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形象

合集下载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行云流水(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可悲、可怜、甚至可笑的错位者——爱玛一步步走向悲剧的人生过程,她缺乏现实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但爱慕虚荣、耽于幻想的她有着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在恶浊鄙俗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感情经不起别人的诱惑,最终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毁灭。

她人生错位的悲剧既为世人所唾弃,也值得人们去同情和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错位;悲剧;爱情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辈出,被视为现实主义的时代。

而在这些大师中,福楼拜上承巴尔扎克,下接左拉和莫泊桑,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虽然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等几部,但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位列19世纪法国文坛“三巨人”之一,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作家。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1821-188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它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的悲剧,并通过爱玛这个悲剧妇女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

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小说,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小说。

“左拉说:‘《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型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

”[1]“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开创了文学的新流派。

”[2]这样地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更加显示了它在世界文坛上的成就和地位。

福楼拜着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他花费了四年多时间写成,可谓精雕细琢。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

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从《包法利夫人》中浅谈爱玛的典型人物形象摘要:《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她将“爱”作为自己的唯一的人生寄托和理想,却在追寻“爱”的过程中逐渐迷失在情欲的诱惑和物欲的享受中不可自拔。

她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伦理道德来追求她理想世界中那个浪漫,美丽,自由的爱情,以至于在她所幻想的理爱情一再破灭后,债台高筑高台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中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后更能显示人物自身的特征性,是一个具有丰满,鲜明而独特性格又包含了普遍性与深刻意蕴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爱玛典型人物反思(一)《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人物经历爱玛是一个富农的女儿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 在那里她学过刺绣, 钢琴和画画与此同时她也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的小说。

她深信自己能够得到了那种浪漫到不可思议的爱情, 因此选择了结婚。

嫁给了一个才貌平平的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夏尔既没有主见,又没有才干,举止毫无风度,谈吐枯燥乏味,在婚后不久, 她便对夏尔感到各种不满。

虽然包法利确实深爱着她, 但却不是爱玛所希望的那种爱,爱玛渴望的是那种高贵的享受的生活方式而他表达爱却是实实在在的,缺乏了激情和浪漫。

她对包法利带给她平淡的没有激情的人生感到很失望,在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租客莱昂时她选择了出轨与莱昂相爱,被抛弃。

之后她又遇见了罗多尔夫,他是爱耍心机,玩弄女人的人,单纯的向往着浪漫爱情的爱玛很快又坠入爱河但又很快就被罗多尔夫所抛弃。

一段时间的伤心难过之后,爱玛又重新遇到了莱昂与他旧情复燃,为了满足她内心对浪漫爱情的定义她不惜借高利贷来实现她的理想爱情。

当她那些所谓的浪漫爱情都幻灭时,债主也找上门来,债台高筑的爱玛只能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了服毒结束短暂的一生。

(二)爱玛这一典型人物的刻画方式艺术源于生活,小说是允许虚构的。

在这一点上福楼拜的小说创作中可以明显感觉出他对内容真实性的把握。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艾玛·包法利夫人的悲剧人生。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感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小说中,艾玛·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女子,然而,在她婚后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她逐渐对现状感到不满,开始寻求激情与冒险。

作者通过艾玛的内心独白和行为,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这种复杂的心理描写让我对艾玛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貌。

通过艾玛的生活经历,作者批判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艾玛所处的环境让她感到窒息,她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情无法得到满足。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批判让我对女性的地位和权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其他角色也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如包法利先生、赖昂等。

他们与艾玛的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生动的社会环境,使得小说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完《包法利夫人》,我深刻体会到了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

艾玛的形象让我深思,她在一个压抑的社会环境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却最终走向了悲剧。

她的命运让我反思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形象分析作者:王田来源:《活力》2012年第10期[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艾玛;形象;分析《包法利夫人》作为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作品讲述了一个将自己人生全部意义与价值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但婚姻不幸,又先后被两个情夫抛弃,不断欠债最终无路可退自杀身亡的悲剧女性——爱玛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她的第一次是以爱玛的名义出场,她隐忍着父亲因病痛而产生的坏脾气,她的指甲白晶莹有光,刷洗得比象牙还光滑,这些表明她作为一个农家女儿的坚韧与她天生的纤弱美丽。

