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合集下载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艾玛·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人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小说中,艾玛·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然而,在她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她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开始寻求激情与冒险。

作者通过艾玛的内心独白和行为,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我对艾玛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貌。

通过艾玛的生活经历,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艾玛所处的环境让她感到窒息,她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情无法得到满足。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我对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如包法利先生、赖昂等。

他们与艾玛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社会环境,使得小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艾玛的形象让我深思,她在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却最终走向了悲剧。

她的命运让我反思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浅谈《包法利夫人》

浅谈《包法利夫人》

浅谈《包法利夫人》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这本书的艺术价值成就,表现在作者通过长期的深入、细致观察生活的结晶。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她和大多数乡下女孩一样,聪明伶俐,天真纯朴。

鲁俄老爹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式的思想情感和言行举止,就把爱玛送进修道院进行教育,让她从小受到了浪漫主义传统小说的熏陶,这些东西与她出生的环境和她日后的家庭生活,格格不入。

正是社会提倡的修道院教育,腐蚀了爱玛幼稚弱的心灵,在她的灵魂深处种下了淫秽的种子,做了堕落的温床。

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

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

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

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

当命运在现实社会中不妥协时,这就是现实的残酷。

不是想象的会和现实相同。

完全不尽然,因为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

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

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

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屈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然而从包法利夫人身上也看到了每个人都会对理想抱有一种追求的态度,只是相对于我们来说对理想幻想的少了些,而包法利夫人对理想幻想多了些。

不是每个人都会追求理想也许相对我们而言这些都是虚幻的,并不真实。

包法利夫人所追求的太过,而反应出的就是对于自身的不满足。

包法利夫人(爱玛)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也许小说就是小说太带有情节性。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

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心的所思所感。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局部,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展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Key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一、前言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健吾品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

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

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

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

”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

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

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

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

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

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

艾玛又复活了。

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

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

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

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2016年09月下半月刊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张静旖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

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

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

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

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

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

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1. 引言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主要角色之一的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展开分析,揭示她的性格特点、外貌形象、言行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 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点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她以她的美丽、勇气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赢得了读者的心。

她是一个富有魅力和独立个性的女性,她追求自由、爱情和幸福。

首先,包法利夫人非常美丽。

她有着娇艳的外貌和魅惑的气质,在上流社会非常出众。

她的美丽使她成为了许多男人追求的对象,但她并非是个被动的美人,而是一个有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女性。

其次,包法利夫人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性。

她受到了丈夫的暴力对待,但她并没有沦为受害者,反而用她的勇气和坚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

她没有选择沉沦和自怜,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为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包法利夫人有着无所畏惧的精神。

她敢于打破旧有的规则和束缚,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冒着被社会孤立和家庭反对的风险,与阿桑妮一起追求她们的幸福。

她坚信自己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按照传统和社会期待去生活。

3. 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包法利夫人的外貌形象是她性格特点的重要体现。

她拥有一头卷曲的金发,明亮而有神的蓝眼睛,精致的五官和完美的身材。

她的举止优雅、仪态万方,穿着典雅的时尚服饰,展现出她高贵的气质。

通过对外貌形象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想象出包法利夫人的美丽,还能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她的美貌使她成为了社交场合的焦点,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和追求。

她的外貌也是她吸引阿桑妮的原因之一,使两人的爱情故事得以展开。

4. 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包法利夫人的言行举止也是她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

她的言辞婉转动人,富有感染力。

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她的举止优雅,待人温和有礼,尊重他人的感受。

另一方面,包法利夫人的举止也展示了她的独立和坚定。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作品讲述了一个将自己人生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但婚姻不幸,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不断欠债最终无路可退自杀身亡的悲剧女性一爱玛的一生。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欢迎阅读。

艾玛包法利的性格如果仅阅读小说梗概我们很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艾玛是个放荡、贪婪的坏妇人,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但深入故事本身的语言,福楼拜心中包法利夫人首先是个绝美的女子: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了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

