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患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应用Bio-logic视频脑电监测系统来对患者作出诊断分析,等到把癫痫灶确定好之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手术治疗,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皮层脑电图。结果所有146例患者都捕捉到了发作期的脑电图,并在手术中检测到皮层棘波放电。在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之后,有140例患者都没有发作,治疗效果明显。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推广。

标签:长程视频;脑电图;癫痫;治疗

癫痫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现象,而造成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1]。从造成癫痫的因素来看,主要是遗传,或者是由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而在进行癫痫的诊断治疗中,脑电图是不可缺少的步骤。针对此,本文随机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回顾性分析了这146例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治疗癫痫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其中男98例,女48例,其年龄在2~48岁,病程3个月~24年。从患者的发作频率来看,最少的只有发作过1次,最多的每天发作多次。从对患者的监测时间来看,为24、48、72、148h。从癫痫患者的发作类型来看,有18例患者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有20例患者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有6例患者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另外的102例患者为复杂部分全面强制阵挛性发作。

1.2方法

1.2.1视频脑电图监测采用Bio-logic视频脑电监测系统来对所有146例癫痫患者进行监测。按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让患者减药或者停药。同时,根据相关的标准安放电极,并用电极膏把盘状电极进行固定。在此基础上,应用32导联和蝶骨电极的方式,对患者实行剥夺睡眠试验,以及过度换气试验。按照具体的情况,对患者实行24~148h的监测,并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患者都捕捉到1次或者2次发作期的脑电波。并由专业神经电生理人士,来针对监测的结果,做出诊断。这里指的注意的是,必须要让患者的家属注意在监测过程中,不可挡住摄像头,但需要对患者的发作行为表现做出严密的观察。

1.2.2手术治疗评估监测

1.2.2.1影像学检查在对所有146例患者进行了电脑图检查之后,如果是局灶性棘波放电的患者,那么,应该进一步对其实行磁共振检查,。在所有146例患者中,有112例患者在经过了磁共振检查之后,确实存在异常。出现海马硬化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患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应用Bio-logic视频脑电监测系统来对患者作出诊断分析,等到把癫痫灶确定好之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手术治疗,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皮层脑电图。结果所有146例患者都捕捉到了发作期的脑电图,并在手术中检测到皮层棘波放电。在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之后,有140例患者都没有发作,治疗效果明显。结论长程视频脑电图在癫痫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推广。 标签:长程视频;脑电图;癫痫;治疗 癫痫是一种由于大脑神经元出现异常的超同步化放电现象,而造成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1]。从造成癫痫的因素来看,主要是遗传,或者是由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而在进行癫痫的诊断治疗中,脑电图是不可缺少的步骤。针对此,本文随机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回顾性分析了这146例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及治疗癫痫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癫痫患者146例,其中男98例,女48例,其年龄在2~48岁,病程3个月~24年。从患者的发作频率来看,最少的只有发作过1次,最多的每天发作多次。从对患者的监测时间来看,为24、48、72、148h。从癫痫患者的发作类型来看,有18例患者为全面强直阵挛性发作;有20例患者为复杂部分性发作;有6例患者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另外的102例患者为复杂部分全面强制阵挛性发作。 1.2方法 1.2.1视频脑电图监测采用Bio-logic视频脑电监测系统来对所有146例癫痫患者进行监测。按照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让患者减药或者停药。同时,根据相关的标准安放电极,并用电极膏把盘状电极进行固定。在此基础上,应用32导联和蝶骨电极的方式,对患者实行剥夺睡眠试验,以及过度换气试验。按照具体的情况,对患者实行24~148h的监测,并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患者都捕捉到1次或者2次发作期的脑电波。并由专业神经电生理人士,来针对监测的结果,做出诊断。这里指的注意的是,必须要让患者的家属注意在监测过程中,不可挡住摄像头,但需要对患者的发作行为表现做出严密的观察。 1.2.2手术治疗评估监测 1.2.2.1影像学检查在对所有146例患者进行了电脑图检查之后,如果是局灶性棘波放电的患者,那么,应该进一步对其实行磁共振检查,。在所有146例患者中,有112例患者在经过了磁共振检查之后,确实存在异常。出现海马硬化

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

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摘要】总结40例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的护理经验,加强监测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做好癫痫发作的护理,监测中严密细致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为手术提供精确的依据。 【关键词】癫痫;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护理 癫痫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反复发作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患病率为0.4%~0.5%,其中大约20%的病人服用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这部分人称为顽固性或难治性癫痫[1],其中至少有50%的病人适宜手术治疗[2]。而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致癫痫灶的精确定位。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将脑电图与录像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连续24h或更长时间地记录病人在各种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准确地对发作当时的表现和脑电活动进行同步观察,以确定癫痫灶的位置,这一技术被认为是目前定位癫痫灶的最佳方法。我科2008年3月—2010年2月对40例癫痫患者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岁5个月~55岁;病程3个月~26年。 ,原发性29例,继发性8例,其中胶质瘤术后1例,颞叶硬膜下出血开颅术后2例,脑膜炎4例。 6例,全身性发作34例,其中愣神发作1例。除2例未发现异常脑电波,不能定位致痫灶,其余均可精确定位致痫灶,为手术

