。淮南矿区现立足打大钻、打长钻、打高技术钻,用准军事化、专业化、精细化手段管理打钻队伍。淮南矿区现有8支已专业化打钻队伍,共计1700,实现了专业化打钻队伍“全覆盖”。

2.4瓦斯利用

瓦斯是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源,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洁净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开发利用瓦斯(煤层气),既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又可以改善矿井安全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对缓解常规油气供应紧张状况、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煤矿瓦斯治理必须走“变抽放为抽采,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的路子。

3技术创新是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

煤与瓦斯共采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淮南矿区开展了大量研究,成功地解决了矿区瓦斯治理和安全开采技术难题。应用这些成果,连续12年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从4.01降低到近5年0.1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安全有了保障,企业得到发展,年产量从1000万吨增加到6700万吨。淮南矿区的煤与瓦斯共采主要创新技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3.1地质保障技术是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

目前淮南地质保障技术的创新重点主要包括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地面地质“CT”)、井下综合物探(井下地质“CT”)、地测、防治水信息化及预警、地球化学识别(地质“DNA”)、出水水源快速判别、瓦斯地质等关键性技术。

3.2低透气性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

3.2.1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

淮南在解决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技术难题的过程中,打破传统自上而下的煤层开采程序,设计了制造煤体松动卸压的开采方案,提出采取卸压开采增加煤层透气性、“抽采”瓦斯的原理,变传统瓦斯自

然排放为集中“抽采”,实现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的科学构想;图1首采层开采后,大量解吸瓦斯在抽采负压作用下沿卸压张裂隙径向流动的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原理图。基于此,根据实验室模拟研究,提出了在煤层群中选择安全可靠的煤层首先开采,造成上下煤岩层膨胀变形、松动卸压,增加煤层透气性;同时在被卸压煤层顶底板设计巷道、钻孔抽采卸压瓦斯的技术路线。同时利用数值模拟研究手段对淮南矿区卸压开采采场内应力场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发现了首采层开采后顶板存在环形裂隙区、顶底板被卸压煤层膨胀变形区的裂隙场分布及演化规律,以及瓦斯富集区分布及运移规律。研究成果在百余个工作面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

Ⅰ-冒落带,Ⅱ-裂隙带,Ⅲ-弯曲下沉带, A-煤壁支撑影响区,B-离层区,C-重新压实区 1-上部采空区顶区空隙区,2-裂隙带内的楔形裂隙发育区,3-远程卸压煤层离层发育区图1 采动覆岩移动“竖三带”、“横三区”和“裂隙三发育区”模型

3.2.2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工程技术体系

尽管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在淮南矿区取得了成功,但该技术存在瓦斯抽采巷道、钻孔工程量大等缺点,因此,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深入研究,20XX年又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的科学构想:走采煤工作面无煤柱沿空留巷,替代顶底板瓦斯抽采岩巷、变传统U型为Y型通风方式、在留巷内设计钻孔连续抽采采空区瓦斯的技术路线,如图2示。

图2 无煤柱沿空留巷钻孔法抽采瓦斯原理图

3.2.2.1首采煤层顶板瓦斯抽采技术

首采煤层工作面的瓦斯主要来源于本煤层、采空区和邻近层的卸压解吸瓦斯。根椐矿山岩层移动理论,煤层在开采过程中,顶底板岩层冒落、移动,产生裂隙。由于瓦斯具有升浮移动和渗流特性,来自于大面积的卸压瓦斯沿裂隙通道汇集到裂隙充分发育区,在环形裂隙圈内形成瓦斯积存库(见图3(a))。数值模拟研究表明首采层瓦斯富集区位于两巷采空侧上方(宽0~30m,高8~25m)的环形裂隙区(见图3(b))、顶板破碎角50o对应向上40~58.7m的竖向裂隙区。因此,把抽采钻孔和巷道布置在环形裂隙圈内,能够获得理想的抽采效果,从而避免采空区瓦斯大量涌入到回采空间。淮南矿区工程实践表明,在裂隙区内预先布置顶板巷道或钻孔抽采卸压瓦斯,抽采率可达60%(见图4)。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在淮南矿区取得成功,实现了卸压层间距达50倍采高,突破了30倍采高的传统理论,实现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重大突破,图5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原理图。

(a)首采层顶板抽采富集区瓦斯原理图

(b)顶板裂隙区数值模拟结果

图3 首采层顶板瓦斯抽采

图4 首采煤层顶板瓦斯抽采试验效果

图5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原理

3.2.2.2大间距上部煤层膨胀卸压开采顶板瓦斯抽采技术

淮南矿区利用首采煤层的远程采动卸压和使顶板卸压煤岩层下沉变形破裂,使透气性成千倍增加,在首采

层开采过程中,在顶板破裂弯曲下沉带,首创“卸压煤层底板岩巷和网格式上向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方法”,将顶板弯曲下沉带卸压煤层和底板臌起卸压膨胀带内的解吸瓦斯,通过顺层张裂隙汇集到网格式抽采钻孔,进行及时有效的抽采(见图6)。研究发现:首采层卸压开采后,上向卸压范围为走向卸压角80.8~84.7o,倾向卸压角83~85o,上向卸压层间距达10~150m,采用在被卸压煤层底板弯曲下沉带预先布置巷道钻孔抽采卸压瓦斯的技术方法,抽采率达65%以上。

