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_方法与发展趋向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

政治学中的政治心理学引言: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政治行为和政治思维的学科,它探索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选民行为、政治意识形态、领导力、群体动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通过探讨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展示政治心理学在政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1 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实体(如国家、政党、领导人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政治认同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起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塑造个体的政治偏好、参与意愿和投票行为。
1.2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和内化政治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政治知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于个体的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它决定了个体在政治决策中的态度和行动。
1.3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信仰体系。
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具有深远影响,它可以决定个体对于政策的支持或反对,以及对于政治领导人的评价和选择。
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1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和解释政治心理学的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可以利用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方法,从而揭示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过程。
2.2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是政治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深入分析个体或群体的具体案例,以了解和解释其政治行为和思维模式。
案例研究可以通过访谈、观察和文本分析等方法,从而深入挖掘个体和群体在政治决策和行动中的心理动因。
三、政治心理学在实际政治中的应用3.1 政治宣传政治心理学为政治宣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了解选民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政治宣传可以针对选民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念,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和口号,从而更好地吸引选民的支持和认同。
3.2 领导力研究政治心理学为领导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方法。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湘潭大学

第一章测试1.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是()。
A:道德成人B:精神成人C:心理成人D:立德树人答案:ABCD2.思想政治心理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适性。
A:对B:错答案:B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的研究B: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C: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D: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心理素质的研究答案:ABCD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一样,成为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A:错B:对答案:A5.心理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区别有()A:方法不同B:理论基础和背景不同C:功能不同D:对象的地位不同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A:错B:对答案:A2.工作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A:错B:对答案:A3.心理品质主要包括注意品质、智慧品质记忆品质话语品质和意志品质。
A:错B:对答案:B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任何富有成效的实践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离不开良好的()保证。
A:记忆品质B:意志品质C:注意品质D:智慧品质答案:B5.()也称思维品质,使人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包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思维、灵活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
A:记忆品质B:注意品质C:意志品质D:智慧品质答案:D第三章测试1.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青春期是18-25岁。
A:错B:对答案:A2.心理转换系统、心理输出系统和心理执行系统共同构成了个体心理的完整结构, 它们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个体心理机能。
A:对B:错答案:B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A:错B:对答案:B4.社会角色是指与人的()和()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政治心理学论文选题参考1、政治心理学的视野:政治行为与人格2、构建我国政治心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3、政治心理学中的人格研究与精神分析法4、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应用研究5、政治心理学视野下的群体行为研究范式6、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评《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7、A Review of Debates within Political Psychology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8、情感与认同——政治心理学的孪生子9、论政治心理学在和平与冲突研究中的发展前景10、试论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11、人格与政治行为之关系探微——基于政治心理学视角下的一种考察12、利益互动——政治心理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视角13、米山桂三先生遺稿「政治心理学講義」草稿 (米山桂三先生追悼論文集)14、恐惧与宪政:宪政的政治心理学基础15、领导心理学与政治心理学的交叉16、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17、从理性选择理论到心理机制——论埃尔斯特的政治心理学18、政治心理学:内容、价值与方法19、“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20、政治心理学二、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大全1、政治心理学的源流与发展动向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3、官僚个体与组织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基于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与方法4、洞悉学生心态强化德育教育——兼论政治心理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应用5、人,政治,心理学(中)——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6、人,政治,心理学(上)——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7、人,政治,心理学(下)——有关政治心理学方法论问题的“圆桌讨论会”资料8、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9、政治心理学的若干例证性研究10、思想政治心理学差异同一模式的实践应用11、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浅析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12、政治心理学视阈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3、安置小区基层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14、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15、联盟凝聚力的政治心理学探究16、政治心理学中的意识形态研究17、总统人格--伍德罗.