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与景观恢复研究(肖文发[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课件资料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课件资料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摘要:长江上游森林林冠截留量与林分郁闭度呈正相关,当亚高山冷杉林的林分郁闭度为 0.7 时(5~7 月),平均截留率为 24%,当郁闭度在 0.3 时(5~7 月),平均截留率降为 9.5%;从枯落物持水量来看,箭竹冷杉林最大 (6.0mm),藓类冷杉林最小 (2.8mm),主要因为前者有较多的落叶伴生树种和灌木。

岷江冷杉原始林的土壤最大持水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苔藓层最大持水量比皆伐后形成的其他森林类型要大 2.3~17.2 倍,从而具有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植被对径流的影响初步结论是,森林大流域的年径流量常常大于少林或无林流域的径流量;不同采伐强度径流量比较是皆伐迹地>择伐迹地>原始森林。

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蒸发散研究比较显示,长江上游森林的相对蒸散率较低,为 30%~40%,这主要是由于海拔较高,降水量大所致。

关键词:林冠截留;枯落物持水量;径流量;相对蒸散率中图分类号:S7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5-0451-06长江上游(宜昌以上)占长江流域面积的 50% 以上,控制流域面积约 100万km2,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地势地貌陡峻、河流比降巨大,降雨丰沛且强度大,长江上游分布的森林植被成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生态屏障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尽管长江洪灾发生有气候方面的客观原因,但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中上游地区森林过度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引起水土流失加剧和江湖、水库淤积,降低了调蓄洪能力,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长江上游天然林由于遭到长期过量采伐,面积锐减,质量下降,仅川西林区天然林面积在 1985 年至 1995 年的 10 年间减少了 35.1%,而人工更新的森林面积有限,结构不合理,致使长江上游森林的生态功能尤其是水源涵养功能不断削弱,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江河含沙量急增,严重影响到长江上游社会经济发展,也是造成长江中下游水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研究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研究作者:刘江帆唐臣臣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22年第05期摘要:为了解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整体情况,采用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和专家评估等方式对已实施的植被生态恢复典型项目进行评估,研究认为人工干预有利于加快消落区植被自然生态恢复,且已初步形成了多个技术工程方法和运行管理机制。

结合生态恢复现状及制约因素,根据不同消落区定位提出了植被生态恢复的目标和恢复路线。

从编制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具体实施方案、形成生态恢复成套技术体系、完善消落区后续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管理机制;评估中图法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三峡水库消落区特指三峡工程因防洪与发电需要人为调节水位消涨,而在库区四周形成从陆地到水域的生态交错区,是一种特殊的湿地生态系统。

三峡水库原有消落带历经上万年演变而成,土壤基质较为简单与稳定,植被类型复杂,功能多样。

而三峡水库消落区消涨幅度大,空间变化大,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冲击。

根据《三峡工程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分项规划《消落区生态恢复规划》,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措施以保留自然状态保护为主,促进生态系统自然发育,同时在部分类型消落区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污染处理、传染病源控制和岸线环境综合整治,以有效改善消落区生态环境。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由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公司等各类主体参与示范工程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分析评价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实施效果,对后续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生态恢复现状现阶段已实施的示范工程主要位于重庆市各区县以及湖北省秭归县,《消落区生态恢复规划》提出的20个项目均已在2011—2013年间实施。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重庆市环境科学院、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相关的科研。

本次研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现场调研,并通过查看档案资料、专家评估、座谈讨论及会议讨论等方式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恢复项目技术、组织实施与管理、项目定位和总体设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课件新人教版

2022届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课件新人教版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 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名师技法] 湿地成因,思维构建
二、湿地资源问题 1.表现: (1)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 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名师归纳] 天然湿地数量减 生态功能和 抵御自然灾害 少、质量下降 → 效益下降 → 的能力降低
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森林面积更广
B.光合作用更强
C.年平均气温更高 D.温室气体更少
2.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 NPP 差异的主要原
因是( )
A.气温日较差不同 B.年降水量不同
C.日照时间长短不同 D.绿色植物总量不同
解析:考查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及其差异。第 1 题, 读表可知森林面积相差不大,A 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的 NPP 平均值比温带森林高, NPP=GPP-自养呼吸消 耗,说明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光合总量,即总初级生产 力( GPP)大,所以光合作用更强,B 正确;与年平均气温、 温室气体多少关系不大,C、D 错误。故选 B。第 2 题, 由上题可知,NPP 平均值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NPP= GPP-自养呼吸消耗,造成森林、河湖、海洋三系统 NPP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 5 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解题思路]
D.①④
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森林生态恢复》PPT课件

