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书法|宋《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法帖赏析

书法|宋《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法帖赏析

书法|宋《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法帖赏析
淳化阁帖卷六王羲之法帖包含:《又不能帖》(仅存二行,缺前四行)、《疾不退帖》五行、《儿女帖》五行、《彼土帖》十一行、《谯周帖》四行、《夫人帖》三行、《蔡家帖》(仅存首行);《适得书帖》五行、《知欲帖》三行(左上残损)、《差凉帖》(仅存首行,上损);《日月帖》(自“瞻廓”行起,存三行)、《兄灵柩帖》七行、《省别帖》(仅存一行半);《侍中帖》(缺首行,存后二行)、《敬豫帖》二行(上有横刻“巳十三”卷版标号)、《清和帖》五行(左下截残损)、《追寻帖》(仅存“追寻伤”三字);《昨得帖》二行(下截残损)、《不快帖》四行(下截残损)、《小佳帖》(仅存首行);《二谢帖》仅存五字,卷尾刻有淳化三年款。

相关阅读
书法|宋淳化祖帖《淳化阁帖》第一:历代帝王法帖(壹)赏析
书法|宋淳化祖帖《淳化阁帖》第一:历代帝王法帖(贰)赏析
书法|宋《淳化帖》卷二:历代名臣法帖赏析
书法|宋《淳化帖》卷三:历代名臣法帖赏析
书法|宋《淳化阁帖》卷四:历代名臣法帖第四赏析
书法|宋《淳化阁帖》卷五:诸家古法帖赏析。

宋本

宋本

• 還有唐代李翰編撰的兒童啟蒙課本《蒙 求》,新發現的遼版是該書現存最早的版 本,也是目前僅存的除佛經以外的遼刻本 圖書。
•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八《壽隆年號 誤》中說‚遼人謹于避諱‛,這在新發現 的遼刻本中得到瞭證實。 • 1、在61件雕版印刷品中,有7件是避帝諱 的。其中光字避遼太祖耶律德光諱;明字 避穆宗耶律璟諱,因為他后來改名為明; 賢字避遼景宗耶律賢諱,因為他小字明扆, 故亦諱明。真字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北宋国子监刻书,委著 名书法家写样,经过专家反复校勘,才付 雕版。国子监这样做当然会对宋代刻书事 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2)宋代的家刻本也非常的注重校勘。 • 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七《曝书杂记》云: “宋岳倦翁刊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 国于氏、建安余仁仲本,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 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 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入梓。其所 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书本、字 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皆罗列条目, 详审精确,不可不家置一编也。”
• 這乃是從文物的角度來肯定宋本書的價值。 也是我們所贊同的。宋本情況及其可貴之 處大體如此。
四 遼、金、元本
• 1、關于遼本 • 1974年7月28日,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在山西 應縣佛宮寺木塔內釋迦塑像中發現了遼代 珍貴文物160件,其中有遼刻經47件;寫經、 雜抄共30件;刻書與雜刻8件;繪畫、版刻 印刷佛像7件。這批遼代文獻的發現,使我 們窺見遼刻本的大概。
• 一般認為魚尾都刻在版心,是供摺葉用的, 而《燕臺大憫忠寺新雕諸雜贊一策》中的 兩個魚尾不在版心而被分別刻在兩行乌絲 欄中,其作用是為了醒目和美觀。《燕臺 大憫忠寺新雕諸雜贊一策》係細黑口,這 對我們研究細黑口產生的時間頗有參考價 值。

碑帖

碑帖

碑帖:
隶书:《石门颂》、《张迁》、《礼器》、《曹全》、《西峡颂》、《开通褒斜道刻石》,以及各种汉简等。

行书:《伯远帖》、《圣教序》、《兰亭序》、《裴将军诗》、《黄州寒食帖》、《松风阁》,以及王羲之、米芾手札,王铎行书,碑体行书代表书家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的行书等。

