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文化比较

中日关系力量对比概观

公元九世纪大化革新(645年),追随中国,态度尊恭,中日关系处于强弱型,关系友好;隋唐(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处于顶峰;十九世纪中期明治维新(1868年~1912年),日本抛开中国,“脱亚入欧”,富国强兵。明治末期成为亚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强国;甲午战争后,从尊重转向蔑视中日关系处于弱强型,关系敌对。二战后1945年战,追随美国,恢复国力,发愤图强;1968年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当今二十一世纪,中国政治走向经济大国日本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当今中日关系终于近乎于强强型。

日本历史上的两次变革

明治维新(1868年------1912年)

●结束天皇政权旁落,天皇拥有最高权利。采用“日本式”君主立宪,,天皇为首的中央

集权国家;

●废藩置县:取消幕府统治,废除武士制,;

●征兵令:面向全民征兵;

●四民平等:取消士族,“士﹑农﹑工﹑商”平等;

●大力发展教育

●基本国策::富国强兵;兴产殖业;文明开化

1889年《大日本宪法》日本第一部宪法,也是亚洲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天皇国家主体,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依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总揽统治权统帅陆海军;内阁辅弼天皇,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占领台湾、朝鲜半岛,、(辽东半岛) 清政府赔偿金

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觊觎中国东北;在国际上,已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列强国亚洲的盟主;在国内,天皇专制,教育敕语;忠君爱国教育盛行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京大空袭;冲绳岛之战;中途岛战败;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1945年8月15日终战宣言。

明治维新后六十年积累的财富耗费一空.社会体制;教育水平,国民素质,技术等软实力仍在。卧薪尝胆;美国扶持;朝鲜战争

1950年中期经济再度腾飞,1966年超过法国,67年超英国,1968年超德国,1968年明治维新100年资本主义世界第耳大经济强国。70年代经济稳定发展期.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超过美国.达1万美圆以上。

政治上君主立宪;皇位象征性. 一切权利在国民. 根除国家主义,彻底民主化,强调国民个性的发展.

民主,自由,富裕,人性化,,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

日本家族制度、家族观念

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日本“家族”形态与“姓”的出现

1 ●奈良时代(710-794)时代前:社会基本单位:“氏”(原始氏族组织),不承认“户”。

“家庭”尚不是社会基本单位。

“大化改新(645年)”前:贵族有“氏”,“大化改新”后,贵族有“姓”,身份地位尊卑。

●平安时代(794-1192):氏族分化为若干“家族”、“苗字”

●幕府时代(12世纪末起):“武家社会”,“武士团”“苗字”和“佩刀”是武士身分标

志,贵族特权。有“苗字”(6﹪),不许庶民使用“苗字”,严格的身份等级秩序,“武士团”融血缘﹑家族﹑主从关系于一体的结合,武士的“家制度”-日本传统家族制度的典型;武士的家族关系-日本“最典型的家族关系”;日本“家制度”,在封建社会仅盛行于武家社会, 1868年以后才推广到社会。

2明治维新后:“四民平等”,1875年,法律强制“国民皆姓”(苗字)。

二.中日家族制度、家族观念的差异

中日同为父权家长制,中国早在公元前3000年确立,日本约在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晚期;日本的父权形成晚,却十分发达。父权具有广泛权利,无所不包。一家尊长是祖先的延续与化身。家族成员敬畏之所在。

“想向父亲提意见的儿子就好像一个想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不管他多么想也是办不到。

“地震,打雷,失火,父亲”-----将一家之长的父亲视为可怕的存在。饭碗/入浴

⑴“家”概念不同:

日本的家是“家业”共同体。含血缘、非血缘关系。同住,同族不同姓。家业永续为宗旨。以本家为中心,祖孙一体,传承家业。本家、分家主从关系。

中国的家是“血缘”关系集合体。传宗接代为宗旨。同族同姓。异姓乱宗。“非我族也,

其心必异”。

⑵家族制度不同:

日本:①“长子继承制”(家督继承制)

长子继承“家名”、“家格”及财产。家长权与家业继承权统一。“家长”居绝对统治地位,供养者家长与家内成员是“親子”,依赖与被依赖的主从关系;

长子、非长子不平等,非长子-“厄介”;本家、分家主从关系;男女不平等。

★家族内严格纵式等级秩序。

“暖帘重于血统”---东京马食一丁目制纸业的“中庄家”-----继承人全部是养子、婿养子中国嫡长子继承制

②养子、婿养子制度。

入赘必须改姓。延续家名、家业。有助于家业的健康传承。

“暖帘重于血统”---东京马食一丁目制纸业的“中庄家”----继承人全部是养子、婿养子“江户到明治初期,四个男人中有一个是养子或婿养子”。

例:日本妇产科世家鼻祖贺川家。见表。

③家长“隐居制”,家长任期制。

?年老病弱,家内“隐居”让位。失去家长权,受新家长支配。搬出母屋,获得“隐居分”--- 为原财产的1/10。

?“隐居制”是对家长“终身制”的否认。“家长权”任期制。

?日本的家长权威在于其是“家长”,而非父亲。并非一定同血缘.

?有助于维护家族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诸子均分制”,兄弟间平等,“分家”。家长权严守嫡长子继承制。“立长不立幼,立嫡不立庶”;异姓乱宗。家长权利至高无上,终身制。“祖在则祖为家长,父在则父为家长”。

3 家族观念的不同

1)祖先崇拜:

●日本独特的祖先观。对现人有直接的恩泽的,特定家业的开创者,非遥远虚幻的祖先。

未必是血缘意义的祖先。例、贺川家

●中国崇拜纯粹的血缘祖先--根。寻根。

2)中日忠孝观念不同

●日本孝的伦理:恩是孝的前提。父母对子女有生养之恩,子女有报恩的义务。

此恩与生俱来,须主动偿还;“孝”意味着对父权家长无条件的绝对服从。

1978年最重视的道德是对父母的孝行70﹪”。更重视生前之孝。

●日本国民道德的根本:

“忠孝一致”“一本”忠重于孝。忠即”一而终“武士的根本道德。在家做孝子,在外做忠臣。

德川时代日本人价值系统中占中心位置。《孝经》。日本人的忠诚不是被动的献身,而是能动的,自觉的服务与表现。

武士的忠是“主从”之忠,而非君臣之忠。“忠臣不事二君”。“河田次朗”

吾等不论何时居于何地,隐于深山抑或深埋地下,吾辈之义务乃守卫主君之利益。此乃每个锅岛人之义务,此为吾等信仰之支柱,永远不变之真理。

吾之生涯中,决不将自我之想法置于吾君吾主之上。吾之一生中亦不会如此而为。纵然死,吾亦将七度生还守卫君主之邸。吾等立誓做四件事。即:

1 、履行自我之义务争先于人。

2、做有用于主君之人。

3、孝顺父母。

4、广施仁爱。

孝道不同原因:取决于中日家族制度的不同。

●日本的家以居住和经济要素为中心形成的家业共同体。超血缘的,主从关系的社会集团。服属对象不仅是血缘尊长,包括主人。“忠”被凸显出来。

●中国的家基于父系血缘原理形成的群体,服属对象直系血缘尊长,以“孝”为本。

三日本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家族制度不复存在,家族传统、家族主义的社会关系渗透社会各角落,社会的群体结构是家族结构的延伸与扩大。表现为:“家族的社会集团化”与“社会集团的家族化”,可轻而易举地将家族关系移植到家族以外的社会机能中。

