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的来源

合集下载

衣食文言文翻译

衣食文言文翻译

古之人,生而勤勉,事而简朴。

是以衣食之务,尤为吾人所重。

然文言之中,多有奥义,今试以现代汉语翻译之,以飨读者。

原文:夫衣食者,人生之要也。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衣以庇身。

”翻译:衣食之事,乃人生之根本。

古人常说:“民众以食物为生命之源,以衣物为庇护自身之工具。

”原文:耕者播谷,织者纺纱,此皆衣食之源也。

翻译:农夫播种谷物,织女纺纱,这些都是衣食的来源。

原文:古之君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饮食之间,亦可见其德行。

翻译:古代的君子,对于食物不厌其精细,对于肉食不厌其细嫩。

饮食之间,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品德。

原文:衣服之饰,非为华美,而求其实用。

翻译:衣物的装饰,并非为了华丽,而是追求其实用。

原文:食不二味,衣不求新。

此乃俭朴之风,亦为贤者之所尚。

翻译:食物不求多种口味,衣物不求新颖。

这种俭朴的风气,也是贤人所推崇的。

原文:饮食以时,衣服以节。

养生之道,莫不由此。

翻译:饮食按时令,衣物按季节。

养生的方法,无不以此为准则。

原文:民以食为天,故耕者贵;衣以庇身,故织者荣。

二者相辅相成,国家之基也。

翻译:民众以食物为生命之源,因此农夫受到尊敬;衣物为庇护自身之工具,因此织女受到荣耀。

二者相辅相成,是国家的基础。

原文:饮食之乐,非在山珍海味,而在与亲故共餐;衣服之美,非在锦绣绫罗,而在适体宜人。

翻译:饮食之乐,不在于山珍海味,而在于与亲人朋友共同进餐;衣服之美,不在于华美的丝绸,而在于合身舒适。

原文:古之人,不求富贵,但求衣食足矣。

今之人,贪欲无厌,以致民生凋敝。

翻译:古代之人,不追求富贵,只求衣食充足即可。

现在之人,贪欲无度,以至于民生凋敝。

原文:衣食之务,虽小道,亦足以为大德。

善治者,必先知衣食之务。

翻译:衣食之事,虽为小道,却也足以成就大德。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先懂得处理衣食之事。

通过以上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衣食的看法与我们现代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们重视衣食,却不过分追求奢华,讲究实用与节俭。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衣食的来源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 衣食的来源教案 苏教版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衣食的来源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衣食的来源,认识到农民劳动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粮食和衣物。

二、教学重点:1. 知道衣食的来源,理解农民劳动的艰辛。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惜粮食和衣物。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民劳动的意义,培养尊敬劳动人民的情感。

2. 学会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节约使用粮食和衣物。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图片,猜想一下,与我们今天的课程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衣食的来源,回答问题:“我们的衣食是从哪里来的?”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衣食的来源,重点讲解农民劳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4. 案例分析:教师出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珍惜衣食的,从中学会感恩和节约。

5.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节约使用粮食和衣物,并将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同学。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劳动人民,珍惜粮食和衣物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是如何使用粮食和衣物的,第二天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延伸:1. 家庭作业: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月的粮食和衣物使用计划,培养家庭节约意识。

2.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农村,体验农民劳动,感受粮食和衣物的来之不易。

七、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完整版)衣食的来源第二课时

(完整版)衣食的来源第二课时
10.衣食的来源(第二课时)
主 备
复备
教学目标: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
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学生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三:粒粒皆辛苦
1.看图P57页“馒头诞生记”。
2.看了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3.馒头是麦子经过加工制成的,种植麦子非常辛苦,你还知道哪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所知选择一两种说一说,启发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
4.你对袁爷爷还有哪些了解?如果袁爷爷来到我们的班上,你最想向他提出什么问题?你为什么关心这个问题?
5.在许许多多像袁爷爷一样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农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播放“现代农业”图片。
三、总结:学习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或感受呢?
教后记:
4.那各种美味的食品都是经过了许许多多的人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才做出来的,因此它们有许多.你知道馒头的痛苦是什么吗?你想对哪些让馒头痛苦的人说些什么呢?
6.我不仅听到了馒头的诉苦,我还听到了一些食品痛苦的呐喊,你听过吗?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7.教师小结,出示古诗《悯农》,齐声感情朗读。
二、活动四:希望的田野
1.算一算:自己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全班同学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全国十三亿人一天大概要吃多少粮食?
2.议一议:通过计算,自己有什么感受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非常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节约粮食,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人口还在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还要想办法让粮食增产。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增产粮食的科学实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

四年级道德与社会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

四年级道德与社会第10课衣食的来源教案

四年级道德与社会第10衣食的来源教案第10《衣食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明白食物对人一辈子存的重要,了解农产品的内涵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探讨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农人付出的劳动,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从小知道节约节约的道理,自觉珍爱劳动功效。

