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案及习题
《荔枝图》序-教学教案

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重点: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的难得)2、激发兴趣出示新鲜的荔枝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蓬安也可以买到,跟我们那位同学的介绍的一样,红色、圆形、味道鲜美同学们想尝一尝这果中珍品吗?不过老师有个条件,要求大家认真学习完成的学习目标后再请大家吃,好吗?大家有信心吗?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一)、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二]二、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演示幻灯一]基本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提高目标:背诵课文三、围绕目标学习(二)、朗读一遍范读(字词)弄清字词[演示幻灯三]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缯(z ng)绡(xi o)醴(l )酪(l o)华(hu )二遍自读(翻译)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找一位同学到展示台给大家剥荔枝并加以介绍。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演示幻灯四]学生齐读译文三遍抽读(想象)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和意义。
2.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荔枝图》序的内容和结构。
2. 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荔枝图》序的原文和注释版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0分钟)1. 介绍作者苏轼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荔枝图》序的原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荔枝的描绘和表达方式,如形容词、比喻等。
四、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析作者对荔枝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技巧,如顺序描写、对比描写等。
2.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如赞美、讽刺等。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
2. 提出与荔枝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拓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作者的描绘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教师也应注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深入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深入分析《荔枝图》序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荔枝图》序中的描绘和表达方式,每组挑选一个重点进行分析。
3.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大家共同讨论,深入理解文本。
七、文学鉴赏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荔枝图》序,如描绘手法、修辞技巧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荔枝图序练习课教材

互动问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
问答环节的设计
学生自评与互评
老师可以针对《荔枝图序》的课文内容 ,设计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来 检验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在问答环节结束后,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 进行自评,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表现进 行互评,促进彼此之间的学习和进步。
问题类型多样化
问题可以包括课文内容理解、情感体 会、写作手法分析等多个方面,确保 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
结合具体的荔枝图序作品,课程讲解了赏析和写作的方法 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分享学习收获和成长体验
知识积累
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关于荔枝 的形态特征、文化内涵以及荔枝 图序的赏析与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积累了宝贵
的素材。
审美提升
通过对荔枝图序的赏析,学生的 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更好 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
授课计划与时间安排
授课计划
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荔枝图序的背景介绍、作 者简介、文本解读和练习与讨论。每个部分都将通过讲 解、讨论和练习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
时间安排
本课程共安排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具体时间安 排如下
第1课时
介绍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第2课时
讲解荔枝图序的文本内容;
第3课时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荔枝 图序练习课教材
目
CONTENCT
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练习题设计与解题思路指导 •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荔枝图序背景及作者简介
荔枝图序背景
荔枝图序是一篇描述荔枝形态、色泽、香气、味道等方面特征的 经典古文。通过学习该文,学生可以了解荔枝的相关知识,并培 养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荔枝图序》教案一等奖