1.从纵式结构的“家”到纵式序列的日本社会

从家内的严格的“親子”主从关系、扩延到公司、政党等社会,社会结构是家族式组合关系。领导为长辈家长,其他晚辈下属,主从、服从关系。纵式等级色彩、纵式序列意识浓厚。2.家族主义与集团主义意识

集团主义精神正是家族主义社会结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日本人的家是家业为核心的家族经济共同体。家族本身是独特的社会集团。“和”是贯穿家与社会集团的基本理念。为了延续家业的共同目标,在家长的统领支配,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下,家族各类成员“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层层忠孝奉公,恪守本分。与家族主义息息相关的集团主义,植根于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观念中, 形成一种普遍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几乎是完美无缺的有组织的人”安心感家の会社、家の学校、家のクラス、“三菱さん”

3.小结: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及“忠”孝观念,培养了日本人较强的集团归属意识,对所属集团的效忠、奉公精神,及恪守本分的观念。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极易发动整个民族的共同行动。

●日本近代家族制度是近代天皇统治的重要社会支柱。明治政府和军国主义政权将传统家族制度的原理运用于国家统治。模拟家庭关系:皇室-总本家;天皇-家长(万民之父);国家的主权-家长权;推行家族国家观.,让国民自觉于天皇的赤子,“忠

君爱国“,“忠孝一致”。日本近代家族制度,助张了天皇专制主义及集权统治,是军国主义顺利扩张侵略的社会根源。

●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居其位,恪守本分,“从一而终”,“爱社如家”的忠诚、奉公精神,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合力,有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对战后日本经济振兴与高速发展作用重大,强大社会推动力。

四.中国的家族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以血缘家族为主的小集团,孝忠的对象只是本宗的族长。并且,中国的亲属集团是建立在个人利益之上,并使个人利益得到平衡的血缘,容不得不平不公,难于形成个人利益完全融于集体利益的社会集团。即使如此,也难于长久。

1)关注家族内部,漠视家族外。

2)“个人主义”胜于“集团主义”。

“中国社会是比较重视横向关系的纵式结构”。

林语堂说:“家庭与朋友一起组成一座有围墙的城堡,城内共产主义,相互帮助;对城外的世界冷漠无情,甚至对抗的态度。”

林语堂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个人主义组成的民族。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家庭而不关心社会,而这种家庭意识是较大范围的自私自利”。

五.当今日本家庭制度、家庭模式

1)1948年新《日本宪法》全面修改1898年《明治民法》。

●废除父权家长制,父子关系为核心的纵式延伸的家制度被横向夫妻关系取代。“核家族”

●取消长子单独继承制,实行诸子均分制。男女继承权平等。夫妻别姓。夫妻同姓。

2)七、八十年代,“核家族”。丈夫企业“武士”,主妇,相父教子。“粗大垃圾”。九十年代以后,家庭观念的多元化。丈夫注重家庭。“成田离婚”,“熟年离婚”、“不倫”,“援助交际”。

参考题一

1 如何理解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家族观念对今天日本社会的影响?

2 试比较中日家族制度方面的差异。

3 谈谈中日忠孝观念所表现出的异同点。

4 家督继承(一子继承)与原始积累,人才成长的关系。

参考书:《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李卓著

中日民族性格、行为方式

的若干倾向

一“小集团本位”的日本人与“家族本位”的中国人与欧美人相比,中、日的行为都趋于以“群体”为本位,而非“个人”。但二者有明显差异:

●中国人更趋于依赖亲属集团,行为上表现为“家族本位”。传统中国式人际关系具有亲属关系至高无上的特点。

●日本人则更依赖于个人所处的小集团,行为上有“小集团本位”的倾向。

1中国人在行为上较重视亲属集团。具有较强的家族观念和乡党意识,对家庭有较强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趋于由家人、亲属、熟人朋友等构成非正式的关系网络。但受亲属集团的束缚较大,亲属集团吸引了个人大部分精力, 缺乏到非亲属集团缔结关系的内心冲动。个人在亲属集团以外,“自我”意识较浓、通常有较鲜明的个性和独立见解。协调性、团结性相对欠缺。

2.日本人行为方式、国民性格的倾向性:

1)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极强的集团归属意识。在价值观上更强调集团作用。自我意识较弱,其“自我”是以社会群体方式实现的。日本心理学家南博方指出:日本人的“自我”有“不踏实感”,在行为上表现为更大的“他人中心”,“他人取向”。时刻意识到自己是所属集团的一员。融入群体,才有安全感。

◆原文资料◆1“压制个人生活的集团-村子

·就连最具隐私性的场所------家, 本来也是受制于集团的介入、管理,集团是先于我们个人而存在。个人、家庭每个人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多亏了部落、集团,我们个人才得以躲过风风雨雨。村の付き合いが大切、村からの脱落は時には死さえも意味する。

2)在行为方式上,重视小集团内部共同行动,较强的忠诚心和献身精神。

“日本人就像池子里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如有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

·奉行的原则:只要认准社会主流,将自己汇入社会洪流中去就会成功。

“美国人总是极力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而日本人则千方百计证明自己与大家一样。”

例:高校生の制服、公園デビュー、学校給食、運動会、飲み会、红白歌会いじめ,ぎゃるママ、国民性双刃剑:凝聚力、团队精神;压抑、排斥个性。单一化

◆参考资料◆2最能揭示日本人集团本位这一行为规范的莫过于“村八分”制度。

“十の付合いという項目,冠、結婚、出産、法事、建築、水害、火事、病気、旅たち、葬式。火事と葬式以外は付き合えない。”

正如大家所知,它是对村内其他成员进行的一种制裁。受制裁者的行为一般并非盗窃、暴力

这类刑事犯罪,而多是违反村里约定俗成的规矩、或者村中共同行动时独断专行者。

村子这一世界是最典型的“集团本位”支配下的社会。“个人本位”在此行不通。这种心态、可能伴随着农耕共同社会的形成而存在、并作为日本人的中心性格而被传承至今。

译自?日本人の行動意識?p21荒木博之著3) 国民性格特征:

“在集团内部日本人表现为较团结、协调性较好。为维护集团内的和谐关系、一般都谨慎谦和、委婉含蓄,与人打交道较注意对方的立场,尽量不使对方尴尬。惧怕在所属集团中,因与他人不同而遭排斥,行为尽量与他人保持一致”。缺乏坦白、直率和鲜明的个性。自我有意识淡漠,喜欢随大流。

◆参考资料◆ 3.“这种集团本位、“表面原则”优先的思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支配我们

行为最强有力的准则.日本土佐的民俗专著中[土佐山民俗志]中列举了村里受人们蔑视的几种性格”。

好说者/喜好吵架辩论者/嗜酒成癖者/抱有不切实际愿望者/好发牢骚者/有手好闲者/说谎骗人者/投机取巧者/靠出租土地为生者/耍手腕者/中间人(凭借不滥之舌不劳而获者

村子里所推崇的理想人物像是:不沉湎于酒色、沉默寡言﹑不与人相争﹑了解自己的位置责任﹑对所处境域不抱怨﹑正直﹑平凡﹑默默肯干。”

◆参考资料◆4“在同一目标下、勤奋工作的共同体成员中、与有个性的、有手腕的人相比,人们认同并赞扬平凡、本分的人;与对集团不满或反对集团的人相比,人们肯定赞扬严守集团规定,对自己的处境不鸣怨的;还有不沉湎于酒色、继承家业、正直、勤劳工作的人都是人们认同的理想村民。这不仅是村民的理想的形象、也是我们日本人的理想的形象、不论在乡村城市。”

