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重点精简

社会政策重点精简
社会政策重点精简

社会政策重点(精简)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2、社会政策的内涵

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3、社会政策主体

1、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2、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1)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2)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

(3)资源提供者(4)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3、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层次

(1)责任层次(2)角色层次(3)公共行政层次

4、社会政策对象

1、社会政策对象也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2、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

(1)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

社会政策的一般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指向社会中的普通民众。

社会政策的专门对象是指社会中需要某些专门化社会服务的群体。

(2)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看,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普遍性对象和特殊服务对象。

普遍性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社会或某些专门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

特殊服务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地帮助社会中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

5、社会政策资源

1、社会政策的资源,即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2、社会政策资源的形式

(1)资金性资源是指直接投入资金,或者投入可以换算成资金的物资。

(2)非资金性资源,一般是指不能换算成资金的投入项目,例如志愿者服务等。

6、社会政策运行机制

1、含义:即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

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2、社会政策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A.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B.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C.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7、价值

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作出不同点界定和划分。

(1)效用论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指以主体的一定需要为准绳来衡量的客体的效用性。

(2)本质论价值: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

的效益关系。

价值的本质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及其变化同主体的尺度和需要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

8、价值观

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

看法。

2、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关系

价值观是行为规范的核心和基础,而行为规范则是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3、价值观是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体。

9、社会政策制定

1、社会政策的制定,是政策过程的第一和首要的阶段,是社会政策研究的核心。

2、社会政策制定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3、“社会政策制定”的含义:是指社会政策的决策者根据面临的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

案,并使其转化为社会政策的过程。

10、社会政策的执行

(1)狭义的执行: 某项社会政策、方案、决议、意见等的具体贯彻、推行和实施。(不包括准备工作和善后工作以及对执行的监督和反馈)

(2)广义的执行: 是指执行者为贯彻、落实社会政策指令,实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

个过程。(包括与执行有关各环节、步骤、要素等)

11、社会政策的评估

社会政策评估就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应用特定的方法,对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实施后的效果、效益、效率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后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以此作为决定社会政策继续、调整或终结依据的一种管理行为。

12、社会政策的效果

1、就是指由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引起的社会政策目标团体和社会环境所达到的状态。

2、“社会政策效果”的涵义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A.社会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B.社会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C.与政府行为相关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D.投入社会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13、社会政策的调整

社会政策调整是指社会政策制定者依据评估结论反馈的信息,对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社会政策调整的类型:

1.增扩型调整和缩减型调整 2.合并型调整和分解型调整

3.激进型调整和渐进型调整4.废止型调整和延续型调整

14、社会政策的终结

社会政策终结是指经过由政府组织或社会自发的政策评估之后,社会政策决策者或制定者采取一定措施,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政策、计划、功能或组织予以终止或结束的一种行为。

(1)主体:应是政府中社会政策的决策者或制定者,其他组织或个人无权终结社会政策。

(2)客体(社会政策终结的对象):除了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社会政策外,还包括过时的、无效的或多余的计划、功能或组织。

(3)依据:社会政策评估

15、社会政策的周期

一、社会政策周期,是指社会政策经过制定—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运行过程。

二、影响社会政策周期的因素:

1.社会政策目标的大小远近2.环境变化的复杂度3.实施的难易程度

三、社会政策周期是社会政策自身的一个扬弃过程

16、社会政策的效力

1.社会政策效力是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2、特点:(1)客观性

(2)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法律效力

(3)社会政策效力不同于社会政策的有效性

二、简答、论述

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任何一个组织的内部事务。

(2)权威性

(3)价值选择。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是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所谓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

(4)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a·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

b·公共政策的阶级性:公共政策的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2、社会政策本质

(1)社会政策是人类长期追求理想社会的结果。

(2)社会政策是关系到全局、关系到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政治措施。

(3)社会政策是人们利益的具体体现

利益,就是指人们的各种需要及其满足。不论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如何,利益问题始终是一

个社会都有根本性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不是抽象地存在的,而是具体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之中的。

(4)社会政策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

3、社会政策基本特征

一、社会政策是由政治组织制定和实施的政治措施。

二、社会政策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中间环节。

1·社会政策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

2·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三、社会政策是主观指导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载体

在社会政策的实践中,这种主观指导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存在三种情形:

1·二者相符——社会政策就正确;

2·二者相背离——社会政策就错误;

3·主观指导部分符合客观规律,部分不符合客观规律——社会政策有得有失。

四、社会政策具有突出的系统特性

1·社会政策的整体性。何系统都是作为一个由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存在并发挥其作用的。

2·社会政策的动态性(或叫开放性)。任何系统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和展开的,都有一个孕育、产生、发展到衰退、消亡的历史过程。

