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通则与当代小说中的词语个性分析——以《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为例

合集下载

自考现代汉语真题(合编)

自考现代汉语真题(合编)

1、全国2009年4月自考现代汉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联合国规定了六种工作语言,它们是()A.汉语、日语、法语、英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B.俄语、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C.汉语、俄语、法语、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D.日语、德语、英语、法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2.“舌尖中、浊、边音”声母是()A.n B.lC.m D.ng3.下列各项中都有韵头的韵母是()A.ua、iang、ueng B.ei、ou、ie C.ua、en、ing D.uei、in、ai4.下列各组中,三个字都不.是阳平字的一组是()A.实、前、培B.习、扎、绝C.荫、撮、妃D.锚、淆、清5.“你从什么地方来啊”、“是啊”中的“啊”应该念作()A.na、ra B.wa、zaC.ya、ra D.nga、wa6.下列各组汉语拼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黯然ànrán 沉浸cãnjǐnB.倩影qiànyǐng 斑驳bünbãC.徘徊páihuái 租赁zūlånD.崔嵬chuÿwãi 骀荡yådàng7.“女、写、长”三个汉字的笔画数分别是()A.四、五、四B.三、五、四C.三、六、五D.四、六、五8.下列各组中三个汉字都属于形声字的一组是()A.案、明、楷B.休、旗、闷C.恭、惊、清D.体、娘、甘9.“踟蹰”是()A.双声词B.叠韵词C.音译词D.外来词10.下列各组中两个语素都是不定位语素的一组是()A.了、呢B.可、者C.与、阿D.民、语11.下列各组中两个词都是补充式合成词的一组是()A.马匹、接近B.平反、缩小C.爱护、革新D.壮观、武断12.“铭记、尴尬”分别属于()A.方言词、外来词B.古语词、方言词C.古语词、外来词D.外来词、方言词13.下列各组中两个成语都属于主谓结构的一组是()A.高朋满座、狐假虎威B.草木皆兵、入木三分C.众叛亲离、兵荒马乱D.令人发指、名列前茅14.下列各组中三个词都是介词的一组是()A.其实、把、自B.似的、为、对C.对于、被、于D.所以、从、和15.下列各项中,“净”不.是副词的是()A.屋子里净是垃圾B.放在桶里的是净水C.净来些不三不四的人D.浑身净是泥巴16.下列短语中属于连动短语的是()A.争论开始B.气得流泪C.躺着不动D.喜欢旅游17.下列各句的主语属于体词性主语的是()A.游泳是一项很好的运动。

2024年河北省中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二)

2024年河北省中考考前预测卷语文试题(二)

河北省2024年中考考前预测卷语文(二)(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1~2题14分)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野三坡不仅有南方水乡的娇媚..和静谧,也具有北方山脉“雄、险、奇”的(cūguǎng)。

其中景区内的百里峡是国家5A级旅游景点,它是目前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最奇特的峡谷地貌。

峡谷内群峰拔地而起,峡谷幽幽,小溪潺潺,野生动物遍布沟渠,生态环境原始自然。

这里冬季的山是(lǎng rùn)温暖的,当夏季莅临..时这里也没有酷热,留给你的只有凉爽。

峡谷的空气清新,清风徐徐,负氧离子丰富,让人心旷神怡。

(1)根据文段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①(cū guǎng)______ ②(lǎng rùn)______(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2分)①娇媚______ ②莅临______(3)文段中的“始”字,使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部首检字法检索,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

(2分)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目前已知,年代最久的古砖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秦砖汉瓦诠释了那一时期古人制陶工艺的上乘水平。

古砖一般分为文字砖、画像砖和字像结合砖三大类。

画像砖上有的雕刻有狰狞如鬼脸,饕餮的纹饰,意在驱邪,保佑平安;有的雕刻有龙、凤、鱼、鹿等瑞兽形象;还有的用几何图形、花草、日月等作为装饰。

古砖____________(朴素/古朴)敦厚,充满历史的沧桑。

(甲)其造型简单,纹饰精妙,存世量稀少。

(乙)显得特别珍贵,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古砖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毁损或遗失。

