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中与DNA有关的6类酶
高中生物基因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基因知识点总结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功能区域,它们编码着生物体内制作蛋白质的指令。
了解基因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的遗传性状,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奥秘。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与基因相关的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基因的结构和功能:1.基因是由DNA分子组成的,位于染色体上。
每个基因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称为基因座。
2.基因由外显子(编码蛋白质的部分)和内含子(不编码蛋白质的部分)组成。
3.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遗传性状,是蛋白质合成的指令。
二、DNA的结构和复制:1. DNA由磷酸、脱氧核糖和氮碱基组成。
2. DNA的结构为双链螺旋状,两条链由氢键连接,碱基对规则配对(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鸟嘌呤与胞嘧啶)。
3. DNA复制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分子能够自我复制,每条DNA链作为模板合成一条新的DNA链。
三、基因转录和翻译:1. 基因转录是指将基因中编码的信息复制成RNA链的过程。
在转录中,DNA的一部分被RNA聚合酶酶解读出来,合成成RNA 链。
2. 这个RNA链称为mRNA(信使RNA),它携带着DNA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
3. 基因翻译是指mRNA中的信息被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翻译中,mRNA被运输到核糖体,通过伴侣RNA和tRNA,将氨基酸连接成多肽链,最终形成蛋白质。
四、基因突变和突变的影响:1.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点突变(单个碱基改变)、插入突变(碱基插入)和缺失突变(碱基缺失)等。
2. 突变可以导致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与功能。
五、遗传的规律和模式:1. 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自由组合定律、随机分离定律和显性隐性定律。
这些定律解释了基因在遗传中的传递规律。
2. 序列和控制基因:序列基因决定了生物体外观和性状,控制基因决定了序列基因的表达程度。
六、遗传的分子基础:1. 连锁互换:染色体上靠近的基因之间通过交换DNA片段来进行基因重组。
2. Meiosis的重要性:有性生物发生两次减数分裂,保证了染色体数量的减半,为基因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机会。
生物酶的相关知识点

细胞代谢物质跨膜运输与酶和ATP核心考点整合考点整合一:物质跨膜运输 1.物质运输方式的比较2.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1)物质浓度(在一定浓度范围内)(2)O2浓度特别提示:①乙图中,当物质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受运载物质载体数量的限制,细胞运输物质的速率不再增加。
②丁图中,当O2浓度为0时,细胞通过无氧呼吸供能,细胞也可吸收物质。
(3)温度温度可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和有关酶的活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
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例1】(2010·广东卷,1)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
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C.主动运输 D.被动运输(2010·成都质检)在水池中沉水生活的丽藻,其细胞里的K+浓度比池水里的K+浓度高1065倍。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池水中富营养化程度的提高,K+进入丽藻加快B.池水中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C.池水中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时,K+难以进入丽藻D.池水中鱼虾较多时,K+难以进入丽藻考点整合二:酶1.酶催化活性的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底物的减少量或产物的生成量。
2.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的研究方法(1)自变量:要研究的因素。
(2)因变量:酶的催化效率。
(3)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其他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都为无关变量,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除自变量外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实验研究要做到科学和严谨。
3.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1)酶浓度在有足够多的底物而又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的浓度成正比,如图所示。
