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人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人检测算法研究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人检测算法研究一、引言在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领域中,行人检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毫米波雷达逐渐成为行人检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本文将针对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人检测算法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毫米波雷达检测原理毫米波雷达是利用毫米波较短波长特性,可以穿透各种介质,并实现对物体形态、运动的高精度探测。

行人检测主要是通过毫米波雷达探测人体反射的信号强度和距离,实现对行人位置的探测。

毫米波雷达主要是通过发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接收回波信号。

行人检测算法主要是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特征,实现对行人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提取。

在行人检测中,毫米波雷达还可以实现对行人跌倒、姿态等信息的提取,这为车联网、智能家居等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

三、衰减模型与信噪比毫米波雷达在行人检测中,主要受到衰减和信噪比两个因素的影响。

其中衰减模型主要与信号频率、路径损耗等因素有关,是雷达探测信号强度的基础。

在行人检测中,衰减模型通过计算行人反射信号的强度和距离,可以精准掌握行人的位置信息。

信噪比是指雷达接收到的目标信号与噪声信号之比。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雷达接收到的信号主要包括目标回波和环境噪声,信噪比的高低对行人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行人检测算法在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人检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算法实现对行人位置、速度等信息的提取。

常见的算法包括卡尔曼滤波、粒子滤波、支持向量机等。

1、卡尔曼滤波算法卡尔曼滤波算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估计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目标的物理模型和运动模型,通过对观测数据进行状态预测和滤波,实现目标运动轨迹的精确估计。

在行人检测中,可以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对行人位置和速度的实时估计。

2、粒子滤波算法粒子滤波算法是一种基于状态估计的贝叶斯滤波算法。

通过不断生成状态样本、权重更新、筛选等过程,实现对目标状态的估计和预测。

在行人检测中,可以通过粒子滤波算法实现对行人位置、速度等信息的实时估计和预测。

毫米波技术发展史

毫米波技术发展史

毫米波技术发展史毫米波技术是一种电磁波技术,其波长介于毫米和微米之间,频率范围在30 GHz到300 GHz之间。

以下是毫米波技术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1. 19世纪末: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了毫米波辐射。

在尝试测量太阳辐射时,发现了位于毫米波频段的电磁波。

2. 1930年代:毫米波技术开始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当时,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毫米波的传输和反射性质,并试图将其用于雷达系统。

3. 195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毫米波雷达技术开始得到实际应用。

毫米波雷达在航空、气象和军事等领域有了广泛的应用。

4. 1960年代:毫米波技术在微波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进展促使毫米波技术在通信和雷达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发展。

5. 198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毫米波技术在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毫米波通信技术开始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如微波通信和雷达。

6. 1990年代:毫米波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毫米波通信开始应用于高速无线数据传输,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

7. 21世纪初:随着移动通信和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不断增加,毫米波技术进一步发展。

毫米波通信被广泛应用于5G无线通信系统,以支持更大带宽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8. 当代:毫米波技术在无线通信、雷达、遥感、医疗成像和安1/ 2全检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毫米波技术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毫米波技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过程。

从最初的科学发现到今天的5G通信和其他应用,毫米波技术在无线通信和其他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人类的通信和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 2。

