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基本知识

中草药基本知识
中草药基本知识

第一章中草药基本知识

一、中草药的性味

(一)药性:主要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反应和治疗效果确定。

类型(4种):寒、凉、温、热(古时称“四气”)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与凉、热与温之间仅是程度上的差别

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用于治疗热证如板蓝根、黄芩可用于发热口渴、咽喉痛

温热药:祛寒、壮阳。用于治疗寒证.如生姜可治疗风寒

另有平性药,是指性质比较平和的药物,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寒或微温,不能独成一气。

eg :板蓝根两类:一类为十字花科植物崧蓝的根,全国多数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北板蓝”;另一类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茎)和根,西南和华南地区习惯应用,称为“南板蓝”。

(二)药味:主要由口尝和临床治疗效果确定。类型(五种):酸、苦、甘、辛、咸。

酸:收敛止血、涩肠固脱.用于治疗外伤出血、腹泻、痢疾等.

eg :旱莲草可止血,火炭母、辣蓼可治腹泻。

苦:清热解毒、泻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eg:野菊花可治扁桃体炎.溪黄草、土大黄可治黄疸型肝炎

甘:滋补身体、调和药性.eg:土党参、牛大力可治体虚无力,冰糖草调和药性,保护肠胃辛:发汗解表、行气止痛.治感冒、止痛等。

eg:大头陈、绿薄荷可治感冒,九里香、鸡骨草可治胃痛

咸:润肠通便、散结.治消化不良、淋巴结核

eg:草决明可通大便,穿山甲、乌贼骨能治淋巴结核。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一般将它和甘味并列,所谓“淡附于甘”,具有利尿作用,如淡竹叶、珍珠草。还有涩味,有收敛止血作用,可治内外伤出血,如侧柏,但此类药物较少,不能独列一味,故习惯上仍称“五味”

中草药的气和味关系非常密切,每种药物既有一定的气,又有一定的味,使用时应综合考虑。如紫苏性味辛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其主要作用是发散风寒;芦根性味甘寒,甘能生津,寒能清热,其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性味相同的药物,功效也大致相同;性味不同的药物,功效不同。如黄连和浮萍都是寒性药,黄连苦寒,可清热去湿,浮萍辛寒,可疏解风热。

二、中草药的炮制与剂型

(一)炮制:中草药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的各种加工处理。目的:1、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2、便于制剂、服用和贮藏。3、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4、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方法:炒、炙、炮、煅

1、炒

一般分炒黄、炒焦、炒炭。

炒黄、炒焦可增强药物健脾消食的功能,种子类药物炒黄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

炒炭能增强药物收敛止血的功效。

可拌固体辅料如麸、土、蛤粉,能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便于制剂,如土炒白术、麸炒枳壳、蛤粉炒阿胶。

2、炙

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以缓和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通常使用的液体辅料有蜜、酒、醋、姜汁、盐水等。

如蜜炙黄芪、甘草可增强补中益气作用;蜜炙百部、款冬花可增强润肺止咳平喘功效;酒炙川芎可增强活血之功;醋炙香附可增强行气止痛之效。

3、炮

将药物用急火爆炒,使之变焦黄或鼓起爆裂为度,以加强药物的温里作用,如炮姜。 4、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而易于粉碎,以发挥药效。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多用此法。

(二)剂型(7种)

1、汤剂:将药物用水煎煮,去渣取汤即成,是最常用的一种剂型。

特点:组成灵活内,服后吸收快、疗效速。熬煮中草药的重要原则之一:

解表药火力大,时间短;补益药火力温和,时间稍长。

2、散剂:把药物研磨成粉,有内服和外用两种

优点:携带方便、节省药物、不易变质

缺点:内服吸收较慢

3、丸剂:为一种常用剂型。一般用于慢性病、虚弱性疾病,少数用于急救。

根据配方将药物研成粉未,加入蜜、水或米糊、面糊等揉捏成药丸。

特点:吸收缓慢、作用缓和、药效持久和携带、贮藏方便等,

4、膏剂:按既定处方,加入一定辅料如植物油、樟脑、冰片等,通过煎炸等程序制成。

多采用贴敷方法以治疗疮、腰腿痛等,少数内服。

5、酒剂(药酒)将药物加入白酒或黄酒浸泡制得。

多用于气血不足、风湿及跌打损伤。

6、片剂:将药料磨成药面粉,利用药面本身的粘性或加入淀粉糊,揉捏成团后压片烘干制成。优点:使用方便、剂量准确、便于携带和贮藏,适用于各种疾病。

7、针剂(注射液):将药物用特殊工序加工成液体或固体灭菌制剂,使用时稀释后注射。优点:使用方便、疗效迅速

三、中草药的使用原则(3 条)

