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资料整理 大二(下)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三字”(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问题(尤其是讲过的课文里出现过的)、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注意常用词部分)、辞赋的基本知识。

以上这些将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

古注要重点掌握,将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

二,上古音、中古音、诗律是重点。

上古音主要掌握三十韵部及三十三声纽、弄清旁转、对转、准双声、旁纽等概念的含义。

中古音主要掌握中古音声母、声调向现代音转化的规律。

诗律会出一道大的分析题,分析律诗的平仄格式及拗救。

三,标点翻译(有可能从我们上过的课文中出,也有可能从课外读物中出)及文段的语法分析(词类活用、宾语前置、被动句、判断句等)。

第一题、客观题一、古今字(子路曾)鼓瑟希:希(希疏)—稀莫春者:莫(暮的本字)—暮(子路)使子路反见之:反—返(古今异义词:丈人古义老人今义岳父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下去的一天(氓)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今义:达到某种高度。

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泣涕,古义:低声哭泣落泪;今义:眼泪和鼻涕。

贿,古义:财物;今义:用财物贿赂。

)(逍遥游)其翼若垂天之云垂:本义为象草木花叶下垂的样子引申远边之义此为本义垂—陲志怪者也志—识“鹏之徙与南冥冥—溟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小知不及大知知—智(秋水)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古今字:虚(河水流进)与墟(许行)古今字:禽兽偪人。

偪与畐、则贾相若贾与价圣人有忧之有与又(天伦)臧与藏臧本义奴隶。

申出“收藏”之义此为引申夭与妖(在“妖怪”这一义上)、北与背、臧与藏(后起区别文)、队与坠(历山)古今字:畝与(登大雷)古今字:景与影、泻为写、与派(静女)释”、“怿”也是古今字的关系。

二、通假字(秋水)舟车之所通卒,通萃,聚集卒”本义为在官府中服务的杂役所穿的衣服,后代指杂役。

“萃”本义为草的样子,草茂为众草聚集,可引申为“聚集”义(天伦)是无世而不常有之常通尝通假字:党与倘、常与尝、睹与(登大雷)通假字:澱与淀、陇与拢(情采)通假字:谟与模静女)“归”通“馈(氓)匪:通“非”,不是。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古代汉语第二册 复习资料讲解学习

一、指出古今异体通假(一)通假字1、已,通“矣”。

语气词。

斯不善已。

2、伯,通佰,百倍。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3、辯-辨:分別。

“此小大之辯也。

”4、有-又:又。

“旬有五日而后反。

”5、辯-變:變化。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

”6、培-憑:憑藉。

“而後乃今培風。

”7、瓠-廓:很大的樣子。

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

8、呺-枵:大而中空。

非不呺然大也,吾爲其無用而掊之。

9、龜-皸:手足凍裂。

宋人有善為不龜首之藥者。

10、嚮-響:響聲。

今簡化作“响”。

“砉然嚮然。

”11、蓋-盍,疑問代詞。

“技蓋至此乎?”12、郤-隙:空隙。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

”13、擿-擲:投擲。

“擿玉毀珠,小盜不起。

”14、辯-辨:分辨。

“不辨牛馬。

”15、邪,通“耶”,語氣詞。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16、阨通隘,狭窄。

夫處窮閭阨巷。

17、輮-煣:火熨木使曲。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18、有-又:副詞。

再。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19、槁-藃:收縮。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20、靖-靜:安心。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21、介-丐:給予。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22、生-性:先天條件。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23、象-像:按照。

“榮辱之來象其德。

”24、柱-祝:斷。

“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25、蟺-鱔:鱔魚。

“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

”26、疇-儔:同類。

“草木疇生,禽獸群居,物各從其類也。

”(二)古今字1、兹,今作滋。

更。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2、見,今作现,表現出。

其不欲見賢邪!3、冥,后作溟。

大海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4、志-誌:記載。

“《齊諧》者,志怪者也。

”5、反-返:返回。

“適莽蒼者,三飡而返。

”6、知-智:智慧。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7、閒-間:間隙。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

