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南卡普

班级:2015级历史二班 学号:2015040202106
酉阳西兰卡普:酉阳土家织女的生命诗章
西兰卡普
织物: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 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 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生活中的西南卡普
1、纸巾盒 2、衣服
L
3、饰品 4、枕头
未来的西南卡普
古老的手工工艺、值得我们去挖掘去保护去保留 因为它代表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汗水 愿这些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sed do eiusmod tempor incididunt ut labore et dolore magna aliqua. Ut enim ad minim veniam, quis nostrud exercitation ullamco laboris nisi ut aliquip
·
酉阳西兰卡普
2011年4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酉 阳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为第三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5 月 13 日,深圳文博会重庆馆酉阳苗 族刺绣、西兰卡普展场,受大家喜 爱。
西南卡普的特点
西 兰卡普工序十分复杂,有纺线、
染色、倒线、牵线、装筘、滚线、 捡综、翻篙、捆杆上机、捡花、织 布边、挑织等12道工序。 西兰卡普宛如一幅包罗万象的画, 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全都跃然于织 布上。。
故事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12-08-05 作者:刘妹编辑:校方人员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人的花铺盖。
它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也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体现姑娘“价值”的重要标记。
而西兰卡普的纹样,也逐渐成为土家人相互认同的符号形式,承载着民俗文化意蕴。
影响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生成的因素西兰卡普是土家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其纹样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土家人的宗教信仰、审美心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土家族信奉的神灵复杂多样,如八部天王、向官老人等。
到宋代,出现了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信仰。
一些宗教符号被土家妇女接纳并应用,如佛教中的“绗”字纹,在西兰卡普纹样中就有大量引用。
宗教信仰使西兰卡普纹样变得丰富而有深度,展现出土家族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追求。
西兰卡普与纯美术不同,具有明显的民俗功利目的,是土家族在观念和精神上民俗心态的物质反映,其纹样在土家族婚娶生育、节日庆典、故亡丧葬等民俗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纹样是以土家民俗为源泉的加工和再创造,其形成发展和价值取向都离不开民俗民风,同时,西兰卡普纹样的发展和创造又必然受到民族民俗的影响和制约。
西兰卡普的产生以实用为前提,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其纹样离不开人们的欣赏习惯。
土家先民不仅创造出具象和抽象的纹样造型,而且在其中融入了喻意的表现方法,使造型内涵得到升华,同时纹样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如阳雀花、四十八勾纹等等,都寄托了土家族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从物质追求到精神追求境界升华的典型例证,蕴含着朴素的审美意识。
这种审美意识与纹样符号的创造,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西兰卡普纹样符号的表现形式土家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对大自然有深厚的情感,西兰卡普纹样取材大多来自自然,如禾蔸花纹样。
禾蔸是稻田收割稻谷后的植物根部,本是废物,然而土家族却把禾蔸演变成“花”,搬上西兰卡普,表达了他们朴实厚道、知足知饱不忘根的情怀。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盈溢着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正在展出。
此次展示的100件织锦中,半数以上已不再流传,主要种类是西兰卡普。
“西兰”在土家语里是铺盖(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这种“花铺盖”是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
同时,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头语言而无文字的岁月里,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世代相传。
今天让我们通过西兰卡普艳丽悦目的色彩和直线造型的意象图案,共同感悟土家人的织锦手艺及其精神世界。
西兰卡普的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北恩施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锦。
她织出的锦,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
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种各样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锦匹上。
这种锦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
卡普上的花朵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
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子变成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花园。
可是后来,西兰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唆使其哥将她残害了。
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西兰,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织土家锦。
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
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
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
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
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
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由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
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
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
家里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
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风格及工艺特点研究

ART E D U C AT l 0 N R ESEARCH
湘西土家织锦的图案风格及工艺特点研究 司土 官作 为上等贡 品向朝廷 纳贡 , 湘西土 家族长 于织造的悠久传统 因此得以保留下来。在发展
的过程 中, 湘西土家织锦从 纹样 、 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弘扬 了多元 化的民族特征 。
格 。湘西土 家织锦肌理 的形 式美也具有很 强 的吸引力 , 给 人 们
应 的特点。 二是 传统作 品较少使 用均衡 式构 图, 而现 代创新 作 品开 始
使用 均衡式构 图。均 衡式构 图是 有机 变化的动 态平衡 , 灵活 多
变而又对 立统一。运用近大远小 、 深重浅轻 、 近重远轻等透视规 律, 形 成视 觉平衡 , 构成 均衡 的画 面, 给人 以视觉 上 的稳定感 。 湘西土家织锦早期的作 品中这 一构 图形 式不多见。
组合 , 黑 白空 间 关 系 的 巧 妙 安 排 , 体 现 了统 一 与变 化 的形 式 美 法
课题项目: 文章系2 0 1 5 g湖南省教育厅科 学研究一般项 目“ 3 D 打 印技 术应用 于土家织锦高级定制产 品的融合创新研究与实践” 的阶段性成果 .
