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在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起步较晚,而对消费贷款风险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借鉴西方银行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我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风险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消费贷款风险管理才刚起步,相当薄弱,急需大力发展。相较于我国,国外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起步就比较早了,研究也相对较多,内容主要涉及商业银行信贷理论、模型以及风险管理。

1 国外研究状况

1.1 国外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状况

David.Durand(1941)在分期付款消费贷款中的风险因素中提出的消费信贷评分模型,最早将借款人的收入、存款等个人资料进行量化评分,从而对其信用进行评级。Allen and Santomero(1998)在归纳银行新业务后认为,风险管理己经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Rajan(1994)对银行的信贷政策改变作了研究,认为银行的信贷政策呈现周期性的特点,银行倾向于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放松对消费者标准以获取较高的收益,在经济形势差时收紧标准。Fend和Simon(1997)运用了消费金融的调查数据,找到经济衰退期信贷受约束的家庭数字,证明了在经济衰退期间信用度较低的贷款人能得到的信贷额度要比信用度高的贷款人少很多。Thomas(2000)通过研究发现29—36岁人群违约率最高。Zhou(2001)认为借贷时间越长,信用级别越低,违约率相应越高。Alesie,Hochguertel和Weber(2001)分析了利率与消费信贷之间的关系后,指出在利率水平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同类型贷款的构成会发生变化。Francesco M.Paris提出银行应该把消费贷款作为银行资产管理的一部分,用投资组合理论来规避风险,并指出应用MPT(modem portfolio theory)进行银行资产管理的缺陷性,提出了解决方法。Hunter(2003)则对银行的流动性进行了考察,他提出要对消费信贷实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以化解风险,并提出银行可以通过利率安排、资产证券化、衍生工具等办法减小或规避风险。Crook(2003)进一步对美、日、德、法、斯堪的那维亚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消费者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和年

龄有密切关系。Crook(2003)进一步对美、日、德、法、斯堪的那维亚等发达国家消费信贷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发现,消费者获得信贷的可能性和年龄有密切关系。

2 国内研究状况

2.1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随着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个人消费贷款风险。

王磊(2006)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个人消费信贷中的风险因素。李金秋(2009)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析中提出目前我国个人消费贷款业务中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舒爽(2009)在浅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控制中提出个人消费贷款种类发展不平衡使得风险过于集中,不能分散开,一旦有大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和收回,下降可能是业务量变少或是提前还款,上升可能会使得收贷业务和贷款的管理变得更加难上加难,都会使风险加大。

2.2 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

中国国内对消费贷款理论的研究,较早、较为系统的是董寿昆教授(1983),从消费信贷与储蓄的关系进行消费信贷的可行性研究,提出储蓄与消费信贷的耦合理论。戴恩成(1999)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2000年之后许多学者在消费贷款风险即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政策性风险等作了大量研究。粟勤(2001)的消费信贷研究、李静(2005)的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与对策研究和王新玉(2006)的如何防范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研究中,其主要措施为加强信用体系、强化内控体系、风险的化解与补偿机制、加快法律建设。

2.3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风险管理对策的研究

面对消费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个

人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何爱武,孙海波(2003)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消费风险分析及其对策中提出了加强流动性管理,从三个角度进行:进行分层次的流动管理;优化组合,合理安排资产结构;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任丽萍(2008)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中应把人个消费贷款与商业银行保险代理业务结合起来,降低部分不可预测的风险。迟美玲,闵令江(2008)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提出以开展信用卡消费方式,让信用消费深入人。程笑迎(2009)在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个人征信系统。

3总结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起步晚、起点低,市场规模与发育程度低。从上述国内外关于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风险管理是借鉴了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不能因为国外对消费信贷的研究较早、较全面和在实际操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一味的照搬其经验和结果。国与国的国情及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有些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合我国,需要结合自身的国情进行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国全.零售银行消费信贷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2]宁静.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9).

[3]朱维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J]. 中国市场,2009(5).

[4]李金秋.我国个个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对策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9(36)

[5]任丽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金融经济,2008(7).

[6]刘晓霞.中国建设银行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4).

[7]丁建新.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对策与研究[D].河北:河北工业大学,2007(11).

