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贾松林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建筑大师矶崎新是一位建筑精神的探险者和思想者,也是极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通过对其 作品的深入解读,对我们当代的建筑师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具有深刻的意义Q

[关键词]创造力;观念;整体与片断 文章编号:2095 -4085 (2018)05 -0030 -02

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的大分县,1950年就学日本东京大学,1954年毕业。1963年 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直活跃于国际建筑界,曾多 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奖、威尼 斯双年奖金狮奖等,更有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奖项,是 曰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是一位建筑精神的探险者 和思想者,也是极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

1矶崎新学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1.1第一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这是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一 个阶段。矶崎新毕业以后。在丹下身边工作了十 年,也是丹下学术生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矶崎新 从丹下身上学到很多有关日本现代建筑的设计技 巧,我们从他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出他受丹下的影 响,也就是用夸张的梁柱构架形势表现日本的美学 特色。他60年代早期的建筑形势,都是梁架式巨型 骨架为特征,这种特征是以矶崎新惯于建筑的系统 性关系为基础。

1.2第二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矶崎新的手法主义建筑倾 向阶段。70年代初摆在矶崎新面前有两条路可以 选择,一条是文脉主义,第二个是激进主义。矶崎新 力图从传统的现代建筑摆脱出来,他所采用的方式 是引用许多建筑的设计和元素,象编小说一样把他 们编一起。80年代的设计风格和70年代相比,他 的设计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在基本的几何图 案上面添加一些西方古典主义的要素,建筑形势充 满了叙述性的预示。

1.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矶崎新的表现主义建 筑倾向阶段。矶崎新一方面重新解读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更关注形势,特别追求有形势赋予建筑的 一种力量。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他越来越多的 作品,来自于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这为他提供很多 探索的机会,他的作品强调建筑师的主观精神和强

? 30-烈感情的表现,作品的形象是夸张的、令人琢磨不定 的风格,犹如一件件雕塑品。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有深圳文化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上海证大艺 术大酒店等。

2矶崎新作品的特征

2.1观念

他一直认为建筑的观念比建筑更重要。一座建 筑建成以后,处在一个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完 美的状态但是他会腐朽,会以某种方式走向灭亡。但是观念是持久的,在建筑消失以后这种观念依然 存在。

2.2个人表现

他认为,建筑必须从个人开始,对他而言个人主 义是个人最终的源泉,他那高度个人化的表现方式 及特征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这种特征是和雕塑家、美术家、音乐家以及其他艺术家所追求的主题是一 样的。但是,他与一般艺术家通过自我表现的方式 有所不同。相反他认为建筑应该尽量消除自己的感 情和痕迹。

2.3整体与片断

整体与片断这对矛盾独立,也是矶崎新建筑形 势上面比较明显的特征,他的建筑形势充满了分歧、对立和矛盾,表现了建筑差异性、丰富性。他主张每 一个建筑各个片断本身并不一定要暗示这整体的存 在,各个要素是独立的,只需要考虑自身状态下的设 计的方式,不必考虑整体的关联。

2.4关注城市

他对城市有他独特的思考。60年代初他一直 怀疑静态绝对论的城市规划,提出了过程计划论这 样一个城市理论。70年代他仍然热衷于发展看不 见的城市,就是将高度发达的电子概念融入到计算 机辅助的城市中去,他提出了电脑城市。90年代他 又提出了海市尺计划,这个与以前不同的方法描绘 未知城市蓝图思考的实验。

2.5反思与超越

他创造过程可分为三次超越。(下转第32

页)

当代建筑思潮论文《矶崎新与建筑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摘要:“后现代”典型人物矶崎新在设计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造型时,旨在将中国智慧融入当代建筑之中,成就二十一世纪世界级大都会努力追求的“像”(ICON)。建筑已超越了现下建筑和艺术的概念,虽沉埋在都市纷杂之中,却能通过本身特有的个性和表情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称之为建筑雕(Archisculpture)。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体和闪烁金属光泽的有机形体“林”所构成。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酒店和创意工作室,浮现空中可供远望;中央不规则的有机形体以“林”为发展意象,内含美术馆与演艺娱乐设施,外表多种曲面委婉变化,对应人的尺度;“林”间则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广场,公众活动的集聚点。单纯和有机,规则与随意的结合,构成了建筑本身的雕塑性,也增强了中心作为城市“像”的震撼力。 关键字:后现代;矶崎新;喜马拉雅中心;像;“林”;正方体 Arata Isozaki 矶崎新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 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Arata Isozaki)格外引人注目.矶崎新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O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范人物。 1矶崎新其人 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 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 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 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 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 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 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 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 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生活的结合。 矶崎新