《森林生态恢复》PPT课件

整理ppt
18
三、林火迹地的恢复策略
3.中度火烧区恢复概况
中度火烧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指采取人工辅助更新措施 , 使幼苗根系扎到土壤中 , 战胜草类 、灌木 , 为森林的自 身繁育创造良好环境条件的更新方式 。人促更新分手工促进和机械促进。与天然更 新相比在开始形成的杨桦林中 , 针叶林所占的比例明显提高 。
整理ppt
19
三、林火迹地的恢复策略
4.重度火烧区恢复概况
重度火烧区天然更新 乔木、灌木和草本基本死亡 , 土壤有机质几乎全部烧掉, 上层林木消失 , 郁闭度降低 ,首先侵入旱生和固氮的草本植被,后喜阴地被物增多。在火前有杨桦的林地上定 量的杨桦等萌生枝条,后形成杨桦为主的阔叶林。最终环境趋向原貌稳定 。
整理ppt
27
四、林火迹地恢复案例
3.火烧区恢复现状
“2016年完成中幼林抚育32万亩,完成计划的100%;完成补植补造生产任务3.5万亩 ,人工造林9000亩。”
——摘自大兴安岭日报/2017年/5月/14日 《扩大森林生态效益 保住职工“金饭碗”十八站林业局筑牢林区生态屏障》
大兴安岭——十八站全景航拍视频(时间:2017年)
整理ppt
12
二、火干扰对森林的影响
2.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2 森林火灾产生的影响
森林火灾带来的危害:
烧毁林木
烧毁林下植物资源
危害野生动物
引起水土流失
引起空气污染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整理ppt
森林有益火的作用: 烧除减少林地可燃物 控制病虫、鼠害 促进森林天然更新 促进灌木生长 改善野生动物栖息环境
2.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2.1 森林火灾的发生条件

三峡水文化研究

三峡水文化研究

这一段文字揭示了三峡水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仪式, 表达对水的敬畏和感激,这体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力量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视。
摘录三:“三峡水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他们用诗词歌赋赞美水的美丽与力量,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这一段文字展示了三峡水文化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三峡地区的美景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激发了无数文人的创作灵感,他们用自己的笔墨,将三峡水文化的魅 力传承下来。
三峡水文化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地区
重要
研究
研究
问题
历史
这些
三峡
文化
三峡 水资源
进行
文化
发展
包括
深入
保护
探讨
书中
内容摘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峡水文化研究》是一本全面、深入地探讨三峡地区水文化的学术著作。该书以三峡地区的水 资源、水环境和水利用为核心,结合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三峡水文化进 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书中还对三峡水文化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灾害防治等。
在这些问题上,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为三峡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文 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峡水文化研究》不仅是一部关于三峡水文化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地方 文化研究成果。该书对于深化我们对三峡地区水文化的认识,推动三峡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三峡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更是一种凝聚了三峡人民智慧和情感的文化现象。通过 阅读这本书,我对三峡水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加敬佩三峡人民在 治水过程中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基于GIS的安徽省森林资源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

基于GIS的安徽省森林资源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

基于GIS的安徽省森林资源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吴海中;胡和兵;李琼【摘要】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2010-2016年安徽省林业面积、森林面积、活立木总蓄积量、森林蓄积量的区域分布格局和重心移动规律,探讨重心移动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①安徽省森林资源地域差异明显,皖西南林区和皖南林区具有绝对优势.②选取的4个指标的重心移动路径有区别,但整体上看安徽省森林资源向西北方向移动.③在重心转移轨迹上,指标(如森林蓄积量)重心移动距离可以反映该指标在移向地区增长幅度值.④政策方面的因素是安徽省森林资源扩张的重要驱动因子;林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人工造林及民众保护森林意识的提升,是安徽省森林资源得到稳定提升的原因.【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0)009【总页数】7页(P79-85)【关键词】森林资源;空间演变;重心转移【作者】吴海中;胡和兵;李琼【作者单位】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100;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100;池州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池州24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7十九大报告明文指出:要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健全森林休养生息制度。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森林资源有很多功能,如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止某些自然灾害等方面。

探明安徽省森林资源区域分布状况及时空演化过程,对安徽省森林资源规划和布局意义重大。

在安徽省森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人均森林面积较低,严守林业生态红线面临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对安徽省森林资源时空演化的研究尤为迫切。

当前,对于森林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碳储量、森林覆盖率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等方面。

如范小杉等对北京市森林资源资产存量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展开核算与分析[2]。

刘兆丹等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研究近20多年来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的动态特征[3]。

邱微、陈哲华等利用对森林覆盖率的影响要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和模型预测[4-5]。