1、了解药物的性能寒凉药对热症,温热药对寒症。

2、了解药物的禁忌(3点)(1)药物配伍禁忌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元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

丁香畏郁金,川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桂皮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妊娠用药禁忌

禁用的大多为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慎用的主要有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滑利的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半夏、冬葵子等。

(3)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辛辣、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尽量避免。

3、掌握服用时间

大多数药物宜在饭后服;健胃药和对肠胃刺激性较大的药饭后服;补药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大多空腹服;安神药最好睡前服。

不管饭前或饭后服药,都应略有间隔,如饭前后一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效。

四、中草药采集注意事项(4项)

1、掌握采集季节

(1)采集根、根茎、球茎、鳞茎等地下部,以秋末春初为好。此时植物养分大都贮存于地下部,药力足。如牛大力、葛根、土党参、金鸡爪等。

(2)采皮以春夏为好。此时养分集中于树皮,皮与木质部易分离。如阴香皮、杜仲皮、桂皮等。

(3)采集果实和种子,以种实成熟期为好。如山楂、连翘、马钱子、佛手、胡椒、构枸子等。个别种类需要未成熟时采收,如桑椹,草决明等。采集时间最好是早晨,以防果荚爆裂。(4)采集全草多在花前,如火炭母、田基黄、狗肝菜、倒扣草、溪黄草、葫芦茶。少数要采嫩苗,如茵陈蒿。

(5)采集花以含苞待放为好。过早药性差,盛开后花易散落、破碎、有效成分减少。如金银花、菊花、玫瑰花等。(6)采集花粉要在花期,如松花粉。

2、了解生长环境

(1)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村旁、路边。如稀莶、羊蹄草、旱莲草、地胆头、夜香牛、马齿苋、酢浆草等。

(2)怕旱的草本植物多生长于稻田边、水沟旁。

如母草、田基黄、辣蓼、水蜈蚣、白花蛇舌草、崩大碗等。

(3)耐旱草本植物及灌木、亚灌木,多生长于山坡丘林地带。

如黑面神、盐肤木、岗梅、排钱草、葫芦茶、金银花等。

(4)乔木和大藤本植物多生长于高山密林,如阴香、樟树、鸡血藤等。(5)不怕盐碱植物多生长于海边,如卤地菊、马鞍藤、蔓荆子等。(6)阴凉潮湿的山谷中常见溪黄草、石韦、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翠云草等。

(7)千米左右的山顶和深谷中,常见有五加科的半枫荷、黄连、水黄连、紫背天葵等。(8)松林、柏树林、竹林下一般没有药用植物。

3、要留种

(1)用地上部分的,不要连根拔,可于离地3-4cm处割取或留主茎剪取侧枝。(2)用根、根茎、块根等的最好留一部分,以便来年再长。(3)用叶的不要把全部叶子一次采光,应适当留一部分,以利生长。 (4)全草的药物在大面积采集时,应适当留下一些生长健壮和植株,以备传种接代,万不可“一锅端”。

4、采回后应迅速干燥,以免霉烂变质,造成浪费。(1)晒干:可利用沙滩、地面,或搭架子,把药物摊开在阳光下曝晒。(2)阴干:将药物置于阴凉、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自干燥。

适用于花类、芳香性药物,如金银花、菊花、木棉花、薄荷、艾、阴香等。(3)烘干:利用烘房、火炕、烘箱等,使药物干燥。

适用于南方多雨季节。主要用于花类及富含淀粉、糖分的药物,如黄独、金不换等。

五、中草药的类型(20类)

1、解表药

能发汗解散表邪的药物,兼具利尿退肿,止咳平喘和止痛功能。

性味:辛温

适用症:上呼吸道感染及传染病发病初期

代表药物: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柴胡、葛根、牛蒡子。表邪(表症):病在浅表(发病初期)

2、清热药

以解除热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有多种类型,适用于多种疾病。

性味:寒凉

主要适用症:各种炎症、中毒、痢疾、疮毒等。

代表药物:黄连、生地、玄参、金银花、连翘、穿心莲、三桠苦、大青、千里光、田基黄等。热症:主要指人体代谢活动的异常升高。

主要症状有体温升高、口干、咽燥、面红、目赤、便秘、心烦。

3、泻下药

能润肠退便或引起腹泻的药物,前者为润下药,后者为攻下药。

适用症:消化不良、便秘及某些热症。

性味:苦寒

代表药物:大黄、大麻仁、牵牛子、艳山姜、灰叶等。

4、消食药

能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药物。

适用症:宿食不消而引起的腹胀、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寒所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