”8、匱-櫃:柜子。

今簡化為“柜”。

“将為胠篋、探嚢、發匱之盜”9、知-智:智慧。

“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6.《词诠》:近人杨树达所著,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54年以后改由中华书局重印。这本书收字五百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比较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编排体例按当时通行的注音字母的次序。
7.《助字辨略》:清人刘淇所著,是一本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古籍虚词的书。
8.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9.现在研究六书按班固的顺序讲许慎的理论。
10.许慎关于六书的定义:象形者,画成其物,岁体诘屈,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和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
11.四体二用说:是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形成于乾嘉时期。“四体”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二用”则指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12.重点字构造
13.古书用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
14.古今字:也叫分化字,指同一个词在不同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记录,在先的字为古字,在后的字为今字。特点:字形上,古字结构简单,今字往往包含古字。读音上,今字与古字有一定联系,要么同音,要么相近。字义上,今字字义是古字众多字义中的一项。
17.本义: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
18.引申义:是指在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分类: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19.偏义复词:具有相同、相反、相关的两个词构成一个词,但只有一个起表义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20.同义词的区别:1>含义不同 府(放书)库(放兵器) 2>程度不同 谏(不用则去)挣(不用则死) 3>色彩不同 周(为义结合)比(为利结合)4>范围大小 人(社会全体成员)民(百姓劳动人民) 5>语法功能不同 耻(意动,以什么为耻)辱(使动,使什么受辱)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总结资料

一、汉语工具书的编排方式、注音与释义1.编排方式:按部首和笔画、音序、号码编排按音序编排:《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号码编排。

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2、汉语工具书的注音方式:三种:直音法、反切法、拼音字母注音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法: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方法,注音时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广韵·麻韵》:“誇,苦瓜切”。

《唐韵》“奔,博昆切。

”拼音字母注音法: 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拼音字母为汉字注音。

3、古汉语工具书的释义方式:直训、描写、义界直训: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说文·一部》:“元,始也。

”描写:对所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都给予解释。

《说文·缶部》:“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说文·斗部》:“斗,十升也。

”二、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介绍(一)字典1、《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撰。

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首创部首编字法:将所收字分为540部,以部首字统辖所属字。

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文字学部首。

体例:先列出小篆形体,然后说解字义,再分析字形结构。

2、《康熙字典》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工具书。

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

主编张玉书和陈廷敬。

收单字47035个。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14个部首。

体例:每个字先注音。

其次释义并引书证,最后注叶音。

3、《汉语大字典》我国目前最为详备的一部汉语字典。

以解释汉字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收单字56000个左右。

使用部首检字法,共200个部首。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常用字3700多个,酌收少量的双音词,约 2000多个。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古代汉语Ⅱ》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总结一、是非判断1.“其”为第三人称代词,可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定语。

()2.“故中御而从齐侯”的“从”译作“跟随”。

()3.“鱼,我所欲也”中的“所”字结构是“所欲”。

()4.“从左右,皆肘之”的“肘”译作“用肘碰撞”。

()5.“而”可表顺接,也可表逆接。

“任重而.道远”的“而”是表示逆接。

()6.“蛇出於其下”的介词“於”译作“从”。

()7.“许子以釜甑爨”中,“以”的介词宾语是“釜甑”。

()8.“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的“以”用如“而”。

()9.“有智有愚”的“有”充当主语,译作“有人”。

()10.“奉觞加璧以进”中的“奉”意思是“献”。

()11. “粟者,民之所种”的谓语是“民之所种”。

()12.“民之所种”的“所”丧失了称代性。

()13.“台”、“卬”属对称代词。

()14. “其”无论做主语还是做定语,皆暗含一个结构助词“之”。

()15.“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中的“莫”是否定副词。

()16.“杀之,置诸畚”的“诸”译作“之”。

()17.“夺其所憎”中“夺”的宾语是“其”。

()18.“邴夏御齐侯”的“御”是“为动词”,译作“替……驾车”。

()19.“郑周父御佐车”与“邴夏御齐侯”结构相同,皆属为动用法。

()20.“辞多类似而.非”的“而”表顺接关系。

()21.“左右以君贱之”中“以”的介词宾语是“君”。

()22.“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的“集”可译作“成功”。

()23.“押韵”的“韵”包含韵头、韵腹和韵尾。

()24. 近代黄侃将上古声纽的数量定为二十个。

()2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的“之”的功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6.“今或闻(扶苏)无罪,二世杀之”的“或”充任全句主语。