(2)底物浓度当酶浓度、温度、pH等恒定时,在底物浓度很低的范围内,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酶全部参与催化,反应速率达到最大,此时即使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不会增加了,如图所示。
(3)pH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范围内表现出活性,其中酶的活性最强时的pH即为该酶的最适pH。
高一生物必修一dna所有知识点

高一生物必修一dna所有知识点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它是生命的基础之一。
研究DNA的结构和功能已经成为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高中生物必修一中,我们将学习DNA的所有知识点,包括DNA的组成结构、复制过程、基因表达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
DNA的组成结构是我们理解DNA的第一步。
每个DNA分子包含两条互补的链,这个结构被称为双螺旋结构。
DNA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核苷酸,它由一个五碳糖(脱氧核糖)、一个磷酸基团和一个氮碱基组成。
氮碱基包括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这些碱基以特定的配对方式连接在一起,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连接,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连接。
这种配对方式使得DNA具有特异性。
DNA的复制过程是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时进行的一个重要过程。
复制过程的第一步是DNA双链的解旋,这由一种叫做DNA解旋酶的酶催化完成。
解旋后,DNA聚合酶会识别模板链,从5'到3'方向合成新的互补链。
新合成的链被称为新链,原有的链被称为旧链。
DNA复制是一个半保留复制过程,意味着每个新DNA分子包含一个旧链和一个新链。
DNA的复制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细胞通过复制DNA来增加其遗传物质,以便分裂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同时,复制过程中的错误会导致突变的产生,这是生物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
DNA的基因表达是指DNA中的遗传信息被转录成RNA,并最终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是DNA的一部分被复制成RNA的过程。
这一过程由RNA聚合酶催化完成,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合成新的RNA链。
翻译是指RNA的信息被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这需要核糖体、tRNA和氨基酸的参与。
通过基因表达,DNA中的遗传信息被转化为生物体的各种功能。
基因突变是DNA序列的改变。
它可以是点突变,即一个碱基被替换为另一个碱基,也可以是插入、删除或重复某些碱基。
基因突变是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表型。
高中生物必修二 DNA的结构、复制、定义

同 点 条件
模板、原料(dCTP、dATP、dGTP、dTTP)、 能量、酶、引物等
解旋方 式
氢键在高温下断裂,双链全
部解开 半保留复制、 全解旋再复制
场所
体外
不 同
引物
DNA
解旋酶催化氢键逐步断裂
半保留复制、 边解旋变复制
主要在细胞核中
RNA
点
酶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的DNA分子总数之比为7∶1,则n是
A.2 B.3
C.4
D.5
(C )
2、某一DNA分子含有800个碱基对,其中含有A为600
个。该DNA分子连续复制数次后,消耗周围环境中含G
的脱氧核苷酸6200个,该DNA分子已经复制了
A、4次 C、6次
B、5次 D、7次
答案:B
(4)一条链中 =0.4,互补链中的此值是多少?0.4
(5)若A有P个,占全部碱基数的20%,则该DNA分子中的G
有多少个? 1.5P
关于下图所示DNA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C
A.限制酶作用于①部位,DNA连接酶作用于③部位 B.该DNA的特异性表现在碱基种类和(G+C)/(A+T)的比例 上 C.若该DNA中A为p个,占全部碱基的n/m(m>2n),则G的个 数为pm/2n-p D.把该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中含15N的 DNA占3/4
D 等于1×106
由80个碱基组成的DNA分子片段有一个基因,其携带的遗 传信息最多可达:
下列与DNA分子的多样性无关的是:D
A 碱基的排列顺序
B 碱基的数目
C 碱基的种类
D DNA的空间结构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练习题题号一二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0分)1.如图为DNA分子的某一片段,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某种酶的作用部位,则相应的酶依次为()A. 解旋酶、限制酶、DNA连接酶B. 限制酶、解旋酶、DNA连接酶C. 限制酶、DNA连接酶、解旋酶D. DNA连接酶、限制酶、解旋酶2.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A. 重组DNA技术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B. 所有的限制酶都只能识别同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C. 选用细菌为重组质粒受体细胞是因为质粒易进入细菌细胞且繁殖快D. 只要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就能成功实现表达3.如图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模式图。