性味:甘、酸、温、平。

代表药物:山楂、麦芽、鸡内金、神曲等。

5、祛痰止咳平喘药

能祛除痰液、减轻或制止咳嗽气喘的药物。

适用症:咳嗽、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肺炎等。

代表药物:前胡、贝母、杏仁、百部、半夏、桔梗等。

6、温里药

能祛寒扶阳的药物。

适用症:脾胃寒所致的腹胀、呕吐、泄泻及肾虚所致的腰膝酸痛、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代表药物:肉桂、干姜、乌头、胡椒等。此类药物大多辛辣燥烈,易伤津耗液,凡属阴虚者慎用。

7、理气药

能疏气机、消除气滞的药物。

适用症:脾胃气滞所致的腹胀、呃逆、大小便失常,肝气滞所致的胸闷、食欲不振、月经不调、肺气滞所致的咳喘等。代表药物:陈皮、青皮、厚朴、枳实、枳壳、木香、香附等。8、止血药

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适用症: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及创伤出血。

主要药物:三七、侧柏、艾叶、地榆、槐花、小蓟、白茅根、紫珠草、白及、茜草、云南白

药等。

9、活血化瘀药

能疏通血肪,祛除血瘀的药物。

适用于血行不畅,或血瘀所致的多种病症,如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骨折等。

代表药物: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延胡索、当归、赤芍等。孕妇及妇女月经过多者,应忌用或慎用此类药物。10、补益药 :能补益人体气血不足,改善衰弱状态的药物,适用于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多病、阳萎等各种虚症。

(1)补气药(益气药)适用于气虚。

表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头晕自汗、食欲不振、脉弱。代表药物: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

(2)补阳药(助阳药)适用于阳虚证。

表现:畏寒肢、口淡不渴、腰膝酸软、耳鸣、脉弱等

代表药物:杜仲、巴戟天。(3)补血药(养血药)适用于血虚证。

表现:面色苍白、眩晕、耳鸣、脉细、月经不调。

代表药物:熟地、当归、白芍、阿胶等。(4)补阴药(滋阴药、养阴药)适用于阴虚证。表现:面色潮红、心烦、盗汗、口渴声嘶、脉弱等。

代表药物:沙参、麦冬、枸杞子。

11、收涩药

具有止汗、止泻、固精、止带、止血、止嗽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盗汗、久泻、久咳、遗尿、月经过多等。

代表药物:山茱萸、五味子、乌梅等。

12、安神药

能镇静安神的药物。适用于心神不安、失眠多梦、头痛昏晕等。

代表药物:灵芝、马尾松、长春花、白千层、含羞草、酸枣仁、侧柏仁等。

13、平肝熄风药

具有平肝潜阳、平息肝风的药物。

适用症:肝阳上亢和肝风所所致的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心烦等。

代表药物:天麻、熟地、麦冬、钩藤、地龙、蜈蚣、僵蚕等。

14、开窍药(芳香开窍药)

以苏醒神识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适用症:惊风、癫痫、中风、等病出现的卒然昏厥。

代表药物:冰片、樟脑、石菖蒲、麝香等。为急救药物,不能久服。

15、祛风湿药

具有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的风湿麻痹疼痛的药物。

适用症:肌肉风湿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代表药物:独活、寄生、威灵仙、爬山虎、五加等。

16、利尿药

具有促使小便排除的药物。适用于水肿、肾炎、尿路感染等。

代表药物:茯苓、泽泻、三白草、叶下珠。

17、蛇虫咬伤药

具有分解毒蛇、毒虫毒素或阻止毒素发挥作用,用于治疗毒蛇咬伤、蜈蚣咬伤及毒蜂螫伤的

药物。

主要药物:七叶一枝花、三角草、土半夏、王瓜、水芙蓉、半边莲、半边旗。

18、驱虫药

用以驱除或杀灭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钩虫等的药物。

主要药物:苦楝皮、马齿苋、南瓜子、槟榔等。

19、拔毒止痒药

用以治疗皮炎、湿疹、疮、癣等皮肤病的药物。

主要药物:大飞扬、小飞扬、马樱丹、啜脓膏、白花臭草等。

20、抗癌药

主要种类:红豆杉、三尖杉、苏铁、半枝莲、长春花、喜树、了哥王等。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科普知识

中药科普知识 “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翁维良日前指出,不合理使用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他提醒公众,应谨慎使用中药制品。 翁维良指出,因不合理使用中药制品而引起的有害反应,通常可以概括为以下十六种情况: 有些中药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乌头碱,小剂量使用具有治疗作用,剂量过大或使用不当就会引起中毒; 有些中药不含有毒成分,但过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如过量服用肉桂就会引起血尿; 辩证用药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细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中药来源品种不当可能引起有害反应,如桑寄生本无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会含有相应的有毒成分; 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炮制不当会引起有害反应,如经过炮制后的法半夏没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却是有毒的; 中药煎煮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一般认为煎煮时间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误服误用中药十分危险,如把香加皮当作五加皮使用,就会发生洋地黄样中毒; 受到污染或变质的中药,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用药途径不当,如作为肌肉注射用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静脉注射,就很容易发生有害反应; 用药时间过长也不好,如黄花夹竹桃含有强心苷,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 有些中药相互间可产生化学反应,如果配伍不当将引起有害反应,如藜芦就不宜与人参等补益类药同时使用; 中西药之间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同时使用就会引起血尿;

