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贬文人的山水情结

合集下载

中考古诗文专题复习: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

中考古诗文专题复习: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

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诗文一、一组诗词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3《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二、一组散文4《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5《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探究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

辨析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不同的山水情怀------研究性学习报告青岛市第五十九中学初二十班杨圣辉一:诗人介绍::(1)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2)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原名朱说。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

汉族,祖籍陕西彬州(今陕西省咸阳市彬县),生于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恢复范姓,后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3)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二:山水情怀:(1)柳宗元的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

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永州八记》作于元和四年以后。

那时,柳宗元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永州,即今湖南永州。

文章写的都是当时永州附近的一些山水风景,文章短小、轻灵,朴实、顺畅,为历代所传颂。

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作者通过他的笔向人们描述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小石潭风景。

文章引人入胜,隽咏无穷。

开头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写法展示小石潭。

以鱼写潭,则潭水之清澈可以想见;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状形、传神、布影、设色,笔墨经济,手法高超。

结尾以清寂幽邃之境写凄寒悄怆之感,情景交融。

(2)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千古名句。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

林泉之心,北宋文士的山水情结文/图:一光北宋文人大抵是风流的,但这风流中总不免流露出一种孤冷、忧郁的哀伤。

他们时常在热衷政治与规避仕途中辗转,在进取之心与退隐之意间逡巡,精神的困锁使得他们力图在人事羁縻与尘世纷扰间寻求解脱、暂避。

如此,丘山野逸是北宋文士朝堂生活的一种补充和替换,山水乃是他们精神世界中的一方避居之地。

平生之游清代孙琮在评点北宋士人风尚时如是说:“宋世士大夫类皆耽于玩山水,以为清高,亦一时风气。

”之于北宋士人们而言,人生境遇无论如何颠沛、曲折,皆无法改变他们对于山水的眷恋。

欧阳修曾在洛阳度过了他官僚生涯的最初四年,北宋郭熙《早春图》北宋李成《晴峦萧寺图》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其间他遍游洛阳城中的山水园庭、塔庙佳处。

此时的欧阳修意气奋发,林泉胜景莫不回荡着他的朝气。

此后,欧阳修仕途不顺,谪居滁州,然则贬谪生活却成了他饱览山水的绝佳契机,他造访了滁州名胜琅琊山,并记录道:“琅琊幽谷,山川绮丽,鸣泉飞瀑,声若环佩,公临听忘归。

”欧阳修在《浮槎山水记》中将这种赏玩山水的乐趣称之为“山林者之乐”。

每当走过长松丰草,每当静闻石泉潺湲,欧阳修总能感受他已经抛却下了世俗的欲心,超越了所谓的“天下之乐”。

北宋士人对于山水的赏玩几乎达到了魂牵梦萦的地步。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回忆,他三十岁左右时曾做过一场山水梦。

梦中游历的是一处小山,山上花团锦簇,山下流水潺潺,水边有乔木树荫。

这处山水美景让沈括在梦中喜乐不已,甚至想移居此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沈括的山水梦便是他日常山水休闲生活的折射,以致在这场梦后,他曾三番五次地梦到此处山水景致,“习之如平生之游”。

北宋山水游乐之盛,因应于理学背景下文士的自然审美旨趣。

北宋的理学家深入自然、流连万物,研味物理之趣,从而形成了一种“观生意”的精神追求。

“观生意”是一种由我及物,又由物及我的观照之法,其概有两层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作者:刘磊来源:《寻根》2014年第04期情结与赤壁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

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的地方至少有五处,黄州赤壁因苏轼被贬黄州而闻名天下,后人为了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武赤壁”——蒲圻赤壁(即《湖广通志》中的“嘉鱼赤壁”)区分,亦称之为“文赤壁”“东坡赤壁”。