图6 远程卸压开采模拟图

3.2.2.3煤层群多层开采底板卸压瓦斯抽采技术

淮南矿区B8~B4煤层属于煤层群开采,B8、B7b、B7a不是突出危险煤层,B6和B4为突出危险煤层。因此,首先以非突出煤层B8作为首采保护层,然后依次开采非突的B7b、B7a煤层,最后开采受到上保护层采动卸压保护的B6、B4突出危险煤层。当B8采动后,B7、B6煤层处在膨胀裂隙带内,在此裂隙带的底板岩层内布置巷道和网格式穿层钻孔实现多重高效瓦斯抽采,如图7所示。研究发现多重卸压开采后,下向卸压范围为走向卸压角99.3~100.1o,倾向卸压角102~110o,下向卸压层间距达10~150m,采用预先布置巷道和穿层钻孔抽采卸压瓦斯,瓦斯压力由3.6MPa降至0.2MPa,透气性系数增大了570倍,抽采率达50%以上。

图7 煤层群多层开采底板卸压瓦斯抽采模拟图

3.2.2.4多重开采上部煤层对下部煤层的卸压效果

B8煤层开采后,由于B4煤层与之距离达62.3m,卸压的效果不够充分,钻孔流量虽有提高,但提高幅度远不如距离较近的B6等煤层,再加上开采过程中的卸压时间较短,使得B8煤层开采时,B4煤层含有的瓦斯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以致残余瓦斯压力仍达1.5~2.0MPa。B7、B6煤层的陆续开采,使B4煤层有一个多次卸压的过程。考察数据表明,在上部B8、B7、B6煤层回采后,B4煤层瓦斯压力降低了50%、B4煤层透气性系数增大了300倍以上、B4煤层钻孔瓦斯流量由原来的0.008~0.009m3/min提高到了

0.1455m3/min,增大了16.1倍。实际上在多重开采上保护层之后,测得B4煤层的残余瓦斯压力实际值为0.2MPa,证明多重开采上部煤层比开采单一煤层卸压效果更好(见图8)。

图8 多重开采上部煤层卸压效果

3.2.2.5卸压开采裂隙发育区地面钻孔管抽瓦斯技术

地面采空区钻孔的设计目的在于在得到一个高效的地面采空区钻孔抽采系统,该系统能更多地抽采高浓度的瓦斯,并使采空区自燃的风险最小。地面钻孔结构如图9所示。

采空区瓦斯抽采对减小回风流及其它抽采方法(如顶板钻孔、上隅角抽采管道)的瓦斯浓度有很大影响。尽管在钻孔工作的早期阶段并不明显,但随着工作面离开钻孔位置,钻孔的瓦斯流量和浓度都随之增加,回风流及顶板钻孔或巷道内的瓦斯浓度也开始下降,典型情况下降低0.2~0.3%。

图9 地面钻孔结构示意图

3.3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根据煤层群赋存条件,首采关键卸压层,沿采空区边缘沿空留巷实施无煤柱连续开采,通过快速机械化构筑高强支撑体将回采巷道保留下来,沿空留巷与综采工作面推进同步进行,在留巷内布置上(下)向高(低)位钻孔,抽采顶(底)板卸压瓦斯和采空区富集瓦斯,工作面埋管抽采防止采空区瓦斯大量向工作面涌出,以留巷替代多条岩巷抽采卸压瓦斯,大大减少岩巷和钻孔工程量,实现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如图10所示。

图10 无煤柱沿空留巷钻孔法抽采瓦斯原理图

最新创新瓦斯治理理念实现煤与瓦斯共采

创新瓦斯治理理念实现煤与瓦斯共采

创新瓦斯治理理念实现煤与瓦斯共采,一、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创新引领煤矿瓦斯综合治理 三、技术创新是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的关键 四、管理创新是推进瓦斯治本的保障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 科学开采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中已经确定,中国将“坚持以煤炭为主体、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战略”;中国工程院《国家能源发展战略2030~2050》煤炭2030年需求高达38亿吨。显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不可替代。2050年我国能源才能将煤炭调整为基础能源,但仍需30亿吨,比例达40%左右;未来30年80%左右为燃煤发电、年消耗煤炭占煤炭总产量的50%~70%左右的格局难以改变; 煤炭相对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能源建设,有投资强度较低、周期较短、效率较高、技术更为成熟等特点,是最为易得的大规模一次能源; 立足国内是煤炭能源最为重要的特征,且主要煤炭基地在我国中西部,在国际局势出现动荡时,煤炭能源可以保障国内能源的基本供应。 煤炭科学产能的制约因素分析 深部煤炭开发的资源制约。我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t,其中埋深在1000米以下的为2.95万亿t,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 煤炭开发基地西移中的生态环境及长距离输送制约。由于东部资源逐渐减少,煤炭开发的战略西移摆在人们面前;

