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鉴赏论文(1)

合集下载

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论文-徐悲鸿

美术鉴赏-美术鉴赏论文-徐悲鸿
3
(2)作品背景 1939 年初,徐悲鸿带着他的大量收藏踏上南洋之旅——包括 1000 多件自己
的代表作(包括留学时期的素描和在欧洲各博物馆的临摹之作),历年来搜集的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陶瓷、古玩、珍本印拓书刊,历年来搜集的中国近代画家如 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赵少昂、吴作人、黄君璧、 溥儒等人的作品数百幅(其中任伯年与齐白石的就有 200 多幅)。 可想而知,这 些“家当”再加上旅居南洋的三年间的大量创作(这三年是徐悲鸿创作精力最旺 盛和生活相对安稳的时期),成为徐悲鸿在因突发的太平洋战争而“逃离”时的 最大负担。他不得不舍弃这“辎重”的大部分,将其托付给三个朋友分三处存放, 即黄曼士的百扇斋、钟青海任校长的崇文学校所在地罗弄泉的一口枯井中(其中 包括几十幅不易携带的油画)、韩槐准的愚趣园中一条山沟的山坡下(据说有数 百件艺术品)。1949 年 5 月,徐悲鸿的学生陈晓楠过新加坡,将黄曼士和韩槐准 处的文物带回,约几十箱。但所有这些作品,都没有确切的数字和目录,这给收 藏和鉴定留下了相当大的想象和猜测空间——也许它是个永远的谜,但一定会以 真真假假各种面貌在市场上出现,成为对我们鉴赏力和判断力的考验。
在他的审美意识之中,狮从来不是人类杀戮的对象,也不是任意欺凌其它 动物的凶神恶煞,而是威而不猛,永远站在正义一边的君子。它威风凛凛,但从 不凶恶残暴,它声震山岳,但从不欺侮弱小。它充满威严和自尊,即使在被别人 欺凌而身负重伤之时,也决不低下高贵的头。它被作者寄情、托兴和拟人化,成 为民族的形象象征,从外表到精神都可敬可爱,美不胜收。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昆仑山时为之 驾车的八匹良马。关于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 “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 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 逾轮、盗骊、山子(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自古以来,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美术学也在不断的发展中。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美术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篇一:《美术鉴赏论文格式》引言世界美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就绘画而言,东方绘画以中国为代表,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正文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一)起源及发展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

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

⑵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出现了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

在西方的艺术史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

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

泰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

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最新【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美术鉴赏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doc

【个人简历范文】美术鉴赏课是整个美术课程领域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学生正确审美观的树立、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较好的帮助。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鉴赏3000字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篇1浅谈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对策的深思【摘要】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美术教学的必修课程,经历了从以前的无到现在的有,从简单的照图描型到现在的多元化教学,从简陋的印刷挂图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等过程,与此同时,美术鉴赏教学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地变化与革新。

本文拟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与“学”两大方面,结合丰富的教学实践,探讨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新发展、新思路,以期对今后的美术教育提供新策略、新策略。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策略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说过“人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

”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鉴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鉴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中西艺术交融,了解文化差异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这两方面都可进行,因两者皆有其特点与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绘画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了解中国绘画的特点,更深入地体会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中国传统绘画其门类也很多,可以从其中挑选其一种或两种进行教学。

例如花鸟画中可选梅兰竹菊,也可选简单的山水画等。

西方传统绘画也可以进行教学,学生从中可以学到西方的绘画理念,了解西方造型艺术的特点及其规律,学习西方的审美观。

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的素描、速写、色彩等进行实际教学。

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传统绘画同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在欣赏与鉴赏中逐步获得审美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

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在美术鉴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探讨和理解,令学生感到乏味,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周边现有资源,适当开展一些取材容易而又操作简易的手工制作课,让学生自己创作艺术作品,把成功的体验与众人分享。

中国画兰花鉴赏

中国画兰花鉴赏

周四9、10节中国画兰花鉴赏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中国画兰花鉴赏摘要:中国的兰文化自赏兰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对兰的推崇,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特征,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吟咏赞美兰花的比比皆是,不仅指兰的优雅形态更在于它的清幽芬芳。

从中国传统美学来看,兰品被当做人品的象征,兰骨是风骨的写照,通过借助兰花来寄予感情、节操,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崇高志向、远离污浊政事、保全自己美好品格的化身,传达着自身热爱国土、至死不渝的坚贞信念。

关键词:兰花赵孟坚郑思肖中国画就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为国画或水墨画。

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中国画植根于华夏民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跃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各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艺术体系。