有研究者认为,从宋代到近代,吟咏赤壁的诗词共计一千余首,苏轼以后吟咏赤壁的作品,一般都是吟咏黄州赤壁的。

吟咏黄州赤壁的作品创作数量之多,思想内容之丰,持续时间之久,都充分体现出苏轼对后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根据中西学者对“情结”的表述,我们认为,后苏轼时代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又可以细化为赤壁风景礼赞、三国英雄崇拜、坡仙景仰三个具体情结,这些情结容纳了寄情山水、建功立业、适时归隐、全身而退、哀叹英雄等儒道交织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在封建制度条件下不断受到前代文化影响与思想因袭而生成的“集体无意识”结晶。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

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高、其变。

赤壁之奇,奇在其色。

黄州赤壁本来叫“赤鼻矶”,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鼻子伸到江里,所以当地人叫它“赤鼻矶”。

黄州方言中“鼻”“壁”不分,都是阳平,就把“赤鼻”念成“赤壁”了。

黄州赤壁的这种颜色也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如南宋辛弃疾词作《霜天晓角·赤壁》中“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明代王世贞《过赤壁二首(其一)》中“战血至今高壁色,词源终古大江声”等。

赤壁之奇,奇在其高。

黄州赤壁,突兀高耸,宛若石脚插水,又似一拳伸云。

故而黄州赤壁“乱石穿空”之高境亦成为后人咏叹的一个方面。

浅析苏轼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

浅析苏轼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

浅析苏轼被贬杭州时的山水诗
王艳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3)001
【摘要】苏轼两次被贬杭州,他在杭州上任时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山水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点;也可以了解到这些山水诗是他在杭州生活的缩影,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窥见他“登山有道,观水有术”以及融入自然又超脱自然的情感特质.
【总页数】4页(P60-63)
【作者】王艳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榆林学院,陕西榆林719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2.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3.浅析苏轼被贬谪黄州时期的思想特点
4.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5.从苏轼山水诗看苏轼与山水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解读

(提纲)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解读

中国古代诗人的山水情结摘要:诗歌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诗是其中发展较为充分的一种,古代诗人寄情山水,对山水怀有特殊的情结,吟咏山水的诗作也是层出不穷,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宝贵诗作传颂至今。

本文由山水诗的定义及特点等内涵入手,结合实例分析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水不同的情节,然后论述了山水诗的不同变现形式,最后从历史、社会、文化及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人纵情山水的原因。

关键词:诗人;山水情结;影响因素引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神奇的大自然,风光秀丽,景色优美,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也为人类的艺术文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古代诗人游历山水时,往往被大自然激发起创作的灵感,感情丰富的诗人对山水似乎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们不光赞美神奇的自然山水风光,更重要的是透过山水进行思考,或抒发人生哲理,或叙述对生活的感悟,或寄寓复杂的感情。

由于古代诗人的自身经历不同,再加上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情况各异和主流文化导向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对相同的物象也会有不同的感悟,他们以其丰富的感情经历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山水情节的诗作,在浩淼的诗作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山水诗的内涵(一)山水诗的定义山水诗是谢灵运开创的,主要以描写山水风景为创作目的的诗歌题材,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其中的山水可以是纯自然的山水,也可以是经过人工修饰的山水。

诗中描绘自然山水,使山水诗成为一个审美意象,而且注重借景抒情,借山水传达诗人真正的情愫。

鉴赏山水诗作既要能够绘山水之景,更要品山水之情。

我国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他们风格迥异,但都有很高的成就。

(二)山水诗的特点首先,山水诗中的山与水都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的山和水是山水诗的主体,是诗人主要的描写对象。

它可以经过人工的装饰但是必须真实的存在,这样才能够保证描写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不会脱离现实的基础,从而使得整首诗具有活的灵魂。

其次,主从关系明确。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遭受过贬谪的命运,然而其中一些诗人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以下是一些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保持乐观的典故: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诗自娱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以诗歌自娱,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轼是宋代文学界的巨匠,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散文、词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才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杜甫:在贬谪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庄子:在贬谪期间逍遥自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放弃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而沮丧,而是逍遥自在,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人在遭受贬谪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人的经历和作品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指古代文人在山水之间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观赏的态度。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人生观念,它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也是他们追求自然之美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古以来,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题材,被很多文人雅士所喜好和追求。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山水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独立而完美的存在,它被赋予了许多人文的、哲学的和宗教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超越了简单的审美情感,而涵盖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体验。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首先表现在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之中。

