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摘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著名的文学作品,分别由法国作家福楼拜和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撰写。
这两部小说都探讨了婚姻、爱情以及社会道德的议题。
在比较两部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时,我们可以看到它们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心世界的矛盾。
主要人物在《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中也有着相似之处,都是具有复杂性格和内心挣扎的形象。
对婚姻制度的批判是两部小说共同的特点,它们揭示了婚姻中的不和谐和虚伪。
在爱情描写方面,《包法利夫人》更加浪漫而《安娜·卡列尼娜》更加现实。
两部小说的结局也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走向和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在文学价值和影响力上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人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平行比较、背景、作者、主题、情节、人物、婚姻制度、批判、爱情描写、结局、相似之处、差异、文学价值、影响力。
1. 引言1.1 介绍《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两大经典之作,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品。
这两部小说都描写了当时俄罗斯封建社会中的人物生活,以及他们所面对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包法利夫人》是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家庭内部纷争与外部挣扎的故事,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和道德困境。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个社会圈子中的一对不幸恋人的悲剧,展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人快乐之间的冲突。
这两部小说都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对《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部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社会伦理的深刻探讨。
1.2 比较两部小说的背景和作者《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是两部都具有重要文学地位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包法利家族的代言人——浅析老包法利夫人形象

l 传统期待下的“ 贤妻良母”
与经历过“ 女儿爱玛” 时代的包法利夫人不同, 老包法利夫人 开始就以查理. 巴尔托洛梅包 法利先生的妻子出场。 德尼. 在小说 的第一章第一节 , 作者就 以第三人称客观叙事的方式 , 准确描绘 、
“ 曲” 扭 的母爱在作怪。 2 平庸现实与浪漫虚无的对抗 . 2
轨行为, 她并没有反抗 , 而是笼罩在以男性 为主体的社会阴影下 。 查理的诞生 , 丝毫未改变老包法利夫人这种“ 无主体意识” 的状态, 只是把对丈夫、 的爱 , 全部转移到了儿子身上。 作为母亲 , 她是相 当
合格的。她把希望统统集中在孩子身上。 “ 她梦想高 厚禄 , 看见他 已经长大成人 , , 漂亮 有才情, 了土木 工程师或者法官生。 他 的女人从前迷他 , 倾 目 . 。 页, 爱, 。 结果他倒生了外心。
爱玛 [ 粗气浮 . 单宠爱玛一人 . 显然不合理。 这段话,写出老包法夫人内心深处与儿媳争宠的意味 。实际 上, 按照《 圣经》 思想 , 儿子与其妻结合 , 一旦 就意味着他们 已经与 原生家庭分裂 , 拥有了自己崭新的生活。 原生父母也无权干涉子女 的生活。对老包法利夫人j类母亲而言, 塞 正如弗洛姆 的观点 , 她们 把所有的爱与期待 , 辛劳与汗水都倾注在 儿子身上 ; 在潜意识 中 ,
2 能 承受 的母爱 之 重 不
2 畸形 的“ . 1 母爱”强烈的侵 占行为 : 弗洛姆的《 爱的艺术》 中对“ 母亲之爱” 有这样的阐释 :母亲一 “
包法利夫人(爱玛)

包法利夫人(爱玛)如果我们把安娜·卡列尼娜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形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我们便会立即发现这两个人物之间许多共同点。
她们都具有摆脱或改变自身处境的强烈愿望,与社会现实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她们最终都死于自杀(卧轨和服毒);这两个人物的性格之中都有一点浪漫的色彩,这种浪漫与社会生活的严酷性构成了反讽;导致她们毁灭的外在因素都是所谓的“婚外恋” 或自我放纵。