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说法错误的是()A. 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B. 任何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C. 图中启动子和终止子不同与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D.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作为标记基因,用于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导入了载体4.一些细菌能借助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抵御外来入侵者,而其自身的基因组DNA经预先修饰能躲避限制酶的降解。
下列在动物体内发生的过程中,与上述细菌行为相似的是()A. 巨噬细胞内溶酶体杀灭病原体B. T细胞受抗原刺激分泌淋巴因子C. 组织液中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D. 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对病原体的免疫5.某目的基因两侧的DNA序列所含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如图所示,最好应选用下列哪种质粒作为载体()A. B.C. D.6.下图是研究人员利用供体生物DNA中无限增殖调控基因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思路流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酶a、酶b作用位点分别为氢键和磷酸二酯键B. Ⅰ是经免疫的记忆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瘤细胞C. 筛选出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抗体的Ⅱ必须通过分子检测D. 上述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涉及转基因技术和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切割质粒的限制酶均只能特异性地识别3-6个核苷酸序列B. PCR反应中两种引物的碱基间应互补以保证与模板链的正常结合C. 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D. 目的基因必须位于重组质粒的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才能进行复制8.在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在试管中进入物质X和物质Z,可得到相应产物Y.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若X是DNA,Y是RNA,则Z是逆转录酶B. 若X是DNA,Y是mRNA,则Z是脱氧核苷酸C. 若X是RNA,Y是DNA,则Z是限制性内切酶D. 若X是mRNA,Y是核糖体上合成的大分子,则Z是氨基酸9.下图表示的是三种黏性末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乙、丙黏性末端是由两种限制酶作用产生的B. 若甲中的G处发生突变,限制酶可能无法识别该切割位点C. 乙中的酶切位点在A与G之间D. 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几类原核生物10.如图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可使用疫苗的部分过程,其中PstⅠ、SmaⅠ、EcoRⅠ、ApaⅠ为四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新课标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3册生物世界〖限制酶简介〗

限制酶简介限制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
最初,限制酶是从微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而现在基本都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进行生产。
202160年代,阿尔伯(W Arber)等人在研究λ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机制时,发现简称λK)和简称λB),可以高效感染它们各自的大肠杆菌宿主菌株,但是当用λK感染B菌株或用λB感染K菌株时,其感染效率大大下降,这说明λK受到了B菌株的限制,λB则受到了K 菌株的限制,这一现象称作限制。
科学家还发现,当用λK感染B菌株时,即便感染效率很低,也仍然有极少数的λK感染成功,如果用B菌株繁殖出来的λK再次感染B菌株,这时λK可以像λB一样高效感染B菌株,而不会出现上述限制现象,这种现象称作修饰。
宿主细胞的限制和修饰作用广泛存在于细菌中。
通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弄清了细菌限制和修饰作用的分子机制。
大肠杆菌K菌株和B 菌株拥有不同的限制和修饰系统,它们受hd R、hd M和hd S基因的调控。
hd R编码产生限制酶,它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上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将双链DNA分子切断;hd M编码产生DNA甲基化酶,它催化DNA分子特定位点上的碱基的甲基化反应;hd S编码的产物能协助限制酶和DNA甲基化酶识别作用位点。
大肠杆菌细胞内的DNA甲基化酶封闭了其自身DNA 上能被自身所产生的限制酶识别的位点。
λK和λB长期寄生在宿主细胞中,宿主细胞中的DNA 甲基化酶也封闭了其DNA上能被宿主细胞所产生的限制酶识别的位点,所以大肠杆菌的限制酶不会降解自身的DNA以及长期在它体内生存的噬菌体的DNA。
