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导论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导论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导论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导论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导论》读书笔记

本书全面概括了了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内容。全书共分为16章,其内容包括:综论;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城市中心与中心区规划;城市住区规划;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划;旧城更新改建规划;城市叫发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此外,本书还阐述了大城市规划、小城镇规划、城市规划的新技术应用、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以及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与展望等

第一章综论

当今世界上人类聚居的形式可以大体上分为城市和农村两大类,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产业聚居的地区,城市具有独特的居住和社会组织特征。

城市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几月的土地使用形式。城市虽然只占据了地球表面很小的面积,但是,却高度集聚了大量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它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传播和扩散的中心。我国设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大约只占国土面积的0.2%,但是,却居住了36.09%的全国人口,70%左右的工业产值和80%左右的利税来源于城市,50%左右的运输和零售商业以及几乎100%的高等教育集中在城市市区。

城市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如果把家庭——城市和社会的基础细胞,作为一个简单的系统,那么,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系统。推动城市发展的因素很多,有来自自然界的,更有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界干预最强烈的地方,它是一种不完全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也是受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最敏感的地方。因此,城市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协调发展。

城市是巨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集聚之地,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但他又具有自身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并非无能为力,人类对于城市发展过程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城市规划。探索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妥善运用城市规划等调控手段,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

世界各国关于城市的定义有很多中描述,概括起来可以非为三大类:从人口规模入手,将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具有某一特定最小人口密度的地方界定为城市;就职能而言,一个人地方从实施经济活动的人口,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数占到一定比例,就可以称为城市,或将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地方政府所在地作为城市;在地域特征发面,将具有某些成特征9如建筑景观、市政设施、公用设施等0的地方称为城市。

在我国,城市一般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建制镇。2000年11月1日我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从地域角度对于城市提出了新的标准。将城市分为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和建制镇。设区市的市区是指人口密度在1500人/km2以上的区辖全部行政地域,或市辖区人口密度不足1500人/km2的区政府驻地和取下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以及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的全部行政地域。不设区市的市区是指市人民政府驻第和市辖其他街道办事处地域,或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乡镇的全部行政地域。建制镇的镇区是指镇人民政府驻地和镇辖其他居委会地域,或镇政府驻地的城市建设已延伸到的周边村民委员会驻地的村委会的全部地域。同时规定,凡在城镇地区以外的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工矿区、开发区、旅游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特殊地区按镇划定,除此之外的地域为乡村。在漫长的城市发展的历史中,人类逐步认识到必须综合安排城市的各项功能与活动,必须妥善布置城市的各类用地与空间,改善自己的居住生活环境,满足生产、生活健全的需要,因此,城市规划学科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思想早在几千年前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使得农业从采集业中分离出来,同时孕育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伴随着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诞生了城市这种特殊的居民点形式。城市的产生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也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化而进步的。

我国足早的具有一定规定格局的城市雏形大约出现在4000多年前。进入夏代后,史料已有建城的记述。尚待是我国虎带城市规划体系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出现了一次空前的繁荣,从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商西豪的规划布局采取了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布局模式,而殷则开创了开敞性布局的先河,并且强调了与周边区域的统一规划。周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体系形成的时期。个超哥带都在探索着城市的功能、规模合作用等。封建社会晚期,我国历代都城的规划从不同的侧面继承了业已形成的规划传统,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加以变革和调整,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城市的防御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皇家园林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布局的整体性进一步突出。

从以上简单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早在大约3100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城市规划体系,其中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这一套体系的到了不断的补充、变革和发展,由此而造就了中华大地上一批历史名城,如商都“殷”西周洛邑、汉长城、隋唐长安、宋动静和临安、元大都、明北京等,这些都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城市,他们宏大的规模、先进的规划、壮观的建筑都为世人称道。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体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走在世界前列,有些成就甚至领先与西方数百年的时间。概括起来,中国古代城

市规划提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和“天人合一”,亦即三个基本观念——整体观念、区域观念以及自然观念。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与发展。以近代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为契机,开始了城市化浪潮。19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有2.2亿,占世界人口的13%,而现在大约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00年间城市人口增长了大约20倍,其中大部分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人类财富的急剧膨胀,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现代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的。

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从理论、技术到方法、管理,在继承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的城市规划经验。一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和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对于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城市规划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面向未来的城市与城市规划。世界已跨入信息时代,面对21世纪的发展,往往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有亮点是共同的,一是认为发展变化将更加迅速,二是很难准去预测发展的结果。如何在这种态势下正确处理发展问题,重要的一条是更加重视规划,事先做好规划、及时总结改进规划。我国业已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的发展将蓬蓬勃勃、扑朔迷离,无疑会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的特点,城市规划学科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

人类正大踏步地走入21世纪。回顾过去的两个世纪,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近200年来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显著的特征和标志,城市和城市化的法杖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城市是人类在不断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住不下产生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言,“物质劳动和精神老大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得分离”。因此,尘世的铲射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

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我国是世界城市发展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距离是文献和考古正式,我国城镇在距今3000~4000年时就产生了。近现代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开始以来,处于封建社会长期统治和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中国被排除在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潮流之外,成为一个落后、贫困的农业国。至1949年中国共有成熟136个,城市化水平仅10.6%,远低于当时世界的29%的水平。城市人口分布极不均衡,集中与东南沿海和长江沿江地区及辽中、辽南地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有以下特点:一、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总规模有较大增加,城市化发展成就巨大。

二、城市化发展过程曲折,阶段性特征明显。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与城镇发展基本上是积极、合理、有序的。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城市化发展上处于较低水平。五、城市化水平地域差异较为明显。

城市发展战略涵盖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概括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市化的条件一逐渐成熟,要不试试基地实施城市化战略。