一块普普通通的古砖,便是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方正之间,铭文雕画,无比忠实地____________(记载/铭记)了特定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下的寻常岁月,是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研究载体。

(1)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2分)(2)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分)A.因为所以B.无论都C.不是而是D.虽然但是(3)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第二部分(3~18题56分)一、古诗文阅读(一)古诗文默写(6分)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中国矿业大学2019~2020学年第2学期《现代汉语(下)》期中试卷

中国矿业大学2019~2020学年第2学期《现代汉语(下)》期中试卷

中国矿业大学2019~2020学年第2学期《现代汉语(下)》期中试卷一、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1.语法具有稳固性的特点,所以语法规律一旦形成,就不再发生变化。

()2.语法上给词分类,为的是说明句法结构的规则,指明词的用法。

()3.“慢”是一个区别词。

( )4.“他的脾气是变了。

”中的“是”是动词。

( )5.介词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总要组成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主要作状语,有的还可以作补语、定语。

( )6.“今天中秋节。

”是名词谓语句。

( )7.“当代著名作家巴金”是同位短语。

( )8.“哎呀!”是拟声词句。

()9.存现句前面的处所词是主语,如若带上了介词,则为状语。

( )10.有语音停顿的句子不都是复句。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4分)1.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是( )。

A.词的形态特征B.词的概括意义C.词的组合能力D.词的个性特点2.词性相同的一组是()。

A、现在、正在B、绿、绿化C、的、着D、突然、果然3.“红着脸”中“红”的词性是()。

A、介词B、动词C、区别词D、副词4.“五月十日是他的生日”“五月十日他来看我”中的“五月十日” ()。

A.前者是时间名词做主语,后者是时间副词做主语B.前者是时间副词做状语,后者是时间名词做状语C.前者是时间名词做主语,后者是时间名词做状语D.两者都是时间名词做主语5.“刘老师在教室讲课”中“在”是()。

A、介词B、动词C、副词D、连词6.下列短语()是同位短语。

A、我们和老师B、我们的教师C、我们教师D、我们学校7.“小王!”是()。

A、名词性非主谓句B、动词性非主谓句C、形容词性非主谓句D、主谓谓语句8.汉语中五种基本结构关系类型是指()。

A、主谓、动宾、补充、联合、偏正B、动宾、补充、连动、兼语、主谓C、连动、兼语、同位、“的”字结构、“所”字结构D、介词结构、“的”字结构、“所”字结构、数量结构、似的结构9.中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修辞学发凡》的作者是()A、陈望道B、王德春C、刘焕辉D、王希杰10.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的关系是( )。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卷1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李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

【高三试卷】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三试卷】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浙里卷天下百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

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

什么是不熟?人不熟。

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

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

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

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

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

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材料二:相较于日本电影《入殓师》的静美和克制,《人生大事》洋溢着市井烟火气息。

浓郁且干脆的武汉方言,展现了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和角色个性。

特别明显的是,主人公莫三妹(“三哥”)喜欢用“老子”代替“我”,符合武汉人的表达习惯,也契合其暴躁、粗鲁的人物定位。

常见的语法错误

常见的语法错误

第十节常见的语法错误我们在写作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是各种各样的。

有些语病,如“词类误用”、“复句组织中的毛病”、“虚词使用不当”等,我们已经在有关章节(分别在第二节、第八节、第九节)里谈得比较集中,比较充分,在这一节里就不再谈了。

有些语病,如“搭配不当”、“残缺”、“词语位置不当”等,虽也已分别在前面几节里谈到过,但考虑到一般在写作中犯这些方面的毛病比较多,前面又是分散着谈的,这里有集中谈一下的必要,所以这里将不避重复,再作进一步的说明。

