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梗刺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刺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刺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五加也叫无梗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落叶灌木,全身是宝,是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药用植物。其嫩茎被称为“刺拐棒”,嫩叶可做茶,果可做果膏、果茶、果酒、饮料、制药,根皮泡水做茶饮等。短梗五加产品具有软化血管、调节血压、降血脂、疏通血栓等功效,特别是对治疗眩晕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因此,短梗五加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林农重要的致富门路。

一、生物学特性

短梗五加适于在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湿润、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栽培,其既耐寒又喜温,种子在-3℃就能发芽,但在1~2叶幼苗期不耐低温,遇霜冻易受冻害。开花结果期适宜温度为22~30℃,特别是在结果期,遇到低温容易受到影响。短梗五加喜肥水,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施多元微肥。短梗五加对光照比较敏感,幼苗期在半阴半阳环境下生长良好,木质化以后能耐强光照,开花结果期光照充足则产量高、品质好。

二、育苗繁殖

采用种子和扦插及分株繁殖均可。

1、种子繁殖。入秋后,一般在9月下旬种子全部成熟。采摘成熟变黑的果实,在水中浸泡24小时,搓掉果皮,漂出种子,鲜种直接用2倍量的湿沙混拌均匀,放在花盆或木

箱中,在20℃左右温度下催芽。每隔7-10天翻动1次,约3个月左右,待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放在3℃以下低温贮藏,待播种。播种的方式分条播,苗床上开沟2厘米,沟距5厘米,掺进细沙,种子均匀播入沟内,上覆细土,厚度在0.5-1厘米,压平,盖一层稻草;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穴播,每穴2-3粒种子,播后覆土2厘米左右。

2、扦插繁殖:硬枝扦插用休眠越冬枝条扦插,选择2-3年以上的生枝做母枝,在秋季树林停止生长后或春季树液流动前采集,严格挑选芽孢健壮,插条长度在15-20厘米,距上口2厘米处留1-2片绿叶。将插条下端浸泡于浓度为100mg/kg,ABT生根粉溶液中,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一,浸泡时间为3-4小时。绿枝条是地上床高度约40厘米需要覆盖地膜和遮阴网。

3、分株繁殖:短梗刺五加每年在母株周围能分蘖出1-3个幼苗,幼苗经过一年生长逐渐形成独立根系春季将幼苗从母根分离后,进行定植。

三、林下栽培

1、选地与整地。在林下选择土质肥沃、偏酸性土壤,坡向多为阴坡、半阴坡或沟岸以及腐殖土厚的阴凉地带都可栽植短梗五加。整地方法因地制宜,以穴状整地、带状整地为主。

2、选苗与栽植。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整

齐一致的苗木栽植,苗高在50厘米左右。在林分郁闭度0.5~0.6的林下,清除枯枝落叶,按株行距约1米*1米,挖深25厘米,直径30厘米的栽植坑,栽植后扶正踩实,土壤干旱时要浇水。

3、后期管理。土壤干旱、不下雨时要及时浇水,浇透即可。坡地由于雨水冲刷、浇水,有的苗根外露,要及时培土踏实,多培枯叶,不需肥料,适时除草。

四、露地栽培

1、地块选择。栽培在排水良好,有水源,土壤以中性,偏酸性,疏松,土层较厚的地块栽植。

2、幼苗定植。平地定植,果用株行距1米×1.5米,667平方米栽植400-500株;菜用株行距35厘米×45厘米或30厘米×45厘米,667平方米栽植4500株-5500株。

3、栽植方法:挖穴时,视苗的大小,根系的发达程度确定穴的深浅和宽度,原则就是苗木根系在穴内充分伸展,不能窝根。穴挖好后,剪去多余长根。把苗臵入穴中扶直,要边埋土边脚踩轻提苗(三埋两踩一提苗)最后踩实,覆土厚度不超过3厘米,栽完后立即剪去枝干,一次灌足水即可,中间视干旱再补3-5次水。

五、设施栽培

1、确定定植期。秋季定植在10月中、下旬。春季定植在4月上中旬,以秋季定植成活率最高。

2、整地施肥。翻地深度30厘米以上,结合翻耙地施用农家肥,以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每亩施用3~4立方米即可。