()27.“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的前置宾语为“寡人”。

()28.“昭王之不復,君其问诸水滨”的“其”为语气副词,译作“还是”。

()29.“岂不榖是为”的介词宾语是“不榖”。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

古代汉语参考资料古代漢語參考書目一、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書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詞彙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語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語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漢語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訓詁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__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辭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8 2.春秋左传注(四册)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3.古代汉语(上下)荆贵生主编黄河出版社 19974.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 xx5.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6、古代汉语(上下)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7、古汉语实词释辨程湘清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8、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北京大学出版社xx9、古代汉语讲授纲要郭锡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0、汉字文化解读何金松湖北人民出版社xx11、古汉语精要(上下)罗骥姚天金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12、古代汉语(上下)戴伟周文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13、古代汉语常识王力商务印书馆xx14、古代汉语张世禄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15、古汉语速成读本刘庆俄中华书局xx16、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17、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 1981 18、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 198119、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20、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198821、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22、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5923、汉字 __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24、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xx25、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26、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7、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 xx28、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9、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 198930、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 xx31、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 199732、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 198133、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4、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35、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336、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 xx37、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 xx38、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 198439、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40、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41、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 198142、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43、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44、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445、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46、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47、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8、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49、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50、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3 51、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 199152、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 198553、古汉语词汇纲要将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54、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55、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 198356、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 198157、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 199458、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 195659、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60、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研究室商务印书馆 199961、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xx62、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 199963、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264、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 199665、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66、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7、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 195868、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69、左传译文沈玉成中华书局 198170、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 199371、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5872、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 1960 73、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 xx74、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75、中国制度史吕思勉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76、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陆俭明沈阳北京大学出版社xx77、中国语言学史濮之珍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8、新编说文解字古敬恒刘利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79、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80、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81、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19808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83、古代汉语学习辅导朱振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84、古代汉语朱振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5、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 199786、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8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197988、古代汉语习题集全国古汉语教学研讨会198589、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090、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 196391、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 92、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93、龙虫并雕斋琐语王力商务印书馆xx94、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 196295、诗词曲语辞汇释(上下)张相中华书局197996、诗词曲语辞例释王鍈中华书局198697、唐宋语辞汇释王鍈中华书局xx98、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99、广释词徐仁甫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0.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杨伯峻何乐士语文出版社xx101.古代汉语练习与测评荆贵生内蒙古大学出版社xx102.郭锡良,李玲璞等《古代汉语》,语文出版社,2000年103.张世禄主编《古代汉语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4.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1999年105.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2年106.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107.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8.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中华书局,1997年109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辅

《古代汉语》(下)重难点导学资料第一部分:本课程文选部分的重难点篇目有:《论贵粟疏》、《报任安书》、《苏武传》、《逍遥游》、《秋水》、《五蠹》、《答李翊书》、《赤壁之战》、《伶官传序》和《腾王阁序》。

其中后四篇要求熟背。

《论贵粟疏》一、语音食 sì衣 yì为 wâi 亡 wú著 zhù廪 lǐn 勝 shēng 耘 yún 给 j ǐ称 chân 鬻 yù奇 jī曳 yâ缟 gǎo 好恶 hàowù乖迕wǔ渫 xi â塞sài下二、文字古今字:臧/藏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

贾/價有者半贾而卖。

责/债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文/纹衣必文采。

敖/遨千里游敖。

通假字:亡/無而国亡捐瘠者,以其积多而备先具也。

畜/蓄薄赋敛,广蓄积。

政/征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繇/徭给繇役。

仟佰/阡陌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异体字:煖/暖夫寒之于衣,不待轻煖。

畮/畝其能耕者不过百畮。

重点掌握:三、词汇贫、穷、文、字、走、策、亡、捐瘠、再、务、鬻、仟佰、交通四、语法词类活用:①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食、衣,名词用如动词)②不地著则离乡轻家。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务民于农桑。

(务,动词的使动用法)④薄赋敛,广蓄积。

(薄、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贵、贱,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⑥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动词的使动用法)⑦乘坚策肥。

(坚、肥,形容词用作名词;策,名词用作动词)⑧贱商人、尊农夫(贱、尊,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常用虚词:其、之、矣、是、必、以句式:被动句:不为奸邪所利。

