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简史复习提纲
日本史复习资料

壬申之乱:671年天智天皇去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
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
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
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
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
班田收授法: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
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
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
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给农民。
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
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
奈良时代: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
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
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
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
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
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
平安时代: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
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
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
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
同时佛教得到发展。
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
《古事记》:日本古代官修史书。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 日本 复习提纲

初中-地理-打印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节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1.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多火山地震: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二、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
1.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
2.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工业制成品
3.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
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4.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5.日本自北向南的五个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1.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语言——日语;人种——黄种人;服饰——和服;国花——樱花。
2.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日本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日本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一、日本古代史1. 早期时期日本早期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古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弥生时代和古墳时代。
在这一时期,日本的社会生活主要是以渔猎为主,人们开始与中国玉米小麦来往。
弥生时代,日本开始了农业的发展,人们制造土器,并且形成了村落制度。
古墳时代则是贵族统治时期,日本开始有政治中心和农业社会的形成。
2. 武士时代武士时代是指自794年日本奈良时代结束开始到自16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的军事政治决策权的时期。
日本的平安时代主要以皇承光帝、后桓武天皇等为代表。
在此时期对灌输的中国的太极(qian2)道家思想产生影响,社会最高制度就是封建制度,它被认为是封建制度诞生的标志。
3. 武士时代的兴起平安中期,特别是鞍马之战后,延续了150年间的战乱,到清和2年(963年)勅令往武士田中法博(全)之后方定好。
然而,战乱并未永远停止,权力相争仍未平静,所以世家武士便出现,他们以武术作为谋生的手段,并应征求教争夺判决争斗的义务。
经济多元区的发展似乎是使渐渐衰落的平安时代,到了鎌倉时代可说是今后从文学、历史学、课文、历史通史等方面来看是这个时代(如平冢山)成为绚烂的封建社会。
二、日本中世纪史1. 鎌倉幕府1185年由源义经打败平家后在鎌倉建立了日本的第一个世袭继承幕府--鎌倉幕府,首任(公),即源清经,被尊为鎌倉幕府的第一代将军。
这时期为日本的中世纪时期。
2. 鹿苏幕府1333年在建康面夏间,建国整街之下。
建国维画亮家的白雪晴这里让负赌姬权于相对说,选为天皇的第一任尼尔扎格斯则被封为帝王。
时时刻刻中国武士喜和北平慎爱屋及野望较为难于定(1335年引种地高国的非值在百万人民策还)家族的青空期开始了3年志愿而行的时代内柳发。
造成战国时代。
3. 分裂的战国时代在室町时代的末年,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变革。
战国时代,日本天皇隐退,权力逐渐被军事职能,私人和军队掌控。
大名领主和他们的家臣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这一时期也被称为“乱世”或“乱世”时代。
日本历史知识点总结

日本历史知识点总结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从那时起,这个岛国就经历了悠久而丰富多彩的历史。
日本在历史上被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事件。
本文将对日本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让读者对日本的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古代时期古代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最早时期,大约从公元前660年到794年。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事件是建立日本第一個政权,即大和政权。
该政权的建立者是位于关西地区的大和地区的贵族。
他们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日本最早的官僚机构,并开始推行改革。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并且开始了日本最早的国家建设和统一过程。
此外,在这一时期,日本还形成了皇室、贵族和士族三个等级制度,并开始了日本的氏族制度。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人物,如応神天皇和神功皇后。
这个时期的知识重点包括日本的国家建设、农田开垦、土地管理和财产分配等领域。
此外,还包括日本基督教的布教、民族自主和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等方面。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794年到1600年。
这个时期的最有名的事件是平安时代和战国时代。
在平安时代,日本建立了新的都城-京都,建立了以朝廷和贵族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这个时期还见证了日本的诗歌、绘画、音乐等文化形式的发展。
