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太湖蓝藻爆发无锡水危机

关注篇GU ANZHU特别关注太湖蓝藻爆发 无锡水危机1 事件导读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桶装水,引发了无锡水危机。

2 引发原因太湖蓝藻暴发使水质恶化:连续高温高热,导致太湖蓝藻在短期内积聚暴发,水源水质恶化,最终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

5月28日晚,江苏无锡主要水源南泉水厂的水源受到蓝藻暴发的破坏。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太湖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导致湖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这却恰恰促使了蓝藻大量繁殖。

今年夏季的东南风把几乎整个太湖水域的蓝藻都刮到太湖无锡水域的梅梁湖和贡湖岸边。

而高温天气和阳光的暴晒导致 蓝藻 在岸边死亡、腐烂,发出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湖水。

3 应对措施(1) 引江济太 改善太湖水质。

5月29日,无锡市政府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就市民关心的自来水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并连夜部署应急措施。

无锡市已报请省政府批准,于6月5日启动的 引江济太 工程,针对目前的灾情,要继续加大调水力度,增加调水容量,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2)加入除藻除臭剂进行处理。

自来水公司已不惜成本,每处理1m 3水就要耗费6分钱的除藻除臭药剂,而每天需要处理100多万m 3,仅此一项,每天就需耗费6万多元,而且用药剂很难完全除去臭味。

(3)启动应急预案。

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调运纯净水。

由于大批量外运的纯净水不断运抵无锡市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饮用水紧张的状况。

4 事件分析事件发生后,尽管无锡市政府立即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的恐慌,保证了居民有干净的水喝,纯净水供应基本正常。

可事件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水质恶化源于太湖蓝藻暴发。

太湖近年每年都会发生蓝藻暴发,只是今年暴发得更早、更凶猛。

蓝藻暴发是太湖向人类的 示威 ,是对人类污染太湖水行为的 忍无可忍 的 回报 。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

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

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

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

太湖蓝藻的起因和防治太湖蓝藻是几十年来一直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2007年太湖无锡水域的大规模蓝藻爆发却令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大幅上升。

那么,太湖蓝藻是缘何而起,又有没有十分有效的防治方法。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无锡展开了为期五天的调查。

首先,我们在无锡市水利局对蓝藻做了初步的了解。

蓝藻是一种含叶绿素的细菌,它细胞外有一层很厚的胶质,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

具有极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旺盛的繁殖能力,是湖泊水生态系统生物链上一个重要环节。

温度和水体富营养化都是蓝藻爆发的重要原因。

蓝藻在条件充足的时候会大量繁殖,消耗掉湖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无法生存。

大面积的蓝藻会遮挡住射下水中的阳光,使水草也不能正常生长。

当蓝藻繁衍过多时,还会大面积的死亡、腐烂,进一步夺走水中的氧气,并放出一种毒素,剩余的有机物供蓝藻新一轮的生长。

且经生物实验,发现放出的毒素对生物的肝功能有较大影响。

蓝藻的过多繁殖还会造成自来水源遭严重污染,影响日常用水的供应。

据对无锡当地居民的询问,无锡在去年蓝藻大量爆发期间蓝藻平均厚度达到2~4厘米。

自来水呈绿色且伴有较强臭味,完全无法用于饮用、洗漱等。

在影响日常生活的同时,蓝藻的爆发也严重影响了无锡旅游业的正常经营。

大量腐烂且散发着臭气的蓝藻堆积在岸边,使太湖四周几乎所有景点都不得不暂停营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去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曾对此有详细的报道。

在蓝藻爆发的两方面原因中,水体的富营养化是蓝藻繁殖的基础。

对发生富营养化作用来说,磷的作用远远大于其他营养元素的作用,磷的含量不很高时就可以引起富营养化。

(贫营养湖与富营养湖之间的临界负荷量是:总磷为0.2~0.5克/(平方米*年),总氮为5~10克/(平方米*年))。

一旦水体中磷含量上升,蓝藻的爆发就已经拥有了物质基础,所以磷是一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

