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的意象美
杜甫的诗里有鸟儿美好的身姿的诗句

杜甫的诗里有鸟儿美好的身姿的诗句摘要:一、杜甫简介1.杜甫生平2.杜甫诗歌创作特点二、鸟儿在杜甫诗中的意象1.杜甫诗中鸟儿的种类2.杜甫如何描绘鸟儿的身姿3.杜甫通过鸟儿传达的美好寓意三、代表诗句及解析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3.“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四、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杜甫诗歌的艺术价值2.杜甫诗歌对后世诗人的启示正文: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杜甫的诗歌创作主题丰富,风格多样,以关心国家民生、反映社会现实而著称。
在他的诗作中,鸟儿作为一种美好的自然意象,经常出现。
在杜甫的诗里,鸟儿的种类繁多,有黄鹂、白鹭、燕子、鹦鹉等。
杜甫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鸟儿美好的身姿。
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以生动的色彩描绘出春天里黄鹂在绿柳间欢快地鸣叫,白鹭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美丽景象。
又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展现了春天鸟儿欢快歌唱的蓬勃生机。
杜甫通过鸟儿这一意象,传达了积极向上的美好寓意。
在诗中,鸟儿往往代表着自由、快乐、和谐,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山鸟在春天的涧中欢快鸣叫,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诗人内心的宁静喜悦。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以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社会关怀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
从杜甫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正如他所写:“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1]
![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1]](https://img.taocdn.com/s3/m/6fc4a883e53a580216fcfed9.png)
文学研究杜甫诗的历史见证品格及其审美分析杨 义作者简介: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摘 要: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沉落的大诗人。
时代的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形成了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
在对大时代沉落的体验和书写的精神联系中,杜甫对中国的诗学贡献了三个关键词,形成了三种诗学的传统:第一个关键词是 诗史思维!,他把诗歌的描写伸进了动荡不安的历史发展的潜流和脉络之中,开创了一个用诗来见证历史的传统。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 沉郁顿挫!,他精心地锤炼诗歌的意象和篇章肌理,以泪为珠、以血为碧的苦心,凝思着沉重的生命的呻吟和情感的热力。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 性耽佳句!,抱着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把诗歌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呕心沥血地发挥中国语言、语境和诗性的功能。
关键词:杜甫; 诗史思维; 抑扬顿挫; 性耽佳句一、直面一个大时代的沉落杜甫是一位直面大时代的沉落的大诗人。
杜甫的诗品在中国历代诗人的写作中是跟自己的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诗品。
他的时代是一个躬逢盛世,但又开始沉落,并最终沉落的一个大时代。
这种沉落和他的诚实刚毅的诗品发生碰撞,托起了一座伟大的诗歌的高峰。
我们讨论杜甫的时候,切不可忘记他出生在公元712年,唐玄宗在挫败韦后之乱以后,在这一年当了皇帝,第二年,他又挫败了太平公主联合宰相企图废帝的阴谋,把年号改成 开元!,寄托着他要重新开拓一个纪元的政治理想。
应该说杜甫是开元盛世的同龄人。
强调这一点很重要。
开元盛世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的盛世,它给杜甫的诗歌注入了雄伟博大的气势,使他的诗歌即使是写实的,也不沉溺在身边的琐事,顾影自怜,为琐碎的现实所拖累。
同时他又在44岁的诗歌盛年,经历了天崩地裂的安史之乱,成为了流离失所的历史转折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这也很重要,因为乱离的世事给他的诗歌注入了经历苦难、怀念苍生的痛切和深刻,使他的诗歌不至于沉溺在流连光景、低吟浅唱或者嬉皮笑脸的浅薄之中。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解为,沉郁指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分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首长篇作品。
2、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诗中充满着忧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
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
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3、语言凝练苍劲、通俗质朴,刚健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
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
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杜甫诗歌意象研究开题报告

杜甫诗歌意象研究开题报告杜甫诗歌意象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社会、政治、自然等各个领域,表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意象。
然而,对于杜甫诗歌中的意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诗歌意象进行深入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作品中蕴含的意义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探索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和对比分析,探究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综合分析,加深对其意象的理解。
四、研究内容1. 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杜甫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量的自然意象,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这些自然意象不仅是他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本研究将重点分析杜甫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并探讨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2.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意象杜甫的诗歌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社会意象,如官吏、贫困、战争等。
通过对这些社会意象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杜甫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批判,以及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本研究将深入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社会意象,并探讨其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3. 杜甫诗歌中的宗教意象杜甫的诗歌中也常常出现宗教意象,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意象不仅是他对宗教信仰的表达,更是他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
