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知识练习题整理

必修三文言知识练习题整理
必修三文言知识练习题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直不百步耳 D.弃甲曳兵而走

2.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 B.树之以桑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3.选出加点实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B.请.以战喻(请您) 谷不可胜.食也(尽,完)

C.申之以孝悌.(兄弟友爱)之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官仓)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约束)

4.选出“以”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

A.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斧斤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选出“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A.①④⑥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⑤⑨⑩

6. 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介词“于”字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 )

①寡人之于国也②则移其民于河东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A.②④相同

B. ②③⑤相同

C. ①⑤相同

D. ①②③④⑤各不相同

7.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能归类在一起的一项()

①是亦走也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⑥未之有也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8.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A.时不我待 B.兵不血刃 C.莫衷一是 D.自愧弗如

9.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多用比喻、对比度、排比手法,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

10.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媒人去数日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11.选出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

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

12.翻译下列各句: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⑦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劝学》练习

1、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了。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虽然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所以木材经受墨线量过就直了,金子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每天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为就不会犯错误了。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更高的智慧,圣人的思想也在这里具备了。

2、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也写作“急”,急忙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顺利,这里是使动,使…顺利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生性,天性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用心:专心致志

3、下列虚词使用相同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D.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4、下列相关知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认为一步为“步”,两步为“跬”,走路为“行”,小跑为“走”,快走为“趋”

B.《劝学》为节选版,选自《荀子劝学》,《荀子》是战国末期荀況所作,现存32篇

C.“跪”表示席地而坐,提起臀部,保持拜服的姿势,而“坐”指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D.古代金银并非指金子和银子,“金”指的是金制的刀剑,“银”指的是银制的刀剑

5、对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

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6、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

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7、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

8、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9、“”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

,。

1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12、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

13、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

子:,,,,。

14、荀子《劝学》说:“,;,

。”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15、“,”,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6、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17、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劝学》文言知识整理归纳

一、虚词

1.而

(1)蟹六跪而二螯()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吾尝终日而思

矣()

(4)登高而招()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善假于物也()

3.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焉

(1)风雨兴焉()

(2)圣心备焉()

二、实词

1.通假字(1)以为轮()

(2)虽有.槁暴.()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

2.古今异义

(1) 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2) 以为

..轮

古义:

今义:

(3)用心

..一也

古义:

今义: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古义:

今义:

(5)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6)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1)望a吾尝跂而望矣()

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已 a学不可以已()

b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3)加 a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b寡人将加大诛于子()(4)假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词类活用(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4)用心一.也()

5.请解释加点字词

(1)劝.学()

(2)而绝.江河()

(3)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

(5)金就.砺则利()

(6)无以

..至千里()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省略句

(1)()以()为轮

3.倒装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请翻译以下句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8)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

《过秦论》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赢粮而景从3.外连衡而斗诸侯4.始皇既没5.振长策而御宇内6.百有余年矣7.锄櫌棘矜

8.而倔起阡陌之中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

(2)天下云集响应

(3)赢粮而景从

(4)内立法度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南取汉中

(7)金城千里

2.名词作动词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会盟而谋弱秦

(3)履至尊而至六合

(4)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5)过秦论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3.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1)会盟而谋弱秦

(2)以弱天下之民

(3)以愚黔首

5.形容词作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

6.动词的使动用法

(1)外连衡而斗诸侯

(2)吞二周而亡诸侯

(3)却匈奴七百余里

(4)序八州而朝同列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6)约从离衡

(7)流血漂橹

四、一词多义

1.亡:(1)追亡逐北(2)秦无亡失遗镞之费(3)吞二周而亡诸侯

(4)河曲智叟亡以应(5)今亡亦死(6)今刘表新亡

2.制:(1)赵奢之伦制其兵(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增其旧制

3.利:(1)因利乘便(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3)专其利三世矣(4)非利足也(5)天时不如地利(6)商人重利轻离别

