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练习

初中语文古诗文练习
初中语文古诗文练习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小题。 长相思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根据上面两首词,说说“长相思”词的写作特点。 (2)两首《长相思》都写到“山”“水”,但蕴含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解析】【分析】(1)这两首词的词牌都是长相思,要从字数、句数、押韵、平仄、主旨等对这两首词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字数:都是36字;句数:上下阕各有4句话;押韵:一韵到底;主旨: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 (2)白诗,从下阕“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少妇丈夫外出,随着汴水、泗水向东南行,到了遥远的地方。少妇思念丈夫,她的心也随着流水去追随丈夫的行踪。“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愁的不是吴山,而是少妇。因此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诗,由“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可看出这首诗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山一程,水一程”,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浓烈。因此,这首词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一首36字;上下阙格式相同,一阙4句;一韵到底,有叠韵;取材上多写相思之情。⑵白居易长相思以流水比人暗喻少妇的心随着流水追随丈夫远去。“吴山点点愁”用拟人化的手法婉转的表现少妇思念丈夫的愁苦。整首词表达少妇对丈夫长期不归的思念与怨恨。纳兰《长相思》里提到“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体验,愈是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就愈需要亲人关爱之情。这首词表达纳兰“思归”的委婉心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有关“词”的常识。词牌规定了这首词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等,平时学习时多积累一些诗词,答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有答案 七年级下册 (一)王安石《伤仲永》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 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 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 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属于②团结③认为……奇特④领着,引着 2、①书具②仲永③诗④仲永环谒这件事

3、天资聪慧才能渐退泯然众人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5、从这以后,人们指定某种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可以完成。 6、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答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稍稍宾客 ..还家..其父()④从先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 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标准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与答案

————————————————————————————————作者:————————————————————————————————日期: 2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的样子,“竦峙”是写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句是实写,后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4、这首诗的主旨是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三、《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谁家新燕啄春泥。乱 花渐欲迷人眼,。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的景象之外,还间 接地记述了诗人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 ..的一项是()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 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 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六、《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一个“深”字,表现了。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3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完整)初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一.看作者 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 二.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 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 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 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 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 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 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 ⑧爱情类。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为主。 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三.找意象。 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家国之情;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渔翁、鹦鹉洲喻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 四.定感情。 ①喜:欣喜欢快、闲适愉悦、豪迈奔放、感奋振作 ②怒:愤懑不平、苦闷压抑、愤世嫉俗、蔑视愤怒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词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本文对其逐一解析,而且还从2009年中考试题中选取了相关题例,供大家参考。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 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2009浙江绍兴) 雨过山村[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但不能孤立的分析这个词的作用。按应 对策略所述,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妇姑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着”,用了反衬、拟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 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 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2)请谈谈对诗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的理解。 (3)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请分析原因。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 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 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 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2009年江苏连云港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017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一、七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背诵 【论语】(春秋鲁国·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初一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是语文考试的必考试题之一,想赢得高分,需要掌握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 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诗人的用典 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 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 (1)认读感知。读诗后继续仔细阅读各个选择项,借助它们进一步再去对材料做全面的理解,再去解题。另外,还要读标题,读注释,弄清材料的背景或领悟作者的心情。 (2)启动情思。熟悉材料以后,或联想,或想象,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同时对已知选项进行大胆筛选。比如,选择项中对一些典故或前人诗句的解释,有些比较冷僻,有些比较牵强,则可以去掉;对作者的评价过高或过小,或武断,或偏激的,也可视为“不恰当”。 (3)单项核对。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这样,又可为鉴赏扫除了一大障碍。 (4)辨析真伪。在提供的答案中,有时会出现似是而非,有时会出现前是后非,有时还会出现自相矛盾,如选择项中出现“都”、“全部”的判断词,我们就更要注意它是否能自圆其说,结合全诗内容去伪存真。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试题(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乡书何处达,。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A)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试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牛刀小试 一、诗歌鉴赏,请仔细阅读,细细揣摩,认真作答。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简要赏析。(3分) 《舟过谢潭三首(之一)》 (宋)杨万里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 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①急看紫巉岩。 【注释】①褰(qiān)帏:掀起帘子。 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写出了。(2分) 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丰乐亭游春(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释】欧阳修早年被贬颍州,晚年又隐居于此,州城西北,有一天然水泊,人称西湖,风景优美,是当时的名胜之地。欧阳修常来此游览。六幺,为唐代琵琶曲名。 1、词的上片中“逐”和“出”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2分) 2、词的下片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从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2分) 《冰壶洞》(明)胡应麟 一线悬崖鸟道通,石床钟乳斗玲珑。 飞流万尺无人到,谁宿庐山此洞中。 1.“石床钟乳斗玲珑”中的“斗”字用的很有意思,说说你的理解。(2分) 2.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梅花》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释】①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2分)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2分) 《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2015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例题:下面这首诗从哪些角度入手,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参考答案:从题目(秋思)、意象(枯藤……夕阳……)、关键词句(断肠人在天涯)体会到了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可以从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解答修辞的效果时,(炼字和赏析句子时都)先指出用了xx修辞方法。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炼字的答题步骤] a、析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b、找修辞写其表达效果;c、绘画面,即烘托了xx的意境;(4)写感情:表达了xx感情、传达了xxx的思想。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题型示例] 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解题步骤]:(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答题格式】——词(或——字) 好,有——之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2020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选入古诗词五篇中考复习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选入古诗词五首中考专项练习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2.“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个字的意蕴,说说这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词开头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作用? 4从炼字角度赏析“嗟”“谩”两字。(两层含义) 5写梦境的作用? 6为什么写“梦魂归帝所”?天帝的形象? 7词风格上的特点? 8对“蓬舟吹取三山去”的理解?(为什么向往神山) 9赏析后三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这首词起笔一问一答,饱含着词人的万千愁绪。请结合上阕内容,展开联想,以词人的口吻,描述你从画线句中读到的词人的心理活动。(3 分) 2.词的下阙借写孙权,含蓄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古诗词中叫作“用典”。你读过的古诗词中“用典”的语句还有“ ”。(课外诗句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1 分)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人登楼望远, 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 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 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 感情深沉, 意境高远。 4.“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运用典故,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2 分)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2 分)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3.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2分) A、《满江红》作于1903 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做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 一般提问方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例1】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步骤一(景)这首诗勾勒了大海吞吐日月,蕴涵万千的景象。 步骤二(情)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

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怀才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例2】 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一个“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