然而,两个人物表面上的共同特征并不能掩盖她们之间的巨大差异。
我们今天来分析“爱玛”这个人物的意义,不妨就从这些差异入手。
首先,安娜的死具有浓烈的哲学意味,正如我们在上一课中所讲的,安娜的自杀多少带有那么一点“灵机一动”的味道。
至少,从社会现实对个人的逼迫和挤压来说,安娜所遭遇的压力远较爱玛为轻。
也就是说,安娜的死主要是源于内心慢慢培植、累积起来的厌倦,是激情消失之后难以驱除的空虚和绝望。
而爱玛的死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学因素(从这一点上来说,福楼拜将《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称为外省风俗不是没有道理)。
有的同学提出,假如公证人、鲁道尔弗或随便什么人能够借给爱玛三千法郎,她的死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非常合理,从小说中看爱玛虽然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也并不是非死不可。
至少,与安娜不同的是,爱玛临死之前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愿望。
她最终选择服毒,无力偿还高利贷是一个因素,对破产这一灾难性后果的夸张想象亦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我认为,她的死与“浪漫的梦幻”突然甦醒有关。
鲁尔道弗也好,莱昂也好(包括勒乐、公证人),这一张张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的面孔突然露出来的狰狞、恶俗和残忍使爱玛猝不及防,一时处于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境地。
所以我觉得,爱玛的死并非仅仅由于“高利贷危机”的残酷,主要是由于对社会生活突然向她展露出的“真相”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爱玛是一个外省农家姑娘,缺乏安娜那样显赫的贵族地位、丰富的社交阅历和老练的处世手段。
“现实”对她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是一个可供演出的舞台,而仅仅是一个陌生的、尚未充分认知的险恶之地。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分别是两部欧洲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两部小说都描绘了19世纪末俄国上层社会的生活和爱情,这两部作品在情感、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很多共通之处。
下面就是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的平行比较。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描绘了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和爱情纠葛。
在《包法利夫人》中,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被婚姻束缚的女性形象,她对于自己的丈夫并没有真正的感情,而是被温琴斯基的热情所吸引,在爱情和婚姻之间挣扎。
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同样也是一个备受矛盾折磨的角色,她在丈夫与温琴斯基之间徘徊,最终陷入了无法挣脱的深渊。
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都以女性的爱情挣扎为主题,揭示了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及其内心的矛盾。
在社会道德方面,《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同样都探讨了上层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在《包法利夫人》中,温琴斯基的举止和态度引起了安娜的注意,并且两人开始发展出一段暧昧的关系,这种道德、社会规范的冲突成为小说的一大主题。
而《安娜·卡列尼娜》同样描绘了俄罗斯贵族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个人欲望的扭曲。
主人公安娜陷入了与温琴斯基的不伦恋,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都对上层社会的道德沦丧及个人欲望的影响做出了深刻的揭示。
宗教信仰在两部作品中也有共通之处。
在《包法利夫人》中,安娜对宗教信仰起了怀疑,她对神父的思想表示了质疑,在她的眼中,宗教信仰已经变得虚伪和无用。
而《安娜·卡列尼娜》同样也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对宗教的怀疑,她开始质疑神职人员的说教和虔诚,逐渐远离了基督教的信仰。
可以看出,两部作品都对宗教信仰的虚伪和人性的冲突做出了深刻的探讨。
在叙事手法方面,《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手法,通过描写多个人物的命运来展现整个社会的生活和风貌。
《艾菲·布里斯特》和《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形象对比

