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与当代性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性与当代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当代性。
其科学性主要表现在恩格斯主张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来观察和评价作家和作品。
并把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视为衡量作家和作品的标准。
这实际上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提出来的文学观念。
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既是最高的原则、方法和标准,也是最高标准。
“美学观点”、“史学观点”以及“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辩证统一和完美融合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理优势。
就我自己理解。
即可表述为,一,从美学观点看文学,二,从史学观点看文学。
三,从人学观点看文学。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全的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中,并且指导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以辩证唯物主义来解释、来要求文学的发展,来评价已有文学的历史。
这样,即可彰显文学的审美的、社会历史的、人文的本质、功能、价值和意义,以弘扬文学的美学精神。
又可弘扬文学的历史精神,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同时,也弘扬着人文精神。
这些,既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人之处,也是其经久不衰的内在原因,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是历史的结晶,也是人类思想的精华。
正是由于其具有这样的科学性,它才能一直傲立在人类文艺学思想的巅峰。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之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不仅仅是因为其科学性,更因为其具有当代性。
只有具有当代性的知识与思想,才能指导现在的额生活与思想。
无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很大程度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具有博大的宏观性质和开放的多维视野。
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是从现实主义文艺现象中总结、提炼、概括出来的理论体系。
强调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真为基础,尽可能地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追求的审美理想和价值目标。
对现实主义,学界争论不一,但我们不能否认各种艺术样式尽管互不相同,至少各有倚重,但任何风格流派的作品,即便是浪漫主义的、表现主义的、形式主义的喝现代主义的,都必然这样那样的程度不同的多多少少的反映出。
马列文论课程论文

马列文论课程论文题目从当下文学创作现状谈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的意义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2009级学生姓名邓岑学号**********二○一一年十二月【摘要】中国当今的文学在社会发展的促进之下,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不满意似乎已经达成了集体性的共识。
平庸而“过于顺畅”的叙事,叙事多样性的丧失,“事件”背后的苍白以及集体性的不思考不冒险,使当下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呈现出一种无新意无趣味的“空转”状态。
因此在当代文学的创作中,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很有必要。
【关键字】文学现状马克思文艺理论必要性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在中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近百年来中国文艺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它作为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建国60年来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烙上了鲜明的印记。
这种深刻而广博的影响,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独有的精神品格,以及我们对其内涵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精神品格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的回顾和瞻望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然而当下的文学创作的现状却令人担忧。
需要学习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以此来改善文学创作上的缺陷。
一、学些和坚持马克思文艺理论有利于改善文学创作出现了空想主义。
而作家们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是不符合生存实际的,这样的文学一会儿这个主义,一会儿那个流派,一会儿东风逞胜,一会儿西风占强,谁也不服谁的输。
给人的印象是,大家都写出了很伟大的作品,而读者没能识别出这种伟大,需要作家自己跳出来阐释,但作家没掌握那么多术语,就倚重于一批理论家,让他们来帮忙阐释;理论家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关系,这种喜好和关系,分别成为前门和后门,投其所好的,关系到位的,那么请你进来,否则就靠边。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谁活起来都不容易,谁也不会甘心靠边,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边缘人。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关于文艺的创作、鉴赏和评价等问题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艺术
设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文艺的社会性和人民性问题。
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追求,抒发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当根据社会、民族、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情况,为人民创造出更加适合他们的艺术作品。
在设计过
程中认真思考和反思,在不断深化对人民需求和心理的理解的基础上为人民创造出有价值
的艺术品。
其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关键在于设计师既要关注作品的审美表现,也要关注
作品所传达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师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才能从根本
上解决好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
并传递给社会更丰富、更高层次的文化与美学信
息。
最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文艺作品的历史使命问题。
文艺作品应当不断推动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应当为人民的革命和建设服务。
当代艺术设计不仅是简单地满足
市场需求,更要体现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未来方向,把握时代脉搏与文化价值,以此更好地
展示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总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当代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
在设计实践中,
要紧紧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以此指导创作,同时不断深化文化内涵,提
高思想高度和创作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

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浅析中国现代美学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浅析。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中国现代美学的理论基石,对于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基本的观念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观念是“物质决定意识”,对于艺术的本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的历史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答。