本研究将对杜甫诗歌中的宗教意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与杜甫思想和创作风格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他的作品,揭示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同时,对杜甫诗歌意象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化和社会背景,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1. 文献调研:对杜甫诗歌意象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李白对杜甫的诗歌评价

李白对杜甫的诗歌评价
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李白和杜甫被誉为“战国两白”,他们的诗作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赏。
李白和杜甫的诗歌很有不同的风格,但他们对对方的诗歌评价却一致赞赏。
李白对杜甫的诗歌评价一直很高。
他曾经评论杜甫说“杜甫把字用得尤其正确”。
他还称赞说,“杜甫的诗抒情豪迈,充满诗意。
”他的评论表明,他特别欣赏杜甫有一种传统文学的优秀诗歌特征,如字句精准、意象丰富、抒情豪迈等。
此外,李白还欣赏杜甫博大的心态与胸襟,他说:“杜甫诗,犹如天空之变化无穷。
”当时国家纷乱,人们也都愁苦无处可去,但李白认为杜甫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能创作出如此充满景色变幻的诗歌,展现出他卓越的思想胸襟和抒情诗的精湛技艺。
此外,李白对杜甫的诗歌评价还非常令人惊讶,他说:“杜甫的诗若无他,鲜有及其人。
”这句话体现了李白对杜甫诗歌的深层欣赏,他认为杜甫的诗歌是独一无二,任何人都无法复制。
李白、杜甫是古代文学界两位传奇人物。
他们分别给中国文学界带来了辉煌的诗歌遗产,他们对对方的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评价。
他们之间的文学竞争激发了古代诗歌发展史的涌现,也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文学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传奇诗人李白对杜甫的诗作深深赞赏,说他的诗歌抒情豪迈,字句精准,意象丰富,胸襟博大,独具一格。
他们之间的文学竞争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精采绝伦,助推了中国古代文
学文化的传承发展。
杜甫诗歌意象的隐喻分析

第33卷第2期2017年4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2Apr.2017杜甫诗歌意象的隐喻分析薛淑芳(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开封475〇〇1)摘要:隐喻是伴随着人类思维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模式。
利用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解析杜甫诗歌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从隐喻的角度厘清杜甫诗歌中意象和隐喻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为理 解杜甫诗歌提供一个合理的解读模式。
关键词:杜甫;认知;意象图式;概念整合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2_0142_05学界虽然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分析为数众多,但是,纵观对杜甫诗歌的鉴赏模式,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其诗歌仍然还是比较少的。
笔者主要运用隐喻理论的意象图式和概念整合理论对杜甫诗歌意象进行鉴赏尝试。
一、杜甫诗歌的意象图式表达意象图式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它的基本来源是人类对身体感受到的空间运动及自身对物体的实际操纵经验,是人类为了适应、认知并掌控环境而自觉建立起来的一种思维模式。
以人体体验为基础,可以把意象图式分为容器图式、起点一路径一目标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前后图式、上下图式等基本意象图式。
(一)杜甫诗句的意象图式分析1.容器图式(1)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杜甫《客亭》)其中,“寒山”是容器,“出”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日”是从山的背面(外面)升起来的。
(2) 入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杜甫《客夜》)以“帘”“枕”借喻的房间是容器。
其中,“入”描绘了图式途径,表示“残月影”是从外往内照到房间里的;“远”描绘了图式路径,表示“江声”是从远方传到作者耳朵里的。
(3)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精选7篇)杜甫的诗作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欢迎大家阅读!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分析篇1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出生于贡县(今属河南),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诗篇内容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
但“沉郁顿挫”的风格是最能体现他的诗歌的特征,并且也是历来被人们所共识的风格。
作为钟爱于杜甫诗歌的读者之一,我在这里仅以自己的理解浅谈一下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一、寓主观于客观,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精练的艺术概括,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面貌,反映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1、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描绘和集中反映我们知道忧国忧民的思想是贯穿在杜甫诗歌作品中的一条主线,他以写实的手法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深刻地描绘和集中的反映,对人民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当我读到杜甫在深陷长安时写的《春望》这首诗时,我被诗人那强烈的爱国之情深深感染了。
“国破山河在”这一句使诗人一下笔就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城春草木深”这一句本来是描写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但此时此刻却成了增添国破家亡这种情感的景物了。
一个“深”字,真实地写出了客观存在的事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人因为感慨时才见花开而溅泪,人因离别之恨,才会听见鸟鸣声而惊心。
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加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不仅深刻了解广大劳动人民在水深火热中的生活,而且还善于通过一幅幅画面,再现了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遭遇,形成了“诗史”的特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充满了大气,充分体现了他那“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一个自己已被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的诗人。
诗的最后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是全诗的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杜甫诗歌意象的特征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穷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存世一千三百多首。
其诗把个体人格融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情至性,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享有“诗圣”之誉。
为何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试从诗歌意象方面作简要分析。
一.诗歌中的意象及其重要审美作用意象是客观物象与诗人主观情思融合的产物。
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客观景物感情化了,主观情感融合在景物刻画之中。
既然呈现在诗中的景物都经过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并且被诗人情感的链条连接起来,意象中的“意”(主体情感、感受)和“象”(客体形象、性质)之间的结合状态就会呈现种种差别。