忧郁而又平静,温柔而又持重,使人觉得她有一种冷若冰霜的魅力。

药剂师说她资质不凡,即使县长夫人也不如她。

我看你美丽得像个爱神,卢昂要选你做市花了!从乡村美女,到小镇之花,到县长夫人比不上,再到市花,这是一路走来在社会一层层流动的艾玛的进化。

其次艾玛包法利表面上的虚荣、贪婪和对浪漫的渴望根本上来自她的思想,而她的思想一开始就塑形于她读的书:浪漫主义文学。

她读过《保尔和维吉尼》,梦见过小竹屋,黑人多曼戈,特别是那个好心的小哥哥,爬上比钟楼还高的大树,给你摘红果子,或者赤脚在沙滩上跑,给你带回一个鸟窝。

15岁的艾玛天天双手沾满旧书店的灰尘,后来读瓦尔特司各特,她迷上了历史事物,梦见中世纪时期的旅行箱、哨兵屋和行吟诗人。

她多么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就像腰身细长的城堡主夫人。

她研究欧仁苏描写的室内装饰,她读巴尔扎克和乔治桑的小说,在幻想中寻找个人欲望的满足。

艾玛混淆了文学与生活,带了太多浪漫色彩的欲望,总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

比如当她克制了对莱昂的情感后,买了个家具奖励自己,而且是奢侈的祈祷用的小跪凳。

总的来说,艾玛等同了文学和生活,以致欲望过多,过于渴望浪漫。

艾玛的性格和19世纪50、60年代的法国社会变动很贴切,它是一种兴奋:让人们的思想、欲望和失意动荡不安从前有君权、宗教、贵族政体,社会等级层次分明,一成不变。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解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解读《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大作家福楼拜的传世之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

它描述的是一位小资产阶级女性包法利夫人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的悲剧故事。

看似司空见惯的桃色事件,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批判思想内涵。

作者着眼点不在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

现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解读爱玛这一悲剧性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追求爱情和幸福具有现实意义。

下面我就从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人物悲剧性的产生:从包法利夫人本身来解读:强烈的内心渴望和压抑的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造成她失去理智地偏执于虚幻的爱情幸福,这是她痛苦的根源。

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敏感,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虚荣,贪婪,充满欲望,为虚幻的爱情而偏执,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

少女时代在修道院贵族式教养下的她单纯,富有才情的同时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给自己敏感的性格上加了一层灰色的向往浪漫。

但事实上,她对爱情的认识是肤浅的,她错误地把生活想象成了激情和陶醉,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也讲求浪漫,这也就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

当她嫁给平凡的包法利这个乡村医生后,平淡的生活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

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

直到,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看到的现实,这进一步膨胀了她的虚荣和情欲,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

现实的乏味单调和她激情的欲望间的矛盾使她心力交瘁,患上了神经官能症。

搬到永维镇后,她相识了莱昂和罗多尔夫,自己被压抑的激情终于得到释放,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作者:张静旖
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

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

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

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

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

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

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从这些分析当中,不难发现爱玛的性格中有勇敢,也有软弱,渴望传奇式的
浪漫爱情,却又在深深的伤害自己的丈夫。

二、夏尔·包法利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夏尔·包法利作为《包法利夫人》中的男性主人公,其形象十分普通,并不引人注目,但如果深入去分析,并结合爱玛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夏尔.包法利在小说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夏尔·包法利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尽管出生时这个家庭正在走下坡路,但勉强可以算作地主阶层;其次,他是一名普通乡村医生,平庸,庸俗,不解风情,善良等,他具有芸芸众生所具有的普遍性性格特征。

根据这些内容,可知夏尔·包法利是与所谓上流阶层格格不入的普通人,虽然生活可以过得好,但进入不了上流社会。

《包法利夫人》是对消极浪漫主义及但是社会现实的批判,从这个角度看,夏尔·包法利无法满足爱玛对爱情的幻想,也无法给与爱玛奢华的生活。

直到爱玛死后才明白爱玛的背叛,最终伤心而死。

这一刻,夏尔·包法利屈服于命运,显得软弱,无力抗争,进而表现的生动鲜活,有血有肉。

结束语:
《包法利夫人》是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福楼拜通过浪漫幻想与平庸现实的强烈反差,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残酷现实。

基于此,爱玛和夏尔·包法利成为了各自的代表,通过双方的悲剧结局,表现出作者对消极浪漫主义及社会现实的控诉。

注释:
[1]袁君.客观性写作方式带来人物性格的复杂矛盾性——读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有感[J].群文天地,2012,06:71.
[2]徐章迪.包法利夫人形象来源探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02:73-75.
(株洲市第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