3·社会政策的目的性;

4·社会政策的层次性。任何系统,都包含着有差别的等级,层次性体现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任何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都是由若干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

5·社会政策的结构性。任何系统都是一定要素按照一定秩序、一定方式、一定关系结合起来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结构性。

6·社会政策的相关性。即社会政策体系内各单项社会政策之间是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

4、社会政策基本功能

一、引导功能。社会政策通过为人们的行动提供目标、思路、策略和方法的形式为人们行为和事物发展指明方向。

具体体现:(1)明确目标(2)指导行动(3)统一思想

二、调控功能。社会政策的调控功能就是指采取措施让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保持正常的运行,避免偏离既定的轨道。具体表现:

(1)调节:即指社会政策能够调整人与社会、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调节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物质利益关系。

(2)控制:即指社会政策通过规范性措施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起到约束或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调控。

三、促进功能

1、创造条件

社会政策可以从多方面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重点扶持

(2)支持和鼓励

(3)促进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配合

2、破旧促新

即通过社会政策的能动作用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清除障碍,加速新旧交替过程,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提供保护

5、社会政策基本要素

一、社会政策的主体

社会政策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二、社会政策的对象

?社会政策对象也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三、社会政策的资源

即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四、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即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

6、社会政策价值判断的基础

一、价值判断要以事实为根据

1、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区别:

事实判断是关于客体“本身是什么”的判断;价值判断是关于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是什么”的判断。

2、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联系:

(1)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价值判断只有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才是有效的。

(2)对事实的观察、描述和选择,体现着人的价值取向。

二、价值判断要以公共利益为重

1、社会政策的规范性、权威性取决于决策者能否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和反映公众利益

的要求。

2、社会政策的有效运转,取决于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政策的认同度。

3、社会政策必须综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价值判断必须合乎逻辑、合乎理性。

三、价值判断应是利益和义务的统一

7、影响社会政策议程建立的主要因素

(1)政治领导人的倡议:如问题的暴露程度、领导人对某种问题的洞察和认识。

(2)突发性或危机性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责任事故、战争、暴乱、民族矛盾和冲突。(3)广泛的民意:所谓民意,就是指人们共同的意见和愿望。民意反映着一定的利益取向,当民意的反映相当广泛、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则往往会促使某项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上议事日程。

(4)大众传媒

8、社会政策制定者

一、社会政策制定者及其构成

1、含义:社会政策的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

织。

2、社会政策制定者的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政党(4)利益团体(5)公民(6)司法机关

二、社会政策制定者职能

1.立法机关的职能:主要是制定法律(权威性、强制性)

2.行政机关的职能:根据基本国策制定出具体的社会政策(具体性、补充性)

3.政党的职能:履行“利益综合”功能,即努力将社会中特定的社会政策要求转变为一般的可供选择的社会政策方案;

4.利益团体的职能:履行利益综合功能,即向政府提出要求和愿望,促使政府的社会政策更多地考虑其利益,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

5.公民的职能: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和制约社会政策的制定。(五种方式)

6.司法机关的职能:不仅规定政府不能做什么,而且规定政府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以符合

宪法和法律的要求。

9、社会政策制定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效率和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就是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体现公平和正义。

社会效率原则:在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该项社会政策的社会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政策对社会的管理功能。

合理的社会政策必须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二、利益原则

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反映、表达和综合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满足绝大多数人们的利益要求;必须对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作恰当的协调和规范,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三、系统给原则

所谓系统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把社会政策看作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把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纵向上使各层次的

社会政策上下一致,在横向上使各方面的社会政策相互协调。

四、连续性原则

所谓连续性原则,就是指制定社会政策,必须注意社会政策发展过程的继承性和衔接性,使社会政策具有稳定性,以保证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五、可行性原则

所谓可行性原则,就是指在制定社会政策时,要使社会政策符合事物的规律性,要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以便顺利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

六、试验原则

所谓试验原则,是指把社会政策方案放在经过精心选择的典型单位进行试验,在群众的实践中验证其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可行性。

10、社会政策制定的程序

一、社会政策议程的建立(提出)

1、涵义:所谓社会政策议程的建立,就是指各种利益要求被提上执政党、政府等决策主体的决策议事日程的过程。

二、社会政策的规划

社会政策规划就是指对社会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择优

三、社会政策的合法化

社会政策的合法化,就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1、社会政策的规划

社会政策规划就是指对社会政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1、社会问题的界定

社会政策问题的界定:问题的“诊断”

A.社会政策问题的症结分析:社会现状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B.针对问题,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

C.政策法规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何做到正确分析?

a.充分掌握信息;

b.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2、目标确立(或选择)

