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

中国法律思想史平时作业

第一次作业

可以下载题目到A4纸上,然后用笔作答,不准粘贴复制答案,否则以零分计。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

2.铸刑书

3.定分止争

4.师夷长技以制夷

5.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______思想。A人治 B德治 C礼治 D法治

2.西周礼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

A"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B"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C"亲亲,尊尊" D"长长,男女有别"

3.墨家"天志"法律观的核心是______。

A兼爱 B非攻 C尚贤 D尚同

4."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思想的主张者_______。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庄子

5.孔子据以主张"父子相隐"的周礼原则是_________。

A明德慎罚 B为亲者隐 C舍生取义 D不党父兄

6.先秦法家中,提出了法术势相统一的"法治"思想是______。

A商鞅 B申不害 C慎到 D韩非

7.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形成一套完整的______的德主刑辅论。

A阳德阴刑论 B以"仁"为本 C明德慎罚 D隆礼重法

8.完成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________。

A儒学 B道学 C"法治"思想 D理学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读通鉴论》 D《黄书》

10.根据清廷发布的"中外通行"的修律指导方针,沈家本确定了修律的基本原则_________。A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

B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C参酌古今法律,务期中外通行

D法随时变,会通中外

三、多选题:(每题5分,共15分)

1.西周宗法等级制度包括______。

A礼制 B分封制 C世卿世禄制 D嫡长继承制

2.管仲对周礼进行的改造包括以下内容_______。

A打这"尊王"的旗号,建立齐国的君主集权制和霸主地位。

B明确区分了礼与仪,强调礼是人的行为规则。

C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

D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传统

E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强调用礼来教育和引导民众。

3.荀子认为"法义"、"法数"和"类"的关系是_____。

A"类"是"法数"的补充 B"法义"是"法数"的指导

C"类"是"法义"的指导 D"法数"是"法义"的体现

E"法义"是"法数"的体现

4.法家认为法具有以下性质_________。

A法具有强制性和制裁刑 B法是"天志"达到的体现

C法具有等级性 D法具有公平性

E法具有客观性

5.下列属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哲理化对封建社会后期的法律实际活动产生影响是_____。

A不想以前那样忌讳严刑 B"德主刑辅""恤刑"直说束缚了统治者的手脚

C倍增了迷惑性和欺骗性 D压抑了劳动人民的权利观念

E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思想。

3.简述王安石的 "三不足"论。

五、论述题:(第一题12分,第二题18分,共30分)1.简评商鞅"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

2.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这是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教训所提出的思想命题。"德"是指道德、德行,"天"即天命。他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并非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丧失天命。

2.指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将刑法条文铸造在金属器物上,予以公布。这是古代公布成文法德首创,它标志着奴隶社会罪行擅断的结束,也突破了西周"刑不上大夫"的法律原则,为封建法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先秦法家关于法的作用的观点,认为法具有"定分之争,兴功禁暴"的功能。所谓"定分"是指确定事物的权利名分,认为当事物的权利名分确定后就可以禁止争夺。这实质是法家主张用法来确认其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

4.近代魏源的主张,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新式武器,已达到战而胜之的目的。5.清末沈家本的主张,指有了好的法律,还要有好的执法之人,才能推行资产阶级法治。

二、单选题:

C B C A B

D A D B B

三、多选题:

BCD ACDE ABD ACDE ACDE

四、简答题:

1.周公"慎罚"论的主要内容是:

(1)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2)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

(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

(4)刑罚适中。

2.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

(1)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有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

(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

(3)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所谓"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4)法律不能虽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弥补法律的不足。

荀子这一思想实际是将封建君主放在封建法制之上,将一切权力交给了君主,所以他的人治实质是提倡封建君主专

制。

3.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1)在王安石变法时,许多守旧派纷纷以天变为依据,认为灾异是上天对新法的惩处。王安石认为,天人了无相关,"天变不足畏",不能将新法与天变牵强附会。

(2)守旧派又以祖宗之制为依据,攻击新法违背圣人之道。王安石认为,法应随时而变通,以安国安民为目的,不能照搬成法,故"祖宗不足法"。

(3)守旧派又以人言可恤阻止变法,认为新法违背人意。王安石认为,立法不应以人言为准则,只要利国利民,"人言不足恤"。

"三不足"表现了王安石变改旧制的决心,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五、论述题:

1.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为了说明变法的必要和正确,商鞅提出了自己的变法理论。(1分)

观念,指出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此,商鞅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口号,主张"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3分)

其次,商养指出只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他认为礼法都是为了强国而定,因此,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商鞅变法的锋芒主要指向了对旧礼的改革。(3分)

在次,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他指出当时的社会形势是"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时代的要求不同,不能恪守成规。(3分)

总之,商鞅用来说明变法的必然性的理论依据是历史进化观点。在他看来,时代不仅是变化的,而且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统治方法和法令制度既不能复古,也不能保守,以此作为变法革新和依法治国的有利依据。(2分)

2.(1)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因礼法之异而爆发论争。(3分)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的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礼派代表资产阶级,理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3分)

(2)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竟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3分)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礼法的指导方针上却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礼。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在礼法时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的法理来指导立法。(3分)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1分)

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1分)

(4)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依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1分)

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的,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1分)

(5)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的历史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2分)

第二次作业

一、单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亲亲、尊尊 B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D世卿世禄制

3、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A管仲 B邓析 C子产 D鲍叔牙

4、()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A管仲 B子产 C邓析 D齐桓公

5、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一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 B孟轲 C孔丘 D荀况

6、( )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A孔丘 B孟轲 C荀况 D贾谊

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8、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德主刑辅 B存天理,灭人欲 C刑、礼、道迭相为用 D道统论

9、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

A荀况 B顾言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10、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

A不法古,不修今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公羊三世说

二、多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得分,每题3分,共15分)

1、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提倡"人治" D"无为而治"

2、法家的执法主张所包含的内容()

A明法 B任法 C壹法 D从法

3、道家理论体系上有两个主要特点()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4、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立法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立法"必循天下之公",反对为一家之私 B立法以"保类"、"卫群"为目的,复兴国家

C立法应遵循尊君臣卑,分权分治的原则 D"同条共贯','相扶相成"