年龄、性别与体质差异也会引起有害反应,如妇女哺乳期就对许多药物反应敏感; 中药注射剂质量不好,当中含有有害物质、杂质、植物蛋白等,可以引起有害反应; 外用制剂辅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当也会引起有害反应; 此外,中药假冒伪劣品种可直接导致有害反应。

中药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中药基础知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 【【【第一节四气】】】 1、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作用性质。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此外,在寒热温凉之外,还有“平性”,“平性”的含义是指药性平和,寒热之性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之不同。 2、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即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础。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也称寒凉药,多具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泄热通便、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凡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也称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通经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所示效用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 寒凉药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热极生风、脉洪而数等阳热证)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四肢厥冷、脘腹冷痛、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寒疝作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痛、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厥脱等阴寒证)。 注意:应用药物必须对证,如不对证,药物的偏性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4、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通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的进一步区分。 5、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6、临床应用 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的药物:寒证—热药;热证—寒药 据病证的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的药物。如:大寒证(亡阳证),须选大热药(附子、肉桂)等;微寒证(脾胃虚寒证),选温性药(煨姜) 寒热温凉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反伤其阴,当用凉药而用寒药易伤其阳。如治疗寒热错综的复杂病证,则又当寒热药并用。如治疗真寒假热证,则当用热药,真热假寒证,又当用寒药。 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 一、中药基本概念 1.中药 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5。中药饮片 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中成药: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 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 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 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 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 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 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 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 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 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 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 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 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 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 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 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 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 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

中药材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中药相关知识培训教材 一、中药知识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 二、中药材、中药材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三、中药材、中药饮片仓储常识 1、验收管理 2、贮存条件:分类管理 3、防霉防虫 第一部分中药简介及我公司中药基本情况一、简介: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到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 中药按功效分为: 解表药(香薷、紫苏)、清热药(黄芩、黄连等)、泻下药(大黄)、祛风湿药(乌梢蛇、雷公藤)、化湿药(砂仁)、利水渗湿药(茯芩、泽泻)、温里药(吴茱萸)、理气药(木香)、消食药(山楂)、驱虫药(槟榔)、止血药(三七)、活血化瘀药(丹参)、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安神药(朱砂)、平肝息风药(牡蛎)、开窍药(冰片)、补虚药(人参、白术)、收涩药(五味子)、涌吐药(胆矾)、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白矾、大蒜)、拔毒化腐生肌药(硼砂)21类。 二、公司现有中药情况:

1、7个品种39味中药,其中植物药36种,矿物药1种,其他2种; 2、贮存分类: (1)阴凉、防蛀1种:三七; (2)阴凉干涸13种:广藿香、车前子、甘松、白芷、当归、吴茱萸、陈皮、茵陈、砂仁、香附、香薷、薄荷、紫苏叶; (3)通风干涸、防蛀、防霉防潮12种:大黄、山楂、甘草、麦芽、桔梗、柴胡、槟榔、葛根、稻芽、地黄、黄芩、川木通; (4)干涸12种:木香、丹参、龙胆、白扁豆、连翘、泽泻、茯苓、栀子、黄连、滑石、白芍; (5)密封、凉处1种:冰片; 3、药用部位: (1)根及根茎6种:三七、大黄、丹参、甘松、甘草、龙胆;(2)根茎1种:黄连(3)根9种,其中块根1种(地黄):木香、白芍、白芷、当归、桔梗、柴胡、黄芩、葛根; (4)茎3种,其中块茎1种(泽泻):川木通、香附; (5)地上部分4种:广藿香、茵陈、香薷、薄荷; (6)果实8种:山楂、白扁豆、麦芽、连翘、吴茱萸、栀子、砂仁、稻芽;(7)果皮1种:陈皮; (8)种子2种:车前子、槟榔; (9)叶1种:紫苏叶; (10)矿物药1种:滑石 (11)其他2种:冰片、茯芩(干涸菌核) 第二部分中药材、中药饮片、净药材的界定

