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王维山水诗与禅宗的关系分析

作者:蒋颖

作者单位:河南省永城职业学院(语言文化系),476600

刊名:

剑南文学

英文刊名:JIAN NAN WENXUE

年,卷(期):2010,""(7)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王维王右丞集笺注 1992

2.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 2001

3.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 2005

4.刘昀旧唐书 1975

5.陈炎.李红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 2003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芳宇.LI Fangyu论孔孚新山水诗对王维山水诗的继承与变革-沈阳大学学报2007,19(6)

以王维山水诗为参照对象来具体考察孔孚山水诗对王维的继承与变革之处.揭示孔孚新山水诗曾在诗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指出孔孚在吸收和借鉴王维山水诗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建立自己独特的山水美学.

2.期刊论文张汝梅试析古代山水诗风格差异——以李白、王维山水诗为例-华章2007,""(7)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并且分析了形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3.期刊论文李智仁.Li Zhiren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与画意-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6)

王维深受禅宗影响,其山水诗创作呈现出清静空灵的艺术特征.空、寂二字常见王维诗中,其山水诗中喻禅、赋禅,诗禅相通,构成了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相通则是王维山水诗的另一显著特色,透过一首首王维山水诗,我们领略到一幅幅优美、声色并茂的山水画.

4.期刊论文樊泳湄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云南社会科学2003,""(3)

山水诗是王维诗中的精华,其意境呈现出的是空灵寂静的特点,而这是由于他受佛教禅宗色空观影响的结果.作者从王维山水诗空灵寂静意境的体现、表达方式两方面作一些探析,以助于加深对王维山水诗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真正实现鉴赏的目的.

5.期刊论文伍珺王维与柳宗元山水诗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23(2)

环境、经历的不同造成了王维和柳宗元心态的不同,因而二人诗歌艺术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最终使二人的山水诗呈现出不同的意蕴.

6.期刊论文杨建飞论王维的山水诗-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6(3)

对于王维的山水诗,历代许多诗论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中苏轼的"诗中有画",因其特别精辟允当而成为经典之论.诗境与画境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共同特征,而作为王维山水诗的考语和定评的"诗中有画"有着特定的含义.这一方面是指王维诗中用以表现山水景物线条美、构图美和色彩美的技法,即所谓的"融画入诗";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不能入画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王维的笔下也显得意趣盎然,韵味无穷.这是一种气韵,是一种画意或画风.

7.学位论文韩娇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山水诗创作2008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在当时的唐代文坛上拥有很高的声誉,被代宗皇帝称为“天下文宗”,在后世也得到了历代诗评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称赞,被尊称为“诗佛”,成为盛唐诗坛上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鼎足而立的大诗人。“诗佛”这一尊称,不但表明了王维诗歌中的佛禅宗教倾向,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上的崇高地位的肯定。他继承和发扬了陶渊明、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风,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王维的诗歌历经百代而传颂不衰,而他本人,也成为后代诗学的典范,值得后来者学习和研究。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通过引用前人对王维及其诗歌的评价,表明了王维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地位和成就。同时,对王维的诗歌创作以内容题材为分类标准进行了总体性的概述,并由此引出王维各类诗歌创作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山水诗创作,从而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由于与佛禅的关联,王维的山水诗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区别于大多数山水诗人的独有的特点:一、诗中有画;二、有我无我结合;三、动静结合。

第三部分:王维山水诗特点的成因。有关王维山水诗的特点,学术界基本达成一致,但对其成因的分析则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南禅“色空两边”、“有无双遣”的理念解释王维山水诗的成因,已成为学术界最为常见的现象。承认王维的山水诗与禅宗有关联,然而完全站在禅宗的立场解释王维山水诗,势必混淆作为士大夫的王维与僧侣的界限,也模糊了文学创作与宗教修为的区别。认为,佛禅思想固然融入了王维的山水诗,但单纯的佛禅信仰是无法构建王维山水诗的独特之美的。认为,王维山水诗特点的形成原因是超功利审美心态。而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的形成除了佛禅思想的影响之外,大唐盛世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王维本人的气质禀赋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证明王维超功利审美心态不同于佛禅宗教信仰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王维本人与佛禅的关系,以及以《辋川集》为代表的山水诗创作。

第四部分:结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王维山水诗的成因,主要在于其超功利的审美心态。这种超功利审美心态的获得,与佛禅思想固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佛禅思想,同时也是时代精神、个体禀赋气质作用的结果。王维的超功利审美心态与其山水诗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8.期刊论文孙伟浅析王维山水诗艺术特点的成因-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4)

王维是唐代山水诗派中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王维的山水诗清淡如水,冲和闲远,俊逸空灵.诗意与禅意有机结合,具有朦胧、含蓄美.同时,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交融,极具阴柔美.王维的山水诗特点的形成,是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个性化的生活情趣、高妙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山水超绝的感觉有着直接关系的.

