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细菌,引起海鲜中毒性胃肠炎。
本文将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弯曲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根据其群体特征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型和血清型。
副溶血性弧菌通常在海洋中广泛分布,主要寄生在贝类和海鱼体内。
此外,也可以在淡水和土壤中找到。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要求较为特殊,一般需要30℃-37℃的温度,适中的盐度和适宜的pH值。
由于其生长条件特殊,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生长在过度空气饱和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溶血素。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引起感染。
其主要污染源包括生鲜海产品(如海鲜、贝类等)、淡水鱼和蔬菜等。
生鲜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海洋或淡水环境中存在的细菌感染鱼和贝类,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感染。
另外,不正确的存储和处理方式也会导致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繁殖和生长。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发病一般在感染后6-24小时内开始,并持续数天至一周。
对于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敗血症和败血症性休克等。
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的感染风险,现在广泛应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传统的培养方法依靠将样品进行预处理后,直接在培养基上进行选择性的富集和挑选,以获取纯种菌株。
然后通过产气鉴定、生化鉴定和血清鉴定等方式,确定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
尽管这种方法在一些情况下比较可靠,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并且会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CR、实时荧光PCR、基因芯片等。
这些方法能够快速、灵敏地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并且可以对不同的血清类型和生物型进行鉴定。
此外,基因芯片技术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
然而,这些方法在操作上较为繁琐,并且有一定的设备和技术门槛。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01
02
03
采用适当的生物安全防护措 施,如穿戴防护服、戴手套
、口罩等。
对实验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 ,防止交叉污染和环境污染
。
04
05
定期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 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
隐患。
废弃物处理与环保要求
建立废弃物处理制度,对实 验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 理。
04
遵守环保法规和相关标准, 确保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符合 环保要求。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汇报人:XX
• 引言 • 病原学特性 • 检验方法与步骤 • 临床意义与解读 •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 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 制
提高对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的防控意识和能 力
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 检验方法和诊断标准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
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质量 控制意识。
对实验仪器进行定期维护 和校准,确保其处于良好 状态。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采用标准化的实验方法和 操作程序,减少实验误差 。
生物安全管理与防护
对实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 训,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意
识。
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明 确实验室人员的食品卫生管理,防止海产品污染;避 免食用未经煮熟的海产品;加强个人卫生 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对于食品加工人员 ,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防止带菌者污染 食品。
05
实验室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
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 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 记录等。
抵抗力与传播途径
抵抗力
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广泛分布于海水、海底泥沙、浮游生物和鱼贝类中的海洋性细菌,为海产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尤其是在夏秋季节的沿海地区,经常由于食用带有大量副溶血性弧菌的海产食品,引起爆发性食物中毒。
在非沿海地区,因食用此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中毒者亦时有发生。
为保障食品卫生质量和食用安全,根据副溶血性弧菌的特性,进行下列检验,以便鉴别诊断。
第一节副溶血性弧菌标准的检验方法一、检验方法(一)操作步骤1. 分离培养:首先称取样品25g,加225mL3.5%灭菌盐水,用均质器打碎或用乳钵磨碎,接种氯化钠琼脂平板和嗜盐性琼脂平板各一个,同时取10mL加入100mL增菌液中,放37℃8~16h培养后,涂上述平板进行分离,37℃培养18~24h取出观察,挑取可疑菌落,转种3.5%氯化钠三糖铁斜面,37℃、24h观察结果。
2. 涂片镜检:将三糖铁培养基上反应可疑者即底层变黄(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上层斜面不变(乳糖、蔗糖不分解)、有动力、不产生硫化氢,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形态。
3. 嗜盐性试验:将上述可疑培养物分别接种不同含量的盐胨水(0%,3%,7%,10%)于37℃24h培养后观察生长情况,在无盐和10%盐的胨水中不生长,在3%和7%盐的胨水中生长良好者,继续进行下列有关试验。
4. 生化试验:分别接种下列各类生化培养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甲基红、靛基质、V-P,赖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硫化氢及溶血性试验,放37℃培养,除V-P、靛基质和甲基红试验培养48h后加试剂观察外,其他均在24h观察结果。
5. 动物试验:将上述符合各类反应的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5%氯化钠胨水,经37℃、16~18h培养后,小鼠腹腔注射0.3mL,观察2~3d,将死亡小鼠进行解剖作分离培养。
(二)检验程序图6-1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程序二、结果分析判定及注意事项(一)样品处理采样时应注意首选准备好灭菌用具及容器,以无菌手续取有代表性的样品,样品必须尽快送检,不宜存放时间过长,副溶血性弧菌在适宜温度下繁殖较快,但不适于低温生存,在寒冷的情况下容易死亡,防止待检材料冷冻,以免影响检验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微课件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2—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1