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2)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2)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

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就是感触颇深。

当您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您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太湖水污染,只就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与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就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蓝藻的主要特征就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与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与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

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尽管就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就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就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瞧,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她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可惜的就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

那么,到底就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与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蓝藻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蓝藻类微生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力。

当水体中营养盐和有机物质过多,加上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就会导致蓝藻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蓝藻爆发。

太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之一,近年来频繁发生蓝藻爆发事件,主要起因如下:1.农业活动:农业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被雨水冲刷到河流和湖泊中,增加了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从而为蓝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2.城市污水:城市居民和工业活动产生的大量污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其中含有高浓度的营养物质和有机废物,为蓝藻爆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3.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湖水温度升高,这是蓝藻繁殖所需的温度范围。

温度的升高还会导致湖水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加剧了蓝藻的生长。

4.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养分和有机废物积累在水体中,形成富营养化现象。

这些物质为蓝藻的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了蓝藻爆发。

为了解决太湖蓝藻爆发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1.加强农田管理:通过推广科学合理的农田施肥和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业活动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推广生态农业,利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2.加强污水处理:提升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后排放,防止过量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同时,鼓励居民节约用水,减少污水的产生。

3.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对太湖及周边水域进行常态化的监测。

及时发现水体中过量的营养物质,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控。

4.利用生物控制蓝藻:引入一些天敌物种,如浅水植物、浮游动物和一些鱼类,与蓝藻竞争营养物质,从而控制其繁殖。

5.沉水植物的修复:在太湖等水体中适量引入具有吸收养分能力的沉水植物,如草鱼、水葫芦等,增加水体中的植物化竞争力,有效控制蓝藻的繁殖。

6.整治湖泊河道:加大湖泊和河道的整治力度,清理过量的蓝藻和水生植物,保持水动力环境平衡,降低蓝藻爆发的风险。

太湖蓝藻爆发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治理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治理措施嘿,咱来说说太湖蓝藻爆发这事儿哈!这可真不是个小问题呢。

你想想,那蓝藻一旦爆发起来,就跟那疯狂蔓延的野草似的,把太湖的水面都给霸占啦!湖水变得绿油油的,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味道,这多闹心呀!那咱得想办法治治它呀。

首先呢,咱得从源头抓起。

那些往太湖里排污水的,得好好管管啦!不能让他们随便就把脏水往里倒呀,这不是害了咱美丽的太湖嘛!就好比家里干净整洁,突然有人倒了一堆垃圾进来,那还能住人吗?所以得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监管,让那些违规排放的企业付出代价,看他们还敢不敢乱来。

还有啊,农业面源污染也不能小瞧。

那些化肥、农药啥的,用多了流到湖里,也是蓝藻爆发的一个原因呢。

咱农民伯伯们是不是得想想办法,怎么能既种好地又不污染湖水呀。

就像咱做饭,得掌握好调料的量,多了少了都不好吃,种地也是这个道理嘛。

另外呢,咱得给太湖“透透气”呀,加强水体的流动性。

就像人得活动活动筋骨才精神,湖水也得流动起来才健康嘛。

可以通过一些水利工程啥的,让水活起来,别老是死气沉沉的。

说到这,我想起个事儿。

就像咱人要是老不运动,身体就容易出毛病。

太湖要是不“活动”,那蓝藻不就容易找上门啦?咱还得多种些水生植物呢,它们可是蓝藻的“天敌”呀。

它们能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让蓝藻没东西吃,看它还怎么嚣张!这就好比家里进了老鼠,咱养只猫,老鼠不就不敢放肆啦?对了对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咱大家都得有环保意识呀!别乱丢垃圾,别浪费水,这些小小的举动都能为保护太湖出份力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太湖当成自己家一样爱护,那蓝藻还能有机会爆发吗?总之呢,治理太湖蓝藻爆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靠哪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这得靠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呀!咱可不能让太湖这颗明珠就这么黯淡下去呀,得让它重新焕发光彩,变得美美的!咱得行动起来,为了太湖,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园!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