艾灸知识大全

艾灸知识大全 超强的艾灸知识大全(华盖供图) 1、病从何来? 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里,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2、病从何去? 最好的办法是灸关元穴,和足三里,中脘穴。补充身体的元阳。这是治本。同时配合灸局部疼痛点。这是治标。 3、足三里有什么作用? 经过大量的案例表明常灸三里穴,能够防治二十多种疾病,又无一丝的毒副作用,确实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强壮身体、提高人体免疫、增强抗病能力、有益寿延年的功效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实践都,足三里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对于延年益寿大有裨益。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欲,帮助消化;在神经系统方面,可促进脑细胞机能的恢复,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方面,可以改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能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4、灸能美容吗?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药大全》,中草药图谱,其中包括补益、祛风、清热、解毒、疗肺、理肠胃、利水、跌打八大分类中草药材,这是中国最好的中草药检索网站。 点击下列目录阅读补益药:岗菍| 地菍| 仙茅| 千斤拔| 臭屎茉莉| 人参| 黄芪| 甘草| 大枣| 白术| 黄精| 莲子| 芡实| 山药| 刺五加| 绞股蓝| 生地| 何首乌| 当归| 冬虫夏草| 胡桃仁| 桑椹子 淫羊藿| 葫芦巴| 韭菜子| 巴戟天| 肉苁蓉| 白芍药| 锁阳| 骨碎补| 杜仲| 续断| 狗脊| 菟丝子| 沙苑子| 山茱萸| 益智仁| 补骨脂| 南沙参| 麦门冬| 天门冬| 玉竹| 石斛| 女贞子 墨旱莲| 黑芝麻| 楮实子| 北沙参| 列当| 百合| 酸枣 仁| 茯神| 柏子仁| 远志| 灵芝| 太子参| 覆盆子| 蛇

床子| 血竭| 熟地黄| 紫河车| 五灵脂| 土鳖虫| 穿山甲| 蛤蚧| 刺猬衣 海马| 海龙 祛风药:香花菜| 风沙藤| 五月艾| 豆豉羌| 指天椒| 紫苏| 青蒟| 香茅| 半枫荷| 海风藤| 崧筋藤| 宽筋藤| 假蒟| 过江龙| 大风艾| 穿破石| 乌榄根| 走马箭| 枫香树寄生| 山松子 岗松| 菖蒲| 火殃勒| 山薄荷| 黑老虎| 黑心姜| 麻黄| 桂枝| 香薷| 防风|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 辛夷| 鹅不食草| 薄荷| 牛蒡子| 桑叶| 菊花| 葛根| 柴胡| 蔓荆子| 苦丁茶 一枝黄花| 浮萍| 木贼| 积雪草| 附子| 干姜| 肉桂| 细辛| 吴茱萸| 川椒| 荜拨| 高良姜| 荜澄茄| 红豆蔻| 胡椒| 山柰| 升麻| 小茴香| 大茴香| 天麻| 钩藤| 蒺藜| 黄荆子 香橼| 川芎| 丹参| 鸡血藤| 凌霄花| 鬼箭羽| 鹿衔草| 凤仙花| 苍术| 威灵仙| 草寇| 皂角刺| 青风藤| 艾叶|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 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 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 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 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 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 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 四)贮存

a. 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象,导致药材变质。 b. 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 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 增强药效 3. 改变药物性能 4. 利于贮存 5. 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 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 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 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 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 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寒、热之性不甚明显,谓之平性药。 (二)五味 1.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细辛、当归) 2.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作用。(甘草、大枣) 3. 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五味子、乌梅) 4. 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大黄) 5. 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另有淡味药,即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便。(龙骨) 三、中药性能 (三)升降浮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中药的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的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的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其观察研究对象是药物。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 (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 (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一)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配伍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同,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生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另: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即单味药的应用和两味药及两味药以上的配伍关系及不同作用的合称。)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全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中药知识大全

中药知识大全 人参进补虽好不适宜于八类人群. 人们都知道人参进补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人参的,有些人吃了人参,不但没有进补效果,有可能损害健康。 1、胸闷、腹胀者 这类人服用人参后,常使胸闷、腹胀等气滞现象加重。 2、发热者 感冒、炎症等发热病人服用人参后犹如火上加油,使病情加重。因此,发热应先查明病因,不可因病体虚而盲目进补。 3、体有热毒者 身患疔疮疥痈或咽喉肿痛者,服用人参后会导致疮毒大发,经久不愈等严重后果。 4、红光满面者 临床发现,红光满面之人情绪往往兴奋,血压常常偏高,再服用人参会导致血压上升、头昏脑涨、失眠多梦等病症。 5、舌苔黄厚者 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又显湿润,黄则表示消化不良或有炎症,此时服用人参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等。 6、舌质紫暗者 中医学认为,舌质紫暗为气血瘀滞之象,如服用人参反而会使气血凝滞加重病情,出现“疼痛、烦躁不安、手足心发热”等症状。 7、大腹便便者 这类人服用人参后,常常食欲亢进,出现体重猛增、身重困顿、反应迟钝、头重脚轻等不良感觉。 8、身体健康者 身体健康者若多服、过服人参非但无益于健康,而且会招致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少年儿童、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更不可盲目服用人参。 二.中医教你怎样能够把良药苦口变得不在苦 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而且中药都是以其苦而方治天下各种疑难杂症。所以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但问题是,有的药实在是苦不堪言,难以喝下。有时候,有的病又不得不连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皱着眉头,含着眼泪吞服。中医专家总结出中药祛苦六法,可以让中药比较容易入口。 掌握服药时间在一天24小时,机体有两个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一个在上午8时至10时,一个在下午2时至3时。苦味中药可在饭后上述时间服用。 ②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③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中医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大全