[8]朱维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因素分析[J].北方经济,2007(11).

[9]钱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7(10).

[10]于心红.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研究——以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为例[D].湖南:湖南大学,2007(9).

[11]孟昭健.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7(5).

[12]王斐.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工商大学,2007(5).

[13]魏连宾.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的现实分析与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7(5).

[14]王磊.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 企业经济,2006(11).

[15]周健生,谢敏莉.论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06(8).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A)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银行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以及业务量的增加,信用风险问题在银行的经营过程中逐渐暴漏出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银行业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以降低其发生的可能性。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多,使得银行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银行信用风险量化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一、关于银行信用风险定义的研究 1.风险的定义 风险(Risk)最早起源于拉丁美洲人的日常生活用语“Resum”,原意是“因航海或海上活动,其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无法预测的危险或风险”。而《辞海》中将风险定义为“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在我国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中,提出“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当事者主观上不能控制的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际结果与当事者的事先估计有较大的背离而带来的经济损失”。 2.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的发行者不能根据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银行业固有的风险。闰晓莉、徐建中(2007)认为信用风险狭义上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 二、关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1.银行进行内部评级必要性的研究

浅议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廉政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浅议企业物资采购工作的廉政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是近年来预防腐败的一个新举措,它是针对廉政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系统防范的过程。把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概念引入物资采购企业,就是针对目前廉政建设领域中可能发生腐败的风险,在企业这个微观层面上应用风险管理理论,实施系统化管理。 关键词: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控制;管理措施 前言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是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预防腐败的新途径新方法.它是针对党风廉政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分析、建立直对机制、实施监控管理,从而有效预防和化解风险的系统防控过程。本文在对近50余篇关于物资采购管理廉洁风险控制相关学术论文研究学习的基础上,将目前该专题的研究归纳为三个部分,即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防控主要措施。 一、企业物资采购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廉洁风险防控管理是近年来预防腐败的一个新举措,它是针对廉政建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能发生腐败的潜在风险,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预测、评估分析、建立应对机制、实施管理监控,进而有效化解风险和预防腐败的系统防范过程。构建物资企业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关键措施,在物资采购企业内部建设廉价风险防控机制,做到预防结合,既可以达到预见和判断腐败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又可以利用有针对性的措施将物资采购企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这就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腐败现象的产生频率和破环力。在物资采购企业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有利于防范廉政风险,监督工作人员踏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提高干部廉洁自律的精神。[1]国有企业具有大额资金运作、大宗物资采购、大批工程建设等权力运行关键要素,深入剖析国有企业权力运行中存在的廉洁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风险,对于拓展源头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强化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保证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 二、企业物资采购廉洁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目前,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严峻,供应商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拉拢、行贿,无所不用其极,使得物资采购风险剧增。而在企业实际管理过程中,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 理研究 【摘要】本文在系统阐述外汇风险相关概念和防范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外汇风险的相关概念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及种类 1.外汇风险的概念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牙买加协定》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于是各国的货币汇率频繁变动并且经常进行大幅变动例如从1980年到

1985年美元对西方十余种主要货币的实际汇率平均上升了60%而在随后的两年里几乎又跌回到原值;日元在上世纪90年代曾多次对美元汇率产生大幅度的涨跌使西方经济险象环生正因如此各国在国际经济交易中会产生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又称为外汇市场风险是市场风险中一种重要的风险它是由引发市场风险的因子——汇率出现不利的变动而使国家、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的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等给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狭义的外汇风险仅指由于汇率的变化而给外汇交易者和外汇持有者带来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外汇风险的种类 根据其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交易风险、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和储备风险 (1)交易风险 即以外币计价的经济交易在到期结算时由于汇率波