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大体说来,六朝盛唐诗歌意象中的“意”和“象”大体是均衡的,景物的形貌、色泽和时空状态是真实的、客观的,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改变。
魏晋六朝诗在描写客观景物时强调形似,强调准确地表现客观景物的形态和特点。
这一点既体现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中,也反映在当时的文论和诗论所提倡的“形似论”中。
刘勰论述“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
盛唐诗歌不再像六朝诗歌那样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但仍然是真实地摹写物象,意象中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还是处于平衡和谐的状态。
因此诗人往往善于塑造特定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创造出带有自己民族文化情感的特定意象,比如“鸿雁”“杨柳”“菊花”“月亮”“杜鹃”“梅花”等。
二、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题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在杜诗中,描写景物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即强调和凸现审美主体对客观景物的独特的感觉,包括瞬间的错觉、幻觉,从而营造了一种超越客观真实的、别具意趣的审美意象。
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一)、意象个性化与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
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
杜甫素怀大志,自许甚高。
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立志“窃比稷与契”,要“再使风俗淳”,对自己充满信心,自觉地赋予自己以时代的使命感,流露出自致隆高、凌跨世俗的强烈愿望。
正是这种雄豪的性格、伟大的抱负、高尚的人格、阔大的胸怀,使杜甫在创作倾向上推崇笔力雄强、气象阔大之作,在创作实践上追求阳刚之美。
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
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
“凤凰” 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
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现则天下太平。
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
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
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
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房兵曹胡马》)这首诗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
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
如《瘦马行》《病马》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
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
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
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
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
”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
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
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
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
”此外,病树、病桔、枯棕、古塞、秋云、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
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杜诗在其独特的诗歌意象中把家愁国恨交织起来,深刻地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相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义,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二)、意象的密集组合及其对近体诗自身格律限制的克服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
这就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这种高度浓缩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句的力度;不仅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具有极大的审美价值。
同李白诗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
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
“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
另有人则云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况当秋风萧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亲朋凋零独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来八可悲,人生不过百年却在病愁中过却九可悲。
这里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
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诗中悲秋之情也不仅是杜甫个人独有的情绪,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经验,真正做到了“写现实而超越现实”。
再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意象之密集,组合之紧凑,非如此不足以道出此诗的丰富、复杂、曲折、隐微、沉痛之处。
首联“国破”的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司马光赞赏道:“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如此言‘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的方法,即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了近体诗的容量,达到了言约义丰、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增添了审美价值。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苹”(《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赵广州》)等都是意象密度极大的句子,其意象间形成一个个断裂的空白,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欣赏者留下的空白,它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加了审美趣味。
此种意象叠加法,杜甫以后仿效者渐多,且不乏佳构,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柳永、马致远等人也有精妙的借鉴与创新。
杜甫对意象组合方式的开拓与创新,克服了近体诗自身的局限,扩大了这一体裁的容量,丰富了近体诗的表现技巧,使诗人情感的表现更为自由灵活多变,从而使近体诗具有一种异于古诗的新的审美特征。
(三)、意象的新奇构造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当诗人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不能在客观事物中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时,诗人就会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对客观事物加以变形重铸,让心灵孕育的意象,以新奇的构造方式妥帖地传达诗人的情意。
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他总是自觉地造语作新,尤在诗歌语言上“独开生面”。
为此,后人曾指责杜甫:“在于好奇,作意好奇则天然之致远矣……细观之,觉几回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