提供可靠依据。 1.2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Bio-logic128导数字视频脑电图机,首先给病人剃头,将34~36根头皮条状电极固定在头皮上,安装电极时用皮尺测量位置并做好标记,导电膏进行涂抹,用布胶条或火棉胶粘附电极,外戴网状弹力帽,防止电极脱落。头皮条状电极与128导数字视频脑电图机连接,24h录像监控病人,记录病人在各种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同时视频脑电图机还会通过监视器记录下病人的各种活动、睡眠以及癫痫发作的全部过程。 2护理 2.1监测前护理 ,主动介绍病室及周围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心理压力。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向家属强调监测过程中切勿遮挡摄像头,以便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协助病人做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评估和填写。 ,为增加脑电图阳性率和捕捉发作图像,病人需要停药1~2天。为避免停药后发作时发生意外,需禁止病人外出活动,有专人陪护。病人及家属一般都对癫痫发作存在着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须与病人及家属讲明停药做视频脑电图的意义,以取得充分的理解和信任[3]。 ,为了保证病人安全和癫痫发作时的及时处理,监测室里应准备好开口器、压舌板、氧气、吸引器;苯巴比妥钠、安定注射剂等抢救物品和药品。 2.2监测过程的护理 ,病室要保持安静舒适,避免人为干扰因素,光线要适宜,

视频脑电图仪技术参数

视频脑电图仪技术参数 一、设备名称:视频脑电图仪 二、购置数量:1台 三、生产国别:国产一线 四、技术参数要求: 1.功能概述:具有常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视频脑电图仪、睡眠分析等功能; 直方图功能、时域地形图、频域数值分析、数值可保持Excel格式、及FFT 数值、能量值、通道内各频段百分比,提供注册证登记表证明。 2.通道配置:≧18通道配置,标准通道脑电、包含心电、呼吸等双极导联 3.传输方式:可采用无线传输功能。患者与主机之间无线连接,患者做检查记 录时可自由活动,更易放松,对无法配合的病人更方便。 4.阻抗测试:具有头皮阻抗测试功能,可通过观察软件上指示灯的颜色变化, 了解电极是否佩戴合适。 5.附件设计:电极导线为一体式插拔,操作更便捷,快速。 6.★电极脱落检测:具有电极脱落实时监测功能,在患者长程监测过程中可随 时了解脑电电极与患者接触状况,以便随时纠正接触不良的电极,提高监测质量。 7.供电方式:脑电放大盒,采用电池直流供电方式,可外接扩展充电; 8.语言要求:全中文界面 9.数据库管理:病例数据库可分类管理,并可导入、导出病例,可对病例存档、 备份; 10.导联编辑:支持单极、双极、平均、自定义任意导联模式的编辑; 11.事件标记:采集病例时支持睁闭眼、深呼吸、闪光等多种事件诱发试验。 12.定标校准:具有自定标校准功能,校准放大器信号输出。 13.测量:具有快捷测量、局部波形放大测量、比例尺测量等多种测量功能; 14.棘波分析:具备棘波分析功能,可自动识别并标记出癫痫病理波; 15.地形图分析:可对任意病例数据进行地形图分析并显示成三维地形图,可直 观的了解脑区中的异常放电状况。 16.地形图能量图谱:具备将地形图图谱转换成曲线图、百分比图、直方图、数

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

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总结40例癫痫患者长程视频脑电监测(V-EEG)的护理经验,加强监测前患者的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做好癫痫发作的护理,监测中严密细致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为手术提供精确的依据。 【关键词】癫痫;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护理 癫痫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反复发作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患病率为0.4%~0.5%,其中大约20%的病人服用抗癫痫药物不能控制发作,这部分人称为顽固性或难治性癫痫[1],其中至少有50%的病人适宜手术治疗[2]。而手术治疗的关键是致癫痫灶的精确定位。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将脑电图与录像技术结合起来,可以连续24h或更长时间地记录病人在各种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准确地对发作当时的表现和脑电活动进行同步观察,以确定癫痫灶的位置,这一技术被认为是目前定位癫痫灶的最佳方法。我科2008年3月—2010年2月对40例癫痫患者进行了长程视频脑电监测,现将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岁5个月~55岁;病程3个月~26年。 1.1.1癫痫类型症状性3例,原发性29例,继发性8例,其中胶质瘤术后1例,颞叶硬膜下出血开颅术后2例,脑膜炎4例。 1.1.2发作类型部分性发作6例,全身性发作34例,其中愣神发作1例。除2例未发现异常脑电波,不能定位致痫灶,其余均可精确定位致痫灶,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 1.2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Bio-logic128导数字视频脑电图机,首先给病人剃头,将34~36根头皮条状电极固定在头皮上,安装电极时用皮尺测量位置并做好标记,导电膏进行涂抹,用布胶条或火棉胶粘附电极,外戴网状弹力帽,防止电极脱落。头皮条状电极与128导数字视频脑电图机连接,24h录像监控病人,记录病人在各种状态下的脑电活动,同时视频脑电图机还会通过监视器记录下病人的各种活动、睡眠以及癫痫发作的全部过程。 2护理 2.1监测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检查的重要性、方法、目的、检查的注意事项,主动介绍病室及周围环境,消除陌生感,减轻心理压力。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向家属强调监测过程中切勿遮挡摄像头,以便记录病人的临床表现。协助病人做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的评估和填写。

长程脑电图仪SOP

文件编号:SJ-SOP-(YQ)002-2012/00 长程脑电监测仪标准操作规程 版本号:2012/00 页数:3页(包括封面) 颁布日期:2012-08-01 起效日期:2012-09-01 起草人: 2012年07月10日 审核人: 2012年07月20日 批准人: 2012年08月01日

