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戏曲评剧的历史与发展

2018-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中国戏曲评剧的历史与发展韩笑(沈阳评剧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评剧是流传于北方流行于河北东北一带,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地方戏),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评剧”“川剧”,“豫剧”。
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本文介绍了评剧的发展历史概况。
关键词:戏曲;评剧;发展中图分类号:J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5-0131-01评剧是我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靓丽奇葩,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是由流行于冀东唐山,滦县,滦南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
从冀东的民间说唱艺术“莲花落”衍变发展为“评剧”(俗称“唐山落子”,蹦蹦戏),这期间经过了莲花落,这折出戏,平腔梆子戏等多个阶段。
评剧起源于莲花落,但在表演形式演出方式大致相同,演员的创造各异,受到其它剧种及民间艺术的影响也有些差别。
最初莲花落的演出形式有“单口”和“对口”两种。
单口是一个人打竹板自打自唱,一个曲调来回反复,一般是唱小段,有时也唱成故事,如《杨二舍化缘》等。
“对口”则是彩扮,由两人男演员来扮演一男一女,里面所有的角色都由这两人来演,曲调也非常简单。
这两个人分为上,下装(也叫上,下串),上装为旦,包手持手帕或扇子;下装为丑(多为主角),以舞霸王鞭为主。
伴奏除竹板外,有时也用弦,笛,锣,鼓等,或有用“一副架”的,即由一人打击架上所有锣,鼓,镲等。
表演者同时扮演几个角色,且说且唱,亦歌亦舞,有时有一人或几人帮腔。
演出剧目多为民间故事,如《思夫》,《十绣门帘》等,也有少量整体故事,如《小借年》,《摔镜架》,《杨二舍化缘》。
清朝光绪7年,(1881年)前后,由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唐山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煤炭,水泥,陶瓷,机车车辆等工业都随之兴起,经济的发展为评剧在唐山的立足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相应的群众基础。
河北评剧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通过系统性保护和传承工作,《花为媒》这一传统剧目 得以重现生机,为评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 撑。
成功案例二
背景介绍
《秋水》是一部具有浓郁河 北地方特色的现代评剧,讲 述了乡村女教师秋水为教育 事业所付出的艰辛和执着。
成功经验
在创新发展和多元化演绎方 面,《秋水》的成功经验值
得借鉴。
• 剧本创新
CHAPTER 04
河北评剧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保护与传承中的困难与挑战
传统表演技艺传承困难
河北评剧的表演技艺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而现代年轻人对传 统艺术的热情不高,导致传承困难。
剧本创作缺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变化,河北评剧的剧本创作也需要与时俱进,但目前存 在剧本创作缺乏创新和吸引力的问题。
观众群体老龄化
成功经验
近年来,河北省评剧艺术研究院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 推进《花为媒》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 开展普查工作
对《花为媒》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风格等进行全面 调查和研究。
• 修复和整理
对传统剧本进行修复和整理,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 进行数字化保存。
• 传承与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传承人传帮带等方式,培养新一代的 《花为媒》表演人才。
观众群体
河北评剧的观众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欢评剧。观众群体的扩 大为评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市场现状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河北评剧在市场上的表现也日益活跃。一些剧院和演出团体通过商业运作,将 评剧推向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评剧在市场上面临着其他娱乐形式的 竞争,仍需加强市场营销和推广。
CHAPTER 02
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之评剧

•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唐山师范学院为评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2019年10月2日,在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上,评剧参与其中。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 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角色行当
评剧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评剧的前身“蹦蹦 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像现今这样分明。经过 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 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步形成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对口戏”的行当是一旦一丑,旦角称“上装”,丑角称“下装”。这种形式系由冀东大秧 歌中民歌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 人物(如《西厢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 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 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 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东路评剧
东路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天津评剧现状分析报告总结

