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的肉味很是鲜美,而营养丰富,还有刺少肉多,这是深受很多妈妈们的喜爱,所以很多养鱼的人也会选择这种不错的鱼种来饲养,虹鳟鱼的人工繁殖简便,而且被誉为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这种高档鱼需要怎么养呢?虹鳟鱼养殖技术1、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
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2、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3、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养殖条件1、温度。
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溶氧。
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mg/L。
水流流量。
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
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2、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鱼池形状。
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
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
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100),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
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3、鱼池建设。
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
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
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虹鳟鱼养殖的前景1、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胆固醇极低的鱼类,因其品质好、营养价值高,有助于健脑、预防心脏血管等疾病,并能有效抵抗糖尿病等慢性病和某些类型的癌症,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鱼类,被广泛养殖于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如云南、贵州、广东等。
虹鳟鱼的品种繁多,而以日本虹鳟为最为常见。
虹鳟鱼因其优良的肉质、鲜美的口感、良好的适应性和易于管理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以下我们将带您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1、闭养模式虹鳟鱼的养殖模式有开放式和闭养式两种。
闭养模式指在水体完全封闭的场所内,通过水循环系统和人工饵料等方式进行养殖。
虹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闭养模式被认为是最为适宜的养殖模式。
在闭养式养殖场内,需要定期测量水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调整饵料种类和投喂量等。
2、水体虹鳟鱼生长最适宜的水温为15℃-20℃之间,水质清澈无污染、溶氧浓度高,水深底部大于2米。
为保持水体的清洁度,可在水中加入酒石酸等物质来控制水硬度和pH值。
同时,在水体中加入无细胞氧化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菌和病毒。
3、饵料虹鳟鱼是一种肉食性鱼类,适宜食用鱼饵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等活饵。
而在养殖中,采用干饵料为虹鳟鱼投喂较为合适。
虹鳟鱼的投喂量与饵料的种类、种类、水温、生长阶段等有关。
4、疾病预防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比较容易感染细菌性病害、虫害等疾病。
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需要重视疾病的防治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水质的管理和维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透明度;另一方面,要规范投喂饵料,做到定时定量,防止饵料遗留在水体中产生有机质、毒素等物质,影响虹鳟鱼的健康。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1、细菌性病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细菌性病害,如暴发性肠炎、细菌性鳃病等。
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添加预防细菌感染的物质,如增加氧气、投喂预防细菌性病害的饵料等。
2、虫害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虫害,如钩虫病、弓形虫病等。
预防虫害的关键在于提高水体的质量和改进饵料,防止虫卵等有害物质进入虹鳟鱼体内。
综上所述,虹鳟鱼养殖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充分的水产养殖知识和技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虹鳟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因此,虹鳟鱼的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其需要的条件。
一、虹鳟鱼的基本情况虹鳟鱼又称为虹鳟、彩虹鳟、虹鳟鱼。
它们是一种冷水鱼类,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和湖泊中。
虹鳟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它们的体色非常鲜艳,通常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非常美丽。