我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根据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城市化正在步入加速发展时期。但是,从我国国情来看,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完成城市化发展目标的任务是艰巨的。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形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与此同时,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紧缺的国家,人均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等贫乏,尤其是耕地资源,全国人均仅有1.76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般。人口——资源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巨大的人口负担和日益紧缺的资源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成为我国经济射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因此,中国在下世纪一方面要实现锅里的提升,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另一方面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因势利导的推动城市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城市发展,走出由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要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市场发展程度相协调,与资源和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多层次、开放式、高效性能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要建设现代化综合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促进城镇的区域联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镇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城镇文明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城镇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机制,促进城镇发展与资源和环境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近环境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实现全国城乡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化、经济发展、生产力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改变的结果。从游

牧到农业生产,出现了在广阔地域上相对分散又相对永久性据经济起来的农村居民点,到商业、手工业兴起,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等功能的需要,一些乡村才进一步发展成为较大规模的城镇。一方面,城市的形成是人们居住形式由简单聚落向功能多样、形态及结构复杂的大型聚居地客观演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历程也是人们不断能动地改善自己的聚居环境、进行城市营建过程。虽然因世界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城市出现的时期,城市的分布、规模和城市形态不可能相同,但是,一般城市的发展均先经历里相当长时期的“静态城市”相对稳定阶段。通常的形态是自发向心集中形式和放射路网,而通过规划营建的城市则多是由城墙确定为矩形和方格路网结构。直到工业革命后,城市才进入较快的动态发展时期,城市数量逐步增加,功能进一步充实,人口持续聚集,城市建筑和各种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因此,反映这种演化发展阶段的外部表现的城市空间形态必然随着时代也不断演化发展。同时,又由于城市本身多形成为相当巨大的规模、相当复杂的综合性物质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和特定的各种影响因素作用下所基本形成的某种明确避让的规律。因此一半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上相对稳定性特征。

由于城市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活动中心,是一个综合性有机统一体,城市也是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各种需要的物质建设的空间实体。因此,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是综合其作用的。一般来说,其直接因素及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而期间接影响因素则是城市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等人为条件。如此众多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在一定历史时限和一定空间范围内,综合地同时作用于一个城市实体,每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必然千差万别,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的城市就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空间形态,正如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树叶和指纹”。但是,许多城市形态的形成又往往具有相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不少相似的战阶段和环境空间,时期演化的规律大体一致,因而在城市整体上有类似总平面外形轮廓和布局结构特点。对于多种多样的城市仍然可以归纳概括危机中主要的空间形态类型。也就是说,城市空间形态同时具有必然的绝对的多样性和大体上相对的类似性,这是其另一主要特征。

第四章城市中心与中心区规划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中心”的定义是:“城市中供市民集中进行公共活动的地方,

可以是一个广场、一条街道或一片地区,……。功能主要有:政治、行政性的,商业、经济性的,文化娱乐性的等。于此可见城市中心包括两方面的基本职能内容:意识饱含着城市的商业活动,是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集聚之地;而是包含着城市的公共交往活动,大量的非商业类公共建筑集中于此。城市中心按其内容构成,可分为或和中心和专业中心两大类。混合中心一般存在于中小城市,其中除了商业职能外,还有服务、行政、文化等职能,公共构成城市的主要中心。在一些大城市中还有一些职能构成比较单一的专业中心,如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等。在一些大城市中,多个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中心往往形成城市中心体系,由一至两个或多个以及中心与若干个二级、三集中心及各种专业中心组成,分别服务于不同的城市和社区范围。

城市中心区是涉及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它是城市结构的核心地区和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城市公共建筑和第三产业的集中地域,为城市及城市所在区域集中的中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活动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并在空间特征上有别于城市其他地域。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作为物质实体,他满足人们各种日常生活和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实体,它是城市生产——消费链中关键的一环;作为社会文化身体,它是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场所。他可能包括城市的主要零售中心、商务中心、服务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信息中心等个类型城市中心,集中体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形态,承担经济运作和管理功能。在一般情况下,中小城市只有城市中心,只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才有可能形成城市中心区。

城市中心区作为服务于城市和区域的功能聚集区,其功能也必然要适应和受制于城市自身的要求和城市辐射地区的需要。不同功能的分区组合形成城市中心区的景观和活力。城市中心区的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商务职能、信息服务职能、生活服务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行政管理职能和居住职能。全球型城市的城市中心区功能十分复杂,包罗万象,但以高级商务智能为主,有发展成熟的中心商务区(简称CBD)或CBD网络,城市中心区功能是以CBD功能为主导功能,其辐射强度是全球性的,如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的中心区。区域或国际间地缘中心区除拥有大量的传统服务业和商业零售野外,高级商务办公只能占有相当的比例,城市中心区内已经出现了新兴的CBD,如中国的上海、北京,欧洲的米兰、柏林,北美的多伦多、墨西哥城,非洲的约翰内斯堡等。地区性中心城市的中心区以商业零售功能为主,常常还包括行政中心,而商务办公功能不集中,这类城市主要包括向中国的省会城市那样的地区中心城市。二小城市结构比较单一,往往一条街或一个节点就集中了城市的商业服务职能,这些城市没有城市中心区。

第五章城市住区规划

城市住区是人类聚居在城市化地区的居住地。城市住区不仅是人们聚居在一起,而且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统一体,标志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特征和政治凝聚力。城市住区可以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表现,俗称“住文化”。

城市住区是城市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心,式前进的主要动力”。城市住区从空间上分析,预占城市的1/3~1/2的土地。人类在城市住区活动的时间比重,约占2/3以上。城市住区是人类物质上、精神上、经济师、文化是诸多活动的重要空间。由此可见,城市住区在城市是中的比例相当大,作用也非常大。

城市住区是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城市住区不仅是安居乐业的空间,也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我国建国以来,城市住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获得了巨大发展,城市住宅每年建成在2亿m2左右,住房建设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国际商业人为城市住区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活动。同时,为了适应住房发展,尚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如公用设施,街道系统和住区服务设施如学校、公园和医院等。这样,城市住区成为国民经济内增长的主要活力。

