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

黄庭坚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最新版】目录1.黄庭坚及其《薄薄酒二章》简介2.《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3.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4.《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欣赏5.结语正文1.黄庭坚及其《薄薄酒二章》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为诗、词、散文皆有建树,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黄庭坚的书法亦有很高成就,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书法风格独特,运笔流畅,气势恢宏。
《薄薄酒二章》是黄庭坚的一篇行楷书法作品,书写于元祐三年(1088)四月。
2.《薄薄酒二章》全文翻译《薄薄酒二章》原文如下:薄薄酒,胜茶汤。
茶汤薄,酒味长。
酒味长,胜茶汤。
茶汤薄,酒味长。
酒味长,胜茶汤。
翻译如下:薄薄的酒,胜过茶汤。
茶汤薄,酒味却很长。
酒味长,胜过茶汤。
茶汤薄,酒味却很长。
酒味长,胜过茶汤。
3.黄庭坚书法艺术特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运笔方式:黄庭坚的运笔流畅,笔势纵横,富有节奏感。
(2)笔墨变化丰富:黄庭坚在笔墨运用上十分讲究,善于利用笔锋、笔肚、笔根的不同部位,使笔墨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3)结构严谨:黄庭坚的书法结构严谨,每一笔都经过精心安排,力求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4)气势恢宏: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气势恢宏,富有力量感。
4.《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欣赏《薄薄酒二章》墨拓高清图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微店或淘宝店购买属于您的文房和艺术品。
5.结语黄庭坚的《薄薄酒二章》以其优美的诗句和独特的书法风格,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酒与茶汤之间较量的生动画面。
黄庭坚书法碑帖

黄庭坚书法碑帖
黄庭坚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文学双绝,书画双绝”。
他的书法风格凝练古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最著名的要数他的碑帖了。
碑帖是古代人们为了纪念某些事件或人物而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它们一般都是特别精美的书法样本。
黄庭坚的碑帖被广泛地传颂着,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黄庭坚的碑帖风格简练古朴,线条流畅,端庄肃穆,给人一种深深的古韵之感。
其字迹厚重有力,笔力雄浑有韵律感。
他的碑帖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极具个人风格的特点,比如石头上的字非常结实,直如一柄利刃刻下,显得非常深刻有力;还有字的排列方式往往带有非常明显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和艺术感。
另外,黄庭坚的碑帖往往会采用古代的诗句作为题材,这些诗句往往是对于当时的政治风气、社会现状以及国家发展变迁等问题的反映。
这些题材使得他的碑帖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展示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综合来看,黄庭坚的碑帖是中国书法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其风格古朴简练,带有浓厚的古韵之感,意境深远。
同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广泛被传颂着的。
在今天,依然有着许多书法家和艺术家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和赞赏,使得黄庭坚的艺术地位得以历久弥新。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不仅在诗文创作上有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
在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章法形式是其书法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稳健。
黄庭坚的章法布局非常稳健,整齐划一,规矩分明。
他善于运用“正”、“方”、“圆”、“弧”等基本的几何图形,使作品整体布局富有平衡感和谐感。
二、笔画严谨。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非常注重笔画的严谨性,他的笔画走势准确、有力,每一笔都刚柔相济,使整个作品显得精神饱满,气韵生动。
三、字形优美。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注重字形的美感,他的字形优美、流畅,每个字都有独特的特点,让人难以忘怀。
四、意境深远。
黄庭坚的章法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意境,他的作品往往寓意深刻,反映了他对生活、自然、人生、道义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总之,黄庭坚的章法形式是他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布局稳健、笔画严谨、字形优美、意境深远为特点,展现了黄庭坚独具匠心的书法风格和人文精神。
- 1 -。
黄庭坚书法单字欹侧方法

黄庭坚书法单字欹侧方法黄庭坚是宋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为主,擅长草书的侧欹方法。
侧欹方法以字体向右斜,笔画以右上至左下方向倾斜,给人一种失重、扭曲的感觉。
这种书法风格独特,给人以生动、灵动的感觉,被誉为“黄草”。
黄庭坚擅长用钢笔写字,他使用的钢笔是细长的竹管笔,笔尖呈箭头状,可以用来勾勒细节。
他在写字时,常常侧身而坐,将纸张放在桌子的右侧,从右向左书写。
这种写字方法使得字体呈现出明显的侧欹倾斜,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黄庭坚的侧欹方法不仅仅体现在笔画的倾斜上,还体现在字的造型上。