译自?日本人の行動?p42 1907年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中,将国民性分为十项:忠君爱国、尊崇祖先、重视家名、讲求现世务实、热爱草木喜欢自然、乐观洒脱、淡泊潇洒、精巧纤细、清净廉洁、重视礼仪、温和大度

二.日本人的“序列意识”与中国人的“平均意识”

1 中国人相对较重视横向关系。他们生活在一个牢固的关系网中。

在人际关系中,中国人朴素的平等意识、趋于同情弱者,对来自上位者的压力趋于抵抗或逃避。总体上不大容易接受由于性别、年龄、能力带来的差别,平均主义意识较强,缺乏敬畏权威和严格遵守规则的精神

2 日本人强调纵向关系

1)等级身份制社会

·“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美国人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日本人来说如同呼吸一样自然。”——《菊与刀》

·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身份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一直是日本有文字历史以来生活中的准则。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日本封建社会阶层划分复杂,所有身份都是世袭固定的。皇室和宫廷贵族之下,四个世袭等级:士(武士) 、农、工、商,其下有贱民(秽多、非人)。

贱民中人数最多的为“秽多”,即从事各种污秽职业的人。他们被视为是“不可接触者”,为社会最低层。

将军-(下设“大老”、“老中”、“若年寄”官职)

士大名(亲藩大名、普代大名、外样大名)

武士(家老、上士、下士、足轻等)

农(持高农民、无高农民)

贱民(秽多、非人)

3.等级序列意识浓厚

·在等级序列中、日本人主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他们对于自己、自己的集团、国家在等级排列中所处的地位较敏感。并依此决定自己的言行。

·日式集团较强的纵式关系更像一个长链条。每个人是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一个环节出发只有两个点与其环节相连,个人的安全感要靠加强这两头的连接获取。对上要尊敬,绝对服从,同时得到庇护。对下要保护、支配,同时得到尊崇。

·对权威的绝对服从,造就了日本人崇拜强势、对强者“盲目”服从;对弱者缺少同情心,循规蹈矩、较为谨慎、刻板的性格倾向。

◆参考资料◆5

日本理想的上司是什么样的,从以下的问卷调查可以获知。

?有两个课长,共同点是都具备作为上司的实务能力,可A课长不给下属派无力完成的活,也不发无名之火,对部下考核评价也较公平,可除了工作外、对部下不关心照顾。B课长向部下派免为其难的活,动辄发火,考核部下基本公平。但有时夹杂个人感情,可即使脱离工作岗位,对部下也是关怀备至。愿意在哪位上司手下干活?

在日本80%的人选择B,选择A的只占10%左右。知识分子也是70%对15%。而美国人正相反,这是战前、战后日本人的共同特征。总之,在日本评价一个上司是否称职,不仅看上司的工作是否做好,还要看是否了解自己、关心自己。

日本对其战争的正义性辩护,“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的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终结。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奋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是日

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真心建立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

的重要性。

?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其次,是英国、俄国,从这一区域驱逐出去,使之“各得其所”。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在过去的十年间,他们把自己描绘成已踞高于国际金字塔的顶端,现在,这种地位虽已被西方各国所取代,但他们对现状的接受,仍然深深植根于等级制观念。

如:战败后日本投降,绝对接受美国。

三“义理人情”与“人情世故”

中日两民族都讲究“人情”,强调互相偿还所欠人情,“恩”和“报恩”对两国民族都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

“知恩图报”是一种美德,“忘恩负义”受人谴责。但两个社会“恩”的概念所表示的范围与伴随的义务,有所不同。

1.中国人对“恩”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恩惠”,指接受或给予的好处。除指父母(养育)之恩、师恩,现多用于接受或给予某种重大帮助(如救命之恩)的场合。

?对中国人来说,亲属集团头等重要,不可取代。祖先恩惠第一位,还报祖先恩惠的最一般形式是对父母的孝顺。尽孝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而受到推崇。不孝被为是忘恩负义。

2.日本人对“恩”的认识

日本人“恩”的范围宽泛、份量沉重。日本人把“恩”分为各具不同规则的不同范畴:一种是数量上和时间上是无限的;另一种是在数量上相等,并需在特定时间内偿还的。

对无限的恩,日本人称之为“义务”。

义务又有两类:

一是报答父母之恩-“孝”;二是报答天皇的恩-“忠”。

这两者都是强制的,无条件的。是任何人与生俱来的。

另一种恩,对日本人来说,属于“义理”范畴。

对父母=孝,数量、时间上无限的= 义务

恩对天皇=忠数量等价、特定时间内=义理(人情、道义、情面)

(尽管有时不真心情愿),但应该做的事情

?日式集团内,所有上位者都可成为施恩者,都可成为忠诚的对象。这对象可能是公司老板、所属集团的上司、宗教集团的教主。

?报恩也更容易同个人献身、忠诚、服从、责任、义务相联系,所以与中国人相比,日本人对“恩”更敏感,背负的恩义负担更重。

·对日本人来说,恩是债务,必须偿还。“我受某人之恩,就等于说我对某人有义务。”

3.中、日礼尚往来的行为准则

中国人日本人都是注重礼尚往来的民族。都基本遵循“等价”原则。如接受多、还报少,则会被人指责。如还报多于接受,在中国会受到肯定赞扬。“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一般中国人送礼时,倾向于把自己对对方的情意按正比例体现到礼品的价值中去,接受时也多少习惯于同样衡量。

·在日本,礼品的“授受”大有讲究,要以不给受礼者带来“恩”的负担为原则。

若是一般的朋友、同事关系、送礼要保持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度,可能会成为一种附带条件的恩义而给对方带来负担麻烦。日本人接受他人的恩是相当谨慎的,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接受理由的,同样,给予他人时也应以不给对方施加负担为原则。

“猝然受到生疏者的恩,是令人讨厌的。”

?すみません(済みません):劳驾;对不起(道歉);谢谢

?ありがどございます(有難どございます)。接受

1)小集团本位,集团归属意识浓厚,强调集团的作用。个人必须融入集团中才有安全感。

行为上趋于共同行动,认清主流,随大溜,与大家保持一致,免受排斥。社会总体压制个性。

大家和谐相处,多表现出现出“谨慎谦和,含蓄委婉”的性格。

2)序列意识浓厚的日本社会,讲究“各得其所”,“各安其份”,对等级序列中的地位比较敏感。对强者权威盲目服从,对弱者缺少同情。形成“崇拜强势”的性格趋向。“恃强凌弱”。

3)注重礼尚往来,讲究人情。

受恩报恩。恩的范畴较广,恩是债务。容易与忠诚,个人奉献挂钩。生活中恩等量回报。

过度好似附带条件,给人施加负担麻烦。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原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被罪恶所征服。

日本教育的三次改革及其启示

前首相中曾根康弘,1984年11月2日在职业教育10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我国在世界上

已经具有第二位的经济实力,享受着历史上任何时代未能实现的现代文明的恩赐。这是我国自明治初期建立近代制度以来,普及发展教育所带来的成就。其中,职业教育自明治时起就通过为产业界培养有为人才,推动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为我国的昌盛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第一次教育改革——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近代学校的前夜-“寺子屋”