此外,在这一节里我们还想谈谈在指代和数量表达方面的问题,因为这方面的毛病也比较常见。

一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所谓句法成分搭配不当,是指句子中密切相关的句法成分,如主语和谓语、述语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语、状语和中心语等,在组织句子时,由于没有注意照顾它们之间的配合,结果造成了搭配不当的毛病。

(一)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是常见的毛病。

请看下面的例子:(1)*修建高速公路是很必要的,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基础还比较低,还不能一下子省与省之间都通高速公路。

(报)(2)*生活告诉人们:急躁的人,事情一旦办不成,往往容易转化为灰心丧气。

(刊)例(1)“经济基础”不能与“低”搭配。

如果要保留“经济基础”,可以将“低”改为“薄弱”;如果要保留“低”,可以将“经济基础”改为“经济发展水平”。

例(2)“人……转化为……灰心丧气”显然不通。

“转化为”三个字完全是多余的,应删去。

有些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的毛病比较隐晦,需要作些分析才能发现。

例如:(3)*你刚18岁,正值青春茂盛之时。

(刊)(4)*这篇通讯的作者有很好的理论修养,所以立意很深。

(书)例(3)“你……正值……之时”没有错,但“之时”前一加上“青春茂盛”这个定语就使主语“你”与谓语“正值青春茂盛之时”就不搭配了。

人怎么能像植物那样“茂盛”呢?把“茂盛”删去,句子当然通了,但念着还是别扭。

比较好的改法是,将“青春茂盛之时”改为“青春年华”。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00_普通用卷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00_普通用卷

《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复习资料一单选题 (共14题,总分值0分 )1. “在梦里,我终于又看到了家乡那条幸福的小河”,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0 分)A. 移觉B. 移就C. 比喻D. 拈连2. “长江以北”是( ) (0 分)A. 偏正短语B. 名词性短语C. 固定短语D. 非成分短语3. “这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这句话运用的辞格是()(0 分)A. 移觉B. 移就C. 比喻D. 拈连4. “你非吃安眠药不能睡?”这句话是()(0 分)A. 单句B. 紧缩句C. 多重复句D. 分句5. “你们吃米饭还是馒头?”这个疑问句是()(0 分)A. 叹词问B. 特指问C. 是非问D. 选择问6. “无论谁,都不能不好好工作。

”这句话是()(0 分)A. 单句B. 多重复句C. 紧缩句D. 分句7. “你到这里来找谁?”这个疑问句是()(0 分)A. 叹词问B. 特指问C. 选择问D. 是非问8. “老师”中的“老”是()(0 分)A. 词B. 前缀C. 词根D. 实语素9. “大河上下”是()(0 分)A. 偏正短语B. 名词性短语C. 固定短语D. 非成分短语10. “莲子”中的“子”是()(0 分)A. 词B. 后缀C. 词根语素D. 虚语素11. “人在阵地在。

”这句话是()(0 分)A. 单句B. 多重复句C. 紧缩句D. 分句12. “男性”中的“性”是()(0 分)A. 词B. 后缀C. 词根D. 虚语素13. “无论谁,都不能拒绝他的要求。

”这句话是()(0 分)A. 单句B. 多重复句C. 紧缩句D. 分句14. “不只他,觉得这件事无意义。

”这句话是()(0 分)A. 单句B. 多重复句C. 紧缩句D. 分句二填空题 (共15题,总分值0分 )15. 数量指代与所指代事物之间的联系系主要有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 (0 分)16.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结构上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语,从功能上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语(0 分)17. 判断语言表达正误的“三性原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原则(0 分)18. 新词运用的修辞效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分)19. 句群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连贯性(0 分)20. 数量指代与所指代事物之间的联系主要有 _________ (0 分)21. “才”字句的表义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 电大《汉语通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完整版

2020年 电大《汉语通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及答案完整版

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汉语通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姓名:××学号:××××××班级:20××年×季分校、学习中心:××××××2020 年修订版使用说明本课程形成性考核共分两个部分:形成性考核作业和学习情况。