(1)涵义: 社会政策目标,就是指社会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效果。

(2)确立社会政策目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A.目标的针对性

B.目标的可行性

C.目标的系统性

D.目标的规范性

3、方案设计

(1)轮廓勾画: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主要内容:

a.为实现既定的政策法规目标,大致可以提出多少个政策法规方案;

b.将各方案的轮廓勾画出来,如行动原则、指导方针、政策的发展阶段等等。

(2)细节设计:就是指将政策法规方案具体化,确定实现政策法规目标的各种措施。

4、后果预测

预测的内容:(1)对客观条件变化的预测。(2)对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

5、方案的评估择优

评估: 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所制定出来的社会政策方案进行全面地分析和估价,将备选的方案按优先顺序加以排列的过程。

12、社会政策的制定模型

一、涵义

社会政策制定模型是社会政策科学工作者在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中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解释和思考社会政策的背景原因和社会效果、预测未来的发展,而总结出来的各种模式。

(一)理性决策模式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好的政策结果。

(二)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决策模式:满意决策模式、次优决策模式——H.A.西蒙

(三)渐进决策模式: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美国)

(四)系统决策模式:戴维·伊斯顿(美国)

(五)精英决策模式:托马斯·戴伊(T.R.Dye,美国)

(六)博弈决策模式:

13、社会政策执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原则性(坚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1、原则性或坚定性

(1)涵义:执行社会政策的原则性或坚定性,就是指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严格执行社会政策的规定和要求,全面地不折不扣地实现社会政策的目标。

(2)坚持原则性或坚定性的依据:社会政策是社会政治实体的政治行为,具有高度的原则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目标和手段相统一的原则

1、理解和掌握社会政策目标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

2、考虑实现政策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3、目标和手段本质上是统一的

三、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1、执行社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创造性地执行社会政策

四、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的原则

1、社会政策的时效性要求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及时果断。

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注重综合效益的实现。

五、领导与群众相统一的原则

1、执行社会政策,要发挥领导者的组织作用。

2、执行社会政策,必须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14、社会政策的执行者

1、执行者的构成:

(1)执行组织: A.政党组织 B.政府组织 C.立法和司法组织D.企业

E.中介组织:独立于政府的社会组织。

(2)执行人员:

A .政党内的党员 B.国家公务员 C.立法和司法组织的人员D.执行

中介组织的人员。

15、社会政策执行的程序

社会政策执行是指从社会政策形成起到社会政策目标实现为止的全部活动。这一过程要经过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执行的准备阶段,具体又包括了制定计划、组织落实、社会政策宣传、物质准备、典型试验等阶段

二、实施阶段

1、指挥实施工作:所谓指挥,就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内人员的活动进行分派和指导

2、协调实施工作:即引导执行组织之间、执行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使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各种活动不发生抵触、失控、重复,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的行为。

监督实施工作:即监督者按照一定的监督标准和规范,运用适当的监督手段,对被监督者的行为进行检查、控制和矫正,把各种执行活动规范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的活动。

4、控制实施工作:为了使社会政策与法规得到顺利地贯彻实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偏离其目标的情况加以纠正的行为。

三、总结阶段

16、社会政策执行的障碍

一、社会政策规划障碍

1、政策方案不合理;

2、政策方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3、政策缺乏稳定性;

4、政策缺乏公平性

二、社会政策认知障碍

1、政策执行主体的态度和能力影响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执行主体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社会政策的有效执行

3、政策执行者的决策权和自由裁量权

三、社会政策体制障碍

1、政策决策体系和执行中的非科学化、非民主化及非程序化;

2、政策执行的权力配置机制不合理;

3、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体制不健全;

4、政策执行的监控机制欠缺。

四、社会政策资源障碍

1、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五、外部环境障碍

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综合。

1、宏观环境:

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

2、微观环境:

主要是指政策执行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情况以及信息渠道的畅通与否。

17、社会政策效果的主要类型

(1)直接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对社会政策主体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

作用。

比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2)附带效果: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对该社会政策的非直接作用对象所产生的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的一种效能。——社会政策的副产品,是一种间接作用。

(3)意外效果:也是超出社会政策制定者原有的目标和期望值,但它是一种直接作用的结果。比如: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低保对象的心态的影响:自卑心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无忧无虑的懒惰心理。

(4)潜在效果:

社会政策的实施对该社会政策的受动者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

(5)象征性效果:

某项社会政策的实施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它具有减轻政府压力或者激发某种精神的近乎理念的效果。

18、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

1、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即评估者)

社会政策评估者的构成:

A.社会政策的研究人员:

如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人员、各省、市的政策研究室的人员、社会科学院的政策研究人员。

B.高等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从事政治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教师)