判断句:①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②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报任安书》一、语音曩 nǎng 罷 pí悒 yì憯 cǎn 诟 gîu 辇 niǎn 轂gǔ闒 tà旃 zhān 沬 huì弮 quān 怛 dá睚 yá眦 zì沮jù隤tuí佴âr 圜huán 羑 yǒu 赭 zhě缧 lãi 絏 xiâ倜 tì傥 tǎng 愠 yùn 閣gã剌 là二、文字古今字:说/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资料整理大二(下)一、填空1分×10二、单选1分×10三、多选2分×5四、指出词性、用义2分×5五、名词解释3分×5六、简答题4分×5七、古文阅读21分1. 抄写标点 10分2. 指出注解体式 12分3. 解释 3分第三章语法一、实词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的使动用法P163[名解] 使动用法:是指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用动宾结构的形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一般名词的使动用法①单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为王)②双音节名词的使动用法例:今者无故诱致虏使,以诏谕江南为名,是欲臣妾我也。

(使我为臣妾)(2)专有名词的使动用法(比较特殊)例:公若曰:“尔欲吴王我乎?”(3)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例: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使鸟落下)(4)名词使动用法中的宾语省略例: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得而友也。

2.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一般来说,常规动词不用作意动。

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也要注意)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 名词用作状语(掌握功能)⑴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做状语例:癸酉,师陈于鞌。

⑵普通名词作状语[简答] P160普通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表示比喻,可以译成“像……一样”。

例:豕人立而啼。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可以译成“像对待……那样”。

例: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成“在……(里、中、上)”。

例: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

④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凭,可以译成“按照……”。

例: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⑶名词性词组作状语例: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二)形容词的活用(使动、意动注意一下)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其达士,洁其屋,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注意:这里的“美”也可看作意动)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3.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二、代词(一)人称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特别注意)先秦时期还没有产生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指示代词来兼指。

“彼”、“厥”、“其”,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之”相当于“他”、“她”、“它”。

(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例: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2. 敬称和谦称①用于第一人称的词语多是谦称例:欲与大叔,臣请是之。

②用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多为敬称例:若亡郑而又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敢”为表敬副词)(二)指示代词1.特殊指示代词P190“焉”:①代词。

例: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②“于此”。

例:制,岩邑也,虢叔死焉;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③语气词,提示叙述的状况。

例:见贤思齐焉。

④加强疑问语气。

例:王若隐其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泽焉?“诸”:(特别注意)①代词例:秦伯谓子桑:“与诸乎?”②代词+介词例:公伐诸鄢。

③代词+语气词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三、副词(一)时间副词(重点)P203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①表示动作发生时间在过去,有“昔”、“向”、“既”、“已”、“业”、“曾”、“尝”等。

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

②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现在或正在进行,有“今、方、适”等,可译为“现在”、“正在”。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在将来,主要有“将”、“行”、“且”、“其”等,可翻译成“将”、“将要”。

例:夫人将启之。

2. 表示动作行为进行时,时间状态的特点。

例: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姑,暂且)会天大雨,道不通。

(会,刚巧)(二)程度副词特别注意“少”(稍)、“稍”(三)范围副词(重点)P2071.总括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2.仅只注意“但”、“特”、“直”、“止”、“徒”,可翻译成“仅仅”、“只”等。

例:此特匹夫之勇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四)情态副词(注意:与其他副词有交叠)例: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特:特意、特地,与表“仅只”的“特”不同)(五)指代性副词(重要)P211“相”:例:儿童相见不相识。

(相:我)“见”:例:慈父见背。

(见:我;背:背弃)(六)谦敬副词(注意一下)P213四、语序(一)宾语前置(重点)P250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一般要位于动词的前面。

例:吾谁欺?欺天乎?且焉置土石?2.否定中,否定词是“不”、“未”、“无(毋)”或者是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而且宾语是代词时,一般也位于动词的前面。

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无能也。

”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3.为了强调前置宾语,有时在句中用“是”或“之”等。

例:姜氏何厌之有?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在这类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表示强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还可以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例:敢不唯命是听。

介词宾语用“之”凸显时,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

例: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此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寡人是徵。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直接将宾语前置。

例: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五、句型(一)判断句[名解]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1. 判断句的形式[简答]P259①主语+谓语+也,这是古代汉语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