• • • • 流程图 增菌 分离 纯培养
— 3—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微生物学检验
依据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
试述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琼脂平板上的典型菌落特征
— 11 —
智慧职教 /portal/
校本资源库 / 参考网站: /
分离 纯培养
初步鉴定
结果与报告
确定鉴定
定性 定量
— 5—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流程图源自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6—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增菌
无菌操作 称量或量取 均质
液态样品,不需均质,振荡混匀即可;
鱼类和头足类动物取表面组织、肠或鳃;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8—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纯培养
挑取 3 个或以上可疑菌落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9—
检验程序及操作要点
初步生化鉴定
确定生化鉴定
革兰氏染色试验 氧化酶试验 动力试验
三糖铁(TSI)试验 嗜盐性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10 —
贝类取全部内容物,包括贝肉和体液; 甲壳类取整个动物,或者动物的中心部 分,包括肠和鳃。
选择性增菌液
及时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检验操作程序及要点
— 7—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与传播
分布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分布在近海岸的海 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尤其在温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沿海水 域更为常见。
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被污染的 海产品,尤其是生的或未煮熟透的鱼 、贝类等传播给人类。此外,也可通 过直接接触带菌的水或食物传播。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
结果报告
根据检测结果,撰写并提交检测报告。
04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应用 与意义
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食品生产过程监控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是食品安全监 控的重要环节,用于确保食品在 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
安全。
食品质量评估
通过检测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数 量和种类,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性,确保消费者健康。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数据可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促进 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
05 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的挑战 与展望
当前面临的挑战
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常用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方法,如培养法、免疫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存在灵敏 度不高、特异性不强、操作繁琐等问题,难以满足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
分离培养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检测时间较长,且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
免疫学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 异性结合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包括 间接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 点,但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 果。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利用DNA或RNA的特异性序列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如聚合酶 链式反应(PCR)、基因芯片等。
检测规范
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学检测

品种名称:3%氯化钠溶液
应用: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学检测。
副溶血性弧菌,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食品。
微生物图鉴:
原理:
氢氧化钠为PH值调节液。
培养基配方(L)
氢氧化钠30g
最终pH7.20±0.2
使用方法
1、称取本培养基30g,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1 L,搅拌加热煮沸至完全溶解,分装三角瓶,121℃高压灭菌15min备用。
2、用含有3%氯化钠溶液的5%甘油溶液冲洗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斜面培养物获得菌悬液。
质量控制:
下列质控菌株接种后于20-25℃培养45min结果如下:
质控菌名菌号生长状况
副溶血性弧菌ATCC17802 菌落变化在±50%
贮存:贮存于避光、阴凉干燥处,用后立即旋紧瓶盖。
贮存期三年。
规格: 250g。
KJ01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典型的副溶血性弧菌在TCBSL呈圆形、半透明、 表而光滑的绿色菌落,用接种环轻触,有类似 口香糖的质感,直径2mm--3 mm 。
纯培养
挑取三个或以上可疑菌落,划线3 %氯化钠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平板,36 ℃ 土l ℃ 培养 18h--24h.
初步鉴定
氧化酶试验 挑选纯培养的单个菌落进行氧化酶试验,副溶血性弧菌为氧化酶 阳性。 涂片镜检 将可疑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形态。副溶血性弧 菌为革兰氏阴性,呈棒状、弧状、卵圆状等多形态,无芽胞,有 鞭毛. 3﹪氯化钠三糖铁琼脂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接种3 %氯化钠三糖铁凉脂斜面并 穿刺底层,35 ℃ 士1 ℃ 培养24h 观察结果。
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
致病因子: 1、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肠毒素 2、耐热相关溶血素TRH,与TDH 相似。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1、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多形态杆菌, 无芽孢单端鞭毛、两端浓染。杆状、棒状、甚
至球状、丝状等
革兰染色阴性兼性厌氧菌,无芽孢, 有鞭毛
菌体为多形态杆菌 或 稍弯曲弧菌
3 %氯化钠三糖铁琼脂中的反应为底层变 黄不变黑,无气泡,斜面颜色不变或红色 加深,有动力。
嗜盐性试验
挑取纯培养的单个可疑菌落.分别接种于不 同氯化钠浓度的胰胨水,36 ℃ 士1 ℃ 培养 24h 观察液体混浊清况。 副溶血性弧菌在无氯化钠和10%氯化钠的胰 胨水中不生长或微弱生长,在7 %氯化钠的胰 胨水中生长旺盛.