C.政府工作人员(属于社会政策制定系统的人员)

D.退休的政治家。

2、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

即评估的客体,是指被评估的社会政策行动。具体包括:

(1)社会政策方案本身;

(2)社会政策的实施行动

3、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

(1)社会政策方案是否合理(即方案评估):

(2)社会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即政策实施行动评估)

主要看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行动是否合理并有效。

(3)社会政策施行行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即效果评估)

4、社会政策评估的标准

(1)社会政策评估标准的内涵:即社会政策评估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据以对社会政策

方案和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

(2)社会政策评估标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

(3)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A.生产力标准。B.效益标准。C.效率标准(又称投入产出标准)。

D.系统功能标准:

E.社会公平标准:层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F. 回应度标准。19、社会政策评估的基本标准

(1)社会政策评估标准的内涵:

即社会政策评估者在社会政策评估过程中据以对社会政策方案和效果进行优劣判断的准则。

(2)社会政策评估标准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

(3)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要标准

A.生产力标准(陶225)

即一项社会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效益标准(叶136)

社会政策效益是指达到社会政策目标的程度

这个标准关注社会政策的实际效果是否同理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存在什么差距和偏差

C.效率标准(又称投入产出标准,陶225)

社会政策效率就是指社会政策效益同社会政策投入之间的比率。

D.系统功能标准:

评估单项政策与整个政策系统的关系和协调程度。

E.社会公平标准:

衡量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政策的成本和效益在不同集团和阶层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F. 回应度标准

社会政策回应度,就是指某项社会政策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群体需要的程度。

20、社会政策评估的程序

一、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程序(或过程)

社会政策评估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活动。

正规的、科学的社会政策评估,一般都要经过准备、实施和结束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确立评估对象

(2)制定评估方案

(3)挑选和培训人员

2.实施阶段

(1)获取资料(2)综合分析(3)做出评估结论

3.结束阶段

(1)处理评估结果:自我检验统计分析评估信息所得出的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

(2)撰写评估报告(3)总结评估工作

21、社会政策评估的模式

按照评估时所采取的价值标准的不同,社会政策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目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就是将预定的社会政策目标作为评估时所持的唯一标准,最传统的评估方法

1.做两个判断:

(1)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社会政策是否在目标范围内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2)影响评价。关注的是所观察到的结果是不是该项社会政策作用的产物。

2.目标达成模式包括三个步骤:

(1)明确社会政策目标,领会其真正含义,并按重要程度对社会政策目标进行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以测量的客体;

(2)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上可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3)判断社会政策促使或阻碍预定的社会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

二、附带效果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只将社会政策实施后在目标范围内取得的结果作为评估对象,不考虑它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带来的其他影响。

2、附带效果是指政策目标之外的影响,与主要效果、反常效果和零效果相区别。

3、附带效果模式的特征是:预定目标仍然是基本的价值标准,但是要充分考虑到附带

效果的存在。

4、附带效果评估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预料之外的结果,确实是一个难题。

三、无目标模式

1、目标达成模式忽视附带效果,在目标模糊时就显得束手无策。

2、无目标模式以实际产生的计划内和计划外的结果评估的价值标准。

3、无目标模式与附带效果模式的区别:

附带效果模式仍然是以预期目标为基础,同时又强调对各种附带效果的考察评估;

无目标模式则完全抛开社会政策的预期目标,只关注社会政策的结果,判断结果的价值。

四、综合模式

综合模式与目标达成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达成模式关心的是预定的目标和实际的结果是否相符,而综合模式不仅关心结果,还要关心政策的计划和政策的执行。

综合评估模式的优点

(1)评估结论能够较好地反映决策民主化程度以及社会政策执行程序的公开、公平、公正性;

(2)对社会政策实施后出现或不出现某个结果的原因能够给予较好的解释

五、顾客导向模式

1.顾客导向的评估将社会政策对象的目标、期望、关心甚至需要作为评估的组织原则和

价值准则。

2.顾客导向评估的核心就是社会政策是否使顾客的关心、需要和期望得到满足。

3.顾客导向模式与上述几种评估模式的主要区别:

上述几种模式是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的,而顾客导向模式却着眼于顾客——社会政策接受者的目标需求、关注点。

4.顾客导向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参与。

5.顾客导向模式评估的步骤:

(1)进行顾客的定位; (2)确定评估样本;(3)调查顾客意见;

(4)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作出评估结论。

六、利益相关者模式

1.社会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所有对社会政策的目标和执行感兴趣并对其具有影响的团体和个人。

2.利益相关者模式与顾客导向模式的关系

(1)利益相关者模式是在顾客导向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其运作程序与顾客导向模式类似。