古代文人认为山水是最能够反映天地之间的和谐之美的存在,它具有独特的气势和韵律,擅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文人常常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之情。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之中。

古代文人常常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寄托在山水之上,他们常常在山水之间寻求灵感和安慰,在山水之中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意义,他们希望通过山水的启迪,达到对心灵境界的追求和升华。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还体现在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之中。

古代文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他们认为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和载体。

古代文人对山水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呼唤,是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是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情感和审美态度,它是文人艺术创作和人生体验的源泉和灵感之所在。

古代文人通过对山水的赞美和追求,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和赞颂,同时也在山水之间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满足。

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不仅仅是一种审美情感,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和处世哲学的思考与寄托,一种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以复习唐宋被贬文人散文为例江苏金坛华罗庚实验学校张五芳(213200)一、文学教学内容的无视与缺失进入初三阶段,面临中考复习纷繁芜杂的种种事项,一线语文教师忙得焦头烂额,但苦于没有明确的复习目标、缺失鲜明的教学内容、缺少清晰的复习条块,使长达半学期之久的语文复习陷入无序、无味、无效状态。

对文学教学内容的漠视或无视,成为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缺失环节。

而文学作品恰恰是初三语文教学与复习的重头内容,对其采取无视或不复习的态度,显然不能很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阅读教学目标,同时也使中学生缺失了一系列文学作品的整合阅读复习活动,阅读品质得不到锤炼,阅读心智也得不到很好地开发。

因而,开挖文学教学的内容,成为当前初三语文复习课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根据上述现状,我们把初三春学期文学作品的复习,分成两个专题来展开研究: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

把两个专题又分设为四个分支(共八个小课题):古典文学作品——古代散文、古典小说、古代诗词、明清话剧。

现代文学作品——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现代话剧。

然后分由语文组的八位年青教师各领衔一个小课题,选定复习篇目(课内外结合),选择文学教学的具体内容,拟定复习目标、授课时数、授课步骤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小课题活动方案,先在备课组交流、讨论、通过,然后再批准执行。

以古代散文专题的复习为例,我们做了如下小课题研究——(一)选择复习内容(篇目)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为例,六册书共提供了如下25篇古代散文(《三峡》《梦溪笔谈二则》《论语八则》《赵普》《黔之驴》《晏子使楚》《人琴俱亡》《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马说》《陋室铭》《口技》《宋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陈涉世家》《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孟子二章》《愚公移山》《出师表》)这些散文,相隔年代久远,描述内容驳杂,主题风格不一,势必给复习带来诸多麻烦。

于是,我们决意,选择课外与之配套的散文,编写配读作品,分专题开展复习。

如:诸子百家散文、《史记》选读、魏晋散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明清散文等。

这些专题的设置,一方面把上列课内散文做了清晰的分类,理清了复习文学作品之古代散文的思路;同时,把复习这一枯燥乏味的活动引向纵深,使学生循着课内散文的足迹,走向课外古典散文的道路,既增加了文言知识,也拓宽了文学视野。

(二)重组课内外文学内容然而,以上篇目,头绪多,内容杂,复习时如果面面俱到,则会耗时太多而收效甚微;如果草率处理,又会使资源流失,失去培养学生涵养文学素质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们采取了对部分内容重组的方式,把古代散文的复习内容定位为课内外打通,开展系列复习——小课题研究。

如,对唐宋散文,我们分成以下四个小专题:A唐宋被贬文人的悲悯情怀《捕蛇者说》《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等。

B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醉翁亭记》《小石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丰乐亭记》《超然台记》等。

C唐宋被贬文人的风月情怀《记承天寺夜游》《前赤壁赋》《超然台记》等。

D唐宋被贬文人的讽喻情怀《黔之驴》《陋室铭》《日喻》等。

每个专题从课内到课外,由文字、文学到文化,逐一整理、归类、分析、鉴赏,从而渐次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自主复习的能力。

