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宗教

合集下载

酥油花灯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酥油花灯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酥油花灯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酥油花灯节是藏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始于明朝永乐七年。

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于藏历正月十五在拉萨创办传昭法会时所创。

酥油花灯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它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

这天,藏族人会摆出五彩酥油雕刻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点燃,欢庆节日。

西藏各地僧侣群众也会用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精美的酥油花,展示或讲述故事。

宗喀巴向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金像供奉酥油花和供灯,以纪念释迦牟尼降伏邪魔。

另一说法是为了庆祝佛祖释迦牟尼与其它教派辩论获胜而创办的。

节日当天,白天人们到各寺朝佛祈祷。

夜晚在拉萨八角街举行酥油花灯会,满街搭起各种花架,上面陈列五颜六色的神仙、人物、鸟兽和花木等形象。

花灯点燃之后,宛如群星降落,多姿多态的花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和无数的观光客,人们徜徉于灯海人流之中,通宵达旦。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地区,素有“雪域之国”之称。

作为中国的一个自治区,西藏以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

在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佛教与藏传佛教融合、藏族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和发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藏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

一、藏传佛教的影响西藏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中心。

自7世纪初传入西藏以来,藏传佛教深深地影响着西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在西藏的每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佛教寺庙的存在,听到悠扬的经咒声。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渗透到了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藏传佛教的各种仪式和节日。

例如,藏历新年(洛萨)是西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这一天,人们会去寺庙参拜,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进行传统的舞蹈和歌唱表演。

此外,藏传佛教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卡塔尔、萨嘎尔、昂钦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庆祝方式。

二、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西藏地处高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这并没有阻碍西藏人民对宗教信仰的追求。

相反,宗教信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成为了西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的山水之间,你可以看到许多寺庙和僧侣的存在。

这些寺庙被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山巅或湖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西藏人民相信,大自然是上帝的杰作,是佛祖的化身,因此他们尊敬自然,并将其视为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此外,西藏的宗教信仰也与动植物保护息息相关。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和无害,因此西藏人民对动物的保护非常重视。

他们禁止捕杀动物,并设立了许多野生动物保护区。

同样地,对于植物的保护也是西藏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

西藏人民相信,植物是生命的象征,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他们尊重植物,并通过种植树木和保护森林来维护生态平衡。

三、艺术与文学的传承西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传统还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学形式中。

西藏的壁画、唐卡、雕塑等艺术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宗教意义而闻名于世。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布达拉宫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宫殿。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

这些仪式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宗教信仰,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神圣的敬畏之情。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通常包括佛教法会、祈福活动和祭祀仪式。

在佛教法会中,僧侣们会进行经文诵读,以表达对佛陀和教义的尊崇。

这些经文不仅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的珍贵遗产。

佛教法会的举行不仅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也成为游客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和佛教智慧的窗口。

祈福活动是布达拉宫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藏族人民相信通过祈祷和奉献,可以获得神佛的庇佑和保护,使自己的生活幸福安康。

在祈福活动中,僧侣会为信徒念经、念咒、回向祈愿,以求得神灵的恩宠。

这些祈福活动以虔诚和庄严的氛围展开,传递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还包括各种祭祀活动。

祭祀是藏族人民和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旨在感谢自然的恩赐和祈求它们的保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烟灰供奉和祭天仪式。

烟灰供奉是将牛、羊等动物的烟灰撒向天空,以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感激;而祭天仪式则是将丰盛的食物和饮品献给天神,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这些祭祀活动见证了藏民族与大自然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共处的理念。

宗教仪式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他们对佛教和宗教信仰的虔诚,也承载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

布达拉宫作为宗教仪式的中心,吸引着大批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同时,它也成为了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彰显了藏民族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追求。

总之,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宗教仪式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这些仪式展示了藏族人民对佛教教义的信仰和敬畏,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和神圣的崇敬之情。

通过参与这些仪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和感受到藏族人民深沉的宗教情感和文化精神。

