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及改进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述评及反思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进展及实践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对生态足迹的概念、理论背景、模型、计算方法及近期研究实践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并指出其不足。
关键词: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简单明了易于操作的发展指标体系、计算方法和理论模型,如“驱动力-状态-响应”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国家财富指标体系”、“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的晴雨表”等(王书华等,2002)。
这些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及模型已经在评价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
其中,生态足迹方法主要衡量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发展所消耗的能源所提供的支持,是近20 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生态足迹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 W 于1992 年提出,之后他和Wackernagel M 对这一概念不断完善,又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该方法因其理论基础科学完善、指标体系简洁统一、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得到广泛流行和关注,成为以上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概念、模型和计算方法(一)概念Catton 在1986 年提出承载力和人力负荷概念:一个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其最大持续支持的资源负载。
其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贸易和技术可以扩大生态承载力,因此忽视了承载力的可持续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承载力不能支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人口的情况已经进展大量出现。
Rees W 认为,主流(新古典)模型忽视了生态结构和功能,不能妥善解决以上问题,经济发展本身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集,一个城市的发展依赖于和它具有一定距离其他城市的资源生产力及负面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他提出了生态足迹理论。
他和Wackernagel M 对生态足迹概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定义,认为生态足迹是“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
生态足迹的修正模型研究前沿与动态

Ab tac Ec lgc o trn n lssi i l n tag towad r sa c sr t oo ia fopi ta ay i sa smpea d sr ihfr r e e rh,wh c st ee oo ia o t rn n e or f c o r- l ih i ous c lgc lfop tid x t e e tac mpe i l
Ree r h Pr g e so olgc lFo t rn m pr v d M o es s a c o r s fEc o ia o p itI oe d l
YU Ja -u ta ( olg fE o o is Taj nvri fC m re ini 0 14) ing oe l C l eo c n mc , ini U i syo o mec ,Taj 30 3 e n e t n
安徽农业科学 , unl f nu gi c.09。7 8 :7 0—3 1 3 1 J ra o hi r i2 0 3 ( ) 3 1 7 4,7 7 o A校对
王凌志
生态足 迹 的修 正模 型 研究 前 沿与 动态
余建国, 宏武 (津 业 学 济 院天 3l) 张 天 商 大 经 学 ,津 03 04
mutpe se ais l l c n ro .Pup ae h h rc mi g n c n e to a d l hs p p rame o s mmaie te i rv d mo esa d ma ea t m— i r o d te s oto n si o v n in lmo e ,ti a e i d t u rz h mp o e d l n k o p rsn a d a ay i t h o v nin l n . I rv dfop itmo es,fo dfee t rp cie,e fr etef cin o r dcin,a od a o n n lsswi tec n e t a e mp o e o trn d l r m i r n s e tv i h o o f pe no c h un to fp e ito v i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生态足迹理论是指用来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它是由威廉·艾伦和马赛克·威姆斯于1990年提出的。
生态足迹指的是人类活动需要占用多大的土地和水资源才能够支撑起这个活动。
生态足迹理论也被称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因为它能够测量人类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测量单位通常是全球公顷(gha)。
一般来讲,生态足迹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1)城市用地;2)用于食品生产的土地和2)碳排放。
城市用地包括住宅、商业以及公共设施所占用的土地;食品用地指的是用于生产食品的农田和牧场;碳排放则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随着人类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对环境的不断破坏,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生态足迹理论已经被应用到了许多实际问题中,如城市规划、能源政策、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领域。
同时,也有很多关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具体研究。
一些研究表明,生态足迹理论可能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一些批评人士认为,生态足迹理论忽略了贸易的影响。
因为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并不仅仅由本国的消费和生产活动所决定,还受到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影响。
因此,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应该考虑该国所进口的商品和所输出的商品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此外,生态足迹理论也受到了一些局限的制约,比如只考虑了土地、水资源和碳排放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环境问题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等。