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18、政治心理学实验设计19、国际规范的违反策略——基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20、民族主义政治心理学:研究路径与理论评判三、热门政治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存在?感情?政治 : スピノザへの政治心理学的接近2、政治心理学3、政治心理学4、政治心理学5、政治心理学6、试论政治心理学的理论路径——以埃里希·弗洛姆的研究为例7、政治心理学若干原理与中国统战工作实践8、政治心理学的社会心理效应与统战工作9、浅谈中国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研究10、政治心理学视域下的弗洛姆政治思想研究11、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12、政治心理学与国际关系研究13、韩非子的政治心理学思想14、政治心理学在中国:成就、问题与展望15、政治心理学16、政治心理学的认知观17、一门有待开拓的新学科——政治心理学18、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及提高途径19、政治心理学20、政治心理学四、关于政治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1、政治心理学中的态度研究2、我国政治心理学在当前应该着重研究的若干主题3、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4、人格与政治:政治心理学领域核心关系分析5、国外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6、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分析——基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路径7、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8、腐败根源的政治心理学分析9、近二十年来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进展述评10、对引发件发生的政治心理学分析11、浅析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12、政治心理学的争辩议题述评13、官僚政治、组织自我防御与社会主义政治——一种政治心理学的阐释14、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意义15、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现状浅析16、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17、意识形态的刚性与柔性——历史上“左”倾错误发生原因的政治心理学分析18、政治心理学和心理政治学19、集体行动的易感性与自主性——关于“文革”运动扩大化的政治心理学分析20、试论政治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五、比较好写的政治心理学论文题目1、政治的リーダーの資質に関する政治心理学的アプローチ : エゴグラム分析の応用試論2、一门有待开拓的学科——谈政治心理学3、选举政治心理学:死亡忧虑4、差序与平等:政治心理学视阈下的公正感5、政治心理学6、ドナルド?R.キンダー著, (加藤秀治郎?加藤祐子訳), 「世論の政治心理学」7、河田潤一?荒木義修(編), 『ハンドブック政治心理学』, 2003年, 北樹出版8、世論の政治心理学 : 政治領域における意見と行動9、《政治心理学》一书简介10、当代军人政治社会化过程分析——政治心理学视角11、苏联举行科学会议讨论个人政治心理学问题12、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及动向13、政治心理学14、「政治心理学」誌にみる学際化の進展15、レオン?ブルムの社会的個人主義:歴史政治心理学のケ?ス?スタディ?16、政治心理学リニューアル : ポスト?モダンな政治心理を分析する17、忠誠のゆくえ--E.H.エリクソンの政治心理学-2完-18、政治心理学19、政治心理学20、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发展。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政治心理学研究综述作者:余珊珊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09期【摘要】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近十年(2005年-2014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重要概念、个体与群体心理、政治事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探讨,促进了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成熟与发展。
【关键词】政治学;心理学;政治心理学我国的政治心理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引进和借鉴外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创的,大致经历了恢复、初步发展、深入发展三个阶段。
随着核心价值、公平正义、幸福指数、满意度等概念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也兴起了一轮热潮,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著作和论文。
本文以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2005年-2014年)国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述。
1 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国内学者探讨的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包括政治心理学的定义、体系、研究对象、范式、方法论、作用、学科建设等方面。
对政治心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是推动政治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科学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扩展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1.1 政治心理学的内涵政治心理学是一门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基本定义在学界没有分歧,但不同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郑建君认为,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
同样,季乃礼也认为,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过程和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
这都改变了以往将政治心理学简单理解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政治,强调了政治学与心理学这两种学科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当今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1.2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意义这一时期,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作用或意义阐述最全面、最深刻的是学者季乃礼。
季乃礼分别探讨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方法论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说,政治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评判社会的标准(心理需求),且能够补充和修正一些重大的政治学理论;从现实意义来说,政治心理学研究能够预防社会危机发生和帮助解决社会问题;方法论的意义,主要在于政治心理学研究给传统的政治学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实验法。
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

于台湾的马起华 , 他不仅 出版 了《 政治心理学》 的教 材, 而且对 从古 至今 的一 些 政治 领 袖 的人 格 进行 了 分析 。就大 陆来 说 , 到上 世纪 8 直 0年代 末期 , 才有 些学者编写《 政治心理学》 的教材 , 但这些教材意 识形 态的色彩 较浓 , 且许 多 章节 直 接抄 自于 美 国 而
第2 3卷 第 3期 2009年 05月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No 3 o . 3, .