5、沈家本法律思想的主流具有()

A革命性 B民主性 C科学性 D一定的人民性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明德慎罚

2、有治人,无治法

3、法、术、势

4、三不足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析孔子的"仁者"爱人说。

2、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法律思想。

3、郑国子产铸刑书及有关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意义。

4、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五、论述题(13分)

试述法家关于法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明德慎罚

2、信赏必罚

3、《春秋》决狱

4、大明法度,众建贤才

二、单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6分)

1、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

A自然法思想 B神权法思想 C礼治思想 D法治思想

2、"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亲亲、尊尊 B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D世卿世禄制

3、()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A管仲 B子产 C邓析 D齐桓公

4、春秋时期形成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

6、《老子》"无为而治"的本义在于()

A消极等待 B绝对虚无 C效法自然 D出世遁世

7、在人性问题上,法家主张()

A"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B人性善 C性三品 D性相近,习相远

8、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9、"三不足"的变法理论,是()思想中的闪光之处。

A韩非 B贾谊 C张居正 D王安石

10、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德主刑辅 B存天理,灭人欲 C刑、礼、道迭相为用 D道统论

11、为保证学校民主与平等,黄宗羲提出了由()议政的设想。

A学校 B宰相 C枢机房 D议会

12、在中国婚姻史上,第一次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把广大妇女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的政权是()A中华民国 B太平天国 C明朝 D清朝

A洪仁轩 B沈家本 C康有为 D严复

三、多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得分,每题3分,共15分)

1、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提倡"人治" D"无为而治"

2、先秦诸子中,认为"人性"本恶的有()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庄子

3、法家的执法主张所包含的内容()

A明法 B任法 C壹法 D从法

4、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政体方案为()

A实行五权宪法 B制定宪法 C设立民选议会 D实行三权分立

5、中国历史上在()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清朝末年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2、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

3、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4、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的立法思想。

五、论述题(15分)

试评孙中山的"无权宪法"和"权能分治"主张。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明德慎罚:这是西周统治者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而提出的思想。"明德"就是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政。"慎罚"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

2、信赏必罚:法家的"法治"主张之一。指按照法令的规定,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

3、《春秋》决狱:以儒家经典《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法律依据,从而把儒家经典法律化。董仲舒是把儒家经义应用于法律实践的第一人。

4、大明法度,众建贤才:北宋王安石提出的实现天下大治的两种办法。"大明法度"是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是汰除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这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法宝。

二、单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B A A A D

C A

D C B A B B

三、多选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得分,每题3分,共15分)

ABC AC ABCD BCD AD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有治人,无治法"意为只有善于治国的人,从不存在自行善于治国的法律。认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统治者个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决定着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律。

(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

(3)法要靠人来掌握和执行

(4)法律不能适应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要靠人的灵活运用和当机立断。

2、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

(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

(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

(3)法具有等级性

(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3、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1)"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强调治国的根本在于德与礼,德礼是刑罚的前提,刑罚只能是德礼的扶助。

(2)封建纲常的法律化。《唐律疏议》的全部内容"一准乎礼",他把儒家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制度化、法律化。

(3)维护等级特权的立法思想。对官僚贵族量刑,唐律制定了一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等减免刑罚的规定,使贵族官僚犯罪有罪无刑。

4、简述王夫之具有民主因素的的立法思想。

(1)立法"必循天下之公"

(2)立法应以"保类"、"为群"为宗旨

(3)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

五、论述题(11分)

1、试评孙中山的"无权宪法"和"权能分治"主张。

孙中山所谓"五权"就是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就成为"五权宪法"。"五权宪法"的核心是把政权和治权分开,由人民掌握"政权",政府实施"治权"。"治权"

"五权宪法"是近代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宪法学说。"五权宪法"的精华是"直接民权"。"直接民权"的思想使"五权宪法"超出了三权分立的政权结构模式。三权分立的最高原则是制衡。"五权宪法"则是权能分立,其目的是保障人民主权;前者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后者是"直接民主",实行"全民政治"。因此"五权宪法"作为一种政治方案和宪法原则,实际上是具有资产阶级为领导的由小资产阶级及工人、农民等联合专政色彩。(3分)

"五权宪法"是一种空想,具有局限性。表现在:

(1)国家本是一个整体,国家权力本是一个整体,国家机关的分工不等于分权,孙中山却以为"五权宪法"、"权能分治",可以实现直接民权不免过于幼稚。

(2)"五权宪法"受孙中山世界观的限制,他把权与能的关系比作阿斗与诸葛亮的关系,从而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置"治权"与"政权"之上。

(3)"五权宪法"的实现必须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固然边线孙中山对现实的一定清醒,但其理论基点却是由于资产阶级脱离人民所造成的阶级局限性和唯心的历史观。

(4)孙中山不能明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纵向超越革命阶段,幻想建立"万能的政府"等,这就使其不能不陷入搞主观社会

第四次作业

一、单选题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A亲亲、尊尊 B刑不上大夫 C礼不下庶人 D世卿世禄制

3、春秋时期的革新家中,()代表了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新封建贵族。

A管仲 B邓析 C子产 D鲍叔牙

4、()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论断。

A管仲 B子产 C邓析 D齐桓公

5、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一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著名论断的是()

A管仲 B孟轲 C孔丘 D荀况

6、( )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明确提出了既隆礼又重法的思想主张。

A孔丘 B孟轲 C荀况 D贾谊

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完备最全面论证封建制度和理性和永恒性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轲 C荀况 D董仲舒

8、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德主刑辅 B存天理,灭人欲 C刑、礼、道迭相为用 D道统论

9、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家是()

A荀况 B顾言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10、康有为变法维新的理论是()

A不法古,不修今 B法与时变,礼与俗化 C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D公羊三世说二、多选题

1、周礼具有以下性质()

A道德规则 B宗教仪式 C法律规则 D根本大法

2、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是()

A维护"礼治" B重视"德治" C提倡"人治" D"无为而治"

3、法家法治的理论根据是()

A、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B"人民中而财货寡 "的人口论 C发展进化论的历史观 D君主独制的认知

4、中国历史上在()时期出现过大的礼法之争。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清朝末年

5、沈家本认为:"有其法者,尤贵有其人",如何得其用法之人,沈家本主张()