天津评剧现状分析报告总结引言天津评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当代社会,天津评剧面临着各种挑战和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天津评剧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天津评剧的发展历程天津评剧起源于清代,经过了几个世纪的演化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以其音调婉转、唱腔高亢、唱词工整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天津评剧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难题。
二、天津评剧的现状分析1. 观众数量减少由于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艺术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
很多年轻人对天津评剧缺乏兴趣,这对于其传承和发展造成了困难。
2. 人才衰减由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许多天津评剧的优秀演员流失到其他领域,导致评剧界的人才衰减。
同时,年轻一代对于评剧的传承也存在较大困难,技艺传承面临断层的风险。
3. 缺乏创新和更新天津评剧长期以来未能在剧情、唱腔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更新,导致其艺术形式相对僵化。
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需要评剧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4. 资金和场地问题天津评剧团体面临着资金和场地的困扰。
由于经济压力和市场竞争的原因,一些评剧团体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和场地资源,使得演出和排练受到限制。
三、发展建议1. 增加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天津评剧的魅力,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电视、广播等进行推广,同时在学校和社区等地举办演出和讲座,提高评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引入新元素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元素,使得评剧更具现代观赏性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改编现代题材、增加音乐元素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3. 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通过建立评剧学院或培训班,加强对评剧人才的培养和传承。
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评剧技艺。
4. 寻求资金支持和场地资源评剧团体可以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寻求资金支持。
评剧简介介绍

如今,评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 在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评剧的艺术特点
唱腔艺术
• 唱腔艺术是评剧的核心特点之一。评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同时吸收了曲艺、民歌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评剧 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口语化的特点,既能够表现抒情、柔 美的情节,又能展现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唱腔,如小生、小旦的唱腔明快流畅,老生、老旦的 唱腔醇厚稳健。
表演艺术
• 评剧的表演艺术具有朴实、生活化的特点。评剧的表演强调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表现。在表演 中,演员的念白和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贴近现实生活的表现为目标。此外,评剧的表演还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剧种的 表演技巧,使得评剧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伴奏
• 评剧的音乐伴奏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包括二胡、板胡、月 琴、三弦等。音乐伴奏在评剧中起到了烘托情感、增强效果 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伴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评剧的音乐伴奏还 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元素,使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VS
魏荣元在评剧表演中,非常注重唱腔 的创新和表演的真实性,善于运用声 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同时, 他还致力于推广评剧艺术,为评剧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评剧的传承和创新
评剧的传承
传统表演艺术
评剧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 源于华北地区,以华北方言为基 础,融合了说、念、唱、打等多
种表演形式。
艺术风格
评剧的艺术风格独特,表演形式 简洁明快,以细腻入微的人物情 感刻画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表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与流变中国传统音乐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史和变迁过程。
它的发展与流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一、起源与发展据载,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利用竹子、木材、藤条等自然材料制作乐器,并创造了较早的音乐形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多个分支,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宫廷音乐作为皇家宴会、祭祀、官场晚宴等正式场合的音乐,历史上一直处于高度尊贵的地位。
唐朝时期,宫廷音乐风靡全国,被誉为“乐中之乐”。
明清时期,宫廷音乐由于皇家的厚爱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形式之一。