他的字在侧面观察时,笔画显得细长而有力,随着眼睛的移动,字的造型呈现出扭曲、变形的特点。
黄庭坚在字的造型上注重色彩和空间的运用,追求融合写字的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形象特征,使得字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大多侧欹,这与他个人的性格和生活环境有关。
黄庭坚具有激情四溢、热衷于倡导变革的思维方式,他对传统的规矩和束缚感到厌倦,因此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创新,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创作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也密切相关。
宋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流离失所,黄庭坚也不例外。
他的书法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世道的不满,对生活的苦闷与无奈,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侧欹的书法形式恰好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它让他的心灵得到了释放。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侧欹方法为主,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
他在书法创作中大胆创新,追求心灵与文字的融合,将写字当作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
他的书法作品意境深远,笔画流畅而有力,给人以一种自由、豪放的感觉。
黄庭坚的书法影响了后世的许多书法家,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宝藏。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感悟

关于黄庭坚草书的感悟摘要:1.黄庭坚简介及草书地位2.黄庭坚草书的特点3.学习黄庭坚草书的感悟4.草书在现代的意义与应用正文: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清风阁、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他的草书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的草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笔法独特,强调骨韵,字形疏朗,章法自然。
他的草书作品既有狂草的奔放,又有行书的婉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学习黄庭坚的草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笔法的运用:黄庭坚草书中的笔法变化丰富,要求书写者在运笔过程中掌握好速度、力度和角度。
这使得草书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同时也为书法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2.字形的结构:黄庭坚草书字形疏朗,注重疏密变化。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学习这种字形结构,有助于我们掌握草书的规律,提高书法水平。
3.章法的布局:黄庭坚草书的章法自然,气韵连贯。
在创作过程中,他注重行与行的关系,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这种章法布局对我们学习草书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4.情感的抒发:草书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书法形式,黄庭坚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学习他的草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与情感的关系,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现代社会,草书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审美欣赏,还可以用于装饰、设计等领域。
学习黄庭坚的草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书法技艺,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总之,黄庭坚的草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他的草书,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黄庭坚书法作品欣赏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砥柱
铭》、《黄州寒食诗帖》 等
这些作品都充分展现了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和艺 术风格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1、《松风阁诗帖》
《松风阁诗帖》是黄 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 ,也是他最著名的行 书作品。该作品以行 书体书写,表现出一 种潇洒飘逸的风格。 作品中的字形和笔画 处理得十分巧妙,用 笔轻盈而有力,表现 出作者高超的书法造 诣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具有极 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的高超书法造诣和 个人情感,而且也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沉淀
-
谢谢大家!
黄庭坚的书法风格独特,特点鲜明。他的书法作品以 刚劲有力、气韵雄浑、神韵飘逸而著称。他的书法作 品中,字形常常夸张、变形,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情 感。他的用笔粗细、干湿、轻重、快慢都处理得恰到 好处,表现出他对笔墨的精湛驾驭能力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他的草书。他 的草书受怀素、张旭的影响,但又自成一家。他的草 书作品行笔曲折顿挫,起伏跌宕,具有独特的韵律感 和节奏感。他的草书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放荡不羁、 不受束缚的精神状态,这也是他个性的体现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2、《砥柱铭》