教学重点:了解农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感知农产品的来之不易,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预备:制作教学;拍照录象;录制声音;购买相关农产品;学生搜集各类食物,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进程,做好资料积存;制作教学用具。

教学进程:一、谈话激趣,点击生活、师:同窗们,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出示图文),日常生活中,每日三餐你都吃些什么?二、小结谈话,相机引出农产品的含义并板贴(板贴:农产品种养)3、播放录音:小米粒的自述,了解生产进程。

4、师小结:同窗们,稻谷从春耕到收成要通过40多道工序,个多月的生长周期,才能成为咱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米。

这期间,融入了农人伯伯多少的血汗啊!、检查预习情形:你还明白哪些这种的种出来的农产品?明白它们的生产进程吗?学生反馈六、小组合作学习,识别农作物的果实。

7、全班汇报交流。

二、动手动脑,联系生活、师:教师这也有几种农产品(出示: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可别小看了这些农产品,它们还会72变呢!看(出示食物),这些琳琅满目的食物,都是由这四种农产品加工制作而成。

你们明白它们都是用什么原料制作而成?小组合作探讨,完成食物分类图。

二、小组汇报交流,投影展现。

3、小组合作研究自带食物的成份、配料。

4、全班交流,进一步感知农产品与生活的关系,师相机点评、小结,引出(板贴)与生活不可分。

三、在线观看,走进生活、师:接着就让咱们到农产品的大伙儿庭——农贸市场逛一逛。

(播放录象)二、师:在那个大伙儿庭中,不但是地里种的,水里产的,仍是圈里养的,都称为农产品。

它们都于广漠的农村。

因此说(板贴)食之源在农村。

四、情感熏陶,学会生活(一)做一做,体验辛苦、师:食物于农村,于广大农人的辛勤劳动。

衣食的来源说课稿

衣食的来源说课稿

衣食的来源说课稿
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10、衣食的来源
教材简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包括了品德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又不是割裂开来的单独的两个方面,而是它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衣食来源》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是中国人”中的有关要求编写的。

相关的内容标准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某种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本课的主题是让学生懂得“衣食之源在农村”,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我们的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尽管每天都吃着和农产品有关的食物,但是对农业还是感到非常陌生的。

另外孩子的生活也比较单一,常常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

对盘中餐、身上衣从何而来,很少去留意观察,用心思考。

当然也会有一些孩子曾经听到或看到过身边的人从事农事劳动,但对农业生产的情况也只略知一二,并没有深入地去体会过农民的这种辛劳,。

第7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第7课 我们的衣食之源 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第7课我们的衣食之源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的来源,掌握谷类、蔬菜、水果等主要食物的种植方式和生产过程。

2. 掌握食物的重要性,了解人身体的健康与食物的关系。

3. 表达探究体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食物的来源。

2. 掌握主要食物的种植方式和生产过程。

教学难点:1. 了解人身体的健康与食物的关系。

2. 表达探究体验,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模型、谷类、蔬菜、水果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看图片猜物:看老师拿出几个谷类(小麦、稻谷)、蔬菜(大白菜、胡萝卜)、水果(苹果、橘子)的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

2. 导入话题:介绍这些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那么它们是怎么到我们的餐桌上的呢?二、呈现知识1. 谷类的来源和种植方式:通过图片呈现,教师向学生介绍小麦、稻谷的来源和种植方式,并让学生尝尝面包或米饭。

2. 蔬菜的来源和种植方式:通过图片呈现,教师向学生介绍大白菜、胡萝卜的来源和种植方式,并让学生尝尝蔬菜沙拉。

3. 水果的来源和种植方式:通过图片呈现,教师向学生介绍苹果、橘子的来源和种植方式,并让学生尝尝水果。

三、师生互动1. 提问互动: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食物营养最丰富呢?为什么?2. 学生举手回答:让学生回答,通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明确食物的重要性和人和食物的关系。

四、激发学生思考1. 制作模型:请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制作谷类、蔬菜、水果的模型,并在讲台上展示,教师组织大家讨论,鼓励学生多发言、多思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学生选择一个食物,通过互相交流,了解食物的来源、种植方式、生产过程等,并准备用画板等方式向全班呈现。

五、总结归纳1. 小结知识:教师通过复习重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总结体会:要求学生回归主题,总结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3. 问答巩固:教师提问,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0 衣食的来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省级比赛获奖课件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0 衣食的来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省级比赛获奖课件