《艾菲·布里斯特》和《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形象对比19 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后,法国作家福楼拜完成了他最具批判性的作品《包法利夫人》,轰动了当时的法国文坛,塑造了极富魅力的女性人物形象---爱玛。
而19 世纪下半叶的德国,在《包法利夫人》的影响下,德国作家冯塔纳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艾菲·布里斯特》,同样”小说女主人公艾菲这一形象可以列入世界文学最优美的女性人物之列。
”[1]这两位女性都拥有美好的天性,然而她们的悲剧命运深深地触动了我们,本文试从她们的个性、爱情观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分析两位女性人物形象。
1 艾菲与爱玛的个性比较《艾菲·布里斯特》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故事。
小说《艾菲·布里斯特》的主人公艾菲是个美丽纯情的女孩,出生于普鲁士容克的贵族家庭,17 岁那年她嫁给了40 岁的殷士台顿男爵,他是凯幸县县长,也是她母亲的旧情人。
然而,婚后他们的生活并不幸福,殷士台顿忙于公务,忽视了对妻子的关心,艾菲受到了花花公子克拉姆巴斯的引诱与他发生了婚外情,6 年后殷士台顿知道了妻子的隐情,选择与她离婚。
而艾菲最终在柏林孤独地死去。
小说中艾菲的个性首先体现在她自然率真的天性上,艾菲就像个长不大的孩子,她自己也认为”可是我……我还是个孩子,我也永远像个孩子”.[2]连孩童玩耍的秋千也让她着迷。
艾菲好玩乐,爱幻想,对万事万物极具好奇心和新鲜感,无法忍受枯燥无聊的生活。
她认为一个人的生活总得换换花样,这是她梦寐以求的目标,她并不了解爱情,对感情的期待也只是变换花样。
艾菲另一个个性特点则是爱慕虚荣。
她并没有爱上殷士台顿,甚至对殷士台顿说出了自己与他结婚的真实原因。
”你根本不了解,我是多么热爱名誉和地位。
老实说,我所以肯和你结婚,也完全是出于热爱名誉和地位。
”[2]艾菲出身下层贵族,受其家庭影响使得她对上层贵族的生活十分渴慕,于是她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殷士台顿。
电影《包法利夫人》的艾玛人物形象解析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太多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追求导致她的堕落和最终走向灭亡,面对现实和幻想的差距,艾玛终究没有逃得过现实的压榨,这不仅是艾玛一个人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是拥有欲望、心怀梦想和逃脱不了现实的悲剧。
电影《包法利夫人》带给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时代的思考。
一、女主人公艾玛多重身份分析艾玛从一个清纯的少女到变得堕落不堪到最终结束了自己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她的身份也在增加、在转变。
(一)身为女性的艾玛形象剖析出身农夫家庭的艾玛,外表清秀,曾被父亲送到修道院里接受大家闺秀式的教育,从而学会了弹钢琴、刺绣,以此同时她也接受了大量浪漫主义小说的熏陶。
在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下,艾玛开始向往爱情,向往浪漫,她把小说里浪漫的爱情故事当做自己追求的目标。
当父亲的病被查理·包法利医生治好后,她对浪漫爱情的悄然而至深信不疑,并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查理。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艾玛满腹浪漫主义的情怀,她是万千普通女性中的一员。
(二)身为自身的“艾玛”与身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之间的矛盾身负浪漫主义情怀的艾玛活得自由洒脱,结婚之后,艾玛期待中的甜蜜二人世界没有出现,相反,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琐碎。
结婚之后艾玛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她走进了一个新的家庭,身份也由艾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与此同时理想中的浪漫生活和现实中的柴米油盐生活发生了激烈碰撞。
后来当艾玛怀孕后,她热切地期待新生命的降临,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知道,她的期待中充斥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
当孩子出生后,艾玛彻底完成了妻子、母亲的角色转换。
现实生活并不像她之前幻想的那般美好,现实生活与理想的落差,使艾玛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她无法权衡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对待女儿总是带有一贯的淡漠,常常遐想于她的浪漫主义爱情生活,置女儿于不顾,甚至在心烦意乱时将女儿推到,从一个母亲的身份来讲,她的母性意识是缺失的,对待年幼的孩子,她丝毫没有展现出自己的耐心,她身为“艾玛”和身为母亲的“包法利夫人”的两种身份发生了矛盾和冲突。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窗意象的隐喻内涵

