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专家剖析林森浩犯罪深层原因

合集下载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解析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解析
• 2、犯罪目的不明确,犯罪手段极其残忍。偏执 型人格者常常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他们只注重 犯罪过程,而不计后果。
• 陈水总案中,死伤的人既不是与其有矛盾的人, 也不是其直系亲戚,而是跟他没有任何恩怨的、 容易下手的无辜百姓。他的犯罪行为更多的是发 泄犯罪人对社会的一种不满和愤怒,作案手段简 单且极其残忍。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社工121 汪麟舒
基本案情
• 2013 年6 月7 日18 时,厦门人陈水总因社保问题无法 解决,携带汽油等易燃物,致使厦门一辆BRT 公交车在 行驶中突然发生爆炸起火,导致47 人死亡、34 人受伤、 8 名学生下落不明,其本人被当场烧死。该案致多人死伤, 毁坏重大公私财物,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其犯罪危害的 严重、形式的惨烈和影响的恶劣引起人们共怒。陈水总现 年60 岁,初小文化程度。1970 年因家庭生活来源被切断, 随全家下乡,历尽艰辛于1983 年回城。但没有安排住房, 没有安排工作,自谋出路直至1994 年勉强娶妻生女,后 又摆摊卖麻糍为生。但摊位遭到取缔,数十年一直挣扎在 贫困线上。
犯罪心理分析
• 1、犯罪人多是生活、工作的“失意者”。他们的 抗挫折能力差,自我调节和自我消化的能力也差。
• 陈水总的邻居们曾告诉记者,陈家日子并不好过, 常年没有稳定的收入,陈偶尔会去打零工,但大 多数时间待在家中不干活。陈家生活的来源,都 在陈水总妻子身上,除此之外,还要负担女儿的 学费。
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原因
• 1、社会关系处理不好。生活中的陈水总除了做过几 次短期的小摊贩,基本待在家中靠妻子养家糊口。在 对外界的关系上,陈基本和邻居不相往来,因为“张 口10 次,有9 次都是和别人吵架”。在处理和自己家 人的关系上,也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保持着疏远的距离。 在家中,身为父亲的陈甚至经常为用电脑和女儿发生 争执。正是他与人交谈沟通少,心理承受能力弱,遇 事想法偏激,容易猜疑别人,走入认识和行动的极端。 一些闹心的话、不顺心的事或者结下的怨恨埋在心里, 不能有效地释放和解决,就引发心理疾病或干出一些 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

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分析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与诱因是破案关键要素之一。

对于犯罪分析人员来说,准确判断犯罪动机与诱因,有助于帮助警方抓捕罪犯,让司法机构更好地进行指导性判决。

本文将分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动机与诱因的特点与分析方法。

一、犯罪动机的分析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原因,是人们行为的动力源泉。

犯罪动机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贪婪、报复、嫉妒、病态心理等。

犯罪动机的分析对于破案和嫌疑人的审讯非常重要。

1.1 贪婪动机贪婪是刑事案件中最常见的犯罪动机之一。

犯罪者通常因为追求金钱、权力或物质财富而犯罪。

他们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是因为生活困境而被迫采取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1.2 报复动机报复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常常因为对他人的冒犯或伤害感到愤怒,通过犯罪行为来报复对方。

报复动机往往是由于个人恩怨或家族冲突而引发。

1.3 嫉妒动机嫉妒是另一种常见的犯罪动机,犯罪者出于嫉妒或不满而犯下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因为对某人的成功或幸福不满而采取报复行动。

1.4 病态心理动机在一些特殊的刑事案件中,犯罪动机可能与犯罪者的病态心理有关。

这类案件常常涉及到性犯罪或连环杀人等恶性案件,犯罪者因为内心的不稳定,获得满足感或刺激而进行犯罪行为。

二、诱因的分析诱因是指导致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具体因素,是实施犯罪的外部刺激或内部驱动。

犯罪诱因的分析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原因,从而预防类似犯罪的再次发生。

2.1 经济困境经济困境是犯罪的常见诱因之一。

一些人由于贫困或失业等原因,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被迫走上犯罪道路。

经济困境可以导致一些人不择手段,通过犯罪行为来改变现状。

2.2 社会不公与偏见社会不公与偏见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因为受到歧视或社会不公平待遇而对社会产生仇恨,通过犯罪行为来表示反抗或报复。

2.3 家庭问题家庭问题是一些人犯罪的主要诱因之一。

在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缺乏关爱与教育,往往容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犯罪心理学:解析湖南浏阳杀妻碎尸案