安全高效生产能力制约。我国煤田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深度大、条件差、难度大;由于多期地质作用的影响,煤层软、透气性差,瓦斯含量高,煤层顶板条件差异大,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危害严重;煤层自然发火期短,煤尘爆炸危险性大,特别是北方煤田下部煤层受底部奥陶系灰岩水的严重威胁等,都制约我国煤炭工业的科学产能、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资源回收率制约。煤炭资源回采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煤矿资源回采率低于50%,乡镇煤矿资源回收率在20%左右; 环境容量制约。煤炭的产能、利用受环境容量的限制。煤炭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燃煤电站烟尘排放总量基本控制在300万t左右、燃煤C02排放量约50亿t/年,居世界第二位,约是美国的90%。 瓦斯抽采利用率低。2010年,全国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量88亿m3(其中井下瓦斯抽采量73.5亿m3 ,地面煤层气产量14.5亿m3 ),利用量36亿 m3,利用率40%。全国煤矿瓦斯实际抽采率仅为30.6%,而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煤国家均在50%以上。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情况 我国煤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95%以上为井工开采,国有重点煤矿70%以上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大部分为低透气性煤层(渗透率<1) 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是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没有解决,此类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多发、生产效率低下,安全高效开采难以实现。 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严峻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简述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简述 【摘要】煤与瓦斯突出是当前世界上至今仍未充分认识和较好解决的难题,严重地影响煤矿的生产与安全。煤与瓦斯突出机理是煤与瓦斯研究的重要方法,掌握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发生的过程特征以及突出发生的影响因素,对于煤矿煤与瓦斯的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煤与瓦斯;现象;空隙;煤体;突出 1.煤与瓦斯概述 煤与瓦斯突出是当前世界上至今仍未能充分认识和很好解决的难题,严重地影响煤矿的生产与安全。自1843年3月22法国鲁阿雷煤田伊萨克煤矿,在急倾斜厚煤层平巷掘进是发生世界上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发生过煤与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是指在压力作用下,破碎的煤与瓦斯由煤体内突然向采掘空间大量喷出,是另一种类型的瓦斯特殊涌出的现象,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每次突出前都有预兆出现,但出现预兆的时间和种类是不同的,熟悉和掌握预兆,对于及时撤出人员、减少伤亡具有重要的意义。煤与瓦斯突出给煤矿的生产安全,特别是井下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这类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井下安全生产,世界上各主要产煤国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煤与瓦斯突出机理,以便为突出危险性预测和防突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于突出过程中煤岩体破坏与发展机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定性与假说性阶段,对于突出过程中哪些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与其它因素间的作用机理还把握不准,故而只能对某些突出现象给予解释,还不能形成统一完整的理论体系。 2.煤与瓦斯突出假说 目前认为的突出机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单一因素作用假说,一个是综合作用假说。单因素假说又分好几多种,包括瓦斯主导作用假说,地压主导作用假说,化学本质作用假说。其中以瓦斯为主导作用的假说:瓦斯包说,煤孔隙结构不均匀说,粉煤带说,突出波说,裂缝堵塞说,地质破坏带说,闭合空隙说,瓦斯膨胀说,瓦斯解吸说等等假说。以地压为主要作用的假说包括:岩石变形潜能说,应力叠加说,顶板位移不均匀说,集中应力说,塑形变形说,振动波动说,放炮突出说等等假说。化学本质作用假说包括:瓦斯水化物说,地球化学说,硝基化合物说。 这些假说都是从单一方面看突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目前我过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煤与瓦斯突出是由地应力、包含在煤体中的瓦斯以及煤体自身物理力学性质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持综合作用假说观点的学者都承认,煤与瓦斯突出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对各种因素在突出中所起的作用却各说纷纭。 3.突出发生过程特征

煤与瓦斯共采

专家:实现安全生产应“煤与瓦斯共采” 时间:2011-8-16 13:59:42 来源:煤炭网 如何解决我国低透气性煤层的煤矿瓦斯治理难题,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专家指出,煤炭与瓦斯(煤层气)共采是必经之路。 8月13日—14日,在由北京大学、山西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主办的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暨世界新能源战略高峰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袁亮指出,我国煤炭探明储量5.57万亿吨,其中负1000米以下占53%,同时我国煤矿地质条件极其复杂,95%为井工开采,70%以上国有煤矿是高瓦斯矿井。随着开采规模和开采深度增加,我国大部分煤矿将面临低透气性高瓦斯开采难题,这正是造成煤矿瓦斯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安全高效开采一直是困扰采矿界的世界性难题。 “靠引进国外煤矿瓦斯开发技术不能解决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瓦斯治理难题。只有走‘煤与瓦斯共采’的路子才能实现我国煤炭的科学开采。”袁亮说。 近年来,我国成功自主研发的低透气性煤层群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突破了传统采矿和瓦斯治理理论,实现了煤与瓦斯共采、瓦斯变害为宝,这些技术在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安徽淮南矿区得到了成功应用,并在全国高瓦斯矿区得到全面推广。此外,晋城沁水盆地突破了高阶煤地面煤层气开发禁区,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为我国地面煤层气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此外,我国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较为成功的淮南和晋城矿区的典型案例表明,我国在低透气性煤层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袁亮建议,从“十二五”开始,我国煤矿瓦斯开发应做到“两条腿走路”,即短期内无法采用地面煤层气开采的“三低一高”(低饱和度、低渗透性、低储层压力,高变质程度)矿区,推广“淮南模式”,走煤矿区采煤采气一体化、煤与瓦斯共采的路子,力争用5年—10年时间,煤矿区瓦斯抽采量达到150亿—250亿立方米;在适合地面煤层气开发条件的地区,优先安排勘探开发,突破关键技术和政策瓶颈,解决“气权矿权重置”等问题,推广“晋城模式”,走先抽煤层气后采煤的路子。 目前,“淮南模式”和“晋城模式”已在山西焦煤集团、晋城煤业集团等煤矿企业大力推广。 论坛上,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令政策也高度认可煤层气产业的前景以及煤层气产业发展对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他说:“山西省煤层气储量丰富,达10万亿立方米,但目前每年产量不到50亿立方米,如果每年开发利用量达到500亿立方米,就相当于一个‘绿色大庆’了。”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正式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009年5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9号)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已经2009年4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原煤炭工业部1995年1月25日发布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同时废止。 局长:骆琳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工作,有效预防煤矿突出事故,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根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煤矿企业(矿井)、有关单位的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以下简称突出)的防治工作,适用本规定。 现行煤矿安全规程、规范、标准、规定等有关突出防治的内容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突出煤层,是指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突出的煤层或者经鉴定有突出危险的煤层。 本规定所称突出矿井,是指在矿井的开拓、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层的矿井。 第四条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突出矿井的矿长是本单位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设置防突机构,建立健全防突管理制度和各级岗位责任制。 第五条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突出矿井应当根据突出矿井的实际状况和条件,制定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一)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二)区域防突措施; (三)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四)区域验证。 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二)工作面防突措施; (三)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四)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条防突工作坚持区域防突措施先行、局部防突措施补充的原则。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区域防突工作应当做到多措并举、可保必保、应抽尽抽、效果达标。 第七条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并立即分析、查找突出原因;在采取措施消除突出隐患、强化实施综合防突措施后,方可恢复生产。 非突出矿井首次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按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防突机构和管理制度,编制矿井防突设计,配备安全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系统,补充实施区域防突措施,达到本规定要求后,方可恢复生产。