毫米波系统应用技术.ppt

毫米波系统应用技术.ppt

毫米波信号受降雨衰减较大——缺点
8mm和3mm窗口频段的大气和传播效应对比


晴朗大气衰减 雨衰减 (mm/h)
0.25(细雨) 1.0(小雨) 4.0(中雨) 16.0(大雨)
单程损耗(dB/km)
35GHz
0.12 0.07 0.24 1.0 4.0
94GHz
0.4
0.17 0.95 3.0 7.4
云衰减
雨云 干云
5.14
35.04
0.50
3.78
雾衰减 (g/m3)
0.01(薄雾) 0.10(厚雾) 1.00(浓雾)
0.006 0.06 0.6
0.035 0.35 3.5
雪衰减 (0o C)
0.007
0.0028
与红外、激光相比:毫米波最突出的优点是 对雾、云和尘埃等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较少 受复杂气象条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大气和降 雨对毫米波传播的影响显著
目标成像 射电天文观测 被动末制导导引头
毫米波医学应用——毫米波辐射治疗仪 毫米波电磁能武器
近代毫米波系统优先选用的频谱分布
应用
10 30 50 70 90 110 130 150 170 190 210 230 250 GHz
空对空导弹 拦截/搜索雷达
空对地 短程雷达/火控 引信 测高雷达
地面C3 点对点 PLI C3 /战场C 3
毫米波具有穿透等离子体的能力,故在等离 子体环境中仍能保持高速飞行器再入大气层 时的通信、测量和制导能力
毫 米 波 技 术
应 用 领 域
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通信 毫米波雷达
军事集团局域联网 城市内部局域联网 特殊环境应急通信及现场转播 星间通信

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背景、应用和挑战

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背景、应用和挑战

一、背景
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是指分别为10毫米至1毫米和100GHz至10GHz的电磁波范 围。传统上,这些频段主要用于雷达、卫星通信和科研领域。然而,随着无线通 信技术的发展,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开始被视为下一代通信技术的关键。
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大带宽和高速传输。毫米波的频 率范围高达100GHz,能够提供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太赫兹频段的带宽更宽,可 达到100GHz至100THz,为高速无线通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然而,无线通信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传输距离的限制,毫米波和太 赫兹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易受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等影响,导致传输距离较短。 其次是硬件设备的成熟度问题,目前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相关设备仍处于发展 阶段,尚未完全成熟。
2、无线传感
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也可应用于无线传感领域。利用毫米波和太赫兹的 高频特性,可以实现高精度、高速的传感和测量。例如,在工业生产中,B5G毫 米波和太赫兹技术可用于实现非接触式、高速的物体表面检测和测量,提高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应用
1、无线通信
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在无线通信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它们 可以提供高达数百Gbps甚至数Gbps的传输速率,满足高清视频、大数据和实时交 互等需求。其次,由于其高频特性,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现有 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
2、市场挑战: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应用市场尚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 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推广。此外,相关产业链也需不断完善,以提高设备的成熟度 和降低成本。
3、政策和法规挑战: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的频谱资源丰富,但目前全球范 围内的政策和法规尚不完善。因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范, 以促进B5G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的广泛应用。

毫米波三倍频器的研究

毫米波三倍频器的研究

frequency tripler Was simulated and optimized for maximum multiplication efficiency by using ADS and HFSS soft-ware.The simulated output power reaches maximum value
签名: 鱼 维
日期:办,口年6月/-P El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电子科技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 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 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 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1.3国内外发展动态
倍频器作为发射机、频率合成器、接收机本振源等电子设备中非常重要的非 线性电路,国内外己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对倍频器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毫米波高端、亚毫米波频段,国外已经在亚毫米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 中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1 998年John Thornton等报道了一种250GHz的肖特基二极管三倍频器【6】,在输
毫米波倍频器是毫米波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以下优点: 1.降低了设备的主振频率,并且把工作频率扩展到毫米波、亚毫米波段。 2.把微波设备所具有的高频率稳定度和相噪特性好的特点扩展到毫米波、亚 毫米波频段上。 3.固态倍频器体积小、易于集成。 4.使用寿命较长。 目前小功率的短波长毫米波、亚毫米波固态源的获得主要依靠倍频方法实现。 因此,进行毫米波、亚毫米波倍频器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so efrectivelv that the amount of clutter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In this paper,The model of diode pairs was modeled and impedance matching networks was designed in

5G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研究

5G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研究

2020年第08期58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研究王家峰,成 龙北京中网华通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摘要:作为5G 关键技术之一,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基于此,研究主要针对5G 毫米波通信技术的传输特性、应用优势、限制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详细阐述了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模式,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普及提供参考。

关键词: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中图分类号:TN929.5作者简介:王家峰(1994—),男,汉族,贵州人,本科,通信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网设计及5G 智能应用;成龙(1990—),男,白族,贵州人,本科,通信初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无线网设计及5G 智能应用。