4.遗:(1)秦无亡失遗镞之费(2)小学而大遗(3)因遗策(4)路不拾遗(5)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固:(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固不可彻(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蔺相如固止之

(6)其闻道也固先乎语

6.度:(1)内立法度(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3)度已失期(4)尽失其度(5)春风不度玉门关

7.兵:(1)赵奢之伦制其兵(2)收天下之兵(3)左右欲兵之8.因:(1)因遗策(2)因利乘便(3)因河为池

9.策:(1)因遗策(2)振长策而御宇内

10.爱:(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2)宽厚而爱人(3)素爱纷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爱其二毛

11.致:(1)以致天下之士(2)致万剩之势

(3)无从致书以观(4)何意致不厚

12.及:(1)才能不及众人(2)及至始皇

13.延:(1)秦人开关延敌(2)延及孝文王

14.北:(1)北收要害之地(2)追亡逐北(3)将军战河北

15.弱:(1)弱国入朝 2)以弱天下之民

16.以: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2)以致天下之土

(3)尝以十倍之地(4)以愚黔首

(5)以弱天下之民

(6)然秦以区区之地

(7)然后以六合为家以为桂林

17.以为:(1)以为桂林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4)自以为关中之固

18.而: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会盟而谋弱秦

(3)皆明智而忠信

(4)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19.之:(1)拥崤函之固,鸾腴之地

(2)当地之时

(3)杜赫之属为之谋

20.乘:(1)因利乘便

(2)自京师乘风雪

(3)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致万乘之势

21.振:(1)振长策而御宇内

(2)威震四海

五、句式特点(翻译)

1.判断句

(1)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被动句

(1)为天下笑者,何也“为”→被

3.省略句

(1)威振(于)四海(2)而倔起(于)阡陌

之间

(3)身死(于)人手(4)委命(于)下吏

(5)铸以(之)为金人十二,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4.宾语前置句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状语后置句

(1)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铸以为金人十二

(3)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古今异义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今:2.吾从而师之

古:;今:3.无贵无贱

古:;今:4、今之众人

古:;今: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今:6、.小学而大遗

古:;今:7.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今:

三、重点实词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吾师道也

④师必退

3、从

①惑而不从师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四、重点虚词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蚓无爪牙之利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余嘉其能行古道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或师焉

不耻相师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而耻学于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愚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六、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②被动句

不拘于时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不必贤于弟子

八、重点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理解性默写(一)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说》理解性默写(二)

6、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即“彼童子之师,,。”

7、《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8、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

9、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

10、“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一致。

高中语文必修三 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 重难点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三期末复习文言文知识重难点汇总 必修3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胜谷不可胜食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5.兵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四)古今异义 1.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五)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2.未之有也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輮以为轮/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二)定语后置句: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通“ ”通“ ”通“ ”, ”) ”) )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 (“”通“ ”通“ ”) ”通“ ”, ”,) ) 二、古今异义 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 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 今义:认为 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 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 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 《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上》 ) ( ( ) ) ( ) 4. 疾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西门豹治邺》 ) 《史记·孙膑列传》 ) ( ( ) 《三峡》) ( ( ) )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不能称前时之闻( 《伤仲永》) 《劝学》) ( ( )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 ( )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 (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 )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3.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 ( ( ) ) 愿大王少假借之( 《荆轲刺秦王》 ) 乃以吴叔为假王( 《史记·陈涉世家》 ) ( ( ) ) 5. 闻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 ( )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屈原列传》) (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 ) 6. 而 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劝学》) ( ( ) )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 名词作动词 2.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作名词 ① 填然鼓.之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也 ( ( ( ( ) ) ) ) ⑤王无罪.岁 ( )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 ( ) 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师说(含答案解析)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 ) 2.或师焉,或不焉(“”通“”)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 3.吾从而 ..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 ..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得璧,传之美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从惑而不从师() 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 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4.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有碑仆道(《游褒禅山记》)()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5.则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可怪也欤()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2.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 ) 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 )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更多学习资料和名师公开课敬请关注公众号:好分数高中圈获取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路矣颁—斑,花白 3.涂不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莩—殍,饿死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三)一词多义 1.于 寡人之于国对于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赵氏求救于齐向 2.以 请以战喻用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申之以孝悌之义把 3.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必 树之以桑衬字,不译 以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 长译 4.胜 安 谷不可胜食尽 君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为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质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兵 5.兵 乃 非我也,兵也兵器 出 军队将兵万人士兵穷兵黩武 战争

