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学西迁及西部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院校西迁贵州及其文化解读

学 校更 名为西 南 联 合 大学 。抗 战 时期 的西 南联 大 ,
是 中国北方最优秀的高等 院校的组合 , 在西迁办学
溪建 立永 久 校 舍 , 迁 往 赤 水 一 带 办 学 。 其 他 几 后 所 院校 分 别是 私 立 之 江大 学 工程 学 院 于 14 92年 迁 到 贵 阳花溪 ; 国立广 西大 学 14 94年 1 0月迁 榕 江县 ; 国立桂林 师 范学 院 14 年 先迁 榕江 , 9 后迁 平越 。此
作者简介 : 范
松 (90 ) 男 , 17 一 , 汉族 , 贵州贵阳人 , 文博专业馆员 , 研究方 向: 文化与文物保护 、 中国近代史与地方史 。
教育 文化论坛
21 0 2年
第 4期
JG uWo u u a I oY nH o L nT n
13 9 7年 1 0月下 旬 迁 往 湖南 长 沙 , 定 名 长 沙 临时 暂
起学术界的关注。对发生在抗 日战争背景下的这场 教育大搬家 , 学者们做 了许多精辟分析。但迄今我 们看 到 的论著 , 大多仍 围绕 以下 三 方面展 开 : 一是 对 抗战时期 院校 内迁动因的研究 ; 二是对具体 院校 内 迁过 程 及 战后 情 况 的述 论 ; 是对 抗 战 时期 院校 内 三
大学 。但 因战 局演变 , 沙频 繁遭 到 日机 空袭 , 长 开学 两月 多后 , 不得 不分 途再 迁 云 南 昆 明 。13 9 8年 5月
联 合 大学 , ・ 三 事 变 后 开 始 迁 校 , 迁 江 西 庐 八 一 先 山 , 迁 至贵 阳 ,9 7年冬 在 贵 阳复 课 , 后迁 往 花 再 13 其
究范 围, 不仅重视作为内迁主体 的各院校展开研究 ,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https://img.taocdn.com/s3/m/db065615f78a6529657d531e.png)
[转]抗战中最为悲壮的举国西迁值此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短史记》推出抗战特刊,自七七事变至九三胜利日,选取三十个重要的抗战节点进行解读,力求勾沉隐没不彰的史实,再现真实的抗战胜利之路。
此为第五期《大内迁》。
短史记第365期工业内迁,兵工最完整,重轻工门类齐全,保存了复兴的物质基础1937年10月,国民政府正式决定迁都重庆。
此番迁都,对维持长期抗战、争取胜利前途,至为关键。
但与迁都同期推进的工业、文化的大内迁,则常被后世所忽略。
实际上,这场内迁,乃国脉存续的真正关键,誉之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丝毫不为过。
因“七七事变”发展成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与蒋介石处理事变的初衷,存在较大的偏离①,故而工业、文化的内迁,均未能提前有所部署,而是在1937年的8月份才被紧急提上日程。
缘此,工业内迁方面,当局将大多数的资源倾斜给了更具战略意义的国营厂矿,而对民营工厂的照顾很不周全。
国营厂矿中,最关键者,莫过于兵工企业。
中国兵工,本远不如日本,为抗战前途,自不容再有所损耗。
所以,时人总结称:“其实最伟大的最完整的工业内迁,还不是沿海的民间工业,而是散布在南京、武汉、山西、河南及广东各地的兵工工业。
兵工厂的单位不算很多,每一个兵工厂的器材却是很多。
兵工署让每一个兵工厂自己拆自己的厂,自己搬自己的厂,连职员工人和他们的家人整个都搬,所以那些职员和工人都把自己的厂当作自己的家了,拼着命拆卸机器、搬运材料,从厂里到站上,从站上到码头上,再从码头上到船上,无不用尽了他们的全力。
……他们不但搬完了他们的机器,也搬完了他们的材料……凡是内地所买不出来的,都是他们所不肯放弃的,所以他们的运输量最大。
兵工厂的运输量超过了其他一切国营、民营工厂联合起来的运输总量。
”②至1940年,兵工厂西迁基本结束。
八年抗战,国军绝大部分的枪支弹药的补充,即由这些西迁兵工厂所制造。
据统计,自1939年至1944年,国民政府共生产了36万余支步枪,虽远远不能满足战场所需,却已是当日补给的主要来源——至于外援,仍以步枪为例,抗战前期曾自苏联购买了5万支;抗战中后期,则因史迪威把持美援物资分配大权,所得甚微,1942年4月至1944年9月,中国国内战场仅获得1000支美援步枪的补充;直至史迪威被赶出中国,这一境况才有所改善,至1945年5月,有超过14万支美援步枪从印度仓库运入了国内战场。
从抗战时期的内迁到交大西迁

从抗战时期的内迁到交大西迁——兼论中国大学精神陈立珍(福建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厦门 361000)摘要:上个世纪50年代,交大为了适应中国发展西部工业的需要,使我国高等教育布局更为合理,从上海举校西迁至西安,自此成为了西安的一所重点高校,从上海交大变为了西安交大,这一事件中,形成了较多极具时代意义的西迁精神,如无私奉献以及艰苦创业等。
现如今,该精神得以大力弘扬,已是我国高校师生学习并践行的大学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而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史上也曾有过一次西迁。
本文拟从历史背景和精神实质入手,分析两次高校西迁所体现的中国大学精神,并探讨其对当下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交通大学;西迁;大学精神1955年至1959年,发生了一个较为著名的历史事件——交大西迁,此次西迁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新中国将高校教育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积极进行改办工科工作,但实力较强的工科大学仅有三所,交大就是其中的一所,与其他两所相比,交大教授最多,因此最终选择了交大。