二、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虹鳟鱼的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地方。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选择的场地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以免对虹鳟鱼造成危害。
2.建池建池是虹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虹鳟鱼适宜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池中生长。
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水流、换水、排污等因素。
池塘的底部应该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洁。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通风和光照,以提高水质的质量。
3.水质管理虹鳟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其次,要控制水温,虹鳟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
同时,要控制水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
此外,还要注意水中氧气的含量,以保证虹鳟鱼的呼吸正常。
4.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是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量,避免过量喂食。
同时,要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变质。
5.疾病防治虹鳟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要定期对虹鳟鱼进行检疫,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
三、虹鳟鱼的养殖条件1.水质条件虹鳟鱼需要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环境。
水的PH值应该保持在7.0-8.5之间,水温应该控制在10℃-20℃之间。
2.气候条件虹鳟鱼的养殖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养殖技术池塘虹鳟是珍贵的冷水性鱼类,具有肉味鲜美、刺少肉多、营养丰富、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人工繁殖简便等特点,目前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广的优良四大淡水养殖品种之一,被列为高档鱼。
而且虹鳟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经济效益极为显著。
虹鳟鱼养殖技术第一章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目前已有86个国家和地区引种养殖。
第一节形态特征虹鳟鱼体形呈长纺锤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
体侧、体背和鳍部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由此而称为虹鳟)延伸至尾鳍基部。
虹鳟鱼卵球形,直径4~7毫米。
卵黄淡黄色、橙黄色、桔红色或红色。
卵黄囊长径5~9毫米,宽径3~6毫米。
受精后26日(水温在12℃时)孵出,仔鱼全长随卵的大小而异,一般15~18毫米。
口开启,鳃耙形成,背鳍、臀鳍、尾鳍的软骨条开始出现。
孵出后23日(水温在12℃时),卵黄囊吸收2/3,仔鱼开始上浮。
上浮仔鱼18~28毫米,鳍褶除腹鳍、腹面后方和尾鳍外已消失。
鳍条数基本达到定数。
随后,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
体长15厘米时黑斑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所代替。
第二节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水流的刺激不仅可加速体内物质代谢,而且能把排泄物带走,应不断供给清新而富含氧的水流,以满足其对氧的需求。
虹鳟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3厘米/秒。
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流水养殖技术浅析

高海拔地区虹鳟成鱼流水养殖技术浅析虹鳟是一种高山冷水鱼类,天生适应于寒冷高海拔环境。
高海拔地区的虹鳟养殖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技术,才能确保其生长健康和水质安全。
流水养殖是高海拔地区虹鳟养殖的常用技术,它可以让虹鳟在自然流水环境中生长、繁殖,既节约了水源,又增强了养殖效果。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流水养殖技术的实现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建立养殖池塘首先需要选择适合养殖虹鳟的水源,流水建议流速不要过快,使用预处理后的自来水或山泉水均可。
利用水泵将水源引入水池,保证水质循环和增氧。
池塘的建设一定要考虑到鱼类的自然环境,选用具有流畅水质和大量营养物质的地势略高的区域作为养殖场。
池塘比例建议为长宽比3:1,底部线条不宜太弯曲,以便养殖时清理残渣更容易。
二、环境控制虹鳟需要特定的水温和PH值,通常养殖水温控制在10℃-20℃左右,PH值保持在7-8.5之间。
养殖时加入一定量的生物质菌剂,可以加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过程,利于虹鳟的生长发育。
同时也需要定期更换部分水量,保证水体质量和养殖环境的稳定性。
三、投放和养护适当的密度和及时加饲是养殖虹鳟的前提。
虹鳟在养殖前应该经过疫苗接种等检疫通关程序,以免疾病蔓延到其他鱼类。
饵料的选择以橙黄、绿色和一些水草、虫子等天然食物为主,每天分几次喂食对虹鳟的生长发育更有利。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虹鳟的饮食安排,保证养殖环境干净卫生,避免水污染和鱼类死亡。
四、病虫害预防虹鳟经常会受到寄生虫和细菌的侵袭,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一旦发现病情,可以尝试使用一些药剂控制和治疗,但一定要注意药剂的种类和浓度,将其使用在指定的剂量下,防止病情加重和治疗无效。