篆书:《散氏盘》、《秦诏版》、《峄山碑》、《石鼓文》等。

草书:《书谱》、《试墨帖》以及王羲之、张旭、怀素、王铎等人草书。

楷书:《吐谷浑》以及墓志、摩崖刻石、造像、魏碑、唐楷等。

书法练习用工具材料:
宜多备毛边纸、元书纸等
国画山水临摹范本:
1.《芥子园画谱》山水卷(巢勋临摹版),
2.名家画册,初学以选点线比较突出的、场面不太大的范本为宜。

以元代画家为主,推荐临摹对象:黄公望、王蒙、倪瓒、沈周、董其昌、王原祁等。

国画山水临摹用工具:
1.纸:以毛边纸、元书纸、煮捶等半生熟的宣纸或熟宣为宜,
2.笔:不宜用长锋、羊毫,要选小一点的硬毫笔,
3.墨盘:普通的白色小瓷盘即可(至少两个)。

篆刻课需准备:
刻刀、石料(练习用普通青田石即可)、印泥(以上海西泠镜面印泥为佳)、印床(选备)、小狼毫。

外出写生需准备:
马扎、画夹、笔(除小狼毫外,另可准备大些的硬毫和羊毫笔)、纸、墨、墨盘、水杯,另可选用册页、速写本、铅笔、钢笔等。

古文字学参考书籍:
《中国古文字学》(唐兰著)、《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

古代书论书籍:
《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

北山十宝之《宋拓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

北山十宝之《宋拓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

北山十宝之《宋拓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
《北山十宝》是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两千余件拓片中,精选的十种最为珍贵的宋代拓本,包括:西岳华山庙碑、夏承碑、九成宫醴泉铭、集王羲之圣教序、大字麻姑仙坛记、十七帖、淳化阁帖泉州本、汝帖、英光堂帖。

因文物捐赠者利荣森博士的堂名为「北山堂」而得名。

宋刻淳化阁帖泉州本卷六至八集王书
墨纸尺寸(每页):28.3 × 13.3 厘米每开尺寸:38.3 × 40 厘米整册:38.5 x 20.5 x 4.6 厘米
《淳化阁帖》是宋太宗赵炅下诏,由王著甄选历代法书摹刻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的一套十卷丛帖。

此帖原刻原拓已不存,一般认为,《淳化阁帖》在清代以前主要有五个版本系统,而刻于南宋初年福建泉州的“泉州本”,是现存四种主要《淳化阁帖》宋代重刻系统之一。

而文物馆藏本属于南宋初重刻的“泉州本”,此本辑自卷六至卷八集王羲之帖。

此本刻拓俱精,墨色中可见纸帘纹,被视为“宋纸宋墨”,甚为难得。

曾经缪曰藻、陆恭、潘奕隽等收藏,有褚德彝题签,又有王文治、顾莼、吴云、吴昌硕等题跋。

(奉告帖)羲之白:奉告慰,反側。

伏想比安和,伯熊過見之,悲酸,大都可耳,惟垂心,
羲之平平,一日白比具。

(鲤鱼帖)羲之白送此鯉魚征與敬耶,不在不,乃邑邑不。

(月半哀悼帖)月半哀悼兼至,奈何奈何,得告承復下懸耿。

至勿勿,願不具,王羲之再拜。

碑帖学知识

碑帖学知识

碑帖学知识碑帖学知识古代学问里有一门所谓“碑帖学”。

“碑”,泛指除刻帖之外的所有石刻;“帖”则是指刻帖。

“碑帖学”就是一门研究碑帖形制、内容、文字、书法、历史源流及其拓片的真伪、时代、版本、收藏等诸多问题的学问。

第一节碑的主要类型石刻文字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形式类型,如碣石、摩崖、墓碑、功德碑、墓志、塔铭、墓莂、造像、石经、经幢等等,下面简单介绍其中一些常见形式。

一、碣“碣”,有时也写作“嵑”,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形式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著名的《石鼓文》(图4-1)就是典型代表。

石鼓由十个接近鼓形的石块组成,每块石头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述秦国国君狩猎之事,所以后人又称之为“猎碣”。

除石鼓外,目前遗存的先秦碣石还有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公乘得守丘刻石》,石形略呈扁圆,高约90厘米,上刻篆书两行。