外来的DNA入侵时,宿主细胞中的限制酶会将其降解,但是这种降解作用并不完全,总有少数入侵的DNA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在复制过程中被宿主的DNA甲基化酶所修饰,这就是为什么B菌株繁殖出来的λK可以高效感染B菌株的原因。
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差异,限制酶可以分为三类:Ⅰ型、Ⅱ型、Ⅲ型。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第3章 第1节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科学家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培养出第一例转基因烟草,此后,基 1983 因工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1985 穆里斯等人发明PCR,为获取目的基因提供了有效手段
预习反馈 1.判断正误。 (1)通过基因工程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 ) 分析该变异类型按人们的意愿进行,是定向的。 (2)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成的生物为新物种。( × ) 分析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成的生物,产生了新的性状,该生物与原来 的生物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新物种。 (3)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的优点是打破了生殖隔离。( √ )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请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转基因抗虫棉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的,请完善下表,以准确把
握基因工程的概念。
别 名 重组DNA技术 操作环境 生物体外
操作对象
操作水平 DNA分子水平 原理
结果
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生物性状
答案基因 基因重组 定向改变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2.不同生物的DNA分子能拼接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不同生物的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4种脱氧核苷 酸;(2)不同生物的双链DNA分子的空间结构都是规则的双螺旋结 构;(3)不同生物的DNA碱基对均遵循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外源基因能够在受体内表达,并使受体表现出相应的性状,为什么? 提示(1)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对 独立性;(2)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3)生物界共用一套遗 传密码。
4.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
(1)材料用具:剪刀代表EcoRⅠ(限制酶),透明胶条代表DNA连接酶。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扩增DNA片段。
以下是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相关的内容:
1. PCR反应原理:PCR反应利用DNA聚合酶对DNA序列进行复制和扩增。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2. PCR反应体系:PCR反应需要的试剂包括DNA模板,引物(前向引物和反向引物),Taq DNA聚合酶,dNTPs和缓冲液等。
3. PCR反应步骤:
(1)变性:将DNA模板加热至95℃,使其解旋成两条单链。
(2)退火:降温至引物的退火温度,使引物与模板互补结合。
(3)延伸:加入Taq DNA聚合酶和dNTPs,开始扩增DNA片段。
4. PCR应用:PCR技术可以用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诊断等领域,例如DNA指纹鉴定、疾病基因检测等。
5. PCR优化:PCR反应条件对扩增效率有很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进行优化,如引物设计、反应体积、温度梯度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询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中与DNA有关的6类酶(1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中山东东营2572002 安徽省宣城市第三中学安徽宣城242000)摘要高中生物学中涉及到与DNA 有关的6类酶:DNA酶、解旋酶、DNA聚合酶、逆转录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
通过查阅文献,对这6类酶的有关知识作一综述,并提出了相应教学建议,以期对同行的教学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DNA酶解旋酶DNA聚合酶逆转录酶限制酶DNA连接酶1 DNA酶DNA酶,也称脱氧核糖核酸酶,是水解DNA中磷酸二酯键,生成低级多核苷酸或单核苷酸的磷酸二酯酶[1]。
其中能够水解DNA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又称为DNA内切酶,如DNA酶I(DNase I),DNA酶II(DNase II)等;而从DNA链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酶称为DNA外切酶,如牛脾磷酸二酯酶和蛇毒磷酸二酯酶等非专一性核酸酶(底物也可为RNA)。
在DNase I的作用下,DNA 被水解成3′端为游离羟基,5′端为磷酸基团的寡聚脱氧核苷酸,其平均长度为4个脱氧核苷酸残基。
在DNase II的作用下,DNA被水解成5′端为游离羟基,3′端为磷酸基团的寡聚脱氧核苷酸,平均长度约6个核苷酸残基。