A所有官吏"皆宜知法" B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学识 C设置律学博士,教授法学 D设"明法科",培养治法官吏

三、填空题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大体可以概括为:形成于_______代,极盛于______,动摇与______。

2、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变总的来说,制度上讲,是由礼制到_______的变革,从政治法律思想上讲,是由礼治到"_______"的变革。

3、公元前536年,子产进行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律改革,这便是"_______"。

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以德去刑"的教育预防思想,是_______家的创造和贡献。

5、墨家"天志"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和"______",而"尚同"则是"天志"的表现。

6、张斐《________》和杜预《________》作为注释晋律的专门著作的出现,表明律学已成为依据经义原则研究法律问题的独特科学。

7、《唐律疏议》中关于"________,刑罚为政教之用",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成熟,礼法结合已基本定局。

9、梁启超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成为"_______",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________"即所谓的"_____"

10、沈家本的法律思想以"________"为特点。

四、名词解释

1、明德慎罚

2、有治人,无治法

3、法、术、势

4、三不足

五、简答题

1、简析孔子的"仁者"爱人说。

2、简述荀子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主张

3、述法家关于法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4、简述朱熹"德礼政刑,相为始终"思想与传统的"德主刑辅"之间的区别。

1、试论述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2、试比较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

一、单选题:B A C A C C D B C D

二、多选题: ABCD ABC AC AD ABC

三、填空题:

1、夏、殷商、西周

2、法制、法治

3、铸刑书

4、儒家

5、兼相爱、交相利

6、律表、律本

7、德礼为政教之本 8、存天理灭人欲 9、体、用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10、会通中外

四、名词解释

1、明德慎罚:西周时,周公吸取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慎罚"就是主张谨慎用刑,反对滥杀无辜。周公的"明德慎罚"说虽然是出于稳定周初的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统治的目的,但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理论,它直接影响了后来儒家的德刑关系论。

2、有治人,无治法:荀子认为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罚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混乱的情况。所以治乱的关键是人,即统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善于治国的法。这一论断体现了荀子的人治思想。

3、法、术、势:是战国时期法律思想中的几个概念。"法"指法令,"势"指权势、权力,"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法家就是通过阐述者三种政治现象的关系来提出见解的。

4、三不足:北宋思想家王安石为推行其变法提出的一种理论。其含义主要是指"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的"三不足"理论,是对中国古代变法改革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显得相当彻底和完整,是王安石法律思想中的闪光之处。

五、简答题

1、简析孔子的"仁者"爱人说。

孔子讲"仁"作为道德,人格的完美极至,且认为"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用爱人来处理家庭、政治等方面德关系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孔子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平等的爱一切人,它带有深刻的宗法烙印,变显出宗法性、等级性和强制性。(1)孔子主张"爱人"自"亲亲"始,由亲及疏。(2)"爱人"有等级,等级不同,"爱人"的具体要求也不同。其中的根本出发点是"尊尊",即尊其尊者。(3)"爱人"还具有强制力,违反了其要求不但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还要受到刑罚的制裁和武力的征服。孔子一方面将仁与礼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使忠孝等伦理规范具有法律的性质。

2、简述荀子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主张

荀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他引礼入法,将体现贵族利益的旧礼改造成了维护封建官僚等级制的新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明分使群"的立法起源论论证封建官僚等级制的必要和合理。荀子的"明分"实质是要确立体现封建等级名分的新秩序。他的这种将礼义与法政、刑罚并提的做法,同时法家的法律起源论有很多共同之出,与孔孟的思想有一定差别。

(2)荀子强调礼的实质和作用在"分"、"别",即区别等级。

(3)突出礼的客观性、强制性和制度性。将比喻为规矩,度量那样的客观标准,并富裕国家强制力,荀子是在突出尊卑贵贱的前提下论礼的,也是为了强调礼作为制度和规则的客观性,同时也确认了礼的等级压迫性,这与孔孟强调的自我约束性有较大区别。

(4)主张以礼"举贤能",确立官僚等级制。荀子明确的反对贵族世袭制,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的引礼入法,真正?quot;礼治"成为国家的制度和政策,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学说。也就是说,荀子是第一个提出系统的"礼治"理论的思想家。后来支配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父权、夫权都已初具雏形,这也是荀子的"礼治"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实际采用的真正原因。

3、述法家关于法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法的概念:(1)法是民众的行为规则

(2)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命令

(3)法是确定等级名分的制度

(4)法是关于赏罚的规定

(2)法具有客观性和公平性

(3)法具有等级性

(4)法还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

法的作用:(1)"禁恶止乱","民治国安"

(2)"定赏分财""定分止争"

(3)"以法胜民,一民使下"

(4)"君尊主重""独制四海"

4、简述朱熹"德礼政刑,相为始终"思想与传统的"德主刑辅"之间的区别。

朱熹德"德刑"关系学说基于传统德"德主刑辅"论并使之理论化。以往的"德主刑辅"论有三个特点:其一,针对不确定全体社会成员;其二,以"德"为宗旨,以"刑"为佐助,在时间上是"德"先"刑"后;其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以"德"去"刑"。朱熹的"德刑"关系说则是:"德、礼、政、刑"同时并举,各有明确的对象,有的放矢?quot;德、礼、政、刑"同时并举,"德"也是手段之一,它们的目的都在于实现"天理"。在特定的条件下,先是以"政"去"刑",以"礼" 去"政",最后以"德"去"礼",最终是实现"天理"。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德主刑辅"论。

六、论述题:

1、试论述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等统治者提出了天命转移德"以德配天"说。

西周奴隶主贵族和殷商一样,在思想上仍然利用神权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武器。但是他们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殷商统治者一再宣扬的"帝立商",可以永世长存,为什么商会灭亡,周会取而代之呢?周公于是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

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惟命不于常",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以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皇天无亲,为德是辅"。过去,殷商的先王有德,"克配上帝",所以天命归殷。现在殷已失德,上帝就把天命转归于周,周王就成了天子。

显然,周公之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有德,"以德配天",一方面是由于还没有完全脱离神权法的色彩,其意图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维护其统治,使周王朝的统治永存。另一方面,西周的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西周的统治者从殷商的灭亡中吸取了教训,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使他们感到单纯依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重视人事,重视民心向背,珍惜天命,不再使其转移。

