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合集下载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模板

小度写范文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模板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_中国文化与山水的情结中国文化与山水有着永恒的血缘关系。

中国文化离不开山水,如果离开了山水,那就失去了一种亲昵的人文文化,失去了一种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失去了无数中国文人内心深处的思念与渴盼,也便失去了生命文化旅程的起点和终点。

中国文化与山水千丝万缕的宗族式的血缘关系,使山水成了生命的图腾、文化的图腾;也使山水成了生命的禅床、文化的禅床。

文人在山水中进行人格修养,他们信仰山水,崇敬山水。

宁静的自然山水总能使人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一种宗教性的归宿,山水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迈进,是人对自然的皈依。

无论是生命的南山,还是灵魂的草庐;无论是游者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漂泊人的听雨亭。

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已经变成了一种象征——被文化抽象后的象征,浸透着某种归结性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躲避不开它。

山水,成了文化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

宗教化了的山水和理念化了的风物,最能使有悟性的文人畅意适怀,于是生命深处的那种野朴的欲求便自然放纵。

所以,找几丛花树,觅几竿修竹,辟一处荒林,寻一座南山……用这种自慰和自卫掩埋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幻化知识分子的智慧,让不能实现的志向躲进这样一个逼仄的天地自乐耗散。

这种安贫乐道的修身养性,成了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单调平淡,也安全宁静。

隐居西湖的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离官场和市嚣,吟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惬意,还有刘羽锡“陋室”的闲然,陶渊明“南山”的悠然,柳宗元“孤舟”的恬然,王维“山居”的怡然……这些纯粹的文化人在社会人格上大多缺少旋转力,无法与世俗力量周旋抗衡,无法与尘世中最普遍也最现实的观念相处而居,逃避与远离是最好的办法。

这一方面保全了自己免遭排挤打击,另一方面又不违背内心灵魂并可以以清高自诩。

所以,不管是身居逼仄的客舟,还是卜居狭窄的山水,都是疏淡了官场名利而又深明大义的。

无论是草庐下听雨的老汉,还是孤舟上垂钓的渔父;无论是登山远啸的仁者,还是临水长叹的智人。

山水情_精品文档

山水情_精品文档

山水情山水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情感表达。

山水情包括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喜爱和留恋,以及对山水意境的赏析和体悟。

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在中国文学、绘画和诗词中都有广泛的表现。

中国山水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山水画和山水诗。

古人将山水与人生相结合,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态度和感受。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的巍峨壮丽、静谧宜人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山水情在中国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从古代到现代,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对山水情的独特赞美。

例如,《红楼梦》中的“假山名”和“幻境山水”、李白的“登鹳雀楼”和王安石的“悯农”等作品都展现了不同形式的山水情。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山水景色的感悟和理解,更传递了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之情。

山水情在中国绘画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重要分支之一,将山水情发挥到极致。

中国山水画注重以形传意,通过笔墨和构图来表达画家对山水情的理解。

山水画主要描绘山、水、云、岳、泽等自然元素,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致描绘,展示出画家对自然之美的领悟和追求,传递给观者深沉的山水情。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绘画作品中的山水情,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山水情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领悟。

它让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也使人们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体验。

通过山水情的赏析和欣赏,我们能够从繁杂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启示,感受到自然的奇妙和生命的美好。

山水情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追求。

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还是现代的城市白领,都会受到山水情的感染和启发。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山水情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灵的净土,让我们能够放下繁杂的思绪和压力,安静地欣赏山水之美,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智慧。

总之,山水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是一种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观照山水与自然观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山水常常被描绘成壮丽而恢弘的景观,而自然则被视为道德教化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自然观照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中国人视山水为神圣与敬畏的象征,将之与自然融合为一。

《诗经》中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

这种观照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人墨客往往将山水描绘成壮丽美丽的自然景观。

他们通过笔墨的描绘,表达自身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作为诗经时代的开端,《山海经》中的山水描绘已经具备鲜明的艺术特色。

《庐岳山记》中,写作家《记录史书微小的历史性事件》通过叙述庐岳山作为一体具有观光价值的自然景观,传达出对山水美的推崇之情。

这样的描绘方式也被后世文人沿用,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对山水与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山水与自然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道德意义。

在中国古代,山水和自然往往与道德准则联系在一起。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名句就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认为通过自省个人行为,能够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净化。

另外,《孟子》中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的关系。

这些思想观念强调了山水和自然与人的道德修养之间的关系。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才能达到心灵与道德的净化和提升。