2017年硕士研究生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知识记忆方法大全 博傲整理中医考研需要记忆很多知识点,今天医学考试在线小编为同学们整理了中医考研记忆要点,准备参加2016考研的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种记忆方法进行中医考研复习。 1、公式记忆 学生反映中医难学,太灵活,无规律可寻,无公式可用。在辨证的教学中我尽量将教学内容归纳为公式:如表证=肌表证+肺系证,阳虚=气虚+虚寒医学考试在线,阴虚=血虚+虚热。卫分证=初期+表热,气分证=二期+热盛,营分证=三期+神昏,血分证=晚期+动血+动风。白喉辨证风热疫毒证=风热+点状假膜,阴虚燥热=嘶吠+条状假膜,疫毒攻喉=嘶吠+梗阻。这样学生有规律可寻,有公式可用,可以纲举目张,从而大大提高记忆效率。 2、浓缩记忆符号 把学习内容浓缩为几个字,是一种读书由厚到薄的高层次的学习方法,既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对这些浓缩了的、较生动的记忆符号有兴趣、印象深。例如表证辨证中的肌表证的内容用4个字可概括,寒(恶寒恶风)热(发热)痛(头痛,全身酸痛)浮(脉浮)。十二正经的子午流注次序内容多,可概括为12个字来记,肺大胃脾(比)心小(少)、膀肾(心)包(三)焦胆肝,1~2分钟内可记下来。又如手足太阴经阳明经行走于四肢的前线,我把这浓缩为3个字为太阳前。这样记,字又少,又生动。四逆散组成为柴(胡)(白)芍枳(实)(甘)草4个字。我归纳小儿丹痧诊断抓住4大主证为热、舌、疹、脱(高热、杨梅舌、猩红皮疹、脱皮)。 3、对称记忆 大脑思维时对事物关联的对称面很关注,记忆效率高。如营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中的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卫气是来源于水谷精微行走于脉外的具有保护作用之气。任脉行走于前正中线、由下向上,督脉行走于后正中线、由下向上。腧穴定位找到了内关,手的外侧对称点为外关,大陵与阳池对称,曲泽与尺泽,昆仑与太溪对称,照海与申脉,三阴交与悬钟,阴陵泉与阳陵泉,中脘与中极对称等。 4、对比记忆 两者之间多数内容相同,记下一方面以及二者之间差异,就可记下另一方面,并且可以互相促进记忆。例如四君子汤组成为参术(茯)苓草,而理中丸组成为参术(干)姜草,一字之差。气血关系与气津关系文字结构相同,气能行血(津)、气能摄血(津)、血(津)能载气。 5、歌诀记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就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 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 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就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与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中医常识大全(最全的)

中医常识大全 一、顺口溜 生梨润肺化痰好,苹果止泻营养高。 黄瓜减肥有成效,抑制癌症猕猴桃。 番茄补血助容颜,莲藕除烦解酒妙。 橘子理气好化痰,韭菜补肾暖膝腰。 萝卜消食除胀气,芹菜能治血压高。 白菜利尿排毒素,菜花常吃癌症少。 冬瓜消肿有利尿,绿豆解毒疗效高。 木耳搞癌散血淤,山药益肾浮肿消。 海带含碘散淤结,蘑菇抑制癌细胞。 胡椒驱寒兼除湿,葱辣姜汤治感冒。 鱼虾猪蹄补乳汁,猪肝羊肝明目好。 益肾强腰吃核桃,健肾补脾吃红枣。二生活常识 1.鸡蛋忌糖精——同食中毒,多食死亡 2、豆腐忌蜂蜜——同食耳聋 3、葱类忌蜂蜜——同食伤眼睛 4、土豆忌香蕉——同食生雀斑 5、牛肉忌红糖——同食胀死人 6、黄鳝忌狗肉——同食伤肝