例:此,业也。

王,人君也。

②主语+者+谓语+也例:兵者,凶器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③主语+者+谓语例:虎者,戾虫。

④主语+谓语兵,凶器。

⑤此外,“为”有时也可以构成语义上的判断。

例:余为伯鯈,余而祖也。

⑥“维”、“乃”、“即”、“诚”、“素”等词出现在判断句中,形成“主语+(者)+副词+谓语+(也)”的形式,加强句子的判断语气。

例: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

(二)被动句[名解]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二,主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是受事。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类型:[简答] P263①用“于”的被动句式。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郑之伐许,败焉。

(焉:于之)在这种句子中,并不是“于”字本身表示被动,而是“于”字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从而使全句具有了被动意义。

②用“见”或“见…于…”的被动句式。

例:昔者弥子瑕昆见宠于卫君。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③用“为”或“为…所…”的被动句式。

例: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④用“被”字的被动句式。

例:臣被尚书召问。

但在先秦汉语里,“被”(“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蒙受”。

第五章音韵一、概说2781.汉语语音史的划分①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系统,以《诗经》音为代表。

②中古音,指魏晋隋唐宋时期的语音系统,以《切韵》、《广韵》等韵书为代表。

③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系统,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④现代音,指以普通话为代表的语音系统。

2.音韵学的内容①今音学,指研究中古时期音韵系统的学科。

②古音学,是指清人以今音学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上古的音韵系统的学科。

③等韵学,是指音韵学家们研究等韵图的远离、源流及运用方法的一门学科。

二、审韵1.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P285 [名解]凡开口无韵尾或以元音[i]、[u]为韵尾的韵部叫阴声韵。

如支、佳二部。

凡以鼻音[m]、[n]、[ŋ]为韵尾的韵部叫阳声韵。

如侵、真、江三部。

凡以塞音[p]、[t]、[k]为韵尾的韵部叫入声韵。

2.王力古韵三十部表[背] P2933.音变①对转(重点掌握对转)[名解] 阴阳对转:清代的戴震最早发现,阴声韵和阳声韵“两两相配,以入声为相配之枢纽。

”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三类韵可以互相流转。

清代音韵学家多以入声韵归于阴声韵,所以把阴、阳、入互相流转的现象叫做“阴阳对转”。

在王力韵表中,同横行者为对转关系,如“之职蒸”、“侯屋东”等。

②旁转(了解)③旁对转(了解)三、明声(一)中古音声母1. 三十六字母表[一定要记住]P3072. 五音和七音[名解]这是分析声母发音部位的术语。

音韵学家们把声母按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分为五类,这就是所谓的“五音”。

后来,在五音的基础上又加上半舌、半齿两类,这就是所谓“七音”。

(3. 清音和浊音这是分析声母发音方法的术语。

声母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称清音,也叫“不带音”;发音时声带颤动的称浊音,也叫“带音”。

)4. 中古的见组字和精组字,今开、合两呼,见组字仍读舌根音,精组字仍读舌尖音;今齐、撮两呼,见组与精组合流,读舌面音。

所谓尖音,是指精组字中的细音字,所谓团音,是指见组字中的细音字。

(二)上古音声母P3131. 上古声母与中古声母的关系(掌握前两条;给出两个字,要知道是古音中的哪条规律)①古无轻唇音②古无舌上音③古音娘日二母归泥④喻三归匣,喻四归定四、辨调(1.舒促和平仄舒促是从析音的角度而言。

舒指语音舒缓,可以拉长,促指语音短促,不能拉长。

平仄是从属文即创作的角度而言。

平指平声,仄指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2. 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三声。

3. 声调与诗词格律、近体诗的平仄P322 (可能会出:请写出平起平收的无言律诗的颈联的平仄规律)五、注音1.什么是反切[名解]简单地说,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来注音就是反切。

2.反切的基本规则上字定声母,下字定韵母和声调。

(正例、变例稍微掌握一下)第六章古书注释的基本常识一、古书注释基本概况《十三经注疏》(谁的注,谁的疏,重要的要知道)《周易注疏》: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尚书注疏》: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注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注疏》: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春秋左氏传注疏》: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六朝之后,又有“音义之学”,比较著名的有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