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化的发展
元朝的历史与文化

元朝的历史与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由蒙古族的铁木真所建立的王朝。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文化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历史与文化,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统治者与政权建立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的,他在成吉思汗之后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并将首都定在大都(今北京)。
元朝的建立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他们推行了宽松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元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行省制度和监察体制。
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每个行省由一个行省官来管理,这种制度促进了地方事务的发展和统一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监察体制则用来监督官员的工作,使得政府更加廉洁高效。
三、元朝的经济发展元朝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同时还有贸易和交通业的发展。
元朝在国内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世界各地的商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元朝还开设了邮政和驿站,便于商旅的通行,极大地便利了物资和文化的流动。
元朝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铁木真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蒙古军队进行了重组和加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元朝军队还采用了士兵编制、装备和军事技术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五、元朝的文化繁荣元朝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元朝时期,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元朝的文化高度开放,吸引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六、元朝的艺术成就元朝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元朝文人墨客艺术风格独特,多以自然山水和宫廷宴会为题材,注重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元朝的社会与文化

元朝的社会与文化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汉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在元朝的时期,社会与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一、社会结构元朝的社会结构由蒙古人和汉人构成,蒙古人是主导力量,汉人则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蒙古人享有特权,担任政治、军事要职,而汉人则在社会底层从事农耕、手工业等劳动。
元朝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地位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外国人、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
蒙古人拥有最高的地位,享有特权,而汉人地位较低,受到歧视和限制。
二、官僚制度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官僚制度,但对官员的选拔加强了监督和考核制度,大幅度削弱了世族势力,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元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鼓励人才的涌现。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体系,并且有机会晋升到高级官员的位置。
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士人的发展。
三、农业与商业元朝时期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蒙古人推行农耕制度,改善了农田水利,发展了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在商业方面,元朝发展了贸易与交通,加快了内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
同时,元朝设立了特殊的商业区,对外商提供了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华贸易。
四、文化与教育元朝的文化融汇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元风”,即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
元代文人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出现了许多著名文人,如元好问、马端临等。
在教育方面,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教育制度,继续开设国子监等学校。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蒙学,培养蒙古族的后裔。
五、宗教与思想元朝是一个宗教多元的时期。
蒙古族本身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随着元朝统治的扩展,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
同时,元朝还容纳了汉人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信仰。
六、艺术与建筑元代的艺术兼收并蓄,融汇了蒙古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特色。
元代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纪实性。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政权。
虽然元朝时期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元朝时期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在元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成为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
元朝政府非常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关卡、税收政策的调整、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等,使得中国经济最终实现了快速发展。
1.农业繁荣元朝时期的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和水稻为主。
在当时,政府投资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了农业耕地,减少税收的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开发新的耕地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新的农业文明建设。