7、芹菜忌兔肉——同食脱头发 8、狗肉忌绿豆——同食伤元气 9、螃蟹忌柿子——同食腹泻,多食死亡 10、鹅肉忌鸭梨——同食伤肾脏 11、黄瓜忌生花生米——同食伤脾 12、甲鱼忌苋菜——同食中毒 13、皮蛋忌红糖——同食呕吐 14、人参忌萝卜——同食伤元气 15、白酒忌柿子——同食心闷,多食亡 16、豆腐忌菠菜——同食生结石 17、鸡肉忌菊花——多食死亡 18、鲤鱼忌甘草——同食死亡 19、羊肉忌南瓜——同食腹胀难忍 20、栗子忌牛肉——同食麻木 21、鸭肉忌梅子——多食发老病 22、山芋忌白酒——同食生胃病 23、梨子忌开水——同食泄泻 24、蛇肉忌萝卜——同食则亡 25、田螺忌蚕豆——多食肠绞痛 26、羊肉忌西瓜——多食肝腹水 27、海带忌洋葱——多食便秘 28、西药片忌酒——同食胃穿孔

29、猪肉忌麻花(植物)——同食亡 30、雀肉忌香蕉——多食过敏 三、孕妇忌吃的食物 1、多吃羊肝——有损胎气 2、多吃羊肉——生孩多病 3、多吃鸭肉——生孩多疮 4、多吃雀肉——孩生雀斑 5、多吃螃蟹——极易流产 6、多吃黄鳝——生孩哑巴 7、如吃酒类——生孩弱智 8、如吃香烟——生孩痴呆 9、如吃驴肉——生孩难产 四:不宜吃的食物 1、发芽、发青的土豆有毒,不能吃。 2、新鲜的黄花菜(金针菜)有毒,不能吃。 3、没有炒透的四季豆、扁豆有毒,吃不得。 4、老鸡头(5年以上鸡头)有大毒,吃不得。 5、嫩炒猪肝,含有毒素,不宜吃。 6、皮蛋、爆米花含铅特别多,儿童不宜吃 7、烤焦的食物不能吃,吃后易患癌。润肺乌发食核桃。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 部门: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中成药来源于中医方剂,具有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常用的分类方法按 分类与分类。 2、中药的正品就是指法定的及其特定的。 3、购入的中药材,每件包装上应有明显标签,注明、、数 量、、采收(初加工)时间等信息,毒性中药材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外包装上应有明显的标志。 4、代用品就是指、、与被代用的相似的药品。 但配方时,须征得医生同意方可。 5、中药饮片的质量与中药材质量、炮制工艺密切相关,应当对、 炮制工艺严格控制;在炮制、贮存与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控制污染,防止变质,避免、、 ; 6、中药鉴定采用、等方法对中药材进行真伪鉴别与纯度检查。 7、中药性状鉴定的方法有眼观、手摸、、口尝、、等。 8、负责中药材采购及验收的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9、中药材与中药饮片应存放;毒性中药材与饮片等有特殊要求的中药材 与中药饮片应当存放,并有相应的及设施。10、仓库内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进行监 控,保证中药材与中药饮片按照规定条件贮存;贮存、鲜活中药材应当有适当的设施(如专库、冷藏设施)。 11、中药材的等级标准以品质最好的为一等品,较好的为等品,以此类推, 最次(符合药用标准的)为等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中药:

2、中药材: 3、中药饮片: 4、伪品: 三、简答题(共20分) 1、中药材与中药饮片质量管理文件应包含哪些内容?

中药材基础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一、1、剂型、功能 2、品种、部位 3、品名、规格、产地 4、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药材 5、中药材质量、交叉污染、混淆、差错 6、显微、理化 7、鼻闻、水试、火试 8、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 9、分库、设置专库、防盗、监控 10、温度、湿度、易串味 11、二、末 二、名词解释 1、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与医疗保健的药物。 2、中药材:就是天然来源未经加工活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药物,常分为植物 药、动物药与矿物药等三类。 3、中药饮片:就是根据治疗疾病的需要,将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或炮制后的加 工品。 4、伪品:就是指正品品种以外来源的冒充正品入药者。 三、简答题 1、(一)制定物料的购进、验收、贮存、养护制度,并分类制定中药材与中药饮片的养护操作规程; (二)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规程,各关键工艺参数必须明确,如:中药材投料量、辅料用量、浸润时间、片型、炒制温度与时间(火候)、蒸煮压力与时间等要求; (三)根据中药材的质量、投料量、生产工艺等因素,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收率限度范围, 关键工序应制定物料平衡参数。 (四)制定每种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检验操作规程,制定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的质量控制指标。

中医药科普知识(精)