动而导致该交易以本币衡量的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 (2)折算风险 折算风险也称会计风险、转换风险、评价风险是指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资金项目金额变动的可能性它是一种账面的损失和收益并不是实际交割时的实际损益但它却会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的报告结果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企业产品成本、价格等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例如我国某集团公司在美国有一子公司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组织生产产品以美元计价销售突然美元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贬值这就会给子公司的经济绩效带来潜在的风险 (4)储备风险 储备风险是指外汇作为储备资产因外汇汇率变动而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研究的写作意义 互联网金融作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数据等优势大举进军金融领域;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加速互联网业务创新,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使我们面临着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新的金融风险。认识互联网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对于健全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机制,发挥互联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良性促进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资金快速配置与融通的新金融模式。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除了传统的网上银行功能外,主要形式有金融理财产品的网上销售、网络保险产品销售、网络证券买卖、第三方电子支付和网络小额信贷等。以余额宝为例,自2013年6月13日支付宝推出新产品余额宝以来,余额宝的业务量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而且显现出强劲高速的发展势头,其他互联网金融也呈现突飞猛进发展趋势。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没有,也很难改变金融行业高风险的属性,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风险。从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开始暴露出来,案件频发,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在2013年10月到11月末,就有39家P2P借贷平台陷入困境和倒闭。(二)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乔玉梅(2014)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沿袭多年的经营范围、运作模式、管理理念和竞争格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问题,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健康运行、避免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对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朱治豪(2014)指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的如火如荼,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但是互联网金融业有相应的信用风险、市场选择风险、技术风险和法律风险,这些风险都加大了金融市场不稳定的可能性。故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加强安全体系、风险控制体系建设,政府加大立法力度,共同防范互联网金融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 -------------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 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精品文档---------------------------------------------------------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d8595354.html, 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文献综述 作者:余峰 来源:《大经贸》2016年第05期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问题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和现代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几个方面对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最后对国内外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文献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文献综述 一、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 信用风险(Credit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很多学者分别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定义信用风险。他们认为,狭义的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信贷风险,而广义的则是指因债务人的违约而引发的一系列风险,其中包括在资产业务中因债务人没有及时偿还所借贷款而导致资产质量变换,负债业务中客户大规模提前支取导致挤兑从而加剧支付的难度等。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金融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麦肯锡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的风险60%来自信用风险,其余40%来自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前银 监会主席刘明康也认为,信用风险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大的风险之一。 二、传统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商业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模型和信用评分模型等。“6C”模型是指由有关专家根据借款人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经营环境(condition)、事业的连续性(continuity)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和综合还款能力,决定是否最终发放贷款。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6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评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而信用评分模型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加权计算,对借款企业实施信用评分,并将总分与临界值进行比较,低于该值的企业被归入不发放贷款的企业行列。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

文献综述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分析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现状及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分析 ——以长虹公司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赊销状况越来越多,应收账款的增加,不仅会成为企业的沉重负担,而且还可能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企业的经营危机,所以加强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与管理,确保应收账款的有效回收,维护企业安全,已成为企业无可回避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论述新经济形势下应收账款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以及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最后对企业如何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防范机制,加强应收账款风险管理提出建议。 【关键词】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企业经营;影响 一、引言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等原因, 向购货客户或接受劳务的客户收取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 是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重要资产科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信用的推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稳定自己的销售渠道、减少库存、扩大商品销路、完成销售业绩, 企业不得不采取赊销产品的策略, 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是一把双刃剑, 在扩大销售、增加利润的同时又为企业带来了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应收账款管理成本的支出。应收账款增大到一定程度,特别是超期应收账款的膨胀,将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和再生产能力。因此, 采用有力的措施,做好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的提高,这是企业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企业必须对应收账款进行仔细系统的管理和研究。 二、正文 (一)关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研究意义 应收账款是企业重要的流动资产之一,它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企业为了为了扩大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特别是在市场处于紧缩,资金匮乏的时候,往往利用赊销的手段来进行促销,这对企业开拓新市场,销售新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这种销售方式的扩大,企业的销售量理所当然的得到提升,但它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大量的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造成了企业资金流紧缺,影响到企业

