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调查字表》声韵调例字中古音韵地位

《方言调查字表》声韵调例字中古音韵地位
《方言调查字表》声韵调例字中古音韵地位

《方言调查字表》声韵调例字中古音韵地位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 一、填空1分×10 二、单选1分×10 三、多选2分×5 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5 五、名词解释3分×5 六、简答题4分×5 七、古文阅读21分 1. 抄写标点 10分 2. 指出注解体式 12分 3. 解释 3分 第三章语法 一、实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 [名解]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 ②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使我为臣妾) (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 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 (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使鸟落下) (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 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 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 例:癸酉,师陈于鞌。 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 P160 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①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 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六书音韵表序

六書音均表 韵書始萌芽於魏李登聲類。積三百餘年。至隋陸灋言切韵。梗槩之?【梗概之法;大略的内容、要点或讨论题的主要原则】乃具。然皆就其時之語言音讀。參校【参照同名的另一种版本校订某一部书】異同。定其遠近洪細。往往有意求密。而用意太過。强生區別。至如虞夏商周之文。六書之假借 聲。詩之比音協句。以成歌樂。茫乎未之考也。【之前韵书的不足,研究材料不正确】 唐初因灋言本爲舉士人作律詩之用。視二百六韵中字數多者限以獨 用。字數少者合比近兩韵或三韵同用。苟計字多寡而已。宋吳棫作韵補。於韵目下始有古通某、古轉聲通某之云。其分合最爲疎舛【疏舛;粗略紊乱;疏漏错乱】。鄭庠作古音辨。僅分陽支先虞尤覃六部。近崑山顧炎步?【更】 析東陽耕蒸而四。析魚歌而二。故十部。吾郡老儒江愼修永於眞已下十四韵、?已下九韵。各析而二。蕭宵肴豪及尤矦幽亦爲二。故十三部。古音之學以漸加 详】如是。【郑庠六部,顾炎武十部,江永十三部】前九年段君若膺語余曰。支佳一部也。脂微齊皆灰一部也。之咍一部也。漢人猶未嘗淆 借】通用。晉宋而後乃少有出入。迄【至,到】乎唐之 功令【旧时指法律、命令】。支注脂之同用。佳注皆同用。灰注咍同用。於是古之截然爲三者?【罕之本字】有知之。余聞而偉其所學之精。好古有 灼見卓識。又言眞臻先與文殷魂爲二。尤幽與矦爲二。得十七部。今官於蜀地且數年。政事之餘優而成是書。曰六書音均表。凡爲表者亓。 述之意、表各有序說。旣之矣。其書始名詩經韵譜、羣經韵譜。嘉定錢學士曉徵爲之序。兹易其體。且增以新知十七部。葢如舊也。余昔感於其言亓支六脂七之有分。癸巳春寓居浙東。取顧氏詩本音章辨句析。而諷誦乎經文。歎始爲之之不易。後來加者之信足以補其未逮。顧氏轉矦韵 入虞。江氏轉虞韵字入矦。此江優於顧。然顧氏藥鐸有分。而江氏不分。此顧優於江。若夫亓支異於六脂。猶淸異於眞也。七之又異於支脂。猶蒸又異於淸眞也。寔千有餘年莫之或省者。一旦理解。按諸三百篇劃然【界限分明貌】。豈非稽古大快事歟。時余畧記入聲之說。未暇卒業。今樂覩是書 之成也。不惟字得其古人音讀。抑又多通其古義。許叔重之論假曰。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夫六經字多假。音聲失而假之意何以得。訓詁音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1 反切的缺点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4)清浊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现代汉语复习资料)

普通话辅音声母总表 第二章语音 1、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2、语音具有三方面的性质:物理性质、生理性质、社会性质。 3、语音的物理性质包括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要素。 4、汉语语音系统里声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 5、在普通话里,轻声的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长。 6、音波振动形式的不同,就产生不同的音色。 7、人类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肺部和气管是发音时气流的动力器官;声带是发音时振动气流的主要器官;口腔和鼻腔是发音时气流的共鸣器官。