民间音乐则是反映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一种音乐形式,是各个地区、民族艺术的体现,具有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
如晋绥地区传统曲艺地方戏“评弹”、四川雅安地区的“文官乐”等。
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交流,民间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戏曲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艺体裁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
它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舞蹈、话剧、诗歌等多元元素,充分表达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传统地方戏有湘剧、黄梅戏、评剧、北京戏等,然而现代市场戏有黄渤主演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古龙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网络电视剧等。
二、音乐形式的变迁中国传统音乐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地形式的变迁。
古代以琴、瑟、筝、笛等为代表乐器,对诗歌等有感情表达之音乐,如《诗经》、《离骚》等,音乐被赋予感情的元素。
中唐以来,唐朝的乐府之风带动了中国音乐的流行,唐诗佳句经常赋予音乐表演,形成了多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如“琵琶旧调”、“摇曳风韵”等。
到了南宋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流行唱腔出现了不少创新,如花鼓戏、南腔北调等地方歌舞。
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一些曲调和乐器出现了变化,如民间爱好音乐的龙祥锣私制制出了七管大锣等。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一)——评剧音乐基因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一)——评剧音乐基因作者:王学仲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王学仲[内容提要]评剧音乐与其它剧、曲种音乐一样,皆属自然音乐,原生态性质的音乐。
其构成与传承方式与生命体之传宗接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体内蕴藏着决定其风格特色“生命因子”和“遗传因子”——基因。
但其“基因”是什么,却是以往研究中所没有答案的问题,是一个秘密、一个未解之谜。
作者积30年研究评剧音乐之阅历,经多年思考,倏然感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从唱腔及伴奏音乐中提取出基因腔形态,概括出基因腔生成曲调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对构成评剧音乐各种乐句程式之基因(元素)及结构的逐一解读,破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疑难问题。
为评剧音乐之不失汁味地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评剧音乐/DNA/音乐基因/传承音调/基因腔[内容类别词]民族音乐在题名中使用“DNA”、"探密”之字样,不是出于猎奇,追求题名创新,玩弄文字游戏,而旨在借用遗传学术语形象地解释评剧音乐的构成与传承元素,以解决传统理论、传统的分析方法所未能解决的问题。
DNA(脱氧核糖核酸)——遗传学术语,指生命体细胞核染色体上携带生命遗传信息的物质。
基因——DNA链状分子上的片断,是具有特定功能的遗传单位,生命的基本因子。
人类的基因是人的生命体生老病死之因,是其相貌、身材、肤色、体骨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
DNA、基因,与评剧音乐、戏曲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评剧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属于原生态音乐、自然音乐,其形成、繁衍方式与生命体之传宗接代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但被称之以“种”(剧种、曲种、歌种、乐种),而且以“种”的形式存在与发展。
“剧种”传承与“物种”传承,同属根脉相传,受制于同一规律,完全可以用同一理论互解互释。
什么是戏曲音乐的DNA与基因呢?如果将DNA、基因之遗传学术语转换成音乐概念,那么DNA即指具有传承性质的音调材料之总称,基因则为具有特定功能的、具有元素性质的音调,是决定剧种之风格、特征的个性化音调,是单称。
河北民间音乐唐山评剧的传承与保护

河北民间音乐唐山评剧的传承与保护摘要:唐山评剧是唐山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生动,多表现的是群众身边发生的故事,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歌词通俗易懂。
极具艺术特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唐山评剧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为了使这一艺术形式新货相传,本文从扩大宣传力度、对评剧进行创新、借用名人效应等方面对评剧进行抢救,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唐山评剧传承保护1、起源:唐山评剧起源于位于河北东部的农村滦县,1910年左右在河北唐山得到发展。
评剧,又名评戏,唐山评剧是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山评剧的前身是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艺术“蹦蹦”。
“莲花落”起源于宋朝,清朝时已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莲花落又称“瞎子戏”,演唱者大多为盲人,内容多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
因盲人信仰佛教,而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所以在演唱时,盲人手拿树枝,用红纸点缀,形状如莲花,故名莲花落。
作为一种穷人沿街乞讨的艺术形式,表演时有说有唱,是一种汉族曲艺艺术,作为一种谋食求生的艺术,莲花落紧追社会潮流,吸收各种艺术形式,不断更新,直至形成唐山落子。
莲花落也可以称为莲花闹、莲花乐、莲花板等。
“蹦蹦”源于清末民初,也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于“莲花落”,又吸收了东北“蹦蹦”的音乐元素。
蹦蹦的歌词浅显易懂,像是诉说,音乐欢快活泼,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民风民俗的味道,因此观众十分广泛,无论农村或是城市,深受人民喜爱。
2、表演形式:评剧作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涵盖了众多艺术精华,在其兴盛时期,其观众数量之多,覆盖面积也相当广泛,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尤其在北方有着一定的艺术地位。