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作者XX大学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 (1986)和Lucas (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1984,Gale andHellwig,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金融学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 世界上较早从事竞争力研究的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 , 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IMD)。WEF和IIMD是从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研究竞争力的, 并于 20世纪 80年代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国家国际竞争力评估体系。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国内学者在学习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企业竞争力也展开了系统研究。其中以金碚(2003)的成果较有代表性。金碚指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而理论界对商业银行竞争力还未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其研究的学者们各存己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 焦瑾璞(2001)指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 朱新国和唐正科(2002)提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及银行家合理的运用银行内外资源,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市场营销,提供市场和客户所需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赢得市场和客户,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能力。 张新宇(2004)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其充分利用包括外部环境在内的各种资源,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综合竞争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彭晓寒(2005)认为:(1)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业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其对企业发展、国家财政收入、我国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2)我国金融业的自身改革与发展方向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必要性。(3)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形势决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紧迫性。 二、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 1.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对商业竞争力的评测主要有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设计的评价指标及其评测、标准普尔评价方法、《银行家》等杂志的银行排名。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财务风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前景,且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也可能与以前不一样,研究财务风险的学术文章也越来越多。文章对财务风险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对研究层面以及研究重点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防范财务风险相关措施以及相关模型。 关键词:财务风险;综述;控制 当前新形势下,中国中小企业肩负并支撑着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成员,也是核心要素之一。“十二五”规划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企业在企业数量上达99%,在城镇人口就业贡献上达75%到85%以上,在财税贡献和经济贡献上也都在50%以上,有部分省份区域甚至达60-70%,说明现在全世界最大的中小企业群体正在形成。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全面转型,社会稳定和谐无比重要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这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国内对中小企业发展给予的政策不断增多,意在扶植一些有市场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对能力,才能在经济大潮中有立足之地,财务风险管理是中小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管理方面,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知识。 1 财务风险的概念 时珏(2011)认为财务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风险要素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金及其运动呈现出不确定性,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未来的财务收益与人们预期收益产生重大差异的一种财务活动。 瞿旻(2011)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齐莉(2009)认为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侯宇(2012)认为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给企业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公司资产和现金流的充足性是否有保障,即公司是否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消费者物价指数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所谓的“物价指数”:是指反映报告期内,销售或购进的全部商品价格总水平比基期水平升降变动程度的相对数,通常以报告期(年度、季度或月度)与基期(某年度、季度或月度)相对比,以百分数表示。它是社会各项经济指数中比较复杂的一种相对数。按照所包括的不同商品种类,分为:单项商品价格指数、商品类别指数和总指数。按采用基期的不同,分为:环比物价指数(以上一期为基期)、年距环比物价指数(以上年同期为基期)、定基物价指数(和固定时期比较)。按照商品的种类和流通环节来区分的话,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零售物价指数、服务项目价格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工农业商品的综合比价指数。等等。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要求至少每五天调查一次价格。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在发生不断变化。为此,我国的CPI权数每年都做一些小调整,每五年做一次大调整。从而保证了CPI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因此,可以说经过20多年实践的检验,我国CPI的编制方法是科学有效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价格体制改革、宏观经济调控、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由于CH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如今我国也和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样,众多社会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加以调整。正因为CPI与公众