文件类别:标准操作规程版次:2012/00 文件名称:长程脑电监测仪SOP页码:第1页共2页 1目的:为了规范长程脑电监测的管理及使用过程,使操作规范、及时、准确,提高医疗和临床试验质量。 2范围:本标准操作规程适用于长程脑电监测的管理及使用全过程。 3职责:接诊、治疗的医护人员对本操作规程负责。 4修订(制订)理由:原始版。 5依据:长程脑电监测仪器说明书。 6定义:无。 7程序内容: 7.1机器准备:检查安装脑电监测放大器,将导联线与心电图机接稳妥,打开电源开关,预热机器1-2分钟。 7.2患者准备:让受检者取端坐,身体保持放松,暴露安放电极的部位。注意避开疤痕及炎症的部位。 7.3减少干扰:用盐水棉球或酒精棉球分别擦拭头皮及耳垂皮肤相应部位以脱脂,减少干扰。 7.4接导连线:各肢体导联的电极板固定在相应的位置,松紧要合适,然后连接记录器,完毕核对一次,确保安放位置无误。 具体安放如下: 7.4.1电极导联放置部位: 7.4.1.1 FP1—左侧前额。 7.4.1.2 FP2—右侧前额。 7.4.1.3 F 3—左侧中额。 7.4.1.4 F 4—右侧中额。 7.4.1.5 T 3—左侧中颞。 7.4.1.6 T 4—右侧中颞。 7.4.1.7 C 3—右侧中颞 7.4.1.8 C 4—右侧中颞 7.4.1.9 C Z—中线中点 7.4.1.10 F 7—左侧前颞 7.4.1.11 F 8—右侧前颞 7.4.1.12 P3—左侧顶点 7.4.1.13 P 4—右侧顶点 7.4.1.14 O1—左侧枕部 7.4.1.15 O2—右侧枕部 7.4.1.16 A1—左侧耳垂 7.4.1.17 A2—右侧耳垂 7.5嘱受检者平静呼吸,做睁闭眼试验数秒钟,后闭眼深呼吸3分钟同时描记脑电图。 7.6描计长程脑电图操作技术要点 7.6.1接通电源。

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第33卷4期2011年4月文章编号:1674-6309(2011)04-0338-03 ·论著· 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李伟旺1,刘南平2,陈景云 2(1.宁夏医科大学,银川750004; 2.宁夏医科大学神经电生理科,银川750004)摘要: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 -EEG )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例癫痫患者视频脑电监测结果。结果147例癫痫患者中V -EEG 出现痫性放电者121例,占82.3%(121/147),未监测到痫 性放电者26例(17.7%,26/147),有临床发作者62例(51.2%,62/121)。59例诊断为癫痫综合征,其中儿童 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12例, 儿童失神性癫痫10例,west 综合征7例,额叶癫痫4例,颞叶癫痫19例,枕叶癫痫7例。62例患者确定癫痫发作类型,其中面强直阵挛性发作11例,失神发作10例,肌阵挛发作4例,强直发作9例,失张力发作5例,简单部分性发作9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4例。发作期脑电形式多样,在各种发作表现形式中,有较明确起始部位的30例,其中额区起源6例、颞区起源11例、额颞区起源8例、枕颞后起源3例、额中央起源2例。结论 视频脑电图监测在确定癫痫发作类型与癫痫综合征及评价脑电-临床关系 方面可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癫痫;痫性放电;癫痫发作;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4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0-09-09 作者简介:李伟旺(1984-),男,陕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临 床神经电生理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刘南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神经电生理研 究工作。E -mail :EEGlnp @yeah .com 癫痫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对其正确诊断及分型是临床合理用药的前提,然而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且发作时间无法预测,临床医师很难亲眼目睹及观察癫痫发作时的详细状况,给正确、合理的诊治带来不少困难。常规脑电图存在描记时间短,阳性率低的不足,动态脑电图虽然延长了描计时间,但存在较多伪差,假阳性率高。视频脑电图可结合脑电变化情况和同步患者临床表现,弥补了上述两种脑电图的不足,给癫痫诊断、分类、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依据。本文旨在探讨VEEG 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神经内外科癫痫门诊及病房的癫痫患者147例,男94例,女53例,年龄5个月 70岁,平均2 2.76岁,病程5个月 15年。 1.2方法采用美国Bio -logic 视频脑电监测仪进行VEEG 监测。采用国际10-20系统放置法安放头皮盘状电极Fp1、 Fp2、F3、F4、C3、C4、P3、P4、O1、O2、F7、F8、T3、T4、T5、T6,以双耳垂电极为参考电极,16导单、双极导联方式描记,用胶布和弹 力网帽固定。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检查意义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催眠镇静药物, 对于可配合的患者监测时先后完成睁闭眼、 过度换气、闪光刺激等诱发试验, 然后进行24h 生理状态下的视频脑电监测。对于小儿或不合作者, 嘱检查前一日少睡或剥夺睡眠, 尤其是婴幼儿,监测时间至少保证两个睡眠周期, 一般为2 4h 。监测中将双视频摄像头对准患者, 分别对准患者全身(主要是躯干、四肢)及局部(主要是头面部), 对各种状态及事件进行标记,监测完毕由专职脑电图医生进行回放分析,分析时按照需要随意进行多种导联连接方式的转换。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 组间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痫样波检出率和发作类型147例癫痫患者 V -EEG 监测到痫性放电者121例(82.3%, 121/147),其中,放电主要出现于清醒期者32例(26.4%, 32/121),睡眠期者55例(45.5%,55/121),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1, P =0.001)。其中,清醒睡眠期均出现者34例(28.1%,34/121)。未监测到痫性放电者26例(17.7%,26/147)。本组共监测到临床发作62例(42.2%,62/147),其中清醒状态下发作者19例(30.6%,19/62),睡眠中发作者32例(51.6%, 32/·833·