(2)主要区别:顾客导向模式关心的对象是受影响的一组利益群体,而利益相关者模式关心的是所有对象。

七、经济模式

经济模式是指在社会政策评估中应用经济学方法,充分关注成本的一种政策评估模式。

它与强调政策结果的效果评估模式正好相反。

1.生产率模式2.效率模式

八、职业化模式

1.职业化模式是指聘请在该领域或相近领域工作的专家,运用其专业修养,根据他自己的

评估准则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来评估其他人员的执行情况。

2.职业化模式主要应用于公共活动中的一些目标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的领域,主要是同

行评议。

3.实施同行评议:

一要选择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

二要评估者与被评估者相互作用,评估者应认真考虑被评估者的观点。

22、社会政策评估的制约因素

一、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客观因素

1.社会政策目标的复杂性

2.社会政策产出的特殊性

3.因果关系的不确定

4.社会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社会政策行动的重叠

二、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主观因素

1.社会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2.社会政策实施者的影响

3.社会政策评估者的影响

4.社会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

三、影响社会政策评估的其他因素

1.社会政策评估资料的影响

2.社会政策评估的资源保障

3.评估结论受重视的程度

23、社会政策调整的程序

1.提出调整方案

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1)反馈原则(2)客观性原则(3)适度原则(4)动态原则(5)整体原则

2.选择调整方案

(1)回溯分析(2)非零起点(3)双重优化(4)心理效应3.作出调整决定

3、做出调整决定

(1)调整的基本要求

A.任何个人都不能直接决定社会政策的调整,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手续来完成;

B.下级机关不能直接决定上级机关制定的政策,但可以提出调整建议;

C.调整重大的社会政策,必须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调整一般性社会政策,报上级领

导机关或主管部门备案;

D.在上级领导机关尚未做出决定之前或尚未正式公布之前,必须继续按照原社会政策

执行

(2)调整的方式

A.社会政策的部分调整; B.社会政策的根本性调整。

24、社会政策终结的内容

1.功能的终结2.机构的终结

3.社会政策本身的终结4.计划的终结

25、社会政策终结的方式

1.社会政策替代2.社会政策合并

3.社会政策分解4.社会政策缩减

26、有利于社会政策终结的主要因素

(1)触发机制

(2)社会政策评估

(3)利益的分化与聚合

(4)政治领导人的领导力

(5)公共舆论的推力

27、社会政策终结的策略

1.休克策略

指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明确、彻底地终结某项社会政策,以及由此政策衍生的所有内涵和外延的策略选择。

(1)终结条件:社会公众有强烈的终结某项社会政策的愿望,社会政策终结的动力极大,阻力极小。

(2)终结方式

(3)策略利弊

(4)休克策略实例:有关公共管理的法令法规的推行

2.缓冲策略:是指在公众终结社会政策的意愿比较强烈的情况下,采用明确的时间表,

分阶段、有步骤地终结社会政策的策略选择。

(1)终结条件

(2)终结方式

A.从组织、人员、预算等方面逐步终结社会政策。

B.从社会政策的变更、过渡、终结等方面逐步终结社会政策

(3)缓冲策略的利弊

(4)缓冲策略实例

3.桥梁策略:在社会政策终结过程中不制定明确的时间表,但是缓慢而不间断地推进社会

政策终结过程,同时重视与公众的沟通和联系,争取公众支持的社会政策终结策略。

(1)终结条件:终结意愿不强烈、但是危害性比较大;

(2)终结方式:渐进式终结

(3)桥梁策略的利弊

(4)桥梁策略实例:公众听证制度

4.非正式终结策略:指当社会政策终结过程遭遇来自公众的阻力,但是社会政策本身确实

有终结的必要时,保留社会政策的名称而终结其内涵与外延的一种政策终结策略。

(1)终结条件:社会政策终结遭遇比较大的阻力

(2)终结方式。

(3)非正式终结策略的利弊

(4)非正式终结策略实例:户籍制度无力化

5.逆动策略:是一种危机策略。即推动旧的社会政策运行,使其危害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显

现,从而聚集起足以终结该项社会政策的推动力量。

(1)终结条件:终结要求必须十分迫切,且其威胁性极大;阻碍终结的力量极大,使正常的

终结过程几乎无法进行。

(2)终结方式:欲擒故纵(3)逆动策略的利弊(4)逆动策略实例

28、社会政策终结的障碍

1.组织机构的惯性

2.抵制社会政策终结的力量的联合影响

3.法律上的障碍

4.社会政策终结的代价

5.社会公共舆论的压力

6.理念和信念上的问题

29、社会政策运行的三大基本规律

一、社会政策效力作用规律

社会政策效力是指一项社会政策在运作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客观影响。

(1)正效力

是指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关系的协调有序、社会发展目标的相互促进、社会发展的加速等一系列积极影响。