一、我对国画兰花的认识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我唯独对中国画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它描绘出来的独特事物,更重要的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意境。

这种意境需要用心去体会,而一旦沉迷进去便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对中国画痴迷的人。

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

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

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

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

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

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中国画的创作和鉴赏——谢赫的“六法论”
新 语 》 。 骨 ”字 是 《 )… 个 比 喻 性 的概 念 ,“ … 骨 力 ” 乃借 助 骨 于 比喻来 说 明人 内在性 格的 刚直 、果 断及其 外在 表 现等 。文学 评 论 上用 “ ” 字者 , 骨 如 刘 勰 《 心 雕 龙 ・ 骨》 “ 言端 直 , 文 风 结 则文 骨 成 焉 等 , 的 是通 过 语言 与 结构 所表 现 指 的 刚 健 有 力 之 美 。书 论 上 用 “ 骨 字 , 如 “ 笔 力 者 多 骨 , 善 笔 力 者 多 肉 ” 《 阵 善 不 (笔 图》等 , 的是 力量 、笔 力。 绘 画评论 中 出 ) 指 现 “ 骨 始 于 顾 恺之 , 评 《 本 纪》 “ 如 周 : 重 叠 弥 纶 有 骨 法 ” 评 Ⅸ 本 纪 》 “ 天 骨 而 ; 汉 :有 少 细 美” 等 。这 里 的 “ 法 ” “ 骨 ” 骨 、 天 诸词 , 和人 物品 藻 、相 学有 较多 的联 系 , 还 指 所 画人 物 形象 的 骨 相所 体 现 出的 身 份气 质 。 谢 赫 使 用 “ 法 ” 则 已转 向骨 力 、 力量 美 骨 即用 笔的 艺术表 现 了 。当时 的绘 画全 以勾勒 线 条造 型 , 象 的结 构 、 体态 、表 情 , 对 只能 靠 线 的准 确性 、力量 感和 变化 来表 出 。因此 他 借 用 “ 法 ”来 说 明用 笔 的艺 术性 , 涵 骨 包 着 笔力 力感 ( 书 论 “ 笔力 者 多 骨 ”相 与 善 似) 、结构 表现 等意 思在 内 。谢赫 之后 , 法 骨 成 为历代评 画的重要标 准 , 这是 传统绘 画所特 有 的材料 工具 和 民族 风格所 必然 产生 的相 应 的 美学原则 , 它反过来 又促进 了绘画 民族 风 而 格的完美发展 。 “ 物 象形 ” 是指 画家 的描 绘 要 与 所 反 应 映 的对象 形似 。 应物 ” “ 二字 , 在战 国时代就 早 出现 了, 庄子 ・ 《 知北 游》 “ 用心不劳 , :其 其应物 无方 ” 《 。 史记 ・ 太史 公 白序 》“ :与时 迁移 , 应物 变化 ”“ ,应物 ” 在这里 包涵 着人对 相应 的客观 事物 所采 取的应 答 、应和 、应 付和适 应 的态 度 。 晋僧肇说 “ 身无象 , 东 法 应物 以形 ” 是说 , 佛无具 体形 象 , 但可 以化 作任何 形象 , 作任 化 何相应 的身躯 。 对于 画家来说 , 应物 象形 就是 按 照事物 不 同变 化去描 绘其形 状 。 随 类 赋 彩 就 是 按 照事 物 不 同 色 彩 去 着 色。赋通敷 、授 、布 。赋 彩即施 色。随类 , 解 作 “ 随物 ” 。 文心 雕龙 ・ 色》 “ 物 :写气 图貌 , 既 随物 以宛转 ” 这里 的 “ ” “ 。 类 作 品类” “ ” 即 物 讲 。 王延寿 《 灵光殿赋 “ 色象 类 , 汉 鲁 :随 曲得 其情” 。 “ 营位 置 ” 是说 绘 画 的 构 图 。经营 原 经 意是营 造 、建筑 ,诗 ・ 《 大雅 ・ 台》“ 始灵 灵 :经 台, 经之 营之 。 经是 度量 、 ” 筹划 , 营是谋 画 。 谢 赫借 来 比喻 画家作 画之初 的布 置构 图。位 置 ” “ 作 名词讲 , 指人或物 所处的地 位 ; 作动词 , 指安 排 或布 置 。 赫说毛 惠远 “ 置 经略 , 谢 位 尤难 比 俦 ”是 安 置的意 思 。唐代 张彦远 把 “ , 经营 位