9.期刊论文李棘.LI Ji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无我"之意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人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10.期刊论文张银堂.ZHANG Yin-tang王维的儒道情怀、佛性智慧与山水诗创作-齐鲁学刊2005,""(4)

王维山水诗力图创造的是超尘出世的桃源境界而不是佛禅的空寂世界.佛禅对王维及其山水诗的影响主要在思维方式方面.这种影响方式,既与儒道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制约有关,又与王维本人的性格、禀赋有关,两者决定了佛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只能是学理的、艺术的而不是宗教狂热的.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ad5316375.html,/Periodical_jnwx201007037.aspx

授权使用:武夷学院(wyxy),授权号:49f70860-9326-4495-95cc-9e2b00b6eb22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11日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境界的文献综述

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综述 09级1班李晶 2009012699 摘要: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由于其诗中颇具禅宗意味而被誉为“诗佛”。但是由于唐代采取思想兼容的态度,在思想领域里则是儒、释、道并存。王维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士人的文化积淀下,他的诗歌中又隐现着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美学风格。 关键词:王维佛教老庄思想儒家思想 王维是思维创作受到佛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其好友苑咸曾评价其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大多数学者从佛教角度研究王维,但同时也有人从儒、道角度来进一步阐释王维的精神世界。因此学界关于王维山水诗中的思想有很多论著。 本文是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理论成果和看法做一些总结,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近几年来有关王维山水诗中思想的文献,选择其中20篇综述如下: 一、佛家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 张丽娟(2010)在《王维隐居终南期间佛教思想研究》中总结了学界对王维研究的现状:“国内学术界对王维的深入研究大体上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此后,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连续不断地出现,至今蔚为大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佛教对王维生活方式的影响、佛教对王维文学创作手法与内涵的影响、王维诗表现的禅趣禅意和佛理等几个方面。”①由此可见佛教对王维的影响之大。 徐流奇(2010)在《禅学理念与王维诗风》中分析到:“王维前期诗歌受北宗禅思想影响,多为佛道禅理的直接传达;后期受南宗禅影响,将玄冥的禅意化入诗,。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宗审美观,尤其是对空寂之美的追求和赞颂和以自我心性的圆满和灵动为目标,并且将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融合为一体,最后导致王维诗歌空灵、清丽风格的形成。这种诗风包含着空虚与灵动这对矛盾统一的二级。同时作者还指出禅学理念对王维山水诗创作手法的影响,即:首先,在禅学理念指导下,山水诗做到形与意的完美结合;其次,诗歌能够艺术而辩证地处理动静描写使得意境玄远蕴藉;再次,王维诗歌的意象创构中多‘不拘形似’的运用;最后,多以简约的意象来表达意境,达到意多而笔少的境界。”② 台湾学者林明昌(2011)在《非禅而禅——谈王维诗的禅化》中一改前人王维诗歌“禅化”的说法,认为王维诗歌禅化是后人解读的结果。他从唐代禅诗传统说起,指出“唐代自有其神僧与禅诗传统,以此传统发展形成中国的禅诗谱系,而且这个谱系与王维诗并无关联”。作者又从近代文艺学理论的角度运用多个学者的理论观点指出“后人将王维诗作解读为禅诗除因其习佛外,也有读者原本的解读权限”。作者还总结了林柏仪、杜昭莹、皮述民、孙武昌、杜松柏等禅解王维诗的成果。最后作者指出王维诗的解读由“非禅诗”转变为“禅诗”是由于解读方式和禅诗定义改变的结果。作者不随前人踪迹,大胆质疑“禅诗”的正确性。使我们必须在“王维禅化”这一观点上做出省察。③ 刘军(2008)通过《佛教与隐逸——王维诗歌浅论》中解读了佛教与诗歌的

王维山水诗感想

王维山水诗感想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维山水诗具有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美。这表现在他对语言、意象、色彩、音响的细致锤炼上。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王维山水诗感想,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他是一位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能属文赋诗。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绘画、书法、音乐,无所不通。王维被誉为一代山水诗之宗,其山水诗表现出的境界尤为后世所推崇.他的山水诗常常通过自然的光、色、声、形、质等构成的具体可感性形式,结合自己的文化修养、生活境遇、知识水平、审美修养进行艺术的审美创造,含蓄地表现自然清静、秀丽的本色,令人洗心涤虑,返朴归真,摆脱尘世的羁绊,,炼就一种淡泊、真淳、随缘自适的疏野意趣。 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在盛唐诗坛上,除李杜以外,鲜有堪与比并的。他的山水诗平淡自然,俊逸空灵,与琴棋书画融为一炉。诗中常有形与声的刻画,情与意的温馨,飘洒与沉静结伴,显达与幽深同行。常用委婉冲淡、古雅悠远的高妙手法,达到令人拍案叫绝、流连忘返的艺术胜境,形成他山水诗的空灵、明净、飘逸的意境。本文从语言、意象、色彩、音响四个角度来剖析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美,并探索形成这种意境美的原因。