藏族春节独特的宗教仪式

藏族春节独特的宗教仪式

藏族春节独特的宗教仪式藏族春节,又被称为“洒水节”或“尕洛”节,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其独特的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宗教仪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敬意,承载着他们对新年祈福的愿望和对祖先的追思。

本文将介绍藏族春节独特的宗教仪式及其重要意义。

一、醒神仪式藏族春节的宗教仪式通常从醒神仪式开始。

这一仪式旨在唤醒神灵以及各种鬼魂,使其降临到人间,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吉祥。

在仪式中,藏族人民会燃起香烟、点燃火炬,用音乐和舞蹈来迎接神灵,以期在新的一年中得到保佑和祝福。

二、祭祖仪式在藏族春节期间,祭祖仪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一仪式中,藏族人民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献上祭品,向祖先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他们会高唱祈福词,祈求祖先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平安吉祥,并祈愿新的一年里有一个好的开始。

三、烟供仪式烟供仪式是藏族春节中最独特也最庄严的宗教仪式之一。

在这一仪式中,藏族人民会燃起圣火,以示对神灵的崇敬和供奉。

他们会将持经者经书中的文字唱诵出来,同时举起烟杆,向空中射出炽热的烟雾,以示献供。

这一仪式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表达,也是对新年来临的庆祝。

四、舞狮仪式舞狮仪式是藏族春节中非常受欢迎的一项活动。

在这一仪式中,人们会身着狮子服装,用舞动的方式表演出来,象征着对春天的迎接和来年的好运祝福。

这种形式特殊的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带给人们欢乐和希望。

五、祈福仪式祈福仪式是藏族春节宗教仪式中,最直接表达对新年祝福的一种形式。

在这一仪式中,藏族人民会聚集在神庙或寺庙中,向神灵献上祭品,祈求健康、幸福、和平和繁荣。

他们会诵读经书,朗诵祈福词,希望新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总结:藏族春节独特的宗教仪式是藏族人民传统节日期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他们坚强的宗教信仰和对神灵的崇敬。

从醒神仪式到舞狮仪式,这些仪式以不同的形式展示了对新年祈福的愿望和对祖先的思念。

这些仪式不仅丰富了藏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他们的宗教传统,并在新的一年中为他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

藏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是什么?藏人是指居住在我国西藏地区的人群,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

在藏人中,藏传佛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藏传佛教的主要特点及其在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300-500字)藏传佛教源自印度佛教,于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信仰,并与本土宗教相融合。

藏传佛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慈悲和智慧的培养,以追求解脱和智慧的境界为目标。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藏传佛教成为藏人信仰的核心和灵魂,对藏人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实践(300-500字)藏传佛教包含了丰富的教义和信仰实践。

其中,重要的教义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和“因果律”。

藏人通过持念佛号、听经、诵经、念佛品等方式来修行,以此追寻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藏传佛教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慈悲、善良、宽容和无私的品质。

信众们会定期到寺庙朝拜,参与佛事活动,并且还会进行朝圣,到达圣地进一步寻找智慧和解脱。

三、佛教在藏人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300-500字)在藏人的生活中,佛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为藏人提供了生活信念和思想指导,对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关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善待他人,这与藏人的传统文化和族群精神相契合。

佛教还为藏人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使他们能够通过信仰得到内心的慰藉和坚定。

此外,佛教也在教育、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藏人的生活提供了实际帮助和支持。

四、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300-500字)佛教对藏人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宗教组织体系,包括寺庙、僧侣和教育机构等。

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每年,很多藏人会朝拜寺庙,参与佛教法会,这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种社交和文化交流的方式。

同时,僧侣作为精神领袖和学者,对于传承佛教经典和文化的传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丶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丶

藏族人的宗教信仰 藏族的信仰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藏族土著苯教,一类是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土后逐渐发展形成的藏传佛教,另一类是广泛地存在于乡村牧区的民间信仰。

