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唐翠微来源:《科教导刊》2020年第26期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路径,发挥好职业院校对高新产业人才支撑作用,培养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人才,以新工科专业为例,构建以"岗位能力为主线,校企协同为特色的“六进六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破解新工科专业新、师资少、设备少、借鉴少的困境,以推动产教融合的内涵和路径更加多元,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局面,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710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ki.kjdkz.2020.09.005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EducationIntegr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Take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as an exampleTANG Cuiwei(Ya'an Polytechnic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t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upporting role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alent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cultivat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industry, taking new engineering major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ix in six" school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 with "post ability as the main line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the feature,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less teachers, less equipment,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notation and path of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more diversified,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improve the vit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0 引言“中國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使制造行业亟待转型升级,为更好地发挥好职业院校对高新产业人才支撑作用,培养产业急需的新工科人才,破解新工科专业“一新三少”(专业新、师资少、设备少、借鉴少)困境,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签署联合培养协议,构建产业学院,以校企联合“订单培养”为载体,共建“工业机器人技术”新工科专业。
25726634_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领性工程,更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自主学习、科学思维、严谨求实、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实践等。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顺应“双一流”建设提升专业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时代要求,成为当前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首要问题。
一、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
科教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迫切需要高校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生成的教育教学培养体系,形成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实践、强调实用输出效果、持续迭代改进的培养机制,保障顺利实施高质量和高水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双一流”建设,全方位贯彻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重要的战略基础。
在地方产业升级发展进程中,所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十分关键的参与者,在基础人才培育及传递、才智支撑等方面展现出极大优势,有效促使众多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及孵化,积极充当科研机构、产业界之间的桥梁纽带。
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技优势,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特点,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突出自身“应用型”特色,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式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从2011年至今,国家一直大力倡导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服务,促使产业尽快完成升级转型目标。
所以,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内外良性循环,促进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寻求解决高素质应用人才培育供给与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间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应用方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意义重大。
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的关键环节山东工商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遵循国家建设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华臻,王昕,魏广芬(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为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高素质人才需求,探讨基于电子信息类一流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探索摘要:通过对校企合作经验的阐述,来探讨校企协同育人的意义及途径。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可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零距离上岗,实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
关键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多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政府多项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出台及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已从初级阶段晋升到中、高级阶段。
实践证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可以实现零距离上岗。
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良好模式。
我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视域下,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政策背景支持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工作,从2005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政府各部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把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中指出,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
2017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上升到社会层面,旨在推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为多元化办学体制构建、多元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奠定方向[1]。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重要性1.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职业教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途径。
职业院校是企业技术工人的“蓄水池”,企业的发展,以职业院校做后方;学校的发展也以企业为依托;学生的就业更是离不开企业。
故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可实现三方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能够了解企业前沿技术,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重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实训基地实力,促进专业教学的转型升级[2],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395—《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5期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纵观高职院校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走“产教融合”路线,逐步深化企业、学校之间的合作内涵,是当前众多高职院校发展的出路。
1、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现阶段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快,整体经济平稳向好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教育工作有了新的需求。
教育工作人员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人员重视对相关文件的学习,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变。
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策略的应用,能够提升我国现有的教育工作质量,确立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发展方向。
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落实产教融合的办学策略,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现有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相应的教学模式转变工作,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
与传统教学中人才培养模式相比,高端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对人才的要求较高,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高职教育机构需要重视学生的教育工作,将产学研有效结合,促进教育机构自身经济发展,并且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与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打造多边教学渠道,实现自身“多元主体”的转变,提高教学工作质量。
在教学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的实习工作,让学生“顶岗实习”,不断提升当前工作质量,着力于推动教学工作改革,适应当前新时代高职教学工作的转变。