这次西迁事件其实并不是我国唯一的一次高校迁移事件[1],早在30年代时,我国大学也发生了一次西迁,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国家元气以及教育文化命脉,并且通过这一次的西迁,我国大学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对于这两次西迁而言,虽然存在不同的目的,但同样具备深远的时代意义,在不同的时空里体现出了我国高校的家国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民族精神。
1 抗战时期的内迁1.1 抗战时期内迁的历史背景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为保存“读书种子”,当时战区大学纷纷内迁。
七七事变发生后,南开、清华、北大向湖南常常进行转移,在长沙地区组成了临时性的大学,开展临时教学活动。
随后在第二年的四月份,该临时学校进行了再次转移,最终达到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发挥着育人功能。
在一九三六年的六月一号,中共中央为对将要发生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在瓦窑堡地区创办了红军大学[2],次年的一月份,这所大学被迁至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又被迁至北京,其总共经历了三次命名,第一次是成立时的红军大学,第二次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次是国防大学,这一命名沿用至今。
中国高校大西迁

耻辱中逃亡,磨砺后重生——中国高校大西迁日本侵华战争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冲击能够说是毁灭性的。
迫于形势,东部高等院校背着庞大耻辱而西迁。
但高校师生在十分险恶的环境和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辛辗转 ,远程跋涉,战胜困难,奋力开拓,怀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坚决抗战必胜的信心,继承发奋自强的传统,使历尽劫难的高等教育取得恢复和必然进展,并制造了辉煌的教育业绩,培育了杰出的科学人材。
经历了万万磨难,中国西部的高等教育迎来了蓬勃的进展期,改变了掉队面貌 ,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力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背景抗日战争前全国有高等院校 (包括专科以上学校) 108所,大部份集中在中东部。
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占45所,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占30所,广东占7所。
以上三地域共有8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3/4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述地域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备遭糟蹋。
早在 1932 年“一·二八”事变后 ,上海就有同济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倍受摧残 ,直接间接损失达七百四十多万元。
得寸进尺“七·七”事变后 ,日本入侵者对中国教育的摧残和破坏变本加厉。
1937年7月28日午夜,日军用密集的炮火整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持续轰炸。
以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
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授楼和大部份平房均被夷为平地。
南开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的教学楼也成了一片废墟。
南开的一口重18000斤、镌有全数《金刚经》的大钟也被日军拉走,熔为做枪炮子弹的材料。
随后的两个多月中 ,日机轰炸了中国 61 座城市 ,并“成心识地以大学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坏目标”。
被炸的除南开大学外 ,还有上海的复旦、同济 ,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 23 所高校。
图为南开大学被轰炸后的景象被迫西迁由于日军掠夺、轰炸、燃烧 ,中国 108 所高校有 91 所蒙受仇敌破坏。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三、“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提出来 “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颁布了“一切 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主旨的《总动员时督导教 育工作办法纲领》。
• 一方面采取了一些战时的教育应急措施;另一方 面强调维持正常的教育和管理秩序。
-
• 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 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凡12-18岁之青少年皆须 入伍受童子军训练。
