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日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意料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

日本人眼中的中日制造业差距作者:〔日〕唐津一徐朝龙/译在日本“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还难以办到在日本很幸运的是,不管是零部件和原材料,还是生产设备,都可以获得一级品。
可是这并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人们从战后废墟上开始制造业,并持续不断努力积累到今天才有可能的。
在海外从事过制造业的人就知道,采购的零部件不能按期交货;即便交了货,也是次品很多,不经挑选就不能用,这样的情况一年到头都在发生。
其原因有很多,出现遗漏;信息传达有误;因为误会;习惯上的差异等等。
然而,有一点很明显的是,在国外无法确保日本这样严整的从事制造业的环境。
在日本,不管你需要任何零部件,打一个电话,厂家的人就会立刻跑上门来。
这是一个很不得了的事情。
能够这样对应的,在世界上也只有日本。
最典型的例子是东京都大田区的中小企业群,我把它们称为“随叫随到工厂”。
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订货,它们都可以立刻制造出需要的产品来。
客户的订货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客户总是等待,那么就不能实现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并及时付诸行动的经营。
正因为有大田区的随叫随到工厂那样的姿态,日本的制造业才能紧跟时代变化并迅速取得进步。
日本人因为处在同质的文化中,在作为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常识方面,也没有很大的差别。
这在制造业上也是同样的,即便是汽车、家电以及半导体等行业,虽然制造的产品不同,但是,在日本从事制造业的人们之间,彼此都可以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话。
由于在质量检验活动中,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部门的情况也有所掌握,对自己的工作能够放在制造业这个大环境中去考虑,所以,对于制造产品所必需的要素,大家都是作为一般性常识来理解的。
然而,这样的情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特异现象。
国外的工人们只知道自己每天从事的工作,或许甚至他们有可能连隔壁的车间是干什么的都不清楚。
这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去了解与自己职务无关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工人,如果你按照对日本员工一样的感觉去下指示,那就会引起大问题。
中国制造业首超日本位居第二

我国制造业首超日本成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导读]这是一个严峻挑战前所未有的五年。
国内外环境风云突变,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使得原本高歌猛进的工业经济突然遭遇拐点,纺织、轻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许多行业工业生产紧急刹车,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危机袭来时宣告垮掉。
在中国大地上,雨雪冰冻、地震、泥石流、严重洪涝等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雪上加霜,严重冲击着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脚步。
这是一个经济发展曲折前行的五年。
从果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到在世界经济中率先复苏;从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到增强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特别是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画出了完美的“V”字形运行轨迹,为“保增长”立下汗马功劳。
“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关口,工业增加值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超过14%。
中国制造业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走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为11.1%,接近于“十一五”开局之年的水平。
专家预计,五年间的平均增速超过10%。
“而中国经济增长是由工业主导和带动的。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中国手机产量达6.19亿部,占全球产量的50%;微型计算机18215万台,占全球产量的60.9%。