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创作

中国画的欣赏、鉴赏和创作

今 天好多人拿西方绘画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画 , 用西方美学 的评价体系来评价 中国画, 这是造成混乱的
根源 之一 。
中 国 画审美 的最高 境界 是 “ 内修 心 而外 益世 , 抒 胸 臆而 振斯 文 ” 这 内容源 于 屈原 的《 离骚 》 , 屈 原 的名 句 “ 纷 吾 既有 此 内美 兮 , 又 重之 以修能 。 “ 内美 修 能 ” 就是 人 塑造 自己的 内心 。这是 中国历 史上 知 识分 子 “ 达 则
淡泊 , 养生 , 向善 的 艺术 。 强调 “ 文” 是进 入 中 国画创 作和 欣 赏的 门槛 , 也 是 沟通 画 家
和社 会 的桥 梁。
关 键词 : 中国画 本质特 征
欣赏
创作
中图分 类号 : T 2 0 5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0 — 8 7 0 5 ( 2 O 1 3 ) 0 4 — 3 3 — 4 0
势态 。一些有识之士谋求强国之路 , 在反思我们文化的时候 , 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康有为在他的《 万木
①作者简介 : 程大利 ( 1 9 4 5 一) , 中国美 术家协会理事 , 中国美 术出版总社总编辑 , 人 民美术 出版社总编辑 , 中华民族文化促 进 会常务理事 , 中国画艺委会委员 , 全 国美展评 委 , 中央文史馆馆员 。
上 是没 有先进 和 落后 、 高与 下之分 的 , 只是在 艺术 质量 上有差 异 。
中 国画是 中 国古 典哲 学 的产 物 , 是 中国人 思维 方式 的结 晶和生 活 习惯 。 中国人整 个 的文 化生态 下 产生 的这种 中国文化 , 称 之 为“ 笔 墨文 化 ” 。它 受 中 国古 典哲 学 的 陶冶 , 本 着 以修 身立命 , 提升 自我境 界 为本 的价 值 观念 , 书 法入 画 的笔 墨观 念 , 不 重形 象 , 重 心相 的造 型观念 。跟 西方 绘 画完 全 不 同。

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

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

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从《中国画与西洋画》看中西文化的差异论文摘要:《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丰子恺先生的一篇文章。

选入北京中职教材。

这是一篇介绍有关中西绘画知识的说明文,学生对绘画知识了解甚少,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画;西洋画;中西文化《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丰子恺先生写作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介绍有关中西绘画知识的说明文,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拓展模块)的一篇课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抓住中西绘画的不同特点,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五个不同之处。

文章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下面就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阅读欣赏本课文的同时看中西文化的不同展开讨论。

一、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这篇文章作为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课中的一节阅读欣赏课。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用比较、举例等说明方法,从不同角度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在学生阅读欣赏本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统揽全篇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然后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及表现出的五个不同之处。

这部分教学比较容易进行,学生能够很熟练地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找出关键句和中心意思,并归纳总结出概要。

中国画注重神韵,因而显得趣味高远;西洋画追求形似,因而显得趣味平易。

主要体现在五个异点。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注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文章中看似简单的对比说明中蕴含着作者对中西绘画的哲理性思考,以及作者对中国画的眷恋和对西洋画的精神,似乎也能让我们看到作者在其绘画创作中赋予东西结合的影子。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在学习讨论本篇课文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外著名的绘画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西文化的'视觉体验,领会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再给学生布置课外拓展阅读欣赏的作业,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观察分析总结出中西文化的不同,并用简洁、得体、连贯的语言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表达与交流。

中国画古典主义神韵之美

中国画古典主义神韵之美

中国画古典主义神韵之美中国古典文化神韵之美摘要:我从内心对古典文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感觉,美术鉴赏课的开设使我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

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且对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语言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表达世上美好的事物,承继古今。