著名的秦始皇刻石也应当属于碣石类,现在很多人习惯称它们为“刻石”。

其实“刻石”的概念比较宽泛,不仅指碣石,也包括摩崖。

马衡先生说:“刻石之特立者谓之碣,天然者谓之摩崖。

”[1]界定非常清晰:刻在独立的石块上的文字称为碣,而刻在天然的山崖石壁上的文字叫摩崖。

二、摩崖摩崖是指直接在山体上书刻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石刻形式之一。

陕西褒斜道石门是一处摩崖比较集中的地方,那里有目前最古老的摩崖刻石——东汉永平六年(63)刻的《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俗称《大开通》,还有《石门颂》、《杨淮表记》以及《石门铭》等。

除褒斜道的摩崖外,全国各地的摩崖刻石还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如陕西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山东平度的云峰、天柱诸山刻石,邹县的四山刻石,泰山的《纪泰山铭》、《大唐中兴颂》、经石峪《金刚经》,广西桂林的月牙山刻石(图4-2)等等,气魄都很宏伟。

三、碑碑有广狭两义。

广义的可泛指石刻,这里所指的是狭义的碑,大约出现在西汉时期,最常见的是墓碑和功德碑,一般由碑首、碑身和碑座几个部分组成。

古代名帖

古代名帖

古代名帖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

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

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

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

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

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

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

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

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

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

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

中国书法史十大行书名帖:你知道几个?

中国书法史十大行书名帖:你知道几个?

中国书法史十大行书名帖:你知道几个?第十行书——《土母帖》北宋·李建忠《土母帖》李建中,945年生,1013年逝世,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北宋书法家。

字得中,号严夫民伯。

后随母迁居洛阳。

官至工部郎中。

性怡淡,简静,风神雅秀,不重名利,曾作西京留司御史台。

被人称“李西台”。

好游山水,多留题。

自称严夫民伯,善书札,草、隶、篆、籀俱妙。

是当时无人敢望其项背的名书法家。

《宋史》谓其“善书札,行草尤工,多构新体。

草、隶、篆、籀、八分亦妙,人多摹习,争取以为楷法。

”李建中一生由于经历了唐、五代、宋几个时期,他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

元赵孟頫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传世书迹有行书墨迹《土母帖》。

传世书迹还有《李西台六帖》,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及法帖《千字文》等。

《土母帖》,行书墨迹,纸本。

纵31.2厘米,横44.4厘米,10行,共104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是传世的《西台六帖》之一。

此帖用笔沉稳,法度谨严,有欧阳率更神韵,结构淳厚谨严,论者认为此帖清丽圆熟,恣态横生,深得“二王”笔法。

李建中墨迹传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颇为后世珍重。

第九行书——《松风阁》北宋·黄庭坚《松风阁》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宋代书法

宋代书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黄庭坚代表作
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 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 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 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 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 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 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 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 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 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 而极得天然之妙。
丰乐亭记碑 楷书。《丰乐亭记碑》欧阳 修撰文,原石刻于北宋元祐 六年(公元1091年), 已 佚。明嘉靖年间重刻。此碑 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 前人称“体度庄 安,气象 雍俗”,确为恰当,字体楷 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 胜”的特 点。明人王世贞 评论他“自颜真卿,徐浩, 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 在此碑中可以得到印证。
四大家之:米芾(1051-1107)

字元章,世居太原,后定居江苏镇江。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 人称“米南官”,又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宋史· 文 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箍, 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 之。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他在继 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功,能够登堂入室。真、草、 隶、篆、行都能写,而尤以行草书见长。他自称“刷字”, 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韵味、 气魄、力量,追求自然。他的书法作品,大至诗帖,小至尺 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快 刀利剑的气势。其主要作品有: 蜀素帖、紫金砚帖、论书帖、 多景楼诗册帖、珊瑚帖、研山铭帖、三帖卷、向太后挽词、 寒光帖等。
历史背景

后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 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 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 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 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 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 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其次如米芾《书史》 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 既久,士子皆学其书。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 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在这 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 了。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 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宋代刻帖的种类
刻帖是我国古代书法作品广为流传的一种形式, 它对书法艺术的传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 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尤其是宋代刻帖, 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宋代刻帖, 是历史上保留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书迹最重要的资料宝库, 不仅对宋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刻帖盛行起于宋,历经元、明, 直至清乾、嘉时,一直久盛不衰。