《包法利夫人》 中的窗意象: 与人物命运、 社会现实的联
系
《红楼梦》中 的窗意象:与 人物性格、家 族命运的联系
《百年孤独》 中的窗意象: 与魔幻现实主 义风格的结合
《围城》中的 窗意象:与现 代都市人生活
状态的反思
窗意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演变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窗意象:传达人 物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的媒介
应用价值:窗意象的隐喻内涵在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人物形 象和作者意图。
分析方法:通过对窗意象的解读,结合文本语境和文学批评理论,探究其隐喻内涵。
实际意义:深入挖掘窗意象的隐喻内涵有助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促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 欣赏。
窗意象隐喻对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窗意象隐喻的运用有助于深化作品主题,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窗意象隐喻的运用能够拓展作品的表现空间,使作品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窗意象隐喻的运用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窗意象隐喻的运用能够丰富语言表现形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窗与人物心理状态的关系
窗作为观察外界的媒介,反映了包法利夫人的内心世界。 窗的隐喻内涵在不同情境下呈现,暗示了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变化。 窗的意象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与人物心理状态紧密相连。 通过窗的隐喻,展现了包法利夫人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认知。
窗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窗户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反 映了主人公艾玛的情感变化 和内心世界。
窗意象的隐喻内涵 在《包法利夫人》
中的分析
汇报人:abc
目录
01 单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内容 03 窗意象在故事情节中的体现 05 窗意象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02 包法利夫人的生活环境 04 窗意象的隐喻内涵 06 窗意象隐喻内涵的理论依据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2篇)

包法利夫人读书感悟一、灵魂的澎湃与生活的死寂包法利夫人无疑是个躁动的女子。
她的欲望强烈,正如书中所说——她爱大海只爱大海的惊涛骇浪,爱新绿只爱新绿点缀在废墟之间。
她的气质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艺术鉴赏型的,她寻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很多人不明白,包法利夫人有一个稳定的家庭,丈夫老实善良,女儿健康可爱,生活并不窘迫,不用她撸起裤脚下地干活,不用她操心柴米油盐,那么她到底在“作”什么呢?倘使包法利夫人稍微愚笨一点,相貌稍微丑陋一点,或许她就不会整出那么多幺蛾子,便同普通人一样,淹没在尘世中毫不起眼了。
她的美丽与寂寞无人能懂,所以她对镜自怜,抑郁不欢。
她的灵魂澎湃着激情,生活却如死水一般,搅不起来波澜。
这是一种人生悲剧。
包法利夫人在怀孕的时候曾盼望要一个儿子,她觉得男孩是自由的,可以恣意放浪,周游世界。
而女人呢,则经常受到束缚,缺乏活力。
女人的意志,就像用细带子系在帽子上的面纱,风一吹就飘来摆去,时时都有欲望在引诱她,时时都有礼俗在限制她。
二、我们身边的包法利夫人姥姥这位岁月美人,在即将步入七旬的时候突然抑郁起来。
她要么独自坐在阳台上迎着温热的阳光一言不发。
要么就是垂泪与我们抱怨她的生活有多么苦累,日子多么煎熬。
姥姥姥爷感情不好,姥爷年纪大了,脾气也有些怪,吃饭总是挑三拣四,只要不高兴就找茬,姥姥也是性情中人,听不得姥爷说她的不好,两个人免不了口舌之争。
争吵是烦恼的来源。
农村妇女一辈子埋头于家庭琐事之中,年纪大的,很多都没上过学,大字不识。
眼下手机电脑普及,舅舅舅妈包括表弟都端着手机看电视刷新闻,姥姥几次三番与他们搭讪,他们也只是敷衍两句。
没人能了解姥姥的孤独。
那是一种从灵魂深处蔓延出来的寂寞。
她睡得很早,天刚擦黑就躺在床上。
我在一旁写字,总是到八九点时她坐起来,眼直直地望着墙壁发呆,有时试图与我说两句话,我分不开神,她就叹一口气,躺下来依旧睁着眼。
