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经济发展的条件和总体发展战略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

陕西经济发展现状篇一:西安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情况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西安市情概况)一、西安市情概况西安,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9区4县,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55.29万人,户籍人口795.98万人。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西安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植、中华文明的举世闻名、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帝都,有“秦中自古帝王州”的美誉。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大都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植使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
古村落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
交通畅达、区位重要。
西安地处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和中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西北通往西南、中原、华东和华北门户的门户和商务区。
在全国区域经济提前布局上,西安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几段——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实施大点中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是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承东启西、相连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
西安是全国相互连接南北的“大十字”片状铁路交通和陕西省“米”字形交通网的非常重要枢纽,是全国干线公路网中最大的节点城市之一、中国六大航空枢纽之一、五大通讯枢纽之一,航空港城市特点十分突出。
科技发达、创新力强。
西安的综合科全国性教实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全市具有普通高等学校62所,在校大学生72.4万人,拥有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各类特长技术人员46万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五千余人,有55名两院院士,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经济成效实现大步跨越协调发展仍需加倍努力--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域 经济 ,促 进 区域 经济 协调 发展 ,0 6 凌示范 区,是 由河流 冲积和黄 土沉积 为 化 工 业 发 展 迅 速 ,有 力 地 带 动 了 区域 经 20 年省委省政府从陕西 区域 的 自然禀赋差 主形成 的关 中盆地 . 号称“ 八百 里秦 川” 济 的跨 越式发 展和优 势产业 的形成 , , 成 异出发 。 依据区域特色科学制定 了“ 关中
差距 扩 大趋 势 有所 抑 制 , 省 产业 布 局 得 于陕西省南部 , 全 包括汉中市 、 安康市 和商 较差 。 面对 自然条件和发展条件 的限制 ,
到优化 ,区域经济发展取得 了突出成就 , 洛 市 ,是 由强 烈 的地 质 构 造 上 升 运 动 形 在缺乏经济投入和开放有限的困难条件 协调发展 、 竞相发展的格高 、
由于地缘地 貌和 自然 资源分布 的不 进 人 r ・ 个快 速 发 展 的 时期 ,0 8年 经 20
l 从 j 2( 0) 成 “卜一 五 ” 划 目标 , 规 1、 以来 金 融 危 机 的 阴
中间低 , 西部高 、 东部低 , 形复杂 多样 。 同 , 地 三大 区域的经济特色鲜 明: 关中科技 济总 ; l突做 7 0 } 0 0亿 元 ,达 7 l. 3 45 8亿 由北 向南地貌迥异 , 根据 自然 资源 、 地理 优势 凸现 , 陕北 资源 禀赋优越 , 陕南绿色
式发展 , 陕南 突 破 发 展 ” 区域 发 展 战略 的 比重均有所下降 。 其中 , 中地 区第二产 元 和 7 1 3亿元 ,分 别 比 2 0 关 3. 5 0 5年增长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1.29•【字号】•【施行日期】2021.01.29•【效力等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1月29日陕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关键五年。
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及《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意见》,科学编制并实施好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5年2月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陕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五个扎实”“五项要求”重要指示,为做好新时代陕西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全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的总遵循、总依据。
“十四五”规划由《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专项规划和市(区)规划组成。
本《纲要》是基础性、战略性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省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方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是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的任务安排,是完善全省经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趋势,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复杂深刻变化特征,明确指导方针,确定合理奋斗目标,开启新的历史征程。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全版)

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战期,是加快推进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迈向更高水平的关键期。
根据《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纲要。
第一篇努力实现追赶超越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科学审视省情特征,准确把握发展阶段,客观研判环境变化,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发展,努力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应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主动适应新常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陕西稳步迈入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经济总量达到1.82万亿元,位次前移至全国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7721美元,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8万亿元,是“十一五”的3倍;财政总收入3301亿元,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翻了一番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现 2.6万亿元,是“十一五”的2.25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预计达到87.38%,五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陕西本色”,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
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12连丰,苹果、猕猴桃产量全国第一。
能源化工高端化步伐加快,延长靖边煤油气综合利用、中煤榆横60万吨煤制烯烃、未来能源100万吨煤制油等标志性项目建成投运,新增煤油气产量1.21亿吨、720万吨和192亿立方米。
非能源工业增速连续4年高于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提高3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过10%,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倍,物流、文化、金融成为支柱产业。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陕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也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的新路径。
本篇论文将从陕西省县域经济的现状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
一、陕西省县域经济现状陕西省地处关中平原和陕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陕西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79万亿,人均GDP为7.96万元。
而在陕西省31个县市的经济发展中,大多数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以人均GDP为例,全省有10个县市的人均GDP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同时,陕西省的城镇化水平较低,2019年城镇化率为49.56%。
在产业结构方面,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和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
其中,煤炭行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国家能源转型的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受到了限制。
而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电信息等尚未形成规模。
此外,农业在陕西省的经济中也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
二、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1. 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重化工业和煤炭行业,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导致陕西省在国家大背景下的竞争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陕西省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重度依赖于资源和补贴的因素。
这样的模式难以为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2. 面临城市化转型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转型的加速,城市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资源稀缺、城市规划不合理、换届选举影响项目实施等多重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业经营规模小陕西省的农业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大多数农业企业经营规模较小,制约了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同时也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盈利能力。
三、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1. 突破传统产业限制,培育多元化新兴产业传统产业逐渐被限制,尽管陕西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尚不完善,但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修订稿