项 目编 号 : l 5 C 0 4 5 8 。
五是 现代湘西土家织锦创新 作品 中常见平视体装 饰构 图或 组合体 装饰构 图。如 点线面的巧妙运 用 , 阴阳、 虚 实关系的巧妙
三是 常用适形构 图。适 形构 图是指适合 圆形 、 方形 、 三 角形
等外形 的图案 , 又被称为适合 纹样 。在 湘西土家 织锦 中, 适形纹 样 占的比重比较大。
四是常用连续构 图。湘西土家织锦 多见 二方连 续和 四方连
续 的构 图作 品, 这是 湘西土 家织锦 的一大特 点。连 续构 图具有 规律 性的重复 , 图案 多为个 性化 的单 独纹样和 适合纹样 的规律 性重复 , 与苗绣、 侗 锦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图案构 成形式有
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课题选取湘西地区土家族西兰卡普纹样作为传统文化创新设计的研究对象,以武陵山地区采集的纹样为研究样本,立足设计学科的原点,以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采集大量一手资料,进行西兰卡普原始纹样的数字化重绘、提炼与重构,运用多种纹样创新设计方法,如解构与再塑造、构图设计、色彩重组、造型变化等方式,最终在民俗、意境、时尚三个方面加以创新,给西兰卡普纹样在现代文创设计的研究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西兰卡普;传统纹样;文创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70-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舒颖,胡柯,曾佳琳.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J].天工,2023(34):70-72.刘舒颖 胡 柯 曾佳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西兰卡普纹样在现代图案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项目编号:湘教通[2023]137号(校级)。
作者简介:刘舒颖(2002—),女,汉族,湖南湘潭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胡柯(200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曾佳琳(200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珍宝。
要传播非遗故事,建设文化强国,就需要扎实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
在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需要探索“非遗+互联网”“非遗+品牌”“非遗+生产”等不同道路,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力量,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特征作为劳动者才智的体现,传统图案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社会习俗属性。
从最初的几何形状如正三角形、反三角形、网络状、环状等,再到后来的饕餮纹、龙凤纹,乃至各类丝织品、壁画、雕刻中的各种图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及文化的独特性和美学观念的变化。
土家族织 锦 概 述

织锦概述织锦,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棉等纤维的织品。
《汉书》称:“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
”织锦有经纬起花和纬线起花,分别称为经锦和纬锦,此外还有经纬联合显花。
殷商时代中国就有了丝织物。
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彩斑斓,技术臻于成熟。
汉代朝廷设织室、锦署,织锦供宫廷享用。
至汉武帝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波斯(今伊朗)、古罗马等国。
魏晋以后,蜀锦勃兴,在织造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以蜀锦为代表的唐代织锦远销到日本、波斯。
北宋时,朝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元代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以大量生产加金丝的织金锦而著称。
同时,民间作坊蓬勃兴起,江南织锦生产进入繁荣时期。
经历民国时期动荡,新中国建立以后,织锦工艺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生产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织锦工艺。
中国织锦各种主要有: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四川蜀锦、杭州杭锦和少数民族的土家锦、壮锦、黎锦、傣锦、侗锦、瑶锦、苗锦和爱得利斯锦等。
土家织锦与壮锦、黎锦、傣锦合称为“中国民族民间四大名锦”。
土家织锦沿革土家织锦,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西兰”意为被面,“卡普”是花的意思,合起来即打花被面。
流传至今的土家织锦是一种三重经线开口的通经通纬、反面挑织、纬线显花的民族锦。
其经线俗称“站线”;挑织的纬线俗称“喂线”,又称“花线”。
土家织锦的艺术特色土家织锦是中华民族织锦的奇葩,是土家人特别是土家女性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的华美积淀,也是土家族的民族性格与气质在工艺美术中的载体,更是土家族走向世界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
民间性是土家织锦与宫廷锦相比而存在的基本特征,它既是土家族重要的文化生活习俗,又美化了摆手舞、梯玛歌等节庆俗、婚俗、生育俗等。