犯罪心理学:解析湖南浏阳杀妻碎尸案

犯罪心理学:解析湖南浏阳杀妻碎尸案近期,媒体频繁爆出骇人听闻的杀妻碎尸事件,令人不寒而栗。

湖南浏阳叶某两年前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并用食盐腌制在泡沫箱内,至今才被发现;马尼奥塔杀害中国武汉留学生林俊,奸尸、碎尸后还将拍下的视频传至网上等。

为什么会出现丈夫残忍杀害自己妻子并将尸体肢解这种丧心病狂的举动,让我们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叶某杀妻碎尸行为背后的心理轨迹。

积怨已久,感情淡漠据媒体报道,叶某系湖南浏阳淮川街道办事处城东社区人,1980年生,初中肄业,2003年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妻子宋某,2004年结婚,彼此从相识到相恋结婚经历的时间并不长。

婚后,他们育有一子,夫妻关系一直不怎么好,经常吵架。

由此可见,叶某与妻子一直处于矛盾之中,积怨已久,感情淡漠,也为残害的行为埋下了不良的种子。

挫折固执理论2010 年7月的一天,叶某与宋某又因琐事争吵,一气之下,叶某将妻子宋某掐死在自己家里。

然后把尸体肢解塞进3个装满食盐的泡沫包装箱,再用胶带密封套上蛇皮袋,藏入其居住的住宅顶楼的水塔内。

为什么因一次争吵,叶某竟将自己的妻子残忍杀害。

根据心理学家梅尔的观点,犯罪一般有两种心理动力所引起,一种是心理欲求所引起,这种犯罪有偷盗、欺诈、拐骗、偷税漏税等。

这种犯罪一般在行为前要考虑得失,得大于失才去犯罪。

另一种犯罪是基于挫折而起的,有性犯罪、杀人犯罪等。

这种犯罪往往不考虑以后的惩罚,不计得失。

这是因为,挫折使人情绪显著激昂。

这时的攻击行为是刻板的、固定的、甚至是无目的的。

叶某应该属于后一种情况,由于婚姻生活经常经历挫折才导致这种惨案的发生。

内心很冷漠,处事很冷静叶某将妻子杀害后,不仅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与难过,为了掩人耳目,他竟然将妻子的尸体肢解后分装在3个泡沫箱内,让人很难想象尸体肢解过程中叶某的内心感受。

叶某三番五次去买盐,将其撒在妻子的尸体上,是何等残酷、冷漠的人才会做出如此举动。

而且,为了应付妻子娘家人的追问,叶某象演员一样配合各种寻妻活动,表现出异常的冷静与狡猾,他是一个及其理性,但缺乏感情和拥有爱的能力的人。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犯罪心理学专家揭示分尸犯的心理历程

犯罪心理学专家揭示分尸犯的心理历程

犯罪心理学专家揭示分尸犯的心理历程犯罪心理学专家的调查与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犯罪行为的深入洞察,其中包括了一些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犯罪行为。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种特别令人恐惧的犯罪行为,那就是分尸犯。

本文将探讨犯罪心理学专家对分尸犯心理历程的揭示。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解释犯罪的原因、犯罪者的行为以及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

通过这种研究,犯罪心理学专家可以了解犯罪者产生的心理过程和决策,进而帮助警方破案。

二、分尸犯的特征分尸犯是一类进行极端暴力行为的犯罪者,他们将受害者的尸体切割成多个部分。

犯罪心理学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犯罪者往往具有以下心理特征:1. 强烈的支配欲:分尸犯渴望对受害者实施极端暴力,并通过将尸体切割为多个组成部分来获得对受害者的绝对控制。

2. 异常的社会适应能力:分尸犯通常能够与人正常交流和相处,他们在社会中往往没有引起过多的怀疑。

3. 受虐倾向:一些分尸犯具有受虐倾向,他们通过对受害者切割的行为来获得某种满足感,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变态行为。

三、分尸犯的心理历程犯罪心理学专家通过对分尸犯进行心理测试、访谈和案例分析,揭示了他们的心理历程。

1. 基本阶段:在这个阶段,分尸犯通常表现出与正常人无异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然而,在某些触发事件后,他们开始出现分尸行为的念头。

2. 具体计划阶段:在这个阶段,分尸犯开始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选择合适的时机、地点和工具。

他们可能会详细研究如何最有效地将受害者的尸体切割为多个部分。

3. 行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分尸犯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

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个隐蔽而安全的地方进行行动,以确保自己的行为不被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体验到一种丧失控制和满足感。