明治初期:全国“寺子屋”15000所;“乡校”418所;“藩校”152所。

●商业兴盛,贸易往来等需要。百姓自发组织,不受幕府支配、支助。创办者隐居年老者、僧侣等。全国男女生比:100:25,教材为“往来物”。寺庙→教室

●明治5年(1873年)被“小学”取代,为近代教育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法规:《学制》,岩仓使节团,痛感培养人才的重要。

“国基在于人才,人才在于教育。”

1)1871设立文部省,学制调查委员会。10/12人

2)“学问乃立身之本”,教育的目标是“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3)1872年8月2日,一部庞大而完整的近代国民教育计划诞生。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法规《学制》。213条109章,涵盖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制度各个方面。基本教育理念:功力、实用主义、行业技能。《学制》对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及教育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因袭法国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八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内设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小学1所。全国总计53760所小学。初等教育重中之重。

4)《学制》局限性:过于超前。棘手问题:入学率. 1883年入学率不足半数。

①国民负担不起。政府教育投入不足,1873年最多,仅12﹒6﹪。1881-1887年陆军军费增长60﹪,海军200﹪。

②旧藩武士认为《学制》缺乏儒教的忠孝思想,“没有米饭的日本饭”。

二.第二次国民教育制度的尝试-《教育令》

1879年,美国特色的《教育令》取代了《学制》。提倡非强制的自由主义教育。小学期限4年等。制定者:田中不穈二;美国(D·Murray);伊藤博文(岩仓使节团成员)。三.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教育敕语》

●国学家、汉学家侮蔑“文明开化”是“以美国为母,以法国为父”。

1880年侧臣元田永孚等保守派颁布《改正教育令》。强调国家干预教育,重视“修身”,为各科之首。

●1885年“伊藤博文内阁”成立。森有礼任文部大臣。1886年森有礼拟定“国民教育计划”:《学校令》-包括《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小学校令》。“近代学校之父”伊滕主张立宪,森:“君主立宪制”培养忠实国民必不可少”。国家至上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885年-1894年,日本教育由改革试验进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阶段。1889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10月30日,明治天皇颁布《教育敕语》。宣扬忠君爱国,富国强兵,全民军训,强化天皇专制。标志以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的近代教育制度在日本确立。到1945年,《教育敕语》统治日本教育半个世纪。

四.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成功之路

发展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应急措施

1.全力普及初等教育

1907年小学义务教育由4年改为6年。据统计,1885年-1910年,初等教育经费一直保持占全部经费的67℅以上。1915年男孩入学率98.9﹪,女孩98﹪。1920年六年制已达99.3﹪。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初等教育对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可靠基础。

2.大力扶持高等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国立大学:1877年创立东京大学。设法、理、文、医四个学院。1880年建立研究生院。1886年更名为东京帝国大学,增设工学、农学,共六个学院。1880年用于该校的经费占全日本文教经费的50﹪。

京都帝大(1897)(京都)东北帝大(1907)(仙台)九州帝大(1907)(福冈)北海道帝大(1918)(札幌)

●私立大学:

大重畏信1882年设立东京专门学校,1905年改为早稻田大学;福泽谕吉1858年创立的庆应义塾,1890年改为庆应大学。1918有5所私立大学:明治大学、日本大学、中央大学。1905年,日本建立了84所大学(含专科)。近代高等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

3.配合“殖产兴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1893年井上毅任文部大臣。兴办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头等大事。20世纪初,日本职业教育网已逐步形成,并日益体系化。

文部省专科学务局局长说:“在我国不是先有近代工厂,后办工业学校,而是先办工业学校,培养出毕业生,才计划办工厂”。

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1885)建立了小学为核心的国家主义教育体系,目的在于“强兵”的话,第二任井上毅(1893)则通过振兴实业教育,以达到“富国”目的,“富国”和“强兵”如同车子的两个车轮,推动着日本现代化的进程。

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一、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1、制定《教育基本法》,废除《教育敕语》

1946年4月7日,美国27人教育使节团向占领总部提出2万字建议书,尖锐批判日本教育体制。规划了日本教育的未来。1946年日本新《宪法》诞生。1947年政府公布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和新宪法精神制定的《教育基本法》。迫使众参两院1948年宣布废除《教育敕语》。

●《教育基本法》,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意义。结束了天皇制教育体制下,教育、兵役、纳税为臣民三大义务的军国主义时代,走上了尊重个人价值,和平、民主的法制化教育道路。

2 、确立新学制

●改双轨制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单轨制,实行六三三四学制。

顺民:小学→实业学校(职业教育)

官僚及科技人才:小学→中学(5年)→高中(3年)→帝国大学

●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男女同校。

●实行学区制;综合制高中;高中学分制(85分即可毕业,必修课不少于38分。

●实行“教师许可证”制度(1949

3、教育行政分权化

都﹑道﹑府﹑县及市、町、村设立“教育委员会”,削弱了文部省的权力。

●《教育基本法》公布的第二年1948年,日本初中入学率达到99·7﹪。中学有国立、公立、私立(1989年东大新生33﹪来自28所名牌私立)。

二战后日本教育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理工科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重法文,轻理工(1957年,26﹪)。自然科学、工程技术教育发展缓慢。

为使教育跟上经济发展步伐,1957年首次将教育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预测到1962年需理工毕业生2·75万,文部省1957年起扩招8000人。

●1960年池田内阁发布《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战后最有影响的计划。计划GDP增长1倍,达26兆日元。预测缺少1·7万高科技人才、44万初级技术人员、160万新技工。文部省又扩招1·6万。

●经团联、日经联仍不满,1961年联名向政府提交《关于确立推进技术教育划时代的振兴措施的要求》,希望更大规模扩招。文部省又改为每年2万。社会、政府、举国上下同步高度重视教育。

(二)产学合作教育体制

改变了长期以来学校与产业脱离的现象。经济界、产业界与教育界,有计划的良性互动,推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三)日本的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先行思想:普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1949年经济濒于崩溃困境中,毅然推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大、增长速度高于GDP。

财政性教育经费西方国家之首.文部省经费为中央政府各部门最高.

1955年教育经费总额4373亿日元;1965年17881亿日元;1975年96113亿日元;

※1955年1975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20年间,GDP增加16.99倍,教育经费总额增加了21.97倍,比GDP增长还快。

且其占公共教育经费的比例,1950年72·1﹪,之后始终在50﹪以上。

·吉田茂首相在他著名的《激荡的百年史》中写道:“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最大特点。”

·“要使日本复兴,除教育以外,别无他途。我们由于战争而使国家荒芜,没有任何东西留给子孙后代,可是至少希望他们受到一流的教育。”

※教育先于国民经济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大;大力支持私学发展;产学合作;教育法制化。

参考资料:

1、中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增长速度严重低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各国财政对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1985年平均5.2℅,发展中国家4.5 ℅。中

国2.3 ℅,甚至还低于不发达国家(乌干达)。

●1994年世界平均4.9℅,1995年5.2 ℅。

●1993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4℅。

(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 —4.25 ℅。)

●进入21世纪,连续三年下降。2004年2.79℅,下降最明显。比2003年(3.28℅)减少

0.49 。2006年2.82℅。

●我国1993年人均教育支出,(包括所有教育支出)仅10.77 美元,不发达国家8,发展中国家43美元。仅为发达国家1089美元的1/100。不到日本的1/50 。