怎样煎服中药 怎样煎服中药煎药这里主要指汤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 药物剂型。具有吸收好疗效快用途广等优点。 1 煎药最好用沙锅滤药用具应使用搪瓷玻璃或铝制品。忌用铁制品以免药材所含的鞣质与铁离子结合使药液变为黑色而影响疗效。 2 为了使药物中有效成分易于煎出最好在煎煮前先加水浸泡约半小时使水浸透药物 组织有利于药效成分煎出。加水量应根据药物体积大小分量轻重药味多少适量掌握一般浸过药五分至一寸。第一煎应多加水浸泡后先用武火大火煎煮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并随时搅动以使药效成分尽量煎出 。 3 煎煮次数和时间每剂药煎煮两次第一次头煎于沸后再煎20—30分钟滤取药液约150ml左右药渣再加水如即刻煎煮可用微温水不要热药加凉水也不准加沸水。以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药渣如果放凉再煎可放凉水第二次二煎加水量应适当减少煮沸后再煎15分钟—20分钟滤取药液即可 。 4 药剂内凡注明“先煎”的药物多是矿物动物贝壳或坚硬药物这些药物有效成分难以煎出所采取先煎的办法用武火加热至沸煎10—15分钟后再放入群药。“后下”后下药属于清热解表药含有挥发性成分或组织疏松的药物都不宜煎的时间过长否则药效成分随之挥发而减低疗效。“后下”的药物在群药将要煎好放入再煎5—10分钟即可。“布包煎”的药大多是含有粘性成分或粉末药物以免糊锅底或有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咽喉如“旋覆花”。“熔化” 烊化药物则用煎好汤药溶解内服。“冲服” 分冲药用煎好的汤药

送服或用温水冲服。 5 服法头煎二煎共计约300ml左右小儿酌减混合后如果没有大夫的特殊指定分 两次温服。早饭前晚饭后各服一次。 6 外用药须按大夫要求使用水量按使用情况而定 。 7 中药成药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服用。保管方法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

中药材真伪鉴别基本知识

中药材真伪鉴别基本知识 历来鉴别中药材的正品、地区习惯、混淆品、伪品、劣品无统一明确的划分界限,《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以下简称图典)采用正品、非正品和伪制品三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将每个中药材品种分为三类,其分类的依据如下: 正品: 系指《中国药典》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进口药材部标准》和《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所收载的品种及虽未收入国家级标准,但已被广泛公认的品种。凡属《中国药典》、部颁标准收载品,均在品名后加括号着重指明收载出处,其它则略去。 非正品: 泛指中药材的劣品、地区习惯用品和各种原故造成的中药材混淆品种。这些品种一律列入[非正品]项下,以示与正品区别。 伪制品: 系指经过人为非法加工的某种中药材的仿制品。此类实属无可争议的地地道道的伪品。 一、降香(图典① 第73 页) 【正品】 降香(药典、部颁品) 药材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 n的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本品呈圆柱形,类圆柱形,长条形稍扭曲不规则碎块状,表面紫色,棕紫色或红褐色,有纵长线纹,有光泽。断面粗糙,能沉于水。气芳香,味稍苦。烧之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 【非正品】 紫檀 为豆科植物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 Willd的树干和根部的干燥心材。本品呈条块状,长短不一,内外均呈鲜红色,久置者呈暗红色至带绿色光泽。横断面具孔点,纵剖面呈线条状纹理,并有油滴状的红字树脂样物质。质致密而重,以水煮之溶液不显赤色。气

微,味淡。 二、大黄(图典② 第6 页) 【正品】 1.掌叶大黄(正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和根茎。本品多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或一面隆起一面平坦的纵剖面。直径3-9 cm。除去外皮者表 面黄棕色,可见网状纹理。未除去外皮者表面棕褐色,有横皱和纵沟。根茎近顶端横切面“星点”为2 环,其下1 环或散在,根的横切面无星点。新断面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2.唐古特大黄(药典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ta ngguticumMaxim.ExBalf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多呈类圆锥形,纺锤形或圆柱形?直径5-11cm。根茎近顶端横切面星点1-2 环,其下为1 环。渐成散在。 新断面在紫外光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3.药用大黄(药典品) 药材为蓼科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 in ale Ba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多为圆柱形或类圆形的横切段或块片,似马蹄形。去净粗皮。表面黄色或黄褐色,根茎横断面星点 凸起,成环或散在。 1新断面在紫外灯(365nm)下显棕色荧光。 【非正品】 1.藏边大黄 为蓼科植物藏边大黄Rheum emodi WalL的干燥根及根茎。本品根茎多呈类圆锥形、根类圆柱形。长4-20cm,直径1-5cm。表面多红棕色,偶有灰褐色的,多具纵皱纹,新横断面多呈淡蓝灰色至灰蓝带紫色,有明显环纹及半径向放外射的棕红色射线。根茎黄切面无星点。新断面在紫外灯(365am)下显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