]8、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9、音节是听感上最容易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10、对音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 11、音素可以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12、在一种语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13、记录汉语普通话语音的符号的是《汉语拼音方案》。 14、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于1888年拟订的一套记音符号,它表音细致,音标数很多,是研究各种语音的工具。 15、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多数不振动声带,发音不响亮,气流受到阻碍的音素是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要振动声带,发音响亮,气流不受任何阻碍的音素是元音。 16、一个音节开头部分的音叫声,用来表示声的字母叫声母。普通话的声母中,辅音声母有21个,还有一种是零声母,即没有辅音声母的音节。 17、一个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叫韵,用来表示韵的字母叫韵母。普通话语音共有39个韵。18、我国音韵学对韵母有传统的分类,即按韵母不同的韵头分类,叫做四呼。有: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19、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是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声调的高低升降主要决定于音高。由于声带的松紧形成了音高的变化。 20、声调的种类叫调类。一种调类的实际发音,也就是声音的高低升降叫调值。一种方言有几种不同的调值,就有几种调类,调类的多少是根据调值的种类归并的。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 国学大道场 - 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论坛 一元一国学网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国学大道场- 国学论坛一元 一国学论坛一元一国学网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 守温字母, 诗词音韵, 拼音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一向著名说法说,我国最早的字母是唐代僧人守温所创。有实物书证的是守温30母,更流行与著名的36母是守温自己后来的升级版还是宋代后人的升的级,学界多倾向于后者。36母究竟是什么?有的说是字母,有的说是声母,恐怕都是从某一角度看的说法,还需要多方面看。36母实际是36个特选与有特定顺序的汉字,汉字怎么可以叫字母呢?字是形音义的三合一体,西文的字母是不管音义只从形看的字形结构元件,36母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字母。音的构成结构分析有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西方字音结构分析有音节与音素这样两个层次的划分,字音的音节又分单音节与多音节,音素有辅、元音两类等划分。汉语字音的分析有声韵母两分法,反切上下字两分法等。既然都是对语音的分析法,必然有许多共性。但因着眼有所不同,又可能有些不对等不重合的地方,不便生搬硬套。并且一些两分法中,有的可能出现两难全的鸭嘴兽问题。三峡码(S码)系统中有几套汉语的语音分析归纳方案,如声介韵三拼的简拼38音,简拼64字简式反切音节字母拼,现代普通话音韵分析归纳的诗词曲艺18韵体系(见

《三峡学刊》1997年1期《音韵体系补白》一文)等。在得出这些系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中古音36母的再认识,如用S码简拼38音与简拼64音及S码18韵跟守温36母对比等。 在S码64字简拼中,汉语拼音方案的21个声母和“衣乌迂”三个介母这24字及26个声介合母叫前音字,其余14个韵母叫后音字。下面与36母对照表中就列出了24个前音字。因S码怀疑36母不是一般说的字母而是想概括汉语声韵母的音母,是字音之母而不是字形之母。要确定这一点,方法之一就是与S码上述几种声韵系统进行比较。 为什么用反切上下字(简拼前后音字)而不是用辅元音音素分析36母呢,因为上古汉语才可能有复辅音,中古和现代普通话已没有或几乎没有复辅音,汉字字音中的辅音都与元音拼成单音节字音出现在话语中,没有单独是辅音的字或符号。而西语中辅音不连元音出现在语音文字中是相当普遍的,有现成的辅音音素符号,如英语SPRING(春)中相连的辅音SPR。因此对于已没有复辅音的中古音36母,用辅元音分析不如用汉字表示的声韵母或反切上下字分析简便。汉语韵母与西方元音是大同小异的概念,便于相互对照分析。至于汉语声母,S码认为它与西方辅音不是全等对应关系,只是与声母有部分对应关连。从古书反切“脸,力冉切”,“脸,良冉切”等来看,只能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贪婪”,至秦则不然,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汉书·董仲舒传》)。解释1:狼性皆贪,故谓贪为贪狼也(颜师古注)。 迭韵连绵词,“贪婪:贪狼、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劳也。从皮声。罢,遣有罪也,从网,能,言有贤能而入网,而贳遣之。 《国语·吴语》:“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韩非子·存韩》:“陷锐之卒勤于野战,负任之旅罢于内攻。”《汉书·高帝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古音都为并母歌部) D、知声训。 声训:用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的方法,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汉·刘熙《释名》:“土,吐也,吐生万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读音之特殊意义 a、或来自他民族,如:单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来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F、明韵文:韵文之押韵、诗词曲格律等。 (2)对现代汉语的意义 A、深入了解现代汉语语音系统。 B、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 C、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 二、古今语音的变化 1、语音是发展变化的 A 、古韵文今天不押韵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音韵学常识