森林涵养林-参考文献

森林涵养林-参考文献

[1]杨洪学. 阿什河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5.[2]莫菲,李叙勇,贺淑霞,王晓学. 东灵山林区不同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评价[J]. 生态学报,2011,17:5009-5016.[3]赵阳,余新晓,吴海龙,宋思铭,黄枝英.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J]. 水土保持学报,2011,06:148-152.[4]高岗. 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5]陈引珍.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及其保土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6]王鹏程. 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7]胡淑萍. 北京山区典型流域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8]华华. 湘西山地不同林地类型水源涵养与固土保肥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9]吴迪. 九龙山不同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10]王友生. 北京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森林覆被变化的水文生态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11]吕锡芝. 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12]刘学全,唐万鹏,崔鸿侠. 丹江口库区主要植被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59-63.[13]张彪,李文华,谢高地,肖玉. 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计量方法[J]. 生态学杂志,2009,03:529-534.[14]寇韬,李春燕,宫照红,赵垦田. 水源涵养林研究现状综述[J]. 防护林科技,2009,05:59-62.[15]韩春华. 阿什河上游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16]王清华. 植被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4.[17]李传文. 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效应及评价[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6,02:1-3.[18]李文华,李芬,李世东,刘某承.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自然资源学报,2006,05:677-688.[19]张理宏,李昌哲,杨立文. 北京九龙山不同植被水源涵养作用的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01:18-21.[20]王树森,余新晓,罗于洋,赵广亮,杨君,海龙. 人工造林对八达岭森林植被木本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S2:155-159.[21]胡淑萍,余新晓,孙庆艳,王小平,秦永胜,陈俊崎. 北京山区优势针叶树种侧柏适地性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S2:112-116.[22]陈丽华,杨新兵,鲁绍伟,孙庆艳,肖洋,王宇. 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耗水分配规律[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S2:182-187.[23]鲁绍伟,刘凤芹,余新晓,樊金栓,杨新兵,李春平. 北京山区不同密度油松结构与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8,01:117-121.[24]鲁绍伟,刘凤芹,余新晓,王树森,杨新兵,李春平. 华北土石山区不同造林密度的油松林结构与功能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09:144-149.[25]王晓学,沈会涛,李叙勇,景峰. 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多尺度内涵、过程及计量方法[J]. 生态学报,2013,04:1019-1030.[26]万丽,刘昀东,丁国栋,高广磊,梁文俊,安云,贺宇. 密度调控对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的影响[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3,01:27-31.[27]苏艳霞,李海毅,高婷婷. 我国水源涵养林研究概况[J]. 广东农业科学,2013,13:173-176.[28]任丽娜,王海燕,丁国栋,高广磊,杨晓娟. 林分密度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养分特征的影响[J]. 干旱区地理,2012,03:456-464.[29]翟畅,胡润田,范文义. 森林水源涵养生态效益的估算与评价研究[J]. 森林工程,2012,04:69-72.[30]李金良,郑小贤. 北京地区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 林业资源管理,2004,01:31-34.[31]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J]. 山地学报,2004,04:483-491.[32]张卓文,廖纯燕,邓先珍,刘刚,陈玉生. 森林水文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湖北林业科技,2004,03:34-37.[33]陈仁升,康尔泗,杨建平,张济世,王书功. 森林水文生态效应若干争论问题讨论[J]. 冰川冻土,2002,06:799-805.[34]高成德,余新晓. 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05:78-82.[35]寇韬,李春燕,宫照红. 水源涵养林研究现状综述[J]. 西藏科技,2010,06:69-72+77.[36]顾宇书. 水源涵养林耗水、水文过程及其结构[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04:6-7+13.[37]王骄洋,王卫军,姜鹏,谷建才.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枯落物层持水能力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3,06:66-70.[38]李建军,张会儒,熊志祥,王传立,刘帅. 水源涵养林健康评价指标系统的结构解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07:19-26.{Reference Type}: Thesis{Title}: 阿什河流域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Author}: 杨洪学{Tertiary Author}: 赵雨森{Publisher}: 东北林业大学{Type of Work}: 硕士{Year}: 2005{Keywords}: 阿什河流域;水源涵养;持水性能;3S技术{Abstract}: 本文以森林水文学为理论基础,以阿什河流域10个主要林分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枯枝落叶层、土壤层持水、保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以阿什河流域水系图、1:10万标准地形图、TM卫星遥感图像、野外GPS测点等资料为基础,运用GIS进行分析、处理,同时结合各林型持水性能研究的试验结果,把常规的基础研究推广到了流域的大尺度空间范围。

基于网络评论数据的国家森林公园生境认知模式

基于网络评论数据的国家森林公园生境认知模式

第 21 卷
第4期
姜 瑞 森林公园生境认知模式
1 47
2 结果与分析
叶阔叶林、 原始针叶红松林、 湿生植物群落、 灌
2 1 生境认知因子
特色度、 垂直结构丰度、 径级 3 个因子得分均高
丛草甸得到了一定认知 ( 图 2A ~ D) ꎮ 五营的物种
hit edu cn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4期
姜 瑞
朱 逊
高 铭: 基于网络评论数据的国家森林公园生境认知模式
1 45
随着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旅游的有序开展ꎬ
台ꎬ 使用八爪鱼爬虫软件爬取 2012 年 10 月 5—22
habitatsꎬ Korean pine forests have the highest cognitive intensity and more manners. High habitat quality
has the propelling role in habitat cognitionꎬ while users in the low ̄quality habitats tend to pay more
上传的图文内容并进行识别与分析 [12-13] ꎮ 本研究
通过分析网络数据ꎬ 探究使用者对于森林生境的
依据界定标准ꎬ 利用内容分析法将图片数据转
化为类型变量并编码ꎬ 获取使用者对森林生境空间
认知规律ꎬ 提出自下而上的图片内容分析框架ꎬ
认知的偏好ꎮ 对定量指标进行信度检验ꎬ 基于标准
反映公众如何认知森林ꎬ 并针对性地提出森林公
Keywords: forest parkꎻ forest habitatꎻ preferenceꎻ network comment dataꎻ cluster analysi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