当然,具体到每一堂复习课中,教师还可以根据班级特点及不同学情,作更高明的文学内容组合,使复习课变身成新授课,使被动复习变为自主研发。

下面以专题“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为例,说说文学复习课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教学方式的改变与运用在学生课堂所发生的微妙变化。

三、文学复习课的教学与运用专题:《情何以堪——唐宋被贬文人的山水情怀》【复习目标】1、选择的三组诗文,从不同角度作比较式的复习;2、整合课内外诗文资源,温故、知新、拓展。

【复习过程】A、温故导入(按:这是初三年级的一堂古代散文的复习课)昨天,我们说到唐代文人刘禹锡被贬“巴山楚水”之地,发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宋代文人范仲淹左迁河南邓州之时发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情。

今天,我们继续来看一组唐宋被贬文人的作品,看看他们情何以堪,情何以载!B、观画品诗(一)观看“独钓寒江雪”图,复习《江雪》。

1、朗读《江雪》,说说该诗的意象有哪些,中心意象是什么?意象:孤舟、千山、江雪等;中心意象:孤舟。

2、诗人要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孤”:孤单(无生命的)——孤独(有生命的)——孤傲(有张力的)。

3、诗人当时是什么形象?他外观世界,内视心灵,分别看到了什么?载,情足以堪。

4、背诵小诗。

(二)观图,复习《画眉鸟》《水调歌头》。

6、小结:当你独坐船头,静卧船舱,也不管是独钓寒江雪,画船听鱼眠,起舞弄清影;只需一杯清茶,一盏薄酒,人便如天地一沙鸥。

这瞬间,所有的喧嚣与烦恼都会渐渐离你远去,唯剩下能包孕天地般辽阔澄净的心魂与情怀。

情何以堪,情何以载?唯有“江船、山水与风月”而已。

这种情怀在三位作者的散文作品中,有着更为充分的体现。

C、读人品文(一)通读《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三文,判断:1、三人在文中分别是什么形象?2、提取三文中出现的情感词(相同的)。

(答案见下表)(二)比较鉴赏3、三种“乐”分别借助于哪些不同的意象(载体)来承载的?《小石潭记》:潭水、石底、青树、翠蔓、小鱼、石岸等;潭水荡涤“我”原本浮躁的心灵,凄清之境包裹了“我”,使“我”沉静、安宁。

《醉翁亭记》:山峰、酿泉、野芳、佳木、肥鱼、洌酒等;酿泉滋润了琅琊山,养育了滁州人,也陶醉了“我”原本衰老的心魂,今朝有酒今朝醉。

《记承天寺夜游》:积水、明月、藻荇、竹柏等;如水的月华,皎洁、透明、纯粹,包容4、这三种的“乐”的实质一样吗?分别为什么而乐?《小石潭记》:闻水声而乐、观游鱼而乐——乐中藏哀(保持孤傲之骨)。

《醉翁亭记》:闻水声而欢欣、赏亭子而欢乐、饮酿泉而快乐;乐在物丰民安,乐在民风和谐,乐在禽鸟自在,乐在与民同欢。

《记承天寺夜游》:见月色而欣然,寻怀民而悦然,赏明月而释然。

乐在与友共话之逸趣,乐在心怀明月之闲趣。

(三)小结整合:说说三篇散文不同的题旨。

《小石潭记》:开掘小石潭,物我同化,发现自己。

《醉翁亭记》:建造醉翁亭,人人合一,发现自己。

《记承天寺夜游》:心怀明月,天人合一,发现自己。

D、读文品人(一)探寻被贬文人作品抒情达意的载体。

1、通过一组古诗与一组散文的复习,你有没有发现被贬文人内心的苦闷、彷徨、抑郁、不平之情,以何堪,以何载?以“山、水、舟、月、酒、乐”等为抒情载体,把被贬的苦楚、郁闷、无奈来承载。

2、让我们引进三位作家的另外三篇散文(节选),通过比较阅读,捕捉文章潜藏的作者情怀及情感载体特点。

不同一作家同类作品之情怀的比较——《西小丘记》《丰乐亭记》《超然台记》(表略)。

3、让我们再来看看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作品中情感宣泄的方式。

同一作家(欧阳修)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画眉鸟》《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表略)。