在战国时代,日本出现了许多战国大名,他们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开始了新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知识重点包括日本文化形式、政治体系、军事制度和经济结构等领域。
此外,还包括日本历史上的大战争、盟约和冲突等方面。
近代时期近代时期是指日本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大约从1600年到1868年。
这个时期最有名的事件是江户时代和幕末时期。
在江户时代,日本开始封闭国家,并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如歌舞伎、浮世绘和茶道等。
在幕末时期,日本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解决地主阶级的割据问题、否定大名统治的封建制度、实施实业重立、启蒙运动和现代化教育等。
日本简史课件讲稿大纲

日本简史课件讲稿大纲1)“八大州说”:男的:伊邪那琦命女:伊邪那美命“汗水变岛”山顶洞人:1.2万年北京人:50-60万年元谋:170万2)徐福渡海说现代考古:1)一万年前,日本列岛形成2)5000-2000年前,“绳纹时期”定义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的故事:1)打架2)松针和花朵佛教:6世纪开始通过朝鲜半岛传入中国十七条宪法:1)多出自中国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皇权崇高。
律令制国家:中央集权。
遣唐使: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
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
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
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线路:如图白江村海战:公元655年,唐王朝支持新罗抗击百济,高勾丽。
唐军7000人,战舰170多艘,日军万余人,战舰1000艘。
第二次课开始日本文字特点:平假名,片假名インターネット日语汉字读音:音读,训读例子:人菅原道真すがわらのみちざね; 藤原时平《古今和歌集》)古代文学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类似于我国的《诗经》,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全部诗歌都是借用汉字记录下来的。
紫式部《源氏物语》:生平(光源氏的故事)不伦之恋清少纳言《枕草子》小雀缓缓入室来,吾卧席上,焚香窥暗室中镜,心中满是喜悦。
2021-2022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册地理下第七章第一节《日本》复习提纲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1、地理位置:(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3)纬度位置:绝大部分位于北纬30°到45°之间,大部分属于北温带。
2、领土组成:(1)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及周边数千个小岛和周围海域组成。
其中最大的是本州岛。
(2)岛国优势:日本国土南北狭长,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海运和对外联系。
3、自然环境:(1)地形特点: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平原狭小,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
富士山是全国的最高峰。
(2)气候类型: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受海洋影响明显,冬暖夏凉,降水丰富。
(3)河流:短小、水流急,富有水能资源。
(4)资源:森林、渔业、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贫乏。
(5)多火山和地震原因: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活跃。
著名火山—富士山。
减灾措施:①使用质地较轻的建筑材料②举行防震演习4、经济:日本经济发达,是亚洲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1)经济特点:加工贸易为主的发达经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形成“进口-加工-出口”模式的外向型经济),与世界联系密切。
(2)经济发展条件:①有利条件:港湾众多,海运便利,劳动力丰富,科技发达。
②不利条件: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地震频繁,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3)工业布局:工业分布:主要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分布成因:①日本海岸线曲折,沿海地区多优良港湾,海上航运便利,便于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②沿海地区地势较平坦,易于建设大型工厂;③沿海地区人口和城市密集,有充足的劳动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4)发展变化:建立海外生产销售基地①原因:劳动力价格提高,劳动力减少,土地紧张,环境污染,国内需求减少等②方式: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建立海外的生产销售基地。
日本概况复习资料

日本概况复习资料日本概况复习资料日本,位于东亚的一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
它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分别是本州、北海道、九州和四国,以及其他一些小岛屿。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拥有先进的科技和制造业,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之一。
历史上,日本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期和事件。
其中最重要的是幕末时期的明治维新,这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国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迅速发展,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它也在二战期间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并在战后经历了艰难的重建。
日本的文化深受传统价值观和习俗的影响。
传统的和服、茶道、歌舞伎等文化形式仍然在日本社会中存在,并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日本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寿司、拉面、天妇罗等传统菜肴,以及现代的创新料理。
日本还以其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
北海道的雪山和温泉、本州的富士山、九州的温泉和海滩,以及四国的古迹和风景名胜,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日本还有许多庭院、公园和花园,展示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日本的教育体系也非常发达。
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接受基础教育,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和道德观念。
日本的大学也享有盛誉,吸引了许多国际学生前往深造。
此外,日本还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为全球的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经济方面,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它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业而闻名,尤其是汽车、电子产品和机械设备。
日本的公司也以其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而受到赞誉,如丰田、索尼和本田等。