3、定植形式。温室一般以畦作较好,保水保肥、灌排方便的地块高畦栽培,保水能力中等的地块平畦或凹畦栽培。畦距30~40厘米、畦面宽80~100厘米,栽4~5行,行株距25~30厘米,每亩保苗6000~6500株。春季定植时必须边栽苗边浇足水,促进早缓苗。

4、平茬。经过一个生长季的植株、在冬季扣棚前平茬,促进基部多萌发幼茎,有利于增加产量。

5、水肥管理。当年定植的小苗,如果在整地时施肥充足,注意水肥控制。定植后第二年开始,注意科学施肥,可在平茬后全田地表撒施农家肥,或扣棚后开沟施肥,按每亩施2~3立方米即可。在给水上应结合植株长势来定。因为是菜用栽培,土壤湿润、水分充足时,茎生长肥嫩,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收获结束后,也应加强水肥管理,因为营养枝生长得好,积贮的养分多,在下一年的栽培中,萌发的嫩茎更健壮,品质好。在栽培过程中应杜绝使用化肥,因化肥易造成短梗五加纤维粗,口感生硬、品味差,品质低下。

6、遮光。为增加嫩茎的适口性,减少嫩茎中的硬纤维含量,必须注意遮光栽培。如果用的棚膜较新,虽有利于提高棚温,但要及时再扣一层遮阳网。

7、放风。放风时应采用放“腰风”的形式,注意保持

棚内有效湿度,空气干燥容易降低嫩茎的品质。

8、中耕除草。在培养营养枝的生长阶段,正是夏季高温多雨季节,杂草生长快,必须坚持经常中耕除草,避免影响短梗五加生长。

9、注意休眠。如采用日光温室栽培菜用短梗五加,掌握好休眠是获得高产高效的关键一环,一般情况下应该在11月末,12月初开始扣棚提温,如过早扣棚提温,不利于植株生长,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

六、病虫害防治

刺五加病虫害有很少发生,偶有蚜虫危害。防治方法:可用10%吡虫啉4000~6000倍液喷雾,或用5%吡虫啉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刺五加栽培技术规范

刺五加栽培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刺五加栽培的适宜条件、繁育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采收的具体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抚顺地区刺五加的栽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 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 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 NY5010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适宜地块 野生刺五加多分布在林下或林缘腐殖土中。人工繁育、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或沙壤土、土层厚的荒山坡地、林边空地、溪流两侧为主,也可选 择房前屋后的园田地或耕地。 4繁殖方式 4.1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4.1.1种子的采收与处理 8 月下旬至 9 月中旬,采摘成熟变黑的刺五加果实,趁鲜时揉搓,漂洗出 成熟饱满的种子。播种用刺五加种子千粒重为10.4-11.4 克,种子用多菌灵或百毒清 300 倍液消毒后用 3 倍量的湿沙混拌均匀在 10-20 度左右温度下沙藏 3 个月,每隔 7-10 天翻动一次,约有 50%左右的种子裂口时移至 3 度以下低温储藏 2 个月左右。 4.1.2播种 4.1.2.1选地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或沙质壤土,地势要平坦、高燥。深翻25—30 厘米,施足底肥。南北向或东西向作床,床宽100—120 厘米,床高 15—20 厘米,床长视其地块情况,有利于灌水排水即可。床土细碎,床面平整。 4.1.2.2播种 于 4 月中旬播种。播前浇透底水。采用横床开沟条播,按行距10— 15 厘米开沟,沟深4—5 厘米,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

QYXB 0002S-2012 短梗刺五加饮料

QYXB 0002S-2012 短梗刺五加饮料 本溪怡香碧饮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YXB 0002S-2012 代替Q/BYXB 02-2009 短梗刺五加饮料 2011-02-20发布 2012-03-14实施本溪怡香碧饮品有限公司发布