《砥柱铭》是黄庭坚的又一著名作品,也是他最著名的楷书作品之一。该作品以楷书体书 写,笔画厚重有力,结构严谨,表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风格。作品中的每个字都经过精心 打磨,展现出作者对楷书的精湛驾驭能力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3、《黄州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诗帖》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最著 名的行草作品。该作品以行草体书写,表现出一种悲凉 、孤独的情感。作品中的字形和笔画处理得十分独特, 用笔苍劲有力,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命运 的抗争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黄庭坚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他的山谷体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在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中,既有峻实清新、情感真挚的表现,也有超脱尘俗、富有哲理的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黄庭坚山谷体诗的艺术特点。
一、意境高远、意象清新黄庭坚的山谷体诗一般都以山林、溪泉、花鸟、书画、诗词等为素材。
他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和抒发,表达了独具特色的意境和情感。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如“万恶以作德,山泉自成心”这样的语句,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对生命的敬畏。
同时,黄庭坚的意象也充满了清新之感,如“光华如水映千山,风影摇空出九重”等,往往能給读者以流连忘返之感,使人陶醉其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二、穿越虚实、意象意思充沛黄庭坚的山谷体诗往往穿越虚实,让意象充满意思。
他的诗句不仅充满了生动的意境和形象,同时也含有深刻的哲理和人生的智慧。
如他在《书画袖中步入云》中写道:“墨色山林何所似,虚中有物道不同”,表达了他对生命、世界真实性的独特理解。
又如在《寄黄铁崖》中写道:“橘柚1秋香一峰卧,石泉无恙十年存”,表达了他对于一些散文句子的诗化表达的崇高追求。
三、语言简练、音韵和谐黄庭坚的山谷体诗的语言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之一。
他的诗句语言简练明快,声韵和谐,情感自然流露。
每个字句都极富节奏感,感性的合作和表现人性的合作都在其中。
在语言方面,黄庭坚往往借用传统诗词的语言方式,将自然景致和人情世故融合,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在《题蔡端试灵爽寺》中写道:“岭头风雨愁霾色,店下鸡鸭跑冻骨”,将清新的山色和颓废的社会情态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艺术语言的精髓。
四、生动活泼、写实自然黄庭坚的山谷体诗是一种写实风格的诗歌,他的描写非常生动,目睹或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五感在其诗歌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和表达,这种写法更像是包括了哲学和视觉化的写法。
他善于在写作中,用色、调、字、境来展现它的魅力,完美地将情景嵌入到诗歌画面之中。
北宋黄庭坚的个人简介

北宋黄庭坚的个人简介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
早年受教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宋黄庭坚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黄庭坚,字鲁直,生于宋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公元1045年7月28日),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
幼年便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
李常非常奇怪。
以为他是千里之才。
宋皇祐三年(1051年),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宋皇祐四年(1052年),八岁,作诗送人赴举:“万里云程着祖鞭,送君归去玉阶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供职京师宋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考中进士,任汝州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
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以秘书省校书郎召入京师。
五月黄相出生,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
宋元祐元年(1086年),哲宗即位,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院(系)名 称:美术系 专 业 名 称 :书法4班 学 生 姓 名 :杨雨欣 指 导 教 师 :彭建成
二○一五年九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1 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
重要地位。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2 绪论 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
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江西修水县人。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1105年九月三十日(11月8日)死于宜州贬所。[1]