佛教最早传入藏土的时间,据史书记载是在吐蕃第28代王拉脱脱日年赞时,据说当时从天空降下佛经和金塔,藏族的佛教史家们便称此为“佛法之始”。

公元七世纪时,赤尊、文成公主进藏,也带来了部分佛像和佛教经典。

同期,吐弥桑布札师徒与印度阿黎古萨诺和婆罗门香嘎、克什来尔人达奴,汉和尚玛哈德娃才等翻译了《宝云经》、《宝箧经》、《宝集咒》、《月灯》、《百科拜悔经》等佛教经籍。

译经的开始标志着佛教真正进入藏地。

6.(如图,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O 点,12∠=∠,34∠=∠. 求证:(1)ABC ADC △≌△;(2)BO DO =.8.已知:如图,B 、E 、F 、C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B =DC ,BE=CF ,∠B =∠C . 求证:OA=OD .9.如图,△ABC 中,∠BAC =90度,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BD 的延长线垂直于过C 点的直线于E ,直线CE 交BA 的延长线于F . 求证:BD =2CE .12.如图①,E 、F 分别为线段AC 上的两个动点,且DE ⊥AC 于E ,BF ⊥AC 于F ,若AB =CD ,AF =CE ,BD 交AC 于点M .(1)求证:MB =MD ,ME =MF(2)当E 、F 两点移动到如图②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能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DCBAO123 4 FE DCB A。

藏族宗教简介

藏族宗教简介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 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 “玛尼石”。 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 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 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 名人的脚印等。 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尼石。虔诚的藏族 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 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 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1959年西藏 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随着政教合一的封建 农奴制度废除以及藏族地区科学文化的普 及,从总体上讲,藏传佛教的作用大大地 减弱了,但直到目前,藏传佛教在藏族地 区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成为 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更是藏族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元七世纪佛教正式传入吐蕃之前,西 藏高原各部落普遍信仰苯教。苯教崇拜自 然,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湖泊、 牛羊、禽兽等,以跳神舞、祭祀、占卜、 念咒、驱魔为主要仪轨。
在社会与人生观方面, 佛教哲学认为众生是一体 平等的。噶举派学者岗波巴 达波拉杰大师说: “如来藏遍及一切众生之中”。但是社会的等级 与贵贱之分在藏区社会依然存在, 在民主改革前 的西藏阿里地区甚至还有数量不多的工匠户, 世 袭为业, 被视为“贱民”阶层。 藏传佛教在经过理论的调和之后, 将人与人之间 的这种差异视为人的后天规定,并将其纳入轮回 的因果序列之中, 而这种观点在被信众接受之后 就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与西藏原始宗教斗争融合而演变成的具有西藏地方色彩的佛教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尤其是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随着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废除以及藏族地区科学文化的普及从总体上讲藏传佛教的作用大大地减弱了但直到目前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藏传佛教

古代藏传佛教

古代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藏族的主要信仰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

在藏族人的心中,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价值观。

藏传佛教是一种以密宗为主要特色的佛教教派,在融合了佛教、本土宗教、哲学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与其他佛教派系不同,藏传佛教注重密语、密观和密行,强调修行和掌握各种密法。

同时,藏传佛教也重视善行、慈爱和智慧的培养,推崇菩萨和辩才天等供养对象,以达到成佛的最终目的。

藏传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当时,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已经在印度、中国等地扎根发展,而东传佛教也开始涉足藏区。

传说中,唐玄奘曾到达今天的西藏,带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技术,促进了佛教在藏区的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藏传佛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和理论,成为了西藏和周边地区的主要信仰和文化传统。

在整个古代藏传佛教历史中,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和事件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例如,八世班禅、十四世达赖喇嘛等大师是藏传佛教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不仅卓越的智慧和修行成果,还在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藏传佛教也涌现了很多经典和文化艺术,在雕塑、壁画、音乐和舞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探索。

当然,古代藏传佛教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考验。

特别是在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佛教曾经受到过很大的压迫和打压,很多佛经和文化传统也被破坏和遗失。

