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文化现状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而又不断变化的文化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来深入了解。
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在不断发展,充分发挥出文化本身的优势。
下面我将就中国文化的现状进行浅析。
首先,中国文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
传统文化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一直是中国的核心,在影响着社会生活,提供社会和政治的结构和基础。
不管是在文学、版画、音乐、绘画等艺术方面,还是宗教信仰、道德准则,传统文化都是中国的文化精髓。
在进行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及文化发展迅速,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应运而生,使中国文化有了全新的风貌,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其次,中国文化创新也受到外界文化影响越来越多。
随着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不同的文化已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外来文化不仅教会了中国人如何与世界接轨,而且也激发了中国人的文化创新意识。
目前,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交融越来越多,中国人已经开始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中国文化更加富有表现力。
最后,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当今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融发展,思想意识的跨越和求同存异的文化融合,让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中国文化。
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为中国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总体上是一种综合文化,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得到发展,保护和传播。
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西方文化,引发出一系列新的文化发展趋势,形成了一种有趣、多样化的文化风貌。
中国文化一直是国际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它深刻影响着不同国家之间的相处方式和国际间的文化理念,未来也将在影响着国内外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新作用。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

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浅析如何把中国建成文化强国一、实施“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的重大决策,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味着我国将实现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而融入世界文明发展的轨道,从文化资源大国转变为文化内容大国,成为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肩的文化强国。
二、从宏观角度,应注意三方面首先,上下结合。
“上”指政府、领导。
政府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文化改革,包括文化体制、组织、结构等,通过全面的文化改革,创造一个宽松的文化环境,给文化人“松绑”,让人敢想、敢做、敢于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起作家、艺术家、文化企业家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文化是文化人主体的创造,如果有过多的束缚,就很难创作出传世经典的文化作品。
“上”应宽容,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从“下”来说,文化创造主体应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今天的文化创作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而肩负重任。
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感、使命感的话,就很难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高水平电影、高质量电视,很可能沦为粗制滥造。
文化人到人民群众中去,细心体会群众心声,真正领会时代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其次,雅俗结合。
现在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大,大家都喜欢看些通俗的、流行的、娱乐的东西。
如果听任俗文化泛滥而不重视雅文化的话,我们从文化作品中所受到的启发意义就会越来越少。
现在很多文化作品只是单纯的搞笑,比如我有一次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文艺表演,已经到了粗俗、庸俗的程度。
这样就失去了文化真正的性质和价值,已经不是一种精神的创造而沦为庸俗的表现。
这种文化实际上是对社会对人们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种亵渎。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指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价值取向,实现与现代化相协调的发展。
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清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并进行创新与发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包含了伦理道德、思想哲学、审美艺术等多个方面。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一个将传统价值观念转化为现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等因素,对传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新与改变,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可以与现代社会的法律法规相结合,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社会规范。
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需要培养现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不高。
因此,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活动等途径,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培养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发展,使其成为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需要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
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需要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取长补短,形成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
这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经验,同时也需要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要保持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的认识,并进行适当创新与改变。
培养现代人的传统文化素养,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目标。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在传承与发展中既有着独特的魅力,又面临着种种挑战。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进行浅析,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前景。
一、传承:古为今用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代代相传,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在传承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和模仿古人的言行举止,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内涵和精神。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关注对古代经典著作的研读,如《论语》、《道德经》等,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如书法、音乐、舞蹈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传统元素的学习和传承,我们才能真正领会和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华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许多人更倾向于接触和学习西方文化,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此外,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护者逐渐减少,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因此,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
二、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变革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互联网平台。
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传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人。
同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
除了利用科技手段,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还需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有了一定的变化,但其核心思想和精神仍然具有普世性的价值。
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例如,传统节日可以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传统艺术可以与现代表达方式相融合,以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传统文化的方式,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需求。
需要关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发展现状,面对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具有重要性,也需要个人责任与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
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创新与传承,保持文化的活力。
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核心价值观、方式、现代社会、需求、发展现状、挑战、重要性、发展方向、个人责任、社会共同努力1. 引言1.1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历史遗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民族自信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和创新源泉,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1.2 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先祖智慧和文化精髓,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内涵的精神指引。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尊重和继承上。
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

浅析中国京剧文化产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摘要:京剧,从徽班进京以来,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在这二百年中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的努力,使京剧艺术变成了有深厚文化底蕴,有深厚实践积累,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瑰宝,不但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得到世界专家的注意。
一、京剧的历史背景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
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
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
浅析人本文化在中国的前景

不能 随 意 改 变工作 状 态 。 人 的工 作 行 为 、人 的思 维 活 动 ,无 形 之 中就 被 固化 在 已经 设计 好 的 运行 程 序 之 内 ,“ 序 化 ”无 形 之 中挤 占了 “ 性化 ” 程 人
的空 间 。长 此 以往 ,就 导 致 了工作 过 程 的 “ 性 人 化 ”缺 失 ,人 的创 新思 维 弱 化 ,人 被 自动 化 程 序 所 “ 化” 异 ,企 业 竞争 的核 心 动 力一 一 “ 新 ”受 创 到 了挑 战 , 企业 的 良性发 展 造成 了极 大 的 不利 。 给 因此 ,企业 现 代 化 管理 形 态 下 工作 过 程 的 “ 性 人 化 ”研 究 势在 必 然 ,以保 护 “ 性 化 ”为核 心 的 人 人本 文 化 应 运而 生 ,并 很 快得 到发 展和 完 善 ,一 时 间 ,追逐 人 本 文 化者 趋 之若 矛。 WT O的加 入 , 国刚 刚形 成 的稚 嫩 的工 业化 中
一
人 本 文化 形成 于 工业 发达 、科学 技术 先进 的
工 业化 国 家 ,它是 以现代 企业 管 理 为基础 、现代 科 学管理 为条 件 的新 兴企 业 文化 。在工 业 化高度 发达 的国 家里 ,复 杂 的人 工操 作 ,可 以用 具备 自
人本 文化的渊源
文化是 一 个群体 ( 以是 国 家 、民族 、企业 、 可
动 化 程序 的装置 “ 水 线 ”所代 替 。在 自动 化程 流
度 较 高 的工 厂里 ,产 品 的形状 、质量 以及 质 量检
测 、包 装运 输 等 干百 人完 成 的工 作 ,由一 个 或几
个 训 练 有 素 工 作 人 员 简 单 地 按 动 按 钮 ,就 完成
家庭 等 ) 一定 时 期 内形成 的思 想 、 念 、行 为、 在 理
浅析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