一、语言不重华饰,明净淡雅,虚实相济 语言是诗人情绪的物化形态,是诗歌最表层的意象。王维在语言上追求明净淡雅,不尚浓艳,不重华饰,不作惊人语,不出吞云吐月之言。他讲究自然与真切,注意语言的启示性,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自由、自在和自觉。如《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人以浅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山居环境的幽静可人而又富于生气。在夕照浑茫的大背景下,古松参天,仙鹤盘旋,访客罕至,柴扉独掩,可谓幽静之至。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 写景如画,随心挥洒,这样动人的自然写景,正是通过清新淡雅、自然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理想中的社会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丰姿摇曳,耐人寻味。 二、意象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 司空图的《诗品》中就曾用"白云"比喻"超诣"的神韵,说"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王维将心性具象为白云,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也恰恰是这种效果。王维在诗中取意象最多的是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其语言的高度清新洗炼,诗歌意境的空灵、深远,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样意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巧妙将诗作与美景融为一体,深具禅意。本文将从王维诗歌作品中品味这种独特意境。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正文:王维(701-762),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官居汾州司马,故徙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崔氏,是个虔诚的禅宗弟子,这对王维日后接受禅学思想有着较深的影响。王维多才多艺,于音乐、绘画方面造诣尤深。 王维跟许多唐代诗人一样年轻气盛,积极进取,颇有政治抱负。受张九龄提携出仕,后因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政局出现很大变动,王维思想也因此出现很大转折。他从此“无可无不可”“万事不关心”,亦官亦隐,逍遥度日。隐居在蓝田辋川别墅,常与友人弹琴赋诗,萧吟终日。后来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入兵长安迫其接受伪职。当时,王维在被囚禁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菩提寺中作诗抒发对帝京沦陷的悲痛和对唐王朝的思念。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以后,王维虽因接受伪职被论罪,但因上述的诗以及他弟弟的平叛之功,所以不久就得到赦免,而且官职升迁,最后官至尚书右丞。但晚年的王维,早已无意于仕途,退朝之后,常以礼佛为事。上元二年(761),卒于蓝田辋川别业,年六十一岁。 王维的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相应,以开元末天宝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思想自豪自信、乐观进取,创作中关心现实抨击黑暗,表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这个时期主要创作边塞诗和游侠诗,如《少年行》、《老将成》等。这些诗笔力雄健,风格豪放。 王维后期因政治挫折,生活上半官半隐,王维又是从小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家庭里。所以他思想中又表现出遁世、隐居、万事不关心的消极面,“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正是他这种心态。这一时期他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并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唐代诗坛上盛誉空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评语主要是针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价值,在于他对山水艺术美的创造。为了取得“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体现了浓郁的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描写自然山水和农村风光的幽美以及隐居生活中的情怀。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这首诗可看出王维擅长借景物创造意境。寻常的风景寻常的人物一经王维的简笔勾勒,便具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山村秋天的黄昏,空明澄净、清新纯美:一阵秋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月光透过松枝,斑斑点点洒落地上,山泉叮咚作响,水底沙石历历可见。翠绿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清脆的笑声,原来是浣纱的姑娘要回家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打鱼的人们晚归了。作者遣词用语不着意经营却构成这样一幅清新而宁静、生机盎然又祥和优美的山居秋暝图。“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对仗工整又不留痕迹,原原本本经王维一写仿佛散发出精神的魅力。王维如何作到仅以白描手法,不用词藻雕饰,就描写出了环境的优美,秋光的可爱呢?因为作者通过精心取景和别具匠心的安排,刻划景物既能形神俱似,整首诗又能浑然一体,使画面既生动活泼,又有动有静,才具有了完整融合的境界。沈德潜说此诗“佳处不在语言”(《唐诗别裁》),正言其妙在有意境。 先让我们来看看何为“诗的意境”吧,“诗的意境”又称“诗境” 是诗人在反映生活时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最能激起人们感情的要素,进行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形成的饱含思想感情,极富感染力的具体境界。诗的意境是诗的灵魂所在,也是诗人“情动与中而形于外”自然宣泄,是感染读者共鸣的关键。由于篇幅所限,诗总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故而诗的语言要求简炼而生动,要在廖廖数字中包孕深刻的感情,以达到“以约总博,寓万里与尺幅间”的艺术效果。明确提出“意境”说的是王国维,他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