此后我们得知她的父亲曾将她送往修道院中学习,在这超越其阶级的修道院学习中,农民家庭出身的她可能受到的冷漠与嘲讽,于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下,她求助于老缝妇给她带来的各类浪漫小说,在这之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并且在这些小说的浸染下,她理所当然地将这些过于浪漫的故事当做自己的爱情理想予以切实的追求,这使她付出了纠结一生的惨痛代价。

当她在父亲为了减少嫁妆投资而将她任意嫁给那个无能、憋足的医生时,她误以为是爱情,但回到达多斯特,她发现她原以为应该拥有的婚后二人世界的甜蜜与悠闲都只是生活的繁琐,外加上夏尔是一个无论在谈话上还是在为人处事上都很平板、平庸,是引不起人的任何情绪的人。

她后悔了,小说中浪漫的情节难以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生活在爱玛面前撕下了华丽的伪装露出狰狞的面孔,慢慢地褪去了她对生活的热情。

虽然夏尔是爱她的,但他又是这样的平凡,无法给予一个漂亮女人所期望的奢华与浪漫,他难以关注到她内心细腻的情感转变,还自顾自地沉浸在自我设定的新婚甜蜜之中。

而她是多么希望她的爱人高大伟岸,可以给她安稳的依靠而又能带给她浪漫以及刺激的感受。

她在幻想中生活,时刻期待奇遇的降临。

她向往上等人的生活,而且在被邀请去过安戴维里叶侯爵家作客以后她将自己设定在一个奢华的生活环境之中,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她所存在的价值。

她的幻想将女人的这种共有的常态发挥到了极致,她以其资本丰厚的美丽相信自己注定是属于这样一种奢华的生活。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

包法利夫人形象浅析——艾玛和包法利夫人角色的矛盾“不要怪任何人……”是临死前包法利夫人的忏悔,也是艾玛的无奈。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不一样的名字,却是同一个人,有着两种性格。

作为艾玛,她是浪漫的,充满梦想的,渴望爱情的;作为包法利夫人,她必须谨守道德,必须忠诚,必须做贤妻良母。

可以想见,做了艾玛就不可以做包法利夫人,做了包法利夫人就没有了艾玛。

艾玛和包法利夫人是一个矛盾体。

当然,这是建立在包法利的平庸无能和现实的物质条件上的。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向外在的世界和自身的存在寻求幸福,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和积淀起来的一种意识和感情。

”这种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在艾玛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

这一枚种子——对浪漫爱情和豪华淫逸的生活的追求是在其接受修道院教育的时候深深埋下的。

正是由于在修道院中的贵族式培养,接受了浪漫主义小说进而对爱情怀揣了美好憧憬。

然而,梦想终究是梦想,它没有成为现实,艾玛嫁给了包法利——一个平庸无能,感情迟钝的乡镇医生,与艾玛一直幻想的骑士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无疑让艾玛的梦成了碎片。

艾玛的梦碎了,艾玛不再是艾玛,艾玛已经是包法利夫人了,她必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

面对不可改变的事实,艾玛也曾经妥协,尝试着做一个贤妻良母。

这一点在迁居永维镇之后,艾玛做为包法利夫人试图对帮助丈夫包法利在事业上创造惊人的成就,也真正做到了贤妻良母,但是包法利太无能,太不争气,差点断送一条人命,这一事件让包法利夫人真正的绝望了。

艾玛又复活了。

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像是一种毒药,让艾玛无法自拔。

在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下,艾玛又一次堕落在了爱情的温床。

就像先前和莱昂的感情一样,艾玛疯狂的爱上了罗尔多夫,甚至不顾一切要与其私奔,但是罗尔多夫抛弃了她,一切的美好在收到那封信后碎成一片,艾玛被击垮了,甚至崩溃了。

然而,当艾玛在包法利的细心照料下再次康复之后,在又一次遇见了莱昂之后,艾玛的爱情又一次死灰复燃了。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艾玛是怎样的人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 艾玛是怎样的人