音韻學常識 一、概述 1、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漢語音韻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一個門類,是研究漢語語音古今沿革的一門學科。 中國傳統的語文學(小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和訓詁學。 2、音韻學的研究物件 我們今天研究古代語音,只能根據單個漢字在歷史時期的不同讀音,進而瞭解語音的歷史變化。 3、古音韻的歷史分期 1)上古時期:先秦兩漢時的語音,以《詩經》音為代表。 2)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代語音,以《切韻》為代表。 3)近古時期:元明清時的語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 4、音韻學的功用 1)對古代漢語的意義 A、明語法:音韻學上的“破讀”和“如字”術語,實際上就是指通過語音屈折變化以表現不同的詞性或詞義。如,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破讀/讀破:“yì,動詞,‘穿(衣)’;guàn,動詞,‘戴(帽子)’”。如字:“yī,名詞,‘衣服’;guān,名詞,‘帽子’”。又如:“Contrast,重音在前,名詞,‘對比、對照’;Contrast,重音移後,動詞,‘使對比、使對照’。”(詞法上的屈折變化) B、知構詞:通過語音的學習,可以瞭解古漢語中雙聲、疊韻等構詞法則,就不容易誤解詞義。如:逶迤(w ēi yí),道路彎曲而長(=委迤=委蛇=蜲蛇=委佗=委它=委侈=委陀=委維=委隨=委移=逶移=逶夷=逶隨=逶迂=……)。 連綿詞——因聲求義: a、“望洋興嘆”,《論衡·骨相》:“武帝望陽”,《莊子·秋水》:“望洋向若而歎”。解釋有“望視太陽、望著海洋、仰視貌、遠視貌”的意思,類推:“望×興歎”,如“望書興歎”、“望題興歎”。 疊韻連綿詞,“望洋:望羊、望陽、望佯、盳洋”——仰視的樣子/迷惘直視的樣子。 b、“猶豫”,解釋1:猶是犬名。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往還,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稱猶豫(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解釋2:猶是犬名,每聞人聲,即豫上樹,久之複下,故曰猶豫。 雙聲連綿詞,“猶豫:猶與、猶預、由豫、猶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c、“貪婪”,至秦則不然,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說,憎帝王之道,以貪狼為俗,非有文德以教訓於天下也(《漢書·董仲舒傳》)。解釋1:狼性皆貪,故謂貪為貪狼也(顏師古注)。解釋2:“貪狼”是“貪狠”的錯誤寫法(晨風、劉永平編《韓詩外轉選譯》)。“貪狼”一詞在漢代典籍中常見:《鹽鐵論·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漢書·賈山傳》:“秦王貪狼暴虐,殘賊天下。”《漢書·西域記》:“民剛惡,貪狼無行,多寇盜,最為強國。” 疊韻連綿詞,“貪婪:貪狼、貪惏”——不知足。 C、知通假。如:疲,勞也。從皮聲。罷,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貰遣之。 《國語·吳語》:“今吳民既罷,而大荒薦饑,市無赤米。”《韓非子·存韓》:“陷銳之卒勤於野戰,負任之旅罷於內攻。”《漢書·高帝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餉。”(古音都為並母歌部) D、知聲訓。 聲訓: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方法,推求字義的來源,說明其命名的原由。如:漢·劉熙《釋名》:“土,吐也,吐生萬物也。”“火,化也,消化物也。”“死,澌也。” E、知特殊讀音之特殊意義 a、或來自他民族,如:單于(chán yú),突厥(tùqiū)。 b、或來自方言,如:蚌埠(bang bù)。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章文言文阅读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学案解析版

核心突破三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古代官职、姓名称谓、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等。其他如阴阳术数、星图占卜、兵法行阵等比较生僻、艰深或带有唯心色彩的可以不纳入复习范围。 面对内容广泛的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应该重视巧记。下面介绍几种巧记法: 1.分类串记法 (1)科举记忆法:明清时期科举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士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考生,倘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雅号记忆法:“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囚”孟郊、“诗狂”贺子章、“诗奴”贾岛等。 (3)文体记忆法: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是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种文体优选的文章。《论语》,语录体,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512章;《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编年体,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国语》《战国策》,国别体,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二十四史”,纪传体,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均为“断代史”。 (4)基数记忆法:殿试一甲等(状元、榜眼、探花);汉代二京都(洛阳、长安);政务三省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星宿四象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夜晚五时段(一更、二更……五更);许慎六书创(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人有七情欲(喜、怒、哀、惧、爱、恶、欲);方位八荒地(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古国九州天(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儒家十义德(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父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2.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转、徙→罢、贬、左迁 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官或降职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知识分享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 构成