2009年,当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球汽车产量下跌12.5%,北美汽车产量萎缩32.3%,日本下降31.5%时,中国汽车以突破1300万辆的产销量和40%的增长速度,毫无争议地登上了全球第一产销大国的宝座。
对于“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增速的曲折变化,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如数家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原本高速行驶的中国列车突然刹车,2008年6月份,工业增速从16%急速下降,到2009年初降到3.8%的最低点,此后,逐月回升,从6月份开始增速保持在两位数,11月份达到19.2%,2009年全年达到11%左右。
中日经济全面对比

中日经济全面对比:泪流满面我们与日本太近了,凡事儿就首先会拿来与日本相比较。
现在大量的新闻说,日本经济已经停滞不前了,要面临失去的十年了,日本离开中国就活不了了,中国正在朝着强国富国前进了。
真实的日本是这样的吗?日本人民生活水平到底怎么样呢?看看去过日本,并生活过的人是怎么说的吧。
咱先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行业的世界排名吧,然后再看日本老百姓生活与中国人民生活的差距。
先看在传统行业领域,世界现状大致如下:钢铁:第一名是卢森堡的公司,第二荷兰公司,第三名是新日本制铁;第四名是JFE制铁(日本);中国的宝钢排在第六位(与日本合资)。
——这块咱们输了。
化学:三菱化学排在第五位。
前四名是美国和德国瓜分;旭化成第九位。
——咱们又没赶上。
汽车:GM暂时排在第一,估计会被第二位的丰田超过;日产第8;本田第九——这个就不说了家用电器:前十五名被日本包揽:松下,日立,东芝,夏普,三菱电机是前五名;半导体:日立和三菱合资的半导体公司排第四位,英特尔高居榜首。
所以抵制日货的国人们很难受啊,哪都是日本的产品,偏偏小日本的东西质量还不错。
通信领域:NTT(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独占鳌头。
日本在某些领域面对的强大对手依然是美国。
偶尔有某些欧洲老牌公司在销售额方面领先。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对手,因为中国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在新技术方面,都不值得一提。
上述所有行业,以前15名为基准,只能看到一个中国公司的名字:宝钢,还是采用日本的技术的合资企业。
不得不承认,日本在经济领域领先我们很多步啊。
接下来,咱好好唠唠日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咱们好在哪差在哪。
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
我在日本生活十多年,博士毕业收入比日本人略高。
和普通日本人的生活基本一样。
可以客观的介绍普通日本人的吃学住医等,也就是他们现在的生活,教育,住房,医疗事情。
首先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在日本打工几年省吃简用回国的人过的不是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他们的观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是请大家心平气和的看这篇介绍,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怎样学习改变。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对比中日制造业

对比中日制造业: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一个杭州生产的日本马桶盖,之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中日制造业的大讨论。
有制造业人士说,中日制造业水平其实差距不大,只是生产标准不同;有的则认为,在技术工艺研发设计上,中国与日本确有差距。
近日,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大学院经济研究科教授藤本隆宏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来杭州参加了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在会议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及其背后的中日制造业之别。
谈“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将对产品越来越挑剔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急于下判断前,要先弄清楚它的设计与生产地。
“设计与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马桶盖在日本的需求量很大,而且日本的顾客非常挑剔。
虽然生产地是杭州,但设计则在日本完成,而且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出自日本。
其实,类似现象很多。
比如,不少日本汽车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中低端的则放到日本之外。