检 查
副溶血性弧菌
一.副溶血性弧菌的概述
副溶血性弧菌(Bibrio Parahemolyticus),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致可食物中毒,也称嗜盐 菌食物中毒,主要翻版海产品。临床上以急性 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本病多在夏秋季发生于沿海地区,常造成集体 发病。近年来由于海鲜空运,内地城市病例也 渐增多。此菌对酸敏感,在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 可杀死;对热的抵抗力也较弱。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课件

在37℃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 有细菌生长。
分离培养
分离培养基
在SS(Salmonella Shigell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副溶 血性弧菌在此培养基上呈现绿色菌落。
菌落形态
观察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特征,以初步判断是否为副 溶血性弧菌。
生化鉴定
氧化酶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为阳性结果。
基因测序
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 为副溶血性弧菌。
快速检测方法
Hale Waihona Puke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在试纸条上,当与样品中的 副溶血性弧菌抗原或抗体结合后,会出现显色反应,判断是否为副溶血性弧菌。
生物传感器
利用生物传感器技术,将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在传感器上,当 与样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结合后,会产生电信号或光信号,通过信号的强弱判断 副溶血性弧菌的浓度。
消毒处理
对接触过患者的物品和 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加强监测
加强食品和水质的监测 ,及时发现并控制副溶
血性弧菌的传播。
消毒与灭菌方法
高温消毒
将食品或物品加热至70度以上 ,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消毒。
紫外线消毒
使用紫外线灯对空气和表面进 行消毒。
化学消毒
使用漂白粉、酒精等化学药剂 进行消毒。
煮沸消毒
将水加热至沸腾状态,持续一 段时间进行消毒。
培养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 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适宜温度 为37°C,适宜盐浓度为2-4%。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传染源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来自海 产品,如鱼类、贝类、甲 壳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溶血弧菌及其检测方法
1.副溶血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又称嗜盐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革兰氏阴性多形态杆菌或稍弯曲弧菌。
本菌嗜盐畏酸,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3%~6%食盐水繁殖迅速,每8~9分钟为1周期,低于0.5%或高于8%盐水中停止生长。
在食醋中1~3分钟即死亡,加热56℃5~10分钟灭活,在1%盐酸中5分钟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是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所致,主要来自海产品或盐腌渍品,常见者为蟹类、乌贼、海蜇、鱼、黄泥螺等,其次为蛋品、肉类或蔬菜。
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主要病理变化为空肠及回肠有轻度糜烂,胃粘膜炎、内脏(肝、脾、肺)淤血等。
已知副溶血弧菌有13种O抗原及65种K抗原,据其发酵糖类的情况可分为5个类型。
各种弧菌对人和动物均有较强的毒力,其致病物质主要有分子量42000的致热性溶血素(TDH)和分子量48000的TDH类似溶血毒(TRH),具有溶血活性、肠毒素和致死作用。
2.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
(1)溶血性试验
我妻氏用高盐血琼脂培养基,在限定的条件下培养副溶血性弧菌时出现的溶血反应,称此溶血性能为“神奈川现象”。
此试验要求是用人或兔的新鲜红血球制备高盐血平板,经37℃、24h培养,如在单个菌落周围呈现透明溶血环或在菌落下面有明显溶血者,为“神奈川现象”阳性,若不出现透明溶血环或无明显溶血者,为“神奈川现象”阴性。
有致病性的副溶血性弧菌,多数为神奈川现象阳性,但亦有少数为阴性。
(2)血清学试验
副溶血性弧菌有三种抗原,即O抗原(菌体抗原),K抗原(荚膜抗原)及H抗原(鞭毛抗原),其中血清学分类上有意义的是前两者:O抗原有13种血清群,K抗原有65种血清型。
进行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学鉴定时,可用O抗原分群,将18-24h的培养物,用3%食盐水作成较浓的菌悬液,121℃高压1h或100℃煮沸后,用此菌悬液进行O抗血清玻片凝集
试验,同时用无菌生理盐水作对照,如O凝集反应阳性时,可用不经加热的菌悬液进行K抗血清玻片凝集反应分型判定。
天津生物芯片公司的诊断血清产品覆盖了该菌所有的O血清群及K血清型。
【推荐产品】
(3)核酸扩增试验
所有副溶血弧菌分离株都含有不耐热溶血毒素(TLH),这种溶血素是副溶血弧菌所特有的,因此它的编码基因tlh基因常被用作检测副溶血弧菌的靶基因。
而tlh并不是一个毒素基因,真正与致病相关的是副溶血弧菌的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溶血相关溶血素(TRH),因此它们的编码基因tdh、tlh基因常被用作副溶血弧菌致病性检测的特异基因。
基于此,天津生物芯片推出一系列常规PCR试剂盒及荧光PCR试剂盒。
1)常规PCR:鉴定标准是通过电泳来判断是否有扩增的核酸片段以及扩增产物的大小是否正确。
【相关试剂推荐】
2)实时荧光PCR:通过对实时荧光PCR反应的每一个循环产物进行荧光信号的实时监测来判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