其中,形成性考核作业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 80%,学习情况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形成性考核作业共有五次,包括四次平时作业和一次综合作业,每次作业总分为 100 分。

学习情况由任课教师根据每位学生面授课出勤情况、面授课参与情况以及在线学习情况等给予评定,满分 100 分。

五次作业的平均成绩和学习情况成绩各自乘以相应权重,两者之和为课程总成绩。

关于本课程形成性考核各部分的设计目的与使用要求,简要说明如下:一、形成性考核作业1.平时作业共四次,是学生按照学习进度,在自学多种媒体教材和接受辅导教师辅导的基础上,必须完成的重要形成性考核环节之一。

平时作业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考核手段,可以起到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效、巩固自己的学习成绩的作用,是本考核册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2.综合作业共一次,通过这种形式对本课程的内容进行总复习,在学习完成本课程后进行布置。

学生可以在完成平时作业的基础上,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如有可能,建议辅导教师将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起来答题,并可采取闭卷的形式。

二、学习情况学生的有关学习情况也是本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之一,因为学习态度的养成和一个人的成长紧密相关,也是考察一个人的学习成绩的重要方面。

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面授学习情况、自学及收看录像情况等。

学习情况的考察以课程辅导教师、导学教师、学习小组组长为主,应如实填写相关情况。

第一部分形成性考核作业平时作业1(引言、第一章、第二章)一、填空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Vol. 31 No. 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9

────────── 收稿日期:2008-09-18 作者简介:高天霞(1978-),甘肃张掖人,河西学院中文系讲师,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

现代汉语语法通则与当代小说中的词语个性分析 —— 以《小说选刊》2008年第3期为例 高天霞 (河西学院 中文系,甘肃 张掖 734000) 摘 要: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个性化了。语言使用者打破“语法通则”而创造出的“词语个性”现象在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以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为例,对当代小说的个性化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词类活用、“副+名”、特殊缺省、特殊语序以及特殊离合是当代小说语言比较突出的词语个性现象。 关键词:语法通则;词语个性;词性;语序;离合词 中图分类号: 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3-0020-04