不过,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据此判断说产品设计的所在地就更厉害。
因为,这还和产品自身特性及国家的生产特性有关。
他觉得,日本更擅长设计制造整合型产品,如汽车,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多能型”的工人(日语叫多能工)。
而在智能手机等分工型的产品上,中国则更有优势。
“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劣势的产业,不可能包揽所有的奥运金牌。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马桶盖现象”,正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企业肯定会从之前专注于出口转向内部,满足本国的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
因此,企业在追求品质与安全的前提下,再求速度,才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为什么日本制造业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的优势?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团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二战后的日本国内环境是一大原因。
当时,日本经济快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不足。
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doc

2017年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2017年中国和日本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的意料!2016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五百强,我曾经把五百强里面的日本企业单独筛选出来看了下,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去掉金融,保险,能源类的公司,只把工业企业筛选出来,世界五百强里面的日本工业企业,一半的利润来自汽车行业。
当时想写篇文章说下这个分析结果,不过想到世界五百强这个样本还是比较小,只能包括大企业,却看不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比如说日本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公司,从营业收入来说都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里面占据大量份额。
2017年5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觉得这个样本相比世界五百强大了许多,我们继续窥一斑识全豹,看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请注意,福布斯统计的数字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总是有出入,其原因应该是福布斯统计的是1-12月的数字,而日本企业的财报往往是从四月一日开始。
我们盘点下日本工业的实力,总共90家日本工业企业,他们是日本工业的精华。
从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富士通,佳能,神户制钢,新日铁,发那科,大金工业,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信越化学,丰田,本田,住友化学,武田制药,瑞萨电子,旭硝子,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三菱重工,雅马哈,奥林巴斯,捷太格特,富士集团,小松工业,日本电产,欧姆龙,立邦,富士集团等等都在榜单里面。
基本上日本各个工业行业的领头羊第一集团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以后打起仗来,这90家公司全部消灭了,日本也就差不多了。
我们来分析下日本工业的现状:1、日本工业的利润继续向汽车集中,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最大支柱。
如果说以前日本工业是有多根支柱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日本工业已经渐渐出现了向汽车工业聚集的趋势。
日本工业在渐渐由多根支柱变成单根支柱。
如果我们看日本工业企业营收前十位:第一名丰田汽车2499亿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车1279亿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车1059亿美元;第四名日立858亿美元,第五名索尼69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666亿美元,第七名东芝472亿美元,第八名富士通417亿美元,第九名新日铁住金416亿美元,第十名日本电装411亿美元;可以看出前三名都是汽车汽车,日本营收过90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全部是汽车公司。