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第十个五年计划即将结束,五年来,陕西省宏观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运行,并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宏观经济基本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调整阶段。
主要特点是:全省经济增幅高于国家的平均增长水平,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其中一产比重呈波动性下降,二产仍占主导地位,三产比重逐年有所下降;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人民生活显着提高,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带动了我省消费支出的增长;全省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还有待减小。
一、陕西省“十五”经济发展特点分析(一)全省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快速稳定,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期间,全省经济增长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到个百分点。
我省国内生产总值指数2001年至2005年分别为、、、和(预计);对比同期全国分别为、、、和(预计)。
“十五”期间,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增幅逐年加快。
2001年为5024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2年为5701元,比上年增长%,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3年为6480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4年为7757元,比上年增加%,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个百分点;2005年预计为9005元,比上年增加%。
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占国家人均GDP的比重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逐年上升到2004年的%,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提高到70%的目标。
图1: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图(二)产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波动性下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省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呈波动性下降趋势,2001年2004年分别为%、%、%、和%,预计2005年为%。
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

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对陕西的定位》来源:秘书处日期: 2016-5-16 作者:秘书处摘要: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期间,国家发布了涉及陕西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我们通过系统归纳,整理研究有关陕西发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国家规划对陕西的功能定位,明晰了十一个地市(区)的发展定位,明晰了陕西需要发展的主要产业。
为了贯彻落实好国家规划,我们就全省重点发展高端能源化工、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以及文化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及区域布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国家规划功能定位产业建议陕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决定了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目前,国家涉及我省的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17项。
其中,整体性规划2项:《国家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经济区规划6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呼包鄂榆经济区发展规划(2012-2020)》、《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2-2020)》、《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2014-2025)》、《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生态区规划3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连片特困地区规划4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西部重点城市新区规划1项:《西咸新区总体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建设规划1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一、国家规划对陕西的总体定位归纳起来,国家规划对我省的总体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全国重要的科技研发和文化教育中心、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陕建四新战略内容