试析古诗词音韵美的构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一首诗,一篇文,一席话,都是传达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声音符号,文字只不过是语音的书面形式而已。读者通过默读或朗读,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像《诗经》、《楚辞》这样内容丰富、韵律谐和的作品。《诗经》以四言为主,用韵形式多样而不杂乱;《楚辞》代表了战国后期南方诗歌的格式,已具有六、七言的句式了,并常带有“兮”字。先秦的诗歌中,韵字平仄分押的情况普遍存在,但平仄还没有构成诗句的固定格式。到了魏晋时代,诗人们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发现了平仄交错构成音韵美的艺术手法,并吸收它来进行创作,推动着诗歌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代,近体诗的出现,把诗歌的音韵美推向了高峰。唐以后的宋词和元曲,也是唐代诗歌音韵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构成音韵的方法丰富多彩,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回旋、重叠等,都可以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本文将结合一些具体例子从韵律、声律、对仗、句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韵律。用韵是文学语言的重要表现手段,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我国是诗的国度,在诗词音韵美的创造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1]。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之美,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 (一)诗的押韵 押韵是构成一首诗的主要因素,不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要求押韵,没有韵就不能成诗。 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展现了上古社会的历史风貌,并具有崇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在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音韵美。《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据粗略统计,在305篇诗中,只有《周颂》中的七篇祭祀诗没有用韵,其他则篇篇用韵。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如:《秦风·蒹葭》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便是一韵到底的。 《魏风·硕鼠》第一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是逐句押韵。 近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音韵美的最高成就,其韵律已经模式化了,也比较简明,值得注意的有四点:(1)偶句句末必须用韵,称为“韵脚”,奇句(除首句外)不用韵。(2)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转韵,不许出韵。(4)绝大多数都用平声韵(极少数用仄声韵)。

我国古代汉语音韵部分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顾炎武,段玉裁,29 2.《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陆法言,206,陈彭年 3.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 ________________。 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4、上古时代的韵部是根据__________的用韵和__________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诗经》和《楚辞》 5、中古音以隋代的为代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6、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流水对,借对 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平平仄仄仄平平 8、《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中“被”的 读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遺”的读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pī/披加/wèi/赠与,送给 9、《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鶏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中“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甚”的意思是_______。偷窃/超过

10、《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與”中“其”的意思是________,“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張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概/就像/把弦安到弓上/句末语气词,后作“欤” 11、《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中“者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流派/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12、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______, 而且用来辨析_____________。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_____”。释义/同义词/叫做 13、古注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 _____________;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_____________。 说明通假字/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二、选择题 1、反映元明清时代语音的韵书是( )。 A《切韵》B《广韵》C《平水韵》D《中原音韵》 2、《诗经·鄘风·相鼠》:“《相鼠》刺无礼也。”陆德明《毛诗音义》:“相息亮反。”这说明“相”和“亮”两字的关系是() A双声并且迭韵B同义词 C迭韵并且声调相同D双声并且声调相同 3、下列韵部属于入声韵的是()。 A鱼B微C药D耕 4.根据教材所标注的古音,对“大宛、吐蕃、莫邪、僕射”标音全对的一组是

