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民与新民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

《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全文及翻译详解,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
”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大学之道注释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释义: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2、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
“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
3、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大学》全文及注释剖析

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一说曾子作。
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
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第一章作者:曾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作者:佚名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原文及翻译.pptx

学海无涯
常高尚,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诗经》说:“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 难忘啊!”这是因为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 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所以,虽然前代君王已经去世,但人们还是永 远 不会忘记他们。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无情者不得尽其辞(2)。 大畏民志(3)。此谓知本。
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 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灵都具有认识能力,而天下万事万物都总有一定的原理,只不过因 为这些原理还没有被彻底认识,所以使知识显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学》一开始就教学习 者接触天下万事万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经过
【译文】
2
学海无涯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 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 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 (4)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 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 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7)。”君子贤其贤而亲 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

《大学》朱子本(白话、注解)【朱注】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
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白话】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说:“大学是孔子留传下来的书,是初学者进修德行的门径,到如今还能够看出古人做学问先后次序的,全靠这本书的存在;至于论语和孟子,研读的顺序应在其后。
学习的人必须从这本书学起,那就差不多,不会有错了。
”【原文】『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白话】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学》全⽂及翻译原⽂:⼤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知⽌⽽后有定,定⽽后能静,静⽽后能安,安⽽后能虑,虑⽽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者,先正其⼼;欲正其⼼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后知⾄,知⾄⽽后意诚,意诚⽽后⼼正,⼼正⽽后⾝修,⾝修⽽后家齐,家齐⽽后国治,国治⽽后天下平。
⾃天⼦以⾄于庶⼈,壹是皆以修⾝为本。
其本乱⽽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也。
所谓诚其意者,⽏⾃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谦。
故君⼦必慎其独也。
⼩⼈闲居为不善,⽆所不⾄,见君⼦⽽后厌然,拚其不善,⽽著其善。
⼈之视⼰,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故君⼦必慎其独也。
曾⼦⽈:“⼗⽬所视,⼗⼿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体胖,故君⼦必诚其意。
诗云:“赡彼淇澳,绿⽵猗猗,有斐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终不可煊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贤其贤⽽亲其亲,⼩⼈乐其乐⽽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克明德。
”⼤甲⽈:“顾是天之明命。
”帝典⽈:“克明峻德。
”皆⾃明也。
汤之盘铭⽈:“苟⽇新,⽇⽇新,⼜⽇新。
”康诰⽈:“作新民。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所不⽤其极。
诗云:“邦畿千⾥,唯民所⽌。
”诗云:“绵蛮黄鸟,⽌于丘隅。
”⼦⽈:“于⽌,知其所⽌,可以⼈⽽不如鸟乎?”诗云:“穆穆⽂王,于缉熙敬⽌。
”为⼈君⽌于仁,为⼈⾂⽌于敬,为⼈⼦⽌于孝,为⼈⽗⽌于慈,与国⼈交⽌于信。
⼦⽈:“听讼,吾犹⼈也,必也使⽆讼乎!”⽆情者不得尽其辞,⼤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译注》

《大学》译注【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8岁习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习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用,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用,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的所在。
止的原意是停止,在即停止的地方,这里引申为“要达到的目标”。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睦睦、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古人宗法观念强烈,宗法制度森严,因此,这里的家更多的是指家族。
这个家族可能有成百上千的成员。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格是学习研究的意思,指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觉民行道”与“安民行道”——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民生之道