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从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看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太湖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太湖水污染治理是国家确定的“三河三湖”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1年9月,国务院在苏州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第三次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太湖水资源保护“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十字方针。

蓝藻是藻类中的一种,属浮游生物。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亿年前,已知蓝藻约2000种,中国已有记录的约900种。

分布十分广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数(约75%)淡水产,少数海产。

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的大气环境变为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

还有的蓝藻为人们的食品,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因此,从蓝藻本身来看,其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物种。

2007年4月以来,太湖流域高温少雨,太湖水位比往年偏低,梅梁湖等湖湾出现大规模蓝藻现象,在太湖的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即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使得太湖水质严重恶化,水源恶臭,水质发黑,溶解氧下降到0mg/L,氨氮指标上升到5mg/L,部分鱼类因缺氧而死亡。

特别是无锡市太湖饮用水水源地受到严重威胁,5月16日梅梁湖水质变黑,22日小湾里水厂停止供水,28日贡湖水厂水源地水质恶化,居民自来水臭味严重,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更为严重的是,蓝藻中有些种类还会产生藻毒素(简称MC),大约50%的水华中含有大量MC。

MC是一种环状肽类物质,性质稳定,MC耐热,不易被沸水分解,不仅直接对鱼类、牲畜产生毒害之外,还是人类肝癌的重要诱因。

因此,蓝藻爆发已不仅仅是一个生态问题,它已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1、太湖蓝藻爆发的成因我国面积1km2以上的湖泊2759个,总面积达91019km2,其中只有约1/3的湖泊是淡水湖泊,并且绝大部分是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太湖就是这众多浅水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

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淡水湖泊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

太湖作为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蓝藻暴发的威胁。

蓝藻暴发不仅对太湖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蓝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通常生长在养分富集、氮磷含量过高的湖泊水体中。

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量废水排放以及农业化肥的使用过度,导致太湖的水体富含高浓度的氮磷等养分,成为了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高温和光照强度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诱因。

针对太湖蓝藻暴发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该从源头控制开始。

要加强农业生产的管理,推广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业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留住农田养分,阻断养分进入湖泊。

此外,要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避免其直接进入湖泊。

同时,还需要加强城市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水质符合国家标准,不对太湖产生污染。

另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加强太湖水体的生态修复工作。

借鉴其他湖泊治理的成功经验,应该采取生物修复、水生植物种植等手段,增加水体中好氧生物的数量,降低水体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

此外,应建立湖泊水质监测体系,加强对太湖水质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除了源头控制和生态修复,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加强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太湖治理工作的投入,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惩罚,形成对蓝藻暴发的高度震慑力。

此外,公众的参与和宣传也是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重要环节。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到太湖的保护中来,提高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对太湖蓝藻暴发治理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水质污染的认识,提高民众对太湖保护的重视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

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

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

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

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

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

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

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

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

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

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

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

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

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

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质恶化,减少了其余水中生物的生存空间,从而为蓝藻提供了较为宽裕的生存空间。

蓝藻的大量爆发,问题还是出在农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其中更主要的则是农业废水。

这两种废水有机物含量高,富含蓝藻繁衍所需的磷元素。

太湖周围有大量的农田。

农业生产所使用的肥料和农药,要么通过土壤渗透进地下水,进入太湖,要么被直接排入河道,流进太湖。

肥料和农药富含氮磷,是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此外,生活污染也加快了富营养化的速度。

当地居民排出的有机废物如粪便等,随着卫生设备冲进下水道再经过一定处理之后被排进河流湖泊。

这其中也含有一定的氮磷成份。

于此同时,温度更是给蓝藻的爆发提供了一个诱因。

蓝藻虽然可以抵抗外界的冷热刺激,但是其繁衍仍受温度的很大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温上升,就犹如一根导火索,引爆了蓝藻这个火药桶。