牛脾磷酸二酯酶可从DNA的5′羟基端开始逐个切割磷酸二酯键,蛇毒磷酸二酯酶可从DNA的3′羟基端开始逐个切割磷酸二酯键[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中,艾弗里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的经典实验就用到了DNA酶。
在该酶作用下,载有S型肺炎双球菌荚膜遗传信息的DNA被分解破坏,无法将R型菌转化成S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2 解旋酶DNA分子的许多生物学功能都需要解开双链才能执行,而解旋酶就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来解开双链DNA。
解旋酶每解开一对碱基,需要水解2分子ATP。
分解ATP的活性依赖于单链DNA 的存在。
如果双链DNA中有单链末端或缺口,则解旋酶可以首先结合在这一部分,然后逐步向双链方向移动。
解开的两条单链随机被单链结合蛋白所覆盖,以防止重新结合成双链或被核酸酶降解[3]。
高中生物教材明确提到了DNA复制需要解旋酶,但转录是否需要解旋酶?教材并未明确指出,不少中学教师对此也是模糊不清。
事实上,在转录过程中,原核生物通过RNA聚合酶的特定亚基使DNA双链解开,也就是说,RNA聚合酶自身具有解旋的功能;而真核生物转录时,是某些蛋白转录因子(如RNA聚合酶Ⅱ的TFⅡ-F 和TFⅡ-H)协助RNA聚合酶形成复合物解开DNA双链,起到解旋酶的作用[4]。
解旋酶有多种,高中所谓的解旋酶一般是指在DNA复制过程中起作用的解旋酶。
3 DNA聚合酶DNA聚合酶最早是在大肠杆菌中发现的,以后陆续在其他原核生物中找到。
DNA聚合酶是DNA 复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酶。
在DNA聚合酶催化的DNA链延长反应中,链的游离3′-OH对进入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A合成原料)的α磷原子发生亲核攻击,从而形成3′,5′-磷酸二酯键并脱下焦磷酸(PPi)。
形成磷酸二酯键所需要的能量来自α-与β-磷酸基之间高能键的裂解。
可见,利用PCR技术扩增DNA无需额外加入ATP(某些中学教辅资料对此尚存错误认识)。
聚合反应是可逆的,但随后焦磷酸的水解可推动反应的完成。
DNA聚合酶只能催化脱氧核苷酸加到已有核酸链的游离3′-OH上,而不能催化子链的从头合成,也就是说,它需要引物链的存在。
加入的核苷酸则由模板链所决定。
引物是一小段DNA或RNA,它能与DNA模板链的一段碱基序列互补配对。
用于PCR的引物长度通常为20~30个核苷酸。
细胞内DNA复制引物为RNA短链,而利用PCR技术在体外扩增DNA用DNA短链作引物[3] [5]。
大肠杆菌中共含有5种不同的DNA聚合酶,分别称为DNA聚合酶Ⅰ、Ⅱ、Ⅲ、Ⅳ、Ⅴ。
在复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DNA聚合酶Ⅲ。
DNA聚合酶Ⅰ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切除单链DNA的3′末端核苷酸,而对双链DNA不起作用,故不能形成碱基对的错配核苷酸可被该酶水解下来,从而降低复制的错误率。
DNA聚合酶Ⅰ还具有5′→3′核酸外切酶活性,它只作用于双链DNA的碱基配对部分,从5′末端水解下核苷酸或寡核苷酸,因而该酶被认为在切除由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嘧啶二聚体中起重要作用。
DNA半不连续合成中冈崎片段5′端RNA引物的切除也有赖于此外切酶,以保证DNA连接酶将片段连接起来。
DNA聚合酶Ⅱ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但无5′→3′外切酶活性,主要在DNA修复中起作用。
DNA聚合酶Ⅳ和Ⅴ是在1999年才被发现的,它们涉及DNA的错误倾向修复[3]。
真核生物中存在3种DNA聚合酶[6],依次称为DNA聚合酶α、β、γ,基本性质和细菌DNA聚合酶相同,但一般不具有核酸外切酶活性。
目前认为在细胞内DNA复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DNA聚合酶α。
高中生物教材不仅在讲述DNA复制内容时涉及到DNA聚合酶,还在介绍PCR技术时,提到了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Taq酶是科学家从生活在高温泉水中的一种栖热水生菌(Thermus aquaticus)中分离纯化得到的。
因此,Taq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能耐PCR过程中的高温。
一次加入Taq酶即可满足PCR全过程需求,相对于应用不耐热的Klenow聚合酶的最初PCR技术,操作简化的同时还提高了PCR产物特异性[7]。
该酶的发现使PCR技术才真正成熟,并得以广泛应用。
4 逆转录酶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在讲述中心法则的发展时,提到了逆转录酶,该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
人教版选修3在讲述cDNA文库的构建时,提到了反(逆)转录过程,该过程也依赖于逆转录酶。
另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介绍了有关细胞衰老的端粒假说。
端粒的修复和延伸?有赖于端粒酶催化。
研究人员对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端粒酶进行纯化,发现该酶由RNA和蛋白质2部分构成,其蛋白质部分就具有逆转录酶活性[8]。
逆转录酶催化的DNA合成反应需要模板和引物,以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此外还需要适当浓度的二价阳离子(Mg2+和Mn2+)和还原剂,以保护酶蛋白中的巯基,DNA链的延伸方向为5′→3′。
现在知道,逆转录酶是一种多功能酶,它兼有三种酶的活力:(1)它可以RNA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一条互补的DNA链,形成RNA—DNA杂种分子(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活力)。
(2)它还可以在新合成的DNA链上合成另一条互补的DNA链,形成双链DNA分子(DNA指导的DNA 聚合酶活力)。