《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艾玛是怎样的人(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人物形象分析艾玛是怎样的人【导语】:艾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重要人物,关于艾玛是个怎样的人呢?本店铺来给大家介绍艾玛的人物形象,一位富于幻想、内心充满了浪漫与激情的女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

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内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内心的所思所感。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x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Key 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一、前言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品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试析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作者:张静旖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简单,讲述受过贵族教育的女主人公爱玛,青年时代饱读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满丈夫夏尔·包法利的迟钝、平庸、不解风情,在传奇式爱情的幻想下做了别人的情人,最终走向悲剧。

这种桃色事件在文学作品当中很常见,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区域十分敏感,爱玛的悲剧不仅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时代的悲剧,福楼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情感堕落的过程,努力挖掘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

一、爱玛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根据《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脉络,女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小说前期对爱玛的描述是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弱女子,热情美丽纯洁,在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饱读浪漫派作品,对未来充满美好幻想。

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当中形象急转直下,变成情感的堕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终走向服毒自尽的悲剧结局。

而从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内涵来分析,就不能简单的将爱玛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两个阶段去分析,而是要将这两个前后对比强烈的形象结合起来[1]。

福楼拜在其小说中添加了副标题《外省风俗》,对时就世界中叶的法国外省生活进行了描绘,通过爱玛的故事表现出对消极浪漫主义及当时社会境况的批判。

据此,就可推断,爱玛形象转变的开始就是其青年时期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

爱玛在修道院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接触了浪漫主义文学,哀怨缠绵的传奇小说,在少女的天性——幻想传奇爱情的影响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头。

爱玛的少女情怀在浪漫派作品的影响下一发不可收拾,这为后期形象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而当爱玛与夏尔·包法利结婚后,成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风情,显然无法满足爱玛少女时代的幻想,最终被社会风气污染,走向堕落。

当爱玛接触了所谓上流社会,在满足了虚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渐渐成为投机者、高利贷、流氓的猎物,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此时的包法利夫人,已经不满足于少女时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驱使,最终走向毁灭,这是人性的弱点之一[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失于超现实理想的女人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形象
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因不满于婚姻的平淡而去追寻理想的爱情生活,她先是与人私通,被无情抛弃后,又与人偷情,后来也被遗弃,而她在追求所谓理想爱情的过程中,不仅耗尽了包法利的全部家财,也使自己债台高筑,在爱情的幻灭和债务的催逼下,只得服毒自杀。

本文拟从爱玛对爱情的一生追求来探讨她这种超现实理想爱情追求背后的悲哀,从一步步迷失的悲剧成因中分析爱玛的形象。

一、在脱离现实的教育中建立完美的理想
爱玛是法国外省乡下的一个富裕佃农的女儿,她的少女年华正是在一个浪漫主义余波未平的时代度过的。

作为一个花季少女,爱玛本身就喜好幻想。

她十三岁时,其父卢欧老爹自命不凡,自己无法涉足上流社会生活,却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把她送到附近一个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他没想到,这反而毁了女儿一生。

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神秘的、虚幻的教会教育,往往向人灌输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教室里温暖的气氛、戴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圣坛的芳香、圣水的凛冽和蜡烛的光耀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更是刺激了这位天性不安分的少女的心:“她不听弥撒,只死看书上天蓝框子的圣画;她爱害病的绵羊、利箭穿过的圣心或者边走边倒在十字架上的可怜的耶酥。

”“布道中间,往往说起的比喻,类如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久的婚姻,在灵魂深处,兜起意想不到的喜悦。

”还有时常来修道院做女红的一个老命妇、一个没落贵族世家的老姑娘,一边捻针走线,一边低吟前世纪一些情歌兜里常带有一部传奇小说,“书上无非是恋爱、情男、情女、在清冷的亭里晕倒的落难命妇、站站遇害的驿夫、页页倒毙的马匹、阴暗的森林、心乱、立誓、呜咽、眼泪与吻、月下小艇、林中夜鹰。