矶崎新

矶崎新 矶崎新(1931年—),日本大分市,世界著名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 )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活跃在国际建筑界。 基本信息 个人概况 国籍: 日本 出生地: 日本大分市 出生日期: 1931年7月17日 个人背景 东京大学 其他信息 中文名: 矶崎新 目录 1 个人简介 2 生平经历 3 主要作品 4 设计风格 1 个人简介 2 生平经历 2.1 生活趣事 2.2 设计风格 2.3 设计特征 2.4 “反建筑史”

3主要作品 4设计风格 1个人简介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 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其作品多为大型公共建筑,设计风格尤以创新、有气魄著称。他参加深圳文化中心竞赛获胜的方案已在实施中。 作品包括:美术馆、艺术馆、歌剧院、天文台、办公大楼和居住区。他设计了大量著名作品,尤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迪斯尼总部大楼、日本京都音乐厅、德国慕尼黑近代美术馆、日本奈良百年纪念馆、西班牙拉古民亚人类科学馆、美国俄亥俄21世纪科学纪念馆、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尚纪念馆、日本群马天文台、中国大剧院方案竞赛等最为著名。 2生平经历 矶崎新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1967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大奖,1963年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

国内外建筑大师的名字,谢谢大家~~ 揪错┆评论 [大师]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矶崎新和九间堂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格外引人注目,他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0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型人物。 作为世界建筑师,近十几年来,有关矶崎新的评论很多。但是,最集中的,可以算是1991年了。因为这一年是被他称为他“还历”的60岁生日的一年,而又正值他创作的30周年。从美国的洛杉矶开始,然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水户等五个城市巡回展示他的作品。关于对他本人创作特色的评论则看法各有千秋。有的认为“他走的是一条冒险家的艺术家道路”,“他的作品反映出两极性,东和西,过去和现在,自然的和人工的,理想和梦幻,严肃和复杂的两极性”,“他的作品早已跨出建筑家的圈子,进入了卓越的造型家和思想家的范畴”,“他的实践的领域深处反映了诗的意境的知的严肃性,是诗心和知的严密融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建筑文化》杂志出了“矶崎新解体新书”专刊。日本的学术界开始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矶崎新的作品,称他为“日本建筑界的英雄”,是年轻一代的理论指导者。这么认真的分析、解体一位本国的现代建筑家的作品这在日本也是首次。 建筑师在创作时冥思苦想、反复构思的表现与他创造结果的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及在所有行为中,建筑师一种转弯抹角、最费周折的表现过程,一向建筑计划在未最终实施完成前,必须具备得到社会认可的先决条件,对矶崎新来说,他是在一些欣赏他的才能的指引们的要求下和赞助下在家乡进行工作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当地建筑师”,他在家乡可以“设计自己喜欢的建筑,并只有在有人支持的情况下发挥”,他的作品并不一定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因为那些事纯粹的“有机建筑”,脱离了当地的历史素材,观念则难以理解。 矶崎新曾师从丹下健三,并曾在丹下事务所工作过,正统吸收了丹下健三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和民主主义理念。1966年以大分县立大分图书馆初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新人赏而出名。可以说他是日本自己培养起来的建筑师。边创作边思考是他创作的极大特色,无怪芦原义信称他为“左手创造,右手分析”。这句话是很中肯的。他的思考激发了他的创作,而创作又促使他更深入的思考。从矶崎新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之广。作为日本建筑师他不排斥世界,作为最现代派的建筑家他又不排斥从历史中汲取。这也是矶崎新能发展为“世界市民的建筑家”的基础。 矶崎新的设计常常可以看到他在为现代建筑尽可能争取光线、争取空间,追求一种现代建筑无法表达的美好意境,表现了他反现代主义的观点。 上海九间堂别墅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公园东侧,建有4栋别墅和一栋会所。矶崎新在1970年代开始在建筑上应用“零度还原”的概念,赋予基本圆形和方形的高度,并将形成的立方体和球体等拆分组合。1970年代的住宅系列就是这种应用的结果。 30年后的今天,矶崎新再一次运用零度还原后的生成手法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生活要求、不同的技术力量下做新的尝试。它们就是九间堂中的原型别墅——立方体和半圆穹顶的组合:十字别墅——园内套园的四合院的演变。同时各栋围墙外完整的庭院和水中的建筑倒影,将江南水乡的神韵和巴拉迪奥的别墅风格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作为21世纪的大宅,九间堂秉承了江南民居的传统意匠,特别是从空间序列、光暗对比以及物料运用上吸取养分,纳入其中的感觉和气氛。设计上完全摒弃了采用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幸事,而从以现代的建筑材料及营造标示着我们所处的时代。 自古以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便是以院落式的方法来组织室内外空间,上至宫殿,下至民居,并以此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此设计原则,在多方面体现了一些历久常新的建筑院里:保护隐私,功能分区明显,调节小环境中的气候条件,合理采光和通风,冬暖夏凉等等。特