(二)这给我们未来写作记叙文以什么样的启示?1、艺术起于细微;真情起于细微。

2、真情实感需要借助于形象的载体(意象、意境等)来承载;因为形象的力量往往大于思想的力量。

(三)由文品人3、看了三组诗文,你觉得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分别是什么样的人?(略)4、回读《江雪》一诗,我们发现,它还是一首藏头诗,四句话的开头四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

而这种孤独,不是柳宗元的“专利”,它也是被贬文人欧阳修、苏轼共有的情愫。

但这种“孤独”比之于生命之舟之重、生命之流之长,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正是这份沉重的孤独,洗涤了这些被贬这原本不平与烦躁的心性,灵魂向宁静走去,心胸放宽,与天地同大,至于,心藏江雪、怀抱明月、超然物外、恬然自适。

宁静成为他们生命的最美姿态。

E、布置作业,收束授课1、课后,请按照今天的方式复习,完成以下两张表格。

同一作家(柳宗元)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江雪》《小石潭记》《西小丘记》(表格设计同上)同一作家(苏轼)不同作品之情怀的比较——《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超然台记》(表格设计同上)2、尝试用今天比较整合的组材方式,复习王安石的诗词文。

(课内两篇加自选课外一篇)3、结束的话——唐宋文人被贬之多,多过牛毛。

王维失意唱阳关,韩愈被贬走秦岭;白居易左迁浔阳江头作《琵琶行》,刘禹锡谪迁巴山楚水吟《陋室铭》,苏东坡谪居湖北黄州唱大江东去……底层的生活丰厚了他们的阅历,贬官的生涯锤炼了他们的意志。

于是,一批又一批忧国忧民的文人,跋山涉水、泛舟踏月、把酒临风,且行且吟,他们的山水情怀,凝结成唐风宋雪,蔚然成诗、成文、成画、成音、成品。

文品如人品。

品唐宋被贬文人之诗文,品出的是一个个散发着独特香气的灵魂(精神的贵族)。

孤独使他们厚重,宁静使他们美丽。

再翻开那些历代被贬文人的轶事,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那空明如积水的月华中,伴着孤独的船桨声,一批批行色匆匆、心绪悠远的过客,轻轻敲开一扇扇门扉。

这不是梦幻,这是历史,这是真实。

这批优秀的被贬文人,永未离去,他们因其闪光的文品与人品,而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间……【教学反思】古代散文,尤其是唐宋散文素来是中考复习的难点,也是重点。

怎样在有限时间里达到相对高质量的效果,我考虑了很久。

最后决定从唐宋被贬文人的诗文入手,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发端,我重组了苏教版初中教材的六个作品:柳宗元的《江雪》《小石潭记》,欧阳修的《画眉鸟》《醉翁亭记》,苏轼的《水调歌头》《记承天寺夜游》,把他们做了体裁的分类合并,就有了“组诗”及“组文”的整合与比较阅读。

后来又想,既然是以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为发端的复习课,不如再引进三位作家的一组散文,既扩大资源,又拓展学生的视野与品鉴能力,于是又有了一组“类文”。

这样,整堂课的前半部分变出现了由诗而文,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自然的整合,经济地开拓了课堂时间与空间。

这堂课的后半部分,我想再在三组诗文的横向比较上,再做一次纵向的组合,既鉴赏同一作家在不同作品中是如何表情达意的,这样,课堂形成了一种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真正使学生的思维打开,复习与新学双丰收。

从本堂课教学内容的开发上来看,一是指向文学鉴赏的复习,使学生的品鉴能力有所提升;二是指向文化传承的新授,使学生超越传统的复习课,得到唐宋被贬文人深陷逆境但依然心怀释然的中华文化的洗礼。

当然,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必须严格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阶梯分明的“专题链”,营造个性鲜明的语文味,从而有效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使原本迷茫而繁复的语文复习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层次递进;教师有计谋,学生有看头;学生有兴趣,教师有机智。

因而,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组,在语文教育中一定大有可为,期待方家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