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理论、技术与工程

一第39卷第8期煤一一炭一一学一一报 Vol.39一No.8一一2014年 8月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Aug.一 2014一 谢和平,周宏伟,薛东杰,等.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二技术与工程[J].煤炭学报,2014,39(8):1391-1397.doi:10.13225/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200850.html,ki.jccs.2014.9038 Xie Heping,Zhou Hongwei,Xue Dongjie,et al.Theory,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 in China [J].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4,39(8):1391-1397.doi:10.13225/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200850.html,ki.jccs.2014.9038 我国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二技术与工程 谢和平1,周宏伟2,薛东杰2,高一峰3 (1.四川大学,四川成都一610065;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一100083;3.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徐州一221008) 摘一要:针对我国煤层低渗透二强吸附的特点,系统分析总结了我国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三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着重阐释了采动力学及瓦斯增透理论的定量评价理论体系;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重点介绍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体系二全方位立体式抽采瓦斯技术体系二深部薄厚煤层瓦斯抽采技术体系的技术组成与最新科研进展三进一步指出了建立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体系所面临的难题与挑战,展望了煤与瓦斯共采未来的发展方向三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工程技术;最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TD712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文章编号:0253-9993(2014)08-1391-07 收稿日期:2014-06-30一一责任编辑:王婉洁 一一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资助项目(2011CB201201);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130023110017)一一作者简介:谢和平(1956 ),男,湖南双峰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三E -maill:xiehp@https://www.360docs.net/doc/ab17200850.html, Theory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of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 in China XIE He-ping 1,ZHOU Hong-wei 2,XUE Dong-jie 2,GAO Feng 3 (1.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一610065,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Resources and Safe Min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一100083,China ;3.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Geomechanics and Deep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一221008,China )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low permeability and enhanced adsorption of coal seams in China,the authors made a brief review about the status and latest progress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key engineer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n the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e authors laid stress o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ning-induced mechanics and theory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enhanced permeability of coal.Then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in key technologies is focused on the stress-relief-induced gas extraction technology system,the spatial direction-based gas extraction technology system,and some advances of extraction technology system used in the thick or thin coal seam in deep.Furthermore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prospec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ory on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simultaneous exploitation of coal and gas;fundamental theory;engineering technology;latest progress 一一煤炭是我国主体能源,瓦斯作为煤的伴生产物,不仅是煤矿重大灾害源和大气污染源,更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能源三我国瓦斯总量大,与天然气总量相当,且随着采深的增加,瓦斯含量将显著增大三实现 煤与瓦斯共采,是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必然途径三深部煤与瓦斯共采不仅能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煤矿安全高效洁净的生产水平,尤其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二减少温室气体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专家解读.doc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专家解读 煤炭工业出版社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 第19号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已经2009年4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原煤炭工业部1995年1月25日发布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同时废止。 局长骆琳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目录 前言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一节突出煤层和突出矿井鉴定 第二节建设和开采基本要求 第三节防突管理及培训 第三章区域综合防突措施 第一节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和要求第二节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第三节区域防突措施 第四节区域措施效果检验 第五节区域验证 第四章局部综合防突措施 第一节局部综合防突措施基本程序和要求第二节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 第三节工作面防突措施 第四节工作面措施效果检验 第五节安全防护措施 第五章防治岩石与二氧化碳(瓦斯)突出措施第六章罚则 第七章附则 附录A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B 煤与瓦斯突出记录卡片 附录C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汇总表 附录D 保护层保护范围的确定 附录E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基本流程参考示意图

前言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已于2009年4月30日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原煤炭工业部1995年1月25日颁发的《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同时废止。 《规定》是我国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技术规章之一,是指导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的一部专项的权威的技术规章。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和《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是煤矿设计、建设、生产和管理必须遵守的安全准则。同时也是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和行政执法的依据。 1988年原煤炭工业部颁发实施了《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这是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关于煤矿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防治的专门文件,并在1995年修订后再次颁发。《细则》的颁发,是对我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科学技术成果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为推动我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管理和科研的深入起到了很好的指导的作用,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保护煤矿职工人身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定》的颁布,既是对《细则》颁发以来我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工作的总结,同时在《细则》的基础上提升了法律约束力,对防突工作将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长期坚持的能源发展战略。煤矿安全生产是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1)