设计大师之矶崎新

矶崎新 成就评价 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 的大型建筑物,如筑波市政中心(1979~ 1983)、日本兵库西胁市的图形设计博物馆 (1986年)、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的扩建部分 (1986年)和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1989年)等,大都融合理性的现代主义结构、典雅的古典主义布局和装饰、又兼有东方的细腻构件和装饰特色,被认为是亚洲建筑设计师的重要代表。 生平简介 矶崎新,世界上著名的日本建筑师,1931年7月17日出生于日本大分市,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在丹下健三的带领下继续学习和工作,1961年完成东京大学建筑学博士课程,直到1963年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矶崎新设计室,在与丹下健三的10年合作中,包括了他的创造性阶段,矶崎新积极参与了高松的香川县厅舍的设计工作(1955-1958)、在今冶的议会楼(1957-1960)的设计,并参与了东京的规划(1960)。在此以后,矶崎新继续受聘于丹下健三,例如参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的重建规划(1963-1966)和日本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中心广场的会演建筑(1966-1970)等设计工程。在1960年代,尽管矶崎新拒绝承认与新陈代谢派的原则有任何直接的关系,他还是被认为与新陈代谢运动是一致的。矶崎新在1970年代越来越转向历史主义,这就导致他接受来自朱里奥·罗马诺(1499~1546,Giulio Romano)、安德烈亚·帕拉第奥、艾蒂安- 路易·布勒(Etienne-Louis Boulle)、克劳德·尼古拉·勒杜(Claude-Nicolas Ledoux)和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等人的建筑艺术的主要思想。 大约自1960年,他的第一个手法主义时期起,矶崎新的建筑采纳了过度强调水平钢筋混凝土部件表现力的手法,这并非不像丹下健三的风格,而是以更高的标准加强了设计定位和提高了准则。在1970年大阪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心广场会演工程,宣告了一个新的、相同程度的手法主义阶段的开始。在此阶段中,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更强烈地向欧洲和美国模式的

全世界400多位建筑大师作品分类整理-清华设计院内部资料

一共437位建筑大师专辑 (含简历,图书和所有存世作品,作品分析等)多年整理成果,现免费分享。 这里是目录,下载共48G。 先看看文件

给您带来不便,还请见谅。以下是我整理资料的内容缩图。 世界建筑大师名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国内外建筑大师名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里查德·巴克明斯行·福勒(R. Buckminster Fuller)