Q/YXB 0002S-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修订。 本标准代替Q/BYXB 02-2009《刺五加饮料》。 本标准与Q/BYXB 02-2009《刺五加饮料》的主要差异: ——核查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更改了标准名称; ——调整了标准结构。 本标准由本溪怡香碧饮品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BYXB 02-2002、Q/BYXB 02-2006、Q/BYXB 02-2009。 Q/YXB 0002S-2012 Ⅰ

短梗刺五加饮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短梗刺五加饮料的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短梗刺五加淬取液为主要原料,加入辅料制作而成的短梗刺五加饮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17 白砂糖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T 4789.21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冷冻饮品、饮料检验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12143 饮料通用分析方法 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方法 GB 12695 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 GB 19297 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9)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产品分类 3.1 短梗刺五加原汁型 原汁含量不低于10%的饮料。 3.2 短梗刺五加低热量型 短梗刺五加原汁含量不低于10%的低热量型饮料。 4 要求 4.1 原辅料要求 4.1.1 白砂糖:应符合GB 317的规定。 4.1.2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 4.1.3 短梗刺五加;应符合卫生部有关新资源食品的规定。 4.2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Q/YXB 0002S-2012 1

第一节短梗五加食用方法

第一节短梗五加食用方法1 l、传统食用方法蘸酱菜用:去叶择洗干净,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半小时,可蘸酱食用,色泽鲜绿,清凉可口。 2、凉拌菜:去叶择洗干净,切成寸左右的段条,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半小时放入调料调人酱油、精盐、香醋、香油及少许白糖和味精便可食用。这种食用方法使维生素不会受到损失,或损失较少,质脆味鲜,品味俱佳。 3、炒肉、炖肉食用:将其洗净切成寸段条,可与肉炒吃食用或排骨(鸡)炖吃食用 4、将嫩茎去叶腌制成咸菜或酱菜。 5、嫩茎还可以用做涮锅菜。 6、将摘下的叶子,用水冲洗干净,可做蘸酱菜食用,食用方法与苦菜、蒲公英菜相同。嫩叶晒干代茶饮用,味微甜。 第二节短梗五加加工与利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回归自然的趋势,短梗五加作为药膳兼用的植物资源,具有软化心脑血管、稳定血压、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等多种功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国内利用人工栽培的短梗五加为原料进行加工的产品已问世,正在开发其菜用、药用、保健三大系列产品。短梗五加叶可制作保健型茶;其茎皮可制作五加高度酒;果可以加工成多种功能食品,即五加干红,五加果酒、五加果茶、五加果饮品、五加药品,还可提取天然色紊、果胶等;人工栽培的短梗五加嫩茎作为精品山野菜每公斤价格达10元以上。短梗五加深加工产品具有无任何添加剂,口感、颜色独特,富含多种营养的特点,它的天然保健功效,是其它产品无法替代的。保健食品、有机食品、安全食品是今后的发展趋势。短梗五加系列产品市场潜力巨大,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伴随着中国人世,其国内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短梗五加将逐步形成产业,把地域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避免农民对当地野生资源的掠夺式采挖,保护了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由于短梗五加经济价值较高,通过该项目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刺五加栽培技术规范

刺五加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刺五加栽培的适宜条件、繁育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采收的具体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xx 地区刺五加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标准 NY5010 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 适宜地块 野生刺五加多分布在林下或林缘腐殖土中。人工繁育、栽培应选择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或沙壤土、土层厚的荒山坡地、林边空地、溪流两侧为主,也可选择房前屋后的园田地或耕地。 4 繁殖方式 4.1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