0 引言随着5G 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5G 关键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作为5G 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在传输频段、通信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特殊性。

因此,探讨这种技术的传输特性、应用优势、可行场景具有一定必要性。

1 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分析1.1 传输特性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是一种在30~300 GHz 频率范围内,以直射波形式进行稳定传播的一类通信技术。

这种通信技术的传输特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向性良好,5G 毫米波通信的波束较窄[1],这有助于保障通信传输质量;第二,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在5G 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通信期间,5G 毫米波可于30~300 GHz 宽频段范围内进行通信传输。

充裕的通信容量,为这种通信技术的传输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应用优势与其他通信技术相比,5G 毫米波通信技术的优势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抗大尺度衰落。

在毫米波频段通信传输过程中,大尺度衰落问题,是影响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2]。

相较于其他通信技术而言,5G毫米波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具有良好的抗大尺度衰落作用。

这种优势在上行基站接收、基站下行传输中,均可得到良好体现。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研究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研究
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感技术,具有穿透力强、不受光照影响、对隐私的侵扰小等优点,近年来在人体感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结合毫米波雷达技术,研究人体动作识别的方法。

首先,本研究通过毫米波雷达系统对人体进行扫描,获取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微弱反射信号。

毫米波雷达的工作频率通常在30 GHz至300 GHz之间,波长较短,可以达到亚毫米级的分辨率,从而能够有效捕捉到人体的微小运动。

通过对这些反射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可以提取出人体动作的特征信息。

其次,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提取的特征信息进行分类和识别。

机器学习是一种能够从数据中学习和推断模式的方法,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领域。

在人体动作识别中,可以使用监督学习方法,通过训练集的标记数据,训练分类器来识别不同的人体动作。

同时,可以采用深度学习算法,构建多层神经网络,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最后,本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实验使用了一组志愿者进行不同的人体动作,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通过毫米波雷达系统获取到的反射信号,经过特征提取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处理,成功识别出不同的人体动
作。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基于毫米波雷达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可以应用于人机交互、智能健康监测等领域。

未来,随着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体动作识别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将进一步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挠度监测场景的应用

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挠度监测场景的应用

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挠度监测场景的应用摘要:2021年末全国公路桥梁96.11万座,随着桥梁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对其结构安全监测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的桥梁挠度监测方法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传感器数量有限、安装位置受限、不便于远程监测等。

毫米波雷达作为一种新型无线传感器,可以实现远距离、高分辨率、实时性的挠度监测,为桥梁结构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本文首先介绍了毫米波雷达技术基本原理和特点,其次阐述了毫米波雷达在桥梁挠度监测中的应用场景和优势,接着详细分析了毫米波雷达挠度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算法,最后讨论了毫米波雷达在桥梁结构安全监测中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毫米波雷达;桥梁挠度监测;数据处理;算法;应用前景一、引言桥梁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承载着大量人和货物的运输任务。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桥梁建设规模和数量持续增大。

根据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显示,到2021年末,中国公路桥梁共有96.11万座、7380.21万延米,其中特大桥梁7417座、1347.87万延米,大桥13.45万座、3715.89万延米。

如何保障桥梁结构安全成为桥梁建设和运营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021年3月交通运输部办公厅颁发了《公路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工作目标2025年之前要在全国跨江跨河跨谷401座特大桥梁上安装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挠度作为桥梁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可以反映出桥梁结构的变形和承载能力,是桥梁结构安全评估和监测的重要依据。

传统的桥梁挠度监测方法主要采用连通管法、水准仪、GPS、图像式或光电式等,但这些传统方法存在传感器数量有限、安装位置受限、不便于远程监测、数据无法实时传输等问题。

因此,如何开发一种新型的挠度监测方法,以满足桥梁结构安全监测的需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毫米波雷达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线传感器技术,测试精度和采样频率较高,可以实现远距离、高分辨率、实时挠度监测,不仅能够测试桥梁静挠度和动挠度,还能实现多点同时采集,桥下无需搭设支架,不影响正常交通,受环境影响小,能实现长期监测,为桥梁结构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