然而,日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其中之一,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此外,日本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能源依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动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和提高教育水平。
总之,日本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强国。
鲁教版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鲁教版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提纲中文史地期末复习资料一.日本篇日本的历史进程1、日本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公元1世纪前后)2、日本的统一(“大和国”公元5世纪)3、大化改新(公元646年孝德天皇)背景:1.国内:各种矛盾,政局混乱。
2.国际:中国隋唐制度先进;朝鲜半岛新罗国兴起。
内容:1.政治: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废贵族世袭,以才选官。
2.经济:①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民;②国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作用:打击奴隶主贵族——中央集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唐朝:遣唐使明朝:倭寇清朝: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现代:抗日战争①公元742年鉴真东渡②公元759年鉴真主持建造的唐昭提寺二.伊斯兰教篇时间:公元7世纪地点:麦加创立者:穆罕默德主要传教活动:1.创立伊斯兰教 2.麦加传教失败3.公元622年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4.公元630年,兵临麦加城下,达成协议。
麦加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
三.阿拉伯篇阿拉伯的扩张: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严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
“除安拉外,别无神灵。
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文字:1、α.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象形文字。
对后来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β.让·弗朗索瓦·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2、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贝希斯敦铭文——伊朗1835年,驻军的英国军官罗林生对贝希斯敦悬崖上的铭文制作拓片进行研究,发现铭文包含三个民族的古代楔形文字。
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字母的演进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字母文字的基础。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西亚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5X61,卑弥呼:卑弥呼(有的史书也写成“俾弥呼”)是日本弥生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在《三国志·魏书·倭人传》中,记载她是汉桓灵年间倭国纷乱时代邪马台国的女王,相传在位七十余年。
但是由于日本当时并无史书,关于她的真实身份,众说纷纭,并无定论。
2,圣德太子改革:7世纪初圣德太子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它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为日本日后的文明与进步以及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3,应仁之乱:应仁元年(1467)至文明九年(1477),日本室町幕府末期封建领主间的内乱,促使了旧势力的没落以及新兴势力的抬头,日本步入战乱期,时人称为战国时代。
4,战国大名:战国大名是日本历史上的大封建主。
战国时期(1467——1590),各守护大名之间混战不已,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和国人领主,乘机扩充力量,形成了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大封建主,即战国大名。
战国大名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一股统一的力量。
1573年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推翻了室町幕府的统治。
5,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
这既限制了大名的财力,又浪费了大名的时间,还得到了大名的人质(大名的妻子),三管齐下,极大地压制了大名的反心,迫使大名对幕府效忠,这成为了德川幕府能够维持二百多年稳定统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6,镰仓幕府: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
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
7,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8,公武合体运动:日本幕末,西方的冲击促成了日本的民族危机,同时,也加深了幕府统治的危机.以西方冲击为契机,受控于幕府的朝廷和强藩提出了重新分配政治权力的要求.于是,幕府、朝廷、强藩进行了一场政治上的整合运动,即公武合体运动.公武合体运动是三支政治力量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妥协的矛盾产物。
9,岩仓使节团:以右大臣外务卿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户孝允(参议)、伊藤博文(工部大辅)、山口尚方(外务少辅)为副使,共48人,另有50多名留学生随行。
日本政府使团通过欧美之行看到了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民族危机感,同时激发了努力学习西方文明的动力。
找到了“内治优先”,发展日本资本主义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基本上使日本政府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
但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们在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缺少长远眼光,似有急功近利之嫌。
10,西乡隆盛:西乡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11,天皇机关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著名自由主义学者美浓部达吉提出的一种企图削弱天皇权力,提高议会作用的主张。
认为天皇只是国家机关之一,天皇并不等于国家,国家主权不属于天皇个人,天皇只是依据宪法行使国家主权。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议会地位的提高产生了影响。
12,洛克希德贿赂事件:洛克希德事件,发生于1976年与昭和电工事件、造船丑闻事件、里库路特事件并称日本战后四大丑闻事件。
然而洛克希德事件并不是由日本司法机关发现的,而是始于1976年2月爆发在美国的洛克希德公司行贿案。
洛克西德公司是当时美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和军火供应商之一,该公司主要是依靠行贿打开国外市场的,因此,美国的许多飞机制造商向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跨国公司小组进行了举报。
13,旧金山体制: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加。