从网络上查找资料也可以知道,蓝藻大量繁殖的时期正常应在5~6月,近几年4月中旬就开始爆发蓝藻即为温度升高引起。

再加上近年来的“暖冬”,更使蓝藻休眠期大大缩短。

这就导致了蓝藻有了比往年更多的繁衍时间。

另外,太湖的自净能力也较弱,水体循环缓慢,不利于蓝藻的稀释。

那么,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防治蓝藻的再次爆发。

下面就谈谈我的观点。

1、对蓝藻进行打捞。

这也是无锡市采用的主要方法,科研机构还为此研制出了专用的蓝藻打捞船。

但是打捞漂浮在水面的蓝藻只是应急办法,只能产生眼不见为净的效果。

大部分蓝藻存在于水中和水底淤泥里,无法打捞。

这种使用机械捞藻的方式主要运用在蓝藻暴发区的局部和蓝藻极严重水域。

打捞出水的蓝藻、水面漂浮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建造沼气发生池,通过蓝藻堆放发酵
产生沼气,作为能源进行利用,蓝藻发酵后的废料又可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在蓝藻中添加木屑、砻糠等搅拌发酵后作为植物的基肥;通过在蓝藻中添加微生物进行除臭、分解等成为有机肥料。

2、除了打捞,还可以在水中投入粘土,使蓝藻吸附在粘土颗粒上沉降。

这种方法也无法长时间清除蓝藻,因为蓝藻沉下水中后很快还会继续繁殖,并再次构成危害。

3、实施生物链工程,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市民常见的“四大家鱼”中的鲢鱼其实是一种“食藻鱼”,是蓝藻天生的“克星”。

据测算,花鲢或者白鲢每增长1kg体重就能“消灭”40kg 到50kg的蓝藻。

一条50g左右的鲢鱼苗在太湖中长到1.5kg左右,就要被捕捞上岸,由此推算,从放流鱼苗到捕捞上岸。

一条鲢鱼一共能吃掉60kg左右的蓝藻。

采用纯生物治理手段,向太湖投入价值1亿元、大约2.8亿尾鲢鱼苗可有效控制太湖蓝藻的发生。

通过鱼类的代谢,蓝藻最终会被转化成无害的物质,吃蓝藻长大的鲢鱼没有危害性。

4、也是重要的一点:加强环境预警,将蓝藻暴发消灭在发生之前。

蓝藻的治理,离不开传统“先污染后治理”观念的转变和环保意识的提高。

只有全面提高环保意识,才是治理太湖蓝藻问题乃至治理所有污染的根本之策。

况且,目前全国各地从事蓝藻研究的科学家数量颇多,有人研究蓝藻的分类,有人研究蓝藻如何在暗光条件下生存,有人研究是否有比其竞争能力更强的藻类,有人研究藻毒素如何进入人体,还有人研究水里是否有细菌能分解死亡藻类。

不过由于这些研究工作大多属于基础研究领域,因此尽管非常重要,却不容易得到研究经费方面的支持。

当一个地区发生了重大的蓝藻污染事件时,政府在短期治理上投入的资金远远大于科研上的投资。

这一情况显然不利于蓝藻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所以政府应注意在长期治理上的经费投入,对环境预警给予更多的关注。

对于我们的监督体制,我们也应及时反思。

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其中首要的就是未赋予环保行政部门足够的职权。

这就导致了地方环保部门往往看地方政府的脸色行事,据报载,我们有些地方的环保部门是“三不管”政策:群众不举报不管,政府领导不发话不管,排污企业只要交钱就不管。

在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环境监督体制应该健全,让执法部门能够真正做到依法治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青山绿水永远是人类最向往的地方。

在经历蓝藻风暴之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成了一项紧迫而又关键的课题。

动人的民歌,决不能仅仅成为我们这代人美丽的回忆,希望在百年,千年之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依然能够泛舟太湖,青山相依,绿水长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