2.五十者可以衣帛:古,可以以之;今,一个连词。 1

(四)重点词语 1 .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复 陈述; 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六)特殊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只是??罢了,不过??罢了固定句式 《劝学》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狗。 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二、通假字: 1.輮以为轮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 4.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 三、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 形 容 词 使 动 用 法 , 使 ? ? 使??弯曲") 3、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游水。 4、上食埃土: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 5、下饮黄泉: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四、特殊句式 (一)介词结构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2、青【于蓝】: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3、寒【于水】: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必修三文言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九:《蜀道难》知识点梳理一、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二、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 ..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10.青泥何.盘盘多么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文言文复习小卷子十:《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二、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精心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篇一 1、黄药眠(1903-1987),原名黄访、黄恍,的教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作家。他以学术上鲜明的倾向、独特的见解、丰硕《再见》 4、艾青:中国现代作家,原名蒋海澄,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5、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龚舒婷,福建泉州人。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着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爱国之情,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 7、阿赫马托娃:俄罗斯文学的女诗人之一。她和前夫古米廖夫同时阿克梅派的杰出代表。人称“俄罗斯诗歌天空的月亮”。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医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8、“楚辞”:“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新的诗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全诗共373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 一、通假字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5.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 、 6.虽有槁暴(“”通“”) 7.君子生非异也(“”通“”,) 二、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2.然而 ..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古义: & 今义:保养身体 4. 木直中绳,輮以为 ..轮古义: 今义:认为 5.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6.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古义: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古义: ~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1.数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2.利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记·项羽本纪》)()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3.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 乃以吴叔为假王(《史记·陈涉世家》)()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劝学》)() 君有疾在腠理(《扁鹊见蔡桓公》)() \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上》)() 4.疾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列传》)() 嫉恶如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 ( 5.闻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 6.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填然鼓.之() ( ②然而不王.者() ③树.之以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知识归纳《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7.王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向他们)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⑤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