(1)图案取材的丰富性武陵山区——特别是酉水流域一带,因为高山深谷、交通不便、僻居一隅、与外界联系较少,因而保留了沿袭至今的土家织锦手工生产工艺,保存了极其珍贵的土家织锦技艺和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图案。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美学特征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美学特征内容摘要:西兰卡普的艺术形式从诞生之时,其初衷和继承的方式就决定了它的美学结构和审美情趣――简洁明了的艺术形式。
尽管历史的进程促使民间艺术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在创作意图、审美意识和艺术形态上,却仍然保留了艺术美的共性特征。
本文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其艺术特色,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本土艺术形式。
关键词:平衡简洁色彩格式塔心理学视觉审美的一个最重要的外部特征就是色彩、图案、节奏等,它们一方面是传递信息的手段,另一方面也给受众带来美的感受,使视觉元素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够让观者产生认知和情绪上的反应。
中国民间美术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于宫廷士大夫的审美趣味,但同样符合视觉审美的基本特征,其中分布于湘鄂的土家族织锦的艺术风格是具有代表性的。
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据史记载大约可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古代巴人。
那么,深藏大山里的土家织锦的美具有哪些形式呢?使身处城市接受现代气息的人们,如何去感受到并判断织锦朴素的美?下面试从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美是具有共性的。
一、平衡美平衡感是人类视觉感知的重要因素,可使人获得愉悦的视觉体验,平衡感主要靠图像中各视觉要素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物理学中力的作用。
在物理学领域中,作用于物体的力如何互相抵消,这个物体就是出于平衡状态,如果把图像看做是由视觉要素构成的“场”,图像中也就存在了能互相抵消的力,视觉平衡感便同样存在。
这一道理同样出现于民间美术的传统纹样中,在西兰卡普的图案构成中便具有这种典型的视觉平衡感。
土家织锦的图案是以色点的规则排列组合而成,是受到织布机上经纬线仅能按照90°纵横交错的限制。
土家族人正是合理解决了艺术和技术之间的矛盾,利用经纬钱不断交错产生色点,使相同色彩的点按照要求不断密集排列形成色块,在人们的视觉中形成图案。
由于织布机的限制创造出极具数理性的对称几何形图案,对称平衡性便成为土家织锦的显著特点。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土家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织造的民间织锦,也是我国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现在,西兰卡普都是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纺织类工艺品。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的技巧和方法完成织造,工序繁复、工艺精美、色彩斑斓,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通过探讨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织造工艺、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兰卡普做了系统的阐述。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兰卡普,进而了解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杨雪.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J].天工,2023(34):34-36.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作者简介:吴杨雪(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
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
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
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
西朗的含义为被子。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
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
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
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
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
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兰卡普的土家文化与图形纹样
西兰卡普流传至今,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以一种不可取代的身份标志着民族的独特性,成为土家文化中的“活化石”。
本文中主要是从多方面浅析西兰卡普的特色,从民族文化、西兰卡普的文化特点出发,来分析探讨西兰卡普及当地文化。
西兰卡普与土家文化
1.土家族传承的“西兰卡普”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
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创造出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西兰卡普。
土家锦在土家语中称“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汉语称“土花布”。