山水与自然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艺术创作。

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山水画表现了中国人对美与自然的追求。

其次,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人们对美的认知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通过对山水和自然的观察与欣赏,人们可以培养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最后,山水和自然观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国人认为山水和自然中蕴含着道德的教化力量,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借鉴山水和自然的方式来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

请注意
❖ 寄情山水,不能仅仅理解为生命的解脱 与超拔,还应理解为生命的分享与播撒。但 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归宿。 当古代文人们真正寄情于山水时,少数是无 意于社会承担(如庄子),多数则是被迫放 弃社会责任。他们转投山水,在山水中安顿 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发现 了另一个“我”。
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秋代序, 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 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 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刘勰)
盛唐时代
❖ 到了唐代,诗人们往往借山水 消解胸中的块垒,从山水中得到 哲理的启示。于是盛唐山水诗作 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明珠,永远 值得后人珍视。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古人在寄情山水中 找到了什么?
❖ 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奇彭殇为妄作。
❖ 苏轼《赤壁赋》: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 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 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 与子之所共适。”
场的厌恶)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乌衣巷 刘禹锡 ❖ 朱雀桥边野草花, ❖ 乌衣巷口夕阳斜。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山水画”和“山水诗”两大艺术形式,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与自然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

山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代表着人们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并分析其在文化思想和艺术表达中的重要地位。

1. 山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视山水为自然界中最重要、最尊贵的存在之一。

山代表着巍峨、高大和坚定的品质,而水则代表着柔软、流动和变化的品质。

山水的结合象征着中国文化中理性和感性、刚性和柔韧性的完美平衡。

通过山水的象征意义,人们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自然的平衡。

2. 山水与自然的哲学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观念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哲学思想。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山水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象征着无限和谐与自由,正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儒家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山水则成为儒家教育中培养人格和美德的场所。

通过山水的观照,人们受到启迪,追求道德和智慧的提升。

3. 山水艺术的表达方式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山水画通常采用纸本或绢本,运用毛笔、墨汁和水彩等传统材料,通过精心构图和细腻的笔墨展现山水的壮丽和秀丽。

山水诗也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极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的排列和意境的营造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和赞美。

山水画和山水诗的结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高度表达。

4. 山水与自然的精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表象,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和自然被视为超越物质的存在,代表着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准则。

山水的恢弘和壮丽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让人对自身的渺小有所感悟。

中国人借助山水和自然的神秘力量,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升华。

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与自然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的集中体现。

它们不仅是艺术表达的重要元素,也是哲学思想的体现。

中国传统绘山水的情趣与气韵

中国传统绘山水的情趣与气韵

中国传统绘山水的情趣与气韵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绘制山水画被视为一种精神与情趣的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水画通过独特的构图和墨色运用,传达出大自然的壮阔气势与内在的美感,印证了中国人对大自然和人生的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绘山水注重情趣的表达,而情趣则是通过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理解和感悟而产生的。

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合,通过笔墨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情趣。

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能够捕捉到大自然的精髓,并将其抽象化、诗意化地呈现在画布上。

这种情趣的表达,既需要艺术家对自然景观的深入了解,又需要对自己内心感受的审慎触发。

山水画的气韵在于画家对于意境的追求。

意境是指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意义,是艺术家通过笔墨所表现的心灵体验。

中国传统绘山水注重气韵的韵律感与抒情性。

画笔的律动感、墨色的浓淡变化和构图的平衡都为画作注入了独特的气息。

这种气韵可以唤起观者的思考和共鸣,使其与作品产生一种心灵的对话。

在中国山水画中,情趣与气韵的表达往往是紧密相连的。

情趣是画家深入理解和感悟自然之后的表达,而气韵则是情趣的具象化呈现。

艺术家通过巧妙地运用构图和墨色,将情趣转化为气韵,使得作品不仅仅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观的图画,更是一种抒发心灵的艺术作品。

从而使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与艺术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一步体味艺术的内涵和美感。

中国传统绘山水的情趣与气韵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达。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山水被视为一种境界,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通过欣赏山水画,人们可以领略大自然的壮丽与广博,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这种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与大自然的气息紧密相连,使中国传统绘山水的艺术不断流传至今,并不断影响着当代的艺术创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山水的情趣与气韵体现了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人们对大自然和心灵的追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山水相依,人与土地共存。

一方山水有一方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一种共生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祖先用山水定义出的传统文化,一方山水有一方情,它不仅仅体现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而且也深深地融入到中国现代文化中。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句话把每个人家乡的山水情怀汇集在一起,把家乡的美景与爱国情怀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有责任保护自己的家乡,从山川中汲取智慧,从水土中获取精神,以此激励自己,让自己不负众望,勇敢地拥抱未来。