因此,未来需要继续完善生态足迹理论,以更加准确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之,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生态足迹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目标。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模型、存在问题及修正-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模型、存在问题及修正-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自1987 年被提出后,目前已经进入实践阶段,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研究成为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研究热点[1-3].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模式主要分 3 种:一是基于环境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二是以理论系统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三是生物物理量指标衡量体系.足迹模型被公认为当前较为客观全面的生态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以生物生产性土体量化指标为基础,通过精简统一的量化指标,用相对科学和简明的理论体系将可持续发展评价转换为可量化的概念[4-5].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模型1.1 生态足迹的概念ReeWachernagel 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可概括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这个概念可形象地表述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即在特定区域内,为维持某一人口对某一特定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内所能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通过量化指标的数值大小,来衡量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状况.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为式中:EF 为生态足迹总量;N 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面积;ri为第i 种生物土地资源类型生产力或消费品权重,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生产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均衡因子(权重)将结果转化为一个标准量;ci为第i 种商品的人居消费量;P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 项消非品的年均生产力.在生态足迹中,各种能源与物质消耗均可通过相对应的换算公式折算成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1.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式中:EC 为生态承载力总量;e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在计算生态承载力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单位面积的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不同,即便是在同一地区,单位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比较不同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时,应将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进行相应的转换,通常是通过引进产量因子来加以实现,它是基于世界土地平均生产力的比率.2 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问题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的评价模型,在运用于全球生态环境评价时,操作简单可行,但应用于区域环境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理论上存在缺陷.生态足迹模型把全球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然而,对于区域生态系统,这种假设并不成立,因为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物量的进出口,仅仅从消费量来定义生态足迹并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内的生态承载能力.二是生态足迹模型过于静态.生态足迹的计算往往以某种单一的年份作为标杆,但事实上,时间序列比单一序列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更能够评价生态系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态.因此,以时间节点为基础的生态足迹模型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三是生态足迹的研究理论性强,结论比较单一,缺乏客观性.在运用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时,得出的结论基本分为两种,即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而建议往往也比较雷同,如建立高效节约的生态系统、控制人口数量、鼓励可持续消费等,这些建议在理论上并不存在错误,但缺乏可操作性.3 相关修正3.1 概念修正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使其理论更加客观合理,使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应对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做必要的修正和扩展.1)消费性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理论中所涉及的生态足迹概念实际上是指消费性生态足迹,即区域内人口消费的生物生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相应地可以定义消费性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即为生态赤字,相反为生态盈余.对比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全球生态足迹能够对范围内资源消耗的公平性比较,分析区域生态足迹对全球生态系统承载压力的贡献.2)生产性生态足迹.某区域每年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物量所需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可定义为生产性生态足迹,相应地可定义生产性生态足迹赤字或盈余.3.2 结合其他指标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指标的判定,在计算生态足迹时可结合GDP、综合压力指数等相关概念,从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以此克服生态足迹所产生的生态偏向性.3.3 时间序列修正可将经验模态分析法(EMD)引入生态足迹模型,用时间序列代替单一时间节点,通过不同组分的长时间序列的动力学分析机制以及内在演化规律,建立带有周期波动性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另外,也可将EMD 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素的研究.4 结论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人口对生产性资源需求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客观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区域层面与全球层面的研究,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另外,生态足迹模型作为定量分析环境负荷和研究可持续的一种工具,有助于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生态足迹分析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指标单一、分析不全面等.另外,基于人口消费量建立的生态足迹,用于区域生态系统时,有时不能真正反映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时也存在误差.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有必要对生态足迹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扩展,如加入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态足迹的概念,另外,可以考虑将生态足迹与GDP、综合压力指数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从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生态足迹的偏向性,必要时还可以引入EMD 等动力学模型,通过时间序列的动力学分析机制将生态足迹由单一化模型转换为带有周期波动的模型,从而使生态足迹模型更客观.最后,鉴于生态足迹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可持续性尺度的相关问题,因此应考虑建立生态足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参考文献:[1]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理论与分析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5(6):630- 1.[2] 李利峰,成升魁.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375-382.[3] 王书华.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0.[4] 张志中,徐中民.中国西部12 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99.[5]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89-295.。