城市住区市住房和驻区建设的总和,也是城市文化主要的积累和创造,因为城市住区是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其形态、脉理等经过高度的筛理,具有各自的文化价值,所以城市住区是城市文脉的主要表现,也是城市生态多样性的表现。

第六章城市景观与绿地系统规划

“景观”的概念及其内涵的拓展,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深化。

从文字上考证,景观(Landscape)的最初含义是“风景”,属于美学范畴的概念。它最早出现于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述所罗门皇城的瑰丽景色;其原意等同于“景色”(scenery),同汉语中的“风景”或“景观”一致。与之关系密切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按英文的原意是“景观营造”;在中国,学术界按照同类行业历史上约定的俗成的名称,将其通用译名定为“风景园林”。

总的来看,国外大多数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主要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风景,并一直努力尝试用各种方法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景观评价及时对风景视觉质量的美学评价,是指导人类对自然风景资源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20世纪30年以来,随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景观作为生态系统载体”的景观生态思想得以崛起,是景观的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gscape ecology)的概念,把景观看做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物体”。德国著名学者Buchwald进一步发展了系统景观的思想。他认为:所谓“景观”

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景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路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互相作用的系统”。20世纪80年代后,面对全球的资源、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科学家们提出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的反馈机制,将现代生态学作为解决人与生物圈生物背景问题的依据;其研究对象,是不同尺度人地系统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联系以及系统稳定的对策。

所以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景观”作为自然界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结构,具有多种功能。一方面,景观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质循环的载体,与自然演进过程紧密相关,是生态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景观优势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信息源,人类不断地从中获得美感和科学信息,经过智力加工后形成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具体到应用领域,特别是从城市规划研究和应用的角度来考察,我们通常所说的“景观”,主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第七章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与环境是以城市人群为主体的城市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互相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环境符合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做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庞大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性实目的,三者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任务就是缓解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协调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卫生、安全的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城市体型环境规划,它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城市环境绿化系统、城市景观环境控制、历史文物建筑及其他地段环境、新城区与旧城区环境规划等方面。另一个是城市生态环境控制规划,主要侧重于城市环境质量的优化、控制,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灾害的防治,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布局的调整,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控制与保护,以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理等方面。由于城市社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因而,城市生态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第八章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划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段历史阶段的产物。当今世界,城市不仅成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类主要的聚居形式;还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文化积淀,十分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一个城市的文物古迹、历史性建筑和传统民居、历史街区、古典园林及其历史环境等,是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他向人们述说城市乃至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损毁,许多代表理事辉煌一页的食物早已荡然无存,这也使得留存至今的历史遗存更为稀少和珍贵。保护尚存的历史文化遗存并将它床给后代,这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同时,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这些遗存本身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还对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保持风貌特色,创造多样性的现代人居住环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继承和延续与发展和更新的同时并存,是一个客观规律。人们从长期实践中认识到如何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城市的历史保护与未来发展的关系,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问题。而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好的规划正是指导与控制城市协调发展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有段。由此,城市历史保护的物质环境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历史环境保护,成了城市规划学科的重要课题。在众多的城市之中,有不少城市特别是历史古城和旧城区,往往是历史文化积淀最丰富的地段,也是矛盾突出和协调难度最大的东段,是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重点。

第九章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由于能源资源的开发殆尽,一些城市不得不重新改造和重建。追溯城改建规划城市发站的历史,城市发展的全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更新、改造的新陈代谢过程。自称是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与城市。然而,真正使城市更新这一问题突出地显示出来,并将其作为一门社会工程学科提出,则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更新以被看做是整个社会改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亦日趋广泛。

城市随时代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变的日益丰富。工业革命以前,城市作为礼仪、军事、政治和商业中心而发挥其作用。除了个别例外,当时的城市一般规模较小,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简单,发展极为缓慢,并且只是基于地区性的,而非全国性或国际性的职能。工业革命的巨变,导致了农村和整个城市生活的深远变化,城市的含义和形式变的更为广泛和更为丰富,城市的发展亦越来越少地仅仅取决于某一项因素,而予以变得复杂和高度专业化。

第十章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大城市关注的焦点,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大城市总是面临种种不同的交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机动

车总量的增长,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矛盾也日益突出,交通拥挤已成为制约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即将来临的私人小轿车的发展浪潮,城市交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由人、或、车、路和环境组成的相当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必须采取综合的对策,即通过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综合交通规划来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

城市是人口和物质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域,具有一定就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等职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化带来城市的高效益。要保证城市生产、生活等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必学得到城市基础设施的保障。城市基础设施满足市民生存和社会集聚的需求,促进城市的社会化。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呵呵精神文明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与科学布局、经济有效地指导城市建设的必要手段。

结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本书没有读完,还剩下五章没有读,所以只能写到这儿。本书是一本比较全面的城市规划方面的书,它从城市的历史、含义、城市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形态、城市的功能和生态环境、城市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城市的问题与管理,以及城市未来的发展和新技术在未来城市中的应用等等各个方面来介绍和讲述了城市规划。是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对城市规划有了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行政管理考研课件-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讲义 第四章政府的角色 问题一公共部门的重要性,存在的必要性。 马斯格雷夫妇认为,政府的普遍性或许反映出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形态不同于消费者选择和实行分权的决策等前提,并且“市场机制自身并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经济职能”,离开了政府的市场将无法正常运转,原因如下: 1、必须不存在任何自由准入(市场)障碍,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知识,这就需要有政府管制和其他标准来保证这些条件的实现 2、当竞争由于高额成本而变得无效时,政府干预也是必要的 3、一般来说,若无政府为其提供法律框架,进行保护和强化,市场运行所需要的合同性的安排和交易行为将无法进行。 4、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并导致“市场失灵,”这需要通过公共部门制定解决方案 5、社会价值观要求政府对市场体系产生的收入和财富以及通过继承获得的转移性财产权进行的分配进行调节 6、市场体系并不足以保证高就业率,物价稳定以及社会所希望的经济增长率,这就需要通过公共政策来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