一方山水有一方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股深深的情结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在一起,让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就是人与土地、山水相依的美丽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基因”
• •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内陆,在文化类型属于 “大陆文化”。 远古时期,在原始自然宗教中就有对山岳的崇 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 者寿”。 植物的人格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大特色。 老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人为物役”,只 有“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回到自然去”,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逍遥游”,“圣人”“真人”“神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并由此构建了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 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通俗地讲就是,人与大自然 要合一,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战胜、征服自然。人要遵从 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本色,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续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现代登山户外运动的理念
• • • • 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 感悟自然 融入自然
(三)山水园林


• • •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 工艺等艺术于一炉,被称为中国“文化一绝”。 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 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臵, 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 主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壶中天地”, “外师造化”, “内得心源”,“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 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沈复) “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寄情山水,一生不仕,是封建时代少有的 流名千古的布衣诗人之一。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 天。……”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林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王维写过政治诗,边塞诗,但能反映他独特成就的 还是他那别有胜景的山水田园诗。 《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士大夫的“进退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进”即“入世”,则施展抱负,大施拳脚,建功立业,报效国 家; “退”即“出世”,则放情于山水田林之间,修身养性。观山水 之壮美,舒胸中之块垒,体味自然风情,消人世之烦恼。 能进能退,进中有退,退中有进,进退适度,进退自如,进退两得。 风水学: 相地之术,看风水,就是看山水。 风水学理论应用于对山川地形的踏勘,从而促进了在地理学上兴 起了对山川地形进行考察的热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基因”
• • 中国传统文化发源于内陆,在文化类型属于 “大陆文化”。 远古时期,在原始自然宗教中就有对山岳的崇 拜。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 者寿”。 植物的人格化在中华文化中是一大特色。 老庄哲学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士大夫。“人为物役”,只 有“不物于物”,恢复和回到人的“本性”,“回到自然去”, 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逍遥游”,“圣人”“真人”“神人”。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并由此构建了中 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是,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 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通俗地讲就是,人与大自然 要合一,要与自然和平共处,而不是战胜、征服自然。人要遵从 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本色,要亲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三)山水园林


• • •

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 工艺等艺术于一炉,被称为中国“文化一绝”。 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 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臵, 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 主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壶中天地”, “外师造化”, “内得心源”,“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 “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 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沈复) “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
李白的山水诗显著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自然山水景物的个性化。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登高壮观天地阔,大江茫茫去不返” 《登太白山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谈,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山,何时复更还。
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续川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现代登山户外运动的理念
• • • • 热爱自然 亲近自然 感悟自然 融入自然
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 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的历史中有一个 “山水情结”。 • “山水情结”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 山水有非常厚重的情感,成为一种文化 积淀、一种文化基因。 • 研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山水情结”, 对于我们从更深的文化层次上认识户外 运动,更好地做好户外教育,引导和推 动户外运动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游学: • 中国文人书生有着游学传统。 • 儒家“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 道家主张“逍遥游”,不计功利,不受限制,爱山泽之游,崇尚自然, 回归自然,观览万事万物的自然真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自由。 • “仙游”:追求成仙而碾转于奇山异水。寻找具有道风仙骨的自然山 水,在僻静幽静的山水中游览、修炼。 • 佛家倡导,云游天下,问道求法,拜师访友,称为“佛游”。 圣人、贤者、高士必有山川之游。 • 唐代山水田园之游。 • 宋代从游中取理趣。 • 明清时期,“对天地问难,向山水求知”。“芒鞋踏霜露,戮力事神 州”。 • 徐霞客是游学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中国驴友的鼻祖。 《徐霞客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四、感悟
1、自然山水可以给人带来无尽的美感。 2、自然山水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3、自然山水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天地。 4、自然山水是人生的大课堂。 5、寄情自然山水是最理想的生活。 6、山水之乐不仅在于亲临,也在于存乎于胸、 心向往之。
(二)山水画
• • 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 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 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它与相隔数千年的 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同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 的美的珍宝。 “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 “卧游”,以欣赏山水画代替游玩。
• •
“直以太平盛世,君亲之心两隆……,然则林泉之 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 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 水色,混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 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宋代画论《林泉高致集》)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朵奇葩” • 山水诗 • 山水画 • 山水园林
(一)山水诗 • 起源于魏晋时期。 • 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 • 形成以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 素的物境的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