利益和经济全局血脉相连,社会各方面对CPI的波动状况自然十分关注,这就难免会导致有一部分人表面化地理解政府在宏观上的经济决策,甚至误读货币政策,其实这正反映出公众对CPI变化仍处于一知半解状况。因此我们说,CH是一个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和其它金融政策的经济指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可是,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也不能仅看短期的CPI变化,还必须具体剖析影响其变化的主因(特别是核心CPI数据中各子项的相互关联及滞后效应)和相关的其它指标(如GDP 平减指数等),以及同样直接影响央行决策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投资和信贷增幅等一系列重要数据,它们都与CPI处于同样核心数据地位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走势。CPI 指数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2010 年九月份的数据可以看出,由于CPI 指数的上升农 产品物价80%上升,其中黄瓜和西瓜的涨幅最高。CPI 指数过高比 较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缩水,居民的购买力也就跟着下降,社会的福利水平也会下降。CPI 指数的上升,也就意味着农业成本的投入加大,工业生产原材料的价格也就必然上升。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果仅仅是CPI 指数上升了,而PPI 指数(工业品物价指数)下降,不变或略微上升,则会导致生产者利润上升,从而促使他们扩大生产,社会供给也就增加了,在市场的调节下,物价会下跌,CPI 会自动回落。对于商家和企业等经营者来说,过高的CPI 指数,导致了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如果生产者不对其增加让利幅度,而是根据市场调节的物价进行销售,那么可能会出现经营者的大幅度亏损。因此,CPI 指数的上升,也随之带来了更进一步的物价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项目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一次性的、创新性的并且涉及许多关系与变数的过程。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针对当前我国工程建设中,对风险认识和估计不足,在建设过程中又没有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等情况。本文着重从风险的认识、特点、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介绍了它的基本概念及其常用的几种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应对和监控的方法,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措施。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的某个当事人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因数影响,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产生悖离,并存在给当事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工程项目风险的产生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国家、行业的主管部门对所实施的项目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规划或标准的更新、更改给项目所带来的风险。对这类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要保证所实施的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还应密切注意与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可能发生的变化。如调整国民经济计划、产业政策,强行下令已开工的项目下马,或对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等,许多工程业主不得不因此而改变其投资计划,因此,不可避免要遭受重大损失。再者由于政府角色与地位的特殊性,一旦政府换届就有可能导致工程项目发生变更,由此造成工程项目独特的“政治风险”。 2.市场风险 由于产品和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及供需变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因素给项目造成的风险。该风险是竞争性项目最常遇到的风险,对项目的收益影响至关重要。避免或减少该风险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前期做好市场调研,把握项目的产品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变化趋势;在选择时,注重项目产品的生命周期,避开进入衰退期的项目,选择具有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项目,避免市场风险。二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做好产品市场定位,运用营销策略来降低或化解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而减少、降低市场风险。 3.管理风险 指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层决策失误、战略调整等管理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风险,是一种人为的风险,具有主观性、可控性,与项目的组织、管理实施有直接联系。 4.财务风险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融通、资金周转、利率汇率变化使项目可能发生超投资或资金短

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探究 【第一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防控力研究绪论 【第二章】融资担保企业与全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第三章】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企业担保风控能力问卷设计及数据质量分析 【第五章】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相关因素模型实证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融资担保企业风控能力调研结论与参考文献 6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章节的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本文对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章节将对以上研究作出总结,得出此次研究的主要结论,阐明该结论的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进行说明,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6.1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融资性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首

先识别了融资性担保企业在风险控制中的五个管理要素,即风险识别与评估、保后管理与监督、担保业务运行环境、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与控制;其次,本文借助理论分析五大影响因素与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模型;最后,通过问卷调研等实证方法来验证担保企业风险控制能力的影响因素。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面,主要强调融资性担保企业对于潜在风险的预估和对于既存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和评估的的能力,和通过各类担保业务技术手段和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行风险防控的方式。评估工具和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是实现能力增长最为稳健的方法之一,而内部制度和措施合理的加强更是为整体的风险控制奠定了基础。结合研究数据,其对于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和协整性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影响,相对来讲,对于有效性影响较弱的原因应该归结为其主要是整体的管控方式,对于业务的细节的增长影响较小,这种现象同样也解释了其对于风险控制的协整性的影响情况。 ②在保后管理与监督方面,良好的保后管理制度的履行和保后政策的执行对于担保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性有较为直接的正向影响,通过提升担保企业自身的保后管理和监督能够在加强客户管控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实现对于风险的控制和预警机制。但是,保后管理和监督由于其操作上的特殊性和对于各个部门合作较高的要求,在整体风险控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过度的强调对于客户的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沈丽,林冬冬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互联网金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2013年已然成为互联网金融井喷的一年。但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而来的风险更是不容小觑的,并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将学者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加以追踪并且进行综合评述,内容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涵义界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以及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通过综述学者的研究发现,目前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尚不完善,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界定还未统一以及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方面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的研究方面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需要研究学者不断完善与充实。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管理;余额宝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4)05-0015-06 曾有人估计,互联网金融将吞噬传统金融,从而使后者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①。从四大行推出的网上银行,到淘宝联合天弘基金开发的余额宝,互联网金融衍生产品涉及的客户群和衍生产品的种类均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12月31日,余额宝的规模已达1853.42亿元②,成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公墓基金。然而,火爆背后的风险不容小觑。2013年4月,上线未满月的P2P网贷企业“众贷网”宣布破产,随后“城乡贷”在其网站挂出歇业公告,两家网络平台相继倒闭。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正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时全面制定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策略。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风险管理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将对学者们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界定、风险以及风险管理的研究脉络进行梳理。 一、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 关于互联网金融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以下是相关国内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的界定研究成果,主要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界定互联网金融。 从静态角度看,分为产物说和模式说。产物说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互结合的产物,是以网络等新技术手段为基础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而且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包括在网络的基础上对原有 收稿日期:2014-07-10 基金项目:山东省“金融产业优化与区域发展管理协同创新中心”规定性项目“区域金融风险生成机制与管控体系构建—以山东为例”。 作者简介:沈丽,女,山东莱州人,博士,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林冬冬,女,山东临清人,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 ①“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来自于比尔·盖茨。十几年前,互联网刚出现时,比尔·盖茨预言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传统银行终将灭绝。 ②数据来源于天弘基金2013年数据。