Modern Chinese Grammatical Rules and Grammar Personality of Contemporary Novel —— Using 2008 the Third "XiaoShuo XuanKan" as an Example GAO Tian-xia (Department of Chinese,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impact of personalized life and thinking, people's language has increasingly personalized. Language users break the “grammatical rules” and create the “grammar personality” which becomes a common occurrence in the written language. It uses 2008 the third "XiaoShuoXuanKa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language of the contemporary novel. It considers that flexible nature of the word, flexible word order, adverbs limit terms, special omitting, special isolation and combination are prominent grammar personality in contemporary novel. Key words: grammatical rules; grammar personality; the nature of the word; word order; isolated or combined word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也不例外。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越来越个性化了,人们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个性化了。语言使用者不再拘泥于语法通则的制约,而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用词语编织着极富个性的言语世界。这些打破了“语法通则”的“词语个性”不仅大量存在于网络、手机短信、口头语言等语境中,在一向以规范著称的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 通则指“普遍适用的规章或法则”[1]。语法通则即普遍适用的语言的组织结构规则,它体现着语法的共性。“语法的共性粗而言之至少表现在都存在着词有一定的类别和语句有一定的构造规则上。但是,这种共性又表现在具体语言的语法的个性之上。换句话说,各种具体语言的语法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2]就同一语言的语法通则而言,不同的语法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法体系。本文所涉现代汉语语法通则均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为参照。 高天霞:现代汉语语法通则与当代小说中的词语个性分析 -21- 所谓“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即本文中所讨论的词语个性。词语个性是一种言语现象,指在言语行为中,某个或某些词语的用法打破了一般的语法通则而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如词性的改变、语序的调换等。 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共存在词语个性现象的例子12条,就其个性化的语法特征而言包括词类活用、“名+副”、特殊缺省、特殊语序、特殊离合等现象。 一、词类活用 “词的活用是一种特殊的用法,在特定的语境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借来一用。”[3,p57]这一用法的主要特点是在使用中临时改变了某个词的词性。即某个词,从语法通则的角度讲应该是甲类,而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却被当作了乙类词来使用。 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中有3例词类活用的句子: (1)书房的一角是一个大写字台,电脑的四周堆满了报纸、杂志、纸笔、光盘一类,一些空的和半空的小食品袋子和化妆品,凌乱了一张漆光可鉴的大桌。(《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2)镇日(整天)交道的都是鞋,而且是穿过的鞋。(《骄傲的皮匠》) (3)他(父亲,确切地说是父亲的遗像)就那么文艺地挂在墙上。(《墙上的父亲》) “凌乱”、“交道”、“文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凌乱:形容词;不整齐,没有秩序:楼上传来凌乱的脚步声。”“交道:名词;指交际来往的事:打交道;我和他曾经有过几次交道。”“文艺:名词,文学和艺术的合称,有时特指文学或表演艺术:文艺团体;文艺作品。”可见,“凌乱”是形容词;“交道”是名词;“文艺”是名词。 现代汉语关于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通则认为:动词的后面往往要接名词性的成分充当宾语;形容词后面一般不接名词性的成分充当宾语;动词的后面往往可以加“着、了、过”等动态助词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例(1)中,“凌乱”是形容词,它后面却出现了动态助词 “了”,况且“凌乱了”的后面还出现了宾语“一张漆光可鉴的大桌”。由此可以断定:形容词“凌乱”在这里被活用为了动词。 “镇日交道的都是鞋”中,“镇日”做时间状语;“交道的”属于“的”字结构做主语;“鞋”做判断动词“是”的宾语;“都”是句中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实词都可以后面加“的”而构成“的”字结构来充当主语。如:“前面的、黑色的、吃的、打扫的、漂亮的、矮的、他的、你的”等等。由于“交道”是名词,所以从表面看,“交道的”属于“名词+的”的“的”字结构,但通过句式类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里“交道”是动词。类推如下: 镇日交道的都是鞋。 镇日喝的都是白开水。 镇日打扫的都是厕所。 …… 由类推可知:能够进入“镇日+的字结构+都是+名词”结构中“的”字之前的只能是动词,而不能是名词、形容词、代词等。所以,例(2)的“交道”由名词活用为了动词,其功能等同于“打交道”。 例(3)中“文艺地”充当的是句子的状语。从构成材料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都可以做状语。时地名词做状语最常见,一些普通名词也可以做状语,但“限于能用来表示动作方式手段、状态的词,例如‘集体购票、电话购票、笑脸迎人、公费出国、现金支付、现钱交易、现场直播’等。动词常常组成短语来做状语,例如‘他一动不动地蹲在窗户下面。’” “形容词通常要重叠或加助词‘地’才可以用做状语。”[3,p91]从这些例子看出,普通名词做状语时一般不用

“地”,单个的动词一般也不做状语。所以,例(3)“文艺地”只能理解为“形容词+地”做状语。所以例(3)中“文艺”由名词活用为了形容词。 二、“副+名” “副+名”即副词直接修饰名词。现代汉语关于名词的语法特征认为: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可是在言语实践中,“副+名”现象却相当普遍。 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共出现包含“副+名”结构的句子3例: (1)原先有多文盲,还是多文盲。(《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2)断了这根线,咱们的小孩再能耐,谁认呢?(《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3)脖子里半长的藏青围巾,前面一搭,后面一搭,相当文艺了。(《墙上的父亲》) “副词+名词”作为一种“不合规范”的语言现象,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就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关注。近年来,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在人们的口语中大量存在,而且在报纸杂志等书面语中也经常出现。关于这一现象,不同的语法学家有不同的看法。黄伯荣认为“近年来在书面语中出现一种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例如‘很淑女’、‘很绅士’、‘太传统’、‘非常专业’等。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含有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例如‘很绅士’中,‘绅士’一词就有‘有礼貌、有风度、尊重女性’等语义特征。‘很淑女’中‘淑女’则有‘美好、文静’等语义特征。所以并非任何名词都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桌子’一般是不能成立的”[3,p12]。于根元认为:“‘副+