"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2、试比较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

法治"是法家的旗帜,是与儒家进行争论的焦点。在内容、形成、性质以及理论基础等方面,"法治"和"礼治"既有联系,又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度而提出的。"礼"是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等级制度和习惯,“法"主要是按照政治权力的从属关系实行的一整套的等级制度和规定。儒家以"礼"为核心形成了家族宗法的法律观,而法家则以"法"为核心形成了君主专制的法律观,二者在维护等级制方面是一致的;二者的不同,表现在对宗法制的态度上,即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礼")与代表新兴地主利益的制度("法")的对立,分封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的对立。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的新"法"取代贵族的旧"礼",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轻视法律的强制作用;法家主张"以力服人","法治 "是最可行最有效的方法。二者的分歧表现在"务德"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的对立。

3、"法治"又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国的责任和希望放在"圣贤"及其个人道德才能的"中主"或才能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发挥"君主"作用的看法,表现为重视"

2018年4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卷 (课程代码0026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左传》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其思想本质是主张 A.君权神授 B.依法治国 C.中央集权 D.皇权专制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土地王有制 B.土地私有制 C.废分封,行郡县 D.废井田,开阡陌 3.“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思想本质是主张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嫡长继承制 D.立宪制 4.管仲推行的“三选”制度,所突破的宗法原则是 A.亲亲 B.尊尊 C.男女有别 D.长长 5.先秦时期,“克已复礼为仁”的著名观点出自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颜渊 6.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最著名的两位代表人物是 A.孟子和庄子 B.管子和孟子 C.孟子和苟子 D.管子和苟子 7.下列曾影响到墨家思想的学术流派是 A.道家 B.儒家 C。兵家 D.法家 8。“以天为法,动作有为”的思想主张如自 A.《墨子》 B.《老予》 C.《孟子》 D.《庄子》 9.先秦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法 B.阴阳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反映"礼"最初只是一种 A.部落狩猎活动 B.宗教祭奠仪式 C.家庭饮食活动 D.地方自治活动 2、鉴于殷商的灭亡教训,周公主张 A.重刑辟 B.明德慎罚 C.杀无罪 D.杀无辜 3、"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说法出自 A.《论语》 B.《管子》 C.《孟子》 D.《庄子》 4、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一个重要论据是 A. 国小而逼,族大宠多 B.为善者不改其度 C.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D.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 5、下列符合孔子法律思想的表述是 A.礼乐兴,则刑罚不中 B.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C.刑罚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6、"天子有过,天能罚之",该说法出自 A.《墨子?天志》 B.《墨子?明鬼》 C.《墨子?夭道》 D.《墨子?非命》 7、"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该种思想属于 A.法家 B.道家 C.兵家 D.儒家 8、"刑无等级"作为先秦法家的思想命题,体现了法律的 A.自由性 B.平等性 C.等比性 D.自然性 9、商鞅认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与之相近的是 A.孟子的性善论 B.庄子的自然论 C.孔子的礼治论 D.荀子的性恶论 10、"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的说法出自 A.《汉书?贾谊传》 B.《新语》 C.《新书》 D.《新序》 11、陆贾为汉初统治阶级提供系统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理论,其代表作是 A.《新语》 B.《新书》

《中国法律思想史》读后感

读《中国法律思想史》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摘要: 通过阅读《中国法律思想史》,对中国法律史有了更系统的了解。从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后的各个朝代,都有所继承和发展。再到汉朝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它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相适应,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儒家思想法律化、法律儒家化的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的形成。在封建司法领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更是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始终,自汉代以后,历经唐朝,魏晋南北朝,直至明清,一直是历代封建王朝司法活动的指导思想,我国古代法律中很多具体措施,都反映出了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家思想对我国古代法律有则会深刻的影响,其中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在我国现代法制建设中,儒家思想也对我们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法律儒家化 前言 儒家是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一个学派。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礼治和明德慎罚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在维护礼治,重视德治,强调人治的法律观点。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之际,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后世的发展中,也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学说经过各个朝代的继承和发展,被统治者加以发挥和利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政治学说,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制定法律政策治理国家的思想依据。儒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的法律思想、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现代的法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一、儒家思想产生及其内容 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维护以伦理纲常为中心的社会秩序。儒家创始人孔子尊崇“ 周礼” ,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5次考核答案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总分20.00) 1. 韩愈的圣人"制刑"的法律观的依据是()。 (2.00分) A. 性三品说 B. "阳德阴刑"说 C. "君权神授"说 D. "名教出于自然"说 2. 魏晋玄学门派中,竭力论证"名教"即"自然"的思想家是()。 (2.00分) A. 阮籍 B. 何晏 C. 王弼 D. 郭象 3. 下列符合西周“尊尊”原则的行为是()。 (2.00分) A. 弟恭 B. 子孝 C. 父慈 D. 臣忠 4. 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 )。 (2.00分)

A. 政治组织原则 B. 普遍行为准则 C. 宗教祭奠仪式 D. 国家根本大法 5. 董仲舒“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思想本质是()。(2.00分) A. 君主立宪 B. 君权神授 C. 天下一统 D. 天道循环 6.黄宗羲认为()是造成天下混乱、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2.00分) A. 君主制度 B. 礼制 C. 分封制 D. 民主共和制 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 (2.00分) A. 《荀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8. 下列说法,与“明德慎罚”原则不相吻合的是()。(2.00分) A. 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B.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D. 奸宄杀人,历人宥 9.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 )。 (2.00分) A. 法 B. 无为 C. 自然 D. 道 10.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是()的观点。 (2.00分) A. 屈原 B. 韩愈 C. 柳宗元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题 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 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 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

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 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 D. 人情 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 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 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A.仲淹B.司马光C.王安石D.宋神宗19.元朝耶律楚材主治国用( C )。 A.法术B.权术C.儒术D.道术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网上作业12答案