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加入WTO和汇率机制改革之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势必要面对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问题。这一问题也是跨国公司理论和实证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汇率波动对企业的竞争力、财务稳健、风险管理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理论和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的第一章为导论,论述选题的意义,并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二章利用数理模型对汇率风险的发生机制以及汇率风险管理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对汇率风险暴露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确定风险暴露进行数理分析。建立了一个较接近实际的三国模型,允许企业在多个国家组织生产和销售,阐明了汇率风险暴露的产生机制;对汇率风险管理的财务机制进行了数理模拟,得出的结论是为了控制汇率风险,应该对全部风险暴露进行对冲,并应用Copeland和Copeland(1999)模型,得出了汇率风险暴露最优对冲比率的数量结果;之后研究了跨国公司通过定价策略实现汇率风险转嫁的机制。第三章在第二章数理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从实际操作需要出发研究汇率风险的管理政策以及可供使用的对冲工具。 对汇率风险暴露按照具体的发生机制分为折算暴露、交易暴露和经济暴露;讨论了汇率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方法以及汇率风险管理工具;研究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运营手段(包括分散网络、转移定价、创新等)对汇率风险暴露进行对冲的策略。对比可以看出,本章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与第二章的数理模型是一一吻合的。第四章对跨国公司汇率风险管理的国际实践进行了研究,对以通用汽车(GM)为首的31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以及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企业的相应策略进行了总结,进一步印证了第三章关于风险管理策略的研究成果。第五章对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讨论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状况,指出,即使在固定汇率时期,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只是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目前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会是一种常态,企业既要注意升值带来的风险,也要关注未来可能发生的贬值风险;研究了中国企业目前的汇率风险管理状况,并对中国企业如何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出口企业如何应对目前的升值风险提供了对策建议;最后本章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建立了一个分析跨国公司汇率风险机制的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大学****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院(系)专业2011年** 月** 日 设计(论文)题目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选题目的和意义: 选题目的:个人消费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向城乡居民发放的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的贷款,包括个人住房、汽车、房屋装修,大额耐用品、农用机械、助学、旅游等七大贷款品种。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同时个人消费信贷对于商业银行起到优化资产结构、分散经营风险的作用,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拉动内需,个人消费信贷已然成为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的一项重要业务。而研究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对其提出对策,对商业银行规避其风险得以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选题意义:在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不断发展、重要性不断提高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逐渐暴露出来,对于风险的认识相对于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及时地发现风险,并做出应对措施是商业银行为稳健发展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及稳定金融市场的必然选择。 文献综述(本课题研究现状综述): 一、前言 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利用率、优化产业结构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扩大内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逐渐发展,成为商业银行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的重要业务,如何认识和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使其充分发挥其职能,维持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成为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现状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包括个人住房装修信贷、个人汽车贷款、个人存单质押贷款、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助学贷款、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留学贷款、个人助业贷款、个人小额信用贷款及个人综合授信额度贷款等业务。 薛述强(2011)认为,个人信贷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是我国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的体现。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由于个人资信评估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相对于其他信贷业务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政府宏观政策进一步强调拉动内需的必要性,为了鼓励消费,面向个人的商业贷款政策逐步推出。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因其相对于企业贷款风险性较低、收益较高,而被各商业银行看好,从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杨爱芳(2005)认为进一步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增长有赖于发展消费信贷来实现。积极开展消费信贷,有利于增加即期消费,通过消费信用支持需求扩张,可以达到启动消费品市场和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通过消费信用引导消费的支出投向,有意识地加速或延缓某类消费的社会现实,还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得以良性循环。 四、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汪坤良、陈头喜(2007)认为国家鼓励消费信贷开展的政策是明确的,但配套政策、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尚未到位,可适用法规不完善。目前,商业银行主要是依据《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票