名’情况不是单一的”,“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动词不露面而造成的”[4]。 第31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5月 -22- “多文盲”“再能耐”“相当文艺”都属于“副+名”,例(1)和(3)可以用黄的观点来解释。在这里“文盲”“文艺”都含有描述性语义特征:文盲:“无知的”;文艺:“清俊美好”。例(2)可以用于的观点来解释:“再”和“能耐”之间省略了动词“有”。 三、特殊缺省 之所以将这一类叫做“特殊缺省类”是因为存在于这类句子中的缺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缺省。一般意义上的省略是这样界定的:“在一定的语境里,在不至于误解的情况下,说话时往往会省略去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如果离开了这样的语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须添补一定的词语才行,而且只有一种添补的可能,这就是省略。”[3,p130]可见,一般意义上的省略往往是依据语境而省,也就是说这类省略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离开了语境有可能会造成误解。这里所说的特殊缺省却完全不依赖语境,而是在表达中为了经济简练将完整句子中的一个语素或一个词省去。 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共出现具有特殊缺省现象的句子3例: (1)当时朱大琴一听就笑起没完。(《朱大琴,请与本台联系》) (2)一大碗像肉那样香的粉丝全掉地了。(《墙上的父亲》) (3)老师站讲台上,写几道公式就过去十几分钟。(《在假期飞翔》) 例(1)的问题在于“起”和“起来”的区别。“起”和“起来”都是趋向动词,都能够做趋向补语,如: a.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朱自清《背影》) b.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朱自清《荷塘月色》) c.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郁达夫《故都的秋》) d. 它(枣树)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郁达夫《故都的秋》) 由此可以看出,“起”和“起来”做趋向补语时,搭配稍有不同:以“起”做趋向补语的结构中往往有宾语,而以“起来”做趋向补语的结构中可以有宾语,也可以没有。例(1)中动词“笑”的后面并没有宾语,所以补语就不应该用“起”,而应该用“起来”。也许作者觉得“起”比“起来”更简练,所以就用了“起”。 例(2)和(3)的共同特点是在用介词短语充当补语时省略了介词。例(2)“一大碗像肉那样香的粉丝全掉地了。”核心动词“掉”与处所补语“地”(表处所时一般说“地下”或“地上”)之间省略了介词“在”或“到”。例(3)“老师站讲台上”,核心动词“站”与处所补语“讲台上”之间省略了介词“在”。 关于时间、处所补语,黄伯荣说:“多用介词短语来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和处所,包括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3,p97]在这里黄特别强调是用“介词短语”充当时地补语,而不是用纯粹的时地名词。小说中之所以把作为介词短语标志的介词省去,我认为原因有四:一、省略介词后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二、省略介词后语言显得更加简练;三、受口语的影响,在口语中,当语速过快时,说话人往往会将一些虚词吞掉;四、可能与方言语法有关。 四、特殊语序 现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在表达的意思确定的前提下,什么词或成分处在什么位置是有一定要求的,一般不能随便调换。但在当代小说语言中,这一规则却有所变通。 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语序变通现象的句子: (1)我不相信找它(一件衣服)不到。(《骄傲的皮匠》) (2)你等我在这里吗?(《城外·城内》) 例(1)涉及的是动词后的补语和宾语的顺序问题。就顺序而言,可以先补后宾,如“写完了作业”,也可以先宾后补,如“拿酒来”。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结果补语在结构上与中心语结合得很紧,其间不能加进别的成分”。[3,p100]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