• 1933年10月,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公布《中国 童子军总章》,其中规定:中国童子军“以忠孝 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 为教育目标。
• 1934年11月1日,中国童子军总会正式成立,蒋 介石为会长。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谢志斌
-
第九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
第一节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一、“党化主义”教育 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主义”教育
• 1924年,模仿苏俄“以党治国”模式,强调政治 上一切举措都以党纲为依据,教育也不例外。
-
第四节 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加强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二、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
一、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 童子军是一种使儿童少年接受军事化教育训练的 组织形式,于民国初年传入我国。
• 1926 年3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由中央 青年部组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委员会,统辖广州 革命政府区域内的童子军组织和教育活动。南京 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央青年部撤销,于国民党中 央训练部下设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司令部。
增长较快。 • 抗战胜利后,全国中学的数量达到最高点。
-
浅论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

1浅论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
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从南京迁到武汉,又迁到重庆。
政府首都位置的西移,伴随着工厂、学校和大批难民的西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规模西迁运动。
抗战初期的高校内迁,是当时社会重心西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政府为保护教育和人才所实施的一个重要措施。
对于高校的内迁,开始时是存在严重分歧的。
有人主张改组或停办教育,让学生应征服役,捍卫祖国,实质是反对内迁。
最后,国民政府还是决定将高校内迁。
理由是“抗站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需要。
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须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
故决定以‘战时须作平时看’办理方针,适应抗战需要,固不能有任何临时措施,但一切仍以维持正常教育为其主旨。
”于是,从1937年7、8月起,各高校开始史无前例的大迁移。
1938年,国民政府还特别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
高校内迁的基本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大部分学校迁入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
如中央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迁到重庆,武汉大学内迁四川,浙大迁到贵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内迁到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一部分大学迁往西北几省。
如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北联合大学,焦作工学院迁往陕西天水,东北大学和民国大学迁入山西。
另一部分大学由城市迁往省内比较偏远的县镇。
如山西大学迁往晋南,厦门大学迁往长汀,广西大学迁往柳州,安徽大学迁往沙市,湖南大学迁往辰溪,河南大学迁往鸡公山,这一类大学占全国高校的1/4左右。
高校内迁基本于1939年底完成。
到1940年学校和学生都恢复到战前水平,大学数为113所,学生数为52376人。
到1946年,大学数为189所,学生数达到129326人。
西迁八载 校脉不绝——档案史料印证抗战时期南开中学的历史

即拥 有 了积 淀 3 0余 载 的 天 津 南 开 中学 的优 秀成 熟 教 育
堂 ” 它 们 星 南 开 中 学 的 前 身 抗 战 时 期 a 7 - r中 学 9  ̄g- 南开 中学 的抗 日激 情 由 米 已 氕 .9 1年 ・ 八 13 九 一 事 变后 . 开 中学 师 生 出 版 校 刊 《 开 取 周 》 t . 南 南 之 九 一 八特 刊》 抨 击 日寇 的 侵 华 行 为 = l3 . 9 2年 j , 月 日军 侵 占
严 I 馆 合 并 井 招 新 生 , F两
拉 址 们 设 在 严 宅 东 院 内 .】 月 0
1 7日 正 式 成 立 中 学 . 成 为 南 开 系 列 学 校 的 发 祥 地 棱 名 初 称 “ 律 私 立 中 学 堂 ” 同 年 年 底 天 .