2、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1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中国制造2025”计划公布以来,各地区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高峰期,智能制造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作为产业一线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重大转变。
以前,机电类企业主要需求的是大量流水线上的生产加工工人,随着近几年智能制造的飞速发展,机电行业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转变,如今企业对了解机器人技术、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加大。
浅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产业需求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一种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能够促进校企共赢,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可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相关技能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企业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和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能够促进科研创新。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具有先进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提供研究和创新的需求和支持,为学校的科研团队提供合作机会和平台。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前沿技术,引导科研方向的选择和研究内容的设定,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得科研团队的专业支持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能够促进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专业化。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开设与企业需求紧密相关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方案。
企业可以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就业指导,根据企业的需求培养专业型人才,提前了解优秀学生并进行人才储备。
这种个性化的培养方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学生的就业创业。
在实践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一方面,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可以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策划和实施,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市场需求为目标,促进教育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
还可以建立师资培训和学生实习基地,推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并促进校企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69OCCUPATION2020 05编辑 祁 娜TECHNIQUE教学方法产教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杨 雨摘 要: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在办学道路上坚持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凭借天津行业办学历史的积淀和国际化建设与时俱进的品质,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职业院校。
近几年,以创新产教融合为抓手,带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办学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基于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对其进行梳理并归纳阐述。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产学一体 育人模式 招生就业天津作为多项国家发展政策的集中受益地,借助良好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通过不断推出一系列涉及产业、人才、科技领域的新政,全方位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环境正在形成。
一方面,天津具有行业办学优势,多数职业院校由行业举办。
另一方面,经过连续5年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海河教育园办学规模接近20万人,年社会培训近30万人次。
园内多所职业院校创新运营模式,以企业独立投资运营,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与上百家本土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下,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在办学中,创新改革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进产业、行业、企业,提升人才孵化效能。
一、教育资源辐射产业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技能培训及鉴定人数位居天津市职业院校前列。
培训体量大,而服务质量依然广获各界好评,这得益于一套科学、规范、系统、严谨的技能培训体系。
院长宋春林牵头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构建了一整套培训制度体系,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产业发展持续输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一是优选师资保证培养质量。
建立师资优选机制,提升培训教师专业素质。
教务处组织各专业系部针对企业岗位情况进行调研,遴选最适合的教师担任培训讲师。
在教师选派过程中,借力企业资源拓展师资队伍,优先派遣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锻炼实践能力,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专门成立培训督导室,听取企业对培训教师各项业务能力的评价反馈,对课程的计划、内容、成果进行考察监督,保证培训质量。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产教融合及行业需求为导向

获得价值增加和价值创造的过程。
2017年,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中提出要更加注重模式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随后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出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均提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目标。
包装工程专业作为服务型应用学科,其目前的专业实践培养方案未达到与行业的一线需求有效结合,基于企业的协同平台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尚且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
同时暨南大学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中的一所,其包装工程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在这样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工程认证需要不断进行建设和推进。
目前大多数专职教师缺乏对行业背景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有待进一步挖掘。
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理论深厚的优势,整合学校、企业及社会的优质资源共同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可行条件和实践场所。
其目标是实现教学实践培养方案制订并不断完善,以此初步建立实践平台运行机制及其维护运作的保障措施。
一、以“包装工程”为例的工科专业背景下实践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包装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包装企业拥有推动行业发展的高尖精设备,同时对高新前沿技术具有迫切需求,而高等院校关注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如何将高等院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搭建产教研融合的平台。
在此平台上,一方面提高培养面向企业自身需求的包装人才,增强实践环节对人才的培养,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将前沿科技应用到包装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
在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上,对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不但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场所,而且能为教师实践能力提高提供与实践对接的机会,同时企业也在此过程中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后备人才,提高包装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校企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搭建的目的是:实现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学校育人目标与未来工作要求对接,教育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要求对接,学生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对接,校内实验条件与企业生产设施对接。
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袁其玲
紧跟行业发展,服务广东省旅游业,坚持以“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采 用校企“双导师”团队交互训教的方式实施联合在岗培养。本文对旅游管理专业与珠海长隆的产教融合、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工 作进行探索。
双方按照“双主体”办学要求,实现人力资源互培互兼互 聘。由学校牵头组建旅游管理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共建委员 会,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企业派技术骨干与学校开展教学活 动,并定期举办专业技术讲座和技术交流会。双方在人员互聘 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 作,成效显著。
进入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许多新的变化和趋势,对旅 游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机 遇与挑战,而迎接挑战的关键因素就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并富 有挑战与创新精神的适合企业发展和进步的人才。旅游管理专业 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还在路上,前路坎坷,我们 砥砺前行。
第一,专业和学制: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为3年 (2018.9——2021.6),可以实行3~5年弹性学制,每个班人数为 15人以上,共1个班。第二,班级名称: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现 代学徒制班。