王维诗中的禅意

王维诗中的禅意 摘要: 自王维始,唐代文人禅入诗。禅宗的宗教思想对王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将禅意与诗情交织融合在诗歌里,开拓出诗境与禅境高度统一的美学境界,充份体现出空灵清幽的艺术风格,由此,王维也被冠以“诗佛”的称号。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和诗歌中禅宗意识的具体表现,阐明王维诗中的诗情与禅境。 关键词:王维禅宗诗歌意境 在唐代,佛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诸多教派,如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其中尤以禅宗发展最为迅猛。禅宗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它是把印度的佛教思想和修持方式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禅学进入到士大夫的思想领域中,影响着他们的处世态度和文学作品。“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禅与诗的交融促进了古代诗歌的发展,不但扩大了诗的领域范围,而且为单纯的诗歌艺术平添了一丝哲学的意味,使其读来意味深长。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禅宗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就像来自于源头的活水,通过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弘扬,为中国文化这池潭水带来活力和生机,它不仅对中国哲学、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给中国的诗词书画也带来质的变化。 如“会里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人上房》),这正是当时诗人以禅入诗,以诗写禅的最佳写照。严羽曾经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其中,集大成者非王维莫属。他将禅宗的缥缈无依与如画的诗境完美结合在一起,将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刘向阳评价其诗“光照天地,以色貌色,虚实相生,妙理一致。”[1] 一、王维禅宗意识形成的原因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诗意境空奇、清幽,往往将我们引领进入一种含蓄隽永的禅境。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为何佛学对王维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呢?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首先,唐代时期佛教之风盛行。唐高祖结束了国家三百多年的分裂与动乱,实现南北统一。开明的政治方针促进了文化、经济的繁荣。佛教也从外来的宗教转向本土化,吸收了儒家的思想,并且与唐朝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论禅与王维的山水诗 袁冲 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诗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而他早期的诗歌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缘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是和他将禅融入诗中,把禅宗理论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以禅入诗 在唐代诗坛上,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在中国诗史上,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早年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写了许多关于边塞、游侠的诗,大都情调昂扬,气概豪迈①。如《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此诗以英雄豪迈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但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并不是这种英气豪迈的诗,而是他饱含禅味的山水诗。而他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把禅学理论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有关的,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笔者就禅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禅与诗的结合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作

唐代文士普遍崇佛,几乎所有名件经传或名不见经传的文人.士大夫都于佛教尤其是禅 有着密切的联系,崇佛唐代社会的风气。唐诗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就更为深刻了,名诗人礼 佛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其诗风﹑诗理也浸透了佛的气息②。的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 字就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居士。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称王维 为“诗佛”,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 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 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山水诗“字字入禅,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也就是说,王维的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出了禅的意蕴。“至于王、孟一派描写田园山水的诗篇,则风貌大抵清远幽雅……”③。王维为何能独辟蹊径,创造出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来呢?我认为,是由于他把禅学应用于他的山水诗创作,将禅与诗相互融合的结果。 唐代,禅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影响,禅学流行,文士对禅的兴趣逐渐加深,特别是南宗惠能一 系广返流传之后,禅宗对文士的影响与日俱增.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 世得无生.”(《登辨觉寺》)“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 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轻阴阁小雨,深院 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 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 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的生活中, 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 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禅诗的融合中诞生了。我们认为,禅宗思想与山水诗的创 作能在这里得到融合,除了“禅与诗在美学思维方面具有相通性④”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 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