古代汉语音韵

古代汉语音韵 第三讲通论 音韵(上) 传统语言学称语音为音韵或声韵。音韵是汉语声韵调三要素的总称。研究音韵的学问称为音韵学,音韵学是古代汉语领域里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一些音韵知识,对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和研究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章太炎在《国语学草创·序》中锐:“音以表言,言以达意,捨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 音韵知识苛细丰繁,有关著述浩如烟海,这里只讲与阅读古文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汉语的古音系统 一、音韵系统的构成 人们说话时是按一个个的音节排成序列而进行的。汉语的每个音节又可分解为声和韵两部分,韵包括声调在内。这样,声、韵、调就是汉语语音的三个要素。将汉语音节的三要素归纳起来,就够成了汉语的音韵系统,所有的汉语音节,都包括在这一系统之内。 古代汉语的音韵系统,称为古音系统。这一系统历时久远,流传广泛,为了便于认识和掌握,学者们又按时间对其进行了分期,一般分为上古音系、中古音系和近古音系。对每一时期的音系又按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分别加以研究和说明。 (一)声母系统汉语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称声母,音韵学上称“声”、“纽”、“字母”等。古人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对声母进行了分类,这就有了“五音”(喉、牙、舌、齿、唇)、“七音”(五音加上半舌和半齿)、“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等诸多的术语。 古代没有音标,归纳出声母系统后,就给每个声母用一个同声母的汉字命名,这个汉字就是声母的标目。如说“帮母”或“帮纽”,就是指声母为“b”的字。唐代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字母创制了三十个标目字,宋初的音韵学家又增加了六个,共三十六个,这就是所说的“三十六字母”。因是守温首创,故又称“守温字母”。 三十六字母大体代表了中古时期汉语的声母系统,也是称说上古声母和近古声母所用的标目字,只是因时代和地域的音系不同,或各家研究的结论不同而有所增减。所以三十六字母是认识古汉语声母的必备工具。现将其分类和拟音(用《国际音标》)列表如后(见下页)。 (二)韵母系统汉语音节除声母以外的后一部分称为韵母,或称“韵”。韵母一般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如“黄”(huáng), u是韵头,a是韵腹,ng是出尾。并非每个韵母都具有这三部分。或只有韵腹韵尾而无韵头,如“看”(kàn),或只有韵头韵腹而无韵尾,如“坐”(zuò),或只有韵腹而头尾均无,如“他”(tü)。 音韵学家按韵母构成的不同情况对其作了不同的分类。 按韵头的有无分为开合二呼,无韵头的称开口呼,如“张”(zhüng),有韵头的称合口呼,如“庄”(zhuüng)。这与现代汉语的四呼有所不同。二呼中又分洪细,一般说来,开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开口呼,开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齐齿呼,合口洪音相当于现代的合口呼,合口细音相当于现代的撮口呼。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除此之外,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可见其 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

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例如“信”有这样几个意义: ①语言真实。《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②对人真诚,有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相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④的确,确实。《韩非子·难一》:“舜其信仁乎?” ⑤凭证。《史记·外戚世家》:“用为符信,上书自陈。” 问:《说文》:“讯也。” ①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②伯牛有疾,子问之。(论语·庸也) 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战国策·燕策) ③淑问如皋陶。(《诗经·鲁颂·泮水》) ④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⑤既而羁寄京师,久无家问。(晋书·陆机传)

⑥恣所为不问。(柳宗元《童区寄传》) 其关系如下: 问”的引申脉络可图示如下: ②问候、慰问 ③审问 ①询问④责问、追究 ⑤音讯 植根于丰富的古汉语书面材料中,结合预言世界反映了韩民族语言的特点,没有系统的阐述引申的规律。但从传统的训诂学材料中,我们可以将其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如传统训诂学认为引申大概有三种类型:一是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联系,从而产生引申;二是形似的引申,它反映事物之间玩不得、偶然的形似;三是礼俗的引申,是由于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上的原因,或者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产生的特异的民族心理,使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学点字理和诗词格律知识 每次给孩子们上对联课,课后,听课的老师常会感慨:怎么我小时候就没人教教我吟诗作对呢? 面对这些老师沮丧的神色,我总是真诚地说:“现在就学吧,还不晚。”然而,大多数老师都认为现在再来学诗词歌赋的基本功,已经为时已晚。 或许正因为不少的老师怀抱遗憾,却不愿下功夫从头学起,那些一度被视为雕虫小技的诗词功夫变得深奥莫名,诗文中那些活泼泼的文字组合形式也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越来越无趣。汉语,如果没有了吟诗作对的娱乐,没有了诗词歌赋的浸染,没有了字理索渊的奥妙,的确是了无情趣。现在的语文课,只要应景似的把课文中的几个灵活耀眼的字词揪出来评述或演绎一番,就算是有语文味了。其实,真正的语文原不是这样枯燥沉闷的。语文是非常轻灵而有趣的。比如,现在,许多语文老师一头扎进了文字学的冷库里,把教汉字变成了拆分方程式,对一个汉字的教学过程就是读音——数笔画——组词——造句——写字。零碎,单调,生硬,如何能激发起孩子们对汉字由衷的热爱呢? 汉语,因循着汉字的基质,有着无穷的魅力,是集智慧、审美、情操和志趣于一体的艺术。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简化字,在许多方面已经淡化汉字的字理属性。倘若去读读繁体字版本的诗词,你真分不清到底是诗词神化了汉字,还是汉字升华了诗词。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是一首禅诗。比如联珠(顶针),比如藏头诗,比如字谜诗,比如回文诗,甚至绕口令,这些盎然着汉语机智幽默的诗作,都是借助了汉语独有的奇异禀赋——汉字表义原理和诗词格律,才得以展现其不同的智慧和趣味。作为语文老师,对蕴涵于汉字音、形、义中的字理及传统的诗词格律,不能达到精通,也该熟知一些基本的常识。 古代的私塾里,蒙学少年至少要用三、四年左右的时间接受汉字训蒙的基础教育,以培养一个人的文字素养。实际上,如果坚持将二、三百个常用汉字的字源案例给孩子们讲透,对识字教学的裨益自是显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穷通字理,本身就是一门极高深的学问。许许多多的大家终身不离训诂学,比如叶圣陶,朱自清,鲁迅以及刚仙逝不久的启功先生,他们都对汉字做过具体的追本溯源性研究。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对字源字理的所知实在太少了。我们没有把汉字的习得之法跟汉字的字源、字理联系起来,把一个个灵动的汉字拆分成一笔笔生硬的笔画部件,因此,高耗低效的识字课成了语文学习的硬伤。而更不堪的是,由此淡漠了我们对汉字的亲切感,意识不到汉字的魅力。犹如面对一个绝代美人,把她的五官分割开来审视,鼻子、眼睛、眉毛、嘴唇、左脸、右脸都单独成象,能知道她的美吗?这样的认识,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恐怕下次再见到她时,依然觉得是个陌生的面孔。我们的识字教学没能培养孩子们的字趣情感,也就直接堙灭了他们对运用汉字的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汉语音韵学》笔记整理 编著者:龙庄伟 语文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 全书主要内容: 第一章总论 一、音韵学 1,什么是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语音学和音韵学 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从生理、物理属性两方面对语音进行研究。 主要有三个分支: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 还有所谓的实验语音学。 普通语音学。 音韵学是研究某种语言的语音和该语言语音系统中语音功能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音位学,包括研究某种语言历史上的语音变化等。 音韵总与一种具体的语言相联系,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可能有“普通音韵学”。 它们在观点、方法上也有不同。 音韵学侧重音类的划分,侧重语音系统的归纳整理; 语音学则侧重于发音原理的分析。 3,音韵学的功用