2.手工业繁荣在元朝时期,手工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瓷器业和冶金业等方面。
由于帝国经济的发展,缺少了足够的货币财力和铸造的硬币,因此,许多商人选择采用非货币交换的交易方式,从而在市场中产生了莫大的交易活力,有效地推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3.商业繁荣元朝时期,商业贸易非常活跃。
颁布了《草原之律》,保障了商人之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同时,还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强制保证积极传统商品的质量规定。
士绅家族和商人集团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贸易方针和财力取得了得到了迅速的变化。
此外,元朝还尝试建立重要的贸易联系,如将东方与欧洲地区结合起来,建立了“丝绸之路”,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贸交流的范围,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文化繁荣元朝在文化方面的繁荣尤其令人瞩目。
元朝时期,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充分,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推进。
1.文学艺术元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表现最为直接。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相继发表。
泼墨山水画、造型艺术等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一、背景介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自公元1271年至1368年,由蒙古帝国建立。
元朝统治者充分尊重和包容各族人民,特别是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元朝文化的繁荣,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二、文学繁荣元朝时期,文学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是元朝文学家的涌现。
代表性的有贵族出身的杨时和、李时中、高启、郭松龄等,他们以创作诗词和散文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在元朝以及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尤以杨时和的《七绝集》和《瑞鹤仙鹤集》最为著名。
其次是元朝建立了四大书院,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这些书院如洪武书院、同文书院、清华书院和文定书院,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这些书院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更为元朝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艺术繁荣在艺术领域,元朝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有赵孟俯、黄公望、李唐、马远等。
其中以黄公望的山水画尤为著名,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丰富的细节,被誉为元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此外,元朝还在剧院和舞台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元朝的曲艺演出如《元人杂剧》、《红字》等,成为元代人们喜爱的文艺形式。
著名的曲艺家如马致远、郑光祖等以其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四、科技繁荣元朝时期,科技方面的创新也得到了重视。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是乌拉儿台的天文观测。
乌拉儿台是元朝设立的专门观测星象的机构,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天文仪器,并对星象进行详细的观测记录。
这些观测记录不仅在当时对天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在农业方面,元朝积极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了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总结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文化的繁荣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元朝的文化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元朝的文化传承

元朝的文化传承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与汉族文化发生了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和思想等方面探讨元朝文化的传承。
一、文学传承在元朝,蒙古族统治者积极推崇汉族文化,大量赞助文艺事业,为文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元朝的文学以散文为主,崇尚自然、真实和感性的表达方式。
《元曲选》是元代杂剧的代表,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吸引了广大读者。
元曲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元朝统治者的宠爱,世俗文人得以在文学创作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得以充分展示。
元朝的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多元的文化价值观,融合了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二、艺术传承在元朝,绘画和雕塑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传承。
蒙古族统治者鼓励和保护绘画艺术,许多著名的画家活跃于此时期。
元朝绘画具有独特的风格,以真实、细腻的表现方式著称。
其中,赵孟頫是元朝绘画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
在雕塑方面,元朝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寺庙和皇家宫殿中的佛像和石刻等艺术品,体现了元朝雕塑的独特风格。
这些艺术品一方面保留了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和技术,另一方面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三、思想传承元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宗教思想,特别是佛教的发展和传播。
佛教在元朝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元朝社会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元朝的文人、士人普遍信奉佛教,佛教思想深深影响了元朝社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元朝时期,蒙古族统治者还推崇道家思想,尊重道家的哲学思想和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想的传承使得元朝社会具有较为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四、元朝文化的影响元朝的文化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后来明清两个朝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文化特点