以禅入诗,以诗寓禅——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关系

以禅入诗,用诗寓禅 ——论王维的禅宗思想与其山水诗的 关系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他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美称。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而他又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意盎然。不可不谓是以禅意禅趣嵌入山水之诗中,而又以山水之诗来寓所悟所领之禅意。 一、禅宗的发展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我国,然后不断发展蔓延,逐步与中国传统学说相融合,嬗变为具有特色的中国佛学,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是我国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和禅宗。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已大不同于印度的佛教。 禅宗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唐代建立起来的禅宗,分北宗和南宗。神秀的北宗主张“渐悟成佛”,要求打坐修行,称为“渐悟派”【1】。慧能的南宗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2】。强调“以无念为宗”,认为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主张修行不要拘泥于形式,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禅。如玄觉禅师在其著名的《永嘉证道歌》中所唱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宗吸取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又融儒、道为一体。 二、王维信佛教的原由 唐朝的士大夫崇佛形成了风气。早在唐祚初建时;太史令傅奕在给唐高祖的一份奏疏中就曾指出:"捂绅门里,翻受秃丁邪戒;儒士学中,倒说妖胡浪语。”而且在唐朝,儒释之间的交游成为一种时尚。柳宗元在《送文畅上人登五台遂游河朔序》中总结说:"昔之桑门上首,好与贤士大夫游。"唐朝的统治者对佛教亦是备受推崇。唐太宗晚年,他亲自披阅了玄奘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敕令写成九本,颁与九州。玄奘嘱请唐太宗题序,唐太宗虽觉气力不如往昔,仍然"愿作功德为法师作序",写成《大唐三藏圣教序》。序写成后,在明月殿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 【摘要】在佛教繁荣发展的唐朝、虔诚信佛的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使王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着跳动着生命,同时禅意成为王维诗中的“本心”,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去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希望能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关键词】王维;诗歌;禅趣;山水画; 佛教自西汉末年由印度开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王维就是出生于此时期。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崔氏得拜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居常蔬食。 王维曾担任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所以说王维青壮年时期也曾积极从政,但张九龄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罢相,贬官荆州。出于对现实的不满,王维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过着禅意的生活。王维与禅宗南北二派都有很深的关系。王维在京师做官时。京师一带北派盛行,他自然与北派禅师密切来往;至德以后南派大弘,他又与南派禅师交游论道。慧能创立的南派禅宗,主要宣扬人心是成佛的基础,要求保持内心的绝对平静。这样,人虽然身处在尘世中,精神却可一尘不染而成佛。禅宗的思想渗透在王维的许多诗里,在山水园生活的描绘中蕴含着禅意,寓静于动,动中显静,以含蓄曲隐、意在言外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哲理。例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这样一来,在唐佛教的繁荣发展、母亲的深刻影响和其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王维诗歌中的禅意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下面笔者就分类分析王维诗歌主要体现的佛教主要思想。 1佛教认为,在自然中,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生生灭灭,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这种空寂的境界。由于他的心灵自幼熏陶了佛教清净无为的思想,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被描写得那么宁静安祥。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独自坐在幽深的竹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惟有皎洁的月光相伴,这是多么清静幽寂的画境! 《鹿柴》一诗,也是这种心境的流露: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 佛教无我的思想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此即人无我;法无我(法空)则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这和中国本土的庄子哲学颇有一致之处,二者很容易结合在一起。王维诗歌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辛夷坞》云:木末芙容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鸟鸣涧》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一联,用的是《庄子·山木》典故:“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鸟兽不恶,而况人乎?”“虚白”一词,则出自《庄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5316375.html, 浅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黄才俊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1期 摘要:王维作为盛唐山水诗的三大巨匠之一,就多才多艺而言,盛唐诸公没人能及得上他;就诗思入禅而言,也未见得有人能及得上他。在山水诗方面,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踵事增华,继承了自六朝以来山水诗某些大家的艺术成就,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使山水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创新 王维的诗歌今存四百多首[1],题材和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最突出的是山水田园诗。由于 他能透彻理解诗、画、音乐等几种艺术之间的差异,比一般诗人更深入地探索诗歌表现的特殊规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比起以往的山水田园诗来,多了绘画、音乐之美。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百啭流莺,宫商迭奏”,体现了盛唐诗歌形象鲜明、情韵深长的典型风貌。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2]。 一、王维诗歌中的继承 王维总结了自陶渊明、谢灵运以来山水田园诗发展中的全部成就,将初唐局限于别业的京洛山水开拓到行役、隐逸、边塞等多种生活中去,以多种风格描绘了北方雄伟壮丽的大漠长河、名山胜水、雄郡大邑,山林田园优美清空的环境,以及士大夫优游林泉的风雅情致。将南朝山水詩形象鲜明、重在观赏,陶渊明田园诗意蕴深厚、重在感受的两种表现方式融为一体,创造出既有名句,有和谐浑成的艺术境界[3]。 王维还在原有的山水田园诗上解决了运用动静虚实相生之理以简化意象,追求象外之趣的问题。在创造静美的意境和处理空间的表现方法等方面,为后世的文人诗和文人画树立了极高的艺术标准。由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从陶谢到王孟,山水田园诗由分而合,虽然选材范围不断拓宽,风格愈趋多样,技法不断进步,但对陶谢的基本表现方式始终保持着传统的继承性,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流派。 (一)对陶渊明诗的继承 王维年轻时受开元前期诗坛思潮的影响,也很喜爱江左的文风。在《同崔傅答贤弟》这首诗里,他充分表露了对晋人风流的向往:“更闻台阁求三语,遥想风流第一人”。诗人巧妙地将江东典型的美景、吴、晋史迹及名人遗迹穿插交织,利用歌行大幅度跳跃的特性,概括了盛唐人心目中的江左风流:九江青青的枫树,扬州淼漫的五湖绿林起兵的下江,谢灵运曾经游过的富春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石头城;那里有前溪歌等优美的文学艺术;有王羲之写过的曲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