4.1.1 种子的采收与处理 8 月下旬至9 月中旬,采摘成熟变黑的刺五加果实,趁鲜时揉搓,漂洗出成熟饱满的种子。播种用刺五加种子千粒重为10.4-11.4 克,种子用多菌灵或百毒清300 倍液消毒后用3 倍量的湿沙混拌均匀在10-20 度左右温度下沙藏3 个月,每隔7-10天翻动一次,约有50%左右的种子裂口时移至3 度以下低温储藏2 个月左右。 4.1.2 播种 4.1.2.1 选地整地 育苗地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土层深厚的腐殖土或沙质壤土,地势要平坦、高燥。深翻25—30 厘米,施足底肥。南北向或东西向作床,床宽100—120 厘米,床高15—20 厘米,床长视其地块情况,有利于灌水排水即可。床土细碎,床面平整。 4.1.2.2 播种 于 4 月中旬播种。播前浇透底水。采用横床开沟条播,按行距10—15 厘米开沟,沟深4—5 厘米,将沟底压平,将处理好的种子撒于沟内,种子间距离2厘米左右;也可按株行距8厘米X8厘米穴播,每穴播种子2—3粒。播后覆土2—3 厘米,稍压。床面用落叶或稻草覆盖3-5 厘米保湿。 4.1.2.3 苗期管理 出苗后及时撤掉覆盖物,适量浇水保持床面湿润,5-7 天浇一次水,立秋后不再浇水。 除草主要靠人工用手拔草。除早、除小、除了,整个苗期床面要保持无杂草。作业道及床帮上草铲除后要清理出田外,保持床间清洁。除草时可用小铁钩将行间土壤钩松,注意不要伤及小苗根部。 追肥。为培养壮苗,生长前期适当追施一些含氮量高的肥料,生长后期适当追施一些含磷钾多的肥料。 4.1.2.4 出圃 当年秋季或翌年春季皆可出圃栽植。 4.2 无性繁殖

刺五加育苗及栽培技术

刺五加育苗及栽培技术 朱爱国 黄泥河林业局

刺五加育苗及栽培技术 摘要:刺五加为重要中药材,其嫩茎叶又是味道鲜美的山野菜。本文从种子采集、调剂、实生苗育苗、栽培、管理、采收等放苗介绍了刺五加人工栽培技术。 关键词:刺五加、栽培技术 1种子育苗 1.1种子的采集、调制及层积 刺五加果实8月下旬开始成熟,在9月上旬分别采集长梗五加、短梗五加的成熟球果。采收的球果应立即放容器中揉搓,用清水清洗,漂净果肉、果皮、瘪种及杂质,将沉于容器底部的种子涝起,沥干水分,置于背阴处的苇席上阴干,不得暴晒或用火坑烘干。 于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播种前17周)用清水浸种4d,每天换水,再用50×10的赤毒素液浸泡1d后捞出,混3倍细河沙拌均。先进行2个月后将种子取出,置温棚中处理3-5d,当有30%的种子裂嘴吐白时即可进行播种。 1.2播种育苗 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种。刺五加播种地要施足基肥,结合翻地每公顷施用腐熟厩肥75㎡。要求床地细,床面平。在做好苗床上按行距20㎝开宽5㎝的沟,沟深3㎝,播种后覆地镇压。有条件应覆盖草帘,并适量浇水,以保持床面

湿润。播种量视种子质量而定,一般刺五加种子成熟度只有50%左右,播种时应根据种子的优良成熟度确定。一般要求每平方米出苗150-200株,即每沟有40粒优良种子即可。刺五加虽然耐寒,但幼苗出土时易遭晚霜冻害,出苗后应防晚霜冻。 1.3田间管理 在刺五加幼苗出齐、长出3片真叶时可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每平方米留苗100-150株。应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刺五加抗性较强,播种的幼苗很少发生病虫害。 3栽培 于春季发芽前(5月份),按50㎝X100㎝的株行距,直接于造林地中。栽植后的每穴刺五加可发出多个萌芽,可任其生长。在秋季进行修剪,每株保留5个左右的萌条为宜。 刺五加虽较耐庇荫,但幼苗时需要充足的阳光。要及时对林地进行抚育,割除影响剌五加生长的杂草、藤、灌。 3收获 刺五加幼苗定植后,萌条长至50㎝时可视市场的需要及行情,进行摘叶加工绿色出菜或茶叶,秋季落叶后可将剪除的茎干销售。 市场根皮价格好时,视株丛小,采取侧面刨开法,将大丛的2/3的根、小丛的1/2的根刨出,取根后,要回真周转的腐殖土,埋严踏实,让保留的部分根系继续生长萌发。