二、汉语语音的分期: 研究汉语语音的历史情况,主要凭借书面文字材料。根据文字材料性质,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期:公元四世纪以前(晋代以前)对应语音上古音研究上古音的称之为古音学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中古音今音学近古期:公元十二世纪到十七世纪近代音北音学现代期:公元十七世纪到现代现代音现代音的研究一般包括在现代汉语里 古代还有一种研究和分析汉语语音的专门学问——等韵学。 这样,汉语音韵学分为四个部门: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韵学。严格来说,这只包括一半内容,只把几个代表时期横的面进行了剖析,属于共时的研究,都不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 对于语音发展规律的研究,形成了汉语语音史这个部门。 三、汉字标音方法: 1,反切以前的标音方法: 早期,直接口授法 后来,形声字的偏旁曾经被当作识字的拐棍用过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有譬况法(包括读若法)、直音法。 2,反切 3,音位学标音法 1913年开“读音统一会”时,经过多方商榷研究,得到两个系统: (1)1918年11月23日,公布“注音字母”四十文,取笔画最简单的汉字组成,是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一) 第一章工具书 一、字典辞书的基本方式 (一)编排方式:1、部首和笔画;2、音序;3、号码。 (二)注音方式:1、直音;2、反切;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三)释义方式:1、直训;2、描写;3、义界;4、譬况。 二、常用工具书 (一)应用类工具书:1、《康熙字典》;2、《中华大字典》;3、《辞源》; 4、《辞海》; 5、《新华字典》; 6、《现代汉语词典》; 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8、《汉语大字典》; 9、《汉语大词典》。 (二)专业类工具书:1、《说文解字》;2、《经籍纂诂》;3、《经传释词》; 4、《词诠》; 5、《诗词曲语辞汇释》; 6、《尔雅》; 7、《方言》; 8、《释名》; 9、《广雅》;10、《广韵》;11、《助字辨略》。 第二章文字 一、汉字的性质与特点 (一)性质。 (二)特点。 二、汉字的源流 (一)起源:假说,图画与契刻。 (二)流变:1、形体演变;2、载体演变。 (三)汉字衍变的趋势:1、简化;2、标音化。 三、汉字的结构 (一)“六书”的形成过程:1、名称的出现;2、细目的出现;3、说解的出现。 (二)“六书”的说解:(以许慎《说文》为主)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3、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建类一首,同义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形声字形符与声符的位置及特殊情况 1、位置: 2、特殊位置: 3、省形与省声: 四、汉字的应用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 (二)异体字: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