2008年第4期(总第129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hai Nor mal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 14,2008General No 1129 浅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特征 祁生贵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做到形神兼备,而且在审美情趣上也打上了禅宗的烙印,显现出冲淡的意 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而王维的精妙之处在于他能以心境来净化环境,他笔下的山水是经过禅心净化和观照的本真自在。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宗;冲淡;空寂 [中图分类号]I 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02(2008)04-0098-05 王维在他中晚年所写的一些著名写景小诗中寄托着禅理思想,而且大都做到了画笔、禅理与诗情的结合。要是单从描摹自然景物的诗篇中较为充分而准确地找出揭示其隐寓着的所谓禅理,比起在诗人其他的作品中举出一些直接宣扬佛理的诗句,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这样就必须透过诗歌描绘的感性形象,更深一层的触及到它所体现的内在含义。本文的写作宗旨,即是试图就王维部分有代表性的山水诗,具体地从冲淡的意绪、空寂的意境、无我的境界和生命精神四个方面剖析一下其中所包含的佛教禅宗思想,借以看出王维这个以“诗佛”著称的山水诗人,作为一种理念性的东西,是怎样把禅宗思想渗透到他所描绘的感性形象里面去的,从而构筑一个诗歌创作灵感与禅悟相联系的美学理论基础的。 一、王维山水诗的冲淡意绪 孙正军先生说“禅宗喜欢自然,爱在自然山水中创造一个禅的世界,在鸟飞鱼跃中得到佛性的体。禅所要达到的目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借助于事物,超越事物,达到禅的本体境界。正因禅的此种目的性,禅主张任运自在,随处领悟,反对拘执束缚,反对雕琢藻饰,一切都在本然之中。习禅所达到的心中无所挂碍,无所执着,无所系缚。‘随处得自在’是王维‘淡然忘机,一切不系于心’ 的冲淡诗风的主要来源。”[1] 所谓“冲淡”,就是冲和、淡 泊。司空图在《诗品》中把冲淡释之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大意是说:静默淡漠地生活,是极其微妙的,畅饮天地间的冲和之气,就像独鹤在 飞翔。可见冲淡含有闲逸、静默、淡泊、深远等特点。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闲、静、淡、远。王维的山水诗就是如此。 “轻阴阁小雨,深院尽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 来。”(《书事》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 衣。”(《山中》 )诗中的情绪始终是平和恬淡的,但这种“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而浓、淡而远,“寄至味于平淡”,“词不 迫切而味甚长”(宋1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这就是 禅对诗的渗透。六祖慧能说“内见自性不动,名曰禅”。禅宗以顿悟自性、发现本心为宗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本心实际上是指不被外界所惑,不动心起念,没有分别心,没有执着心,王维的山水诗就体现了这种本心清净的情绪风格,他将喜怒哀乐之情都转化为一种恬淡超然的心态,并且融化于诗中了。 “清浅白石滩,绿水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沙明月 下。”(《白石滩》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 未?”(《杂诗三首》 )诗人信笔所之,着手成春,随手拈来,决不故意用力,故行文没有波澜,而是平静如水,其节奏的运用不是大起大落、忽疾忽徐的,而始终是缓慢舒展的。这种出神入化的功力,颇可与陶诗相比。陶渊明《饮酒》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舒缓、恬谧!“清晨闻叩 [收稿日期]2008-03-22 [作者简介]祁生贵(1970-),男,藏族,青海平安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讲师。 — 89—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禅学理念与王维的山水诗 唐代的“诗佛”王维尤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诗而传诵千古,王维的山水诗崇尚写意,追求韵味与情感的最高艺术,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王维的饱有禅味的山水诗,被历代理论家们推崇备至。陆时雍在其《诗镜总论》中写“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王维对中国的山水诗发展确有较大影响,而他的山水诗的成就,是和他的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禅人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有关的,而也正是他诗中的禅理禅趣,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本文试就禅与诗的结合,南宗禅的禅学理论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以及互动作用,对后世诗歌、理论发展的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宗教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

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近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南禅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的关系当然是最为密切: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 当然,王维的禅学理念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也还是有多方面的促成因素的。 首先最重要的原因是南禅的发展,达摩把禅传入中国后经六祖慧能,使这种“不立文字”,重于内省的宗教体验与文人市井更加接近了。南禅的三境界:其一“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其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其三“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些感悟对后对世界的关照,使生活中现世的世界象镜象一样,如相中之色,水中之花,发生了改变,其本身获得了从世俗事物之中解脱后的自由感:禅,更关注人的心境,这时便在审美的层次上和文学发生了关联,它体现在王维的隐逸精神方面。王维也是一个向内心深度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1

浅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王维的诗歌有着清新自然而又空灵蕴藉的独特诗风,本文主要阐述了王维山水诗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又透露出的一种浓郁的禅理意蕴。他诗中的山水景物的意象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又抛弃了自我意识从而达到空的禅境。本文用辩证的方法审视王维的山水禅诗,进而力求探索和解读出王维山水诗所要表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意意境 正文: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王维的山水诗以其安逸闲适清幽淡远空寂超然而传诵千古,诗中蕴含的那种浓郁禅意之审美体验,更令历代诗人理论家们推崇备至,品味不尽。王维把参禅悟道的某些方式引进山水诗的创作,追求韵味与情感的高度融合,意识到禅宗人生哲学、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之间的契合,找到它们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体现了诗人的卓异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 (一)王维山水诗中透露出禅理意蕴的影响因素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