这为中国现代美学提供了一个系统而严密的理论框架,使得中国现代美学的研究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艺术与社会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产物,艺术家要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现代美学开始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反思,艺术家们的创作也越来越关注社会问题,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社会题材和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审美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社会教育和社会变革的使命。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现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强调艺术要为社会进步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追求艺术的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二、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美学研究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中国美学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任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的学术领域,成为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要思潮,追求艺术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强调艺术对社会的服务功能。
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现代美学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时期,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在这一时期,中国美学关注艺术本体问题,探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造的规律等问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发展,它揭示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历史属性和阶级属性,指导着文学艺术的创作、理论和批评。
在当代艺术设计领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方法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解决艺术设计中的重大问题。
本文将从艺术设计中的实际案例出发,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学艺术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
艺术设计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受到社会和阶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我们从社会历史角度去审视艺术设计,要求我们深刻了解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反映社会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命运。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选题、表现形式、艺术手段等方面来彰显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让作品更贴近社会生活,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学艺术的历史属性和现实属性。
在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历史感和现实感,要注重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要注重作品的时代感和现实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我们从历史的高度来审视艺术设计,要求我们熟知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关注历史的演变和变革,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题材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体现历史属性和现实属性,让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更强烈的现实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倡导文学艺术的人民属性和大众属性。
在艺术设计中,我们要注意贴近人民群众,要关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要走向人民、为人民创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求我们以人民为中心,要求我们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需求,要求我们创作出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作品。
在艺术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的运用等方面来塑造人民形象、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让作品更具有人民属性和大众属性,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重要的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可以指引艺术创作者更好地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人民性、大众性对于提升作品的社会影响力至关重要。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提出对艺术品质的高要求,要求作品既要具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
通过具体的创作实践,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更好地实现艺术作品对社会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当代艺术设计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一步探讨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设计、启示、人民性、大众性、艺术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实践、当代艺术设计、应用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问题的理论总称。
其核心是“阶级斗争、群众路线、社会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是一种有社会意义的艺术形式,其根本任务是反映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艺术应该站在人民大众一边,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应该具有高尚的艺术品质,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启蒙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文艺要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进步发展服务,是一种表现社会生活、服务社会人民的特殊工作形式。
1.2 艺术设计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关系艺术设计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密切相关,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际需求,强调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的一个领域,同样应该紧密围绕人民的利益,体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理念与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二者在实践中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探讨摘要:文艺是生活的凝炼、升华和表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文艺发展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文艺盲目追求物质利益;文艺作品娱乐性功能的过分膨胀,存在庸俗、低俗、媚俗主义泛滥的现象;以及文艺创作和管理缺乏创新性、真实性、目标价值性的问题。
对此,我们应该秉承马克思主义式的文艺思想,认清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把握文艺创作的内部规律,遵从现实主义原则。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来解决中国文艺发展中的问题,保证当代中国文艺发展物质与精神的齐头并进,使文艺创作者拥有健康的价值观和对美的正确追求,掌握创作的内在逻辑规律,从而创作出真正唯实、为民、有新意的文艺作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问题;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一)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所决定的精神生产的产品。
恩格斯认为文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产物,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扩大、国家和法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
”[1]与法律、宗教、政治一样文艺归根到底是观念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文艺这个上层建筑势必会发生或快或慢的改变。