必修三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释义: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释义: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释义:4.直不百步耳通“”,释义: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通“”,释义: 二、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数: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数: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数: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数: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直: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直: ⑤理直.气壮直: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 ②主人忘归客不发.发: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发: ⑤百发.百中发: 4、兵 ①非我也,兵.也兵: 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兵: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 ④穷兵.黩武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 ②驴不胜.怒,蹄之胜: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胜: 6、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加: ②臂非加.长也加: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加: ⑤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加: 7、食 ①鱼鳖不可胜食.食: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 ③谨食.之食: 8、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 ②寡人之于.国也于: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于: 9、之 ①王道之.始也之: ②寡人之.于国也之: ③填然鼓之.之: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之: 10、以 ①请以.战喻以: ②以.时入山林以: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以: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以: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 三、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梳理答案】 一、①涂同“途”,道路。②无通“毋”,不要。③颁同“斑”,花白。 4.通“横”5通“纵”6不,通“否”,表示否定7通“呵8通“崛”9通“影10通又11有通又暴通曝12生通性 13知通智 14匪:同非15受,通“授”,教授 二、1凶:荒年。2喻:说明。3胜:尽。4失:错过。5发:打开(粮仓)。6字7随意,8音节助词 9斧头 10 约束制止11年成12 但:只13去:离。 14扪,摸。 15膺,胸口。 16 来,不译,去来偏义复词,偏去17忽然一下子18推辞 19序:统治20致力,从事21 弱点毛病22攻取23匹敌相当24吝惜 25迎接26兵器27衡量,比较。28沿袭29窗户30担负31招纳32趁着 33 强 34符合35 停止 36横渡 37利用38因为 39使……弯曲40谁 41竟42学习,研究43却44赞许45赠送 三、1树名词作动词,种植。2衣名词作动词,穿上。3(王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 4罪名词作动词归罪5鼓名词作动词,敲鼓6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7名词作动词水:游泳 8.名词作动词履:登上 9名词作动词瓮:用破瓮作绳:用草绳系10名词作动词帝王:称帝称王11形容词作动词小,弱: 变小,变弱12名词作动词师,学习13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在地上、在地下14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15名词作状语(象卷席子)(像用包子)(象用囊袋)16名词作状语对内17名词作状语向南18亡,北,动词用作名词,败逃的人19固: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固的地势20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21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2..使动用法使……退却23使动用法离:使……离散24使动用法朝:使……朝拜25..使动用法斗:使……争斗26使动用法使……灭亡27使动用法,使……弱,削弱28使动用法使……愚蠢29意动用法以……为师30耻.意动用法以……为耻31云.,响.,景.名词作状语像云聚集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32使动用法,使……凋谢33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四、古今异义 1河,黄河。今泛指河流。2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3走,跑,这里指逃跑。4或,有的人,不定代词。5第二年 6突然出击7因此作8 神态,脸色9整理10年龄大11金属制品,黄金12蟹腿,13帮凶、走狗14刚才15居住存身16指函谷关、崤山之东。 17一般人18金属19求学的人20用来……的21小的方面学习;22 一般的人23 不一定 24无论 五、一词多义 1.凶—— 1庄稼收成不好2不吉利的事3凶恶,残暴4 不幸,多指丧事 5杀人的人 2. 加——1更加2施加3放上4增加5. 夸大 3.直——1只不过2与“曲”相对3正确4同“值”5径直 4是——1正确,认为正确2这个,这样, 3表示肯定判断4是故,是以:因此 5行——1行走2去,离开;前往3实行;做4行为,品行5 古诗的一种体裁 6——于1比 2和3 对于4到 5 在 7——数1数目、数量 2几、若干 3命运 4 屡次 5密、细密 6 shǔ计算 8——发1发射2征发、派遣 3打开 4花开 5出发 9——度1尺码、尺度2程度、限度3规章、制度4风度、常态5回、量词6、创制7考虑、思虑8量、计算9推测、猜测10通“渡”,过 10——亡—— 1逃跑、逃脱2丢失、失去3灭亡、消亡4死亡5逃兵、逃亡的人6通“无”,没有7使动用法,使……灭亡 11固——1固执、顽固2巩固3坚持、坚决4 固然、本来5牢固、坚固的地势)6 既、已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今义: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 今义:转折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 3.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今义:保养身体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古义: 一、 通假字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6. 虽有槁暴 7. 君子生非异也 二、 古今异义 1.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 (“ _”通“ ___________ ” ,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 _______ ”通“ _________ _”通“ ____________ ”,_ (“ _______ ”通“ __________ ” 通“ ________ ”) (“一 ” ” (“ _____ ) ” ”) ______ ) ) 古义: 2.然而不王者 古义: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古义: 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多比喻坏人的党羽,多含贬义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 某种事物上) 三、一词多义 J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1.数W 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J 愿令 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 ( ) 《六国论》 ) 金就砺则利(《劝学》)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劝学》) ( (《史记?项羽本纪》 (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孔雀东南飞并序》) J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

语文必修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并序)》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1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来的事情尚可追回。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归舟轻快地飘荡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恨晨光还是这样微弱迷离。? 2望见家乡的陋屋,我高兴得往前直奔。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着庭院里的树枝真使我开颜。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3回去吧,我要断绝与外人的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的人驾着篷布小车,有的人划着一叶小舟。时而沿着婉蜒的溪水进入山谷,时而循着崎岖的小路走过山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我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