(二)认岗跟岗双身份 根据合作单位职业岗位要求,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方案,共同委派导师,采用校企“双导师”团队交互训教的方式 实施联合在岗培养,学徒不脱离工作岗位完成学业。企业按协议 规定的标准给予学生相关工资及待遇,学校按企业承担教学任务 支付课酬及相关费用。 第一,实施“双导师”制。学校确定专业教师作导师,指导 学徒理论学习;合作单位选派技术人员作师傅,负责学徒岗位技 能传授。 第二,推行工学结合。学徒期间,学校指导教师按照专业实 习计划和实习大纲中每个岗位的理论知识要求,到实习单位对学 徒进行现场理论教学。带教师傅按照专业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中 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企业对学徒进行专业技能教学,促进知 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的融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 ①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班采用“校企双主体工学结 合”“先学后训”的模式,即学徒在校先学习基本知识、理论, 再到合作企业训练技能的工学交替的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简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多年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哈职院)以国务院、教育部关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精神为指导,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通过认真学习、积极研究、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建立并逐步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了校企合作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的办学特色,增强了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一、深化产教融合,是职教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简称《规划》)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描绘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蓝图,明确指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确定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对在未来一个时期,进---------------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出了最新部署,更加明确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牵动计划,紧密围绕《决定》《规划》和《意见》所确定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包括“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内的“三个坚持、两个服务”(“三个坚持”即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两个服务”即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目标定位。《行动计划》等国家文件的先后出台,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加快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体现出高等职业教育鲜明的产教融合办学优势与特色。 1.产教融合,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办学层面上,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业构成的核心是产业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产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依赖于技术技能的积累和掌握产业技术人才的批量培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培养大量优势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人才,是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办学宗旨的重要方式。 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哈职院牵头组建了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集团下设装备制造、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部,成立了产教合作理事会,建立了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业建设对接哈尔滨市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和化工等4个优势传统产业,以及国家“十三五”将会重点创新的方向:智能信息、智能生活、智能能源、智能制造和智能材料,服务哈尔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产教融合,是实践育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层面上,生产与教学融合,是实践育人高职办学特色的需要。以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为载体,融人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生产管理、操作规范和企业文化,在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中,校企协同育人,努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于人的全面成长。 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中,哈职院以重点专业教学改革为起点,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体制,搭建校企合作主导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产教融合---------------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平台,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生产实践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实践育人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是推进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职业院校加大力度开展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包括: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践行本土化“双元”制,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企业型大学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产、学、研、用立体推进及政、行、企、校协同创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二级学院层面“校企共同体”,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院园融合”混合所有制育人模式等,哈职院以创新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为目标,在哈尔滨职教园区建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高职院校资产经营体制改革和产业技术应用研究体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研究、探索、改革和实践。 1.以促进产教融合为目标,建设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 产教深度融合,需要搭建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的平台。哈职院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目标,规划设计并建设了纳人哈尔滨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哈尔滨职业教育园区。市政府划拨哈职院周边110万平方米绿地,先期投人建设资金,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哈职院建设集教育教学、国有大中型企业员工培训、X#俄科技与文化交流、城镇化农民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培训、企业技术研发服务、下岗再就业培训、社区教育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性、共享型、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职业教育园区。 园区融人哈尔滨地域产业文化、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现代大学精神,创建“职教园、产业园、创新创业园”三园一体的新型职业教育园区模式,搭建现代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融合的平台。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共赢机制,吸引高科技企业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融人园区,融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构建混合所有制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园区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2.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三层面”理事会体制 哈职院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职教集团、产教合作、专业建设”三层面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体制建设。 “三层面”理事会治理体制,借鉴了较为成熟的理---------------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事会治理模式特色,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充分体现教育家、企业家、专业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教育和工程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科学、民主、自由、创新的现代大学风范,构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理事会科学决策体系和治理体系。 (1)组建职教集团理事会,创建“政府办教、集团办学”体制 2012年6月,经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批复,哈职院牵头组建了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区别于在现有职业教育集团中占有绝对数量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以地域综合资源优势为基础,推进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和优化,实现开放、共享。发挥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创建“政府办教、集团办学”的职教园区治理体制。 “政府办教”,体现了哈尔滨职教园区的公益性和政府主导作用,明确了职教园区建设与运营中政府的主体地位;“集团办学”,体现了职教集团企业家、教育家对职教园区的治理风格,形成科学、民主、自由、创新的园区风范,创新了职教集团与职教园区“共生”---------------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的发展模式,从宏观层面搭建了“政府办教、集团办学”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2)组建产教合作理事会,创新“产教融合、专产对接”机制 结合哈尔滨地域产业分布特点与哈职院综合性高职院校办学基础,哈尔滨职教集团下设装备制造、信息、现代物流等十个产业部,组建产教合作理事会,从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对接地方产业角度出发,深人研究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分析产业技术人才需求,开展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建立和完善专业对接地方产业的动态专业调节机制,从中观层面推动“产教融合、专产对接”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⑶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主导人才培养全过程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层面,组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理事会,理事由哈职院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构成,各占50%左右,通过理事会《章程》和《议事规则》等管理制度,规定了专业建设理事会每学年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任务。 基本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审议并完成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确定专业调整方向;二是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