生态足迹理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局限性研究

工程 技术
理论前沿
2 0 1 5 年3 月 ・ 2 8 5・
生态足迹理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局限性研究
耿 家营 董洪光
( 安徽 淮南市安徽理 工大学北校 区经济与管理 学院,安徽 淮南 2 3 2 0 0 7 )
摘 要 : 生态足迹理论是近些年发展起来 的研 究环境可持续发展程度 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在发展过程 中,得到 了不 断完善 。 不过 ,理论 目前还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 ,如理论模型过 于静 态,对 区域环境的评价 不够客观 等。 因此 ,对生 态足迹理论进行 了深 入探 讨并提 出一些修正意见 。
即全球公 顷 ( a ); ( 4 )各类型 的土地之 间是互斥 的,生产过 4 结 论 生态足迹理论是通过研究人类对生物资源需求来计算 出生 程 中没有交叉 , 通过加权平均可 以算出相关的生产性土地面积 。 态赤字 ,通过计算消 费物 的产量计算生态承载力 。该理论科学 1 . 3 生 态 足 迹 的计 算 地计算 了地 区生态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但是 由于理论 自身 生态足迹 的计算公 式为 : 和操 作过程 中的一 些缺陷 ,需要 我们在运用 时进行深入探 究, E F = N  ̄ e f = Ⅳ× ∑, ; / P i 探寻 出科学 的计算方法 ,为政府制定政策服务 ,为地 区可持续 t il f 公式 中 : E F为 总 的 生 态 足 迹 : N 为 人 口数 ; e f为 人 均 生 发 展 服 务 。 态 足迹 ; C ; 为第 i 种 产 品的人均 年消 费量 ; P i 为第 i 类 产 品的 参 考 文 献 世界平均产量 ; r i 为 当量 因子 : i 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 【 1 ] J u s t i n Ki t z e s ,M a t h i s Wa c k e r n a g e 1 . An s we r s t o c o mmo n 1 . 4生态承载力 的计算 q u e s t i o n s i n E c o l o g i c a l F o o t p r i n t a c c o u n t i n g [ J ] . E c o l o g i c a l I n d i c a t o r s ,2 0 0 9 ,( 9 ):8 1 2 . 8 1 7 . 生态承载 力的计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式为 :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社会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的使用与消耗,以及该资源使用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衡量模型,代表了对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的评估与分析。
生态足迹理论最早由加拿大学者马思璐(Mathis Wackernagel)和威廉·丁兹尔(William Rees)在1996年提出,并于1997年在国际期刊《自然》上首次发表,并迅速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与研究。
生态足迹理论主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耗损,影响地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生态足迹理论已经成为了环境科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对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合理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主要概念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是指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资源利用负荷的一种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和水资源的需求量。
生态足迹的计算包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如食品的生产、交通运输、住宅建设、废弃物处理等。
而地球的生物产能则是指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可再生资源量,包括土地、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足迹由于把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资源的影响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在一起,因此成为了评估地球环境的重要指标。
生态足迹的评估不仅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情况,而且还能够说明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
研究现状自生态足迹理论提出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学者们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
也有一些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了生态足迹的评估和应用实践。
主要包括:全球生态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等。
这些机构通过对不同地区、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评估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耗竭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近年来,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手段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并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广泛应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评价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分几个方面介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消费项目的的完善,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与具体社会、经济、技术指标相联系,时间序列生态足迹的计算及其他研究进展;介绍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最后,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人类要 维 持 生 存 ,必 须 消 耗 自然 界 提供 1 的各 种 资源 ( 各种 自然 产 品和 服务 ) ,人类 消费 的 绝 大多数 资源 、能源及其 所产生 的废弃物 的数量是
可确定 的。
( )应 用 于人 类 消 费 的 生 物 资源 数 量 的 多少 2
初 级生产力 计算等 理论基础 上 ,它用 一种生 态学 的 方 法将人类 活动影 响 表 达为 各种 生 态空 间 的 面积 ,
21 0 0年 2月
已知 人 口 ( 个 个 人 、一 个 城 市 或 一 个 国 家 ) 的 某
世 界各 国可 持续发展 程度进 行度量 ,一方面 是世界 性可 持续发 展合作 的重要基础 ,另一 方面是诊 断 区 域开 发及其 是否健康 运行 的标 准… 。 2 0世纪 9 0年 代 以来 ,国际 上相 继 提 出 了一些
环境科 学导刊
2 1 ,2 ( ) 5一l 0 0 9 1 :1 9
C5 N 3一lO / IS 6 3— 6 5 2 5 X S Nl7 9 5
生 态足 迹 模 型 的 缺 陷及 改进 研 究进 展
普 连仙 。吴学灿
( .云南 大学生命 科学学 院 ,云南 昆明 6 0 9 ; .云南 省环境科 学研究 院 ,云南 昆明 ,60 3 ) 1 50 1 2 50 4
摘 要 :从 生态足迹 的基 本理论 出发 ,总结概括 了生态足迹假设 条件及 模型 的缺 陷 :生 态偏 向性 ;估
算遗 漏性 ;分析静 态性 ;土地 “ 质” 的 不均衡 性 。综 述 了生 态足迹 分 析模 型相 关问题 改进 的 国 内外研 究
进展 ,并对今 后研 究 中应加 强的几 个方 面进 行 了总结 。
1 生态足迹 相关理 论 1 1 生态足迹 的概念 .