收稿日期:20031010 作者简介:吴财芳(19762),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瓦斯地质、煤层气地质方面的研究. 第33卷第2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V ol .33N o .22004年3月 Journal of Ch ina U niversity of M ining &T echnol ogy M ar .2004 文章编号:100021964(2004)022******* 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发展 吴财芳,曾 勇,秦 勇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论述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煤矿绿色开采的意义,介绍了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新问题,并阐明了其理论依据.分析了煤与瓦斯共采在煤矿井下的成功经验,并举例说明了井下瓦斯抽放与地面煤层气开发有机结合的重要性.最后指出了煤与瓦斯共采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煤层气;瓦斯抽放;绿色开采中图分类号:TD 712;TD 82 文献标识码:A P resent Situati on ,A pp licati on ,and D evel opm ent of Si m ultaneous Extracti on of Coal and Gas WU Cai 2fang ,ZEN G Yong ,Q I N Yong (School of R es ources and Eeath Sciene ,CUM T ,Xuzhou ,J iangsu 221008,Ch ina ) Abstract :T he i m portance of si m ultaneous extracti on of coal and gas and its purpo rt to green exp l oitati on are discussed .T he p resent situati on and the theo ry of th is technique asw ell a s om e ne w p roble m s are in troduced .Experience of si m ultaneous extracti on of coal and gas in coal m ine is analyzed and an exa mp le is used to exp lain the sign ificance of the organic com binati on of gas dra w ing underground w ith coalbed m ethan exp l o iting on ground surface .F inally ,p roble m s w e should pay attenti on to and the devel op ing w ay of si m ultaneous extracti on of coal and gas are pointed out .Key words :si m ultaneous extracti on of coal and gas ;coal bed m ethan ;gas dra w ing ;green exp l oitati on 煤层瓦斯,又称为煤层气,自生自储地赋存于煤层之中.近几年来,随着煤矿井下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增大,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频发的瓦斯灾害严重地威胁着矿井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制约着矿井生产的发展.但是,煤层气又是经济的可燃气体,是一种清洁、方便、高效的能源,其发 热量为33.5~36.8M J m 3 ,并且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大力开发煤层气,既可以充分利用地下资源,又可以改善矿井安全条件和提高经济效益,并有利于改善地方环境质量和全球大气环境.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煤层瓦斯,一直以来都是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钱鸣高院士首次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1],并且阐述了它的内涵和技术体系[1].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1]包括:保水开采、“三下”采煤、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矸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由此可见,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是绿色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23],其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煤矿在防治瓦斯灾害方面应彻底转变观念,从采掘部署上把瓦斯抽取纳入正规生产的工艺流程,从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充分保证,促进煤层瓦斯的开发和利用规模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才会得到有效控制,高瓦斯突出矿井才会随着治理瓦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考试题及答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知识考试题 1、压风自救装置吊挂高度为距巷道底板( B ),但在同一条巷道内的吊挂高度必须统一、整齐。 A、— B、— C、— D、— 2、在突出煤层的石门揭煤和煤巷掘进工作面进风侧,必须设置至少2道牢固可靠的反向风门。风门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 C )。 A、2m B、3m C、4m D、6m 3、采煤工作面放炮地点到工作面的距离由矿技术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 B )。 A、50m B、100m C、150m D、200m 4、发现煤与瓦斯突出预兆,必须立即( B ),并向调度室汇报。 A、加快工作 B、停止工作撤出人员 C、正常工作 5、瓦斯突出时,瓦斯浓度达到( A )时会引发爆炸事故。 A、5%-16% B、0、1%-64% C、5%-12% D、16%-40% 6、矿井瓦斯是井下从煤岩中涌出的以( D )为主的有毒、有害气体的总称。 A、一氧化碳(CO) B、氮气(N2) C、一氧化碳(CO) D、甲烷(CH4) 7、煤与瓦斯突出是在地应力和( C )的共同作用下,破碎的煤岩和瓦斯由煤体或岩体突然向采掘空间抛出的异常的动力现象,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极大。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瓦斯 D、氮气 8、采煤工作面浅孔注水湿润煤体措施可用于煤质较硬的突出煤层。注水孔间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孔深不小于( A )。 