7、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评估未来消费的贴现率方面有不同的观点。以上观点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总之市场无疑是强有力的,并能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为众多商品和服务提供一套配置与分配体制。但要记住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时需要政府的干预。问题二私人管理与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差别。 赞成公共部门应具有专门的管理形式的理由在于: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具有巨大的区别。①公共部门的决策可以是强制性的,如公民可以被强迫缴纳税款,而私营部门不具有这一特征。并非所有的公共活动都具有强制性,而是那些需要比私营部门更谨慎执行的公共活动才具有强制性。私营企业在主观上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可以对不同的消费者提出不同的要价,他们可以忽视正常程序的存在。②公共部门具有不同于私营部门的责任制形式。从理论上说,公司管理部门要对股东负责,而公务员要对政治领导人、国会、公众以及司法系统的不同部门负责。③公共服务管理者必须解决在很大程度上由政治领导人设定的外部议程。这一点就不同于以盈利为各级人员共同动机的组织。对公共服务的管理者,一方面必须执行政治议程,另一方面偶尔地反映冷淡,甚至采取不友好的行政行为,这样会引起官僚机构与政治官员之间的冲突。这并不是说按照政治议程办事就比按照盈利办事缺少合理性,而是说政治议程使得公共部门的管理不同于私营部门。这些由政治官员强加的大部分议程缩减了管理者的活动范围。④公共部门在测量产出或生产效率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困难。公共部门缺乏类似于私营部门中利润这样的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 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B.C.D)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A.D)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 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C.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D. 管理的范围不同 9、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所制定的公共政策包括有(ABCD) A.财政政策 B.货币政策 C.金融政策 D.产业政策 二、简答题 1.制约发展中国家第三部门发展的特殊原因主要有哪些? (1)社会经济的欠发展导致第三部门在资金获取方面面临更大的困境。(2)发展中国家社会分化程度低,中间阶层发展不足,而中间阶层是第三部门发展的社会基础。(3)由于缺乏自由结社的传统,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结社的意识不强,第三部门的发展缺乏公民文化的支持。(4)许多发展中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不高,政府对社会实行强制统治,第三部门独立发展和活动的空间有限。(5)发展中国家普遍法制化水平低,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政府的权力不能得到有效地约束,第三部门发展和功能发挥得不到法律的支持、规引。(6)有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和通讯发展水平比较低,制约了第三部门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 2.绩效管理为什么是政府再造的有效工具? 1.绩效管理为政府再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绩效管理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绩效管理有助于重塑政府形象,增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建设艺术》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奥地利人,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著名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他于1889年出版《城市建设艺术》(The Art of Building Cities)一书,当时在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而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几乎为零,壮观的纪念性建筑往往屹立在缺乏构思的、尴尬别扭的环境之中,该书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他非常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二)影响 他的这些理论都是从大量分析中世纪欧洲城镇的实例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代影响很大,形成了“城市的艺术”(Civic Art)这一专门领域。对伊里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的“有机生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外许多近现代城市设计著作如《城市艺术》(Civic Arts)、《城镇设计》(Town Design)、《城市空间》(Urban Space)等都引用他的论述。英国建筑师吉伯德设计哈罗新城时,不能不说是受到西特的城市艺术学说的影响。” (三)地位 西特的《城市建设艺术》在西方规划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常常将西特和他的这本书与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开端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西特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人,将此书称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是不为过誉的。” 二、历史背景 西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总结出这些街道和广场的特点:以人为基本出发点,提供了大量宜人尺度的公共空间,人们乐于在户外交流、活动。而他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发展,城市不再以人为基准点而是汽车,快速路为设计原则。而当时建筑的内部变得日益舒适,从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在外部空间中进行露天活动的欲望,导致许多人不愿意外出活动。他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中世纪的城市原则,归纳出适应当时条件的城市建设艺术原则,提出了一条在城市内形成一种具有文化和情感刺激的室外生活环境的美学途径,同时也奠定了建筑应是反映时代条件的有机的城市形态环境的一部分,注重城市空间形态与形体的设计。 西特认为:如果我们能得到一些建筑物间的开敞空间,步行者就会从漫长的隧道式的街道中得到解脱,小的开敞广场就能使朝向他们的建筑物与之产生一定的关系,这些室外空间就能提供改善了的外观,以及为生活和工作在建筑物中的占有者提供阳光和空气。 三、文章核心内容 本书作者在研究中世纪广场和城市平面的基础上找寻它们美的因素,然后总结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被人理解后,就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一)建筑物、纪念物及公共广场之间的关系 在中世纪,重要的建筑物往往集中于一个地方并有喷泉、纪念物和雕塑的装饰。这一形象能唤起人们的历史记忆并能在内心深处得到共鸣。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广场都有适当的比例,装饰广场的雕塑等与广场的比例是在一个体系内的,两者相辅相成,整合出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宜人空间,吸引的大量市民的参与。而当时西特所生活的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个重要的建筑松散地布置着,广场和其周围的建筑缺乏联系,公共广场也游离于这一整体之外,充其量只是一些停靠机动车的地方,不再有人的参与,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广场已经‘死去’。”此外、广场的比例也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演示教学