易 名 为 私 立 敬业 中 学 堂 ” 翌 . 年 叉 改 为 天 津 私 立第 一 中 学
民族 万万 岁。 当时群情激愤 , 响应之声雷动 . 々观众席
天津南开中学日后的内迁 . 作好 充分 的准备
一司匪蟊 目两 I
I
维普资讯
南 开事 业 推 广 计 , 为 谋 教 育 事 业 不 因时 局 变 化 而 中 断 并
队伍 补入 南 渝 中学 ,加 上 13 9 6年 由津 调 入 重庆 建 南 渝 中学 的 1 4位 教 职 员 ,使 建 校 仅 有 一 年 多 的南 渝 中 学 立
维普资讯
桔案 与肚合
’ 一 DAN GAN Y U S EI UI H - I
前 不 , , 津 南 开 中 学 校 方 ^ 天 专 程 到 天 津 市 档 案 馆 , 抗 战 时 对
抗战时期的移民潮对西北社会的影响

2008年1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an 12008 第45卷第1期Journal o f No rthw est No rmal U 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Vo l 145No 11[收稿日期]2007-01-07[作者简介]李建国(1959)),男,安徽涡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抗战时期的移民潮对西北社会的影响李建国(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大量的沦陷区人员西迁,形成了巨大的移民潮。
当时大后方之一的西北地区,移民数量也很庞大。
总体来看,这些移民的素质和层次相对较高,知识阶层和各类技术人员众多,工商人士聚集,为抗战大后方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对当时西北社会影响巨大,在教育、科技、工农业生产和商贸等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西北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移民;西北社会[中图分类号]K 26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162(2008)01-0106-05移民实边在西北历史上是很常见的事,但抗日战争时期西北的移民潮,则是在一种不同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与历史上的移民有很大的差别,其对西北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较大。
一抗战时期向西部移民,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
九#一八事变后,撤退关内的东北军被蒋介石调到陕、甘剿共,大量的东北军家属、青年学生和部分难民随东北军进入陕、甘。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为保存抗战力量,建设抗战大后方,依据蒋介石/以川黔陕为中心,甘滇为后方0的对日整体战略部署,¹国民政府机关、部分高校、军工和重点民用企业开始有组织地西撤,大量的私营工商企业、难民也自动西撤,这种大规模撤退持续到1940年前后。
在此以后,仍有难民不断流入,还有许多有志青年从敌战区投奔抗日后方。
四川当时被放在了优先考虑的位置,重庆成了国民政府的战时首都,又有长江航运的便利条件,国民政府机关、企业西迁到西南的最多,东、中部私营工商业者和难民沿江而上者也不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迁入西部地区 ,但几经辗转 ,最终迁定后的所在地却相 距甚远 :如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 ,而其实验学校却在贵 阳 ;还有的附中因为高校合并的关系 ,自身的校名在西迁 后也发生了变易 ,如北平师范大学附中因北平师大与北平 大学 、北洋工学院合而复分 ,最终方定名为国立西北师范 学院附属中学[3 ] (P93) 。当时 ,还有一部分高校在西迁后也
原私立黄魂中学 、新民中学和中华中学合组改设
1934 年初设于北平 ,1936 年 12 月迁至南京 ,1937 年 11 月又 迁湖南湘乡 ,1939 年 6 月再迁威远
原为私立汉民中学改设 ,1944 年转迁广西百寿 、贵州榕江 原北平的私立东北中学迁川后改设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黔江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河西中学改为国立 原中英庚款董事会所办之私立湟川中学改为国立