(3)除了聚合酶活力外,它还有核糖核酸酶H的活力,专门水解RNA—DNA杂种分子中的RNA,起核酸外切酶的作用[1]。
5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主要从微生物产生,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看,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其实也是前文所述DNA酶的一种。
在细菌细胞内限制酶与DNA甲基化酶共同构成细菌的限制—修饰系统,利用限制酶降解进入细胞内的外源DNA,同时用甲基化酶修饰细菌本身DNA,以避免被酶降解[7]。
根据限制酶识别和切割DNA 的特点,可将限制酶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Ⅰ型和Ⅲ型由于无切割特异性或特异性不强故不用于基因工程,Ⅱ型限制酶特异性最强,用处最大,是基因工程的重要工具酶,通常所说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即指此类酶。
Ⅱ型限制酶的识别序列通常由4~8个碱基对组成,且在两条链上反向重复,如EcoRⅠ的识别序列在一条链上是5?-GAATTC-3?,在另一条链上就是3?-CTTAAG-5?。
切割后形成的片段末端,双链等长的称平末端,不等长的称黏性末端。
有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能识别和切割相同的序列,称为同裂酶。
同裂酶产生同样切割,形成同样的末端,酶切后所得到的DNA片段经连接后所形成的重组序列,仍可能被原来的限制酶所切割。
有些来源不同的限制酶,识别及切割序列各不相同,但却能产生出相同的黏性末端,称为同尾酶。
但两种同尾酶切割形成的DNA片段经连接后所形成的重组序列,不能被原来的限制酶所识别和切割[7]。
限制酶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是近年来很多省市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它和高中意义上的DNA酶的作用区别。
6 DNA连接酶DNA连接酶催化两个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端磷酸与3?端羟基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它既能催化双链DNA中单链切口的封闭(如细胞内DNA复制时冈崎片段的连接[3]),也能催化两个双链DNA 片段进行连接(如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连接)。
DNA连接酶主要来自T4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相应可分两种:T4 DNA连接酶和大肠杆菌DNA连接酶。
前者催化黏性末端间的连接效率要比催化平末端连接效率高,催化反应需要ATP提供能量;后者只能催化粘性末端连接,能量由NAD+提供[7]。
DNA连接酶和DNA聚合酶有很大的相似性,学生极易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别,教师可借助图示、比喻等方法突破学生认知困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对二者进行多角度比较。
也有教师局限于高中教材的简单介绍,误以为细胞内DNA复制的子链延伸过程只需要DNA聚合酶,而不需要DNA连接酶[9]。
现将教材中涉及的上述6类酶的作用结果及特点概括如下:(备注:6类酶是习惯名称,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酶,实际在内涵上有交叉。
表中在对6类酶的作用比较时,仅取各类酶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含义。
)以上6类与DNA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人教版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学习时间跨度较大。
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能按照它们在教材中出现的先后次序指导学生学习,难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关性产生前摄和倒摄抑制[10],从而影响学生对有关酶的学习。
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以基因工程的实践应用为背景编制教学案例,通过基因工程的原理和遗传的中心法则这一明一暗2条线索,将文中涉及的6类酶的作用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的机械记忆,增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1 沈同,王镜岩.生物化学(下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297-298,352-353.2 王运坤,吕显禄.生物化学教程.青岛:青岛出版社,1988:141-143.3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下册).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10-423,580.4 谭艳华.转录需要解旋酶吗.生物学教学,2012,(37)7:40-41.5 张惟杰,吴敏,刘曼西.生命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3.6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3.7 沈萍.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64-266,279.8 郭晓强,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及意义.生物学通报,2010,(45)3:59-61.9 吴举宏.举例分析生物学试题命制中的常见问题.生物学教学,2011,(36)5:49.10 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4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