文艺是社会意识由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所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所服务,但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旦产生出来就具有了不同程度上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其历史发展继承性和独立性。
一定时代的文艺总是在其现实基础上,并由前代文艺遗产的特定的思想资料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经验的积累、艺术形式的传承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这些特殊的审美规律的发展,都会成为文艺这种意识形态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宝贵遗产。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文艺创作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与文艺创作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体系,它对于文艺创作的指导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强调了艺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将艺术视为反映社会现实、服务于人民的重要工具。
在文艺创作中,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强调艺术的社会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是一种社会实践,艺术家创作作品时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需求。
因此,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努力塑造社会真实、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并用艺术的方式来传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观点。
第二,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倡导艺术的批判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应该具有批判的视角,揭示社会现实的弊端和不公正的现象。
艺术家可以通过创作作品来批判各种社会问题,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关注。
这种批判性的艺术作品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并引导人们对社会问题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第三,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注重艺术的感染力。
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认为,艺术创作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打动人的情感和内心。
艺术家可以通过表现生动的情节、逼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剧情来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回应。
这种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可以拉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
第四,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倡导艺术的群众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观点,艺术创作应该立足于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口味,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情感。
艺术家应该通过观察群众的生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艺术作品的群众性可以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接受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群众的互动和共鸣。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对于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影响。
在文艺创作中,艺术家应该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们的需求,通过批判的视角和感染力的作品来引导观众的思考和情感回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文艺理论论文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卢卡奇卢卡奇作为 20 世纪极具影响力的一位理论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及文化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以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为研究对象,从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角度,将二者之间的影响与接受关系置于中西现当代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梳理与探讨,力图勾勒出中国对卢卡奇文艺理论接受的概貌。
一、卢卡奇的文艺理论道路乔治·卢卡奇是匈牙利着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家,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国际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流派具有开创性意义,而且成为共产国际和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争论、批判的重要内容。
进入21世纪以后,卢卡奇的文论着作日益受到研究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日俱增。
在中国也不例外,从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理论界对他的引进、译介,后来发展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批判性接受,以及当今学界对他的多元化的较为系统的学习与借鉴,卢卡奇已逐渐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乃至文化的发展中。
卢卡奇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与其在文艺学、哲哲学、美学等领域的一系列理论建树密切相关。
卢卡奇出身于布达佩斯一富足的犹太人家庭,优裕的家庭环境使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自幼热爱文学,阅读文学名着,开启了他的心智,使其开始思索人生,追求理想。
在布达佩斯大学学习期间,“文学和艺术史以及哲学已成为我的兴趣中心”,卢卡奇文学道路的真正开端是1904年创建塔利亚剧团,他们陆续组织演出了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和霍普特曼等27位现代剧作家的35部作品。
卢卡奇“熟谙绝大多数剧本。
黑贝尔,易卜生,斯特林堡,安岑格鲁贝,豪普特曼的剧本,他不仅能够左右逢源,而且显示出对十九世纪几十种不足道的法国剧本了如指掌”。
在塔利亚剧团的文艺实践活动,为卢卡奇1906年至1907年撰着《现代戏剧发展史》作了思想准备。
1908年2月,卢卡奇凭借《现代戏剧发展史》的初稿,荣获基斯法卢狄学会授予的“克里斯蒂娜—卢卡奇奖”。
1909年11月,以《戏剧的形式》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真正使卢卡奇在欧洲现代文学理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则是他的《心灵与形式》,尽管“渗透着一种非理性主义哲学”,但由于其深入剖析了现代人存在的悲剧性,突出了异化的主题,被吕西安·戈德曼推崇为现代存在主义的先声。
《小说理论》是在马克斯·韦伯类型学影响下完成的一部论着,对小说的本质与小说性质的类型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以异化为研究中心,将小说作为一种具有高度现代性的文学形式加以系统研究,是现代西方小说理论的奠基之作,是卢卡奇重要的文论着作之一,对后世的小说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本雅明、巴赫金等人的小说理论。
1923年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给卢卡奇带来国际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又使其备受争议甚至受到批判。
这股批判的浪潮,1924年6月在共产国际第五次世界代表大会上达到了高潮,批判卢卡奇为“老黑格尔主义者”、“修正主义者”。
与此相反,这一着作却在西方理论界赢得了一大批思想家的赞同与追捧,在哲学、文艺学、社会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存在主义者以及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新左派”,都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看到了另一种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把人及其历史置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对异化的控诉和对人道主义的向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旋律。