作业1ABAADDDBABCCBDB 16.为了防止西方三权分立的流弊,实施五权宪法,孙中山提出了“权能分治”学说。她把国家权力分成“政权”与“治权”。“政权”指选举、罢免、创治、复决四权。“治权”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她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应把“政权”交给人民管理,但又认为人民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应由有能力的专家组成政府,治理国家,若能权能分立,互相制约,各司其职,就能实现民主政治。17. 黄宗羲,极力赞扬汉、宗太学生的清议,认为学校确实能代表人民的舆论,扩大学校的职能,使她成为清议的机关,监督政府,国家无论行政,外交、军事、刑狱等等,都应当经过学校的意见来执行,大大推动学校的政治作用,让它主持公是公非,对政府实行一种检察权,这样的学校就近似一个议会。 18.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的说,她认为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她不是固定不变的,天命属谁要看谁有“德”,“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她以此为周朝的政治辩护。19. 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的

理论基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要利国利民,上天惩罚与人言都不是障碍,表现了她变法的决心,也是对古代变法理论的发展。 20. 它以道家思想为主,杂采众家之长,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1)无为而治,法宽行缓。 《淮南子》认为宇宙万物是“道”所派生的,“达于道者,反于清净;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只有无为才合乎道的要求:“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君主以无为原则治理天下有莫大的好处:“清净无为,则天与之时,廉洁守节,则地升之财。”《淮南子》解释无为的含义时说:“圣人…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无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它认为人君固然要顺应自己的变化,不干扰其下属,不侵渔其民,但并不是放任自流,无所作为。 (2)法随时变,礼与俗化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及答案(黔2012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成性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40分,每题10分) 1、神权法思想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2、明德慎刑思想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3、兼相爱,交相利 是墨家思想。缘自墨子.意思为: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义利的关系也应是对立的统一.墨子讲究“兼爱”、“非攻”。其实墨子的“兼爱”,是“兼相爱交相利”合论的。 4、“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中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 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与我们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二、简答题(60分,每题20分)(可加纸) 1.简述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的核心。

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法家这种学说乃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内容核心主要是针对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2.简述先秦儒家礼法观。 儒家重礼,强调“为国以礼”。儒家所强调的礼作为根本的国家制度,主张将礼实施的范围扩大到民间,其否定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为礼赋予了道德的基础。(一)礼治优于法治。认为礼治具有天然合理性,认为以严酷和平等为特征的法治违反了自然规律;(二)以刑弼教。推行礼的最好办法是德教,是统治者以身作则与合理教化,同时指出礼治的推行也离不开法;(三)法需以“仁义”和“孝悌”为原则。仁义既是儒家倡导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又是先秦儒家对统治者进行道德评价和法律评价的具体尺度。儒家重孝悌,并把孝悌作为判断现实法制优劣的又一价值标准。 3.简评墨家的法律观。 墨家是战国时期有显著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学派。它曾与势力强大的儒家学派分庭抗礼,并称“显学”。墨家法律观具有工具性、实用性、广泛性的特点。其所定义的法是广义的法,从他们所熟悉和使用的规矩、绳墨、度量衡等一般工具,到在整个社会中起调整和规范作用的法律、道德等行为规范,统统包括在内,实际上是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亲身体会和认识。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博学多识,“好学而博”,是一位独具创造精神的伟大思想家。墨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墨家,适应当时公布成文法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在他们“兼相爱、交相利”的主体思想构架下,站在“贱者”、“弱者”、“贫者”等下层劳动者的立场上,通过展开对维护“贵者”、“强者”、“富者”利益的奴隶主贵族统治制度的批判,提出了兼爱、兼利、以天为法、“劝爱禁恶”、赏当贤、罚当暴等独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1 次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以德配天 2.嫡长继承制 3.亲亲、尊尊 4.礼制、法制、礼治、法治 5.礼、义、廉、耻 6.合礼合法 7.先教后刑、德主刑辅、以德去刑8.仁、礼9.仁政、省刑罚、薄税敛10.仁义、法数、类 11.天志、兼爱12.自然13.法家14.不法古、不修今15.立公弃私16.法、势、术 二、选择题 1.B 、 2.D 、 3.BCD 、 4.B 、 5. ABCD、 6.A 、 7.ABD、 8.BCD 、 9.ABCD 、10.C 三、判断题 1.×、 2.×、 3.×、 4.√、 5.×、6 x、7.×、8.√、9√、10.√ 四、名词解释 1、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春秋时期邓析提出的主张。法即效法,是肯定的意思。不是即不承认、反对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王”的所作所为,并不可能被万世所效法。礼义,也不见得正确,没有必要非遵循不可。“不法先王,不是礼义”是邓析主张改革,反对周礼的理论基础和思想 2、竹刑:指邓析不满子产对周礼的改良,因此对于子产刑书也持否定态度,于是私自编定了一部 更能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刑法。因为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为“竹刑”。 3、.道法自然:道家认为,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普遍而无私,并且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影响。与礼、法相比,“道”是最高的原则。统治者只有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法则办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统治者只有“惟道是从”,才能保持自己的 4、任法而治:即按照君主的主张制定统一的法令,予以公布,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从而实现民务耕战,富国强兵。 指加重轻罪的刑罚。对轻罪采取重刑,人民就不敢犯轻罪,轻罪不能产生,重罪更不会出现,这就是用刑罚的手段达到了不用刑罚的目的。 五、简答题 1.简述管仲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仓廪实,则知礼节”说。管仲认为,发展社会经济对于国家的稳定极端重要,特别是发展农业生产,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条件。 (2)政治法律必须“顺民心”说。他主张施政立法必须“顺民心”、“量民力”,从民的: (3)“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管仲认为,对过去的法制不能简单地废弃或否定,而要选择其好的方面加以创造性地运用。 2 、简述儒家“为政立人”的人治论。 先秦儒家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执政者,他们提出了“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统治者的道德教化,荀子则着重对人和法的关系进行分析,强调法由人而定。 (1)圣贤决定礼法。孔孟认为,国家的治乱,礼法的兴废,都取决于圣君贤相,荀子则提出“有治人,无治法”的主张,认为只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没有离开人而能治理好国家的