2、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

1995年我国总教育经费76℅是人头费(工资),公共部分很少。且非教师比例占60℅,103万中任课教师不足41万。

3、投入结构不合理

大学人均国家投入4000元,而小学只有258元。过于偏重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4、分配结构不平衡。中西部经费难保证。

5、地方政府挪用、乱用现象。

经济学家吴敬琏说,“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是政府的义务,不是家长的义务。”

四.战后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

※基本原则:国家保重点,地方保一般,私立大学承担大众化,普及化任务。

●高等教育机构:①4年制大学(医学6年)②短期大学(2-3年),③高等专科学校(高中三年与两年短大5年制特殊学校)④专修学校⑤高中多为国立的。

●大学、短大、专科学校,私立学生数量远远多于国、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多为国立,公立、私立很少。

●1995年大学562所,其中国立98所,公立42所,私立412所。私立大学在校生为77.2℅.美国为34.3℅。大学院国立98所,公立31所,私立256所。

●1960年四年制本科入学率为8.2﹪,2001年大学入学率达49.31℅(若包括函授、电大等入学率为71.8 ℅)。

第三次教育改革(20世纪70-80年代)

1、21世纪日本发展目标:经济大国的桂冠上再套上一个技术大国乃至政治大国。

1980年起,日本从中、小学到大学进行全方位教育改革。被称为“对过去三十年学校传统教育的反省”,是为争取日本在“科学技术方面达到世界第一而进行的教育改革”。1984年中曾根康弘任首相后,设立临时教育审议会咨询机构,1987年10月,内阁制定《教育改革推进大纲》。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性﹑思考力﹑表现力;向“生涯学习”体系过渡;适应国际化,信息化。

日本教育成功的启示:

1.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文部省确保教育机会均等,把人口包袱变成人力资源。

2.加强教育立法,保证政策连贯性,计划性。

3.增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日本宝贵经验:经济起飞,教育先行,教育起飞,投入先行。

4.迅速普及义务教育,尽快普及高中教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5.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高等教育的一般普及靠民办。国家加大气力办重点大学,抓

出成效。

6.支持民办私学,发展教育产业。私立学校功不可没。

7.产学合作。

参考资料:

●1902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典范,宣告我国首创近代教育制度。当时,日本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已达90﹪以上。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正式实行。教育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日本1947年九年义务教育,日本1948年初中入学率就达到99.7﹪。2001年,日本9年义务教育阶段普及率100 ℅。1984年日本基本普及高中教育,94.1﹪,1990年95.1﹪,2000年97﹪。

·中国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分三阶段落实,预计在21世纪初有望达到贯彻落实。1986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仅20℅。

·目前56℅的孩子没有读到中学。全国大学升学率不到2℅,1992年统计,为1.4℅。

日本人语言交际行为特征举要

一“不说为美、少说为佳”「言わぬが花」、「沈黙は金」

1.日本人语言行为的首要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在?日本人の言語表現?中指出:“以不说、不写为美德,这是日本人语言生活的最大特色。”“日本人尊崇不说、不写,即便不得已必须说、必须写的时候,也将其停留在最低限度。”

●镰仓时代的和歌诗人吉田兼好在其著名的随笔集《徒然草》中写道:「よくわきまえる道には、必ず口が重く、問わぬ限りは言わぬこそいみじけれ」という言葉は日本の知識人を代弁したかたちであると述べている。」

大意是: 明智的(洁身自爱的)办法就是一定要沉默寡言,不问不说。

日本人崇尚“無言”,视沉默寡言为美德,认为是“深沉”“含蓄”“城府”的代名词。对武士阶级、贵族阶层来说,“喜怒哀乐形于色”被视为“下品”。

“深き流れは波立たず”

“鳴く猫は鼠を捕らぬ”

“口あけて、五臓のみゆる蛙かな”

“口は災いの門(祸从口出) ”

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的著名警世俳句:物言えば唇寒し秋の風

告诫人们不要随便多说否则会招致灾祸。

●原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所长水谷修分析说:“日本人对语言表达的期待,至少不受「不说不明白」这一哲学支配。人们对语言抱有不信的感觉,认为「不说也会明白」,「说也不明白」。这种对与语言本身不寄予期待的感觉至少影响着口语表达。”

2.推崇「以心传心」的「察する」文化

●日本人轻视语言表达,归决于日本「以心传心」的「察する」文化,所谓「察する」(人の心中や物事の事情を)推し量る、推測する。即“揣测”,“察言观色”。

日本人崇尚不说不写,与古代日本人的「言霊」信仰有关,他们相信语言附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使所说的话语应验为现实,因而对语言产生一种危惧心理。

二.忌讳直言善辩

1.语言交际中的一大忌

·著名语言学家金田一春彦说:“日本人尊崇「无言」,蔑视辩解。特别讨厌那种善于为自己辩解的人。因此、一般日本人认为能说会道的人,多是口头敷衍,不会付诸行动。在日本甚至有崇拜不善言谈、不苟言笑者的倾向,,认为他们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1979年9月日本NHK综合广播研究所在全国随机抽选3600人进行「日本人言语意识调查」,回答在正式场合喜欢讨论问题的人占24﹪, 其中当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不一致时,回答坚持自己意见的人占1/4,即全体的6 ﹪.

·在日本人看来,“直言善辩“无异于冒失、唐突、幼稚,是语言交际中的一大忌。

·築島謙三は、日本人の意識の特色の1つ、(自分を他者の立場に置く心」だと言いました。日本人の伝統的な文化は「察する」、「察し」の文化であり、言葉のやり取りを少なくしようとする文化であって、行動の基準を他者の心に求める人間たち生み出したものでし

た。他者の心を本位とすれば、自己主張にしても、相手の感情いたわりながら、柔く言い分を通すのが、最良のやり方と考えられてくるでしょう。(《日本人の思考と表現》芳贺绥) 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指出:“不能与朋友有不同意见,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在这样狭窄的世界中生活,不能与朋友辩论,与朋友意见分歧时,只能说:“啊、是吗”?沉默是金嘛。可是美国不是这样。若沉默不语,人们就会认为是完全同意。所以、我在美国拼命大胆、明确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否则人家不理解,可是日本人不明白这一点。至今也没有哪一个日本政治家或官员对美国人说:“你、不公平!”

因总是沉默、相反总被人家说你这也不公平,那也不公平。

2「集团理念」及「他律性精神构造」

日本人对语言行为谨小慎微,甚至持否定态度,取决于日本人社会的「集团理念」及「他律性精神构造」。

·日本是极度强调集体的存在而不允许突出个人的社会,个人意思的表达并不能由其本人的意志决定,而要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位,以及当时的情形的制约。

·日本人要时刻考虑其在集体中的位置,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要观察周围人的动静,以决定应该怎么做。

·日本人は常に関係を作ってから言葉を捜す,関係が言葉を作る。言葉で関係をつくるのが苦手である。

·私たち日本人は相手の気持ち,他人の考えを顧慮する前に、一応自分としては、こう思うという自己出張の原点を明らかにすることが、どうも苦手のようだ。相手の出方、他人の意見を元にして、それと自分の考えをどう調和させるかという相手待ちの方式がむしろ得意のようである。

三.善于随声附和

1创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氛围的润滑剂

·日本人与人交谈时喜欢随声附和、日语称为「相づちを打つ」。

·观察日本人交谈会发现一方在谈话时,另一方不时地以「はい」、「そう、そう」、「そうだ、そうだ」、「なるほど」等应声附和.。

·日本人自己称:“我们在随声附和时使用的「はい」、丝毫不表明肯定或赞成对方的主张或意见,只不过是认同这一话题敦促对方讲下去的一个符号而已。”