但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不变的精神,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不断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传承,保护和弘扬着佛教美好的文化传统。

归纳起来,古代藏传佛教是一段精彩的历史长河,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通过对藏传佛教的深入了解和学习,我们不仅有机会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韵味,更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修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编者按]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之一,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精深的义理底蕴、独特的修持方式、崇高的境界取向、多彩的文化价值驰誉海内外。

但长期以来,对藏传佛教的研究详于历史传承的层面,而略于义理思想及文化价值的检讨,而后者恰恰是藏传佛教的精髓所在。

为了反映藏传佛教价值体系内的这些精髓和真谛,弘扬藏传佛教的基本精神,我们在本刊特辟“闪光的雪域智慧——论藏传佛教的思想与文化”的栏目,将邀请藏传佛教的有关专家学者为我们撰写特稿,以飨读者.有心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到六十年代初,著名藏传佛教专家喜饶嘉措大师、法尊法师、观空法师、郭元兴居士、隆莲法师等即为本刊的前身《现代佛学》撰写过有关藏传佛教思想方面的文章。

特别是法尊法师为我们撰写的系列文章,在整个海内外佛教界、学术界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星转斗移,光阴荏苒,致力于藏传佛教思想文化研究的高僧大德和学者们,在藏传佛教这块肥沃的田地里经过四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今天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成果虽然还不能全面深刻地反映藏传佛教博大精深的庐山真面貌,但它和五、六十年代藏传佛教的研究成果比,无论在资料占有、理论视角、内容透视等诸多方面要更上一层楼。

“祛除巫魅”和“理性化”是马克斯·韦伯的思想精髓。

根据许多学者的诠释,他的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西方,而且也适应于整个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

当然,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各异,其发生、发展的阶段、类型、模式及表现则不尽相同,这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矛盾所在(1)。

韦伯所讲的理性化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破除巫术的程度(2),尤其注重的是新教怎样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渐减除巫术和迷信成分而引发出一种普遍伦理(3)。

韦伯的这一思想分开来讲,宗教的发展,是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理性的宗教演进的过程。

这里的非理性化宗教是指大量神秘的巫术力量和不可控制的因素起作用的宗教,这种宗教与伦理往往无涉或影响很少。

相反,理性宗教则摆脱神秘的、巫术的力量,使宗教伦理与世俗生活相结合,强调人为的可控性的因素 (4)。

即原则上不必再像野蛮人那样迷信神秘力量,不再诉诸巫术手段去支配或祈求神灵,在行动中采取基于价值理性的伦理行为。

这就是韦伯称之为“世界祛除巫魅”的基本思路 (5)。

藏族传统的宗教思想与文化哲学的起源、发展和演进也大体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一、万物有灵论——原始宗教长期以来藏族的远古历史隐伏于神话传说的迷雾之中,不能识其庐山真面目。

然而,四十多年来的考古发现揭开了这神话的迷雾和历史的积沉,使我们对藏族远古先民生活的历史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可以从中寻找到藏族思想发端的根脉之所在。

(一)孕育藏族原始宗教的摇蓝在藏区的考古发掘中,先后发现了旧、中、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例如在西藏定日县的苏热区发现了旧石器遗址(共发现四十件石片和用石片做的刮削器及尖状器),其年代初步推定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一万至五万年左右,它相当于人类发展史上的智人阶段,也就是原始社会民族萌芽的时期。

西藏林芝县发现了古代人骨,经初步鉴定,是新石器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的人类遗骨。

在西藏昌都县卡若村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房屋遗址有三十多座,打制石器共六千多件,磨制石器五百余件,骨器数十件,陶器二万余片。

器种以罐、钵、盆为主,并且有彩陶、纹饰等。

装饰器有骨镯、石环、石珠及穿孔的贝壳等,农作物有粟米等,动物骨骼有马、牛、羊、猪等。

卡若文化是目前所知西藏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经科学鉴定,此遗址距今大约四千六百余年 (6)。

