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一: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

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篇二:译文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峡州之间,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围帐的伞盖一样。叶子像桂花树的叶子,冬天还是绿的;花像橘树的花一样,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那样红,夏天成熟。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果核像枇杷,外壳像红色的丝绸,内膜像紫色的生丝,果瓤晶莹洁白像冰雪一般,汁液酸甜,像甜酒,又像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但实际情况要胜过它们。果实如果离开枝干,一天过去颜色就变了,两天过去香味就变了,三天过去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都没有了。

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让官府里的画工画,并且写了这篇序,是给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内的荔枝的人们看的。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峡州之间,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围帐的伞盖一样。叶子像桂花树的叶子,冬天还是绿的;花像橘树的花一样,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那样红,夏天成熟。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果核像枇杷,外壳像红色的丝绸,内膜像紫色的生丝,果瓤晶莹洁白像冰雪一般,汁液酸甜,像甜酒,又像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些东

西,但实际情况要胜过它们。果实如果离开枝干,一天过去颜色就变了,两天过去香味就变了,三天过去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都没有了。

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让官府里的画工画,并且写了这篇序,是给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内的荔枝的人们看的。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峡州之间,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围帐的伞盖一样。叶子像桂花树的叶子,冬天还是绿的;花像橘树的花一样,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那样红,夏天成熟。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果核像枇杷,外壳像红色的丝绸,内膜像紫色的生丝,果瓤晶莹洁白像冰雪一般,汁液酸甜,像甜酒,又像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但实际情况要胜过它们。果实如果离开枝干,一天过去颜色就变了,两天过去香味就变了,三天过去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全都没有了。

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让官府里的画工画,并且写了这篇序,是给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内的荔枝的人们看的。

篇三: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资料:翻译(精品)

资料

翻译

本文选自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

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

11.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12.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13.瓤肉:果肉·。 14.莹白:晶莹洁白。 15.醴:甜酒。 16.酪:奶酪 17.去:消失 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 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

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

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阅读答案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荔枝图序导案

这里为你导航! 预设难点:准确口译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展读来实现对课文的初记忆。 2、通过自学、组学、群学的方式达到疏通文章的目 的。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序”及作者。 2、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 意,(重、难点) 教学流程: 1、导语: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 听一则消息;近日我国荔 枝的主产区,因天气原因 面临着大量减产。我国四 川等地也有少量栽培。但 客商多因不了解其品质而 不愿前往收购。如果你 是四川一位有责任心、有 学识的当地人,你准备如 何来向客商介绍本地的荔 枝,以解乡亲们的燃眉之 急?本文就会给你一个 很好的答案。现在我们就 来学习《荔枝图序》,首 八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荔枝图序》课型:预习展示反馈 主备:张淑平审阅:冯红霞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1、了解“序”这种古代文体及作者 2、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重、难点) 3、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并学以致用。(重点) 先了解一下节课的学习目 标 2、先用2-3分钟看学案上 的“课前热身”,勾画重要 信息。要求脱稿展示,评 价2分/次。 3、现在我们“步入自我展 示的殿堂,分享一起收获 的喜悦”,先自读课文,读 出我们的风采和个性!(引 导学生阅读“小贴士”) 4、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 与文本建立联系。 5、学生展示朗读(给3个 机会,以激励学生积极展 示) ①学生自由读,个体展示, 目的是正音。放大镜形式 强调: 华huā如橘 瓤肉ráng 醴酪lǐ lào ②评价方式:5、6号5 分/次,其余学生3分/次; 语言激励(从流利、停顿、 语调、等角度) 6、接下来我们一起闯下一 关:疏通文意。引导学生 阅读导案相关内容。 要求:个人完成站起并识 记;对子完成后,相互交 流;小组完成后提出疑难。 7、达标测评, 课前热身: 理解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 自己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是说明文的一 写作背景:在唐朝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 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 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的风采。 走近作者: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祖籍太原。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 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 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 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 别”同为著名的诗史。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 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步入自我展示的殿堂,分享一起收获的喜悦 读文:朗读乐园显风采!读一读。 一、1、自读课文,拿起你手中的笔为不熟悉的字词注上音。 为你声情并茂、有滋有味的朗读做好准备。 (小贴士:(1)语速适中,又富有节奏,不要拖音。 (2)、在读的时候手、脑、眼并用,认准字形,第一印 象很重要哦!) 2、看图片选择文章中相应的句子来回答。 (建立记忆连接点,为背诵打基础。如:生……,叶……, 花……,实……,朵……,壳……,膜……,瓤肉……, 浆液……,大略……,若离……。) 3、展示朗读效果(机会难得,好好把握) 二、译文:疏通文意我最行 1、结合下注试译全文。(形式口译,注意译出句中的重点 词、画出自己有难度的句子) 2、组内互译,进一步练习,互相学习。(自译先完成的说 给对方听,共同商讨) 3、小组共同提出疑难(出示在黑板上),组间互帮互助。 (注意做好笔记) 4、达标测评(1)听写词语。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a、华.如橘,春荣。() b、大略 ..如彼,其实.过之()() c、命工吏图.而书之() (3)译句(1)实如丹,夏熟。 (2)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答案 语文12月考