A、4m B、5m C、6m D、8m 9、突出煤层的掘进工作面与煤层巷道交叉贯通前,被贯通的煤层巷道必须超过贯通位置,其超前距不得小于5m,并且贯通点周围( A )内的巷道应加强支护。A、10m B、15m C、20m D、30m 10、穿层钻孔的封孔段长度不得小于( D )。A、2m B、3m C、4m D、5m 11、煤与瓦斯突出次数和强度,随煤层厚度,特别是软分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煤层倾角愈大,突出危险性也( B )。 A、愈小 B、愈大 C、没有明显 12、下列现象中煤与瓦斯突出的前兆是( A )。 A、瓦斯涌出量增大,工作面温度降低 B、有水气 C、煤壁挂红 D、钻孔有水流出 13、回采工作面采用超前排放钻孔和浅孔卸压抽放作为工作面防突措施时,钻孔直径一般为( B ),钻孔在控制范围内应当均匀布置,在煤层的软分层中可适当增加钻孔数。 A、40~65mm B、75~120mm C、130~160mm 14、回采工作面中高压注水措施注水参考的参数值为:钻孔间距 3.0m,孔径42mm,孔长( C ),封孔深度2~4m,注水压力8~12MPa,并以注水时煤壁或相邻钻孔出水为准。 A、~ B ~ C、~10m 15、煤与瓦斯突出频率低而强度高,下列选项哪个不是可能的原因( C )。 A、围岩破碎不严重 B、地应力相对集中 C、煤层酥松 D、煤质坚硬 16、矿井瓦斯积聚常常在巷道上部是由于( C )的原因。 A、风流速度小 B、巷道有冒高 C、瓦斯比空气轻 D、风流速度大 17完整可靠的( A )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先决条件。 A、通风系统 B、机电运输 C 、防治水系统 18、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声预兆下列哪项不是( C )。 A、响煤炮 B、机枪声 C、水叫声 19、瓦斯是( B )、无毒、无嗅的气体。 A、有色、无味 B、无色、无味 C、臭鸡蛋味 20、风门墙要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厚度不应小于( B ),防突门不应小 于。 A、 B、 C、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煤与瓦斯突出的危害( ABCD )。 A、突出煤流充塞巷道,能摧毁巷道设施,机电设备,破坏通风系统,影响矿井正常生产 B、突出煤流埋人死亡,高浓度瓦斯造成人员窒息死亡 C、遇火源引发瓦斯燃烧和爆炸 D、污染环境 2、煤与瓦斯突出发生爆炸的条件是( ABC )。 A、瓦斯与空气混合气体中氧气含量达到12%以上 B、瓦斯浓度达到5%至16%之间 C、是遇到明火,点火温度达到650度以上 3、煤与瓦斯突出的无声预兆为( ABCD ) A、气温降低 B、硬度降低、光泽暗淡 C、煤体干燥、煤尘飞扬 D、打钻时严重顶钻、夹钻或喷孔 4、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声预兆为:地压活动剧烈、顶板来压、( B );煤层产生震动( A );听到煤炮声或闷雷声( D ) A、手扶煤壁感到震动和冲 B、不断发生掉渣和支架断裂声 C、瓦斯含量超过0、5%; D、突出时伴有巨雷般响声 5、突出矿井的通风系统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的是( ABCDE )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和影响因素及其防治措施 摘要:对现有的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阐述了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和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各种地质因素。随着矿井开采深度逐渐增加,煤层瓦斯含量也逐渐增高,煤层的透气性越低,突出危险性也相应增大,所以研究防治突出措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提出煤与瓦斯突出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煤与瓦斯突出地质构造防治措施 前言: 煤与瓦斯突出是采煤过程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可在极短时间内,由煤体内部向采场、巷道等采掘空间喷出大量的煤和瓦斯,突出物会造成埋人,破坏设施,突出的瓦斯使人窒息,或引起瓦斯爆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矿井损毁事故。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最严重的国家自1950年发生有记载的第一次煤与瓦斯突出现象以来,在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江西、湖南、河南、山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区都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因此,解决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问题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对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各国研究者经过长期得到努力提出了包括瓦斯主导作用、地应力主导作用、化学本质作用和综合作用等假说,基本定性的解释了煤与瓦斯突出现象。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4]: a.瓦斯主导作用假说这类假说认为煤体内存储的高压瓦斯在突出中起主要作用。其中 “瓦斯包”说占重要地位,认为“瓦斯包”是突出的动力来源。 瓦斯主导作用假说主要有:“瓦斯包”说、粉煤带说、煤空隙结构不均匀说、突出波说、裂缝堵塞说、闭合空隙瓦斯释放说、瓦斯膨胀说、卸压瓦斯说、火山瓦斯说、地质破坏带说、瓦斯解吸说等11种假说。 b.地应力主导作用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煤和瓦斯突出主要是高地应力作用的结果。高地 应力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指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另一方面指工作面前方存在的应力集中。 地应力主导作用假说主要有:岩石变形潜能说、应力集中说、塑性变形说、冲击式移近说、拉应力波说、应力叠加说、放炮突出说、顶板位移不均匀说等8种假说。 c.化学本质作用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突出主要是在化学作用下形成高压瓦斯和产生热反 应。 化学本质主导作用假说主要有:瓦斯水化物说、地球化学说、硝基化合物说等3种假说。 d.综合作用假说这种假说认为,突出是由地应力、包含在煤体中的瓦斯及煤体自身物 理力学性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对各因素在突出中所起的作用没有统一认识。 综合作用假说主要有:振动说、分层分离说、破坏区说、游离瓦斯压力说、地应力不均匀说、能量假说等6种假说。 1.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从20 世纪60 年代起开始对突出煤层的应力状态、瓦斯赋存状态、煤的物理力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_袁亮