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思想的浅析 贾松林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建筑大师矶崎新是一位建筑精神的探险者和思想者,也是极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通过对其 作品的深入解读,对我们当代的建筑师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具有深刻的意义Q [关键词]创造力;观念;整体与片断 文章编号:2095 -4085 (2018)05 -0030 -02 建筑师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的大分县,1950年就学日本东京大学,1954年毕业。1963年 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直活跃于国际建筑界,曾多 次获得日本建筑学会大奖、英国皇家建筑师奖、威尼 斯双年奖金狮奖等,更有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奖项,是 曰本著名的建筑大师。他是一位建筑精神的探险者 和思想者,也是极有艺术天赋的艺术家。 1矶崎新学术生涯的三个阶段 1.1第一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这是探索现代主义建筑的一 个阶段。矶崎新毕业以后。在丹下身边工作了十 年,也是丹下学术生涯最有创造力的阶段。矶崎新 从丹下身上学到很多有关日本现代建筑的设计技 巧,我们从他的作品之中,可以看出他受丹下的影 响,也就是用夸张的梁柱构架形势表现日本的美学 特色。他60年代早期的建筑形势,都是梁架式巨型 骨架为特征,这种特征是以矶崎新惯于建筑的系统 性关系为基础。 1.2第二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是矶崎新的手法主义建筑倾 向阶段。70年代初摆在矶崎新面前有两条路可以 选择,一条是文脉主义,第二个是激进主义。矶崎新 力图从传统的现代建筑摆脱出来,他所采用的方式 是引用许多建筑的设计和元素,象编小说一样把他 们编一起。80年代的设计风格和70年代相比,他 的设计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在基本的几何图 案上面添加一些西方古典主义的要素,建筑形势充 满了叙述性的预示。 1.3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矶崎新的表现主义建 筑倾向阶段。矶崎新一方面重新解读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更关注形势,特别追求有形势赋予建筑的 一种力量。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他越来越多的 作品,来自于日本以外的世界各地,这为他提供很多 探索的机会,他的作品强调建筑师的主观精神和强 ? 30-烈感情的表现,作品的形象是夸张的、令人琢磨不定 的风格,犹如一件件雕塑品。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有深圳文化中心,中国国家大剧院方案,上海证大艺 术大酒店等。 2矶崎新作品的特征 2.1观念 他一直认为建筑的观念比建筑更重要。一座建 筑建成以后,处在一个理想的状态,或者说是一个完 美的状态但是他会腐朽,会以某种方式走向灭亡。但是观念是持久的,在建筑消失以后这种观念依然 存在。 2.2个人表现 他认为,建筑必须从个人开始,对他而言个人主 义是个人最终的源泉,他那高度个人化的表现方式 及特征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这种特征是和雕塑家、美术家、音乐家以及其他艺术家所追求的主题是一 样的。但是,他与一般艺术家通过自我表现的方式 有所不同。相反他认为建筑应该尽量消除自己的感 情和痕迹。 2.3整体与片断 整体与片断这对矛盾独立,也是矶崎新建筑形 势上面比较明显的特征,他的建筑形势充满了分歧、对立和矛盾,表现了建筑差异性、丰富性。他主张每 一个建筑各个片断本身并不一定要暗示这整体的存 在,各个要素是独立的,只需要考虑自身状态下的设 计的方式,不必考虑整体的关联。 2.4关注城市 他对城市有他独特的思考。60年代初他一直 怀疑静态绝对论的城市规划,提出了过程计划论这 样一个城市理论。70年代他仍然热衷于发展看不 见的城市,就是将高度发达的电子概念融入到计算 机辅助的城市中去,他提出了电脑城市。90年代他 又提出了海市尺计划,这个与以前不同的方法描绘 未知城市蓝图思考的实验。 2.5反思与超越 他创造过程可分为三次超越。(下转第32 页)

世界建筑大师汇总

世界建筑大师汇总 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s) 诺曼·弗斯特爵士(Sir Norman Foster) 皮埃尔·德默隆(Pierre de Meuron) 维廉姆·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格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 安德烈亚·帕拉第奥(Andrea Palladio) 伯纳德·梅贝克(Bernard Maybeck) 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 理查德·诺伊特拉(Richard Neutra) 苏珊娜·托雷(Susana Torre) 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 菲利普·韦伯(Philip Webb) 保罗·威廉(Paul Williams) 克拉夫·威廉·埃利斯爵士(Sir Clough Williams-Ellis) 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 斯蒂芬·阿伦兹(Steffen Ahrends) 格雷戈里·安(Gregory Ain) 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加里亚佐·埃里希(Galeazzo Alessi) 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威廉·范·阿伦(William Van Alen) 阿门诺菲斯三世(Amenophis III) 约翰·安德鲁斯(John Andrews) 安西米奥斯(Anthemios) 阿波洛道鲁斯(Apollodorus) 阿顿(Arton) 阿斯比(C. R. Ashbee) 阿斯普朗德(Erik Gunnar Asplund) 阿迪森·麦兹那(Addison Mizner) 泰奥多尔·林克(Theodore Link) 查尔斯·巴雷爵士(Sir Charles Barry) 威廉·亨利·巴洛(William Henry Barlow) 法尔克·巴莫(Falke Barmou) 爱德华·巴恩斯(Edward Larabee Barnes) 威廉·霍拉伯德(William Holabird)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 贝尔吉欧加索、皮瑞瑟第和罗杰斯(Belgiojoso、Peressutti、Rogers)查尔斯·格瓦德梅(Charles Gwathmey) 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作品--深圳音乐厅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作品——深圳音乐厅[组图] https://www.360docs.net/doc/ad4970654.html,2008-08-13中华室内设计网林青云人气:16496次

