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绪论思考题

思考题绪论1. 免疫应答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2.中枢免疫器官对免疫细胞的发育起什么作用?3.外周免疫器官主要由哪些组织与器官组成?在免疫应答中发挥什么作用?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与NK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别是什么?5.补体系统的主要激活途径有何不同6.免疫辅助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什么作用?7.7.临床免疫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8.8.免疫学检验可分为几个部分?9.9.临床免疫学及免疫检验在移植免疫、肿瘤免疫中的意义。
10.10.现代免疫学技术包括了哪些方法?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1.什么是抗原抗体反应?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是什么?2.抗原抗体的结合力有哪些?3.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特点?4.如何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和交叉反应?5.什么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可逆性?有何应用?6.如何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和亲合力?7.抗原抗体反应体系中为何要确定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8.抗原抗体反应有哪些影响因素?9.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免疫学检测技术有哪些?10.什么是标记免疫技术?标记免疫技术有哪些类型?第三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什么是免疫原?2.如何制备可溶性抗原?3.常用的细胞破碎方法有哪些?4.连接半抗原的载体有哪些?制备半抗原性免疫原的方法有哪些?5.纯化抗原的鉴定包括有哪些内容?6.什么是免疫佐剂?免疫佐剂有哪些种类?免疫佐剂的作用机制有哪些?7.什么是抗血清?什么是多克隆抗体?8.如何制备抗血清?9.动物采血有哪些方法?10.抗血清的鉴定包括哪些内容?第四章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1.杂交瘤技术是如何问世的?其基本原理是什么?2.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其特性和局限性如何?与多克隆抗体有何异同?3.杂交瘤细胞的克隆方法有哪些?4.细胞株冻融的原则是什么?5.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6.单克隆抗体的性质鉴定的方法有哪些?7.叙述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和应用。
8.叙述基因工程抗体的概念和优点。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二)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试题及答案第六章1、最常用的RIA标记物是?A.125I;B.131I;C.14C;D.3H;E.32P。
正确答案:2、与放射免疫分析相比,免疫放射分析最显著特点是:A.使用单克隆抗体B.采用固相分离法C.反应属于非竞争性结合D.可以测定大分子和小分子抗原E.灵敏度较高正确答案:3、RIA中,关于双抗体分离法的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二抗B.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C.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同种动物的血清D.反应结束时只需加入一抗同种动物的IgGE.以上说法都不对正确答案:4、融合了特异性和非特异性B/F分离技术特点的方法是:A.活性炭吸附法B.双抗体法C.固相分离法D.PEG沉淀法E.双抗体-PEG法正确答案:5、关于IRMA双位点法说法正确的是A.首先加入固相抗原与待测标本B.然后加入标记抗原C.测定固相免疫复合物的放射量D.测定上清液的放射量E.待测抗原含一个表位就可以正确答案:第七章1、荧光显微技术常用于检验血清中各种自身抗体和多种病原体抗体的方法是?A.直接法;B.间接法;C.双抗体夹心法;D.补体法;E.双标记法。
正确答案:2、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与直接法相比,优点为.A.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B.操作更简便;C.可用于抗原的定位检测;D.可用于抗原定性检测;E.检测不同的抗原,只需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正确答案:3、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荧光素为A.FITC;B.RB200;C.TRITC;D.PE;E.Eu3+。