元朝的文化特点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建立与文化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文化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
元朝的文化特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融合和开放交流,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一、政治特点元朝建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
元朝政权积极融合汉文化与蒙古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统治措施来巩固统一。
元朝政权崇尚文治,尊重汉文化,并采纳儒家思想,设立了国子监等学府,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同时,元朝也注重蒙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汉人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政治上,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和籍民制度来巩固统一,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二、经济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繁荣时期。
元朝统治者实行宽松的政策,通过修筑灌溉工程、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元朝还加强了外交与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元朝政府积极发展海运,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元朝在经济上的繁荣也为后来明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文学特点元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时期。
元朝文学呈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既包括传统的汉文化,也蕴含了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在元朝,文人雅士云集,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代表作品如《元曲》是元朝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元朝文化的繁荣与多彩。
四、艺术特点元朝艺术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元代士人重视书画艺术的修养,并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元朝绘画主张意境与技法的统一,注重形神兼备的表现方式,尤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此外,元朝还有独特的器物艺术,如元青花瓷、元官窑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赞誉,也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元朝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元朝的文化特点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融合和开放交流,对于中国的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时期。
在元朝的统治下,汉蒙文化融合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介绍元朝时期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政治融合与发展元朝是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治上以蒙古族的统治为主导。
然而,在元朝兴起后,汉族文化逐渐被吸收和融合,形成中央政权的基石。
元朝政府推行分封制度,以蒙古贵族为主导的官员占据重要职位,但在地方行政和军事上,却主要依靠汉族官员。
这种政治融合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二、宗教融合与发展元朝的宗教文化也是汉蒙文化融合的重要方面。
元朝政府在统治中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并存。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形成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
其中,佛教对元朝的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元朝皇帝更是崇尚佛教,并亲自主持佛事。
佛教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于融合和发展汉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语言融合与发展元朝时期,作为蒙古族的统治者,元朝政府推行蒙古语是汉蒙两族之间交流的工具,但与此同时,元朝也广泛使用汉语,尤其在行政和文化领域。
元朝的官员除了要学习蒙古语,还要掌握汉语,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
这种语言政策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语言融合与发展,元朝成为了蒙古语和汉语并存的时期。
四、艺术融合与发展元朝时期,融合与发展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宗教方面,还表现在艺术领域。
元朝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吸收了汉族和外来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元代艺术。
元朝的绘画崇尚大写意,强调笔墨骨法,与宋代的细腻写实风格有所不同。
在建筑方面,元朝借鉴了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文化,将帐篷结构运用到建筑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蒙古包建筑。
综上所述,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体现在政治、宗教、语言和艺术等方面。
元朝政府在统治过程中实行了政治融合的策略,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宗教方面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语言领域侧重蒙古语的使用,但汉语在行政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方面则吸收了汉族和外来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独特风格。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亚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西亚和中亚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元代文化。
本文将从文学、绘画、建筑和音乐四个方面探讨元朝文化的繁荣。