Ma .2009 v
Ju a o u a n e i (oi c ne ) o r l f nnU i rt Sca Si cs n H v sy l e
s e , h y w u d r n w t erk o e g b u o i c lp y h lg . i s t e o l e e i n wld e a o t l i a s c oo y d h p t
Ke r s: oiia s c oo y;d v lpme t la y wo d p ltc lp y h l g e eo n ;ce r
政治心 理学在 西 方 已经 有 近 百年 的发 展 历 史 。 如今 在欧美 各 国 , 政治 心 理学 是 政 治学 专 业一 门重
中国学 者经 常理解 的错误 进行更 正 。
要的学科之一。但是政治心理学在中国却是一 门新
兴的学科 。 中国学者 对 政治 心 理 学 的研 究 , 最早 始
政治心理 学名称的由来、 教材、 课程、 期刊 、 织、 组 学科训练 , 以及研 究的核心 内容 。通过 对这 些方面的 了解 , 助于 有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专题

究 。譬 如 , 政 治 心 理 学 中 经 常运 用 的 实验 方 法 、 调 查 方法 、 文 献 研 究 方 法 等 等 。理 论 方 面 , 如 果 面 临 共 同
的研 究 对 象 . 基 本 可 以借 鉴 和 移 植 这 些 理 论 , 尤 其 是 国 际 关 系研 究 所 涉 及 的 一 些 理 论
这 就是 能够 解释 和解 决一 些特有 的政 治现 象 . 只 有 与 中 国 的 现 实所 结 合 . 才 能 不 被 中 国 的 现 实所 抛 弃
政 治 心 理 学 中 国化 的 过 程 中 . 我 们 必 须 注 意 普 遍 性 与 特 殊 性 的 问题 即要 分 清 西 方 的 一 些 发 展 路
J u 1 .2 0 1 3
‘ ‘ 政治 心理学研究 的中国化 ” 专题
主持 人 : 季乃 礼 教授
主 持人 语 : 探 讨 政 治心 理 学在 中国的发 展 , 首先要 有 判 断 的标 准 , 否 则 仅 仅 依 靠 自 己的 直 觉 , 或 者
自 己的 臆 想 , 很 难 使 政 治 心 理 学在 中 国有 所 发 展 判 断 的 标 准 主 要 有 二 : 一 是 放 眼 西 方 政 治 心 理 学 在 西方 已经有近 百年 的发 展历 史. 直 到 现 在 已成 为 政 治 学 中一 门重 要 的 分 支 学科 因此 我 们 可 以 借 鉴 西 方政 治 心理 学的 一些研 究成 果 . 尤其是 重要 的理 论 、 研 究 的 方 法 二 是 立 足 于 中 国 国情 中 国 政 治 心 理 学 的 发 展 要 结 合 国情 . 这 是 政 治 心 理 学 在 中 国发 展 的 最 终 出路 政 治 心 理 学研 究 的 中 国化 具 有 重 要 的 理 论 意 义 和 实 践 意 义 具 体 来 说 , 只 有 政 治 心 理 学 的研 究 与 中 国的 政 治 实 践 相 结 合 , 才 能 最 终 发 展 出具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按照美国学者巴克的观点,实验设计包含 三个重要特点:事前测验和事后测验;实 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化。
三、政治心理学的分析方法
➢ 政治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定 性分析,一种是定析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进 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 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注意各个题目之间的协调。 ➢ 最后,要注意每个题目中分值的设置与题
目本身是否协调。
➢ 问卷调查法分为全面调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 全面调查法是对要研究的问题的所有相关 人员发放问卷、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 抽样调查法是对要研究的问题的部分相关 人员发放问卷、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四)观察法
➢ 观察法指对人们的政治行为,作为研究者 并不直接干预,而是以观察者的角度对整 个活动进行记录。观察法类似于人类学家 所做的田野调查法 。
(五)实验法
➢ 实验法也叫有控制的实验法。应用这种方 法时,一定的因素(自变量)系统地改变 或受到系统地控制,从而能确定这种变量 是否影响到另一种因素(因变量)。
➢ 实验法的优点是能够通过控制某些干扰因 素,操纵一个因素,对提出的调查进行验 证,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得到一系列的实验 数据,使得研究客观化、量化。同时该实 验结论能够通过重复实验得到验证。
➢ 定性分析有两个层次:一是依靠逻辑推理 和部分的事实论证进行定性分析,这种分 析的结论往往具有概括性的和较为强烈的 思辨色彩。二是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定性研究。
➢ 进行定性分析,关键在于把握两点:
➢ 一是严密的逻辑推理,结论的得出要符合 逻辑。
➢ 二是充足的证据。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来 支撑自己的结论,不能相当然地下结论。
(二)定量分析
➢ 定量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处理 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来说,实验方法和 问卷调查方法都可以进行量化分析。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言《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
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习,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政治心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基本的政治心理学流派有所了解,使学生对影响政治心理的主要因素诸如个性、动机、态度等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对个体的政治态度、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行为、政治领袖心理及群体心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详尽的和把握。
通过对政治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政治心理学概说一、什么是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就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