脑电图操作规范47503

脑电图操作规范 脑电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的基础。脑电图检查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神经系统疾病,已广泛用于各科重危病人的监测,麻醉监测以及心理、行为的研究。除常规脑电图检查外,还有脑电图长期监测,录像脑电图监测,睡眠监测及数字化计算机分析。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发作性疾病。 2、癫痫手术治疗的术前定位。 3、围生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重危病人监测。 6、睡眠障碍 7、脑死亡的辅助检查 [禁忌证] 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后头皮破裂伤或手术切口未愈合时。 [操作方法及程序] 1、脑电图检查前清洗头发,前一天停用镇静定眠药。检查前向病人解释:脑电图检查无痛苦;检查时应保持心情平静;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静止不动;如何作好“睁闭眼“试验,过度换气及闪光刺激。 2、电极:头皮电极以盘状电极效果最好。针电极因其在头皮下的部位不准确,阻抗高,引起病人痛苦,国际上已不再应用。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应用针电极时必须用一次性针电极以避免感染。柱状电极因其不易固定已很少使用。 3、电极位置:国际通用10-20系统19个记录电极及2个参考电极。应用皮尺测量基线长度后按比例安置电极才能称之为10-20系统(见图1),否则只能称为近似10-20系统。 图1、10-20系统示意图 先用皮尺测量两条基线,一为鼻额缝至枕外粗隆的前后联线,另一为双耳前窝的左右联线。两者在头顶的交点为Cz(中央中线)电极的位置,见图2。如图2,从鼻额缝向后10%为Fpz(额极中线)电极,从Fpz 向后20%为Fz(额中线),以后依次每20%为一个电极位置,从Fz向后依次为Cz(中央中线),Pz(顶中线)及Oz(枕中线),Oz与枕外粗隆间的距离应为10%。

常见的几种脑电图机

几种常见的脑电图机 赵军胜20085023 一、NT9200-16D数字脑电图仪(普及型) (一)仪器简介: NT9200-16D(普及型)型数字脑电图仪采用UE-16B型放大器,增加了单道放大、时域地形图、频率测量、多用户管理系统等功能,是集脑电图、脑地形图与脑电监护于一体的多功能仪器。它利用生物电放大器采集脑电波信号,运用计算机分析系统加以处理,绘制三维活动脑地形图,定量定位地反映大脑机能变化及大脑发生病变的范围、部位及程度,为颅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准确的依据。本仪器既可做病理性病变诊断又可做功能性病变诊断,弥补了CT和MRI的不足。电脑存贮病历和无笔描记,大大节约使用成本,并为病人复查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数字脑电在临床上的应用: 癫痫病、脑肿瘤、脑血管病、脑炎、脑膜炎、脑脓肿、气体农药中毒、脑震荡、脑外伤、脑死亡、中风和再中风预测及老年痴呆的诊断、精神病、神经衰弱及精神分裂等科学研究 (三)性能特点: 1、采用UE-16B型放大器 2、采用windos 2000操作系统,稳定性高。 3、USB接口全数字脑电放大器,支持热插拨,无需插卡,便于携带。 4、采样率可达1000点/秒。超强的抗干扰能力,确保脑电波形不失真。 5、正常参考值。 6、强大的多用户管理功能,确保每位操作大夫病历档案数据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7、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方式,可支持多种查询检索,方便对病人的各种信息进行检索和统计。 8、用于体检时,可连续采集多个病人并统一打印病例报告。 9、采集过程中,导联列表实时显示,并可随时改变走纸速度及灵敏度。 10、可在采集和回放过程中,随时添加事件标记及医生注释,并可自定义导联方式及诱发事件。 11、可按长度和方向选择EEG波形,边采集边回放; 12、具有多级电影回放功能。可以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①多种速度前后播放脑电图,最高可达100倍数; ②可任意放大脑电波形,测量脑电波幅度、频率; ③可按秒、页、事件及标记多种方式快速回放波形; ④快速进入事件位置,通过事件表直接跳转到对应的波形位置 13、采样长度可达72小时。 14、具有三维彩色脑电地形图、直方图、时域地形图及功率谱阵图。 15、可用不同颜色标识任意导联,避免混淆。并可以每导波形单独放大,方便医生分析。