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也有很大关系。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王维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期,特别是禅意,正处在勃兴与发展的阶段。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王维早期受北宗禅的影响较大,后期则受南宗禅的影响较大,因为南宗禅与北宗禅讲究渐修不同,其特别强调顿悟,认为“我心即佛,佛即我心”,故无需选择山林寺庙趺坐修行,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做到“心远地自偏”,“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由于其方法较灵活方便,尤其是能带发修行,为许多文人雅士所乐于按受。士大夫中竟相以谈禅为高雅,而佛门里能诗善文的高僧也很多,因此文人雅士与诗僧的交往是很多的,很多人还成了莫逆之交。 然而王维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恶浊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二)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境与诗境美 1、诗中“云”意象的赏析 在王维的山水题材诗歌创作中,“云”做为一种意象常常出现,而且他常以白云作为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象征,表现出对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王维的禅意诗句

王维的禅意诗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维的禅意诗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

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学习呀,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 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原则,唐代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顶峰,出现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和著名的诗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将从复归自然的生命状态;王维诗歌中的“闲”与“空”;有声的诗歌,清雅的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关键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自然人 中国诗歌在唐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无数的著名诗人。唐代诗歌的繁荣与唐代整个社会的开放风气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唐代士人胸怀开阔、志向高远并且很多人都非常有个性,他们的生活与理想深深地影响着唐代的诗歌创作,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唐代之前,很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道路崎岖,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发挥,憎恶社会的污浊,不愿与当权小人同流合污,而归隐山林,在自然的怀抱里,畅叙幽情,由于远离世俗干扰,但是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多为托物言志之作,寄托自己的政治情怀,总不那么纯粹。而唐代士人多为积极进取的文人骚客,他们漫游于山水之间,拥入自然的怀抱之中,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隐居的目的,而是出于自身爱好,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山水田园诗少了一种影射、暗示的色彩,反而使得诗歌显得更为纯粹。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反映到诗文中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唐代的文人骚客在踏入仕途之前,大多有了丰富的漫游经历,漫游的地点为繁华的都市与风景瑰丽、壮观的山水之间,这种漫游山林的习惯一来直接为唐代的诗人的提供了丰富的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素材,另一方面在提高他们自然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将人自身与自然拉近,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考,并建立联系,这在诗歌创作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诗歌中有借景抒情、托物抒情、托物言志等创作手法,这些手法在人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自然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微妙的关系,通过这些可见、可触、可闻的自然景物传达内心中那极其强烈而又无形的情感,我们可以借用一首词来说明人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的关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2006年第4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06 (总46期)J OURNAL OF L I AO N I NG TEACHER S COLLEGE(SOCIAL SC IE NCES EDITI ON)Genera lNo.46 试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顾云清 摘要:王维的山水诗得益于以禅家的态度来观照人生的一切,因了禅意而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禅意;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006)04)0068)02 王维的山水诗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情语,也无动人的景语,似随意写出眼前景物,没去费力气刻画和涂饰,简洁得很。而其诗却妙谛天成,境界自出,蕴涵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这是因为从中可以观照出诗人的人格理想的追求,诗中有诗人内在精神的折射。这种内在精神,诗人的人格理想追求就体现在诗的禅意上。 王维,素有诗佛之称,他的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有名的居士。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十分浓厚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笃诚的佛教徒。/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0。在母亲的熏陶下,在胜唐崇佛的风潮中,王维和其弟/俱奉佛,居常疏食,不茹荤血。0王维师从名僧,和僧人交往很多,后由于仕途失意,一度隐居,日日禅诵,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他的母亲所事之师大照即北宗祖师神秀的高足普济,这对王维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没有影响。大约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王维为侍御使出使南阳,途中遇到南宗祖师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所宣扬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见倾心。禅宗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接触了大乘佛教后,体悟到自己内心深处奥秘的一种新的境界。禅宗强调/对境无心0、/无往为本0,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乐悲喜的心情,不粘不着,不生不染,心念不起。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心空的境界。所谓空,是说世界上所有事物都虚幻不实。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灭、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王维受禅宗的影响,将诗歌的意境统一于空灵的禅境。吕澄曾说/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0。任运,任心,追求主观精神的自由境界,保持心的清静,万事无关,一尘不染,任松风解带,任山月照琴,是王维以禅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所持有的生活态度。他所写的山水诗多持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表现出空寂闲静的境界,闪耀着一种似有若无的禅光佛影。王维诗中的境界,大都是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月色、青松、莲花、鸟鸣、流水、钟声,,一切都是那样的圆满自在、和谐空灵,其意象的空间是有限的,却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王维的诗歌中的禅意集中体现在追求空寂清幽的境界。如5蓝田山石门精舍6:/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05早秋山中作6:/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0空寂二字常常出现。又如人们熟知的5鹿柴6:/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0。山中静寂无人,只能偶尔听到一阵人语的声响,相反相成,更增加了山中的静趣,一缕夕阳的返光透过深林密枝,照射在青苔上,更衬托出环境的幽美。王维就是追求这又空又寂的境界,沉浸在这样静谧的氛围中,长久体味着独处于宁静的趣味。5竹里馆6:/独坐幽簧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0也是这样的境界,充溢着禅意,显得更为空灵。这首诗的诗意是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为伴。作为一首5辋川集6的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诗中写我的活动,因为/对境无心0,所以周遭的竹林明月引不起诗人一点点情感的浪花。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琴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喜怒哀乐之情。在一片幽清的竹林里,诗人心念不生,一尘不染,不需别人的赞美,更无须自我夸耀,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诗人在物境中任运任心,任凭自己的主观精神进入一个极为自由的境界:看不出有一点追求,体会不到一点哀乐,正如周遭的明月竹林一样只是自然的亦空亦有,不空不有,只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在自为地演化着,物我之间就没有什么界限可言了。 禅宗强调感性,即超越、瞬刻可永恒的观念,因此更着重于在这个动的现象世界中去领悟、去达到那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而飞跃地进入佛我同一、物我两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体的那异常奇妙、美丽、愉快、神秘的精神境界,这也就是所谓的/禅意0。5辛夷坞6中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05鸟鸣涧6中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0一切都是动的。非常平凡非常写实,非常自然。但它所传达出来的意味,却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在这里,动亦静,实却虚,色即空。而且,也无所谓动静、虚实、色空,它们都合为一体不可分割了,这便是在/动0中所得到的/静0,在实景中得到的虚境,在纷繁现象中获得的本体,在瞬刻的直感领域中获得的永恒。这自然之美,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忘我于自然的片刻直观中,你却感到了那不朽者的存在。运动着的时空景象都似乎只是为了呈现那不朽者)))凝冻着的永恒。那不朽,那永恒似乎就在这自然风景之中,然而似乎又在自然风景之外。它即凝冻在这变动不居的外在景象中,又超越了这外在景物,而成为某种人生境界、某种奇妙感受、某种愉悦心情,, 5竹里馆6诗中物我交融显示了一个清幽绝俗的意境,并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静,再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景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下转第40页)