在艺术元素上,唐山评剧博采众长,既有莲花落的因素,又吸收了东北蹦蹦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表演形式是由一众乐器演奏,在主奏乐器板胡的带领下,弦乐(二胡、中胡、低胡等)、吹奏乐(笛子、唢呐、笙等)、弹拨乐(琵琶、三弦、扬琴)、打击乐(板鼓、梆子、锣、镲等)与之配合得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樊红霞
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3期
【摘要】评剧是文化部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前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非物质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将创作、表演、传承三者相结合,是一种含有艺术性的口头传统,充分体现了民间的艺术性。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几乎没有一出完整的传统戏,评剧艺术在当今社会发生了质的改变。
【关键词】评剧音乐;形成原因;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1-01
我国四大剧种包括京剧、评剧、豫剧、越剧,其中评剧不过百年的发展历史,比其他姊妹艺术要年轻一些。
她来源于基层,带给民众享受,民众对她广泛热爱和接受,而宽阔的大方土地也促进了她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评剧产生的渊源和发展值得我们去探索。
一、探究历史,追溯评剧音乐的形成
评剧产生于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莲花落”,莲花落原始的说法叫做说唱艺术,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上第一次被唐代的佛事传说所记载,就是在佛曲中的“落花”,又称作“散落花”。
在十八世纪初的时候,莲花落传到冀东,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就是传统莲花落和冀东当地的民间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例如秧歌、民歌、十不闲、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还有山陕梆子、昆曲、弋腔等。
莲花落在传入冀东之后与当地的民俗民风相融合,将当地已经流行的各种戏曲成分进行吸收,形成了具有冀东特色的莲花落,并与传统莲花落有一定差距。
清末的时候,被官府禁演是常有的事,和梆子“两合水”演出成为艺人们生存的主要形式,从而帮助了冀东莲花落艺人对梆子的声腔、曲调、板式、表演、伴奏的吸收和梆子剧目的改编、移植,促进了莲花落的发展和评剧的形成。
近百年来,由于受到激进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文化处于低视状态,僵化、概念化、公式化戏曲艺术。
莲花落刚开始的形式是单口莲花落,也被人叫做单板莲花落,是单人持竹板和结子来独唱的,主要演出节目是冀东民歌小曲,主要内容包括民间故事、历史传说等。
二、基于实际,了解评剧的艺术本质
戏曲艺术的存在也是用它独特的形式反映其本身的质,戏曲的三大特性: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由当代艺术研究提出来的。
传承是文化存在的价值,对于戏曲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对它进行传承。
在传承艺术本质的过程中发展戏曲艺术,有利于评剧甚至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价值发展,在对自身艺术规律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
对任何事物而言,该事物的根据和原因是其本质,也是和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根据和原因。
而戏曲艺术中某剧种在艺术
上的本质就是剧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剧种会随着独特性的失去而消解。
戏曲剧种在程式中把声腔音乐的独特性反映出来是其本质所在,所以,反映戏曲剧种艺术本质就是在程式下各具特色的声腔音乐形式。
要注意程式性和声腔音乐的概念,它们相融于剧种音乐,如果没有程式性,那么声腔音乐的形式规范性会不完善,反之,如果没有独特的声腔音乐,那么剧种音乐可能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歌剧音乐。
所以评剧艺术的本质就是其特色鲜明的程式性声腔音乐,剧种艺术的本质也是这样。
三、革旧迎新,探讨评剧的发展改革
在剧目音乐中对新形式进行创作,通过与其他剧团进行剧目交流的方式对局部、个别的创新形式进行完善和补充,是戏剧剧种音乐改革发展的关键。
创作的新形式是要在原有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有一个更好的审美风格来适应时间和社会的发展,而通过和其他剧团进行交流有利于普及和统一这种创新形式,使评剧得到创新。
在知道评剧的演变由来是冀东莲花落之后,可以了解到评剧的初成时期基调是“月明珠调”,它带有明显的莲花落音乐喇叭牌子的特点。
评剧音乐的发展最开始是垛板从慢板中分化出来,区别于“夹垛”有一个独立的板式,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自然地转换。
女伶们利用京韵大鼓前衬句,将莲花落泛声乐句曲调加入慢板句之前,形成一种新的衬句。
后来又在评剧慢板中创造了属调,多样化了评剧慢板唱腔的形式。
到了三十年代的中期,评剧慢板演变的形式为上句中眼起腔,下句头眼起腔。
这些评剧音乐形式的丰富和发展都是程式性和随机性的辩证统一。
评剧的艺术改革和实践探索历程十分漫长,可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从现实中反映出来评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存在问题的,“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是人们都知道的道理,对于戏曲艺术来说,它们的发展根基并不牢靠,所以对评剧的发展和传承要及时抢救和保护。
总而言之,要相信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在对老一辈艺术家坚韧不拔精神的传承下,对评剧艺术传承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正视和重视,将阻碍艺术发展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进行清除,对传统音乐的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将现实和未来有机结合,实现评剧艺术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1]胡万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朝阳评剧”的发展与传承[J].才智,2015,(32):88.
[2]王建军,安雪云.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5,(7):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