与日本人交谈需要适时适当地随声附和、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没有认真听,或对其谈话内容不感兴趣、不理解。这势必会影响说话人的兴致情绪,阻碍谈话顺利进行。

四.崇尚语言的朦胧美

1高语境的(highcontext) 的语言

●金田一春彦曾说:“日本人尽量不说不写,即便说或写,也不喜欢把话说得清晰、明确。日本人习惯于理解意思含糊不明的文章或谈话。”

●Satoshi Ishii(1988) 在比较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时, 把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说话人组织思想的方式是为了明白直接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犹如一座桥,听话人只要从桥这头走到桥另一头就把意思弄清楚了。

Satoshi Ishii(1988) 在比较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模式时, 把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说话人组织思想的方式是为了明白直接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对方,犹如一座桥,听话人只要从桥这头走到桥另一头就把意思弄清楚了。

·把日本人思维模式比作“垫脚石式”,说话人不把自己的意思直接地表示出来,而是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犹如在水中投下一块一块垫脚石,使听话人借“垫脚石”悟出作者的意思。

·Ishii认为两种思维模式反映了美、日不同语言文化,美国是“低语境”(lowcontext) 国家,

一切要靠语言讲清楚,而日本是高语镜(highcontext)国家。许多意思都包含在语境之中,不需要每一点都明白无误地讲出来。(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P81)

·说话含糊暧昧,留有余韵,在日本人看来是美德,是对对方的一种「心配り」。相反、说话直来直去、清晰明确、不免给人以武断、盛气凌人的感觉。

·金田一春彦也说:“日本人说话开始时,不容易让人明白他要说什么,实际上最后也不善于把事情说得清楚明白。”

在语言表达上,主语省略、句末过频使用推量、省略等方法,将句子压缩到最低限度。

●这次旅行我有那么多的惊诧,有那么多的感动,终生难忘吧。

在日本,别人的事大家都不怎么干涉,我想那种习惯是不是有点儿不太好吧。

●主持人:田中老师.,林老师是专门研究反义词的…….(请您二位发表高见)

●A对不起,可以打扰你一会吗? B啊,有点儿…….(不方便)

●A您这也是一种聪明的表态方式. B听您这么说……(我觉得很高兴).

2 封闭、单一的社会

其原因是日本社会是一个长期封闭单一的社会,人们共同生活在一种关系相对稳定,情况少有变化的,外来干扰极少的社会中,彼此非常了解,而无须过多使用语言的叙述功能向对方解释他所处的状况,双方彼此在心中拥有一个共同的话题。

五.上下﹑内外的说话尺度

1.集团上下、内外关系

上司尊敬语(对上司的行为);下属谦逊语(对自己的行为)

2.内外关系

内侧(以说话人相关的人及物) 外侧(说话人以外的人或物)

·尊敬语(言及对方及对方一侧行为时)

·谦逊语(说自己行为时)

·丁宁语(提及自己一方的上司时)

说话人A (内侧) (縄張り)

对方B(外侧)

通过观察日本人的语言表达的不同,可以了解说话人之间的上下亲疏距离及关系。

日本人的行为准则

以及与日本人交往的注意事项

●与日本人交往的几点注意事项:

1.讲信用。

2.不给对方添麻烦。

3..尊重个人隐私,个人空间。

4.不忘感谢,不忘道歉。

5.遵守各种规矩。

6.赴约要严守时间。

7.在日本人的圈子里,不易过分张扬。

8.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1)公共场合,日本人的行为准则(规矩):

1.公共场所,切忌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喧哗。

2.公共场合,不拥抱、接吻。

3.不与他人争执。

4.不随地丢弃废弃物,吐痰。

5.严守交通规则。不轻易鸣笛。

6.日本左侧通行。滚梯站在右侧,左则急行。

7.排队,切忌加塞。(银行等处一米线外;地铁月台指定站队位置。

8.地铁绝对是“先下后上”。井然有序。9.通路,不妨碍、影响他人通过。

10.公共交通工具,不大声接听打手机。

11.不边走边吃东西。切忌百货商店、内书店内吃东西。

12.入日本温泉或街头公共浴池时,先淋浴清洗全身,方可进入水池中;在水池中严禁用搓洗身体。毛巾不得放入水池中。长发也须束起。

13.入厕必须关门,不能在里边聊天。

2)馈赠方面

A送人礼物时,一定要将价格标贴撕下,不能带着价签送人。(一般告诉店员是礼物时、店员会处理掉。

B探视病人,送花不能送带根的盆栽花(有让病扎根的联想)及红颜色的花(易联想到血)、一般喜欢送鲜花、但要尽量避免送香味过浓的花(如、百合)。

C日本人偏爱奇数、结婚送礼忌讳送2万日元、一般送吉利1、3、5、7万日元。

D日本人忌讳将现金赤裸送人、应装在相应的信封中。

婚礼有专用的喜庆信封、葬礼有黑白两色专用信封、压岁钱及其他一般庆贺也都要选用专用信封; 一般费用则应放在一般信封里。(私人信件忌用单位等公家名头的信封.)

E 日本人在出差或旅游归来后,习惯给同事或同一教研室的老师同学带点有地方特色的点心。

3)拜访

A 避讳突然造访、要事先打招呼。对方若诚心邀请,会约定具体时间。

B 登门拜访时不宜提前到达,按时或稍晚2、3分钟为宜。

C 登门拜访时、要将帽子、大衣、手套在门外或玄关处脱下;进门脱鞋、将鞋摆放整齐;告辞时不宜在屋内穿大衣、应在玄关处.

D 在塌塌米的房间、严禁穿拖鞋。

E 坐椅子时、不宜翘二郎腿或将腿伸出交叉、女人应合拢双腿直立或斜立。

F 用主人家卫生间要打招呼。

4)就餐

A朋友、同事聚餐一般实行AA制均摊。

B 就餐时忌讳将米饭盛得很满(限于给死去的人上供)、要盛平碗;

C 日本人就餐时、筷子不能置于碗口(逐客令) 、一般竖放在饭碗的右侧;严忌将筷子插在

饭菜上或放在碗、盘子上;更不能在空中用筷子比画着吃饭;筷子在盘内犹豫徘徊或扎入食物中也在禁忌之列。

D 饭后用牙签剔牙时要用左手掩饰。

F给长辈或上司斟酒,不要等酒杯见底、日本人干杯也不须一饮而尽。

G 日本人一般不吃肥肉、及动物内脏四肢、饭桌上不摆放带头部、四肢的整鸡、整鸭等。

5)搬迁

A搬迁当天、注意不要给邻居添麻烦、东西不要放在通道上、尽量保持安静。

B离开时,废弃物不要留在房间内、房间要打扫干净。

C搬新家安定后,要给房东及左右上下邻居送一点见面礼。

江户时代一般送房东5束乔麦挂面、邻居2、3束、“乔麦”(soba)的发音与“傍”发音相同、表示成为邻居了(おそばになりました)、以后请多多关照。

现在常送毛巾、精致小点心等.礼物不宜过重、500日元为宜。

D 日本禁止在公寓等集体住宅内养宠物(个体独搂除外)、宠物散步时排泄物要妥善处理。

E 垃圾要严格分类,按时将垃圾投放指定地点(平日也必须如此)。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中日文化比较