正确答案:4、关于流式荧光免疫试验xMAP法的说法错误的是:A.流式荧光免疫试验使用了荧光微球技术;B.流式荧光免疫试验使用了双激光检测技术;C.红色激光信号可对微球进行定量;D.绿色激光信号可对微球进行定量;E.流式荧光免疫试验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高通量分析。
正确答案:5、FITC产生的荧光颜色为:A.橘红色;B.黄绿色;C.蓝紫色;D.天青色;E.褐黑色。
正确答案:第八章1、HRP催化的反应式为DH2+H2O2→D+2H2O,何者习惯上被称为底物:A.DH2;B.H2O2;C.D;D.H2O;E.AP。
第三版免疫学检验技术第9-13章中级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酶免疫技术一、A11、下图所示的为哪一种ELISA技术的反应原理示意图()。
A、双抗原夹心法B、双位点一步法C、间接法测抗体D、竞争法E、捕获法2、钩状效应是指用ELISA一步法测定标本中待测抗原时,抗原浓度过(),实测值偏()的现象,极易造成假阴性A、低,高B、高,高C、高,低D、低,低E、高,不变3、ELISA试验中最常用的标记酶是()。
A、ASTB、HRPC、ACPD、LDHE、ALT4、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是最早取得实际应用的()。
A、均相酶免疫测定B、异相酶免疫测定C、固相酶免疫测定D、液相酶免疫测定E、固相-液相酶免疫测定5、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的方法,通常称为()。
A、双抗体夹心法B、双位点一步法C、间接法D、竞争法E、捕获法6、ELISA中最常用的固相载体是()。
A、聚氯乙烯B、聚苯乙烯C、三聚氧胺D、琼脂糖E、尼龙膜7、均相酶免疫测定不具有的特点是()。
A、常用于半抗原和小分子的检测B、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C、不易受样品中的内源性酶的干扰D、酶与抗原结合后仍保留酶和抗原的活性E、灵敏度不及异相酶免测定8、酶增强免疫测定技术(EMIT)是一种()。
A、非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B、均相酶免疫测定技术C、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D、酶免疫测定与电泳相结合的技术E、电泳技术9、ELISA板包被后,最常用的封闭物质是()。
A、人白蛋白B、人球蛋白C、牛血清白蛋白D、牛血清球蛋白E、鼠白蛋白10、可用免疫渗滤试验和免疫层析试验检测的项目没有()。
A、抗HCV B、HIV C、HCG D、HBsAg E、HAV11、制备抗体酶结合物的方法通常采用()。
A、戊二醛交联法B、糖原染色法C、免疫印迹法D、酶耦联测定法E、捕获竞争法12、下列不属于ELISA测定方法中所必需的试剂()。
A、固相的抗原或抗体B、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C、酶作用的底物D、戊二醛交联剂E、稀释的血清13、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最常用的载体材料是()。
临床检验技术士《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

临床检验技术士《专业知识》考前点题卷一[单选题]1.血液保存液中,其配方CPDA中的C是(江南博哥)指A.枸橼酸B.磷酸盐C.葡萄糖D.腺嘌呤E.枸橼酸三钠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血液保存液配方可分为: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与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及枸橼酸)两大类保存液。
在CPD中加腺嘌呤即为CPDA-1。
掌握“血液保存液3,4”知识点。
[单选题]2.尿干化学检测白细胞呈阴性,离心镜检尿沉渣白细胞15~20个/HP。
合理的解释是镜下所见为A.淋巴细胞B.中性粒细胞C.上皮细胞D.酵母样真菌E.红细胞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白细胞:①分析仪法(+),镜检法(-):可能的解释为尿液在膀胱贮存时间过长或其他原因致使白细胞破坏。
②分析仪法(-),镜检法(+):多发生在尿液中以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为主时,应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准。
掌握“尿有形成分分析仪临床应用2,4”知识点。
[单选题]3.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常规呈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B.单纯小细胞性贫血C.大细胞性贫血D.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E.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参考答案:E参考解析: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掌握“贫血的定义和分类1”知识点。
[单选题]4.IMViC实验不包括A.糖发酵试验B.吲哚试验C.枸橼酸盐利用试验D.甲基红试验E.V-P试验参考解析:IMViC实验主要包括吲哚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甲基红试验和V-P试验。
掌握“肠杆菌微生物学检测3,4”知识点。