而古典文化,如绘画、建筑、雕塑等则是用一种非语言来诠释人类文明的神韵之美。

关键词:绘画、建筑、佛教经典、雕塑、美术鉴赏一、中国古典绘画附图:《阿房宫图》袁耀雍正年间,绘画水平造诣极高的当属袁江和其侄子袁耀。

袁江字文涛,号岫泉。

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

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

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当时还有他的侄子袁耀同齐名。

他们两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

他擅画山水、楼台、师法宋人。

山水画主要学宋代闫次平,画石多鬼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

他的绘画素材多为古代宫苑,尤长于界画。

袁江所画的《骊山避暑图》也是此类作品中的一件。

骊山在今陕西潼境内,秦始皇葬地。

其山北麓有温泉,唐在此建有温泉宫,又名华清官。

唐明皇和杨妃常到此避暑游乐,洗浴温泉。

袁江的这幅作品即以此题入画。

画面上的避暑宫殿坐落在群山叠嶂之中,掩映在烟雨云霞里。

袁江以极为工致的界画笔法,精细地刻画了这座宫殿建筑的问架结构,造型准确,描绘细致,极尽工巧之能事。

远景山峦起伏,雾霭飘渺,气势宏伟。

近景宫殿楼阁,飞檐耸立,古树环抱。

宫苑内花木扶疏,枝繁叶茂,人马往来其间。

树石加青绿点染,明快疏朗,色墨交映。

整个画面构图繁复,画家非常擅长处理这类全景式的大场面,所以使观者有整体气势宏大、局部又精细入微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
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
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是中国画进步的宗旨,中国画主张“缘物寄情”,“以景
寓意”,“以神取形”,“笔不周而意周”,“笔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观物
象的同时,必须融进画家的主观感受,透过描绘对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来借以体现
画家的主观感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的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转化使画家在作画前
的主观感受得以充分的表达,而产生动人心魄的意境创作。
在中国画章法布局中状物立象,就是首先必须剪裁取舍分别主宾然后根据物
象往来逆顺的运动之势部署画面。使之造成动人心魄的气象。而中国画在“置陈
布势”中,如果要使画面章法获得灵动舒畅,富有变化,必须巧妙地处理空白,
疏密,虚实之间的关系。所谓空白是无画处,是虚处,是疏处是与密实相对而言
的是与疏密虚实有密切联系的,虚实对构图,笔墨有极大的概括性,所谓“虚实
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既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构图中的平均布置,“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空景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虚与实在意境中不仅相辅相成,而且相
互转化,中国画用墨有干湿,浓淡之分,构图遵循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艺术原
则,有藏有露,有隐有显造成一种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美妙,而又带有几分迷
蒙感的意境创作。
中国画在发展的早期就重视表情的描述,南朝的王微在《叙画》中提出山水
并不是地图,应求“容势”,要表现大自然的生动变化,“望秋水,神飞扬,临
春风,恩浩荡••••••此画之情也”。文人画家也旨在写意而不写实。欧阳修指出
“古户画画意不画形”从“意”出发把追求形式看成是画工的事,真正的画家应
是得意忘形。
中国画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
画苑中,独具体系,中国画被风起云涌的时代气息所驱动,推陈出新,魅力长存
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
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
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
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
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
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
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
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
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
少女形象。
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
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
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
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
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
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
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
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
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
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
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
——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

关于中国画精神

甲:超然的精神
第一,中国画重笔法(即线条)。中国人用毛笔写字,作画也用毛笔,书画的
工具方法相同,因此中国书画是可以认为同源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一点。
第二,中国画重气韵。六朝时南齐有一位人物画家谢赫,他是中国画最早的一位
批评家。谢赫的气韵之说,最初的含义或是指能出诸实对而又脱略形迹,笔法位
置一任自然的一种完美无缺的画面,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二点。第三,中国画
重自然。中国几千年来,以儒教为中心。虽然儒教思想在政治上非常深厚,但是,
促成中国艺术之发展和孕育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应该是道家思想。士大夫之崇尚自
然,应该相信是山水画发达之原因,同时也是道家思想发展中之美景。中国人如
果永远不放弃山水画,中国人的胸襟永远都是阔大的。这是中国绘画超然之第三
点。

乙:民族之精神
中国画另有一种精神便是民族精神。中国画重人品,重修养,并重节操。北
宋以后绘画益盛,文人如黄山谷、苏东坡等,都主张画是人品的表现。这种重人
品弃形似的思想,影响以后中国绘画的,非常重要。这种重修养、重人品的条件,
本是中国画一贯的精神,尤其在北宋以后特别抬头。

关于中国山水画写生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有它自己的特点,有别于西洋画中的风景写生,中国山水
画写生,不仅重视客观景物的选择和描写,更重视主观思维对景物的认识和反映,
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整个山水画写生过程中,必须贯彻情景交融的要
求。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思想感情,首先要选择写生的景物。合
于自己的兴味才能触景生情。如果在自己丝毫不感兴趣的地方写生,即使花很大
力气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勉强画成,只是干巴巴地如实描写,与中国山水
画的写生要求相差甚远,那是没有意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