【免费下载】全国4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专业备考制作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宗法等级制的核心内容是 A.世袭制B.终身制 C.嫡长继承制D.诸子均分制 解析:C 2.西周主张对“不孝不友”行为严加惩处、“刑兹无赦”的思想家是 A.周文王B.周武王 C.周厉王D.周公 解析:A 3.管仲以法理政、统军和治民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B.反对君主集权 C.提倡西周礼制D.建立民主法治 解析:C 4.春秋时期提出“四民分居定业”的思想家是 A.管仲B.女叔齐 C.子产D.邓析 解析:A 5.批评子产没有否定和抛弃周礼的先秦思想家是 A.邓析B.孟子

专业备考制作C.叔向D.商鞅 解析:A 6.先秦时期,宗师孔子、信奉孔子学说的学派被称为 A.儒家B.墨家 C.道家D.法家 解析:A 7.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 A.无善无恶说B.性三品说 C.性恶说D.性善说 解析:D 8.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源在于 A.礼崩乐坏B.暴君的统治 C.人自爱而不爱人D.天命使然 解析:C 9.提出“道法自然”的先秦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 C.商鞅D.慎到 解析:B 10.庄子认为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是 A.严刑B.无为 C.重礼D.势治 解析:B 11.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B.吴起 C.慎到D.韩非 解析:D 12.战国中期曾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的法家代表人物是 A.慎到B.韩非 C.荀子D.庄子 解析:A l3.下列人物中,其思想受到“黄老”学说影响的是 A.孔子B.孟子 C.墨子D.韩非 解析:D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

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历年真题及答案集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中国古代曾经“铸九鼎,象九州”的历史人物是() A.子产 B.夏桀 C.叔向 D.夏禹 2.“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讲法,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信奉() A.主权在民 B.君民共主 C.君权神授 D.天命无常 3.“国无二君,家无二尊”的思想本质是() A.礼治 B.法治 C.势治 D.民治 4.管仲“四民分居定业”思想的具体化是() A.世卿世禄制 B.“三选”制 C.挟天子以令诸侯 D.“三国五鄙”制 5.春秋时期,反对子产“铸刑书”的晋国名臣是() A.管仲 B.叔向 C.邓析 D.公孙侨 6.孟子法律思想中,与周公“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讲法最为接近的是() A.为民制产 B.罪人不孥 C.暴君放伐 D.惟仁者宜在高位 7.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法结合,使儒、法两家趋于合流的思想家是(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老子 8.作为先秦时期闻名的学派,自有法律的是() A.道家 B.法家 C.儒家 D.墨家 9.最早提出“君人南面之术”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lO.法家提出“圣人为法,必使人明白易知”,“布之于百姓”,讲明法律应该具有() A.公平性 B.公布性 C.平等性 D.规范性 11.先秦时期,主张“事断于法”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墨子 C.慎到 D.老子 l2.秦王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直截了当导致了() A.实行郡县制 B.陈胜、吴广起义 C.焚书坑儒 D.统一中国 l3.废止秦朝“诽谤妖言法”的皇帝是() A.汉文帝 B.汉武帝 C.秦始皇 D.汉景帝 14.汉代贾谊的作品是() A.《新书》 B.《白虎通义》 C.《春秋繁露》 D.《西语》 l5.秦汉之际,倡议“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思想家是() A.陆贾 B.贾谊 C.董仲舒 D.李斯 l6.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本科网上考查课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隆礼重法 答:“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要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 2.礼法之争 答:所谓"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的"礼教派"与以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围绕《大清新刑律》等新式法典的修订而产生的理论争执。 3.学校议政 答:学校议政思想可以概括为:学校反映民意,参与决策,舆论监督限制皇权、官权。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特点。 答:一、“礼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法律传统 二、“德政”与刑罚相结合的治国方策 三、“人”与“法”相结合的法体理论 2.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答: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

主为绝对权威。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3.沈家本“法贵得人”的主张。 答:沈家本认为“善法”和法的执法之人史实行法制的重要条件。他指出。如果执法者选用恰当,即使法令较严也能在执法中体现仁义的精神。反之,如果执法者不善,即使法令宽缓也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了“法贵得人”的主张,具体方法是: (1)所有的国家官史,上至中枢长官,下至百里长吏,皆宜知法 (2)司法官吏应具有专门知识 (3)设置吕学博士教授法学;设置培养法学人才的专门学校 三、论述题(25分)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答:(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形考任务三 第1 大题填空题 1 . (4分) 战国时期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是以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2 . (4分) 儒家伦理法具有以下特征:世俗性、宗教性和广泛强制性 3 . (4分) 礼法之争是指在清末变法修律过程中,顽固坚持保留传统礼教的“_礼教派”与主张依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原理改造中国法律的“_法理派”之间的争论。 4 . (4分) 沈家本是_法理派_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按照西方法律模式与_法学原理改革中国法律的思想。 5 . (4分) 、墨家的法律思想中,既有朴素的_平等_观念,又有主张君主集权的专制倾向;既反对宗法等级的“_礼治”原则,又主张新的官僚等级制,具有矛盾性。 第 2 大题 判断题 1 . (2分) “竹刑”的作者是邓析。(正确) 正确错误 2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3 . (2分) 董仲舒利用“天人合一”说来论证宗法等级制的必要。(错误) 正确 错误 4 . (2分)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中对法的概念,国家与法的起源等问题论述较多的是章太炎。(正确) 正确 错误 5 . (2分) “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正确) 正确 错误

6 . (2分) 先秦儒家主张重德轻刑。(正确) 正确 错误 7 . (2分) 明清启蒙思想家中,提出“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说的是王夫之。(正确) 正确 错误 8 . (2分) 黄老学说的“无为”即宣扬无所不为。(错误) 正确 错误 9 . (2分) 儒学是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学术。(错误) 正确 错误 10 . (2分) 向秦始皇提出“焚书坑儒”建议的是法家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韩非。(错误) 正确 错误 第 3 大题 单选题 1 . (2分) 汉朝初年,统治者奉行的是(C)的法律思想。 A.儒法合一 B.道家 C.黄老学派 D.法家 2 . (2分) 先秦后期的儒学泰斗是(A)。 A.孔子 B.孟子 C.管仲 D.荀子 3 . (2分) 先秦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以重“法”而著称的思想家是(C )。 A.李俚 B.王安石 C.商鞅 D.龚自珍