刺五加与短梗五加的简易鉴别

刺五加与短梗五加的简易鉴别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us(Rupr.et Maxim.)Harms.】又名豺节五加、老虎潦、刺拐棒、五加参等,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的根、茎和地上茎作药用,嫩茎和鲜叶是优良的山野菜,叶、果可做茶、饮料。刺五加原为东北地区民间用药,具有良好的扶正固本作用,据我国及俄罗斯有关资料表明,刺五加有类似人参的作用,是一种典型的适应原药物。可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失眠、食欲不振、冠心病、白细胞减少症、关节炎、老年病等症状,还可用于癌症的辅助治疗。但由于近年来的大量不合理和盲目采挖,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人工栽培势在必行。目前,全世界已发现五加属植物约40种,分布于亚洲,我国有30余种,广布于南北各省区,以长江流域最繁盛。据《中国药典》中收藏的刺五加及其制剂的原植物均为刺五加一种植物。但我国各地供药用而形态与刺五加近似的同属植物有多种。短梗五加(又称无梗五加)即其中之一,可作为刺五加的替代品。 一、刺五加特征特性 刺五加为落叶灌木,高可达2~3米。树皮浅灰色,

纵沟裂,生有多数脆弱的刺。幼树黄褐色,老枝灰褐色,密生细刺,叶有密生细刺。叶为掌状复叶,重小叶5,椭圆状倒卵形或长圆形,中间一枚较大,边缘具锐利重锯齿,上面粗糙,下面主、侧脉上有表皮刺和柔毛,叶柄长3~10厘米,常疏生细刺。茎直立,多纵生,1~2年生密生针状细刺。地下根状茎发达,横走,主根不明显。伞形花序1~6个顶生于枝顶,总花梗长5~7厘米,花梗长1~2厘米,花单性异株或杂性,花萼近全缘或具不明显5裂,花瓣5,黄白色,外面微带紫斑,卵形,长1~2毫米,雄蕊5,子房下位,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果实近球形,为浆果状核果,成熟时紫黑色,直径为7~9毫米,种子扁平,新月形,花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期8~9月。 二、短梗五加特征特性 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又称拐棒芽、刺拐棒,属五加科五加属多年生落叶灌木。药用部分根皮及果实。植物形态树皮灰褐色,小枝无刺或基部有少数硬刺。掌状复叶,互生,边缘有锯齿。伞形花序顶生,花暗紫色。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紫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由于植株嫩茎风味独特、口爽滑、营养丰富,是传统食用的最佳野生蔬菜之一。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5月初,是野生短梗五

五加皮的种植技术

五加皮的种植技术 五加皮为五加科落叶小灌木细柱五加的干燥的根皮。又名白刺、目骨、追风使、南五加皮等。主产于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四川等地。中药五加皮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记载:“补中益气、治风湿痿痹、壮筋骨。”现代研究,本品还具有抗肿瘤、抗疲劳、降低全血粘度、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作用。五加皮使用方便,煎汤、入丸、散或浸五加皮酒均可,但阴虚火旺者慎用。 五加皮适宜生长在土壤较为湿润、腐殖质层深厚、微酸性的杂木林下及 五加皮林缘,生于山地林下及林缘。沟谷、河旁较常见。种植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夹沙土壤中最好。其对气候要求不严,喜温暖,也能耐寒;喜阳光,又能耐轻微荫蔽,但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冬季严寒的大陆兼海洋性气候最佳。刺五加生存能力很强,不需太多的管理且病虫害发生也少,容易栽培成活。 栽培 用种子和扦插繁殖。种子繁殖:春、秋季均可播种,但以秋播各子萌发率高。秋播在10月或11月,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条播,行距33cm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约1cm 稍加镇压,浇水,保持湿润,5月上旬出苗。培育1-2年移栽。扦插繁殖:在6-8月剪取枝条(南方多在春秋季扦插)。截成10-15cm长,插入砂土中,保持适当温度约15-20d可生根成活,于秋季或第2年春季定植。移栽按行株距各60cm开穴,每穴栽苗1株,填细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1次在成活返青后,第2次在6月下旬,均施入畜粪水;第3次在冬季落叶后,开沟施入堆肥或厩肥,施后盖土。 病虫害防治 蚜虫5-7月发生,为定嫩梢及叶片,可用40%乐果乳油800-1500倍液防治。 采收储藏 栽后3-4年于夏、秋两季采收,挖取根部,除掉须根,刮皮,抽去木心,晒干或炕干。