陕建四新战略内容1. 引言陕建四新战略是指陕西省在经济发展中采取的四项新战略,即新工业化、新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新生态化。
这四个战略的实施旨在推动陕西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陕建四新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效果。
2. 新工业化新工业化是陕建四新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
陕西省在新工业化方面的目标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陕西制造业的竞争力。
•引进外资,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陕西投资设厂,提升产业链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培养适应新工业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通过实施新工业化战略,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新城镇化新城镇化是陕建四新战略的第二个重要内容。
陕西省在新城镇化方面的目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以下措施:•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环境品质。
•推动城市功能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的流转和利用效率。
通过实施新城镇化战略,陕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陕建四新战略的第三个重点内容。
陕西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陕西省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10.10% 8.30% 10.20% 9.60% 陕西 全国 13.90% 13.30% 15.80% 14.60% 16.40% 13.60% 14.60% 13.90%
第一讲 陕西经济发展的 条件和总体发展战略
一、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
经济发展结构 陕西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三、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步骤 四、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陕西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自然条件
地理条件
⑴三大自然经济区域 ⑵气候基本特征
国土资源
(二)人文资源和社会条件
1、辉煌的历史文化资源 2、人口、人力资源 3、科技教育发展状况 4、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状况及社会软环境 5、人文条件对陕西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
华夏民族的摇篮——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 化的重要发祥地。 秦中自古帝王州——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 朝在此建都,历时1180年。 现代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蓝”和重要组成部 分。 陕西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地上地下文物 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2、陕西经济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⑴基础设施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结构 ⑵产业内部的结构 2010年——9.9 : 53.9 : 36.2 2011年——9.75 : 55.43 : 34.81 ⑶所有制结构 ⑷企业结构 ⑸地区经济结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快速增长 第三产业呈现出新的繁荣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概况 2010年度全省开发利用的矿产102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黑 色金属矿产4种、有色金属矿产8种、贵金属矿产2种、冶金辅 助原料非金属矿产9种、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种、建材非金 属及其他矿产62种。 全省矿产资源分布特点:陕北及渭北以优势煤、石油、天然 气、铝土矿、水泥灰岩、粘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其中陕北 神府煤田是世界上少有的低磷、低硫、低灰、高热量的优势 环保动力煤田。关中以金、钼、建材矿产、地下热水和矿泉 水为主。陕南秦岭巴山地区以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 和非金属矿产为主。 我省现已查明储量的有93种,潜在价值42.56万亿元,约占 全国的三分之一,其中天然气、盐、钛、钼、煤、镍等58种 矿产的保有量位居全国前十位。
•地理特征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黄 河中游,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 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 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居于连接 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我国大 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 宽200至500公里。 全省以秦岭为界南北河流分属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 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和汉江、丹江、嘉 陵江等。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 安全屏障,是陕南和关中重要的水源地,具有调解气 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 能。
•人口、人力资源
2011年末总人口3743万。男女分别为1931万人、1812万人。 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省常住人口为37327378人,同第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6047672人相比,十年 共增加1279706人,增长3.55%。年平均增长率为0.35%。 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287571人,占51.67 %;女性人口为18039807人,占48.3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 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8.42下降为106.92。 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5489396人,占14.71%;15- 64岁人口为28654142人,占76.76%;65岁及以上人口为 3183840人,占8.5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 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2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7.6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3个百分点。
(二)陕西经济发展态势
1、经济保持高速增长 2、三产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发展迅速。 3、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5、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居环境质 量得到明显改善。 6、地方财政收入积累速度加快。 7、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业增势强劲,教育科技规模与投入 增加。
三、陕西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目标和步骤
(一)陕西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定位 1、从所处位置和交通等因素看,陕西区位优势明 显 ⑴陕西地处我国西部与中东部的结合处 ⑵陕西、西安已成为连接中国东部、中部地区与 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成为 中国一个新的交通中心 ⑶西安及关中地区在“陆桥经济带”上处于一个 特殊重要的位置
3、科技教育发展状况
科技发展状况
1、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 2、拥有众多的科研园所和高校 3、科技成果多,水平高
教育发展状况
“两基”进展相对领先 陕西高等教育在全国靠前 初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教育体系 教育发展不均衡; 素质教育任重道远;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投入不足。
32.7
非公有制增加值
非公有制 经济增加 值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非公有制 经济
增加值占 生产 第一产 业 第二产 业 第三产 业
年 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亿元)
总值比重 (%) 129.53
144.64
1651.14
2059.16 2599.06 3462.21 3971.78 5011.39 6318.20
54.4
53.1 51.6 51.8 54.9 57.8 59.8
177.49 1313.63 245.79 1817.01 248.74 1998.65 294.56 2583.52 359.80 3355.98
2011,城镇居民 18245元,农村 纯收入5028
2011年财政收入2579.3亿元,增长432.%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选点报告》解释说:为了使大地测量 成果数据向各方面均匀推算,原点最好在我国大陆的中部。而陕西 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距我国边界正北为880公里,距东北2500公 里,距正东1000公里,距正南1750公里,距西南2250公里,距正 西2930公里,距西北2500公里,正处在祖国大陆的中部,由此, 就有了中国的大地原点。
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60多种:
盐矿、水泥灰岩(第一位), 天然气、高岭土(第二位), 煤、钒、钼、汞、稀土、石棉、玻璃用石英岩(第三位), 钛、隐晶质石墨(第四位 ), 重晶石(第五位), 石油、锑、磷 (第七位), 镍、铅 (第八位), 金、锰 (第九位), 铬(第十位)。 在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十五种支柱性重要矿产中,盐矿、 水泥石灰岩居全国首位;在西部十二省中煤、石油、天然 气居第二位,磷居第四位,铅居第五位
2、从西部大开发开局的战略重点看,陕西是生态环境 建设的“主战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投资区
按照西部大开发的部署,本世纪前10年是西部 大开发的“开局”阶段。其战略重点是突出基 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 使之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⑴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 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 ⑵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水利、交通、通讯、电网、城市基础设 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工程 争取更多的项目,使陕西成为一个重点投资区。
728.34
991.70
793.27
922.82 1107.94 1399.41 1724.39 2133.31 2602.43
43.3
44.4 45.6 47.3 48.6 49.5 50.5
29.7
29.8 30.0 32.6 31.5 29.8 29.5
37.6
40.9 44.3 47.1 47.2 47.4 48.4
2006
2007 2008 2009
100.0
100.0 100.0 100.0
9.1
3.3 4.4 3.1
51.8
55.2 57.0 52.1
44.4
48.4 49.1 37.2
39.1
41.5 38.6 44.8
2010
2011
100.0
100.0
3.2
4.1
63.4
63.2
54.9
55.2
33.4
4、经济社会体制状况 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建立 在社会软环境上的问题:
观念滞后,思想不够解放 政府职能交叉错位,工作效率低 法制环境不健全,尤其是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影响 了公正执法 政策环境不健全,对已有政策执行不力和落实不够ຫໍສະໝຸດ 三、陕西经济发展态势
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为发展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 观光旅游提供了有力条件 陕西劳动力后备资源比较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劳 动力支持,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呈现二元化,使科技 成果的转化扩大受到限制,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陕西科技实力较强,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成为陕西 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为陕西经济的持续 高速发展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科技人才分布失调,对陕西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 发挥 社会投资软环境不够理想,影响了陕西对外开放和招 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