中职《语文》阶段测验试卷附答案 姓名 一、语言训练(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5分) A.兑.换(duì)神甫.(pǔ)肖.像(xiào)忽必烈汗.(hán) B.两讫.(qì)服侍(sì)迁徙.(xǐ)耳闻目睹.(dǔ) C.宁谧.(mì)山脊.(jǐ)婀娜(nuó)游目骋.怀(chěng) D.枢.纽(qū)訇.然(hōng)龟.裂(jūn)一骑.红尘(jì) 2、对下列各句中引号作用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 A.地球有“水球”之称。(表示强调) B.水球“缺水”。(表示强调) C.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表示有特别的含义) D.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往往在水井干枯了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懂得了水的价值。”(表示有特别的含义) 3、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10分) (1)小屋的出现,点破了山的寂寞,增加了风景的内容。(拟人)(2)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而小屋的别致出色,乃是由于满山皆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衬托)(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借喻)(4)于是,神州大地开始躁动起来了。(拟人)(5)小王,什么时候吃你的喜糖?(借代)(6)他们是名正言顺的农民,却不愿意名正言顺的居住在农村,反而名不正、言不顺的跑到城里来找工作。(反复)(7)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喻)(8)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反问)(9)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明喻) (10)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喻) 二、课文理解。(20分) 1、填空(14分) (1)《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作者是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南州”,泛指南部地区,交代了荔枝的产地;“六月”,指阴历六月,说明了荔枝的成熟期;“丹”描绘了成熟荔枝的颜色。这样的标题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诗的意境,很有吸引力。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唐代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中的句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是宋代苏轼的《食荔枝》 中的句子。 (3)《守财奴》作者是巴尔扎克,法国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总称为《人间喜剧》,包括《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等。 (4)对联也叫楹联,是一种言简意深、对仗工整的语言艺术形式。其中“对仗工整”要求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协调、句法相同这四项。 2、选择题(6分) 1、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句是(D ) A. 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比喻、比拟) B.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比喻、比拟) C. 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比喻、比拟) D. 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一旦燃烧起来,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烈焰,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比喻、比拟、夸张) 2、对标题《我的空中楼阁》的礼节,最正确的一项是(B ) A.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自己的小屋因建在山上,又处在朦胧烟雾中,犹如耸 入天际的楼阁。 B.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建于山上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小屋,又 指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C.运用象征手法。位于山上的小屋,象征着作者对独立、安静的向往与追求。

古文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1.解释下列短语。(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 .....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有何标准。 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 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11.与文中“将法太子”的“将”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答谢中书书》)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用“/”断句。(2分)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2分) 1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答案:8.(1)到、靠近(2)的 (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 (2分。每 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 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 分。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 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2分。全句连贯、顺畅得1 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观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 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 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 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答案:6、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7、宜:适合是:此、这 8、沙之色正黄, 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9、八月之望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 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 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 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 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仿《荔枝图序》作文