深圳音乐厅是深圳市文化设施中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总投资7,76亿元,占地面积26,345平方米,建筑面积41,423平方米,由享誉国际建筑界的日本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主持设计,是一座现代化的、专为演奏音乐而设计建造的专业音乐厅。深圳音乐厅设计方案造型优雅独特,外墙采用“黄红青白黑”五色,蕴含象征中国传统五行的理念,充分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韵味。内部构造方面,深圳音乐厅由演奏大厅、小剧场和其他附属设施组成。 倍受设计界注目的2008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将于8月30日在深圳音乐厅举行。第四届室内设计文化节以“原创设计在深圳”为主题,近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协会主席、资深设计大师将莅临深圳参会参展。第四届室内设计文化节在继承前三届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发展,组委会倡导“原创设计”,主张“设计共赢”、“设计互动”,通过设计师的创意和新产品的魅力给参展和观展人士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体验。同时也提倡每个参展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思想,用最简单的材料完成最有价值的空间,展出属于企业自己的原创产品、原创空间,从而创建最具看点、亮点和思想魅力的室内设计产业精品博览会。 谈到第四届设计文化节新闻发布会场地的选择,设计文化节组委会秘书长、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庆祥谈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里让我找到了这种感觉并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境界。我参观过深圳音乐厅很多次,每一次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艺术震撼。深圳音乐厅与深圳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拥有相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追求,在这里举办深圳国际室内设计文化节的新闻发布会,很有意义。深圳音乐厅的建筑艺术、无声的震撼一定会赋予设计文化节更迷人的艺术光芒,凸显原创设计的力量。

建筑大师名单

建筑大师名单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安东尼奥·高迪(Antonio Gaudí) 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 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马里奥·博塔(Mario Botta) 矶崎新(Arata Isozaki) 彼德·埃森曼(Peter Eisenman) 理查德·麦耶(Richard Meier) 西萨·佩里(Cesar Pelli) 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 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Kahn) 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安藤忠雄(Tadao Ando) 贝聿铭(I.M. Pei)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 诺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 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朱莉亚·摩根(Julia Morgan) 盖·奥兰蒂(Gae Aulenti) 巴里(M. H. Baillie) 罗伯特·西吉尔(Robert Siegel) 威廉·勒巴隆·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库柏·西梅布芬事务所(Coop Himmelblau) 罗伯特·亚当(Robert Adam)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杰弗里·鲍娃(Geoffrey Bawa)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甘特·班尼奇(Gunter Behnisch) 格尔顿·本夏夫特(Gordon Bunshaft) 皮耶特罗·贝鲁斯基(Pietro Belluschi) 贝特伦·古德西(Bertram Goodhue) 槙文彦(Fumihiko Maki)

矶崎新与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矶崎新与上海喜马拉雅中心 摘要:“后现代”典型人物矶崎新在设计喜马拉雅中心的建筑造型时,旨在将中国智慧 融入当代建筑之中,成就二十一世纪世界级大都会努力追求的“像”(ICON)。建筑已超越了现下建筑和艺术的概念,虽沉埋在都市纷杂之中,却能通过本身特有的个性和表情吸引人们的视线,我们称之为建筑雕(Archisculpture)。建筑整体由晶莹透亮的立方体和闪烁金属光泽的有机形体“林”所构成。简洁明快的方形体内是酒店和创意工作室,浮现空中可供远望;中央不规则的有机形体以“林”为发展意象,内含美术馆与演艺娱乐设施,外表多种曲面委婉变化,对应人的尺度;“林”间则是开放的城市文化广场,公众活动的集聚点。单纯和有机,规则与随意的结合,构成了建筑本身的雕塑性,也增强了中心作为城市“像”的震撼力。 关键字:后现代;矶崎新;喜马拉雅中心;像;“林”;正方体 Arata Isozaki 矶崎新 当代日本建筑界精英荟萃,而70年代更是集中了数位大师级的人物,作为日本“后现 代”类手法主义美学的头号典型人物矶崎新(Arata Isozaki)格外引人注目.矶崎新卓越的才智、非凡的感觉能力以及在探索解决6O年代后困扰建筑界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实践方面及所表现出的创造能力,使他成为国际建筑界一名典范人物。 1矶崎新其人 矶崎新,1931年,出生在日本大分市,是世界上 著名的日本建筑师。自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系毕业以 后,矶崎新在丹下健三(KenzoTange)的带领下继续学 习和工作;1963年,他创立了矶崎新设计室,自此成为 几十年来活跃在国际建筑界的大师,作品众多,获奖无 数。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实践,以新陈代谢主义 的设计成名。此后他的建筑里融合了来自多方面的影 响。其作品兼取东西方文化的设计思想, 将文化因素表现为诗意隐喻,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 生活的结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