”她读司各特的作品,也往往醉心于白羽骑士与女庄园主的恋情。

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她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

从此以后,爱情成了她惟一的追求,而修道院的这一段生活极大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她对爱情、婚姻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她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构筑了自己关于爱情、婚姻、情人、家庭生活完美的理想,即使在爱玛结婚以后,还是喜欢读那些浪漫主义作品,由此可以发现,她对爱的理解是通过书本来实现的她对激情欢愉和陶醉的理解,希望能够在现实生活之中寻找到答案。

这一完美理想就像镣铐一样伴随着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二、用完美理想构筑爱情的祭坛
她的理想婚姻—应该永远充满新鲜刺激,理想的情人—应当为人中的豪杰、社会中的精英。

在当时的道特郡,查理是爱玛能抓到的惟一的理想男人,照卢欧老爹的说法,查理有身份,人老实,是当地惟一的一个体面人,而且不看重嫁妆。

卢欧老爹以佃农的眼光来看待查理,爱玛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她和查理结婚,一方面是由于卢欧老爹的撮和,另一方面是为了浪漫与新奇。

她根本不了解查理,只是觉得结婚本身是一件新鲜事,当新娘,穿嫁衣,举行婚礼,度蜜月,就连婚礼仪式也充满了诗意——“爱玛希望点火炬,半夜成亲”。

新婚之时,两人还算恩爱,家庭生活也充满了浪漫气息,查理尽量满足她的一切要求。

但是,这种浪漫气氛维持不了多久,爱玛开始感到厌倦,她觉得婚姻生活太平淡,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查理太庸俗,一切完全不如她想象的那么有情趣。

对爱玛而言,这种平静的婚姻生活和她少女时代的梦想相差甚远,这场婚姻对两人来讲都是一个糟糕的错误。

查理为了生计,风里来,雨里去,骑着马,四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爱玛的情感要求。

他觉得他很爱爱玛, 能娶到这个标致女子为妻,他已心满意足。

爱玛不知道,婚姻需要面包,查理也不明白,爱情需要时时注入新鲜血液。

对爱玛而言,这场婚姻犹如城堡一样,当初她糊里糊涂地往里冲,现在她又昏头昏脑地想从里面逃出来了。

她向往那种惊心动魄、不同凡响的爱情,爱玛把偷情当做刺激,象鸦片一样不能尽绝,她又失身于法律见习生赖昂。

罗道尔夫·布朗是爱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人,他们天天通信,寻找时机幽会。

爱玛陶醉于这份爱情之中,她决定与罗道尔夫私奔,但却遭到了坚决无情地拒绝,趁着暮色驾车扬长而去,爱玛的爱情美梦破碎了。

重遇赖昂也只是增悲伤罢了。

三、用自我毁灭躲避现实
正所谓祸不单行,债主逼债,法院又送来公文,限定爱玛在二十四小时内还清所有贷款,否则将扣押其家产。

爱玛四外求援却四处碰壁,债主不通人情、情夫冷眼旁观、向律师求助时又差点羊入虎口,此时的爱玛走投无路了,她只感到无助和绝望。

因此爱玛屈服了再也无力挣扎了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了,她惟一能想到的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摆脱现实的种种欺骗,以换取一个自由和纯净的灵魂。

理想的爱是美好的, 如果爱情也像爱玛所想象的那样,无疑她是正确的。

但是, 实际生活中的爱情并非如此。

它需要两个相爱的男女志趣相投,心心相印,相互付出,而爱玛所经历的所谓的爱情却只有她一人付出, 那些所谓的情人则没有一个付出真情。

爱玛最终的幻灭,无非是由于她追求过于理想的爱情,迷失在超现实理想的世界里。

小结
总之,爱玛是19 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她已不是用好人或坏人来
衡量,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

她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关注,对女权问题的更深入研究。

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了社会的冷漠。

这样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

因此说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2012-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