关于藏族的来源问题,自远古以来在藏族民间流传着自己的祖先由猕猴转变而来的“猕猴变人说”。

在西藏那曲县阿巴部落中流转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世界上最早时没有人,当时只有一个猴子和一个魔女,他们俩结亲之后,用木犁、木头来从事生产劳动,繁殖子孙,发展起来。

这些子孙彼此都是亲属,许多年以后,来了一个仙人,名叫长松,对人们说:你们以后每人都应当有自己不同的骨头来计算自己的亲属关系。

众人问:我们都是一个父母生的,怎么会有不同的骨头呢?仙人回答:我们身上的骨头可以全部分给你们,以后你们就可以把这些不同名的骨头分别算作自己的骨名,表示各自的血统关系。

”(7)这里主张用不同的骨头来计算和区分自己的亲属关系,表明此传说反映的是藏族原始父系氏族社会的情况。

后来由这些猕猴变来的原始的藏族人分成了斯、木、桐、冬四种骨系,又说增加了查、楚二种骨系,谓之六种人。

” (8)他们食自然之谷物,穿树叶之衣服,在森林中如同野兽一样生活……而遍及于藏地。

对此种人,藏文史书形象地称作“食肉赤面人”(9)。

此时,这些部落尚处在早期的氏族阶段,氏族内部成员间平等相处,过着原始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才出现了吐蕃第一代赞普——聂墀赞普。

通过对考古发现、口碑传说和藏史记载三方面的资料分析,即可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藏族人有自己悠久的历史,致少在五万年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活在青藏高原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开始创造史前文化。

早在距今近五千年的时候,西藏很多边远和腹心地区的藏族先民们就已步入了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的定居生活。

正如藏史名著《青史》中说的:“蕃这个地区,和印度一样,自古以来就有这个地方,并且有人们在居住。

” (10) (二)藏族原始宗教的产生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思维能力也相应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随着藏族先民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处于原始、蒙昧、野蛮的藏族祖先,逐渐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分化和独立出来,摆脱了动物的高级本能,确立了主体的自我意识,并把周围的事物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希望控制它们,支配它们,让它们来为自己服务。

卡若文化时期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的兴起,磨制光滑的石器和骨器的使用,各种陶器的制作,璜、环、珠、项饰、镯、穿孔贝等装饰器的自觉加工,以及所刻纹饰的出现等等,这些都是藏族祖先的思维由朦胧的意向向自觉的意识转变的重要标志。

但是,由于这个时候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自然界处于人类控制之外,人变成了受制于自然界的奴隶。

人类的生存所系和生活所需,几乎无不仰赖于自然的恩赐和偶然的机遇。

此种情况,既是古代藏族人无知的反映,又是他们无知的原因。

在社会生产力和藏族人理智能力所达不到的地方,藏族人的想象力便长上了飞翔的羽翼,前来填补理智的空白,把这些支配日常生活的自然力和自然物,当成了超自然的、超人间的神物,成为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且力图通过祭祀祈祷和奉献牺牲等活动去劝导、影响,甚至去控制这些力量,从而在高原上产生了原始宗教——苯教的胚芽。

苯教在它产生的初期形成了多种原始的宗教形式。

(三)藏族原始宗教的类型1 对自然物的崇拜近代宗教学的创始人麦克斯·缪勒明确提出了宗教起源于自然物崇拜说。

自然物崇拜的最大特点是将某种神性赋予了自然物体或者把自然物体人格化为精灵。

藏族的自然崇拜由来甚久。

原始苯教相信土有土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都由鬼神在主宰,认为在地下面住着龙,这些龙最初的住所是河和湖,甚至是一些井,它们在水底下有家,守卫着秘密的财富;在树林和岩石中有“年”神,在地上有土主和可怕的瑟鬼。