短梗五加治愈心脑血管疾病

科技日报/2008年/3月/3日/第010版 业界新闻 短梗五加治愈心脑血管疾病 卢素仙 短梗五加为药膳两用灌木植物,与人参同为五加科植物,与刺五加为同科同属植物,其野生资源主要分布辽东和吉东,黑龙江和华北西北部有少量分布。其嫩茎俗称“刺拐棒”,是野蔬中的珍品,《本草纲目》李时珍曰:五加无毒,久服延年益老,功难尽述。春月于旧枝上抽条,山人采为蔬茹。可见药膳应用之久远。 现任丹东五加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研究员,李时珍科技文化研究院首席顾问,中国保健营养理事会理事孙宝俊,从事过特种植物研究多年,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潘乃穟教授的指点下,自1994年开始利用6年的业余时间未花国家一分钱,进行了短梗五加前期储备研究,1996年秋冬利用自家庭院驯化栽培的短梗五加果和茎皮经过初加工分别给一位66岁女性血栓患者和一位56岁男性高血压患者试服用,不到一个月这位女性患者血栓好转,三个月后痊愈;一个月后这位男性患者高血压开始下降,试服用前看材料超过半小时眼球疼,试服用一个月后,收缩压由180毫米汞柱降到150毫米汞柱,舒张压由120毫米汞柱降到100毫米汞柱,连续看书几个小时眼球也无疼痛现象。 实践结果让孙宝俊坚定了研究短梗五加的信心和勇气,1997年有性繁殖获得成功。2000年实生苗产果,同年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首次资助短梗五加果列项。2001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和丹东市科技局、财政局分别列项资助。为把发展短梗五加造福人类的项目做实、做好、做强、做大,2002年成立了丹东五加高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003年短梗五加有性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通过省级鉴定,成果水平为国际领先;“短梗五加果远红外热风干燥“列为省科技厅海外学子合作项目。2004年短梗五加第一个深加工产品———五加红果酒正式生产上市,短梗五加种苗基地建设得到财政部和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列项资助;2005年以短梗五加为原料注册的森参牌四大类(29菜、30酒、32茶、33饮料)商标全部批复。2006年森参牌短梗五加顺利通过了辽宁省疾病防治控制中心的动物毒理等试验,结论是:短梗五加属无毒物质。同年“辽东特产资源短梗五加商品基地开发建设”被科技部列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辽宁省农委、财政厅把短梗五加列为辽东替代产业项目,丹东市政府把短梗五加列为丹东十大特色产业之一,公司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孙宝俊告诉记者,为了开拓这一药产品的市场空间,2007年森参牌短梗五加向卫生部疾病控制中心申报了新资源食品待批,森参五加系列产品被丹东市政府确认为丹东名牌产品,森参牌商标申报了丹东市驰名商标待批,还在湖北省蕲春县李时珍纪念馆建立了五加园。短梗五加人工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辽东及周边市县近2万亩,吉林、黑龙江、湖北、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有少量栽培,并初步形成产业化。短梗五加深加工产品对心脑血管疾病食疗效果显著,国家中长期规划已把心脑血管疾病列为预防为主,短梗五加原料及其制品首当其冲,特别短梗五加果属高黄铜低皂甙(44∶1)原料,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制药等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据孙宝俊介绍,根据十几年的数千人实践观察,初步得到以下食疗效果。 一、对眩晕症患者食疗效果极显著。以短梗五加不同部位为原料研制的森参牌五加系列1号食品经眩晕症患者饮用,一般2—8小时见效,多数人1—2天痊愈,特别是查不到病因用药效果不佳者更良。 二、溶栓食疗效果显著。以短梗五加不同部位为原料研制的森参牌五加系列2号和3号食品经血栓患者饮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特别患脑血栓不到半年者更明显一些。确诊血栓及时食疗效