4. 后果阶段:在完成行动后,分尸犯往往会陷入一种后悔和愧疚的情绪当中。

他们可能会尝试销毁证据或逃避法律的追捕。

一些分尸犯也会被自己的行为吓到,开始逃避警方的追捕。

四、犯罪心理学在打击分尸犯方面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打击分尸犯等极端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犯罪动机1:靠近你成为你》随笔

《犯罪动机1:靠近你成为你》随笔

《犯罪动机1:靠近你成为你》读书记录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书籍简介 (3)1.2 作者介绍 (3)二、故事背景 (4)2.1 主要人物介绍 (6)2.2 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地点 (7)三、故事情节概述 (8)3.1 重要事件发展脉络 (10)3.2 关键人物关系解析 (11)四、角色分析 (12)4.1 主角性格特点分析 (13)4.2 其他重要角色分析 (14)五、主题思想探讨 (15)5.1 对犯罪心理的深入剖析 (16)5.2 对人性的探讨与反思 (18)六、文学价值分析 (19)6.1 文学风格的独特性 (19)6.2 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20)七、个人感悟与收获 (22)7.1 对犯罪心理的理解 (22)7.2 对人性的认识 (23)一、内容描述《犯罪动机1:靠近你成为你》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与犯罪的心理小说,故事围绕主人公林辰的成长经历展开,逐渐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犯罪欲望和无法抑制的侦查冲动。

书中通过对一系列案件的叙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所吸引,他能够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和心理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案件现场,感受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

我也被书中所揭示的人性弱点深深触动,比如对权力的渴望、对金钱的追求、对美色的垂涎等,这些弱点在现实生活中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

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心理学和犯罪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我理解人类行为和预防犯罪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愉悦的阅读体验,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强了自我认知。

《犯罪动机1:靠近你成为你》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它不仅情节紧凑、逻辑严密,而且人物形象鲜明、心理描写细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无论是对于喜欢犯罪题材的读者还是对于想要了解人性和心理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共90页文档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共90页文档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原因分析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专家剖析林森浩犯罪深层原因
投毒致室友死亡的复旦大学学生林森浩前日被判处死刑。人们至今难以理解,
像林森浩这样成绩优秀,高考时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2010年又因
成绩优秀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读研的“天之骄子”,为何
会沦为杀人犯?更何况,他与被害人黄洋并无深仇大恨。昨日,本报记者专访了
广东警官学院教授、犯罪心理学专家宋晓明,剖析林森浩的深层犯罪心理。

他投毒,心理是有愤怒和不满的
“我认为这与他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
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
他产生愤怒、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体验。”

记者:宋教授,复旦投毒案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随着庭审、判决的展开,
谜底一步步揭开。但还是有很多地方让人很难理解,您怎样看?

宋晓明:这个案子的确有一些有悖于常理的情节。比如,林森浩作为一个高
智商的医学人才,应该知晓所使用的毒药的毒理,具备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反
侦查能力,为何最后却做了一件有失水准的低智商的案件呢?

另外,从披露的信息看,林森浩与被害人并无很深的矛盾,彼此也无利益冲
突,而且被告人已在求职中脱颖而出,在广州找到了让人羡慕的工作,在这种情
况下,为何还要蓄意杀人呢?要解开这些谜团,只有深入林森浩的内心。

记者:林森浩一直辩解自己是被愚人节的玩笑刺激,想作弄黄洋,没想到酿
成了大祸。从心理上看,他只是想恶作剧,整蛊他人,还是想置他人于死地?

宋晓明:从整个案情看,特别是他使用的手段来看,他欲置人于死地的动机
和目的是明确的。比如,在被害人的饮水中投放超剂量的剧毒药物,作为医学院
的高材生应该是知道其致命的后果的。而且,N-二甲基亚硝胺,是很难通过临床
直接诊断出确切物质的;即使能诊断出,只要有致死剂量进入人体并开始发挥效
应,现代医学也回天乏术。所以,只是想恶作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记者:能够根据公开披露的案件及被告人的信息,为我们解读一下林森浩的
作案动机?

宋晓明:法院判决书认定,林森浩是因琐事而采用投毒方法故意杀人。他投
毒,心理是有愤怒和不满的。那么,他的愤怒情绪是从何而来?我认为这与他嫉
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低有关。具有
这些不良因素的人在生活中容易遭遇挫折,而挫折往往使他产生愤怒、怨恨、敌
视等消极情绪体验,并长时间难以排除,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如果受到一点哪
怕很小的事情的刺激,他就会情绪发作,导致行为失控而作案,伤害被害人。

林森浩嫉妒的是黄洋的活泼热情
“这让林森浩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这种人能和我并列,他肤浅,没有思想,
无忧无虑,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这太可笑了?为什么我总是不受欢迎?”