[单选题]5.有关磷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2种形式存在B.血磷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有机磷C.儿童血磷高于成人D.磷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质E.血中磷酸盐是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2种形式存在,血磷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有机磷和无机磷。
掌握“第七章钙磷镁与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及调解3,4”知识点。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旨在研究和理解免疫系统中涉及的化学成分和相互作用。
这项学科利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手段,通过化学染色和分析方法来观察和揭示免疫反应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在免疫组织化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该技术利用染色剂与免疫体系中的特定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能够在细胞或组织切片中可视化。
常用染色方法包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酶染色等。
免疫组织化学中的染色方法旨在观察和定位特定细胞类型、细胞膜分子、胞器或细胞内分子,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通过染色,我们可以获得有关细胞和分子的空间分布、表达水平以及相互作用的信息。
另外,免疫组织化学也用于研究免疫组织的组成和结构。
免疫系统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和分子组成,这些组分的相互作用在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和染色技术,我们可以对免疫组织中的细胞类型和分子进行鉴定和定位,进而揭示它们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总的来说,免疫组织化学原理是一门综合了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化学技术的学科,通过对细胞和分子的可视化和定位,揭示免疫反应的机制和过程。
这项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和基础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题

滨州医学院组织胚胎学目录第1章绪论第2章上皮组织第3章结缔组织第4章软骨和骨第5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第6章肌组织第7章神经组织第9章循环系统第10章免疫系统第11章皮肤第12章内分泌系统第13章消化管第14章消化腺第15章呼吸系统第16章泌尿系统第18章男性生殖系统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第20章胚胎学总论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学科,是在组织、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机体进行的研究。
2. HE染色:利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或细胞进行染色的方法。
3.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特异性反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
4. 原位杂交技术:利用有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的外源核酸(即探针)与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待测DNA或RNA互补配对,结合成专一的核酸杂交分子,经一定的检测手段将待测核酸在组织、细胞或染色体上的位置显示出来。
5. 嗜酸性:易被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酸性。
部分细胞质及细胞外基质中的纤维等常呈嗜酸性。
6. 嗜碱性: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为嗜碱性。
细胞核、核糖体等常呈嗜碱性。
第2章上皮组织一、名词解释1.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可见绒毛轴心的胞质中有许多纵行的微丝,微丝连于胞质顶部的终末网,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2. 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长突起,能节律性定向摆动,电镜下纤毛中央为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为9组双联微管。
纤毛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等处。
3. 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
这种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侧面。