第34卷第1期 煤 炭 学 报V o.l 34 N o .1 2009年1月J OURNAL OF C H I N A COAL SOC I ETY Jan . 2009 文章编号:0253-9993(2009)01-0001-08 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及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 袁 亮 (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针对低透气性、高吸附性、高瓦斯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技术难题,以淮南矿区为主要试 验研究基地,应用岩石力学、岩层移动、/O 0形圈、瓦斯流动等理论,研究卸压开采采场内岩 层移动及应力场分布规律、裂隙场演化及分布规律、卸压瓦斯富集区及运移规律等科学规律.针 对不同煤(岩)层和瓦斯地质条件,探索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建立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创新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安全高效开采矿井设计理论,解决了煤 与瓦斯共采重大工程技术难题. 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低透气性煤层;复杂地质条件 中图分类号:TD7121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4-25 责任编辑:毕永华 作者简介:袁 亮(1960)),男,安徽金寨人,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Te:l 0554-*******,E-m ai:l yuan l-1960@s i na 1co m Theory of pressure -reli eved gas extracti on and technique syste m of i ntegrated coal production and gas extracti on YUAN L i a ng (N ati ona lE ng ineeri ng R esearc h C e n ter for C oalM ine Ga s Con trolling,Hua i nan 232001,Ch i na ) Abst ract :To reso lve t h e proble m s of safe and high-efficient m ining of gassy m ult-i sea m of lo w per m eab ility and high absorbab ility ,based on t h e theories of rock m echan ics ,strata move m en,t O-type circle and gas m ove m en,t and taken H ua i n an m i n ing area asm a i n research base and st u died rock m ove m ent and stress fie l d distributi n g t h eo -ry ,cranny field evolve m ent and d istri b uti n g t h eory ,abundant zone o f pressure -relieved gas and m ove m ent theory .D iscovered pressure -relieved m i n i n g and gas ex traction t h eo r y ,bu ilt the techn ica l syste m o f pressure -re lieved gas ex traction and integrated coal production and gas ex traction for different geo log ical cond itions of coal sea m (rock strata )and gas .It i n novated the m ine desi g ning t h eo r y for sa fe and h i g h -effic ientm i n i n g o f gassy m ult-i sea m o f lo w per m eab ility and resolved the techn ica l proble m of integrated coal production and gas ex traction. K ey w ords :coalm ining and gas ex traction;l o w -per m eability coal sea m s ;co m p li c ated geolog ical conditi o n 制约淮南矿区安全高效开采的科学技术难题,主要是瓦斯治理、巷道支护和矿井设计理论与技术.瓦斯治理是矿区安全高效开采的前提和基础,松软低透气性煤层条件下的煤矿瓦斯治理和煤层气地面开发,是世界性技术难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南矿区采用传统的瓦斯抽放技术和方法,不能解决松软低透气性煤层群开采的瓦斯治理难题,因此,必须创新瓦斯治理技术;松软煤岩巷道支护和围岩控制同样是制约淮南矿区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难题,传统方法巷道变形率达50%,通风阻力高达511kPa ,无法满足矿井安全要求,必须通过巷道支护技术创新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瓦斯治理和安全高效开采提供良好的空间条件.传统矿井设计的井筒服务半径为5~6km,煤层开采程序自上而下不能实现卸压开采,矿井通风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知识考试题库上课讲义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知识考试题库 2017年9月 一、判断题 1. 煤层突出的危险性随煤层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 2. 突出矿井的入井人员必须随身携带隔离式自救器。(√) 3. 对于瓦斯涌出量大的煤层或采空区,在采用通风方法处理瓦斯不合理时,应采取瓦斯抽放措施。(√) 4.在采掘工作面出现明显的突出预兆时,应立即打开自救器戴好,然后按避灾路线撤到安全的地方。(√) 5.突出的煤向外抛出距离较远,具有明显的分选现象。(√) 6.突出的煤堆积角小于煤的自然安息角。(√) 7.突出的煤破碎程较度高,含有大量的块煤和手捻无粒感的煤粉。(√) 8.压出空洞呈口小腔大的梨形、舌形、倒瓶形以及其它分岔形等。(×) 9.突出可能无孔洞或呈口大腔小的楔形孔洞。(×) 10.突出矿井,是指在矿井的开拓、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层的矿井。(√) 11.有突出矿井的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突出矿井的矿长是本单位防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2.突出煤层的任何区域的任何工作面进行揭煤和采掘作业前,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13.瓦斯喷出区域和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煤层的掘进通风方式可以不采用压人式。(×) 14. 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回风侧不得设置调节风量的设施。(√) 15.在突出煤层的煤巷中安装、更换、维修或回收支架时,必须采取预防煤体垮落而引起突出的措施。(√) 16.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工作面采用串联通风时,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17.井巷揭穿突出煤层的地点应尽量避开地质构造带。(√) 18.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在无突出危险工作面进行采掘时,可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19.采取金属骨架措施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时,揭穿煤层后,应拆除或回收骨架。(×) 20.煤与瓦斯突出分布不受地质构造限制。(×)