《荔枝图序》教案一等奖1、《荔枝图序》教案一等奖自读要求1.进一步培养诵读的习惯。
2.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讲述荔枝的特色及山市蜃景。
4.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
自读重点l.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
2.把握文章语言简洁,说明生动、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
3.能准确地划分课文的层次结构。
(解说:本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要继续练习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因此“自读导言”意在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诵读习惯,进而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提高阅读能力,训练说的能力,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自读程序1.初读。
通过查阅工具书、看解释,解决字词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速读。
结合解释快速阅读课文,用白话文讲述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3.赛读。
比赛看谁读得最流利、把握文章内容最准确。
4.精读。
读《荔枝图序》第1段,了解是如何从大到小、从外到内、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地介绍荔枝的。
读《山市》“无何”至“遂不可见”,了解是怎样由下到上,由上到下,再从整体到局部生动地描绘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的。
5.讲述。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荔枝的特色和山市蜃景。
(解说:这样安排自读程序,旨在体现读思练结合的阅读原则。
程序1意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整体感和课文内容,培养而读习惯。
程序2.3意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能力。
程序4、5意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学习把握文章重点,理解文章特色,培养表达能力。
)自读点拨1.《荔枝图序》。
作品简析。
本文是一篇咏物小品,是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作者、背景和内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
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荔枝图》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中的特殊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分析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荔枝图》序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黑板和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对荔枝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荔枝的特点和形象。
二、作者介绍(5分钟)1. 介绍《荔枝图》序的作者苏轼,包括他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强调苏轼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文本阅读(15分钟)1. 教师朗读《荔枝图》序,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四、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比喻和描绘,解释其意义和效果。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文中比喻和描绘的理解和感受。
五、文学鉴赏(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 学生分析并评价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的效果和魅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荔枝图》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教师也应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课堂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对《荔枝图》序的理解和感受。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或修辞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详解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详解教案设计详解一、教材简介《荔枝图序》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该诗以荔枝为题材,描写了荔枝的香甜美味,与在漫长的诗史中形成了珍禽异兽的传统主题不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美好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物产和节令文化。
二、选课理由《荔枝图序》这首唐诗是经典名篇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首诗,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文化风貌。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作者、内容和意义;学习和理解唐代文化中的物产和节令文化;掌握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双关等等。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荔枝图序》这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提高其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荔枝图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使其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1.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一个时期,诗人们在这个时代创作了许多经典名篇。
在这个时代中,荔枝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还被人们看做是一种象征。
这首诗作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通过学习《荔枝图序》这首唐诗,可以了解唐代文化中的物产和节令文化。
2.作者王之涣(约812年—约895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太白之魂”。
王之涣的代表作《登鹳雀楼》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细腻婉约、妙语连珠而著称。
《荔枝图序》是王之涣的一首诗,写于唐朝时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这位大诗人的写作风格和人生哲学。
3.内容《荔枝图序》全诗如下:大红花叶下生,开时照耀小南屏。
枝条弱叶细连阴,偏爱空庭夜月明。
剥开酸甜实如润,大房小房好大成。
直待重阳庆赏时,爱齐果色得君赐。
这首诗的描写了荔枝的香甜美味和美好的品质,从中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语文教案-《荔枝图》序教学目标:1. 理解《荔枝图》序的背景和作者;2. 分析并欣赏文中描绘荔枝的细腻笔触;3. 学习并运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意,感受作者对荔枝的热爱;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2.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荔枝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荔枝图》序的作者和背景;2. 引导学生关注荔枝的特点和形象。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荔枝图》序,理解文意;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3. 学生分享对荔枝形象的感受和体会。
三、文本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2. 学生讨论并分享对文中描绘荔枝的细腻笔触的欣赏;3.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四、文学鉴赏(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修辞手法;2. 学生运用选定的修辞手法进行荔枝的描绘;3. 各组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自己在本次学习中的收获;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阅读《荔枝图》序,并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深入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出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文中所描绘的荔枝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您认为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它们有何效果?”;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问题进行探讨;3.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图》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对荔枝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壳如红玉,肉若凝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苏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 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荔枝图》序。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勾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如“壳如红玉,肉若凝脂”形容荔枝的外貌和口感,“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描述荔枝的保鲜期。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苏轼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强调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荔枝图》序,巩固所学内容。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理解。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鉴赏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荔枝图》序的基本内容、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情况。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对珍惜粮食、热爱生活的表现,评价他们的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
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①选自《白香山集》。
②【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
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其实我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③【帷盖】:车的帷幔和篷,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盖”。
④【冬青】:冬天还是绿的。
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
运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祖籍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
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文章运用简洁的语言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点描绘得栩栩如生。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教学目标• 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自主介绍白居易的生平;能够了解序的写作特点;• 能够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找出课文中的实词(实如丹)、虚词(而、之、者),并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进行翻译;• 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归纳总结实(实)、虚词(而、之、者)的用法。
•培养对文言文的语言感悟力,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兴趣;• 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咏物小品,是白居易为他身边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
教学内容不太难,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针对本班学生的整体特征,采用激趣法、启发式教学,利用媒体展示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能不能从色香味三方面来描述一下?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如果没有,我们先来看一些图片,让大家来了解一下。
(出示幻灯片)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提供资料,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板书课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
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枝叶繁茂,可作防风林树种及家具用材,果可食,果壳、根、树干可提拷胶。
——引《辞海》二、解题序是一种文体。
(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
)《荔枝图序》是作者为《荔枝图》作的序。
三、作者简介四、朗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性目标。
(投影展示,查找互助。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范读课文,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3.跟读课文,把握文言词汇。
4.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
五、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投影展示)(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2.根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体会清晰的条理,学习说明的方法。
)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3.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4.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运用了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5. 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
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
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写作特点:(归纳总结,提高认识)1.巧用比喻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
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层次分明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
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详略得当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七、拓展训练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过程迁移)2.交流作品。
(合作交流,提高学习)3.学生散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
八、知识积累(投影展示,加强积累)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九、布置作业1.背诵并翻译重点段落。
2.搜集有关荔枝的诗词美文。
《荔枝图序》习题精选一、自主实践1.填空。
(1)叶如____,冬____;华如____,春____;实如____,夏____;朵如____,核如____,壳如____,膜如____。
(2)一日而____,二日而____,三日而____,四五日外,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3.下列每组红色字注音中,都有一个错的,请找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后表中。
(1)①华如橘(huá)②壳如红缯(zēng)③瓤肉莹白如冰雪(ráng)(2)①膜如紫绡(xiāo)②核如枇杷(pípá)③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yí)(3)①树形团团如帷盖(wéi)②荔枝生巴、峡间(jiàn)③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lì)(1)(2)(3)二、能力提高①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③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⑤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是()A.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译文:荔枝的特点大致如上所说,它实际上比我介绍的还要好。
B.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译文:如果离开了树的枝干,一天就会变颜色。
C.树形团团如帷盖。
译文: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
D.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译文:叶子像桂树,冬天青翠;华丽像橘树,春天一片繁荣。
2.下列对本段层次的分析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3.填空题(1)文章写树从____、____、____再写到____。
写果实是由____写到____、____、____。
(2)文章大量运用____,连用十个“如”字从____、____、____、____各个方面加以描述。
4.文段中作者采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作比,依次进行具体生动地说明,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写作攻略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篇文章。
提示:1.内容可以描绘一种物,也可描绘一处景;2.观察要仔细,描绘要细腻;3.所选景或物要新颖,语言要有感染力。
答案与提示1.略2.(1)甜酒(2)大体上它的实际情况(3)画图写序3.(1)①huā(2)②pípɑ(3)②jiān[能力提高]1.D 2.A3.①树形树叶花朵果实外壳内膜果肉浆液②比喻形色汁味4.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借助帷盖、桂、橘等十种可感的东西,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而且比喻贴切形象,使人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1、写作背景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
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2、预习检测。
(1)、本文的作者是,字,号,代诗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帷盖()枇杷()()红缯()瓤肉()紫绡()橘()醴酪()()(3)、重点字释义帷盖: 华: 荣: 实:果:缯:绡:瓤:莹白:醴:(4)、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2)命工吏图而书之:(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二、取长补短1、你批我改大家做。
2、口头翻译课文。
(展现我们的风采。
)(提示:各小组选代表,只允许前三名站起来的同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