《人口原理》读书笔 记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 《人口原理》是马尔萨斯的早期著作,但却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1797年,马尔萨斯的父亲把英国政治哲学家葛德文的名著《研究者:教育、习俗及文艺的评论》介绍给32岁的马尔萨斯,但父子对此书的理解不一,辩论时马尔萨斯“最早提出了他的理论”,富有戏剧的结果是,这就是本书的源起。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这本著作一直被人批判为“剽窃”,它可能不是建立在自己的科学逻辑上,而是将许多的观点和内容用来反驳别人,不过同时也难免使得他的一些言论存在矛盾和漏洞。 在第一章,马尔萨斯提出的两条公理,显而易见,它们是不必受到质疑的: 第一,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第二,两性之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 马尔萨斯真正强大的地方在于《人口原理》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这两条不言而喻的公理上的,从极其简单的公理推导出复杂的结论。 一、人口与食物不同的增长比率带来动荡的下层社会。 根据马尔萨斯的观点,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这一点不需要特别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口增长的基数是多么小,由于其令人吃惊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任何社会限制,理论上人口总数将变得非常巨大。另一方面,食物增长的速度是缓慢的,劳动者的勤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作用,然而大局上于事无补,因为土地会受到限制。于是,社会生活资料的总量会随着时间被快速增加的人口总量超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社会内在的平衡机制将发生更大的作用。社会制度如婚姻制度中禁止早婚、社会现象如弃婴等将对人口增长起抑制作用。同时,过多的人口造成生活资料的短缺,贫困和犯罪将长期困扰下层社会,直到人口总量同生活资料总量重新达到平衡。 二、人口增殖力大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力——解释人口迁移和饥馑灾荒 马尔萨斯以此解释了欧洲人口北迁大潮的原因,而我联想到了到中国历史上的北人南迁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饥荒。中国历史上一直在发生的一个现象就是北人南迁,我们多从经济吸引来阐释,这一点解释北方的汉人迁往南方比较恰当,但更北的少数民族持续不断地迁往南方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有理由相信历史上北方的少数民族人口持续增长,而北方相对贫乏的土地,畜牧的方式不足以提供生活资料,所以北人南迁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人口增殖的压力。饥馑和灾荒通常是抑制人口过多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都是自然或社会运行的结果。建国后,我国的人口迅速增加,而食物供给严重不足。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量的人死于饥荒,从人口和生活资料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社会自我平衡的结果。 三、人口增长的两种抑制 人口增长有两种抑制,一是预防性的抑制——即人们对养家糊口的忧虑;一是积极性抑制——一些下层阶级实际所处的困难境地,使他们不能给予子女原本应有的食物和照料。人口的两种抑制可以解释人口为什么没有在两性情欲没有发生显著改变的情况下爆炸性地增长,而这种解释从社会学方面看又带来了新的问题。 映照到中国,人口抑制的一个强而有力的手段还有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一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马尔萨斯认为,生活资料与人口之间的矛盾随时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读书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大分工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与河流关系密切 2.城市的形成(经济因素与文化因素要点: ⑴人类的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⑵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产生了城市。 3.城市形成的条件 基础条件——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工; 前提条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粮食的出现; 4.城市的定义(三要素 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三个方面。 5.城市与农村的区别 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6.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农村推力与城市拉力的共同作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2.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包括: ⑴人口职能的转变; ⑵产业结构的转变; ⑶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⑵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北师 北邮行管考研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重点总结

绪论 一个民主的、负责任的、有能力的、高效率的、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无论是对经济发展还是对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体制,需要了解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作者系统论述了“管理主义”和新公共管理的特点,在将新旧模式认真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应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市场机制;政府改革不仅要从规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更重要的是从体制或运行机制等方面对政府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逐步合理缩小政府的规模,减少政府的活动范围,从传统的政治与行政分离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要根据市场的特点,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积极引进私营部门中较为成功的管理理论、方法、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民营化过程,让民营企业更多地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同时,在明确区分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不同责任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的应有责任。 第一章改革的时代 问题一、传统公共行政的一些基本原理。 (1)使用官僚制,政府本身应该按照等级制、官僚制的原则进行组织。与其在企业和其他机构中的运用,在公共部门中贯彻得更彻底,更持久。(2)认为存在一个最佳的工作方式,并且在综合性工作手册中规定工作程序以供行政人员遵守。并认为严格遵守这些科学管理原则,可以提供使组织正常运作的最佳方法。(3)通过官僚制组织

提供服务,政府一旦介入到某一政策领域,它就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商品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4)行政人员普遍信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即行政仅仅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任何政策或策略则属于政治领导人制定的,其理由在于这样可以确保责任。(5)认为激励个体公务员的力量是公共利益,因为服务公众是大公无私的。(6)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形式,因此它需要一支中立的、无个性的、终身任职的、且能为任何政治领导提供同样服务的职业官僚队伍。(7)、从字面上讲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确实是行政性的,也就是执行他人提供的指令而无需为结果承担个人责任。 问题二、传统公共行政的基本理论在哪些方面遭受挑战? 1官僚制确实“业绩彪炳”,但它并非在所有的场合都运作良好,僵死的等级的官僚制已经产生某些消极的后果。 2寻找一种最佳的工作方式以及让所有公务员都遵循是非常困难的,且容易造成组织运行的僵化,而在私营部门首创的弹性管理制度正在被政府部门采用。 3官僚制组织并不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唯一形式,政府可以通过补助金,管制或合同形式间接地进行工作,而不是单纯地作为直接提供者。 4事实上,政治与行政问题长期交织在一起,但这种现象对管理结构的影响直到最近才暴露出来,而一旦官僚制的运作与社会相分离,公众就要求制定更有效的责任机制。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寻找失落空间

《寻找失落空间》读书笔记 《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美〕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年多前。这本书最触动我的是它所附的图片,我第一次被引导从这样的视角来看待城市。在这之前,我是高速公路、立交桥和摩天楼的崇拜者。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我忽然联想到挣扎的拉奥孔,联想到毁灭的吴哥城:你看,那蜿蜒交织的高速公路立交桥不正像无数条蟒蛇一样从四面八方缠绕着城市,在这座城市里,除了摩天楼,就剩下废墟一样的停车场了,它的最后一滴血就要被吸干。我明白了,这不是我梦想的城市,这不是未来之城,而是死亡之城。 1、什么是现代城市中的失落空间? 失落的空间,这个称呼很形象。吴哥寺、亚特兰提斯、玛雅,曾经繁盛一时的文明,如今何处寻觅?我们正在重蹈它们的覆辙吗?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失落空间是城市中高层塔楼底层外部无组织的景观或是脱离步行活动而无人问津的下沉式广场;失落空间是几乎所有美国城市中环绕市中心、切断商业中心和居住区之间联系的地面停车场;是沿高速路两旁无人维护、更不被使用的无主之地;失落空间也是闲置的河岸、废弃的铁路调度场、弃置的军事基地以及那些为了交通便利,或也许是为了更低的税收已迁至郊区的工厂旧址;它们是今天城市更新所遗留的、出于多重原因从未开发的和疏于清理的空地;它们是各个城区与自由发展的商业带之间无人问津的残余地区;失落空间是衰败的公园和由于无法达成预定目标而不得不拆除重建的公共项目。 简而言之,失落空间就是那些由于我们的错误、失误、贪婪和骄奢,而未能够充分加以利用的被浪费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城市空间。