薄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_舒彦民

技术经验 薄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研究 舒彦民1,赵 益2,孙建华2,姜天文2,张锦鹏2 (1.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黑龙江七台河154600;2.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摘要:七台河矿区具有煤层薄、透气性差、煤的坚固性系数小、瓦斯含量高、吸附性强、瓦斯涌出初 速度衰减快等特点,同时矿区煤层群具有分组性,各组内煤层间距较小。为解决煤层顺层钻孔施工难度大、 瓦斯抽放效果差,以及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容易超限等难题,提出沿空留巷邻近层瓦斯抽采技术,构建了七台河矿区薄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并在七台河桃山矿进行了应用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实现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 关键词:煤与瓦斯共采;保护层开采;沿空留巷穿层钻孔;瓦斯抽采 中图分类号:TD712+.6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4495(2011)04-0047-03 收稿日期:2010-12-02;2011-03-25修订 作者简介:舒彦民(1966—),男(满族),黑龙江阿城人,硕士,高级工程师。 七台河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勃利煤田,煤炭资源赋存条件较差,向斜、背斜构造及断裂构造较多,煤层平均厚度0.86m ,是全国煤层最薄的矿区之一。产品以焦煤、1/3焦煤和动力煤为主,是全国三大稀有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目前,七台河矿区部分生产矿井的开采深度已达-500 -600m ,且开采深度、瓦斯含量和瓦斯涌出量每年以较高的速度递增,未来10年,煤与瓦斯突出威胁继续增大,深部开采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另一方面,瓦斯(煤层气)既是我国煤矿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灾害源,也是一种洁净能源和优质化工原料,是21世纪的重要接替能源之一。针对七台河区煤层群的煤层薄、透气性差、煤的坚固性系数小、瓦斯含量高、吸附性强、瓦斯涌出初速度衰减快等特点,考虑到矿区煤层群具有分组性,各组内煤层间距小,存在邻近层和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煤层顺层钻孔施工难度大、抽放效果差,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和回风流中瓦斯浓度容易超限等问题,提出煤与瓦斯共采技术新思路:煤层群进行分组开采,每组选取最佳首采关键层作为保护层进行开采,同时结合沿空留巷穿层钻孔抽采技术,对邻近层卸压瓦斯进行抽采,实现连续抽采卸压瓦斯与回采工作面采煤同步推进,实现高效的工业化煤与瓦斯共采,将抽采的高、低浓度瓦斯分别输送到地面加以利用。 1煤与瓦斯共采的基础理论 煤与瓦斯共采是针对我国高瓦斯矿区煤系地层 多为煤层群的条件和煤层的低透气性特征,将煤与瓦斯作为资源,结合我国煤矿长期治理瓦斯的成功经验,通过固、 气2套系统进行煤与瓦斯安全高效共采的矿井瓦斯治理理念与方法,即通过“首采煤层”的开采,在煤系地层中产生“卸压增透增流”效应图,形成瓦斯“解吸—扩散—渗流”活化流动的条件,并通过合理高效的瓦斯抽采方法和抽采系统,同时实现瓦斯资源的高效抽采。瓦斯资源的抽采可大幅度地减少“卸压煤层”的瓦斯含量,消除其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减少卸压煤层开采时的瓦斯涌出量,从而实现卸压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1-2]。1.1 采空区顶板裂隙发育及瓦斯流动规律 煤层开采将引起岩层移动与破断,并在岩层中形成采动裂隙。按采动裂隙性质可分为2类:离层 裂隙;竖向破断裂隙。当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后,采空区中部岩层和下方的矸石紧密接触,从而使得采空区中部顶板岩层裂隙基本被压实,其四周形成一个环形的采动裂隙发育区,称之为“O ”形圈。在“O ”形圈上方或者下方受采动影响的煤层瓦斯在含量梯度和压力梯度作用下以扩散和渗流的形式向“O ”形圈内运移,使得“O ”形圈成为卸压煤层瓦斯聚积和运移的主要通道[3-5]。 研究表明,在采空区竖直方向上,形成了一个 “∩”形拱采动裂隙区。采空区不同涌出源的瓦斯在浮力作用下沿采动裂隙带裂隙通道上升,上升中不断掺入周围气体,使涌出源瓦斯与环境气体的密度差逐 · 74·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选学试题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的规定》选学试题 一、填空 1、《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已经2009年4月30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2、采煤工作面浅孔注水湿润煤体措施的确定,孔深不小于4m,向煤体注水压力不得低于 8MPa。当发现水由煤壁或相邻注水钻孔中流出时,即可停止注水。 3、采煤工作面的松动爆破防突措施一般2~3m,孔深不小于5m,炮泥封孔长度不得小于1m。应当适当控制装药量,以免孔口煤壁垮塌。 4、矿企业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责令停止施工或停产整顿,处1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煤矿企业负责人处10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5、矿井采掘工作面,当出现喷孔、顶钻等动力现象,明显的突出预兆情况时,应判定为突出危险工作面。 6、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每班必须设专职瓦斯检查工并随时检查瓦斯;发现有突出预兆时,瓦斯检查工有权停止作业,协助班组长立即组织人员按避灾路线撤出,并报告矿调度室。在突出煤层中,专职爆破工必须固定在同一工作面工作。 7、突出矿井的管理人员和井下工作人员必须接受防突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8、突出矿井采掘工作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的,严禁进行采掘活动。 9、煤矿发生瓦斯动力现象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经事故调查认定为突出事故的,该煤层即为突出煤层,该矿井即为突出矿井。 10、石门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包括预抽瓦斯、排放钻孔、水力冲孔、金属骨架、煤体固化或其他经试验证明有效的措施。 11、突出矿井是指在矿井的开拓、生产范围内有突出煤层的矿井。 12、突出矿井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并立即分析、查找突出原因。在强化实施综合防突措施消除突出隐患后,方可恢复生产。非突出矿井首次发生突出的必须立即停产,按本规定的要求建立防突机构和管理制度,编制矿井防突设计,配备安全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安全生产系统,补充实施区域防突措施,达到本规定要求后,方可恢复生产。 13、突出煤层的采掘作业时,掘进工作面与煤层巷道交叉贯通前,被贯通的煤层巷道必须超过贯通位置,其超前距不得小于5m,并且贯通点周围10m内的巷道应加强支护。在掘进工作面与被贯通巷道距离小于60m的作业期间,被贯通巷道内不得安排作业,并保持正常通风,且在爆破时不得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