仿荔枝图序作品 大家喜欢的网络作品 (一)香蕉生华南,树形如椰树。叶如扇,常青;华如铁树,春荣;实如月,夏熟。朵如双∕三排梳,无核,皮张开如十字,瓤肉洁白如雪花,肉味甘甜如果酱。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二三日而色变,四五日而味变,六七日外必糜烂也。 (二)西瓜生土地间,藤形条条似浪花。叶如枫,冬枯;华如星,春栽;汁如糖,夏生;形如足球,核如米粒,壳如绿松,籽如粒,瓤肉红如鲜血。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此藤,五日而变色,十日而脆变,十五日而味变,二十日三十日而色脆味尽无矣。此乃大概状况,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学生作品 苹果图序 张怡 苹果生燕赵之陆间,树形上尖下宽如绿伞。叶如橘,夏繁冬谢;华如桃,春荣;实如棉桃,秋熟;朵如灯笼,核如瓜子,壳如红绡,无膜,瓤肉嫩黄如宣糖,浆液甘醇如美酒。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购于冬,十日而色变,一月而香变,三月而味变,四五月外,色香味去之,且不能食于口中。 助人之肠胃消化,且饭后食之为宜。 神龙果 吴月番 有果似火龙者,自热带来我天朝。石市之能其者,会三五当街卖之。鳞似蛟龙,光泽鲜亮,引无数市民围观,售者大喜,举其一而当众剖之。一时香气扑鼻,沁人心脾,众人皆尝大赞曰:“甜而不腻,乃佳品!”于是围而购之。 橙序 梁皓冉 橙生华南中,树形矮丰如华盖,叶如橘,科绿;华如兰,春茂;实如日,秋熟。聚如骄阳,核如柑橘,皮如火焰,瓣如小舟,瓤肉金黄如精油,浆液酸甜如美酒。概如前言,尝而有过。若摘离树,一周而色变,二周而无香,三周而味苦,四五周外,色香味具败矣。 葡萄图序 史伊婉 葡萄生吐鲁番盆地,树形细长如拐杖。叶如枫,秋落;华如枣,初夏荣;实如丸,夏熟;朵如荔枝,核如菜籽,皮如紫绡,膜如绿缯,瓤肉莹绿如宝石,汁液甘酸如糖汁。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皮有白霜,吃前用白面水浸泡,即摘即食,不可多放。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公元2014年春,寺家庄镇中学初一(1)班史伊婉注,盖为识而不知吃前方

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古诗荔枝图序翻译赏析 文言文《荔枝图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原文】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注释】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2团团;圆圆的。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6实:果实。7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8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9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10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11红缯(zēn):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

于现在的绸。12绡(xiā):生丝织成的绸。13瓤肉:果肉·。14莹白:晶莹洁白。15醴:甜酒。16酪:奶酪17去:消失18元和十五年:及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19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20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21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2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翻译】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9分,其中选择题每道3分)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 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 有的则微带黄色。 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 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味甜微酸,适宜生食。 南州六月荔枝丹有的纯甜。 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

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 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15.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16.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和带答案双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篇)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 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 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 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 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 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 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子鱼论战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宋人既.成列( 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 用这样的手法推荐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 曰:“彼众我寡,及 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 “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 之,宋师败绩。 注释】( 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 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用原文语句答题。( 3 分)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4. 【拏(ná)】撑船。 5.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6.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7.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8.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9.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0.【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1.【客此】在此地客居。 12.【舟子】船夫。 13.【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望着湖上的物影,只留下有一道淡淡的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煮酒,炉火正旺,水也正沸。(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①华:花。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译文和答案】 85.荔枝图序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一、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2分) 2.仲永的最后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稍稍宾客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明。(意思对即可给分) 2.回答要点:(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满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渐渐地以宾客之礼接待他父亲;或:渐渐地以他父亲为宾客。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 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 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3.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

《荔枝图序》原文及译文赏析 荔枝图序 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4.壳如红 缯()5.浆液甘酸如醴酪()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 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答案 一、1.四川湖北一带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3.丹砂一般地红4.泛指丝织品5.酒浆6.那样它的实际情况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列数字出处外形味道变化 四、唐朝乐天香山居士 注释: 本文选自《白香山集》 1.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2.团团;圆圆的。 3.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4.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4.冬青:冬天是绿的。 5.华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6.实:果实。 7.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北京市西城区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15年高三二模试卷 语文2015.5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 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佗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臵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这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 高三二模语文第1页(共14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崇祯五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11.【强(qiǎng)饮】痛快地喝。强:痛快12.【大白】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大白:这里指酒杯。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14.【舟子】船夫。15.【喃】象声词。16.【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17.【更】还。18.【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19.【及】到。。。。时 第1页共1页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荔枝图序阅读答案 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 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填空题 (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写果实是

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

《送东阳马生序》新添文段译释与内容问答20题及对比阅读(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新添文段译释与全文内容问答及对比阅读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譔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

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