项目管理文献综述

关于项目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项目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好地达到项目的目标,识别、分配、应对项目生命周期内风险的科学与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其理论和实践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系统科学、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被认为是使潜在机会或回报最大化、使潜在风险最小化。 二、风险管理理论国内外研究 1.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风险管理作为系统科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的西方工业化国家。比较系统的风险管理理论源于美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其后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但在这段时间内,风险管理的内容和范围都是十分狭窄的。1955至1964年,诞生了现代学术性和职业化的风险管理,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风险管理己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70年代中期风险管理方面的课程及论著数量大增,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普遍开设风险管理课程,RIMS开始建立欧洲及亚洲风险管理团体之间的联系,这导致全球性的风险管理专业联合体的形成,风险管理开始进入全球化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各企业中都相继建立了风险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理方面的工作。美国还成立了全美范围的风险研究所和RIMS等专门研究工商企业风险管理的学术团体。1983年在RIMS年会上,各国专家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了“危险

性风险管理101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1986年 10月在新加坡召开的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表明:风险管理已经 走向全球,成为全球范围的国际性运动。 我国的风险管理实践和教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 后期,风险管理的知识才开始进入中国,90年代初,外商率先在 工程项目中使用风险管理,其后,不少的外国风险管理顾问公司 的进入中国。1987年,清华大学郭仲伟教授《风险分析与决策》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在风险分析理论研究领域正式开始。此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体制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与评价体 制与国际逐渐接轨,国家科委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以国 家科委立项的形式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为我国的风险分析理论与 应用研究创造了条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同济大学对大 型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自20世 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其它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项目风险分析 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性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 国内主要风险管理著作有《风险管理概论》,周宜波著,综 述了西方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但没有结合国内风险管理的现状 及特点作出深入分析。刘迎春(2002)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指出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建筑企业进 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上建立一套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组织结 构形式到风险管理模型、风险管理的过程及函数、待解决的问题 各方面予以探讨,将建筑企业进行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分为 五个过程即风险辩识、风险的分析与评估、风险规划、风险处置 及风险的监督。 2.风险管理过程理论研究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文献综述 自2001年11月,经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造试点组建的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农村商业银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分别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的农村信用社纷纷改制,成立了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基本上都是原来的农村信用社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从而改制来的股份制商业银行[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培育健康、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有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进行分析,学术界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2]: 林毅夫(2000)在一项研究中指出,在一些农村地区观察到的信贷短缺可能是由于区域的不平衡,缺乏资金的横向流动、对机构农业信贷的总体限制以及非正式信贷市场发育不足造成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性矛盾显得尤为突出。 韩俊(2003)通过对农村金融体制分析,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应在于,一是彻底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机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对金融中介的监管、放松利率管制等措施,创造一个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有利环境;三是重新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建立一个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体系。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三农”、社区和中小企业。这些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辅助中小企业,客户的素质普遍偏低,经营产品的波动也比较大,不确定性比较大,具有它的特殊性。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银行界新生事物,学术界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集中在发展道路和经营模式上。对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陆建生(2004)提出了农村商业银行应该跨区域发展的观点。由于农商行自身经营地域范围较小,当地产业的单一化,使得农商行面临着较大的行业风险,只有通过跨区域经营,才能有效的分散风险。谈俊请(2006)对苏南多家农村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指出农信社改革并未彻底解决法人治理结构等问题。张丽云(2007)探索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之路,分析其面临的各种困境,认为提高农商行核心竞争力是深化和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李晓建(2009)年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市场定位不明晰的问题,逐渐减弱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在业务幵展方面也缺乏创新,不能有效的满足三农的金融需求,同时仍存在着产权改革不彻底等制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3]。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地位,它一方面与宏观经济总量相关,另一方面联系着广大的微观经济主体。商业银行的性质使得其成为我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抗风险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有了大幅加强,但是在风险管理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监管能力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文献综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