(全新整理)7月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自学考试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西周宗法制度完备的表现是() A.亲亲、尊尊B.男女有别 C.嫡长继承D.土地国有制 2.先秦法家中,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是() A.商鞅B.慎到 C.申不害D.韩非 3.“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 A.东汉B.西周 C.三国D.南北朝 4.韩非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 A.好利恶害B.性善论 C.仁义D.兼爱 5.“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反映了孟子主张() A.隆礼重法B.仁者爱人 C.为民制产D.宽刑慎杀 6.先秦墨家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天命B.天志 C.天心D.天罚 7.春秋时期,邓析所著的“竹刑”是我国古代() A.第一部成文法B.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C.个人著述的法律文件D.官方文件 8.“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出自先秦() A.道家B.法家 C.儒家D.墨家 9.晋代律学家刘颂提出的法“当”和法“善”,皆是要符合() A.心B.法 C.情D.理 10.下列属于唐代柳宗元的著作是()

A.《天刑》B.《天志》 C.《天论》D.《天说》 11.白居易法律思想方面的作品是() A.《时令论》B.《与孟尚书书》 C.《策林》D.《驳复仇议》 12.唐代坚持“天刑说”的思想家是() A.韩愈B.李世民 C.白居易D.柳宗元 13.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哲理化的官方学说是() A.儒学B.道学 C.佛学D.理学 14.主张“以公理而灭私情”之说的思想家是() A.朱熹B.丘濬 C.王夫之D.魏源 l5.提倡设“明法科”,培养执法官吏的思想家是() A.范仲淹B.王安石 C.张居正D.魏源 16.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A.孙中山B.张之洞 C.康有为D.沈家本 17.“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出自黄宗羲的()A.《原君》B.《原臣》 C.《原法》D.《议兵》 18.近代被誉为“媒介东西方几大法系成为眷属的一个冰人”的是() A.梁启超B.谭嗣同 C.沈家本D.章太炎 19.沈家本认为审断之本在于() A.平恕B.严刑重法 C.违法必纠D.用法从宽 20.章太炎曾主张实行“四权分立”,即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再加上() A.考试独立B.监察独立 C.教育独立D.外交独立 21.太平天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男女平等,婚姻自由B.斩邪留正,除妖安良

2018年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判断 1. 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商。(为 2. 商代,商王专设了卜” 巫” 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 3.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思想。(“ 4.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是在西周。(为 5. 周公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提出了以德配天”学说。(“ 6. 韩非提出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理论。(为 7. 韩非的变法观点是法与时转则治。(“ 8. 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商鞅。(为 9. 朱熹提出大德而小刑”的主张。(为 10.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 11. 董仲舒“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主张恢复肉刑。(为 12. 商鞅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为变法机构。(为 13. 明朝有位著名“心学”大师,反对程颐、程颢的“知先行后”的理论,奉行“知行合一”的理论,特别重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反对专靠“刑名器数”,他的名字是王守仁(坊 14. 王守仁提出立法必须循天下之公”(为 15. 王夫之的变法观点是“(趋时更新)” (W

16. 提出礼乐刑罚起源于农”观点的是龚自珍。(W 17. 杨秀清受基督教《劝世良言》的启发,创立了拜上帝会。(为 18. 张之洞属于近代洋务派”法律思想的代表者。(“ 19. 资产阶级改良派法律思想的基本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 20.提倡变法维新”坚持君主立宪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 单选 1、XX公制礼的基本原则是(AB)。 A亲亲B尊尊C长长D男女有别 2、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以“法治”充实“礼治”的思想家是 C)。 AxxBxxCxxD老子 3、墨翟认为法源于(B),它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 A神B天志C上帝D人性 4、墨家在法律上的核心主张可以概括为(B)。 A礼B义Cxx D利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王安石建议明法科”以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察司法官吏。B张居正主张严格考核官吏之法以整饬吏治 C范仲淹坚决主张改革官制,以作为变法图强的中心内容 D 范仲淹要求废除宰相之职,以加强君主专制 6、最早将“法律”二字连用的是(D)。

芜湖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次作业

芜湖电大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二次作业 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国古代神权法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概括为:形成千夏,极盛于________,动摇于。 2.宗法是以______________为纽带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_____________的行为规范。 3.礼治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_。 4.春秋时期,私自制作“竹刑”的人是_____________。 5.儒家的法律观包括礼治、________、________。 6.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和法结合起来的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7.法家认为法是以_________为核心的成文行为规范。 8.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论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 9.秦朝的“法治”思想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封建正统思想的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礼治的基本特征是()。 A.亲亲、尊尊B.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C.君臣父子D.三纲五常 2.法家把法令具有绝对权威,任何人都要按法令办事称作()。 A.明法B.任法 C.壹法D.从法 3.朱熹的法律思想的核心是()。 A.不法古,不修今B.隆礼重法 C.有治人,无治法D.存天理,灭人欲 4.丘溶提出的“应经合义”的含义是()。 A.要求用儒家思想指导立法,改变严刑酷法 B.法律制度要合天理,顺民意 C.适用法令要公平、公正 D.制定法律应该因时、因势 5.为了限制君权,范忡淹主张()。 A.法令由一统B.民贵君轻 C.君臣共理天下D.天下之法 6.黄宗羲作为明清启蒙思想家,将()作为最高立法原则。 A.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B.君为天下之主 C.三纲五常 D.法治 7.提出“师宜长技以制夷”口号的人是()。 A.龚自珍B.魏源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全)

中国法律思想史讲义 徐海涛 授课计划 导论 第一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第二节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管仲、子产、邓析) 第二节儒家的法律思想(孔子、孟子、荀子) 第三节墨家的法律思想(墨子) 第四节道家的法律思想(《老子》、《庄子》) 第五节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管子》、韩非) 第三章秦汉以后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和酝酿 一、秦王朝的迅速灭亡与法家思想的破产 二、从黄老到以儒为主的儒法合流、礼法统一 第二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形成过程、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三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局部深化(基本理论、刑事制度、婚姻家庭方面)自学辩论:“春秋决狱”利大于弊VS“春秋决狱”弊大于利 第四节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哲理化 理学的兴起、一代理学宗师朱熹以“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第五节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了解早期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特点、重点讲述以黄宗羲为主的启蒙思想 第四章中国近代的法律思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法律思想(龚自珍、魏源) 第二节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法律思想(洪秀全、洪仁玕) 第三节洋务派与早期改良派的法律思想(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第四节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法律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第五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孙中山、章太炎) 第六节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及沈家本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题及答案