中日韩造船差距

我国船企与日韩船企的差距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与日本、韩国造船业展开正面竞争的主战场。
尽管我国引进了与日、韩造船企业基本相同的加工设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分道生产流水线,但我国船企与日、韩船企的差距仍是全方位的。
一、生产效率按人均生产修正总吨计算,日本的生产效率为185.6修正总吨/人年,韩国的生产效率为12 3.33修正总吨/人年,而中国为19.54修正总吨/人年。
按修正总吨消耗工时计算,日本为10小时/修正总吨,韩国为15小时/修正总吨,中国为95小时/修正总吨。
我国人工成本较低,但这一优势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功能过剩、规模效益低下大大抵消了。
以下为几家船厂4万吨散货船建造工时对比表。
船厂建造工时(万小时)日本大岛造船厂10日本川崎17日本大阪船厂24南通中远川崎34中国新港船厂定额实动:100日报工时:72我国造船企业与日、韩造船企业生产效率差距如此之大,体现在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
生产方面主要是在如何压缩生产过程中的无效作业时间上存在差距。
造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作业时间分为有效作业时间和无效作业时间,在传统造船模式中,无效作业时间远远大于有效作业时间。
日、韩造船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基本方法就是压缩无效作业时间。
压缩无效作业时间的关键是从管理上不断消除产生无效作业时间的环节。
日、韩造船企业采取的方法是:开展岗位分析。
按区域/阶段/类型对造船生产作业流程中各个环节的饱和程度不间断地进行跟踪分析,通过岗位合并,培训复合技能人员,提高工时利用率。
日本大阪船厂上世纪80年代对船台划线作业进行分析,通过改革划线工具,把本来由两个人完成的划线作业合并为1人,提高划线工时利用率50%。
大岛船厂在上世纪90年代末,针对船坞和码头施工的不同特点,按“船台完成安装,码头进行调试”的原则,对舾装作业人员重新进行调整,把舾装、设备安装和调试分开,消除了不同工种交叉作业的混乱现象,提高了生产效率,从事舾装工作的人员由179压缩到162人。
2017年日本工程机械行业报告

2017年日本工程机械行业报告据工程机械观察报道,2017年日本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为25513.19亿日元(约226.5亿美元,或1473.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其中,日本国内销售额10181.33亿日元,同比增长5.6%,海外销售额15331.86亿日元,同比增长30.0%。
海外销售额占比60.1%。
日本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中,主机产品销售额22301.52亿日元,同比增长18.1%;零部件销售额3211.67亿日元,同比增长25.9%。
挖掘机是日本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板块,销售额占比达46.9%,其次为装载机,销售额占比为11.3%。
2017年日本挖掘机销量179004台,同比增长16.9%根据日本建设机械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17年日本挖掘机销量179004台,同比增长16.9%;销售额为11956.74亿日元,同比增长22.9%,其中日本国内销售额为3735.64亿日元,增长16.88%,海外销售额8221.10亿日元,增长25.85%;海外销售额占比达到68.8%。
其中小型挖掘机销量100912台,同比增长11.0%;销售额为2885.96亿日元,同比增长16.5%;日本国内销售额为833.47亿日元,海外销售额为2052.49亿日元,海外销售额占比达71.1%。
按2017年12月31日汇率1美元=112.663658日元、1美元=6.505954人民币计算,2017年日本挖掘机销售额为106.13亿美元,相当于690.5亿人民币。
2017年日本挖掘机销量为有史以来最高达到179004台。
其中小型挖掘机2017年的销量也达到最大,突破10万台,为100912台。
2001-2017年17年间日本挖掘机平均年销量为131957台。
图1、2是2005-2017年日本挖掘机和小型挖掘机的销量变化。
2017年日本装载机销量11460台,同比下降1.0%根据日本建设机械制造商协会的数据,2017年日本装载机销量11460台,同比下滑1.0%;销售额为2879.27亿日元,同比增长23.94%,其中日本国内销售额为1138.24亿日元,增长2.0%,海外销售额1741.03亿日元,增长44.2%;海外销售额占比达到6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中日工业实力比较,结果出乎你意料!台湾大肆渲染“军事威胁”称大陆“震荡亚太”31231人已观看2016年财富杂志发布的世界五百强,我曾经把五百强里面的日本企业单独筛选出来看了下,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去掉金融,保险,能源类的公司,只把工业企业筛选出来,世界五百强里面的日本工业企业,一半的利润来自汽车行业。
当时想写篇文章说下这个分析结果,不过想到世界五百强这个样本还是比较小,只能包括大企业,却看不到中小企业的情况,比如说日本的六大电子零部件公司,从营业收入来说都进不了世界五百强,但是不妨碍他们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手机里面占据大量份额。