70阳明研究︵中英文︶“觉民行道”与“安民行道”——王阳明的“亲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民生之道□ 钱 明摘要:王阳明思想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
阳明“亲民”说不仅表现在他的经典解释和义理观念上,更体现在他的政治实践和治理模式上,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可操作性,而且还与阳明学说在实用价值上所体现的公共性、平等性、安全性、效验性等要素相策应。
“亲民”说还体现了从“觉民行道”到“安民行道”的重心转移上。
而从“新民”“觉民”到“亲民”“安民”的跨越,乃是宋明时期出现的儒学民间化、庶民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平民化,不仅使之在义理上更加简易化,在属性上更加平等化,而且也是其“亲民”说由“觉民行道”走向“安民行道”、由偏重“教”和“觉”走向偏重“养”和“安”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亲民 定位 诠释 属性 觉民行道 安民行道作者钱明,绍兴文理学院鉴湖学者讲座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浙江 杭州 310007)。
王阳明心学资源中与社会治理、民生政策以及我们所主张的民生之道联系最为密切的理论学说,主要集中在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与“亲民”说中,这两者是体用关系、本末关系,也是心物关系、知行关系,诚如视“阳明学问是孔门嫡传”的薛甲所言:“致知是明明德,格物是亲民,格物者,致知之验也。
”a“民”的概念非常丰富,不同时代有不同理解。
本文不对“民”的概念进行界定与比较,而主要从“亲民”“达用”b的层面,对实现国家治理的手段、途径和目的展开讨论,以阐释王阳明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具体的施政主张,进而揭示蕴涵于阳明心学中的从“觉民行道”到“安民行道”、从精英化到平民化的宋明新儒学的发展轨迹。
a顾宪成:《大学通考下》,《顾宪成全集》卷三十六,王学伟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第603页。
b根据王阳明本人在《大学问》中的界定,“亲民”说主要讨论的是“达用”,所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王守仁:《大学问》,《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6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亲民”Vs.“新民”:从传统到现代 陈立胜 hsscls@hotmail.com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
引言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的关注。二程开始表彰《大学》,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1 朱子对《大学》用工甚勤,青年时读《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2而临终前数日,仍在斟酌《大学》之文义。朱子自谓“平生精力,尽在此书”,诚不为过。朱子重视《大学》自有其学理上的理由,在《大学章句序》中,他指出“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他一生谈及读书、问学次第时反复申明: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并叮咛弟子说:“先须通此,方可读书。”3 王阳明思想之形成同样与《大学》有极深的纠葛。龙场悟道实与他对《大学》的独特体会密切相关,这一点《年谱》是有明确记载的。4而在军旅生涯之中,亦不忘时时抽暇与弟子切磋《大学》,5阳明接引弟子的最重要的教科书就是《大学》:“吾师接初见之士,必借《学》、《庸》首章以指示圣学之全功,使知从入之路。”所注疏之《大学问》,更被称为“师门之教典”:“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无出于民彝物则之中,致知之功,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师常曰:吾此意有能直下承当,只此修为,直造圣域。参之经典,无不吻合,不必求之多闻多识之中也。门人有请录成书者,曰:此须诸君口口相传,若笔之于书,使人作一文字看过,无益矣。”“口相授受”而不轻出示人,足见阳明对《大学》所承担的心法之重视。 然而自阳明《大学》新解出后,无论朱子学一脉抑或阳明学一系,两家围绕《大学》今古本之争均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的解读上面。《大学》首章之“新民”与“亲民”之辨析,却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双方论辩的焦点是“八目”,即工夫问题。当代学界讨论《大学》与朱王异同时,虽会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论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的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1 《大学》地位的上升以及《大学》改本之演变,分别参杨儒宾:〈中庸、大学变成经典的历程:从性命之
书的观点立论〉及〈水月与记籍:理学家如何诠释经典〉,收入李明辉编:《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二)儒学篇》,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年;李纪祥:《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页59以下。 2 《朱子语类》卷十六,《朱子全书》,第14册,合肥/上海,页506。
3 《语类》,卷十四,《朱子全书》,第14册,页419,页430。其中缘由,朱子本人是有明确阐释的:“某