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群众团体、政党和国家、个人)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人的高级认知、情感活动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就形成了人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理性色彩较浓的政治心理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政治心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政治心理(二)政治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政治心理的特征(一)自发性(二)复杂多重性(三)地域性(四)社会性(五)阶级性(六)时代性四、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动因之一(二)政治心理是政治力量的组合与分化的重要原因(三)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的研究对象看,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集团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政治学分支科学。
它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系列概870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研究人们在政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郑建君内容提要: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
政治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人格特质”、“政治态度与选举”和“政治认知心理与行为”为研究焦点的三个阶段,并在运用理论、描述与实证三种研究范式的基础上,从个体、群体与组织、社会与国家以及文化四个层面形成了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未来我国政治心理学发展应当遵循的“学科建设与交叉合作相结合”、“国际融合与本土构建相结合”和“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三个原则构想。
关键词:政治心理学;心理学;政治学融合不同学科视角和扩展多元研究对象是推进政治科学发展、加深政治现象理解、提升政治规律认识的必要选择。
政治心理学作为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在研究“政治行为主体”方面具有其他专业方向不可替代的学科积累和优势,同时也是推动学科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方向。
虽然政治心理学在国际学界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其在国内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予以厘清;同时,相关研究成果的涵盖范围和研究方法的使用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化。
一、何谓政治心理学(一)政治心理学的定义政治心理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现代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真正诞生。
目前,对于现代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定位仍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在学科名称的表述上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①。
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对政治现象与心理过程共有部分的研究。
其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述:第一种将政治心理学定义为有关政治与心理相互作用的研究领域,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第二种将政治心理学视作一种对政治问题或现象进行思考与理解的方式、方法,并特别强调了情境对政治①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发展中需要澄清的几点问题》,《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袁振国、朱永新:《政治心理学和心理政治学》,《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5期。
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对政治问题理解的意义①。
第三种则认为政治心理学关注的核心在于认知与情感(情绪)如何作用于行为和环境②。
本研究在综合考虑上述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心理学的学科背景和目标定向提出如下定义,即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交叉学科,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学科之间的双向互动与交互影响。
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运用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政治学基本理论和社会政治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描述、解释和验证;第二是研究特定情境下政治进程的发生、发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的影响机制,并做出相应的预测与控制。
(二)政治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治心理学领域内出现了大批有关人格问题的研究,而此时期的人格研究主要是基于当时心理学科内部非常流行的精神分析理论展开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此衍生的“心理历史或传记”研究法成为早期该领域重要的方法学范式③,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关注领导者的个性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对其行为发生影响。
政治心理学发展的两位奠基人梅里亚姆(Merriam)和拉斯韦尔(Lasswell)都曾将弗洛伊德的观点运用于他们的研究当中。
例如,拉斯韦尔(Lasswell)分别于1930年和1948年出版的《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和《权力与人格》。
而亚历山大·乔治(Alexander George)和朱丽叶·乔治(Juliette George)的代表作《威尔逊总统与豪斯上校》,则通过追溯研究对象的心理形成过程,对典型政治人物进行个性分析,描绘了个体成长经历对其个性及政治行为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后,政治心理学家们开始了以“理性人”为假设的政治态度与选举行为研究。
这一时期研究者对定量方法(如问卷法)给予了更多的偏爱;而在理论导向方面,也从单一理论取向逐渐向更为多元化的行为研究观点转变。
例如,坎贝尔(Campbell)等人于1960年出版的《美国选民》一书,开启了运用政治心理学研究公众态度和政治问题关系的先河,并提出了一种关注选民心理的模型。
他们认为主观的心理变量在客观环境因素和选举之间具有调节作用④。
上述模型还借鉴了认知失调理论,认为支持者会屏蔽一些不利于其政党的信息。
大多数选民的行为与其内在的态度和信念系统之间缺乏一致性,反而是对一个政党长期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其如何投票;而政党的强烈拥护者也不会将其不良的经济运作状况归咎于该政党自身的决策原因,而是视其为其他问题的结果⑤。