视频脑电图

视频脑电图在癫痫诊断中的应用 yuechaof 摘要:常规脑电图在研究复发性、无刺激因素而发作的癫痫时,往往并不完善,视频脑电图(V-EEG)在对癫痫及其发作类型的诊断方面是一重要的改进。本文对V-EEG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方面作一综述。长程EEG记录可用于对于出院病人的监测或用于癫痫监测病房。V-EEG潜在的技术优势包括:延长了传统EEG的监测记录,拥有可移动的EEG和用计算机辅助的EEG记录分析。在癫痫监测单元的长程EEG记录中,对围发作期的SPECT 研究,将会大大增加术前评估的诊断正确率。对于部分顽固性癫痫、需行病灶皮质切除的病人,应用V-EEG进行手术定位是十分必要的。而对无临床发作的癫痫应用V-EEG同样是必要的。 关键词:V-EEG 诊断分类手术定位 V-EEG,可对癫痫发作时的EEG模式和阵发性的行为进行同步传输,可用于对癫痫病进行确诊、分类,评估发作频率和危险因素及手术定位(1-5)。应用V-EEG,对住院和出院病人都可以进行电生理的研究,在部分病例中,V-EEG对于成人癫痫的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1-6),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眼电图、肌电图和呼吸功能在内的许多生理参数都可以通过V-EEG来评估(7),特别是在区分与生理性非癫痫病相联系的阵发性发作时,这种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在成人患者,V-EEG主要被用来进行癫痫分类的诊断(如,癫痫与非癫痫疾病)、对难治性部分发作性癫痫病人手术指征的评估等。后者的适用证主要是对难治性部分发作性病人在考虑病灶皮质切除时适用(1)。V-EEG在确定癫痫灶的位置时是作用非常重要(如,确定癫痫发作位置和原始癫痫灶的传播)。在成人患者,V-EEG常被用在切除手术的术中监测(6)。有研究证实,V-EEG在成人癫痫复发和非发作期的诊断正确率都非常高(3)。认识病人发作时的EEG模式对作出癫痫的诊断是非常关键的。而发作间期的头皮脑电图记录的分析、神经系统的病史和检查、神经影像检查等,都无法对发作间期的分类作出恰当的诊断。V-EEG潜在的不利因素包括,电生理研究及住院的费用较高,且需要特殊的资源和专业技术人员(3),由于眨眼等肌运动的假象,使得发作期的EEG图形很难被完全正确地解释,例如,一个复杂的癫痫放电表现就很难与背景区分开。在被选择的癫痫类型中(如,先兆或简单的部分发作),可能并无一个头皮EEG记录的明确改变(1-6,8-11)。最后,在V-EEG监测期间,病人也可能并没有一个典型的临床发作表现,因此,单纯依靠通过延长发作间期的EEG记录,对于发作分类的诊断并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常规EEG的局限性 在对推测性癫痫病人评估时,对门诊病人来说,经头皮EEG(常规EEG)是最常用来完成对所作诊断进行研究的方法(8,9,12),但常规EEG研究的有明显的局限性。在睡觉或清醒状态下的常规EEG,能简洁、较好地观察发作间期EEG的改变,但也可能被抗癫痫药物(AED)而改变(12),由于发作活动的短暂性,所以门诊病人常规EEG记录到的几乎总是发作间期EEG的改变(与发作EEG模式相对)(12)。然而,对于发作类型的分类,发作间期EEG并不是一个可信赖的指标,所以,它往往导致治疗方案无效(12)。常规EEG还缺乏灵敏性(如,没法鉴定癫痫样的放电),也缺乏特异性。对一个没有癫痫行为的病人,阵发性的发作(非特异性的或是潜在的癫痫样放电)也许会被鉴定为癫痫(12-14),而且,癫痫病人,甚至药物难治性癫痫,都可能有重复的“正常”发作间期的EEG。发作间期的癫痫样活动,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区分癫痫的类型(8),例如,少棘波或低棘波的成人患者,提示很可能有颞叶外的部分性癫痫(12)。当然,发作时的EEG,作为诊断工具,其灵

脑电图简述

脑电图检查法 【原理】 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生理活动的基础,因而可以反映其功能变化及病理变化。脑电图是目前最敏感的监测脑功能的指标。通过放置于头皮的电极,通过导联选择器、放大器、记录器将微伏(u v)级的电位放大并描记于纸上。脑电图的电位变化来自皮层大锥体细胞垂直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而脑电位的节律则由丘脑内板系统通过上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调节。 近年来,又发展了定量脑电图、深部电极脑电图、磁带记录脑电图监测、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等技术,提高了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扩展了脑电图的应用范围。 【方法】 一、常规脑电图 ★在清洁去脂后的头皮上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19个电极 (双侧前额、额、中央、顶、枕、前颞、中颞、后颞以 及额中、中央中、顶中)。 组成两种基本导联: 参考导联--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常用耳垂)相连进入放大器, 波幅、波形失真少; 双极导联--一对记录电极相连进入放大器,定位准确。 ★至少记录20—30分钟:包括闭目安静状态、睁眼3秒钟、闪光刺激、过度换气3分钟的记录。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电

极:鼻咽电极或蝶骨电极。 ★分析波幅、频率、波形、位相、各种波出现方式及部位,以及各个电极间的相关性、对称性和同步性。 二、定量脑电图 利用计算机将脑电信号经快速付立叶转换(FFT),将脑电位的时间函数转变为频率函数,以功率谱的形式表现,即各频段的能量值。定时连续作FFT,绘成压缩谱阵,用于长时间监测。 在FFT的基础上经过内插值计算及成像技术可以绘出等电位功率分布图(BEAM),经过统计学Z检验或T检验可绘出显著性概率图(SPM),与药物浓度监测结合成为药定量脑电图。 三、脑电图监测 (一)记录监测:将8道或16道脑电信号记录于随身携带的记录仪上。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而后可以重复分析。优点在于自然活动下长时间记录,但在脑电图有变化时观察不到当时病人行为或病情的变化是缺点。 (二)闭路电视脑电图和录像监测:在一个荧光屏上同时显视8道或16道脑电图和病人的录像。优点是可以同时观察到病人的情况及脑电图的变化。但缺点为必须住院监测。 【结果判断】 一、健康成年人(20—60岁)清醒状态下的脑电图 ★以α频段(8—13Hz)尤其是9--10 Hzα节律占优势,约占75%(北京55%-90%)(国外0-95%),在枕部呈纺锤状节律出