婚儀?葬式?現代の家族

婚儀 ?結納(ゆいのう) ?改姓(かいせい) ?結婚式 ?披露宴(ひろうえん) ?お色直し

結納 ?もともと結納(ゆうのう)とは、婚姻に先立って、婿方(むこがた)が女性の家に持参(じさん)縁起のよい酒肴(しゅこう)、もしくはその儀礼そのものを指した。

結納は結婚式の三ヶ月前くらいに行うのが多い。結納で備(そな)え るもの ?結納金 ?結納品 ?目録(もくろく) ?家族書 ?親類書 ?受書

結納金 ?結納金とは、結納の際に新郎家から新婦家へ贈(おく)られる金であり、「御帯料」「小袖料」「帯地料」などと呼ばれる。結婚情報誌などでは新郎の給料の2、3ヶ月分が目安だとされるが、明確な規定や標準金額は存在しない。 ?新婦側は、一定の金品を、結納返しとして新郎側へ贈る。着物地に対して袴地を贈ったことから、「御袴料」(おんはかまりょう)、「袴地料」とも呼ばれる。

結納品 ?長熨斗(ながのし):のしアワビ。長寿をイメージし、おめでたい贈り物の象徴 ?金包包(きんぽうづつみ):結納金をいれる。新郎側の結納金は「御帯料」、新婦側からの結納金は「御袴料」とも。 ?勝男節(武士)(かつおぶし)松魚(料)(まつうおりょう):鰹節。男性の力強さ ?寿留女(するめ):スルメ。末永く幸せを願うため ?子生婦(こんぶ):昆布。子孫繁栄を表す ?友白髪(ともしらが):白い麻繊維。白髪になるまで夫婦仲良く ?末広(すえひろ):本来は男持ちの白扇と女持ちの金銀扇子の一対。省略されて白い扇子一本の場合も。末広がりの繁栄を願うため ?家内喜多留(やなぎだる)柳樽(料)(やなぎだるりょう):酒樽。家庭円満?小袖料(こそでりょう):結納金を入れる(京都では「帯地料」、神戸では「宝金」という)。一般的に「松の水引飾り」添えられる。 ?結美和(ゆびわ):婚約指輪。 ?高砂(たかさご):尉(じょう。老翁。)と姥(うば。老婆。)の人形。年老いるまで仲睦まじくという意味。 また、京都では結納金「帯地料」と呼ぶ。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题目: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课程名称文字学 任课教师申义红 年级2014级 专业中文系 班次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学号2014017 姓名赵果佳

中日文字比较以及文化传承 摘要: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而日语中的汉字更是与汉字有着极深的渊源。中日汉字都经过了一次简化过程,本论文旨在对简化后的中日汉字做出比较,并且从中日两国不同的汉字学习、传承、保护入手,思索一条关于文字的传承之路。 关键词:中日文字;比较;传承;简化字

一、前言 以《说文解字》来说,作者许慎在当时号称“五经无双”,他创造《说文解字》是有有着极大的企图。其自序云:“其建首也,立一为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条联,引而申之,以究万原,毕终于亥,知化穷冥…”许慎即是用这套宇宙观解释在释名,在《说文解字》中每个字都进入了他的世界体系中,各居其位所;同时也用这九三五三个字来说明这个世界【1】。 从《说文解字》的这份序言中,让人直接感受到古代中国对于文字的崇拜情怀。汉字是中国的自源文字。汉文化的传播,让汉字崇拜的传统也传向了周边国家。这种崇拜情怀自然也影响到了与中国一水相隔的日本。日本从汉字中大量取字,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二、中日字形概况 2.1 相同的中日词形体 芝田稔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生活口语中4000个高频词词表》中的双音节词(共2505个)为研究对象 , 进行了中日两种“汉语词汇” 的比较。得出同形同义词共有 809 个占双音词的 32 .29 % ;异形同义词有 16 个 ,占0 .63 %;同形异义词有 114 个,占5 .74 % ;异形异义词有 1536个 , 占 61 . 31 % 。胡裕树等指出, “ 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在3805 个常用词中,日语和汉语同形的竟达1013个,这些词形体相同,词义也大致相当,这对日本人学习汉语无疑是很方便的。”李泉认为,汉语和日语意思相同的词汇量(38%)远远超过意思不同的词汇量(4 %),相同的几乎是不同的 10倍 , 并且15%意思基本相同的词汇日本学生也能基本正确理解 , 完全相同的和基本相同的就有53%。【2】因此 , 日本人学习汉语是比较容易的。 2.1中日字形差异原因 由于中日语言谱系、构造上的不同及两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汉字在日本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日本化的烙印【3】。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中日文化比较心得

中日文化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选修了贾老师的中日文化课程,由于课程冲突,好多次没有去成,但我觉得通过这次课程让我认识到了中日文化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总是讨厌日本人,也许是因为日本文化几乎全是中国传过去的,本来就是个蛮夷之地,蕞尔一岛;但它后来却又侵略中国,进行大屠杀这种惨无人道的行径。最重要的是那种不认罪的态度——否则,我也说不清中国人为什么要仇日不仇英法美。八国联军烧了我们的圆明园、屠杀了义和团。 其实关于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才真正左右一个国家的态度,本来就变得比狗脸还快,翻脸不认人常有。象我们这样持久地排日并不理智。我也无意为日本辩护,它有自己的民族劣根性,但日本文化和众多文化一起冲进中国大门,与年轻一代人紧密融合,再拒绝出去,绝不可能。 日本文化的确在影响这一代人,中国文化必然有比不上它的地方——没有什么文化和制度完美,任何文化都有不如别人的地方,我国改革开放不是去挑别人的毛病,而是学别人的优点,我们必须清醒。 中国人行事以中庸著称,但做道德判断却相当偏激。或者说二元化,不是君子一定是小人,不是好人一定是坏人,不是清官就是贪官;有句迎合皇上的话就是奸佞弄臣,非得抬着棺材死谏才叫忠臣。清官如岳飞、海瑞,要么被陷害死,要么与整个官场为敌。再比如,父母死了要守三年孝,什么事都不准干,一门心思地悲哀。当时,有个“大孝子”倒是守了二十年的孝——在这期间生了五个孩子,传为笑谈,

但此人除此之外,没有杀人放火,没有违法勾当,孔融却一声令下就把他杀了,中国人虚伪得可以。孔融还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另一个他认为在父亲坟前哭得不悲的人——最后,曹操仍借着“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倒算首尾呼应。 而且似乎日本文化是更为灵活的,从物语文学可以看出,很早就可以抒发个人的情感。而中国,文人似乎永远是不得志的,活象一群怨妇。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但辛不如苏,苏是士大夫兼文人,辛的范围就窄多了,几乎是职业“词人”,而填词不是正业,是野狐禅,只有科场和官场不得志,才去搞这种杂学,试想辛的心态会好吗?柏杨先生说:“日本虽然几乎吸收了中国的一切,但没有吸收科举,所以在明治维新可以一下完全崛起。”日本从中国吸收最多的似乎是李白、白居易而不是孔孟之道,可见它是有挑选的,决不接受文化倾销,倒是真的“拿来主义”。他拿到了罗盘,用作指南针,而不像中国人用它看风水;他们拿到火药,做出炮弹,而不像中国人用来放烟花。 说起来,如果日本都是从中国来的,但如今日本显然比中国发达;日本会挑选、会继承、会总结、会发扬。他们比中国更早学会向前看,中国官员在弹劾变法,日本在全民维新;日本没有中国的“利不十,不变法”,虽然也陷入闭关锁国,但立刻清醒,认清形势,抓住一切条件发展。而中国则被侵略得都快不知道自己是被谁侵略的了,还想维护“天朝尊严”,就是自取灭亡。天朝的幻想就和吸鸦片或精神胜利一样,它让我们永远认不清局势、不知道发展。 日本人还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是受东西方文化冲击的产物。日本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