2、现代城市的失落空间是如何产生的? 罗杰·特兰西克认为:导致我们城市失落空间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对汽车依赖性的增加;2、现代主义运动中建筑师对公共空间的态度;3、城市更新时划分城市用地所采取的城市用地区划和土地使用政策;4、一些现代的公、私营机构不愿承担城市公共环境的义务;5、旧城核心区废弃的工业、军事或交通用地。 其实很多因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环扣一环。我以为,排在第一位的当是现代主义错误的城市规划观。 3、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要改变和消除城市失落空间,罗杰·特兰西克认为:政府必须制定有效的空间设计政策,公众必须参与对环境的塑造,而设计师则必须深刻理解成功的城市空间背后的设计原则。这里的前提是政府、公众和设计师都要明了何为成功的城市空间。 简单地说,成功的城市空间就是人们乐意于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这样的空间不但能够让当地居民安居乐业,也能对外来游客有吸引力。或者,也许不那么恰当但却比较形象的说法,长假时能够让游客蜂拥而来的城市区域就是成功的,反之,长假时居民空城而出的城市区域就是失败的。 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决定,但它们通常具有这样的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建筑间的组群关系,具有积极的图底关系,等等。 谈论建筑空间的图底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图形视觉转化的问题,其核心是设计的重点放在何处:若是放在实体建筑上,那就是以建筑为图,以空间为底;若是放在空间上,那就是以建筑所围合的空间为图,以建筑体为底。 考察传统的城市,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以积极空间的围合形成作为建筑存在的主要目的。在这样的城市中,除个别例子外,建筑作为单体的意义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建筑总是以其中的一个立面参与到积极空间的营造中,并与其它建筑相配合,围合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空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能够感受到作为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建筑仅仅是生活的背景。在这样的空间中,作为单体的建筑仅仅以立面——甚至有时候仅以立面中的某个局部——的形式存在,其中参与空间营造的立面与这个空间中其它建筑的关系要远比与它另外的立面——这些立面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存在——的关系要密切。可以这么说,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是为空间而存在的。只要我们仔细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我们的城市环境,基本上都是这种情况,你甚至完全不了解周围建筑的内部特征和整体造型——对于一般的市民来说,实在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读后感1000字 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一点与我专业相关的知识。首先,是围绕城市规划管理与城市规划法规两个部分展开讨论的。 我先说说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内容。它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矛盾与两个问题”即管理者(规划管理人员)与被管理者(城市规划组织、编织着、建设活动的实施者)和管什么、如何管两个问题。 城市管理是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保障城市机体健康发展,以城市的物质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资源为对象,对城市运行系统做出综合性协调、规划、建设和控制活动。城市管理的内容有:城市的社会管理(人口管理(生育、人口迁移)+社会治安秩序管理(秩序、治安)+社区生活服务管理(服务设施、服务、信息管理)+城市文化管理(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城市的经济管理(产业、一体化、经济结构)、城市的生态环境管理(生态占用、碳足迹)

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当下的社会,我们的日趋需求改变着城市的现状,要求城市随着人们的轨迹适应人类活动。在城市管理中,我们将会应用统计学、系统分析、决策科学化等。 1 城市的当前弊端有:传统的城市管理组织过于松散,管理法规不配套、城市管理投入少、城市社区管理职能弱。管理模式的弊端:建管合一模式、多头分散模式、综合协调模式、实体管理模式、管理单一模式。当然还有很多这样的小知识,在我看了一下下之后,觉得受益颇多。但是,在我隔一段时间后想要机器某点就异常困难。我对关于城市规划管理的历史十分感兴趣:中国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请前苏联的城市规划大师帮忙的,在一个有学识的人的帮助下果然出现了我国经济腾飞的第一个春天。但是中国后来发生的大跃进和文革,将我国的经济倒退了很多年,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重点是这两个运动彻底打压城市规划,将相关城市规划的东西全都不留,不再设立关于城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公共管理导论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者的转化能力表现为善于运用以下技巧(D) A.思考 B.实践 C.推广 D.创新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的对象主要是(B) A.公民 B.市场中活动的企业 C.民间组织 D.利益集团 3、明确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学者是:(D)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4、被喻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之外的“第三只手”的是(B) A. 公民 B. 公民社会 C. 企业 D. 市场 5、提出“管理就是决策”这一观点的学者是(C) A.马克斯·韦伯 B.冯史坦因