王维和他的山水诗

王维和他的山水诗 一、王维山水诗:画境与禅境的圆融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自己也曾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不能舍余习,偶被世人知。”所以他的诗歌创作,能够融入绘画方面的种种技巧与观念,使得他的山水诗呈现出“诗中有画”的突出特点。但“诗中有画”只是王维山水诗外在样态上的审美特征,画境和诗情中所含蕴的质核是浓厚的佛学意味和佛性之光。正是这种画境与禅境的圆融,才构成王维山水诗具有中国诗史上“这一个”的特性。 根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略作统计,在王维各类诗体中出现“空”字大约有90次,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语符,在诗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如“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以上诸例是王维诗中常见的主要用法。这些由“空”字修饰的意象群,在营造诗歌清幽冷寂的意境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一“空”字意象群是属于王维所特有的。王维在诗中用空字,并不是语汇的贫乏,而是有意在写景时以“空”字点化,把人们的思维引向静寂悠远、澄空净滤的禅境中。其所造成的意象与佛理禅思有着直接的关系。 诗人善于把远近的景物重叠,营造一种奇特的空间感。如“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晓行巴峡》),“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在这里,空间不是用几何的形式堆叠而成,而是以音乐的

方式呈现、故一笔一划,一字一句,无不谱写着诗人画家的心灵律动。而他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之六)则是通过时间上的一点,来显现景物(或事物)的空间结构和情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王维有意打破自然程序在异质的事物后面找到与情感同质的意象,组合成心灵的艺术空间。他的《雪中芭蕉》就是这一方面的典型创作,被后来“文人画”写意山水视为典范。他的名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汉江临泛》)所展开的画面只有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个广阔、迷漾、变幻虚无的空间,创造出空灵缥缈的意境,从中渗透出一种雄浑、壮阔、豪迈的感觉。 由于王维善于以活生生的材料和活灵灵的感悟将禅宗理念与审美意趣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充满情韵的心理时空。他山水诗歌中的惮宗理念的表达,大都清淡隽永,回味深长。所以清人沈德潜曾说王维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指的是王维诗歌所构造的意象、境界隐寓着禅理,而他诗中的禅理就在那奇妙的心理时空中。 与谢灵运的山水诗相比较,王维没有谢灵运那种因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和典丽工致的语言所造成的繁复深涩感,相反,他的语言是清秀流畅的。前人曾评其诗“诸词清婉流丽”,“辞情闲雅,音调雅驯”。被人们称赞不已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形象地勾画出了辋川积雨的景物特征,展示了清空幽美的境界,抒发了诗人清淡闲雅的情怀。诗中既有嫩绿秧苗与白鹭的色彩对比,又有浓绿树荫与黄鹂的色彩对比,而就整个画面来看,白鹭飞起的动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