鉴于此,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把《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作者卢卡奇同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哲学家合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由此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理论“鼻祖”,《历史与阶级意识》则被尊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20世纪30年代后,卢卡奇步入了他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时期。
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卢卡奇,深入探讨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理论问题,将文学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作为其一生文艺思想的核心概念,把19世纪现实主义视为文学的标准,反对“拉普”的庸俗社会学以及艺术现代主义,创作了一大批卷帙浩繁的现实主义论着。
其中,1937年至1938年,发生在德国文艺理论界的表现主义论争,影响尤为广泛深远。
卢卡奇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理论一方,发表了一系列论争性的文论着作:《表现主义的兴衰》(1934年)、《马克思和意识形态的衰落问题》(1938年)、《问题在于现实主义》(1938年)以及《资产阶级美学中关于和谐的人的理想》(1938年)等,驳斥布洛赫等人的表现主义,认为表现主义是产生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之一,“阐明人民阵线、文学的人民性和真正的现实主义这三者之间内在的、多方面的、广泛交流的联系”,表明了其鲜明的现实主义主张,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卡奇一生处于政治与革命的激流、漩涡之中,然而他才华横溢,笔耕不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事各种理论研究工作,他的哲学观点和文化思想,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艺研究的形式体现,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成为其从事哲学思考的重要园地。
卢卡奇的文论着作长期以来一直为国际思想界所关注,无论是对其推崇还是批判,无不折射出这位伟大思想理论家在世界各国的影响力。
对此,盛宁先生曾作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在对卢卡奇的思想进行梳理的时候,我心里似乎总有一种不那么容易拿捏的感觉。
说来也怪,卢卡奇应算是一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而且他一度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文艺美学不共戴天的敌人,因为他是资产阶级现代主义思潮最激烈的批判者。
然而,曾几何时,同样的一个卢卡奇,却又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而几乎就在同时,他在整个20世纪西方文艺美学、西方文论中,又被列为占有重要的一席的思想理论家”。
二、卢卡奇文艺思想与中国卢卡奇的文艺理论自 20 世纪初就逐步面世,并在国际上深具影响力。
然而,其传入中国却是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事,而且是经日本福本主义由后期创造社将《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部分思想传入,除个别后期创造社成员、鲁迅等人外,中国学界极少有人知道卢卡奇。
尽管如此,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等理论主张,却受到中国左翼青年知识分子的青睐,对中国的文艺运动、甚至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直至 1935 年以后,在中国左翼理论界引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论着才开始被译介。
至建国前夕,仅有七篇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译介,而且还一直处于国内理论界纷繁的争论声中,批判多于倡导。
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各类政治批判的需要,加上受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对卢卡奇批判的影响,虽然有大量卢卡奇的文艺论着被翻译出版,但多是作为“内部发行”、“供批判用”。
进入新时期以后,受“解放思想”运动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卢卡奇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开始逐渐复苏、繁荣。
新时期以前,中国对卢卡奇理论的接受大多是一种政治性的解读,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当时文学的情势:强调文艺的政治性,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的时代历史特征。
此外,中国对卢卡奇接纳的速度与深广度也并不理想。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接受条件所决定。
同时,它也说明了一种理论“旅行”的现象:一种理论思想进入另一种异己的文化绝非畅通无阻,无论这种理论自身多么深刻、重要,其在异域的旅行、完全(或部分)地被接纳是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条件的。
在这段历史时期,卢卡奇始终处于各种批判的浪潮中,“国内学界对卢卡奇的了解是非常贫乏的:既不知道卢卡奇首先在本质上是一个关注本体问题的哲学家,他当时为国内学界所知的那些文艺学和哲学史论着只是‘用’而非‘体’,也不知道他的‘修正主义’立场实际是有其合理的社会历史基础的,仅凭一些只言片语,就断定他存在严重的理论错误,从而展开义正词严的批判。
这种误读实际上是卢卡奇陷入中国左倾政治旋涡的一个必然结果”。
尽管一些学者未能深入理解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夸大了阶级意识理论的能动作用,犯有“左倾”的错误,但却是为了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胡风等个别作家对物化思想中的人道主义的倡导,虽然忽视了中国当时严峻的革命政治形势的需要,有“乌托邦”的局限性,但却是为了纠正当时文艺创作中的公式主义、客观主义等一些不良倾向,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这也印证了一种文化接受的事实:一个民族接受一种异己的思想文化,绝不会盲目地全盘接纳,只会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吸收。
卢卡奇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旅行”与接受历程,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零星到系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正是文学接受的一个普遍规律。
这一“旅行”过程,从某种程度上也映射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形,反映了 20 世纪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中国对卢卡奇接受的历程,实质上是本民族文化实现自我改造、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为中国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卢卡奇已成为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结中国以往对卢卡奇译介与接受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
正如乐黛云先生所言:“对于外国文学理论的引进也只有在相互比照参证中才能产生互动,互相引发,使双方都得到发展。
”同时,对待外来一切文化,应以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审视,坚持分析、批判、借鉴、吸收的原则,将之置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及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置于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中,置于 20 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加以学习、借鉴、吸纳。
无论是在政治革命的历史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卢卡奇的文艺思想始终同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全球化、信息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卢卡奇的文艺理论并未随时代的变化而消失,相反,其作为中国当代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其深切的文化价值批判,尤其是他的物化批判精神、人道主义思想,仍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宝贵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结语在 20 世纪众多的理论家和思想家中,卢卡奇毫无疑问是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理论影响力一方面表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等建构的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另一方面则与他后期思想的转折所引发的争论密切相关”。
卢卡奇与一切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一样,是说不尽的。
在国际上,卢卡奇始终是众多理论家阐释的重要“文本”。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审视他,深入挖掘其理论思想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他们独特的评判与接受,从而构成一部丰富而复杂的卢卡奇接受史,这部接受史并未终结,仍待继续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