综上所述,高海拔地区虹鳟养殖的流水养殖技术需要人们的认真维护和管理,建立治理完善的养殖环境,才能有效的提高虹鳟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并且保护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然林区虹鳟鱼养殖技术
摘要从水源与水环境选择、鱼池建造与布局、饲养及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虹鳟鱼养殖技术,以期指导养殖户生产。
关键词虹鳟鱼;养殖技术;青海互助;天然林区
中图分类号 s9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311-01
虹鳟鱼因其体侧沿测线有一棕红色如同彩虹的纵纹而得名。
虹鳟鱼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生长迅速、人工繁殖及驯养简便易行等优点。
其生活水温2~24℃,最适水温为12~20℃,且适应性很广,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可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
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区人工饲养虹鳟鱼,是依托林区丰富的水资源,既增加了林场收入,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水源与水环境选择
流水养殖虹鳟鱼,要求水量大、温度较低、溶氧要求高。
故建场基地选择在南门峡林场峡口营林区,南门峡水库下游,其水源条件
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
2鱼池建造与布局
完善的养殖场应根据虹鳟鱼的不同生长阶段,设有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成鱼池、亲鱼池和后备亲鱼池等,其面积可分别占总面积的0.5%、1.0%、12.5%、80.0%、3.0%、3.0%,另外应设立沉淀
池和备用检疫池。
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石砌或混凝土结构为好,成鱼池和亲鱼池既可以是土质,也可以是石砌或混凝土结构。
各鱼池形状的确定都必须考虑到流水畅通、易于排污和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等方面。
从排污的角度讲,圆形池优于长方形池,长方形池优于不规则形池。
各类鱼池的布局为:仔鱼池、鱼苗池、鱼种池放在前面,成鱼和亲鱼池在后面。
检疫池要单独使用水,排出的水不能再用。
根据地形,每排鱼池要有一定的落差,以利于自然流水。
每个鱼池都要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
进水、排水口的大小,要根据水的流量、流速、鱼池大小以及鱼池的形状,进水方法,要求换水次数等来确定。
如果直流式进水、排水,水口宽一点为好,以利于增氧。
进水、排水口处均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逃鱼。
拦鱼栅要严密,间距大小要根据鱼体来确定,同时又易于排水。
3饲养及管理
虹鳟鱼的饲养全过程,由卵破膜孵化算起,可以分为仔鱼期(由
孵出至上浮)、上浮稚鱼期(上浮至开食)、稚鱼期(开食至5个月龄)、当年鱼期(5个月龄至当年年底)和成鱼期(从翌年1月开始到出售)等几个阶段。
孵化后的20d内,仔鱼依靠其卵黄囊中的营养来维持生长发育,可放1~5万尾/m2。
孵化20d,开始投喂饲料,最初可以将煮熟的蛋黄调成浆水,滴到鱼池中。
此时注意水流量不宜过大或过小,过大会影响稚鱼摄食,过小则降低溶氧,一般控制水流量40~90l/min。
开
食后1个月,可放500~1 000尾/m2,可以用纱布挤出煮熟的蛋黄,使蛋黄呈细颗粒状滴于水中,或用手轻弹在水面上,以后蛋清也可
以一起用。
还可以用动物肝脏、新鲜小杂鱼磨成糊状,滴入水面投喂。
每天投喂6~8次。
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12%。
开食2个月后,仔鱼体重已达1g左右,可放养200~500尾/m2,这时可全部投喂颗粒饲料。
但饲料中的动物性成分需维持在80%以上。
日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9%左右,日投饵4次。
开食后半年,可放养50~200尾/m2。
可投喂成鱼用饲料,投饵量可占鱼体重的5%左右,日投饵次数3~4次。
成鱼期可放养15~50尾/m2,水深在1~2m。
饲料中动物性饲料占30%~40%,植物性饲料占60%~70%。
颗粒大小以适口为度,一般直径在4~8mm,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总重的2%~3%。
在管理上,要保持足够的水量和设置增氧设备,一旦缺氧,立即予以补充;经常把已经达到食用标准的成鱼及时捕捞出售,将出现明显差异的个体选出分池饲养。
4病害防治
鱼病的防治在虹鳟养殖中十分重要,尤其是高密度饲养时,更容易发生鱼病。
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养殖者应加强日常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阻断引起虹鳟鱼发病的诱因(包括从正规厂家购买饲料、减少机械损伤、及时清除池底污物等)。
虹鳟鱼常见病为小瓜虫病和肤霉病。
小瓜虫病(白点病)易发生在仔鱼
期,病鱼体表明显出现许多小白点,鳃上分泌大量粘液,病鱼呈现不安状态,常侧身在池壁摩擦身体,食欲减退。
治疗时用1∶4 000的甲醛溶液浸洗1h,或在5%~10%的盐水中浸洗1h。
预防方法:注意调控好水质,购买优质鱼种,投喂优质饲料。
肤霉病又称水霉病,发生在孵化期死卵或损伤的卵上,并能侵害临近的好卵,在受伤的鱼体处也易着生。
发病初期出现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绒毛状,使患处肌肉溃烂坏死。
水霉繁殖适温在4~14℃。
预防方法:孵化期注意拣除死卵,养殖阶段拉网时注意不要擦伤鱼体。
5参考文献
[1] 潘立辉,孟广章.虹鳟鱼养殖技术[j].安徽农
业,1998(10):32.
[2] 袁建新,张雪亮.兰州地区虹鳟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淡水渔业,2002(4):63.
[3] 马尚助,刘孟琮,杨立群,等.虹鳟鱼活鱼运输[j].水产科学,2002(3):24-25.
[4] 常建国,娄忠玉,朱秉仁,等.刘家峡水库不同时期投放鱼种网箱养殖虹鳟鱼试验[j].甘肃农业科技,1999(10):45-47.
[5] 徐如意.虹鳟鱼养殖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0(4):27-28.
[6] 田臣荣.虹鳟鱼养殖高产试验报告[j].齐鲁渔
业,1987(3):34-35.
[7] 李宝海,李顺凯,谢明文,等.西藏山南虹鳟鱼养殖结果初报
[j].西藏科技,2005(5):16-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