脑电图检测注意事项

长程脑电图监测的注意事项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神经内科高伟 在临床癫痫诊治的日常工作中,长程脑电图监测是不需要的,而在诊断存在疑问和进行术前定位评估时,就必不可少了。但长程脑电图监测不同于常规脑电图检查,由于监测的时间过长,电极的安放妥当和发作的风险都是在监测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的。这些工作一般由医生和技师共同负责,但在国内大多数的脑电图室里,此工作是由护士和技术员承担的。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们总结了长程脑电图监测应该注意的事项: 1、电极的安放方法:因为电极容易脱落,大多数的实验室要求在进行长程脑电图监测时使用火棉胶固定电极,然后用弹性绷带包裹。火棉胶附着固定力非常强,必须在监测结束的时候用丙酮液洗脱。有时在怀疑颞叶癫痫时,监测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软线样埋藏式蝶骨电极。这种电极在不慎或发作时易受到牵拉、脱出穿刺点,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一方面要交代技术员和患者需小心处理电极连接线,另一方面要仔细地把暴露的电极线用纱布、棉球和胶带牢牢固定好。最好是把电极线在几个转折点处用胶带分别固定,以免一次牵拉就扯掉电极。 2、催眠药物的服用:在常规脑电图检查中往往要求半小时左右的睡眠脑电图监测,目的是增加睡眠时癫痫放电的脑电图检出率。习惯上给患者服用水合氯醛或异戊巴比妥快速诱导睡眠。但在长程脑电图监测过程中就不需要了,因为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等待,患者以自然睡眠为佳。实验室需要的只是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就可以了。 3、视频的使用:部分监测的患者的诊断还存在疑问,所以清楚地记录发作时的症状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因为观察的目的不同,在发作前的预兆和脑电图表现更为重要。这就要求记录者细心观察,当发现患者有可能发作的迹象时,迅速揭开患者身上的被褥,暴露其肢体以便录像记录其发作姿势;同时调整摄像头角度、焦距至最佳状态。 4、长程脑电图监测的时间:根据脑电图监测的目的,监测的时间是不同的,可以是数天到一周。如果是捕捉发作的话,时间可以更长,直到完成监测目的为止。但同时也受到植入式电极的影响,过长的时间则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在以往的文献中,有研究认为4小时的脑电图监测的癫痫放电检出率等同于24小时监测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监护中的应用

DO I :1013969/j 1issn 1167326710120111041022 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2006B36030006);广州市科技支撑项目(2009Z12E121)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通讯作者:周伟,电子信箱:zhouwei_pu002@1261com ?综 述? 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监护中的应用 卢伟能 周伟 近年来,由脑功能监护仪(Cerebral functi on mo 2nit or,CF M )记录得出的振幅整合脑电图(a mp litude 2integrated electr oencephal ogra m ,aEEG )在新生儿监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该理论是以过滤压缩的脑电图为基础,通过相对简便的阅图分析,得出脑电背景活动在一段时期内的趋势和变化,以指导对临床预后的判断。自上世纪60年代Maynard 等应用首台脑功能监护仪持续监测脑电活动起,aEEG 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40多年历史。虽然CF M 开始时只是为成人患者设计,但在新生儿监护的应用也有20多年。然而在国内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能将aEEG 应用于新生儿临床监测及实验研究的单位极少,该项技术在我国仍未能很好地开展。 一、aEEG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一)概述研究表明,新生小鼠生后第1天的aEEG 表现相当于人类胎龄23周的早产儿,生后7天的表现相当于人类胎龄30~32周的早产儿,而生后10天小鼠aEEG 的表现则已相当于人类胎龄40~42周,而且随着日龄增长,暴发间期(interburst intervals,I B I )逐渐缩短,脑电背景活动由非连续性发展为连续性 脑电图[1] 。健康新生儿aEEG 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变化。早产儿aEEG 背景活动亦随着胎龄的增长,从 原来不连续性脑电图逐渐发育为连续性脑电图[2] 。从胎龄26~27周起,健康早产儿的aEEG 会出现背景活动的周期性波动,表现为不成熟的睡眠2觉醒周期(sleep 2wake cycling,S WC )。S WC 随胎龄增加而逐渐成熟,在胎龄31~32周左右,频宽增加,已经可以分辨出睡眠2觉醒状态。窄带代表清醒或活动睡眠期,宽带代表安静睡眠时期。S WC 是成熟aEEG 的重要特征。一项多中心研究结果表明,90%以上 的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即已存在睡眠2觉醒周期性的 变化,1次睡眠2觉醒周期时程约为70m in 。健康新生儿aEEG 背景波最低电压均>5μV,最高电压均>10μV ,其aEEG 表现不受日龄、性别、分娩方式及 母亲妊娠并发症的影响[3] 。如果早产儿aEEG 出现S WC,提示其远期预后良好。大部分严重颅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 morrhage,I V H )的患儿S WC 常缺如[4] 。 (二)aEEG 在足月儿的应用 aEEG 是比较理想的评估足月儿脑功能、围产期窒息或严重疾病所致脑损伤及其脑恢复情况的手段[5] 。存在循环不稳定(如败血症)、低氧(如持续肺动脉高压)、胎粪吸入、心脏疾病、先天性膈疝、低血糖惊厥等原因需要重症监护的新生儿,易发生脑 部并发症[6] 。 T oet 等[7] 比较了aEEG 和其他一些脑功能监测手段,如脑局部血氧饱和度(regi 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 on,rS O 2),脑组织氧提取分数(fracti onal cer 2ebral tissue oxygen extracti on,FT OE )和近红外光谱(near 2infrared s pectr oscopy,N I RS ),结果显示预后正常的患儿rS O 2和FT OE 保持稳定,而预后不良的患儿生后24h rS O 2增高,FT OE 下降,aEEG 在评估重度窒息新生儿预后方面有更好的相关性。一项Meta 分析显示,aEEG 能很好地提示缺氧缺血性脑病(hy 2poxic ische m ic encephal opathy,H I E )的预后,帮助临床医生制定监护治疗计划,决定哪些患儿需要进一 步治疗以及预测治疗的效果[8]。Luk áskov á等[9] 对围产期有缺氧病史的56例新生儿在生后数小时内即进行持续aEEG 监测,结果显示,未发展为H I E 的患儿和轻度H I E 患儿aEEG 轨迹正常或仅轻度异常;中度H I E 患儿aEEG 监测记录的结果由正常到严重异常;重度H I E 患儿aEEG 的轨迹均为暴发2抑制、低电压或低平的等电位表现。反之,如果新生儿缺氧后数小时内的aEEG 轨迹为病理性,将至少会发展为中度H I E 。53%aEEG 轨迹为低平等电位表 现的新生儿会发展为重度H I E 。刘登礼等[10] 的研究也证实,对于H I E 的足月儿,在生后6h 内进行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的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的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和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的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的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的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的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的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的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的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的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和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的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和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的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和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的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的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