紧密连接除有机械连接作用外,还可阻挡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组织内,具有屏障作用。
4. 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状,细胞间隙仅2~3nm,内有等间隔连接点,胞膜中有规律分布由6个亚单位并合组成的连接小体,相邻两细胞膜中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利于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交换及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PPT课件

PTP课件
24
双桥PAP法原理
• 该法是PAP法的改良法,通过两次连接桥 抗体和PAP,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结合比 PAP法更多的酶分子,形成Ag-Ab1-Ab2PAP-Ab2-PAP复合物,最后通过PAP复合 物中的HRP催化底物显色。
PTP课件
25
双桥PAP法技术要点
• (1)、(2)、(3)、(4)和(5)同 PAP法。
PTP课件
21
PAP法的原理
PTP课件
22
PAP法技术要点
• (1)、(2)、(3)和(4)同间接法。 • (5)加PAP复合物,温育,使形成Ag-
Ab1-Ab2-PAP复合物,洗涤. • (6)加底物,光镜下观察显色结果。
PTP课件
23
PAP法的方法评价
• PAP法未经化学交联,故避免了抗体和酶活性 的降低,并省去酶标记抗体需纯化的繁琐过程。 PAP是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 成的复合物,稳定性好,酶分子不易在染色冲 洗过程中脱落。PAP中不存在游离的免疫球蛋 白,不易产生非特异性染色,因而特异性、敏 感性和重复性良好,比直接染色法、间接染色 法和酶桥法更敏感。缺点是PAP复合物制备过 程较复杂。
PTP课件
3
免疫组化技术要点
• 标本的制作 • 抗体的选择 • 温育 • 改善标本的透过性 • 设立对照试验 • 免疫组化的结果判断
PTP课件
4
标本的制作
• 标本的类型
1.组织切片:①冷冻切片;②石蜡切片 2.印片 3.涂片
• 标本的固定 • 标本的保存 • 酶消化处理
PTP课件
5
设立对照试验
• (6)加Ab2,温育,形成Ag-Ab1-Ab2PAP-Ab2复合物,洗涤。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件-第12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殖细胞核抗原;
肿瘤转移和肿瘤分期 ; 指导肿瘤靶向治疗。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化技术
定义: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
间接法 两步法
HRP标记在第二抗体即抗抗体, 抗原-特异性 抗体-第二抗体● HRP复合物
特点:敏感性较直接法高, 一种标记抗体能用于相应动 物制备的多种特异性抗体, 检测多种抗原。但较直接法 费时,非特异染色稍重。
(二)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染色
特点:
用酶免疫动物,制备效价高、特异性强的抗酶抗体 酶通过免疫学反应与抗酶抗体及组织抗原上的第一抗体
① 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敏感性结合。
② 借助显微镜(电子或荧光)、在细胞或亚细 胞结构、检测各种抗原(蛋白、多肽、酶、 激素、病原体等)。
③ 结构、功能与代谢的动态观察,为疾病诊断、 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手段。
分类: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标记电镜组织化学技术
优点:
敏感性较酶标法有所提高
缺点:
操作分四步,较复杂 如果抗酶抗体与酶结合弱,在操作中酶常被冲洗掉 如果抗酶抗体的非特异性成分与桥联抗体结合,结果
就与抗酶抗体竞争桥抗的结合位点,也会影响方法的
敏感性。
技术类型
2. PAP法:1970年发现,是酶桥法的改良法。PAP法将酶 桥法的第三抗体(抗酶抗体)与酶形成一种稳定可溶性 (PAP复合物) :2个抗酶抗体+3个HRP(五角形结构)
直接法
HRP标记在特异性抗体(第一抗体)上,抗原- 抗体● HRP 复合物,加入底物显色。有色物质沉积在抗原抗体反应部位, 从而可对组织或细胞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定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的保存与修复
酶消化法
盐酸水解法 高压锅法
常用的抗原 暴露、修复
方法
微波法 煮沸法
抗体的处理与保存
抗体的选择: 应注意选择具有高度特异和稳定的抗体,根据需要决定采用 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 抗体的稀释: 抗原抗体反应要求有合适的比例,过量或不足均不能达到预 期结果。 抗体的保存 : 在保存抗体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抗体的生物活性,防止抗体 蛋白质变性。
酶标记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直接法:将酶直接标记在特异性抗体上,与组织细胞内 相应的抗原进行特异性反应,形成抗原-抗体-酶复合物,最 后用酶底物显色。
间接法: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先将第一抗体(特异 性抗体)与相应的组织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 用第二抗体(酶标记的抗体)与复合物中的特异性抗体结合 ,形成抗原-抗体-酶标抗体复合物,最后用底物显色剂显色 。