(2)负效力

是指一项社会政策的实施所导致的社会矛盾的加剧、社会发展速度的下降、社会发

展目标的损害、社会结构的紊乱等消极影响。

1、社会政策正效力作用规律

社会政策正效力低效期社会政策正效力增效——高效期社会政策正效力递减期

2、社会政策负效力作用规律

社会政策正效力低效期社会政策正效力增效——高效期社会政策正效力递减期3、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规律

1)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时间

2)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原因

3)预防社会政策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措施

二、社会政策利益调控规律

社会政策利益调控的内涵:是指社会政策在干预社会过程中对社会利益的调整和控制

1、主导群体优先规律

主导群体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及其同盟者。主导群体优先规律作为社会政策利益调控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一定社会在运用社会政策调整利益关系时,总是优先满足社会主导群体的利益要求。

2、损益补偿规律

1)社会政策损益规律

2)社会政策补偿规律

3、多数人满意规律

多数人满意规律,是指一项社会政策不管其利益取向如何,其实施的结果应当使多数人普遍获益,使多数人满意。

三、社会政策生命周期规律

1、社会政策生命周期的涵义。是指社会政策运行所经历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2、单项社会政策生命周期规律。是指任何一项社会政策都要经历制定、执行、评估、

调整到最后终结的过程。

3、社会政策现象生命周期规律。社会政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

生,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

30、社会政策良性循环条件

1.营造一个具有健全运行机制的社会政策系统

2.必须按照一定的社会政策目标运行

3.具有一定程度的抗干扰能力

4.保证社会政策在周期内正常运行

5.力求社会政策周期内外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3小题.每题1.0分,共13.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关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社会政策对象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 B .社会政策对象的被动性是绝对的 C .低保差额补助是社会政策对象差异性的表现 D .青少年作为社会政策对象是与未成年人保护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连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B 项,社会政策对象是一定政治产品的消费者。在许多情况下,由于产品的原因或者消费者自身的原因,消费者对某些政治产品是没有选择的,只能逆来顺受,表现出一定的被动性。然而,这种被动性是相对的,消费者也可以依据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对某些政治产品提出自己的意见,间接地参与社会政策过程。 第2题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 A .行政机关 B .利益集团 C .参政党 D .公民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模考吧网提供最优质的模拟试题,最全的历年真题,最精准的预测押题! [解析]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 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第3题 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不包括( )。 A .政策诉求者 B .政策接受者 C .信息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与社会政策主体相比,社会政策对象在社会政策过程中主要扮演以下三个角色: ①政策诉求者;②政策接受者,社会政策主体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者,社会政策对象则是社会政策的接受者;③信息提供者,相对于社会政策主体来讲,社会政策对象也是信息提供者。D 项属于社会政策主体的角色。 第4题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 )的角色。 A .政策制定者 B .政策实施者 C .资源提供者 D .政策调整者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时政热点

时政热点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年)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 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15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到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300万人。 主要举措: 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 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2.中国每年培养社工约万人专业社工人才奇缺 2010-06-24 公益时报2010年5月30日,深圳富士康N连跳事件发生后,200余名深圳社工紧急入驻富士康。本报6月1日观察版报道《富士康事件折射专职企业社工紧缺》一文中表明: 企业资本积累对于企业社工有巨大诉求,我国企业社工现状却不容乐观。 而事实上,不单企业社工,我国的专业社工在总体上就存在巨大缺口。

《河南省7800人争考“社工证”专业社工缺口至少万人》、《万名社会工作者赶考职称社工师缺口超万人》、《东莞社工专业化缺口大,民政局拟引入专才》……从媒体报道中可发现,我国各省的专业社会工作者都处于匮乏状态。 据了解,虽然全国目前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人才约万人,但仅有不到半数的学生选择了相应的社会工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有学者指出,社工与义工的不同之处,不在于是否接受报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助人自助的心灵,一个为弱势群体奉献一生的志愿,而社工的价值体现就在于职业性、专业化。社工是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缓冲器,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未来10年,社会工作范围逐步扩展到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服务、就业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家庭婚姻服务、医疗康复服务、社会行为矫正、心理道德辅导、基本权益维护等方面,对社工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记者了解到,在西方,每千人中就有2至 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而实际上,我国目前在职的社会工作者只有100万人左右。其中,已经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不到4万人。 人才培养xx “专业社工少主要是因为科班出身的学生都转行做了其他,我国现在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至少有200所,每年的科班毕业生不是小数目,但从事本行业的却很少。”张立芳告诉记者,自己的大学同学多数在国企、事业单位或外企工作,56名同学5年下来仍从事社会工作的不到10人。 “不稳定、待遇低肯定是重要原因。像东莞和深圳的社工师工资在全国都处于偏上等,初级社工师每月到手的工资不过三千多块钱,没有资格证的更少些。那么其他省份一般都是两千、一千多,属于低收入群体。” “并且其他很多地方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执行标准还很模糊,许多学弟、学妹跟我抱怨,要么每天在居委会陪大妈聊天,要么去监狱慰问演出,他们的价值很难得到体现,通常工作半年就会跳槽。”张立芳解释说。