记者:您刚才讲到,林森浩嫉妒黄洋,怎么可以看出来?
宋晓明:林森浩跟黄洋的性格非常不一样,一个内向,一个外向。林森浩不
是嫉妒黄洋的外表、学业成就和家庭条件等,他嫉妒的是黄洋的活泼、热情,平
时爱打打闹闹,人缘很好。这让林森浩心里很不舒服:为什么这种人会能和我并
列,他肤浅,没有思想,无忧无虑,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这太可笑了?为什么
我总是不受欢迎?

底子里,林森浩是自卑的。他家境并不优越,林父早年在一家服装厂打工,
林母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识字不多,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
购废品,后来,一家人才从狭窄的土屋,搬进了如今的小楼,以出售纸巾、饮料
等为生。特别是后来异性交往屡屡受挫,自卑压抑就更加严重。受到与女性交友
的挫败后,林森浩曾自嘲:“有谁会喜欢我这个人?丑男第一、手无缚鸡之力、
木讷、迂腐、时代的落伍者。”

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很敏感、脆弱,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不公平,容易受到伤
害,导致恶性循环,难以自拔。

记者:林森浩回想,他这么做的原因可能不在黄洋,而是个人没有把负面情
绪调整好。判决之前,有媒体采访林森浩,他是这么解释的:“这个负面情绪也
不来自他人所说的被当众批评等事情,而是来自我跟宿舍另外一个同学之间的关
系。有一次,我在床上睡觉,另外一个同学把脚放在床上来回动,发出沙沙的声
音。我当时在睡觉,就说哥儿们你轻点,没想到他冲我了句‘没动啊’。我当时
就很愤怒。那段时间一直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您觉得林森浩的自我剖
析准确吗?

宋晓明: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林森浩是个情商很低的高材生。情商高的人
能识别他人的情绪,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
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但很显然,林森浩处理
人际关系及情绪调节能力很差,容易为一些琐碎事与人产生误会甚至矛盾。
因此,生活中林森浩算是一个人际关系并不和谐的人,在宿舍与不止一人包
括被害人有不愉快的事发生,这样又影响他的负面情绪产生,负面情绪产生后因
缺乏自我调节能力,长时间难以摆脱。

林森浩和马加爵有共同点
“作为家长来说,要懂得,孩子在幼年时需要心理抚养,一旦错过心理教育
的最佳时间再想挽救的话就会非常难。作为学校老师来说,要懂得学生性格与能
力同样重要。”

记者:林森浩事件,很容易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杀人大学生马加爵(2004年
在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名同学,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

从人格和心理上看,林森浩和马加爵是否有共同点?
宋晓明:从起因看,两人犯罪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琐碎事引起,不良情绪长
期累积而导致行为失控。从人生经历看,两人也很相似,比如家庭环境都不算好。
另外,他们都是人们心目中的好学生、高材生等。

特别是在性格上都有明显缺陷,如内向、自卑、敏感、偏执、情感匮乏、人
际交往能力低等。虽然他们的智商都很高,但他们对生命也都很漠视。

近年来,高材生恶性杀人案件时有发生,这也要引起家长、学校、社会和大
学生自己的深刻反思。比如,作为家长来说,要懂得,孩子在幼年时需要心理抚
养,一旦错过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再想挽救的话就会非常难。作为学校老师来说,
要懂得学生性格与能力同样重要。

记者: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提高情商?大学生跟室友相处,应该注意什么?
宋晓明: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
商对工作、人际关系的影响就变得特别突出和直接。如果你不好好控制情绪,就
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好的影响。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
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我的建议是,要学会理智地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不良情绪。学会辩证地、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或者学会换位思考、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情绪会随之改变。
最好掌握一两种在关键时候克制自己情绪冲动的方法,如放松方法中的深呼吸、
离开冲突现场、转移注意力等。特别是要意识到在情绪冲动时不要做决定,更不
要采取行动。因为此时自己是不理智的。

大学室友之间是非常亲密的一种关系,很容易引起摩擦。跟室友相处,要注意别
搞“小团体”,不要触犯室友的隐私,彼此宽容、理解,有难相帮,自己有事情
也要大方提出请求,千万不要逞一时口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