与此同时,一种与政党认同相对应的投票决策模型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该模型认为,选民实际上所了解的信息要远远多于政党认同所允许的,模型假定选民的投票实际上是基于在个人态度与政党的问题立场之间的最佳点而做出的;认为选民的投票是非常趋近“纯理性”的。
安拉巴黑尔(Ansolabehere)和因嘉(Iyengar)将上述两种模型的观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4期①②③④⑤Hermann,M.(1989).Political psychology:Fad,fantasy or Weld.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New Orleans.Stein,J.G.(2002).“Political learning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A question of norms.”In K.R.Monroe(Ed.),Political psychology(pp.107 117).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丁兴祥、赖诚斌:《心理传记学的开展与应用:典范与方法》,《应用心理研究》(中国台湾),2001年第12期。
Campbell.A.,Converse,P.E.,Miller,W.E.&Stokes,D.E.(1960).The American Voter.New York:Wiley.Converse,P.E.(1964).The Nature of Belief Systems in Mass Publics.In D.E.Apter,Ideology and Discontent (pp.206 261).New York:The Free Press.点描述为“心理人”和“经济人”①。
进入20世纪80年代,认知取向风靡于政治心理学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以聚焦政治信仰、信息加工和决策等研究内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
认知观点强调个体的知识结构对其行为与决策的影响作用,其假设认为人类从根本上都是有限理性的生物,而不像计算机那样具有无限的信息加工能力。
在真实世界中,我们常采用“认知捷径”或启发式的方式来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
这一方式缩短了信息搜索进程,使我们决策大大快于采用其他认知方式时的速度。
例如,研究发现启发式策略有助于提高专家型个体的选举决策正确率,而对于新手而言则其选举决策正确率反而会有所下降②。
“有限理性”和“满意模型”指出,个体仅仅在其所接触信息有限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其决策的理性特征③。
基于此,个体会用“决策满意化”来代替“决策效用最大化”。
同时,国外研究还发现个体的认知偏差会导致其在信息的选择中产生选择性接触行为,进而使其政党选举决策的结果表现出一定的验证性偏差效应④。
另一种捷径是类比推理,强调利用过去的情景经验来理解当前的情况和预测未来的发展。
国际关系中常常会利用历史类比、图式、脚本分析和类推等作为认知捷径来对外交政策领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和分析⑤。
除上述内容外,21世纪的政治心理学从两个方面展示出了新的生命力与发展特征。
首先在研究内容上,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不断扩展,特别是将情绪问题引入认知领域,强化了情绪、情感因素在认知与政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其范围涉及选举、风险决策、政策制定、信息选择和危机管理等领域;其次是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在过去以理论分析、思辨论证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政治心理学家们越来越重视多元方法的运用,保证了研究资料和数据获取的多样性与客观性。
特别是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脑成像技术也开始被引进到了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二、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政治心理学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学科,其研究内容也随着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而迅速扩展与丰富。
虽然在该学科领域当中对个体层面的心理现象与特征的研究仍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他层面上的问题积累也激发了各学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探究志趣。
在此,我们从四个层面对其内容进行了总结。
(一)个体层面个体层面的政治心理学研究几乎涉及了心理学研究领域关于个体研究的各个内容,其中包括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信息加工、认知风格、决策、选举行为、情绪和情感、人格、认同、刻板政治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与发展趋向①②③④⑤Ansolabehere,S.&Iyengar,S.(1993).Information and Electoral Attitudes:A Case of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In S.Iyengar&W.J.McGuire(Eds.),Exploration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pp.321 337).Durham,NC,US:Duke Univer-sity Press.Lau,R.,&Redlawsk,D.(2001).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gnitive Heuristics in Political Decision Making.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45(4),951 971.Simon,H.A.(1986).Rationality in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Journal of Business,59(2):209 224.Fischer,P.,Greitemeyer,T.,&Frey,D.(2008).Self-regulation and selective exposure:The impact of depleted self-regu-lation resources on confirmat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94(3),382 395.Ripley,B.(1993).Psychology,foreign polic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Political Psychology,14(3),403 416.印象、社会化、观念形成以及政治参与疏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