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最新版

国家创业就业扶持政策最新版 一、《就业创业证》管理发放 1、哪些人员可以领取《就业创业证》? 2、如何申领《就业创业证》? 答:符合条件人员,到用工所在地或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领取《就业创业证》。 3、《就业创业证》的管理。 《就业创业证》采用实名制,限持证者本人使用。 原《就业失业登记证》继续有效,同《就业创业证》享有同等效力,发放截至期限为2015年底。 4、从事个体经营的收费优惠政策 答:持《就业创业证》人员初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的(除国家限 制的行业外),自其取得营业执照起3年内,免交有关登记类、证照 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6、创业担保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持《就业创业证》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刑释解教人员、进城创业农村劳动者、完全失去土地和就地转 移创业的农民从事个体经营(国家限制性的行业除外)、网络创业以 及创办小微企业,创业初期自筹资金不足的,都可以申请创业担保 贷款,贷款额度一般不超过10万元,贷款期限一般掌握在2年以内,可展期一年。对从事国家限制性行业以外的经营项目,由财政给予 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 对不具备财务可行性的项目,以及借款人可自行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的,不予提供担保,也不予贴息。

申请贴息贷款人员,应有1名当地财政开支人员提供反担保。 符合条件人员,可向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市创业担保贷款申请表》,提交《就业创业证》及其复 印件、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户口本主页和个人的复印件、身份 证及其复印件。 答:持《就业创业证》的毕业5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因化解过剩产能和治理大气污染涉及企业失业人员,初次 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小微企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其实际缴纳 的社会保险标准给予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符合条件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就业创业证、毕业证、报到证、营业执照、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创业所在地人 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申请。 8、创业补助的范围及标准 答:持《就业创业证》毕业5年以内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含 网络创业,国家限制性行业除外),初次领取营业执照并稳定经营6 个月以上的,给予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 符合条件人员,持本人身份证、就业创业证、毕业证、报到证、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及复印件到创业所在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申请。 9、小微企业的租金补贴的范围及标准 答:持《就业创业证》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初 次创办的小微型企业(不含入驻创业园区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创办 3年内租用经营场地和店铺,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补贴标 准为,100平方米以下的每年不超过3000元;100平方米以上的每年 不超过5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实际租金低于上述标准的,据实补贴。 10、创业孵化基地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的范围及标准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热点问题分析

就业专题 扩大就业的战略意义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 二、减少失业、增加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三、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可以充分地利用人力资本。 四、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可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五、减少失业和增加就业是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 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供大于求) 二、结构型失业(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1.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升级。2.所 有制结构变动,破产下岗。3.需求结构变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被淘汰。) 三、观念型失业(1.所有制观念陈旧。2.区域经济观念陈旧。3、企业的就业观 念陈旧。4.对新兴产业的就业观念陈旧。5.对新兴的工作方式不适应。) 四、信息阻滞型失业(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通) 五、体制型失业(体制性障碍,如社保体制不健全,制约劳动力流动。) 实现充分就业的战略措施 一、澄清失业认识的误区。 二、控制总量型失业。(控制人口总量)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1.发展国民教育,改善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2. 发展继续教育。3.注重短期培训) 四、转变劳动力择业观念和完善劳动力市场 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如社会保障、子女就学、住房等) 六、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 收入分配专题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初次分配中,过分向非劳动要素倾斜而劳动要素报酬率过低。(1.工资收入 增幅低于财政收入增幅。2.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较低。3.职工收入增幅低于企业利润增幅。4.企业内部分配中管理者过高普通员工过低。) 二、再分配环节中,存在“五高五低”。(1.政府所得高,居民所得低。2.政府所 得中,中央高地方低。3.居民所得中,少数人高多数人低。4.城市居民高,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意义:布来萧的这个分类是指出界定需要时所包含的因素,区分出需要的类型。比如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不一定表达出来,表达出来的需要也不一定是个人真正感觉到的需要,专家或专业人员对他人需要的认定也可能与当事人自己感觉到的需要有很大的不同,同样,个人感觉到的需要与相对的需要之间有时也难以区分。所有的需要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主观的性质,即使是标准的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涉及到价值的判断,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对社会需要的认识不同,会导致政策选择上巨大差异。当把个人的某些需要与社会需要相统一,满足个人的需要就是社会政策追求的最终目的,当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分离,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需要就变成了手段,而满足社会需要才是其最终目的,很显然,只要目的实现了,手段运用的充分与否就无关紧要了。社会政策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还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也就成了制约社会政策行动的关键因素。社会唯实论:社会作为整体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并不完全一样,也不等于个人需要的总和。如多亚尔和高夫看来,保证社会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基础、养育和教育后代、学习必要的生产和服务的知识和技能等是社会文化要持续和发展所必须实现的,于是它们也就成了社会的需要。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试题