C.赫伯特·西蒙 D.伍德罗·威尔逊 6、公共政策分析的基础和起点是(B)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问题 C.公共政策执行 D.公共政策评估 (二)多项选择题 1.与传统公共行政相比较,公共管理的特质表现在:(ABCD)A.管理主体的广泛性 B.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应用于公共部门 C.注重管理外部环境 D.注重管理价值的实现和责任 2.明茨伯格认为,管理者的综合角色包括() A.活动角色 B.人际关系角色 C.信息角色 D.决策角色 3.制约公共企业效率发挥的因素主要有:() A.产权关系明确 B.预算软约束 C.预期目标多元化 D.资产安全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4、现代社会中的不可治理性主要产生于:() A. 利益和信念的过度分散性 B. 政府权威的削弱 C. 政府管理运行资金不足 D. 政府能力与解决所面临问题难度的差距 5、绩效管理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它强调政府追求的目标应包括:()A.效率 B.公平 C.公正 D.民主 6、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功能包括(ABCD) A.行为导引功能 B.利益协调功能 C.利益分配功能 D.调控功能 7、公共管理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在于它的:() A.公共性 B.管理本质的服务性 C.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 D.权力运行的单向度性 8、治理与统治的之间的差别表现在:(BCD) A. 权威的来源不同 B. 权威的行使主体不同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一是城市和区域规划活动所需要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量都大大超过大多数其他规划活动:它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经验。理想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而且要有若干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和控制论等。以下内容是品才网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城市规划的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本书的要点如作者在前言说的:“严格地按历史顺序描述自产业革命直到今天的有关城市和区域规划、规划哲理、技术和立法等方面问题的演变”。他认为,规划的具体涵义是指:“规划作为一项普遍活动是指编制一个有条理的行动顺序,使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它的主要技术成果是书面文件,适当地附有统计预测、数学描述、定量评价以及说明规划方案各部分关系的图解。”(P3),但是规划既然作为一项普遍活动,为什么作者没有阐述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结果呢?也没有体现出政治分配的意愿呢?而仅仅从技术层面来定义“规划”。我觉得,规划也是利益分配的过程。 在随后,作者说明了规划的困难:“一是城市和区域规划活动所需要的信息量和专业知识量都大大超过大多数其

他规划活动:它几乎涉及人类的全部经验。理想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师应该是一位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而且要有若干其他必要的科学技术技能,如熟悉土木工程和控制论等。其次,更困难的是拟订和权衡各项任务。”(P11)。 在第二章,作者关注的是“现代工业主义对城市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城市规划所带来的空前影响”(P17)。从煤的采集、运输、运用、作用来说明:使接近煤的城市或在通航河道上,或者由于在铁路通行成了铁路枢纽的城市成为新的工业中心。从而引起城市布局的变化和大发展,由此而来的一系列问题。煤———工业城市——人口密集——供水等公共设施供应不上——公共卫生恶劣(人住在工厂地下室或仓库)——霍乱——通过贸易而带来的巨大流动,使流行病传播快——相关机构的建立进行治理(1848年英国成立中央卫生部)——呼唤城市规划成为必需——19世纪70年代后市政府采取按一定规章建设新住宅的做法。“依法建设的住宅(by-law housing)”.(既无室内厕所也无室内浴室P25)。因此,工业化早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针对住宅而言的,以达到改善公共卫生的效果。当然还有公共交通发展的影响(有轨马车和公共马车——有轨电车——公共汽车——通勤火车P28),人口的增长和城区面积的不扩展也对城市规划产生影响。城市内部的高密度,而工人在城市上班,下班回家到郊区,城市和

公共管理导论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 欧文.E.休斯着张成福等译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1.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 ①官僚制 ②最佳的工作方式 ③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 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 ⑤公共利益 ⑥职业官僚队伍 ⑦行政性 2.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是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 新公共管理的基础是市场,表现在: ①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结果 ②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 ③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 ④竞争与选择 ⑤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向工作人员下放权力。 3.变革的紧迫问题 ①对公共部门的抨击(表现在规模、范围和方法三个方面) ②经济理论的变革:公共选择理论(以完全理性为基础);委托(股东or全体选民)-代理(管理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 ③技术变革 ④私营部门的变革 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 1.早期的行政系统:“人格化的”,以效忠于国家or大臣or非营利组织or国王为基础 2.传统的行政模式深受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和欧洲的马克斯.韦伯的影响。认为行政是工具性、技术性的,应远离政治领域。 例如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⑴理论的基础: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理论-法律型权威(效率最高) ⑵与早期模式最大的差别:①运用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人格化的行政。 ②组织及其规则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体都为重要。 4.威尔逊与政治控制 政治(制定政策)、行政(执行政策)二分法 体现在三个方面 ⑴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关系 ⑵策问题与行政问题完全分离 ⑶行政是匿名的、中立的、无党派的 5.泰勒与管理 ⑴科学管理的三个方面 ①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和动作研究 ②刺激性工资制度 ③改变职能组织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论》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内容摘要 本书以时间为轨迹,全面地阐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脉络,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对于现代西方不同类型的城市规划体系和类型做了完整的介绍和评论;分析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认识城市规划本质和定位方面的提升和发展轨迹;总结并评述了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运用,及其对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实践和实施成效的评价方面的重要启示。 第二部分核心内容 第一章为引论,主要阐述了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未来的不确定性,并讲述可Friend(2001)所提出的规划过程中解决不确定性的战略方法,同时,分析了“程序规划理论”和“实体规划理论”及“规划效能理论”的产生。 作者指出城乡规划的定义为:是一种在社会多元群体和成员之间为实现其追求社会、经济或环境效益所达成的共识和目标的框架,是一种可以在各种矛盾和利益之间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或和解的机制,是能够针对未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具有灵活性的政策行动程序及实施方案或建议。 第二章,论述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政治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技术背景——工业革命;思想文化背景——启蒙运动;在这些社会背景下,城市呈现出人口增长急剧、环境卫生恶化、城市布局结构失调、土地开发使用失措、交通堵塞失控等一系列“城市病”,出于自己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和管理,城市规划就就进入到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其中,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的几次改建和英国公园运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与城市美化运动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社区建设、公司城的建设等尤具代表性。 伴随着对城市时间和深入思考,产生了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潮。解决城市问题有两种取向——城市分散与城市集中。城市分散思想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城市集中思想以柯布西耶的理论为代表。主要人物及著作有以下几个:英国霍华德“田园城市”《明天:走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带形城市”;法国建筑师加尼埃“工业城市”《工业城市》;西谛的城市形态学说《建筑艺术》;格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进化中的城市》;法国建筑师亨纳德的城市改建思想。 第三章讲了现代西方主要城市规划理论及其历史演进。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功能主义规划思想,以《雅典宪章》和柯布西耶1950年为印度昌迪加尔做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城市分散主义,以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为代表;城市集中主义,以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和“300万人口的现代城市”的城市规划方案为代表;美籍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其著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对空间理论的批判;系统规划理论;过程规划理论;区域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与新城运动。 20世纪70年代:以《马丘比丘宪章》为代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开始转变,体现在城市环境保护的新内容、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倾向、对大规模城市改造的反思和城市复兴思想。此时,主要理论流派有(1)系统规划理论及其应用(2)理性过程规划理论及其应用(3)关于城市规划实施成效的评估和解释。