西兰卡普主要分布在今湘西龙山县境内的洗车河流域的苗儿滩、捞车河、靛房及坡脚,永顺县境内的对山、凤栖;保靖县境内的普绒、清水等高山河谷地带,这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织锦的传统习俗。
在服饰文化有男女一式的百褶裙、鸦鹊衣、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喜欢戴耳环、耳坠、手镯、
戒指等首饰[1]。
在土家族工艺文化中,土家织锦是土家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手工艺品。
土家织锦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国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早的年代。
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有丝织物的文字记载。
《大明统一志》有“土民喜五色斑布“的记载。
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2]。
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
纹陆离有古致。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2.西兰卡普的传说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西兰卡普便是美丽生动的传说之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土家姑娘叫西兰,心灵手巧,织出的图案栩栩如生。
为了在打花铺盖上织上白果花。
每晚去白果树下等待白果花开。
嫂嫂嫉妒其美貌,在父亲面前搬弄是非,说西兰败坏门风,父亲在一气之下把西兰打死了。
为了纪念西兰,把她织的铺盖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图形纹样
1.图案分析
西兰卡普又称“土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
是
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
它一般由三小块布组成,每一块小布上都织有和土家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图案,是以深色的棉线为经线,彩色的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
色彩丰富,图案特别新颖,纹样多达几百种。
目前,常见的纹样只有130多种。
西兰卡普的图案构成主要是几何形纹样,图案纹样多为动物纹、其中虎纹和蛇纹占主要位置,土家族长期的渔猎生活决定了他们和飞禽走兽的密切的关系,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会反映到织锦中来。
从信仰的角度上来说,土家锦的虎纹“台台花”正是古老的图腾崇拜衍生而来,用来驱邪避邪。
虎纹纹样简单概括,既有老虎的威风,又有几分小孩的天真。
三角形的头和上翘的尾巴,显得精神抖擞。
织锦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织锦中的原色的搭配正好表达了土家人心里的热情,织锦的作者们将自然的形态进行归纳和分析,从生活中的事物提炼出的抽象性图案,夸张、抽象的表达该主体。
以红色为主、黑色为辅,加以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来点缀主体,土家织锦的图案有规律的交织重叠,有节奏的交织,产生了图案的韵律美。
从色相明度与纯度的对比,图案多采用冷、暖色的对比,放在图案的恰当的
位置,突出对比的效果,冲击人们的视觉效果,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具有艺术的独特的风格。
美的构图,形成美的画面给人精神上以美的享受。
2.西兰卡普的构图与设计理念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图案多采用几何形纹样构图,织锦图案画面排列有序,以重复、对称的方式排列,构成一幅井然有序的图案。
具象纹样则从构图上区别于几何形构图,图案内容较自由,不须遵循几何纹样的重复、对称方式。
背景可采用单一色,主体色彩艳丽。
每一副织锦都是取材于土家的风俗文化和信仰,在织锦上能体现土家族的,民族特色,图案设计来源于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习作、节日习俗、文化息息相关。
3.西兰卡普的特殊性
土家锦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孔雀花、蛇、花、蝴蝶花、实毕花、马毕花、凤凰纹等,反映在织锦中,便产生出极具装饰美感的各种动物纹样来。
土家锦的主要原料是丝线、棉线和毛绒线。
它的织造方法是,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
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
结语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瑰宝,历史悠久,西兰卡普紧密的联系着土家族的生活方式。
西兰卡普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反映在土家织锦图案上,织锦内容丰富生动,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织锦中的原色的搭配正好表达了土家人心里的热情。
西兰卡普在审美价值上是对土家古老民族文化的继承,为后代人在创作织锦奠定了基础。
西兰卡普代表着淳朴土家人民对美好的生活向往。
西兰卡普色彩丰富,图案特别新颖。
这些神奇、有韵味的图案诠释着这个民族的独特风味。
土家织锦在中国工艺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集各类织锦之长,兼容包纳,有着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价值,西兰卡普的精美图案应用到生活中,发扬它的民族特色,被更多人所认知。
西兰卡普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的是土家文化的风土人情,更代表了国家的民族特色。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