三、有的人安于稳定,有的人贪恋风浪当得知顺利入编事业单位的时候,姐姐连连做了几天噩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是围绕着浪漫而又凄惨的包法利夫人一生的感情生活展开描写的,这部小说的副题目是“外省风俗”,福楼拜运用精炼细腻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法国19世纪外省社会风俗。这部小说,以小镇和巴黎农村为背景,描写了以爱玛为中心的一群人的生活,通过作品,福楼拜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现实世界的理解和看法,我们可以从女主人爱玛的爱、恨、情欲,内心的纠结,更深刻体会福楼拜内心的所思所感。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对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分点进行分析,接下来是分析福楼拜创作这一形象的原因,最后是分析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通过这篇论文,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伟大的作品。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爱玛;人物形象;社会现状 Abstract: "Mrs. Bovary"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rench Gustave Flaubert, works around the romantic and tragic Mrs. Bovary life feelings life description, vice title of the novel is "provincial customs", Gustave Flaubert uses the refined delicate brushwork for us and the French nineteenth Century provincial social customs. This novel, with the town and the Paris countryside as the background, describes a group of people centered on Emma's life, works, Gustave Flaubert expressed his understanding and opinions on the real world, we can from the hostess Emma love, hate, lust, inner entanglements, more deeply understand Gustave Flaubert Heart Institute thinking and feeling. The text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heroine Emma personality and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Emma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great work.Key words: teacher culture, teacher career development, affects. Key words: "Mrs Bovary" Emma; characters; social status 试析《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形象 一、前言 法国的19世纪,政治上经历了很多变革,文坛上群星璀璨,著名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品论:司汤达深刻,巴尔扎克伟大,福楼拜完美。这个世界,能称为完美的人是没有的,那么在文学上的完美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福楼拜的创作为什么能称为完美呢,阅读完《包法利夫人》的译本,反复翻看了前人对《包法利夫人》的评价和介绍,福楼拜创作的完美,在于福楼拜对作品创作的严谨态度,《包法利夫人》的问世,历时四年之久,对于多产的作家而言,四年写出四十部作品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福楼拜对字句的推敲,精益求精,对片段的描绘,还原了生活的本貌,我想,这就是福楼拜完美的原因。此论文是对《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作品,品读福楼拜。 二、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 (一)充满幻想,寻求激情的艺术型女人 1、浪漫的贵妇情怀 或许爱玛本该是一个日出被晒,下雨被淋的在田间穿梭的村姑,但由于父亲的疼爱,在爱玛十三岁时,她被送进了修道院附设的寄宿女校念书。正是在这一所学校,爱玛原本单纯和质朴的心发生了改变。她在这里受着贵族式的教育,避开了普通女孩每日缝缝补补的生活,在这里,眼睛看到的是美丽花卉,耳朵听到的是宗教神圣的音乐,弹奏的是优雅的钢琴,还可以品读描绘浪漫而又凄婉纯粹的爱情小说,每一字每一句都在摇撼爱玛的心,她渴望纯粹的爱情能降临在她的身上。或许是爱玛天生就爱幻想,渴望浪漫,当她习惯了修道院的生活之后,她的心发生了变化,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描写的,“修女们在训诫过程中,反复拿未婚夫、丈夫、天国的情人与永恒的婚姻等概念来进行比较,希望在她的内心深处呼唤起意想不到的柔情?,另外,还有一些拥有浪漫故事的岁数大些的姑娘在修道院中进出,这些梦想的种子在爱玛内心生根发芽,她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试图去勾勒出自己的梦想,爱玛的气质属于多愁善感类型的,她追求的是感情,而不是客观景物^?然而幻想终归是空虚的幻想,爱玛逐渐对修道院的乏味生活感到厌烦,严格的制度与她渴望自由的性格十分不符,所以父亲将其接回了家” [1] 爱玛就是这样纠结的,她向往激情澎湃的生活,平淡的日子只会叫她痛苦,爱玛就如昙花,宁要那一现的绚烂,虽然美好稍纵即逝,也心甘情愿。舒婷的《神女峰》中有这样一句: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或许这句话来形容爱玛对激情浪漫的寻求是最贴切的。