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格式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3号) 课程代码:(2012-2013-1)--A9137-1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 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Urban Planning 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0 学分:2 适用对象: 建筑学专业 先修课程:建筑初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城市规划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主干课之一,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突出特点,所以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对本专业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认识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思想及最新发展动态; 3、熟悉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的分析与确定;理解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4、掌握城市规划工作步骤及编制程序;城市用地适用性分析评定的方法; 5、掌握不同用途用地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相互关系; 6、初步掌握城市总体布局思想方法和方案评析与优化;小城镇的含义和规划编制; 7、重点掌握交通、住宅、城市设计与遗产保护等城市专项规划要求; 8、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 9、通过案例分析与外出调研,初步掌握城市功能活动在整个城市空间的合理部署与有机组合,并在全局观念下协调城市各个方面的研究方法。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考研笔记

第?一章变?革的时代 ?一、公共?行行政与公共管理理的区别 (1)传统的公共?行行政模式下,正式的官僚僚体系中完全不不需要领导,对于外部关注不不?足。 公共管理理要求社区以各种?方式参与管理理。 (2)公共?行行政官员强调遵守规则,执?行行他?人(理理论上是政治领导?人)的指令,把过程和程序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仅仅对结果的产出间接地负责。 公共管理理者要为结果的实现承担个?人责任。 (3)公共管理理与公共?行行政的区别,参照以下: ?二、?行行政与管理理的区别 (1)从语义上看 ?行行政是?一种执?行行?行行为,即对各种事务进?行行管理理,或者对执?行行、应?用或?行行为进?行行指导或监督,词义上的本质在于进?行行服务、进?行行治理理。 管理理是指导、控制?一个?人?行行动的过程,负责?干什什么,词义上的本质在于亲?自控制(控制或取得结果)。 (2)从本质上看 ?行行政在本质上涉及执?行行指令和服务。 管理理涉及的?首先是实现结果,其次是管理理者要对达成的结果承担个?人的责任。(3)从内容上看 管理理不不仅包括?行行政,?而且还涉及组织怎样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实现?目标,以及对结果负责。 公共?行行政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活动,关注的是程序,是如何把政策转化为?行行动,以及机关的管理理。即公共?行行政注重的是过程、程序和符合规定。 公共管理理涉及的内容更更为?广泛。?一个公共管理理者并不不仅仅是执?行行指令,他关注的是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责任。公共管理理也意味着改变雇佣的条件以及问责的机制。 (4)从使?用上看 “管理理者”?一词现在?比过去常?用的“?行行政者”?一词使?用更更为普遍。这些名称的变化并不不是表?面现象,从狭义上说,“?行行政”与“管理理”是政府活动或职能的简略略描述;从?广义上说,“管理理者”?一词可以更更好地描述所要完成的?工作。 三、公共管理理 公共管理理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力量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理的、法律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理能?力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利益的过程。 公共管理理作为公共?行行政的?一个新的领域,其产?生和发展较为模糊,公共管理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年代。

城乡规划法读书笔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读书笔记姓名:杨婉璐 学号: 班级:建筑班 指导教师:卢君君老师 书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时间:年十月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网络资料(百度):《城乡规划法解读》 《城乡规划法解析》 《城乡规划法的特点俞滨洋》 《城乡规划法学习培训讲义》 第一部分:城乡规划法的完善历程年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城市建设座谈会,提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并设置相应城市规划管理构。 年,国家建委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使城市规划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 年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城市规划方面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城市规划条例》,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

依据和保障。 年月,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这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方面的第一部法律。 年通过了地方性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于年批准了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南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年月,国务院以号令发布《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法规。 年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号)。 年月,国务院有发布了《关于加强城乡规划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号),对城市规划法律执行的工作严格的、更高的要求。 年月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发布第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自年月日起施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同时废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也自然废止。 第二部分:城乡规划法的重要内容概述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考研精编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 第一章改革的年代 一、导言:公共治理的“典范转移”: (一)行政管理的三阶段[①]: 1、前传统阶段; 2、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 3、公共管理改革阶段。 1、“公共行政传统模式阶段”的主要特点:“唯一最佳方法”的神话 (1)政府本身应按照“等级制-官僚制原则”进行组织; (2)政府可以通过官僚制组织结构成为公共物品的“直接提供者”; (3)“政治-行政两分法”的意识形态[②]; (4)“公共行政”是行政官僚的一种特殊形式,准此,“职业官僚”就需终身任职、政治中立等。 2、“新公共管理”的批判-改革趋向: (1)NPM对古典模式的批判: ①.弹性化的管理系统VS.僵化的官僚等级体制; ②.宏观性间接性运作VS.微观性直接性运作; ③.行政的政治化,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破产; ④.短期合同任职制VS.终身任制; (2)NPM的内在特质&改革趋势:(胡德[③]-休斯[④]-奥斯本[⑤]解读) “新公共行政”(NPA)与“新公共管理”(NPM)间的区分: (1)“明布鲁克会议”和《黑堡宣言》:NPA是对“进步时代”技治主义流毒的一种的反击和回应: 马克·霍哲和张梦中在一篇论及新公共行政的文章中提到NPA的回应性、代表性、公共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