2017年5月,福布斯杂志发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觉得这个样本相比世界五百强大了许多,我们继续窥一斑识全豹,看下日本工业的现状。
请注意,福布斯统计的数字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总是有出入,其原因应该是福布斯统计的是1-12月的数字,而日本企业的财报往往是从四月一日开始。
我们盘点下日本工业的实力,总共90家日本工业企业,他们是日本工业的精华。
从松下,索尼,东芝,夏普,NEC,富士通,佳能,神户制钢,新日铁,发那科,大金工业,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信越化学,丰田,本田,住友化学,武田制药,瑞萨电子,旭硝子,日本电装,爱信精机,三菱重工,雅马哈,奥林巴斯,捷太格特,富士集团,小松工业,日本电产,欧姆龙,立邦,富士集团等等都在榜单里面。
基本上日本各个工业行业的领头羊第一集团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以后打起仗来,这90家公司全部消灭了,日本也就差不多了。
我们来分析下日本工业的现状:1、日本工业的利润继续向汽车集中,汽车产业是日本的最大支柱。
如果说以前日本工业是有多根支柱的话,那么现在随着日本在电子,半导体,造船,钢铁等行业的衰落,日本工业已经渐渐出现了向汽车工业聚集的趋势。
日本工业在渐渐由多根支柱变成单根支柱。
如果我们看日本工业企业营收前十位:第一名丰田汽车2499亿美元,第二名本田汽车1279亿美元,第三名尼桑汽车1059亿美元;第四名日立858亿美元,第五名索尼69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666亿美元,第七名东芝472亿美元,第八名富士通417亿美元,第九名新日铁住金416亿美元,第十名日本电装411亿美元;可以看出前三名都是汽车汽车,日本营收过900亿美元的工业公司,全部是汽车公司。
第10名的日本电装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前十名汽车行业总共4家。
实际上,除了这四家以外,松下也做汽车零部件,新日铁住金也提供汽车用钢。
丰田是巨无霸,一家的营收2499亿美元几乎等于第4-7名的日立+索尼+松下+东芝之和2688亿美元。
进入2000强的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19582亿美元。
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三菱八大汽车整车厂的营业收入之和为5887亿美元,占比为30%,如果我们把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的1818亿美元的总营收算进来,占比为39.3%。
如果把钢铁,汽车玻璃,汽车电子,轴承什么的上游企业的营收也算进来,例如这个榜单里面的旭硝子汽车玻璃,神户制钢,新日铁住金,村田制作所,TDK,京瓷,松下集团的汽车零部件和汽车电子业务,NSK的轴承业务等等,如果这些业务都算进来。
可以说汽车业的营收占了90强企业的接近一半。
我们再看利润,日本汽车业的利润占比比营业收入占比还要高。
净利润第一名是丰田汽车171亿美元,第二名尼桑45亿美元,第三名本田39亿美元,第四名普利司通24亿美元,第五名日本电装22亿美元,第六名松下19亿美元,第七名三菱电机19亿美元,第八名安斯泰来制药19亿美元,第九名日立18亿美元,第十名斯巴鲁18亿美元。
利润前五名竟然全部是汽车行业相关。
利润前十名汽车公司有四家,汽车零部件公司有三家。
利润前十名70%是汽车业公司。
也可以这样说,日本除了汽车公司以外,没有一家工业企业净利润能超过20亿美元。
当然福布斯的财报数字经常和日本企业自己公布的财报有出入,不过区别不会很大,除了汽车行业,20多亿美元的净利润就是日本工业科技企业的最大值。
这和中国工业企业的差距就开始拉大了,中国的中央制造集团,净利润超过20亿美元的就有好几家,例如中核集团,中航工业等等,民营企业像格力,美的,海尔净利润都超过20亿美元,OPPO,VIVO没有公布净利润,但是应该也超过20亿美元,华为更是超过50亿美元。
90家日本工业企业的净利润总和为789.77亿美元,突然觉得相比美国人,日本人赚的是辛苦钱,美国有不少净利润百亿美元的科技公司,日本只有一家丰田净利润过百亿美元。
其中304.94亿美元来自丰田,本田,斯巴鲁,铃木,马自达,尼桑,五十铃七家汽车公司,占比高达38.6%,如果我们把巨亏20亿美元的三菱汽车也算进来,汽车业利润占比为36%然而这只是汽车整车的利润,把日本电装,爱信精机,捷太格特,住友轮胎,小糸制作所,丰田纺织,普利司通,三菱电机8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算进来,利润总额为88.8亿美元,占了2000强日本工业企业净利润的11.2%也就是8家汽车整车企业+7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占了90家日本核心工业企业净利润的49.9%。
如果把亏损的三菱去掉,那么汽车业占了利润总额的47.5%。
实际上,制造汽车还需要钢铁,还需要各种塑料,需要各种汽车电子产品,需要玻璃产品等等,例如旭硝子就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之一,新日铁,JFE,神户制钢也提供汽车用钢材,京瓷,TDK,村田制作所,东京电子,松下集团等等也有大量汽车电子业务,NSK公司的轴承业务等等。
这些公司都在这个榜单里面。
如果把这些公司汽车业务的净利润也算进来,日本汽车业的净利润超过整个日本工业90强的一半以上。