2.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2.1黄庭坚书法造诣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2]晁补之云:“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3 然不是当行家语,自是著腔子唱好诗。”(见《诗人玉屑》)另有不少俚词,不免亵诨。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集》七十卷。北宋元符元年,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曲水流觞”意境,于今宜宾市郊北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3] 2.2黄庭坚代表作 黄庭坚书法早年学周越,但未脱尽俗气,经过不断学习,并受苏轼的影响,黄字的挺拔拓展的风姿,完全融会了苏轼书法精神,他求变创新,博采众长,走向独特的艺术风格。黄庭坚楷书很见造诣,初学唐代褚遂良、薛稷,后学颜鲁公,他谓之“楷法欲如快马入阵”,所以他楷书饶有生气,无丝毫板滞气,行笔穏健、雄放飘逸、结体严谨。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4 2.3黄庭坚书法特点形成 黄庭坚行书成就相当高, 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之一。他除受苏轼影响外,师法二王和颜真卿、杨凝式。广泛吸取篆意隶法,得《瘗鹤铭》《石门铭》的真趣.晚年贬官四川,入三峡见船夫荡桨,拔棹,得以启发,有了更大的发挥,用笔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中宫收敛,横画斜长,绝不平直,逆入藏锋,竖画曲虬不正,高低起伏极尽夸张,点画曲屈前倾,长撇长捺一波三折,如荡桨行舟,一张一弛,起笔有抖擞习气,笔势苍劲,意态纵横,中心收紧, 四面放射的结构尽显风神俊杰, 人们称为“辐射体”。[4]
2.4黄庭坚草书造诣 黄庭坚书法最突出的要算是草书了, 他的草书在宋朝是第一流的,其草书笔力遒劲婉美,线条畅达,体势纵横开阖,圆劲灵动,气韵凝练雄浑。其谓之:“草法欲左规右矩。”黄庭坚草书以真书为基础,其曰:“欲学草书, 须精真书, 当知下笔向背则识草法, 草书不难矣。” [5]《宋史·黄庭坚传》记载:“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坚持长期学习草书,四十七岁时,才觉得“三十年作草,今日仍似造妙入微。”黄庭坚被贬黔州、戎州时期,他的书法日趋成熟,他深得草书真谛,在《书自作草后》写道:“绍圣甲在黄龙山中,忽得草书三昧。觉前所太露芝角,若得明窗净几,笔墨调利,可做数千卷。”晁补之称黄草书“章草似晋人,颠草似唐人”。李纲在《梁溪集》里说:“山谷晚年草书之妙,追步古人张颠、怀素。”袁文称:“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便更遒丽,一代奇书也。” [6]黄庭坚从怀素《自叙帖》真迹之中顿悟笔法,下笔飞动,草法大进,他自谓:“得草法于涪陵。”黄氏追踪怀素的草书章法,点画狼藉,大小错落,满纸云烟,却又有所突破。承沿怀素方法,几字合为一组又相对独立,并采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5 空间的穿插,挪移方法圆弧线短促,屈曲蛰伏。点与线,曲与直,斜与正的搭配产生了冷峭飞动的效果, 展现了线条的美质内涵,惬意畅快。宋代以后的历代学者,书论家,书家对黄庭坚的书法评价都很高。元好问说:“苏黄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宝,百不为多,一不为少。”解缙称:“清圆妙丽,引绳贯珠。”王澍在《虚舟题跋》里称:“山谷老人书多战掣,笔亦甚有习气,然超超元著比于东坡,则格律清挺矣,故当在东坡上。”康有为评:“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他曾说:“入则重规迭矩,出则奔轶绝尘,曲尽书法矣。”一般草书者都以“真不入草”为准则,而黄庭坚敢于一反世俗而走向成功,他主张创新,在他笔下,新的草书形式产生了。姜夔对他十分推崇,赞他“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晚年黄庭坚草书最为精纯,《李白忆旧游诗》就是晚年作品的代表作,通卷气势一泻千里,美不胜收,山谷之大草,用笔变急速为迟涩,故线条在圆融之外,更增加一分摇曳,如春风拂柳,正是山谷所谓“韵”者,此比之怀素的《自叙帖》、张旭的《古诗九首》,或有过之。[7]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6 结论
黄庭坚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增长知识,从根本上摆脱俗气,努力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境界。从这些论说中可以领悟到黄庭坚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厚和他的创新思想。对拘泥古法而未能真正继承古代书法的传统,缺乏创新精神的书家,表示出不满并加以批评:如《跋东坡帖后》中说:“余尝论右军父子翰墨中逸气,破坏于欧、虞、褚、薛及徐浩、沈传师几于扫地,惟颜尚书、杨少师尚有仿佛,比来苏子瞻独近颜、杨气骨,如《牡丹贴》,甚似白家寺壁。[8]百余年后,此论乃行尔。”别人不敢为,而黄庭坚敢于冲破藩蓠,挥写出新颖独特的面貌来,黄庭坚用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他认为这样易得力。后又主张:“高执笔,令腕随己意左右,然后观入字格,则不患其难矣,异日当成一家之法焉。”我不得不被黄氏的创新所叹服。
致谢 在课程及最后论文设计过程中,彭建成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和评议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论文
7 参考文献
[1] 汪惠玲.历代书法论文选[J]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66-172. [2] 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J].大地出版社,2009,(10):22-25. [3] 乔柏梁.璀璨中国——中国历代碑帖赏析手册[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80. [4] 张佳旭.中国书法家全集——黄庭坚[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38-144. [5] 张弘.黄庭坚书法鉴赏[J].远方出版社,2002,(8):37-38. [6] 张弘.中国草书名作鉴赏[J].远方出版社,2009,(32):68-70. [7] 郑晓华.中国书法史话[J].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1):33-35. [8] 徐永生.中国书法手册[J].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10):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