刺五加栽培技术

刺五加栽培技术 文章导读:刺五加是药食两用的珍贵植物,其根、茎、皮均可入药,是我省名贵的中药材品种,其具有祛风湿、强筋骨、调节神经机能和血压等功效。本文介绍了刺五加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坏人主要用途,从种子采收处理到育苗、栽植、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刺五加的栽培技术。 本文介绍了刺五加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坏人主要用途,从种子采收处理到育苗、栽植、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刺五加的栽培技术。 1 概述 刺五加(学名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Maxim)为五加科刺五加属植物,落叶灌木,通常高1~2m。刺五加比较耐阴,常生长于针阔叶混交林或者阔叶林下,也常生于林缘、山坡灌丛及溪流附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 刺五加是药食两用的珍贵植物,其根、茎、皮均可入药,是我省名贵的中药材品种,其具有祛风湿、强筋骨、调节神经机能和血压等功效。刺五加嫩叶可以

加工成刺五加茶,其嫩茎可以食用,不仅味道鲜美,还具有一定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 2 育苗 2.1 繁殖方法 2.1.1 种子繁殖 刺五加的果实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成熟,其果实采收后不能直接播种,需要经过一个冬季完成生理成熟过程后,种子才能发芽。 (1)种子采收处理。在9月中、下旬,当果实由黄褐色变为黑色且变软时采收。采收后首先进行筛选,除去杂质和秕种子,将果实放入冷水中浸泡1~2d,然后搓去果皮和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取沉底的饱满种子晾干。 处理时,把种子和湿砂按1:3的比例混拌均匀,放在室内堆藏一段时间,在背风向阳处挖深40cm、宽40cm、长度视种子量的多少而定的沟槽,沟槽底部铺上5cm厚的湿砂,然后将种砂混和物放到沟槽内,厚约30cm,上面再覆5cm厚的湿砂,最后覆上20cm厚的土壤,堆成丘状,覆土时每隔一定距离放置一段草把,以利于通风。待到春天解冻后将种子取出,放在向阳处晾晒,每天翻动几次,当有30%以上的种子裂口时即可播种。 (2)播种育苗。播种育苗时间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圃地最好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坡度不超过15°,农家的菜园地亦可。播种前做床,做成宽1.2m、长10m、高0.2m的苗床,床土要深翻耙细,结合整地,每667㎡施入优质农家肥2000kg,然后将苗床浇透水,待水渗下床面稍干后,将处理好

刺五加种植方法

刺五加种植方法 刺五加 刺五加又称五加参、刺拐棒和老虎镣子系五加科灌木植物。黑龙江省东南部每年春季都有上山采集刺五加嫩叶食用的习惯。把本属的植物作为山菜用东京市场每年有2~3亿日以上的。刺五加具有特有的香气和苦味嫩茎叶也有药效利用价值极高它既是我国贵重药材植物又可作为一种强壮食品。 1刺五加的特征特性 刺五加株高l~3m少数可达5m;分枝较多幼枝灰色常密生细刺老枝灰褐色刺较少;掌状复叶互生具5小叶少有3枚或4枚纸质有短柄上有毛也有的无毛;幼叶下面沿叶脉有浅褐色毛叶椭圆形、倒卵形至刺五加的植株矩圆形长7~13cm;伞形花序单个或2~4个聚生花杂性或雌雄异株雄花 淡紫色雌花淡黄色;花瓣5卵形;雄蕊5子房5室花柱合生成柱状;总花梗长5~7cm无毛花梗长1~2cm花萼无毛无齿或有齿不明显;果为浆果状核果近球形熟时紫黑色干果有5棱种子4~5粒长约8mm扁平;花期为6~7月份果熟期为8~9月份。刺五加在我国东北及河北、山西、朝 鲜、前苏联、都有分布。 2栽培技术 2.1种苗繁育 2.1.1种子繁殖 (1)种子采收。一般在9月下旬种子全部成熟时收获。果实集中采收后在水中浸泡24h搓掉果皮反复用清水洗净种子捞出晒干备用。 (2)种子处理。①室内埋藏:刺五加种子播种前必须经过200d种胚生理后熟种子才能发芽。将晒干的种子用40℃水浸泡2d捞出种子后再用500倍多菌灵水溶液浸种消毒12h捞出冲洗干 净将种子与2倍湿沙拌匀(沙子含水率40%即用手攒成团又不出水)装入木箱中在室内温度20℃ 左右下保存100d每隔一周翻动1次。而后移至2℃左右的窖中贮藏翌年4月上旬取出种子在15℃室温中催芽20d发现种子有60%露白即可播种。②露天埋藏:在向阳背风处选择排水好的地点挖一深40cm、宽40cm、长因种沙多少而定的沟槽到沟底铺5cm厚湿沙上面放30cm沙 到沟面再放5cm厚湿沙盖土30cm使之呈丘状从沟底向上竖一草把以利种子呼吸、发育。露天埋藏的种子在次年大地解冻后取出在向阳处摊晒每天翻动几次待种子有30%裂口时就可播种。 (3)播种。播种前要整好地采取垄播或床播均可。由于种子处理方法较复杂时间长不易掌握也可以在春季直接播种采用这种方法种子在地里需经过一个夏季的生理后熟过程待翌年春出苗垄播用种量每公顷22.5kg床播60kg。 播种方法以垄上双行条播为好。垄基40cm垄肩30cm垄上按行距10cm开2cm深小沟将混有湿沙的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再覆盖过筛细土将沟填平用石碾子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