生态足迹 模型所 有指标 的定义都 是基于生 物生 产性 土地 的概 念 ,所 谓生物 生产性 土地是指具 有生 物 ( )生产 能力 的土 地 或 水 体 。地 球 表 面 的 生 态 物生产 性土地 可具 体分 为 6类 ,即耕地 、牧 草地 、 林 地 、水域 、建筑用 地和化石 能源地 ¨ …。 为 了对人 类 自然 资源 的需 求和 自然资源 的再生 能力进 行数 量分 析 ,R e 和 Wak r nl 提 出生 es c eg a 等 e
收 稿 1期 : 09—1 5 3 20 0—1 作 者 简介 :普 连 仙 ( 9 6一) 18 ,女 , 彝 族 ,硕 士 , 专 业 方 向 生态学。
公顷 ( 或英亩 )表示 。
( )各种 土地 的作 用 ( 4 提供 资 源 、消 纳废 物 )
一
1 — 5
环境科 学导刊 第 2 9卷 第 1 期
—
特定 人 口对环 境 的影 响规模 ,也代表 既定技术 条件
和 消费水平下 特定人 口持续 生存下去 对环境提 出 的
需求 。
12生态足迹模 型 的基本假设 .
Aln的 “ l e 可持续性 的晴雨表 ” ( a m t f u— Br e r s o eo S
t nbly a ait)模型 等 ,生态 足迹模 型就是 其 中最具 i i 代表性 的一种 。
进 而判 断人 类 的 发展 是 否 出于 生 态 承 载 力 的 范 围
直接 与能够 产生这些 资源 和吸纳人类 排放废 物的生
态生 产性土 地面积有 关系 。 ( )将 不 同 类 型 的生 态 生产 性 土地 面积 ( 3 耕 地 、林地 、草地 、化石 能 源地 、建 筑用 地 、水 域 ) 按照 其生产 力折算之 后 ,可 以用 同一 单位 ,即全球
岸渔业 所 要求 的海 洋 生 态 系 统 面 积 。在 此 基 础 之上 ,加拿大 生态经济 学家 R e E于 19 es W 9 2年 提 出生 态足迹概 念 ,之后 在 Wak rae 的协 助 下 cengl
将其 完善 和发展 为生态 足迹 模 型。 生 态足迹是 指在一定 的技术 条件下 ,能够持续 地提供 资源或 消纳废物 的 、具有生 物生产力 的地域 空间 。生 态足 迹 理 论 是 建 立 在 能 值 分 析 、生 命 周期评估 、全球 资源动态模 型 、世 界生态 系统 的净
直观 的 、较易于定量评价 的方法及 模型 ,如 D l a y和
生态 足迹是生 产这些 人 口所 消费 的所 有资源 和吸纳
这些 人 口所产 生 的所 有废弃 物所需要 的生物生 产性 土地 的总 面积 。它 既是既定技 术条件 和消费水 平下
Cb 提 出的 “ 持续 经 济福 利 指数 ” (S W) , ob 可 IE cb o b等提出的 “ 真实发展指 标 ” ( P )3,Pect G I[ j rso t
态足迹 理论基 于如下几个 解释 :
国际上关 于生 态 足迹 的研 究 可 以追 溯 到 2 0世 纪7 0年代 ,O u d m E P讨论 了在能量 意义上 被一 个 城市 所 要 求 的 额 外 的 “ 子 面 积 ”( h dw ae 影 sa o r— a) s ,Js nA M 等分析 了波罗 的海哥特 兰 岛海 as o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缺 陷;改进 ;研 究进展 中图分 类号 :X 4 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6 3— 6 5 (0 0 l 0 1 0 1 7 9 5 2 1 )O 一 0 5— 5
可持续 发展是一 种全新 的发展理 念和模 式 ,对
内 ] 从具 体 的生 物 物理 量 角 度研 究 自然 资 本 ,它 消 费的空 间测度 问题 。Wak rae 于 19 cen gl 9 6年 提 出 的生 态足迹 ( cl ia f t it 的概 念是 :任 何 eo g l o p n) o c o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