连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

第20卷第9期 2012年9月 Vol.20 No.9 Sep,2012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 ? 30 临床研究 ? ? 连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王爱芹,徐有俊,孟明珠 (齐鲁医院 脑电图室,山东 济南 250012)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连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早期连续的脑电图监测和CT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式对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差异。结果 24小时内连续脑电图监测发现急性脑梗死例数和检出率较CT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连续脑电图监测较CT诊断优势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连续脑电图;脑梗死;CT;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 742 文献标识码:B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患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脑电图是当前所知的一种十分敏感的监测脑缺血急性期指标,它可以直接反应脑组织的代谢情况[1]。此次实验,我们便着重探讨研究连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38例,女30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9.8岁,合并高血压者16例,高血脂13例,冠心病19例,房颤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诊断标准[2],均符合下列条件:①急性起病的前循环或后循环梗死;②患者发病入院在48h内;且排除了伴有发热,癫痫,脑出血或病前服用过抑郁药,精神抑制药物之类的患者。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在发病48h内均进行连续脑电图监测和CT检查,我院采用上海世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忠言神经监护系统(SP3000-NICU)进行连续脑电图监测,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电极,采用常规单、双极对患者进行描记,配合患者做睁闭眼试验,脑电功率谱:δ频带为0.8-3.8Hz,θ频带为4.0-7.8Hz,α1频带为8.0-9.0Hz,α2频带为9.2-10.9 Hz,α3频带为11.0-12.8 Hz,β频带为13.0-30.0Hz,采样时间不少于120 s,脑电图结果判断依据主要采用吴声伶,黄远桂的《临床脑电图学》[3]。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 P<0.05时,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方式24h内检出阳性率差异 68例患者中采用连续脑电图监测,6h内监测患者18例检出阳性11例,检出率为61.1%;6-12h内监测患者22例,检出阳性患者20例,检出率为90.9%;12-24h内监测患者28例,检出阳性患者27例,检出率为96.4%;而CT检查中,6h内18例患者检出阳性3例,检出率为16.7%;6-12h 内22例患者检出阳性6例,检出率为27.3%;12-24h内检出阳性24例,检出率为85.7%,P<0.05.具体见表1。 2.2两种方式24h内与一周内监测结果的检出率差异 68例患者中,CT检查24h内检出阳性29例,检出率为42.6%;连续脑电图24h检出阳性61例,检出率为89.7%,P<0.05;CT检查一周内检出阳性64例,检出为94.1%; 表1 两组方式24h内检出阳性率差异 监测时间 例数 连续脑电图 CT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6h内 18 11 7 3 15 6-12h 22 20 2 6 16 12-24h 28 27 1 24 4 连续脑电图检出阳性63例,检出率为92.6%,P>0.05,见表2.且一周内CT显示病灶部位中19例局限在脑叶,放射冠3例,基底节24例,小脑5例,桥脑3例,大面积脑梗死10例,未显示病灶4例;连续脑电图监测中,一周内脑电图显示异常共63例,其中气度异常27例,重度异常19例,重度异常15例;脑电图表现有弥漫性慢活动,偶见尖波,棘波等。 表2 两种方式24h内与一周内监测结果的检出率差异 检查时间 连续脑电图 CT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24h内 61 7 29 39 1周内 63 5 64 4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 3 大死亡原因之一, 具有高发病率 高致残率 高死亡率 高复发率, 目前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神经影像学的检查如颅脑 CT 和 MRI, 但早期有部分脑血管病应用神经影像学不能及时发现阳性表现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与脑生物代谢密切相关, 反映的是大脑皮质的脑生物电活动, 能提供与脑代谢异常相关的脑功能信息,我们侧重研究连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意义。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患者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而导致部分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脑软化,脑组织一般在缺血4-6h时已发生较为明显的功能损害,在12-24h时便发生了肿胀,软化,一般梗死发生在24h内,脑的生理功能发生明显损害但尚无解剖性改变,所以早期的脑电图监测可以较好的检查诊断出急性脑梗死[4]。而24-72h后脑梗死部位的脑组织会出现水肿,坏死等变坏可以被CT所检测到[5-7]。 此次试验,我们选取了2009年1月-2012年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对其进行CT和连续脑电图监测来比较分析连续脑电图监测对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从此次实验结果来看,我们发现在患者发生急性梗死的早期连续脑电图检测的检出阳性例数明显较多,检出率显著高于同期的CT检查,连续脑电图6h内、6-12h、12-24h检出率分别为61.1%,90.9%,96.4%明显高于CT检测6h内、6-12h、12-24h的16.7%,27.3%,85.7%检出率,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脑 收稿日期:2012-07-13 (下转第33页)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临床常规脑电图检测规范 主要适应症: 1、中枢神经系统发作性疾患,如癫痫、意识障碍、睡眠相关疾病等。 2、癫痫外科手术前致痫区定位。 3、围产期异常得新生儿监测。 4、脑外伤及大脑手术后监测。 5、危重病人监测(ICU)。 6、脑死亡得辅助判定。 1、设备 (1)脑电图仪标准:选择符合国际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联盟(IFSECN)及中华人民共与国脑电图国家标准并经国家计量局检测规程认可得脑电图仪。目前使用16导程或以上脑电图仪进行常规记录。有条件得实验室或出于特殊需要,可以应用更多导程记录。 (2)电源标准:交流电得接线应该滿足所在地系统标准要求,所有得交流电插座必须提供可靠得地线,以避免交流电干扰或触电得危险。要接专用电源线,电源电压为220V。应用交流电子稳压器时,需待电压稳定后方可打开脑电图仪得电源开关。 (3)辅助设备:应该包括一个能够产生节律性高强度闪光得刺激装置。 2、电极及其放置 理想电极应具有导电良好、易于安置与固定、无创性、耐磨损、无明显信号衰减信号(0、5-70Hz)得特性。 (1)头皮电极:包括盘状电极、针电极与柱状电极。盘状金属(银质)电极记录效果较好,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常规使用。特殊需要时可使用一次性针电极,若用可供重复使用得电极,应确保严格消毒以避免交叉感染。 (2)特殊电极:包括蝶骨电极与鼻咽电极。主要用于记录特殊脑区(如颞叶底部或内侧)得异常电活动,临床上常与头皮脑电图配合使用。疑及颞叶内侧放电而头皮脑电图无异常发现时,可考虑加用蝶骨电极。推荐使用针灸毫针作为常规脑电图蝶骨电极使用,