摘 要 :抗战期间 ,为应抗战救国和培养人才之亟需 ,敌占区各中学纷纷迁往偏远的西南 、西北等地坚持 办学 ,这不仅使我国中等教育得以维持发展 ,也为抗战建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并对其西迁所在地教育事业的发 展起到了推进作用 。因此 ,回顾和研究抗战时期这场艰苦卓绝的中学西迁的历史 ,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当时中 国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同时对今天西部地区的教育开发也不无借鉴意义 。
新办起了自己的附属中学 ,如中华大学办有湘校 、渝校两 所中学 ,武汉大学在乐山开办有附中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 有昆华中学等[4 ] (P26) 。无论是高校携同西迁或是新设之 附中 ,虽然为数总计不过十几所 ,但凭借其高校显赫的声 名及有力的师资保障 ,影响不容小视 。现根据有关资料 , 将抗战时期西迁高校的附属中学列表如下 :
关键词 :抗战 ;中学 ;西迁 ;西部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Ο413X(2005) 04Ο0030Ο08
一
抗战时期的中学西迁 ,实为日寇侵华所迫 。早在日本 侵占东北后 ,就强行关闭了我东北三省境内所有学校 ,随 之利用我原有的学校设施进行所谓的整顿 、恢复和发展 , 将整个东北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完全纳入其殖民主义的教 育体系 。抗战全面爆发后 ,日寇又在所占领区域对我文教 事业进行破坏和摧残 ,不少学校成为废墟 ,广大师生流离 失所 。为免重蹈东北境内学校的覆辙和尽量减少教育事 业的损失 ,很多位于战区的学校纷纷迁往抗战大后方的西 南 、西北地区 。在这场特殊的教育西迁中 ,西迁中学按其 主办性质及所属关系 ,其迁办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类是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出面将各西迁中等学校及其师生 重新组合而创建起的一些国立中学 ;一类是伴随着各西迁 高校而前往西部的有关高校的附属中学 ;再就是以各校为 单位整体迁至西部的各公立 、私立中学 ,后者既有省立 、市 立 、县立者 ,亦有由私人或某些组织 、团体主办者 。
原设于重庆青木关 ,1941 年易名后由位于贵阳的中大实中 改称国立十四中
国立十五中 四川荣昌 川境各儿童保育 、教育机关毕业生
国立十六中 四川永川 国立十七中 四川江津 国立十八中 四川三台 国立二十中 湖南芷江 国立二十一中 陕西山阳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学生 原国立东北中学学生 湘 、黔 、桂 、粤四省各保育院学生 鲁 、苏 、豫 、皖退出学生
其二 ,高校附中的转迁 ,是战时高校西迁的随行者 。 这类西迁中学 ,应以南开大学附中分校的创办为其嚆矢 。 早在 1936 年初 ,时为南开校长的张伯苓先生因禁烟会议 之便入川 ,因“默查敌寇野心欲望无穷 ,而教育事业不可一 日终止 ,故即决意在渝另建中学”。其返回南京后面谒国 民党总裁蒋介石 ,征得后者的大力支持及捐助五万元捐 款 。这所定名为“南渝中学”的新校于当年 2 月便开始在 重庆沙坪坝动工 ,暑期过后即行招生开学 。一年后 ,抗战 爆发 ,大批原南开中学退往后方的师生自然相率投奔而 来 ,幸亏渝校各项建筑多已齐备 “, 各项计划之未雨绸缪 , 故能迅赴事机 ,切合需要”[2] 。1938 年 9 月 ,南渝中学董事
后与文华二部等校合并为“鄂湘教区联 合中学” 系西南联大西迁后开办
乐山
系武大西迁后开办
湄潭 贵州平越
系浙大西迁后开办 系交通 大 学 唐 山 工 程 学 院 与 贵 州 省 教 育厅合办
其三 ,各公 、私立中学的独自西迁 ,是战时西迁中学的 主力军 。随着战区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中学通过不懈努 力 ,克服重重困难 ,陆续迁到了战时大后方 。这批中学多 来自上海 、江苏 、湖北等省市和平津地区 ,山东 、山西 、湖 南 、安徽等省也有一些中学进行了迁移 。其中以迁入四 川 、重庆地区的中学数量为最 ,也有的在云贵陕甘等省择 地重建校址 ,还有一部分迁往鄂西 、湘西的偏僻山区 。这 批中学包括原战区的一些省立 、市立中学 ,如 1938 年 6 月 武汉告急时 ,湖北省教育厅即令武汉的大部分公立学校往 鄂西方向分别撤退 ,其中中学的转移情况如次 :武昌高级 中学迁恩施 ,武昌第一女中迁公安 ,武昌第二女中迁崇阳 , 武昌初级中学迁蒲圻 ,汉阳初级中学及鄂东各地的公立中 学同时亦奉命西迁[5] 。次月初 ,汉口市立一中 、汉口市立 一女中等校也退至建始组建联合中学[6] 。当年秋季 ,湖北 省内大部分公立中等学校都已经相继转移到了鄂西北各 县 ,并由湖北省府出面将其全部整合为湖北联中 ,省政府