浅析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张正芳(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汇聚、共同创造、不断发展的文化共同体。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大河文明中是惟一赓续绵延数千年。
至今不衰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状;发展;弘扬;兼容并蓄一、民族文化的概述民族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人们对一定时期一定群体的生活进行总结认识和总体概括的结果。
这个抽象的概念的含义总是需要有具体的文化事项体现出来。
文化事项本身是纷繁复杂的.但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中总有某个方面显得比较突出。
既让群体内部成员白认为可以用来代表自己群体的形象,也给外来观察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民族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化事项称为标志性文化.这些标志性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这个民族或地方性群体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El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
二、我国民族文化的现状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乡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
而对于民族文化现状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
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
而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比如对一个民族具有重要意义的故事、诗歌或者神化传说会随着老故事家的去世而失传。
这对于一个民族尤其是那些人口稀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民族来说是十分可悲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全球化现象也E l益明显。
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也F1益重要。
而西方国家现在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造成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突。
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现象.以此来控制和操纵不发达国家。
因此我国的民族文化也面I临着“西化”的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时代经济与传统教育文化的融合
摘要:在时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更进一步发展时代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富国强民,更要做到发扬传统,高度加强精神文明。
而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发展渊远流长,我们要开发自己的文化潜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巩固的发展当前的物质成果,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主题词:传统教育文化发展经济融合
时代经济和传统教育文化是互相包容的,而不是互相排诉的。
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繁荣;但是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笔者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保持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传统,弘扬国粹,不但在经济上有一个跨时代的超越,而且有精神文明上也要保持发展与提高。
笔者浅析如下几方面。
一、当前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在蒸蒸日上,统合国力有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立于当今世界之林。
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注意到了科学和教育文化的普及;但有一部分人的眼里,认为只要国家经济增长了,综合国力增强就行了,我们就可以挤身于世界发展之林,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
文化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民素质,一个缺少民族文化的民族是非常危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内涵的根本,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些人非常推崇西方文化,认为西方
国家的文化精神才是最时髦的,从而忽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
而笔者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取长补短,并不是反对西方文化,而是要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不能毛胡子一把抓。
我们要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发展本土文化,走自的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文化、经济。
二、普及传统文化教育,建立新的时代经济观
要发展时代的特色经济,我们在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文化发展;在吸取西方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去伪存真,合理利用;更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精深的内涵,创造了中华文明之源,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理解的。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强调传统文化精神是有道理的,对经济发展有利。
我们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要只顾个人的利益,而要从大局出发,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能有自私自利的精神。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很多商人都是儒商,他们不但懂经商之道,更懂得为人之道,为政之道。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先进文化,发扬优良传统,时代经济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国情,不能盲目地追求利益,要有可行性循环。
建立在民族利益之上的经济才是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三、克服地域差异使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大,民族众多,从而使各民族的文
化和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差异,发展经济要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能与民族传统相冲突。
由于诸多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对经济和文化造成很大的差异。
下面从几方面来阐述:
第一、地理条件好、历史文化较先进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
在我国目前,一些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背景较好的地区,这一地区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济也相对而言较为发达。
例如,一些历史文化胜地,沿海及长江,珠海三角洲地区的文化及经济发展都相对较快。
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会首先想到为国家和社会办实事,捐助办学及救助孤儿院等,例如,我国爱国人士陈嘉庚捐资助学,在厦门修建了集美学村,今天许多人都还在受益;田加炳基金为我国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都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所在。
第二、一部分地区的经济发达与文化落后相并存。
有部分地区的部分人们经济头脑发达而文化素质落后,这样就会走向一个极端,就会产生一种利已主义,追求金钱上和物质上的享乐,而不顾和谐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盲目追求外来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与封建的象征,是极其错误的;而外来文化我们要加以合理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好取其长而用之。
第三、经济较落后的边远地区文化也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文化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由于地理条件,所处地区多高山峻岭的阻隔,交通、信息闭塞,从而造成经济与文化的不平衡性;所以,在边远农村地区,我们
要加强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利用好本地的生态、人文资源及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要在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中贯穿民族文化与素质教育,在经济和人力资本上多投入边远地区教育,只有民族教育与文化素质提高了,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铺平道路。
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经济建设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不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建设是物质基础,是民族进步的物质力量,但是经济发展不能离开精神文化的指导,有了精神上的正确目标,物质文化才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所以,时代经济发展不能脱离优秀的传统教育文化,传统教育文化要与时代教育文化共存,共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炜民中华文明概论[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01
2、颜吾芟中国历史文化概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7
3、曾加荣中华传统文化概论[M]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