2、误把鱼目当珍珠,幻想破灭终成恨 爱玛一生当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是让自己成为包法利夫人,结婚只不过出于她对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她急需要一种新生活来改变自己的现状,以实现自己的幻想。刚开始,她确实为这种新转变感到欣喜,“他起床,她站在窗口,看着他出去,她靠在窗沿上,两盆天竺葵之间,穿着飘飘荡荡的晨衣。夏尔在下面路上,踩着界石扣马刺。她在上面同他说着话,一面用嘴撕下花瓣草叶,朝他吹去,那瓣儿叶儿悠悠地打着转儿……”[2]34这时候,爱玛是在实现自己的幻想,幻想自己是书中的女主角,与她的白马王子共创美好生活,然而,夏尔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医生,他的谈话平淡死板,说出来的见解十分平常,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放枪,生活上不拘小节,这样的夏尔与爱玛心中的理想伴侣相差太远,夏尔不是勇猛的爵士,更不是尊贵的王子,而爱玛却有不可磨灭,不容忽略的贵妇梦,她曾经幻想能像书中女主人公一样与相爱的人在月下对饮,吟诗,谈情说爱,当她对夏尔多次失望之后,她多次问自己为何要结婚,为何要让自己在这样的 婚姻中毁灭自己的幻想,她变得矛盾,压抑,用译本当中的原话是这样写的:“她在想,如果出现的是另一种巧合,她有没有可能遇上另一个男人呢?于是,她开始想入非非,相信那些可能发生而并未发生的事情,想象另一种生活,想象那个她并不认识的丈夫。他,当然不同于一般人,应该才貌双全,出类拔萃,富有吸引力。”[2]44我相信很多女人,都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幻想终究是幻想,我们毕竟要接受现实,然而也有一些人,一旦有了某种幻想,就出不来了,我不是爱玛,但我却理解爱玛,她离开修道院就是为了得到小说中所描述的浪漫爱情,但是她却投错了怀抱,夏尔根本无法承受爱玛幻想中那份爱情的重量。 在这里,我想引用一段话来评价爱玛这一位充满幻想的女人,“人普遍有一种观念,认为爱是用来谈论的,歌颂的。所以有些诗人很危险,你有没有留心过,诗人写的诗里所歌咏的东西,和他们实际的生活有多大大出入?有些诗人把爱情描写得如此美丽,动人,但你读他们的传记,却不禁目瞪口呆,觉得不可思议;这岂不是很悲哀吗?因为他们从未真正明白爱的意义。他们只是伦理上来认识爱,以为它是非常美丽的一件东西,但是爱的真相乃是:它是世上最实际的东西。”爱玛就是一个活在诗中的女人,她不懂,真正的爱是很实际的,要落实到生活细节当中,脱离了生活去寻爱,终究是空梦一场。
(二) 被爱与欲望吞噬的矛盾女人 在上面我也已经提过,爱玛曾经想要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她努力操持好家里的一切,那段时间的爱玛,确实是《圣经》中所写的才德妇人,她是丈夫的冠冕,让包法利先生在外头能够风光体面,不久之后她便对丈夫夏尔感到失望,这种失望的情绪在参加了侯爵的宴会后达到了顶峰,她在侯爵家度过了一个小说中所描绘的美好夜晚,她的心和那些参加宴会时穿的服饰一样,既然经受了富贵的摩擦,也便带上了某种不可磨灭的东西。[2]55有一些人当她绝望的时候,她不是崛起,而是任由自己坠落,爱玛便是一个这样的人,这一点在她后来怀孕这一件事情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期待过孩子的到来,有过做一个好母亲的冲动,想生一个儿子替自己扬眉吐气,想让儿子出生时能睡在一个吊式的摇篮里,有玫瑰红的绸帘,就像宫殿的王子一样,可是家里支付不起这样的费用,再后来,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她转过脸,昏了过去,她寄希望于儿子的梦想瞬间破碎了,因此她只能将梦想寄予情人了,她终于出轨了,她在情夫那里寻求激情,放纵自己的肉欲,与情夫花前月下,互诉相思之苦,这时候的爱玛,她在矛盾中快乐,一面是不能实现自己理想,甚至是包袱的丈夫女儿,一面是实现了自己愿望的情夫,她知道这与伦理相悖,可是她顾不上了,压抑了太久,此刻的她很快乐。 我们从传统伦理观念来看,爱玛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背离了家庭,这种行为可以说是传统伦理观念中的大恶,但是我们评价文学形象需要从审美角度来看,爱玛去追求理想的途径是理想转嫁型的,她对自己渴望的情人不断追求,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于理想爱情的追求,因为她始终希望情人可以给她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究其原因,爱玛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