长时间监测时应使用柔软得线型植入式蝶骨电极。鼻咽电极目前已很少使用。由于安置特殊电极具有微创性,需要由经过专门训练得医生或技术人员来完成。 (3)电极固定:短时常规监测可使用电极帽及导电膏固定,长时间监测时推荐使用火棉胶固定头皮电极。 (4)电极得清洁、消毒:电极必须保持清洁。在记录完疑为或确诊为传染病病人后,应采取高压消毒或销毁等有效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5)电极安放:推荐使用国际通用得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电极数不应少于18~21个(16~19个记录电极,2个参考电极)。电极至少需覆盖前额区、中额区、中央区、顶区、枕区、前颞、中颞与后颞区,有条件时还应包括额、中央、顶区得中线部位。新生儿因为头围小,可适当减少电极数目,但应尽可能安放颅顶中央(Cz)电极,以便发现颅顶正相尖波。建议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①电极位置:应根据颅骨标志经测量按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加以确定。 ②电极命名:包括两部分:(a)电极所在头部分区。按头部解剖部位“额、颞、中央、顶、枕、耳垂”等英文名称得第一个大写字母“F、T、C、P、O、A”等来表示。(b)国际上以阿拉伯数字得奇数代表左半球,以偶数代表右半球。接近中线得用较小得数字,较外侧得用较大数字。中线部位为英文小写字母“z”、举例:A1代表左耳垂参考电极,T6代表右后颞区,Pz代表顶区中线。 (6)电极阻抗:待电极安装好后应测定电极与头皮之间得阻抗,一般要求不超过5KΩ。当记录中出现可能为电极导致得伪差时,应重新检测电极阻抗。 3、导联组合 导联组合就是指用不同得导联方式连接电极。常用方法有两种:参考电极导联法与双极导联法。各个实验室根椐需要可采用不同得导联组合法。合理组合方式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1)至少有8导程,尽量使用10-20系统法中得全部21个电极;(2)导联组合要简洁明了,能清楚显示电位得空间走向;(3)双极导联电极间距应相等;(4)导联排列顺序,应从前向后、先左后右;(5)在一次脑电图检查中,至少应该各有一段如下组合得记录:参考电极导联、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