要人先读《大学》,以定期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方宜读之。”《语类》卷十四,页419。 4 先生龙场时疑朱子《大学章句》非圣门本旨,手录古本,伏读精思,始信圣人之学本简易明白。《年谱
一》,《王阳明全集》 5 “先生出于贼垒,未暇宁居,门人„„皆讲聚不散„„日与发明《大学》本旨,指示入道之方。” 2
朱子之“新” 如所周知,朱子从程子将《大学》之“亲民”易为“新民”,《大学章句》序曰: 程子曰:“亲,当作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尽管朱子的章句在后来也成了“经典”,但在当时朱子从程子将原本之“亲民”改为“新民”,是受到强烈质疑的,毕竟轻改经文,是注家之大忌:
曰:“程子之改亲为新也,何所据?子之从之,又何所考而必其然耶?且以己意轻改经文,恐非传疑之义,奈何?”曰:“若无所考而辄改之,则诚若吾子之讥矣。今亲民云者,以文义推之则无理,新民云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程子于此,其所以处之者亦已审矣„„若必以不改为是,则世盖有承误踵讹,心知非是,而故为穿凿附会,以求其说之必通者矣,其侮圣言而误后学也益甚,亦何足取以为法耶?”1
“以文义推之无理”,当谓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之义是自明其明德,既明其明德,则推己及人,使他人亦明其明德,此即新民。自明而明他,己立人立、己达人达,在文义上自顺理成章。如作“亲”字,则与上面“明明德”意思较为有隔。用朱子本人的话说:“我既是明得个明德,见他人为气禀物欲所昏,自家岂不恻然欲有以新之,使之亦如我挑剔揩磨,以革其向来气禀物欲之昏而复得之于天者。此便是新民。”2朱子将“亲”改作“新”,可以说在“文义”上是反覆拿捏、细致推敲过的。 “以传文考之则有据”,系指《大学》所谓“传”之部分有关“新”之论说。依朱子《大学》之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作新民”,以及《诗》“周虽旧邦,其命惟新”等文本属于“传”文,是来解释“三纲”之“在新民”这一经文的。如朱子经传之分成立的话,那么,在后面的传文部分确实有相应的文字分别对应于“明明德”与“止于至善”,而传文之种种“新”之文本显然对应新民这一纲。 《书·金縢》之“惟朕小子其新逆”,陆德明《经典释文》即指出“新逆”马本作“亲迎”。而我们对照郭店竹简,《老子》通行本“六亲不和”,竹简本作“六新不和”,“名与身孰亲”,竹简亦作“名与身孰新”。另外竹简中尚有“教民有新(亲)也”(《唐虞之道》),“不戚不新(亲),不新(亲)不爱”(《五行》)等语,其中“亲”皆写作“新”,可见,“亲”、“新”本可通用。3职是之故,我们可以为朱子补充说,以“新”易“亲”,不仅以传文考之则有据,而且以文字酌之亦有凭证。
王阳明之“亲”
1 《大学或问》,收入《朱子全书》,第六册,页509-510。
2 《朱子语类》卷十四,《朱子全书》,页445
3 梁涛:“《大学》新解”,收入《经学今诠续编》,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页74。聂中庆:《郭店楚简
〈老子〉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页116。 3
王阳明对朱子的《大学章句》颇多不满,他坚持认为《大学》一书本来就“止为一篇”,并无朱子所谓的“经传之分”,更无缺传可补:“大学古本乃孔门相传旧本耳。朱子疑其有所脱误而改正补缉之。在某,则谓其本无脱误,悉从其旧而已矣。”1既“悉从其旧”,则不当以“新”易“亲”。《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关于“亲”、“新”之争: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阳明的这番话完全是针对朱子主“新”的论证而发的,“作新民”之“新”与“在新民”之“新”确实不同,前者是“自新”,后者则是“使民新”,而君子贤贤亲亲、民之父母等文本,于“新”并无发明,显然在阳明看来,朱子“新”之“以传文考之则有据”,实不足为据,朱子“亲”之“以文义推之则无理”,则亦实非无理。他历数孟子亲亲仁民、尧典“以亲九族”,直至点出夫子“修己以安百姓”,则是直接诉诸儒家亲民的思想谱系为“亲”字提供义理上的权威支持。 在《亲民堂记》中,王阳明进一步阐发了“明明德”与“亲民”之间内在联系:
南子元善之治越也,过阳明子而问政焉。阳明子曰:政在亲民。曰:亲民何以乎?曰:在明明德。曰:明明德何以乎?曰:在亲民。曰:明德、亲民,一乎?曰:一也。明德者,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万理之所从出也。人之于其父也,而莫不知孝焉;于其兄也,而莫不知弟焉;于凡事物之感,莫不有自然之明焉;是其灵昭之在人心,亘万古而无不同,无或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其或蔽焉,物欲也。明之者,去其物欲之蔽,以全其本体之明焉耳,非能有以增益之也。曰:何以在亲民乎?曰:德不可以徒明也。人之欲明其孝之德也,则必亲于其父,而后孝之德明矣;欲明其弟之德也,则必亲于其兄,而后弟之德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皆然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故曰一也„„
阳明在这里的说法“颇为不类”,何以语此?观南元善问政,则主体自是从政之君子,“明明德”与“亲民”皆是针对君子而论的。故“德不可以徒明”,“人之欲明其孝之德”云云亦仍是扣紧修己之君子而言的,如是,亲于其父、亲于其兄等等的那个“其”字并不指“民”,而仍是君子自家之父、兄,仍然属于修自家的明德,如是而讲“明明德”与“亲民”合一,实只是讲知行合一,而并未真正涉及“民”字。倘我们不做如此理解,而将“其”字不作君子自己解,而是直接理解为“民”,则“亲民”实是令民自相亲,亲民的意涵便变成了“使民明其明德”,此不正是朱子坚持的“新民”吗?这难免给人一种这样的印象,阳明虽将朱子之“新”字重新改回“亲”字,但对其义理的解释却又不自觉沿袭了朱子的新民说。实际上,我甚至认为“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这一阳明早年的说法在后来并未得到坚持。我们不妨看看他这晚年所撰的《大学问》有关亲民的说法:
1 《答罗整庵少宰书》。王阳明对《大学》文本之怀疑与诠释有一变化之过程,参陈来著:《有无之境:王
阳明哲学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页1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