刻帖这种
形式虽然不是在宋代才出现的,但作为书学范本广泛传播, 确是自北宋兴起, 宋代刻帖在普及书法教育、保存前人书迹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刻帖大兴, 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书迹, 也反映出宋朝社会对于书法艺术的自觉追求。

宋代刻帖盛行, 有几十种之多。

面我们择要介绍一些著名的刻帖。

1 丛帖
1.1历代丛帖
(1)《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
帖。

宋淳化三年(992 年), 北宋第二个皇帝太宗赵炅,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刻, 共十卷。

前五卷收历代君臣的作品, 后五卷专收二王法书。

全帖有420件作品,共2287行。

据说这部帖刻于枣木板上
刻成后朝廷专建“秘阁”庋藏帖板, 故名《淳化秘阁法帖》, 简称
淳化阁帖》、《阁帖》。

元赵孟《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
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 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
摹刻秘阁。

赐宗室、大臣人一本, 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

后乃止不赐, 故世尤贵之。

”宋代记录, 初拓用“澄心堂纸”、“李
廷墨” , 未见此种拓本流传。

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 即使在北宋当代, 也属难得之物。

民间尊之为“祖帖” , 纷纷辗转翻刻, 广
为流布, 形成了宋、元、明、清“帖学”书派大盛的局面, 对后世影响深远。

可惜的是, 宋仁宗庆历年间, 宫中意外失火, 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 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 价值连城。

(2)《潭帖》十卷,宋庆历五年刘沆(995 —1060年)于庆历年
间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时, 命慧照大师希白摹刻、历时四年而成的《淳化阁帖》翻刻本, 共十卷。

与《阁帖》不同, 《潭帖》刻于石, 又增刻王羲之《寒霜》、《十七日》二帖及晋代王?骱吞拼?
颜真卿诸帖。

因潭州古称长沙, 因而《潭帖》又称《长沙帖》。

苏轼称赞《潭帖》胜过王著摹刻的《阁帖》, 足见此帖的摹刻水平之高。

⑶《绛帖》此帖共二十卷,宋皇?V、嘉?v间潘师旦摹刻。

它翻刻《阁帖》中大部分帖文, 并作了若干增删, 且卷目次第也有所改动。

此帖增补了宋太宗、吴越王钱?口以及张旭、怀素、高
闲和李建中的书迹。

《绛帖》历来受到书法家、金石家的青睐朱彝尊《曝书唐全集》云: “获睹宋《绛帖》二册, 光彩焕发, 令人动魄惊心。

过眼烟云, 至今扰我也。


(4)《大观帖》十卷, 宋大观三年徽宗命龙大渊等人在《淳化阁帖》的基础上更定编次重刻而成, 是《淳化阁帖》后质量最高的一部刻帖。

因帖石在太清楼下, 又名《太清楼帖》。

(5)《汝帖》十二卷,宋大观三年(1109年)敷阳人王?u任汝
州郡守时摹刻, 故名《汝帖》, 共12卷, 计109帖。

卷一为三代金
石文字;卷二为秦汉、三国书;卷三为晋、南朝帝王书; 卷四为魏晋人书;卷五为晋人书; 卷六为二王书;卷七为南朝人书;卷八为
北朝、晋人书; 卷九为唐代帝王书; 卷十至卷十一为唐人书, 卷十二为唐、五代书。

王世贞以此帖谬误甚多而将其列为《阁帖》系统中最下品。

(6)《群玉堂帖》十卷,宋淳?v间宰相韩?腚谐黾也啬?迹,幕
客向若水摹刻。

原名《阅古堂帖》,1207 年韩氏籍没,石归宋内
府, 遂易今名。

此刻帖共十卷。

首卷全刊南渡以后帝后御书, 二卷则晋隋名贤帖, 三则唐名贤帖, 四则怀素《千文》, 五、六暨九卷,
悉本朝名贤帖, 七卷全刊山谷书, 八卷全刊米元章书, 末卷则蔡忠惠、石曼卿帖。