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 为加快推进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部分地区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从社会政策主体角度分析,政府在这些社会过程中扮演了的角色。 A.政策制定者 B.政策实施者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调整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2. 今后3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这体现了政府在该领域的( )角色。 A.政策参与者 B.政策评估家 C.资源提供者 D.政策管理者 答案:C [解答] 资源提供者是社会政策主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策制定是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社会政策实施则是把这种对社会资源的再分配落到实处。即使是社会政策的评估和调整,也不能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与配合。所有这些社会资源都离不开直接主体尤其是政府财政的支持。政府向各类对象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行为,反映了政府扮演的资源提供者的角色。

3.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的过程。 A.国家法律 B.法制建设 C.社会服务 D.社会公平 答案:C [解答] 社会政策的运行,是政府管理社会和推行社会服务的过程,也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反映。社会政策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一系列具体要素和行动机制。 4.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有。 A.行政机关 B.利益集团 C.参政党 D.公民 答案:A [解答] 社会政策的直接主体是指直接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定者,这类社会政策主体主要包括以下社会政策制定者:①立法机关;②行政机关;③执政党。BCD三项属于社会政策的间接主体。 5. 社会政策主体出于政策制定过程的优势地位,他们的发言权远远胜过社会政策对象,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主体的特点。 A.主动性 B.多元性 C.权威性 D.优势性 答案:C [解答] 相对于社会政策的对象,社会政策的主体的特点有:①主动性;②多元性;③权威性。社会政策主体的权威性特点主要表现在社会政策直接主体身上。它们相对于社会政策对象来讲,通常处于社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看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是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首先,“就业是民生之本”。就是说“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就是要实行有利于就业的财政、税务、金融政策,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着力解决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使人人有活干,有饭吃。 其次,“教育是民生之基”。知识就是财富,科教兴国,百年大计。就是要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加强义务教育,完善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无忧无虑地读书,让所有的家长不再为学费发愁,让所有的校门都对莘莘学子敞开。 其三,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目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学质量低等问题。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进一步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上学问题呢? 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农民工子女在短时期内完全进入公办学校就读还不太现实,必须进一步发挥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作用。要将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制定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doc 9页)

当前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 盘点2002年的就业,不难发现,在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进一步加剧。但从另一方面讲,我国2002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达到8%左右,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对全国6000户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印证了这一判断,2002年3季度企业劳动力需求指数为95.1,尽管仍然还处于不景气区间,但已好于2001年。综观2003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就业的挑战加剧,但再就业困难群体将会得到较多地关注,中央、国务院新出台的10项再就业政策为解决就业最困难群体提供了保证,为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状况 2002年第三季度,劳动保障部通过全国89个城市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城市就业状况为①:城市劳动力市场继续保持供大于求的

状况,总体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约为0.78。其中,东部求人倍率为0.81,而中部和西部为0.74。 从用人需求状况看,超过七成的用人需求是来自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制造和社会服务三大行业;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绝对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4.3%,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两者所占比重之和约为58.6%。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高达58.4%,比上年同期上升,其中上升幅度较大的是就业转失业人员和新成长的失业青年。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各职业的求职人数均大于需求人数,女性的就业状况略好于男性,各年龄组的劳动力供给均大于劳动力需求,各文化层次的劳动者均处于求职人数大于需求人数。 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专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出现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除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略有下降外,其余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有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2008年就业突出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

2008年就业:突出矛盾与热点问题分析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张车伟)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随着我国经济连续5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不断好转。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最好水平,达到12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3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近年来最高。2007年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稳中有降。200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比2006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当前劳动供求基本平衡,劳动供给略大于需求。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息网监测中心对全国94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统计分析,2007年第四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12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22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8。去年第四季度相同的82个城市中,本季度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2.5万人和16万人,各增长了11.2%和5.1%。79.1%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30%、16.2%、11.8%、9.1%、7.5%和4.5%。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约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3.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约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73.1%。与上季度相比,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增长了1和1.1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均有所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增长了5.8和0.4个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