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
和会上,苏联等国质疑和约草案,但在美国的强制下,最终有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
根据《旧金山和约》,1952年美国结束了对日公开占领,日本取得了形式上的独立,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受美国控制。
上述条约和协定的签署,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日本的独立地位,但事实上,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继续牢牢地控制着日本,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制”。
14,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日本1961~1970年间的经济发展计划,意指在一个相对确定、较短的时期内,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效率和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机制等方式,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方案。
该计划由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
效果: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实际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6%和11.5%,超过计划规定的目标;实施计划的第七年,便实现了国民收入增长1倍;人均国民收入从1960年的395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592美元;10年间实际工资平均增长83% 。
1970年该计划完成之时,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先后超过法国和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通货膨胀、两极分化、大都市人口过密化和农村人口过疏化等问题愈益严重。
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5,战后政治总决算:1983年1月,中曾根作为内阁总理大臣在国会上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问题,即对战后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进行总结;改变国民政治意识,去掉战败国的阴影;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在财源分配上腾出力量,加强对外援助,以发挥日本对争取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作用,确立日本在国际事务中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16,关原之战: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以及战国时代德川家康与石田三成在美浓国关原地区的一场战役,是应仁之乱以来全日本的最大规模的内战。
最终德川家康取得了统治权,为其建立德川幕府奠定了基础。
二、简答(2X15)1,简述圣德太子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
背景:圣德太子自593年担任摄政以来,即致力于提高王权的改革。
圣德太子执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地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
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内容:1.划定冠位12阶 2.制定17条宪法 3.提倡佛教 4.恢复中日邦交 5、编纂史书影响: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并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与冠位等形式,培养了人才,所以说圣德太子的改革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
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极不彻底的。
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
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
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的部民制,所以削弱氏姓贵族势力,提高皇权是极为有限的,更不可能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挽救社会危机。
2,简述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与主要政策。
背景:1、在19世纪中期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只有荷兰与中国的商人被允许在原本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长崎继续活动;此外德川幕府亦严禁基督教信仰。
2、同一时期,在日本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家庭手工业或手工作坊。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形成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
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于是开始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大名(藩地诸侯)、武士,和要求进行制度改革的商人们组成政治性联盟,与反对幕府的基层农民共同形成“倒幕派”的实力基础。
3、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讨伐的目标。
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4、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主要政策: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3、军事改革: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3,简述江户时期闭关锁国体制的形成过程与影响。
过程:日本闭关锁国是日本江户时代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
在1635年开始实行,直到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为止。
十六世纪,葡萄牙人来到日本,向日本人民传天主教,饱受压迫的日本农民很快接受了天主教。
为禁止人民信教,幕府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全面锁国,自1633年到1639年连发五道锁国令,规定全国检举天主教徒,不给天主教在日本有一点立足之地。
并禁止一切西方人来日贸易,同时规定日本人在海外者不许回国,日本人不得出海。
影响:闭关锁国维护了日本内部的自然经济发展,巩固了幕府统治,在一定程度下维护了日本独立,但最大影响是其局限性,在于科技水平逐渐落后于世界,实质上并未从根本上抵制外国侵略.。
4,简述明治宪法的背景与特征。
背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为了废除不平等条约,与欧美列强建立平等外交关系,需要一部近代的宪法。
但在当时,除了欧美诸国之外,尚无一个实现立宪政治的国家。
尽管日本民间也有许多宪法草案,但在宪法起草的核心人物伊藤博文看来,“许多草案错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自由主义言论视为金科玉律,企图颠覆国家的统治秩序。
”奥斯曼帝国虽宪法仅仅2年后,宪法政治就不得不遭遇早夭的命运。
日本国内的一部分保守派也希望建立绝对君主制体制。
因此,伊藤等人希望能够找到一部适合日本现状的宪法。
这需要以天皇为中心团结全国国民,并赋予议会一定的权力,并能够平衡各方的力量。
特征:该部宪法,兼具立宪主义和国体论的要素,一方面基于立宪主义确立了议会制度,但另一方面议会的权限也受到国体的制约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