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而并不存在超员现象。同时,中国的幼儿教育方式也不同于日本,中国讲究以“个人”为单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幼儿园中个人评比活动很多,喜欢强调优秀个人,因此经常出现“不争第一我们干什么”等口号。所以,日本孩子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观念很强,而中国孩子的个性突出而且个人能力和素质很强。 其次是青年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崇尚自由重视个性,而中国崇尚出类拔萃。第一点,两国的校园生活不同。日本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课后的社团活动很多,课外的自我空间充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途径对自己的课余生活进行安排和规划,学生进行海外旅游的现象很普遍,但是在校学习的时间过短和教学内容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日本对饮茶的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中日文化的颜色差异

中日文化的色彩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礼记·礼运》中:“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孙子兵法·势篇》认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而确定了五色为颜色中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受到自然的恩惠,因而对自然和自然的色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感 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根据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记载,日本远古时代没有直接表达颜色的词汇,只有表示光线的两组词,即明与暗、显与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赤(明)、黑(暗)、白(显)、青(漠)四个直接与颜色相关的词。所以,赤黑白青是日本人原始色彩感觉的基本色。 一、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以红色布置新房等;它又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色脸谱。红色还是血液的颜色,中国古人认为血有“去秽驱邪”之功效,巫师、道士在作法时,常泼洒动物的血以镇魔驱鬼。民间也有系红腰带、穿红袜、挂红布辟邪的民俗。而19 世纪以来,红色被公认为含有政治内容的色彩,共产党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叫“红色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至今少年儿童仍佩戴“红领巾”作为优秀与进步的标志。 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称赤色,即红色为赤不浄,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在 日本古代人尤其是猎人、渔民、铁匠以及酿酒业、林业、盐业为生的人眼中,赤色不仅与污秽肮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生育后的妇女和例假期间的女人是禁止出现在神佛面前的,她们被关在与家人隔离的房间里,并且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个灶台做饭,不准她们随便触摸渔具,更不准上船。如果无视这些忌讳,男人就会进山断腿,遭遇猛兽;出海翻船;居家起火,损失惨重。这些习俗表明古代日本人对赤色是厌恶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对赤色除了厌恶和忌讳,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书纪·神武天皇即位前纪》中记述了神武天皇为了制造御神酒瓮率领臣下挖取赤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戋鸣尊打败八俣大蛇,说他乘坐的是一艘涂了丹土即染成赤色的船。日本人还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 二、白色 白色与红色相反,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白色恐怖”;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把出力不讨好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色脸谱。当然,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影响,城市中又以白色为新娘礼服之色,代表纯洁吉祥的意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在日本《古事记》记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16-07-04T11:08:21.0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赵金秋[导读] 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以赠答行为为中心 赵金秋 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云南昆明 671000 摘要:“赠答”即相互赠送礼物,包含“送礼”和“答礼”两个方面。赠答行为作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的重要交流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赠答,能够有效促进人们感情交流,协调人际关系。中日两国人民都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并且喜欢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传达感情。本论文首先在通过认识中日两国礼品赠答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了赠答文化的基础上,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关键词:赠答文化人际交流文化差异国民心理 一、中日赠答文化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从古到今都有着礼物赠答的文化习俗,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变得紧密与复杂,礼物赠答行为已经成为彼此增进感情与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彼此交换礼物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同时也是维系双方情感与友谊的润滑剂。 二、中日赠答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与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特征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在礼物赠答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1.赠答的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送礼的节日。除了上述固定的送礼时间外,还有不定时的送礼,例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儿童节、生日、乔迁等也会赠送礼物。 在日本,赠送礼物的机会相比中国数不胜数。传统的中元节和年终岁末都是日本人互相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结婚、生日、生育、乔迁、开业、探病、升值、旅行等也有赠送礼物的习惯。现代日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圣诞节和情人节等也开始盛行赠送礼物。除此之外,日本人会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赠送礼物表示感谢。 2.礼物的选择 赠送礼物是向对方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相比礼物本身,其内在富有的内涵更能体现礼物的价值。在中国,烟酒副食品是比较常见的礼物,礼物的价值通常代表了送礼人的诚意。在日本,包装精美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土特产品等是值得青睐的送礼佳品。而当无法了解对方家庭是否需要某种礼物时,购物卡、礼券等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由此可见,赠送礼物的行为能够呈现出两国人民民族心理特征的不同,中国人赠送礼物侧重于对礼物价值的选择,而日本人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以及礼物的包装。 3.赠答礼仪 中国与日本一样有着许多文化习俗并深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礼物赠答过程中存在许多偏好与禁忌。日本人喜欢奇数,在节日送礼时热衷于赠送与3、5、7有关的礼物,不喜欢9,因为9的发音是“ku”,与“苦”发音相同,带有苦难之意。而中国人则是喜欢成双成对的偶数2、6、8,并且,中国人喜欢9,与“久”同音,意味着长长久久。 4.社会意义 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发展认识与中国人有不同之处。日本人与朋友交往不仅停留在日常寒暄与基本礼仪上,同时会把礼物赠答作为扩大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在赠送礼物的同时,既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又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国人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一般功利性较强,赠送礼物成为两者之间亲疏关系的衡量标准。对于很多不愿交往与结识的人则不会轻易赠送礼物。 三、中国赠答文化的功利性与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化 中国人送礼更多注重礼物的价值是否贵重,以此获得更多的人情,这与中国人的“功利心理”有关,中国人在进行礼物赠答行为的时候,在出于礼貌的同时更多会考虑所送礼物是否会达到人情往来的效果,是否会让对方满意并接受自己的诚意。 日本人赠送礼物的时候,更多注重礼物的外包装与实用性,包装越精美说明对对方越尊重,礼物不一定要贵重,但一定要精美,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用心良苦。日本人的赠答行为一般会严格遵守有赠有还的原则,一个懂得赠还礼物的人才会被看作是一个懂礼节的人,如果在收到礼物后不及时赠还,就可能被认为违背了社交原则。因此礼轻情意重与有赠有还是日本人赠答礼物的一大鲜明特点,由此也体现了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送礼的时间、礼仪、礼物选择、社会意义等多方面大不相同,通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国民心理差异。突出表现在:中国人的礼物赠答行为往往比较功利化,送礼的对象或目的比较明确,很大程度上被“人情”左右,使得礼物的价值和彼此的情谊成正比。而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意识,倾向于送礼的均一化,希望通过送礼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日本人将送礼视为“义理”,收礼必须还礼。 礼物赠答行为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交往方式,中日两国的赠答行为存在的显著的差异性,正反映了两国间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发展背景。因此只有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日交流,促进中日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参考文献 [1]刘慧云向洁.2008.海外研修中的中日语言跨文化比较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 [2]平山崇.2009.原味日本语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快乐读解[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徐萍飞夏菊芬陈梦然.2008.现代日本语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4]何智勇黄键.2010.日本交际礼仪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