一、文学元朝时期,文学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是元曲,元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元代作家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的作品,将歌舞、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和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元代的史传文学。
元朝统一中国后,各地文化交流的开展,使得文学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元朝历史上著名的史书《元史》,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刻的分析,成为了了解元朝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同时,一些著名的史传作家如马光远、刘伯温等也纷纷涌现,为元代史传文学贡献了许多杰出作品。
二、绘画元代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形成了与其他朝代不同的艺术特点。
元代绘画注重创新和变革,吸收了汉族传统绘画的精髓,融合了蒙古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元代著名画家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赵孟頫的行草书法和山水画作品,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和境界;黄公望的花鸟画作品则以细腻精巧的技法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三、建筑元代建筑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注重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同时也注重细节和装饰。
元代著名的建筑作品如大都的元大都城墙、南京的明教寺塔等,展示了元代建筑的风采和特点。
此外,元代还引入了中亚和西亚的建筑技术和风格,使得元代建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四、音乐元代音乐丰富多样,既有汉族传统音乐,也融入了蒙古族和西亚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元代音乐注重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
元代的乐舞艺术如“元宫调”、“大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朝文化的发展元代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文化领域,既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又有许多创造性;而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文化发展上又充分体现了多元性。
第一节哲学思想理学的继承和传播理学始于北宋周敦颐,中经程颢、程颐,集大成于南宋朱熹,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是在儒家经学、道教与佛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理学家们把反映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三纲五常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秩序和宇宙的规律,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理,他们使三纲五常上升到世界本体的高度,这在儒学的理论思维上,形成了一套比汉唐儒学更加成熟的唯心主义体系。
理学日益成为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工具,“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宋史·道学传》)。
蒙古贵族占领北方地区后,面临着如何来统治这个原来是封建机制运转下的高度发达的农业社会的问题。
在耶律楚材、杨惟中、姚枢等儒士的帮助下,蒙古统治者逐渐懂得了利用儒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金和南宋对峙时期,“南北道绝,载籍不相通”,理学著作在北方流传不多。
太宗七年(1235),蒙古军队占领德安(今湖北安陆),杨惟中、姚枢等从俘虏中挑出江汉先生赵复,请到燕京,建太极书院,请他讲授其中。
赵复以其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选取遗书八千余卷,又著《传道图》、《伊洛发挥》等书,对程朱理学的书目、宗旨、师承关系作了全面介绍。
姚枢、杨惟中等从其学,窦默、郝经、许衡、刘因等也因读了这些书尊信理学。
故全祖望说:“河北之学,传自江汉先生,曰姚枢、曰窦默、曰郝经,而鲁斋(许衡)其大宗也,元时实赖之。
”①南方的理学家都是朱熹、陆九渊的继承者。
朱熹的弟子黄干门下有金华、江右两支:金华一支,有何基的弟子金履祥、许谦等人,入元后多隐居不仕;江右一支,有饶鲁及其再传弟子吴澄。
而陆学人物则以陈苑、赵偕、郑玉为代表。
元代理学家中,其政治态度与理学的特点不完全相同。
许衡、郝经、窦默等积极用世,官位很高,在理学上只是“承流宣化”,不重玄奥。
刘因、吴澄、许谦等人闭门冥索,高蹈不仕,理学学说趋于幽玄。
陆学人物多屏迹山野,不改陆学“自识本心”的宗旨。
这些理学家中,以许衡、刘因、吴澄最有影响,称为元代三大“学者”,许衡、刘因被称为“元之所以藉以立国者也”②。
①《宋元学案》卷九○《鲁斋学案》。
②《宋元学案》卷九○《静修学案》。
元代理学虽然继承了宋代理学的基本原则,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朱陆之争趋于朱陆“和会”。
南宋时朱、陆两派就如何获得天理的方法开展过争论,从“鹅湖之会”到“无极而太极”之争,始终无法调和。
入元后,朱、陆对立的气氛消失,元代朱学系统的人物,为了更好地推行理学,遂避繁就简,纷纷兼取陆学直识本心的简易方法。
如许衡自问自答地说:“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指心也,谓心与天地一般。
”①这里所谓的“天地”是指宇宙本体,亦即天理。
而“心与天地一般”,也就是人心就是天理,因而“人心本自广大”②,故“心之所存者理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③。
这与陆九渊的天理在心中,心具天理是一个道理。
吴澄虽然认为由于人的气质不同形成人性的善恶,而接近朱熹的见解,但在如何去恶从善、恢复天地之性上,并没有沿着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而是直接从自身去发现善端,扩充善端。
他说:“所谓性理之学,既知得吾之性,皆是天地之性,即当用功其性,以着其性,能认得四端之发见谓之知,随其所发见,保护持守。
”“今不就身上实学..非善学也”④。
这种所谓“得吾之性”,“就身上实学”,是吸取程颢的“识仁”到陆九渊的自识本心的方法。
他反过来批评朱熹格物穷理的“道问学”是“偏于言语训释之末”的烦琐。
陆学人物在坚持自求本心的同时,也吸取朱学一些内容。
如由宋入元的郑玉,就大谈所谓“即气以明理”,“即理以明气”,和所谓“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⑤。
明显地吸收了朱熹的理气观。
总而言之,元代理学家中除一部分坚持朱、陆学统的门徒外,多数朱学和陆学的人物,如许衡、吴澄、刘因、郑玉、史豪卿、徐霖、胡长孺、许谦等,总结了南宋时朱、陆之争的教训,认为朱学过于“支离”,而陆学过于“空谈”,各走极端,这种学统难以为继,他们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取各家之长,如朱学的笃实“下学”工夫,陆学“简易”本心论,互相补充。
这种“和会”趋向,正是明代王学的先声。
所以元代理学实为宋明理学的过渡环节。
第二,许衡的治生论具有进步意义。
许衡提出“治生最高为先务”思想,重视民生日用。
他认为,理学的理、道含有“日月常行”之则,道不是“高远难行”,应当接近“众人”,他把“民生日用”的“盐米细事”视为道和义。
他说:“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
文也道也,只是一般。
”①这就使过去空谈性命的理学与实际有所接触,对吃饭穿衣有所重视。
许衡进一步提出了“治生”,论。
“(许衡)言: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