龙也住在山尖上、坟堆上、树木上、冰川上。

有一首“赎罪诗”说:“龙王住在所有的河流中,年王住在所有的树上和岩石上,土主住在五种土中,人们说,那里就是土主、龙和年。

它们有什么眷属?带有长刺的帽子,细腰的蚂蚁,金色的青蛙,松蕊石色的蝌蚪,贻贝一样白的蝴蝶,这就是它们的眷属。

” (11)年神在山里和山谷里游荡,在石缝里、树林里、沟洫里做窝。

它们很容易被人们所冲犯,一旦冲犯了年神,它即会送来疾病和死亡。

鼠疫在西藏被称为“年病”,人们认为它是由年神招来的,传说年清塘拉山就是一尊大年神。

2 图腾崇拜藏族远古社会再向前发展,形成了氏族和部落之后,便产生了图腾崇拜。

所谓的图腾崇拜,就是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其它自然物作为一个氏族的共同祖先的信仰体系,信仰图腾物与人有着血缘关系。

这显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制社会的反映。

藏族对龙的崇拜是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苯教中的龙神没有确切地说明究竟属于哪一类动物,只是说作为龙神类的动物有鱼、蛇、螃蟹、青蛙、蝌蚪等,不过苯教中被崇拜的龙神形象不是动物的原形,而是半动物半人的神物形象。

例如藏族苯教经典《十万龙经》中有人身蛇头、人身马头、人身狮头、人身熊头、人身虎头、人身龙头、人身鼠头、人身羊头、人身牛头、人身豹头、人身猪头、人身鹿头、人身孔雀头等图像的记载 (12)。

这些不同形状的龙神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带有蛇尾或鱼尾,这说明苯教说的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它的基本形态是蛇或鱼,又兼有很多兽类及人的一些特点,它是由多种动物图腾结合而成,可能是在部落兼并、融合过程中,以某些崇拜蛇或鱼的氏族为主,又吸收其他氏族图腾的若干特征而形成的。

3 鬼魂崇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藏族人思维能力的提高,宗教观念也日趋复杂起来,产生了肉体可以死亡、灵魂依然存在的观念。

在西藏新石器时代后期,已有葬墓及随葬习惯,在西藏林芝县的新石器时代的数座残墓中,死者头部朝西,脚向东,仰身直肢,很有规律 (13)。

这种葬法可能是认为西方是死者灵魂的归宿处。

在西藏朗县列山墓地发现,在一座墓的墓穴顶部东西方向的边缘有圆形的小孔与围墙相通,孔径五厘米,孔上面还盖有一个小石片 (14)。

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藏族人的灵魂崇拜的观念,即认为人们的灵魂是不死的,因此特设通道,以供死者的灵魂出入之用。

在藏族第一代藏王聂墀赞普时代的苯教思想中这种鬼神观念及其祭祀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藏文史书中记载:“聂墀赞普时的苯教认为人死以后转生为鬼和神,而鬼神死后也可以转生为人,因而承认有先世和后世。

”(15)挪威专治苯教的藏学家柯瓦尔耐对有关苯教“死”和“来世”的论述中也说明了这样的意思。

在他看来,“藏人相信有两个死人的地界:一个是人和动物过连续不断的安乐、富足生活的地界;另一个是黑暗、苦难的地界。

在人世周期结束时,那些曾在‘安乐地界’生活的人们便要复活,重新在这一世界里生活,然而通往‘安乐地界’的路是漫长而又充满险阻的。

” (16)这说明在藏族传统思想中把死后的归依处分为二种,即“幸福的地界”和“苦难的地界”。

死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法才能达到“幸福的地界”呢?古代藏人认为只有通过宗教的祭祀仪式和各类祭祀物品才是防范灵魂受到危害和威胁、将死者引向“安乐地界”的工具。

柯瓦尔耐还进一步论述了以上这些藏族传统宗教思想和佛教的关系。

他说:“这种仪式和一般的关于来世的信念的重要性由众多的古代文献得到证实,这些文献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了这些问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仪典和起死回生的神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