习题: 一、填空题 1. _____是奴隶主神权法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2.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_____权相结合的方法,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3.为了使天命不再转移,周公提出了_____说。 4.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_____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5. 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_____ 6. 夏、商奴隶主的神权法思想,其特征主要是"天命"和"_____"。 7. 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_____"。 8. 殷商奴隶主为了使民"畏法令"而"_____"。 9. 殷商奴隶主从_____上找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 10. 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_____"、"_____"。 二、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在括号内,注意其中有的是单项选择,有的多项选择) 1. 根据史料记载,五刑已完备的是在() A. 朝B.西周C.夏朝D.尧 2. 神权法得到巨大发展的是在() A. 朝B.殷商C.西周D.春秋 3. "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在于() A. 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 B. 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劳动人民思想水平的提高 4. "以德配天"说是()提出的思想。 A. 周公 B. 孔子 C. 孟子 D. 商鞅 三、名词解释 1. 神权法思想 2. 以德配天 四、简答题 1. 周公提出的"以德配天"说的内容及意义。 五、论述题 1. 试论神权法思想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中发展与变化的情况。 答案: 一、填空题 1. 殷商 2.族 3.以德配天 4.神权法

(完整版)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以德配天 2、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3、兼相爱,交相利 4、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面各题所给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项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西周时期,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变化,周公提出了()。 A代天行罚 B以德配天 C亲亲、尊尊 D世卿世禄 2、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是() A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 B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 C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D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3、提出"民贵君轻"说和"暴君放伐"论的先秦思想家是() A荀况 B贾谊 C管仲 D孟轲 4、孔丘将礼视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表现在()。 A.主张"正名" B.主张"礼乐征自天子出" C.主张"父子相隐" D.反对"铸刑鼎" 5、荀子的隆礼重法学说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 A.性善论 B.性恶论 C.性无善无恶论 D.好利恶害论 6、墨翟推崇"天志"的目的在于强调法律的()。 A.权威 B.来源 C.公正和平等 D.基础 7、墨翟认为政治首先要解决的"三患"是()。 A.民饥B.民寒 C.不得息 D.民死 8、下面关于道家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说法,正确的有()。 A.反对礼仪、否定忠孝 B.崇尚兼爱,诅咒战争 C.抨击法令,追求自由 D.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 9、在法家中,第一个提出"刑无等级"原则的是()。

A.李悝 B.齐国法家 C.韩非 D.商鞅 10、关于"法"的起源,法家认为()。 A.人类社会之初并没有法 B.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法天造地设的神物 D.法权神授 11、董仲舒维护皇权的《春秋》法统说,包括()。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更化论" C."罢黜百家",统一思想 D."天人感应"与天罚论 12、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 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13、王安石的变法理论和变法口号可归结为"三不足",下列不属于"三不足"的范围的是()。 A.天变不足畏 B.祖宗不足法 C.人言不足恤 D.变法不足惧 14、黄宗羲认为表达"天下之人"的舆论和代表民意参政的机构是()。 A.政府 B.议会 C.学校 D.参政院 15、."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思想的核心。它表现在法律主张上,就是()。A.坚持维护以纲常名教为本的旧法律 B.坚持宽猛相济、刚柔结合的统治方法 C.要求用变形不变质的方法整顿旧法律 D."采西法以补中法之不足" 三、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2、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3、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4、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5、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四、论述题(15分)

中国法律思想史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 考核要求 一、名词解释: 1、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是指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2、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产生于战国中期,是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黄老学派的代表作是《老子》、《黄帝四经》等,学说的核心是“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西汉王朝总结秦朝骤亡的教训,主张黄老学派的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将它运用到政治和法制实践中,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 二、简答题: 1、简述董仲舒的《春秋》法统说的主要内容 答: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就是为后王立法,将《春秋》推祟倍至,视其为治国理民的法典,依照《春秋》的理论和精神解决政治法律疑难问题。其春秋法统说有以下内容:①《春秋》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主要指要求统一,并以君主为绝对权威。②从秦弊政中吸取教训,提出“更化论”。用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调整治国策略,进行“更化”,制定出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长远利益的政策。③“罢黩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总的说来,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2、试论述明法之际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法治理论 答:黄宗羲从民主主义的要求出发论述了“天下之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确立新型“法治”的改革蓝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批判封建法律制度,“更法改图”。龚自珍猛烈抨击清王朝政治的衰败腐朽,揭露封建统治存在的深刻危机:①以“不可破之例”束缚包括司法官吏在内的各级官吏;②刑狱黑暗,司法官吏残暴地迫害人民。这种批判能激起人们对封建专制的愤恨、有进步作用。魏自珍主张仿古法而行之,以“更法改图”但并不要求对清朝政治法律制度作根本性的改革。而且认为改革“不可以骤”,以免人民对旧制度冲击得太厉害,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 (2)国家、刑法、礼乐起源于“农”说。龚由珍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所有的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而人的这种欲望应平均地得到满足,社会危机的原因是贫富不均。他在《农宗篇》中首先提出了国、刑法、礼乐起源于“农”的理论。 (3)不拘一格降人材。他认为造成清朝官僚集团无能的重要原因是腐朽的科举制度,希望在用人问题上进行改进。 (4)禁绝鸦片、宜用重典。他认为“刑乱邦应用重典”。用法律手段禁绝鸦片。 三、论述题 1、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1)皇权至上,法自君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皇权大揽,言出法立,即“命为制,令为诏”,全体臣民必须严格遵守。这种思想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一直成为各封建王朝立法的基本原则。董仲舒为了神化皇权,进一步对法自君出作了神学的论证。指出君主的言论和命令体现了天的意志,全体臣民必须服从,否则就违反“天意”。为了维护皇权,确保君主的权力及其人身的绝对安全,历代封建王朝都从立法方面作了严格的规定。汉代规定了谋反、谋大逆、大不敬等罪名。到隋代,将谋反、谋大逆确定为“十恶”中的第一、第二大罪。唐朝则对此等犯罪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