备 注 1937 年 2 月筹设于河南 ,1944 年 4 月迁至陕西城固
国立二中 四川合川 京 、苏 、沪 、浙 、皖 、鄂等省失学学生
国立三中 贵州铜仁
国立四中 四川阆中
国立五中 甘肃天水
国立六中 四川绵阳 国立七中 陕西洋县
国立八中 湖南乾城
国立九中 国立十中 国立十一中 国立十二中
四川江津 甘肃清水 湖南武冈 四川长寿
较之公立中学 ,数量更多的原战区私立中学也加入了 这场声势浩大的西迁运动 ,其中有个人出资开办的 ,比如 孔祥熙任董事长的太原友仁中学 ,也有由某些团体组织捐 资办理的 ,位于重庆上清寺牛角沱的江苏复兴中学是由江 苏省青年协会设立 ,而迁至重庆江北的南京青年会中学 , 顾名思义乃本是由南京青年会所设立 。作为私立中学里 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会学校在这场西迁运动中更 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1939 年夏 ,中国境内有基督 教中学 196 校 ,除在四川等西部各省共有 25 校外 ,其余多
国立二十二中 陕西汉阴 鲁 、苏 、豫退出学生
国立女中 四川合江 战区失学女生
国立华侨一中 云南保山 暹罗等国归国侨生
国立华侨二中 四川綦江
国立东北 中山中学
四川威远
国立西南 中山中学
云南昆明
国立汉民中学 广西桂林
国立东北中学 四川三台
国立绥远中学 绥远临河
国立黔江中学 贵州安顺
国立河西中学 甘肃酒泉
其一 ,国立中学的创办 ,是国民政府战时教育应变的 一大措施 。在抗战爆发后 ,因为战事紧张 ,很多处于战区 的中学无法继续维持而被迫自行解散 ,加之大片国土沦入
敌手 ,造成大批失学中学生向后方四处流亡 。国民政府教 育部面对这种情形 ,便开始着手收容这些失学中学生的工 作 。先是通告失学中学生前往登记 ,分发至各公私立中学 减免学费入学 ,随之成立以省名命名的各临时中学和中小 学教师服务团 ,开办中山中学班登记收容战区流亡来的失 学中学生[1] ,后因陆续迁来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加 ,教育部 便改办成一批战时国立中学 ,承担起收容战区失学中学生 的主要责任 。教育部为了救济青年失学学生并发挥教育 功能增加抗战实力的目的 ,先后于抗战期间创办了 34 所 国立中学 。从狭义上说 ,部分国中就是由原战区公私立中 学在转迁西部的过程中直接改设的 ,如国立八中 、十四中 、 十八中 、二十一中 、二十二中 、汉民中学 、东北中学 ,还有一 部分是先在战区设立后再转迁于西部 ,如国立一中 、东北 中山中学 。从广义上说 ,所有国立中学都是为救济收容战 区流亡后方的战区中学教师和学生而设 ,34 所国中里仅 有 3 所未曾涉足西部 ,而且其中很多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也 随着战局不断变化而四处流亡迁徙 ,成为名副其实的“流 亡中学”,加之其办学主体的特殊性和招生目的的针对性 以及生源的特定性 ,成为抗战时期中学西迁中一个尤为引 人注目的组成部分 。
·32 ·
主席陈诚同省教育厅长陈剑修分任正副校长 ,下设 22 个 分校 ,属于中学性质的有 :恩施 、武当山 2 所高中分校 ,恩 施 、均县 2 所高中女子部 ,来凤 、利川 、鹤峰 、兴山 、郧县 、保 康 、宣恩 、均县 8 所初中分校[2] 。相对鄂省联中来说 ,江苏 省立联合中学的西迁过程则更为艰辛 ,其从江南辗转跋涉 而至巴蜀 ,并于 1942 年 8 月改名为江苏省立旅川临时中 学[7] 。
现将当时设于西部各省的国立中学列表如下 :
Ξ 收稿日期 :2004Ο12Ο27 作者简介 :冉春 (1978Ο) ,男 ,汉族 ,四川达州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 。
·30 ·
表一 :战时设于西部地区之国立中学情况表 ②
校名
校址
主要招生对象
国立一中 陕西城固 冀 、察 、绥 、平 、津 、苏等省失学学生
会一致议决将校名改为南开学校 ,除呈请教育部备案外 , 还将当年的 10 月 17 日定为该校成立 25 周年纪念日 ,使 其名正言顺的接过天津南开学校的衣钵[2] 。随着战局的 变化 ,很多其他高校的附中也随同本校陆续迁到了西部地 区 。这批中学的数量虽然不多 ,但西迁后的情况却比较复 杂 :有的附中是在所属高校本部所在地就近择址办学 ,如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附中与其本部俱迁到四川江津 ,国立社 会学院附属中学迁至重庆青木关 ,距其校本部所在地壁山 亦为不远 ;有的附中乃是随所属高校之分部一同西迁 ,如 私立光华大学本部避入上海租界 ,而其分校与附中西迁至 成都西郊 ;更特别的是 ,有的高校附中虽然与其所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