所以即使把统计范围从世界五百强扩大到世界2000强,日本汽车业营收和净利润依然是半壁江山。
2、中国已经崛起的产业,日本企业都赚不到钱。
或者这样说,中国已经基本会自己做的领域,日本很难赚钱了。
一个是造纸。
进入世界2000强榜单的有两家日本造纸企业,两家规模都不小,百亿美元级别,但是却基本不赚钱。
一家是日本最大的造纸公司王子集团,净利润只有9300万美元,一家是日本制纸,亏损1.66亿美元一个是钢铁。
新日铁住金营收416亿美元,净利润只有4.77亿美元,净利润率只有1.1%,神户制钢营收155亿美元,巨亏4.07亿美元,JFE钢铁营收294亿美元,净利润只有2.73亿美元,净利润率0.93%,三家加起来营收800多亿美元,净利润合计只有3.43亿美元。
对比下中国的钢铁公司,印象中中国钢铁产业似乎是惨兮兮,没错,相比天朝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物流,智能手机,汽车等产业,钢铁产业确实是惨兮兮,天天去产能,裁员什么的。
然而中国钢铁公司的龙头宝钢股份2016年的净利润有115.2亿人民币,差不多十六七亿美元的净利润,在全球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大企业当中,利润总额全球第二,平均每吨钢的利润更是全球第一。
一个是电子品牌工业。
在电子品牌领域,东芝,夏普,松下,索尼,NEC,佳能,富士,奥林巴斯等品牌,尽管营业收入不低,但是净利润总额在这个90强名单里面,能排进前20位的只有松下和佳能两家。
其中松下净利润19亿美元,在这些电子品牌中净利润最高,然而松下利润的第一大来源是其汽车与工业部分,松下的车载业务因为给特斯拉提供电动汽车电池大幅增长。
不管是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都不再是如今日本电子巨头的主要利润来源。
像索尼,主要利润来自游戏业务,以及CMOS芯片业务。
当然我们要看到,虽然中国把家用和个人用的电子设备品牌做起来了,但是中国的办公设备没有做起来,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等,所以佳能成了日本最赚钱的电子品牌之一。
3、日本没有新的强大工业公司出现日本90家进入世界2000强的工业企业,都是存在了几十年的老企业,没有一家是新公司。
对比下中国最近十几年出现了哪些新的强大工业企业?OPPO 2004年成立,VIVO 2009年成立,小米科技2011年成立;中国目前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之一的晶澳2005年成立;中国最大的两家声学企业歌尔声学2001年成立,深圳瑞声科技2004年在成立;欧菲光2001年成立,中国最大的手机玻璃生产商之一的蓝思科技2003年成立;深圳华星光电显示公司2009年成立。
除了这些新企业外,还有企业集团进入新的业务:比亚迪2005年开始做汽车;京东方2005年开始生产液晶面板;华为旗下中国最大的半导体设计企业海思半导体2004年成立;等等。
4、日本企业赚钱的都是中国还没真正崛起的产业,我们看下日本哪些企业还比较赚钱,就知道中国哪些产业还没有起来这里说比较赚钱,是相对的,因为一半的利润都来自汽车业。
我们看看另外一半里面,哪些产业赚钱还算多。
我们就只看净利润在5亿美元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换成人民币净利润30多亿,总共有52家,我们除开最强大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除开这个主要有四类:1)电子零部件(包括集成电路)日本企业虽然在品牌领域败退了,但是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有很大优势。
村田制作所,日本电产,京瓷,TDK,东京电子,瑞萨电子等,净利润之和54.13亿美元。
像京瓷,村田,日本电产这些企业,营业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不算显示面板,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还没有诞生100亿美元级别的电子零部件公司。
如果算上显示面板,那么有一家,京东方2016年营收688亿,刚好100亿美元。
中国电子零部件产业进步很快,中国下游的品牌起来了,必然会带动上游国产零部件的发展,已经有一批国产电子零部件企业跨越了100亿人民币的门槛,并且在高速发展。
国产电子零部件在快速崛起,和电子品牌一样实现强势市场地位只是时间问题。
集成电路芯片,日本瑞萨,索尼(摄像头CMOS芯片),东芝(内存)三家在全球20强,我国海思,紫光等也在迅速成长。
像龙头企业海思,其营业收入已经很接近瑞萨电子和索尼的芯片业务,2016年索尼芯片业务62.6亿美元,增长3%,瑞萨57亿美元,增长1%,而海思2016年已经达到了44亿美元左右,紫光集团2016年已经达到40亿美元,增速107.46%。
半导体20强2016营收状况及各产品线贡献:当然日本还在一个领域很强,集成电路最上游的半导体设备和半导体材料,这两个领域的规模总共大约800亿美元,占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23%左右。
中国在这方面,可以说才刚刚起步,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企业,例如苹果的供应商江丰电子,上海中微半导体等等,进步虽然快,但是基数太小,短时间内还没有挑战国际大厂能力。
中国先把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搞好,这些搞好了,上游的设备和材料一定可以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