此帖摹拓俱精, 米帖尤著, 为宋刻帖之佳者。

(7)《临江帖》, 此帖为元?v 七年(1092 年)刘次庄刻于临

军( 今江西清江), 故名。

《临江帖》是刘氏获吕和卿《淳化阁帖》藏本所翻刻, 并加以楷书释文镌刻其上。

(8)《博古堂帖》, 此贴又名《越州石氏博古堂帖》, 石邦哲
辑刻于绍兴初年(1130 年), 仅一卷。

计汉至唐人书27种, 今存二王及欧、虞、褚、柳等小楷帖11 种。

后世《停云馆帖》第晋唐小楷部分多据此帖摹刻。

(9)《淳熙秘阁法帖》,此帖共4卷,赵?s奉?缺?,淳熙十二
年(1185 年) 摹勒, 为宋室南渡后所得晋、唐墨迹刻本。

卷一为钟、王书,卷二为钟、王书及褚遂良临《黄庭经》;卷三至卷九为唐人
书, 卷十为五代杨凝式及无名氏书。

论者谓此书摹勒“清迥拔俗,
神采奕奕, 居《阁帖》之上”。

(10)《宝晋斋法帖》, 此帖共十卷。

淳熙四年(1268 年)曹之格合米芾《宝晋斋帖》所收晋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三种及无为太守葛?v 之重刻本, 增入家藏晋帖和米芾书迹刻成。

1.2断代丛帖
凤墅法帖》二十卷, 《续帖》二十卷,宋嘉、淳?v 间曾宏
父刻, 专收宋人法书。

1.3个人丛帖
(1) 《颜鲁公帖》八卷, 续一卷, 宋嘉定八年刘元刚刻, 专收颜真卿书。

(2)《东坡苏公帖》六卷, 又名《西楼帖》, 为宋乾道四年(1168)
汪应辰守成都时所刊苏轼个人丛帖。

因刻于府治西楼下, 故称。

此帖共30卷, 今残存10卷, 镌刻精良,能全面地反映出苏书的整
体风貌。

后人对此刻帖评价极高。

(3)《绍兴米帖》, 宋绍兴十一年(1141 年)奉高宗圣旨摹刻。

作为某家专帖的编集, 此帖应为最早。

米芾的各种书体, 在此中皆有保存, 对全面了解米芾书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单刻帖
(1) 《兰亭序》,行书,传王羲之书,刻本以北宋时在定武发现
的石刻“定武本”为最佳。

(2) 《洛神赋十三行》,小楷,传王献之书,以宋刻“碧玉版”
本为最佳,亦称《玉版十三行》,石今在北京。

《洛神赋》原迹入
宋残佚,南宋贾似道先得9行,后又得4行,共13行,刻于水苍色
端石上, 美其名曰“碧玉” ,故称《玉版十三行》。

该刻帖书法宽
绰灵秀, 为小楷极则之一。

(3) 《真草千字文》,楷书、草书对照,隋释智永书,以北宋大观三年薛嗣昌刻“关中本”为最佳, 石今在西安。

(4)《争座位帖》,行书,唐颜真卿书,以宋刻“关中本”为最
佳, 石今在西安。

宋长安安师文刻。

所刻乃颜真卿与郭仆射之书稿, 行草书。

原真迹传有七纸,约64行,安氏得之后摹勒上石, 今真迹早佚, 石存西安碑林。

米芾曾评曰: “《争座位帖》有篆籀气,
为颜书第一,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

”此刻帖是学习颜体
行草书的绝好范本。

宋代刻帖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实践。

元代书家郝经在谈到草书时, 指出《阁帖》、《绛帖》等宋代刻帖是学习草书的必备范本。

他说: “晋、宋六朝诸书帖, 唐以来张旭, 僧怀素、杨凝
式,宋以来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金源氏赵?h、赵秉文皆
称草圣, 今见诸石刻者,《潭帖》、《绛帖》、《阁帖》、《汝帖》、
百一帖》, 皆当学也。

”明代以后, 书家不仅主张取法古人法帖,
而且特别强调一定要是宋拓本, 宋以后的翻刻版本则不足学。

直至清代, 宋代刻帖依然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最理想的范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