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
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②。
许衡以满足人的“生理”即物质生活前提来谈“治生”,这同程朱“行天道,遏人欲”的思想不尽一致。
朱熹说为学之道首先在于正人心、明天理,而许衡认为“治生最为先务”,把“旁求妄进”、“作官嗜利”的原因,归之于“生理不足”,而不是朱熹所谓利欲昏弊的结果。
许衡的治生论,为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①许衡:《语录》下,《许文正公遗书》卷三。
②许衡:《中庸直解》,《许文正公遗书》卷五。
③许衡:《语录》下,《许文正公遗书》卷二。
④吴澄:《答人问性理》,《吴文正公遗书》卷二。
⑤《宋元学案》卷九二《草庐学案》。
①许衡:《语录》上,《许文正公遗书》卷一。
第三,刘因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的经学思想,是明清经学思想的滥觞。
刘因认为六经是理学之根本。
他说:“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
近世学者往往舍传、疏释,便读(宋)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①。
他经过“推索究竟”之后,指出理学出自汉唐训诂,训诂又本于六经,故六经为根本。
唐代韩愈、李翱,尤其是宋代理学家们,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架于六经之上,视为理学主要经典。
他们只就四书矜谈妙语,空谈心性,几与佛道相比。
刘因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要返溯六经,这是博与约的关系,不先求六经之博,而先求语、孟之约,是颠倒了关系。
“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乃)圣贤之成终者”,“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乎!”②刘因的返求六经的思想,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比较清新的思想。
刘因还认为六经中的一些经就是历史。
认为“古无经史之分,诗、书、礼、春秋皆史也。
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③。
这无异是把儒家一直奉为传世的经典,贬为普通的历史记录,剥落了经典的神圣意义。
这些言论,对明代的王阳明“经史无异”、李贽“经史相为表里”,乃至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有一定影响的。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理学成为官学始自元代。
早在赵复北传理学之时,忽必烈曾在“潜邸”分别召见过赵复、窦默。
忽必烈“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
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
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元史·窦默传》)。
许衡等人则以程、朱之书“倡其乡人,学者寝盛”(《元史·许衡传》)。
到仁宗时正式制定科举条格,“专立德行明经科。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①。
苏天爵说:“迨仁庙(仁宗)临御,肇兴贡举,网罗俊彦,其程试之法,表章六经。
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专以..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②由于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官本,理学成为官学,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读书、讲学之风,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儒生庶民,崇儒风气大盛。
真金太子、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文宗图帖睦尔、顺帝妥欢贴睦尔都有较深的儒学修养。
他们还提倡蒙古、色目贵族子弟研习汉文化。
元代少数民族中儒家学者甚多,著名的有党项人高智耀,畏兀儿人廉希宪,康里人不忽木,钦察人泰不华,回回人伯颜师圣、瞻思,汪古人马祖常等。
②郑士范:《许鲁斋先生年谱》。
①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②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③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①《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
“异端”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元代著名“异端”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南宋亡后,他怀着极为悲愤的心情四出漫游,决心不仕,晚年隐居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
他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以表明不列入任何正宗行列。
他的哲学思想在《伯牙琴》中得到了充分表露。
邓牧的宇宙观与理学不同,他在《伯牙琴·昊天阁记》中说:“太极之动生阳,而静生阴。
阳轻清,上为天,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丽焉;阴重浊,下为地,丘陵山岳、川泽江海丽焉。
阳变阴化,其气冲和则为人。
其两间莫不存主宰者焉。
”“主宰者”是谁?邓牧认为既不是“无极”,也不是“理”,而是“玉皇上帝陛下”。
他强烈反对元朝之统治,以无情抨击“君”和“吏”发泄自己的感情。
他认为皇帝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的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官吏是“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
他幻想重新出现“天下无乐乎为君”的尧舜社会,这个社会“君民间相安无事”,“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①。
既无盗贼,又无战争,人人自食其力。
这种虚无飘渺的空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他对专制主义的批判则孕育着古代民主思想的精华。
元末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谢应芳,字子兰,他是一位致力于破除世俗迷信和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
所著《辨惑编》共分死生、疾疠、鬼神、祭祀、淫祀、妖怪、巫觋、卜筮、治丧、择葬、相法、禄命、方位、时日、异端十五目,这十五项都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思想和活动,他“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议论,一一条析而辨之”。
他认为人有病“务求医药,不事祈祷”,不要信鬼神,反对淫祀;他反对迷信风俗,对丧葬流行大作佛事、择葬惑于风水之说,一一指出其弊端,斥巫觋、卜筮为妖妄,对于相法、禄命、阴阳五行三术,以及方位、时日等忌讳迷信也一概加以反对;至于佛、道宗教,他一概斥之为“异端”,“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谢应芳生活于十四世纪科学水平不发达的时代,面对宫廷、民间广泛的世俗迷信、宗教活动,敢于著书立说,公开鼓吹无神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②苏天爵:《伊洛渊源录序》,《滋溪文稿》卷五。
①见《伯牙琴》中的《君道》、《吏道》篇。
第二节文学艺术元曲元代戏曲艺术有很大发展,元曲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