脱除粒虫
馒头出
锅 撒翻种晒
你看到了吗?
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
天节约一粒米,就能节约6万多 斤粮,可供一个班级50人吃上3
年呢!
你还知道吗? 现在,你想说什么?
国徽
敬请指导
国徽
课后分组讨论:
1.如何让更多的人加 入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 果的行列中来?
2.我们从哪些方面用 实际行动杜绝浪费呢?
耳大身肥眼睛小, 好吃懒做爱睡觉。 模样虽丑浑身宝, 生产生活不可少。
从不离水, 摇头摆尾。 鳞光闪闪, 满身珠翠。
有哪位同学知道哪个是 小麦,哪个是水稻?
麦穗:穗头笔直,有长刺 麦叶:像把弓 麦秆:笔直
小麦
稻穗:穗头下垂,无长刺 稻叶:像把刀 稻秆:下直上弯
水稻
小表
成分含量
任务三
收集食品的包 装或服装的商标, 了解食品的主要配 料和服装的主要成 分。
合作、探究、交流
食品名称 主要配料 来源于哪种农产品? 我们研究发现
服装名称 主要成分 来源于哪种农产品? 我们研究发现
棉花
蚕丝
麻布
任务四 做文明小客人。
施肥
收割耕磨面地
蒸熟
发制作酵 除草
小学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10 衣食的来源》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省级比赛获奖课件
任务一
调查记录 家里一日三餐 的食物,在你 喜欢吃的食物 上打√。
调查交流
早餐
午餐 晚餐
任务二
和多多一家去 买菜。
为民农贸市场
紫树开紫花, 紫花结紫果, 紫果肚里有芝麻。
土里长出来, 叶里包起来, 长着长胡须, 身体黄又黄。

《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案)

《我们的衣食之源》第一课时(教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我们的衣食之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大米要经历“育秧—插秧—护田—收割—碾米”这个过程,它来之不易,要珍惜并感恩劳动人们。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农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几组图片,了解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我们的生活之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劳动者的辛苦,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了解农业生产者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

教学难点: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种类及他们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栏目一“白白的米饭哪里来”。

教学目标:1、了解大米等农作物的来源,体会它们的来之不易。

2、懂得劳动者的辛苦,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了解大米等农作物的来源,体会它们的来之不易;懂得劳动者的辛苦,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难点:懂得劳动者的辛苦,尊重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含音乐、视频等)学生:课前调查表教学过程板块一趣聊大米,知来源一、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了农博士,农博士的农业家族中有个大家最熟悉的成员叫大米。

你在哪儿见到过大米?生1:我在吃饭的时候见过大米;生2:我在端午节的时候,回姥姥家见过大米;生3:我在逛超市的时候见过大米;2、有时它会变成粽子,你还见过哪些不同形式的大米呢?生1:我觉得大米还可以磨成米浆,做成米粑;生2:我们吃过的蒸肉,上面的大米粉也是大米磨成的;3、大米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是怎么来的呢?生:我认为大米是农民种出来的。

二、看视频,了解大米来历1、老师这有几张图片,谁来排排序?2、自述来历,让我们到大米的自述中去寻找答案。

3、说过程,看完视频,看看我们图片顺序对吗?4、谈感受:从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我感受到大米的种植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收获大米,我们应该珍惜粮食;生2:我感受到大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感谢农民伯伯的辛勤付出;5、小结大米从种植到收获要经历那么长的时间,中间要经过那么多工序,需要那么多人付出劳动,真是来之不易啊!板贴:来之不易【设计意图】:道德与法治课程希望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转向生活的自主建构,引导学生在多种可能的生活中选择“更好”的生活——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涵养其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救救我吧!
主人把我们取了出去,高兴地夸我们。我们听了主人的话,别提 有多高兴了,都急着要为人们服务,让人们吃饱了去好好工作、学习。 主人把我的弟兄们差不多都吃了。我被一个小孩儿拿去当早点。他把 我带进学校,饿了咬两口,就把我扔进黑洞洞的抽屉里。他放学了, 也不把我带回家,还放在那里。过了几天,我开始变味了,没过几天 身上又长了小疮。慢慢地,我身上长满了小绿毛,后来变硬发干了。 我被冷落在那里,没人管,没人问。到星期五大扫除,一个小孩儿把 我当成一个纸球扔在地上,扫到垃圾堆。一会儿我的身上又是水又是 泥,像个煤球了。我哭,我喊,我怒,都没有用。他们这样不爱惜我, 真使我痛心!
水 稻
大 豆
棉 花玉 米Fra bibliotek小 麦一粒米的生产过程
耕地 撒种 插秧
除虫 收割
施肥 脱粒
除草 碾米
锄禾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我——馒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人们十分喜欢我和我的弟 兄们,为了把我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人们揉了又揉,搓了又搓,使我 们形体美观,味道可口,把我们放进几层楼的蒸锅里,给我们洗蒸气 澡。我们在热气环绕下舒展筋骨,个个都变得又白又胖,个个都乐开 了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