临床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
第十二章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 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是指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 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抗原 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免疫检测方法。
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
第四节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原理
利用高电子密度的颗粒性标记物(如胶体金、铁蛋白等 )标记抗体,或用经免疫组织/细胞化学反应能产生高电子密 度产物者如HRP标记抗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对抗原抗体反应 中的高电子密度标记的抗原(抗体)进行亚细胞水平定位的 技术。
相较于其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在光镜下进行抗原定位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定位更为精确,可定 位至细胞膜、细胞器,在探索病因、发病机制、组织发生等 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
荧光抗体的标记及染色
常用于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荧光素包括异硫氰酸荧 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藻红蛋白( phycoerythrin, PE)等。荧光抗体的标记及纯化详见第四章 。
根据染色方法的不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区分为 直接法和间接法。荧光抗体染色的结果一般用“-”或“+”表示 。染色及结果判读详见第八章 。
质量控制
试剂质量控制: 抗体的质量;合适的稀释度、稀释剂、孵育温度和孵育时间等 。 操作过程质量控制: 包括实验操作和标本的质量控制。 技术设备、仪器和器具的质量控制: 需定期对相关设备、仪器(含基本实验液体)和器具进行校准 。操作相关工具如吸管、试管、加样枪等需进行消毒。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金(银)组织化学技术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标记电镜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过程包括: 抗原的提取与纯化 免疫动物或细胞融合,制备特异性抗体以及抗体的纯化 将标记物与抗体结合形成标记抗体 标本的处理与制备 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以及标记物呈色反应 观察结果
凝集素法
凝集素(lectin)可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细胞化学染 色。
直接法:将标记物直接结合在凝集素上,使其与组织细 胞相应的糖蛋白或糖脂相结合。
间接法:先将凝集素与组织细胞膜糖基结合,然后再用 标记的抗凝集素抗体(即用凝集素免疫动物制备抗凝集素抗 体)与结合在细胞上的凝集素反应。
链霉亲合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物素法
阴性结果及抗原不表达 : 阴性结果不能简单地认为具有否定意义,因为阳性表达有强 弱、多少之分,哪怕只有少数细胞阳性(只要是在抗原所在 部位)也应视为阳性表达。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显色的鉴别: 根据分布位置和显色强度等进行鉴别。 免疫组化结果与HE切片结果: 当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HE切片诊断不一致时,应综合分析 ,不能简单地用免疫组化结果推翻HE切片诊断。
二氨基联苯胺(DAB) 氨基乙基卡巴唑(AEC)
4-氯-1-萘酚 α-萘酚磷酸盐+快蓝 α-萘酚磷酸盐+快红 溴氯羟吲哚磷酸盐 (BCIP)+氮蓝四唑
(NBT)
颜色
棕色 橘红色 灰蓝色 深蓝色 红色
紫蓝色
第二节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定义
采用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或抗原)作为探针,检测 待测组织、细胞标本中的靶抗原(或抗体),形成的抗原抗 体复合物上带有荧光素,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分辨出抗原 (或抗体)所在位置及性质,并可利用荧光定量技术计算其 含量,以实现抗原(或抗体)定位、定性和定量测定的目的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1.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2. 细菌和病毒的快速鉴定 3. 寄生虫的检测与研究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应用:
1. 提高病理诊断准确性 2. 癌基因蛋白的临床应用 3. 对肿瘤细胞增生程度的评价 4. 发现微小转移灶 5. 在肿瘤分期上的意义 6. 指导肿瘤的治疗
组织处理
标本类型:
涂片和印片 组织切片:冷冻切片;石蜡切片 细胞培养标本 活细胞染色
标本的保存:
标本在固定干燥后,最好立即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及镜检。如 必须保存时,则应保持干燥,置4℃以下保存。但病毒和某 些组织抗原标本抗原性丧失很快,数天后就失去其抗原性, 需在-20℃以下保存。
免疫标记电镜技术标本制备要求
在组织固定与取材时选用固定剂不宜过强,在取材方面 ,免疫电镜技术较光镜免疫化学技术要求更迅速、更精细。
在免疫染色方面,又分为包埋前染色、包埋后染色和超 薄切片染色三种。
常用的免疫标记电镜技术
免疫胶体金染色法 免疫胶体铁细胞化学染色法 酶免疫电镜技术
第五节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亲和组织化学技术
定义
一些具有双价或多价结合力的物质如植物凝集素(lectin)、 生物素(biotin)和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SPA)等,对某种组织成分具有高亲和力的特点,可以与标记 物如荧光素、酶、同位素、铁蛋白及胶体金等结合,采用荧 光显微镜、酶加底物的显色反应、放射自显影或电子显微镜 ,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进行对应亲和物质的定位、定性或定 量分析。
葡萄球菌蛋白A法
根据SPA能与多种动物IgG的Fc段结合的原理,用SPA标 记物(酶、荧光素、放射性物质等)显示抗原与抗体结合反 应的免疫检测实验。
SPA具有和人及多种动物如豚鼠、兔、猪、犬、小鼠、猴 等IgG结合的能力,可解决不同动物样本检测时,需分别标记 相对应的二抗的问题。SPA结合部位是Fc段,这种结合不会影 响抗体的活性。
链霉亲合素(streptavidin,SA)是从链霉菌培养物提取的 一种纯蛋白,不含糖基,有4个生物素结合位点,并且具有 高度的亲和力,其功能类似亲和素。
利用生物素结合的二抗与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蛋白就构 成了酶标链霉亲合素-生物素方法(labelled streptavidin biotin technique,LSAB)。
通过桥抗体(第二抗体),将特异性识别组织抗原的第 一抗体与PAP复合物的抗酶抗体连接起来,此时要求特异性 第一抗体与第三抗体的动物种属相同(图12-3)。
PAP法
图12-2 PAP复合物
图12-3 酶免疫组织化学( PAP法)原理示意图
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双桥PAP法:该法建立在PAP法的基础上。其基本原理 是在PAP法中通过两次连接桥抗体和PAP复合物而建立起来 的,通过双桥可结合更多的PAP复合物于抗原分子上,以增 强敏感性。
酶桥法
图12-1 酶免疫组织化学(酶桥法)原理示意图
非标记抗体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PAP)法:是在酶桥法基础 上加以改良。PAP法首先将酶桥法的第三抗体(抗酶抗体) 与酶组成可溶性复合物(PAP复合物,图12-2)。该复合物 由2个抗酶抗体和3个过氧化物酶分子组成,呈五角形结构, 非常稳定。
- 保存组织细胞抗原性。 - 防止标本脱落。 - 除去妨碍抗体结合的类脂,便于保存。 - 抑制组织中细菌的繁殖,防止组织腐败和在后续组织制备中的细胞结构和成
分的改变。
标本的固定与保存
固定剂的选择:
- 蛋白质类抗原,可用乙醇或甲醇固定。 - 微生物抗原可用丙酮或三氯化碳固定。 - 如需除去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使用胰蛋白酶。 - 多糖类抗原用10%福尔马林固定或以微火加热固定。 - 如有粘液物质存在,应用透明质酸酶等处理除去。 - 类脂质丰富的组织进行蛋白、多糖抗原检测时,需用有机溶剂(乙醚、丙酮等
生物素-亲合素法
标记生物素-抗生物素技术(labelled avidin-biotin technique ,LAB) :以标记亲合素直接与免疫复合物中的生物素化抗体 连接进行检测。
该法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由于省略了加标记生物素步 骤,操作较BRAB法简便。间接LAB法采用的是生物素化的第 二抗体,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灵敏度。
ABC直接法
图12-4 亲和组织化学(ABC直接法)原理示意图
生物素-亲合素法
桥联亲合素-生物素技术(bridged avidin-biotin technique, BRAB) :该技术不同于ABC法,是以游离的亲合素作为桥联 剂,利用亲合素的多价性,将检测反应体系中抗原、生物素 化抗体复合物与标记生物素(如酶标生物素)联结起来,达 到检测反应分子的目的。
第一节 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酶标抗体(抗原)与组织或 细胞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催化底物产生显色反 应,通过显微镜观察标本中抗原(抗体)的分布位置和性质, 也可通过图像分析技术达到定量的目的。
标本类型:有组织切片、组织印片和细胞涂片等。 酶免疫组化技术可分为酶标记抗体免疫组化技术和非标 记抗体酶免疫组化技术两种类型。
)处理除去类脂。
标本的固定与保存
制片方法的评价:
- 冰冻和石蜡切片是免疫组化最常用的制片方法。 - 为了使抗原达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首选的制片方法是冰冻切片。其操作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