短梗刺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五加栽培技术 短梗五加也叫无梗五加,为五加科五加属落叶灌木,全身是宝,是人们喜爱的绿色保健药用植物。其嫩茎被称为“刺拐棒”,嫩叶可做茶,果可做果膏、果茶、果酒、饮料、制药,根皮泡水做茶饮等。短梗五加产品具有软化血管、调节血压、降血脂、疏通血栓等功效,特别是对治疗眩晕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因此,短梗五加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林农重要的致富门路。 一、生物学特性 短梗五加适于在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湿润、保水保肥的壤土或沙壤土上栽培,其既耐寒又喜温,种子在-3℃就能发芽,但在1~2叶幼苗期不耐低温,遇霜冻易受冻害。开花结果期适宜温度为22~30℃,特别是在结果期,遇到低温容易受到影响。短梗五加喜肥水,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施多元微肥。短梗五加对光照比较敏感,幼苗期在半阴半阳环境下生长良好,木质化以后能耐强光照,开花结果期光照充足则产量高、品质好。 二、育苗繁殖 采用种子和扦插及分株繁殖均可。 1、种子繁殖。入秋后,一般在9月下旬种子全部成熟。采摘成熟变黑的果实,在水中浸泡24小时,搓掉果皮,漂出种子,鲜种直接用2倍量的湿沙混拌均匀,放在花盆或木

箱中,在20℃左右温度下催芽。每隔7-10天翻动1次,约3个月左右,待种子有50%左右裂口时,放在3℃以下低温贮藏,待播种。播种的方式分条播,苗床上开沟2厘米,沟距5厘米,掺进细沙,种子均匀播入沟内,上覆细土,厚度在0.5-1厘米,压平,盖一层稻草;撒播,将种子均匀地撒入;穴播,每穴2-3粒种子,播后覆土2厘米左右。 2、扦插繁殖:硬枝扦插用休眠越冬枝条扦插,选择2-3年以上的生枝做母枝,在秋季树林停止生长后或春季树液流动前采集,严格挑选芽孢健壮,插条长度在15-20厘米,距上口2厘米处留1-2片绿叶。将插条下端浸泡于浓度为100mg/kg,ABT生根粉溶液中,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一,浸泡时间为3-4小时。绿枝条是地上床高度约40厘米需要覆盖地膜和遮阴网。 3、分株繁殖:短梗刺五加每年在母株周围能分蘖出1-3个幼苗,幼苗经过一年生长逐渐形成独立根系春季将幼苗从母根分离后,进行定植。 三、林下栽培 1、选地与整地。在林下选择土质肥沃、偏酸性土壤,坡向多为阴坡、半阴坡或沟岸以及腐殖土厚的阴凉地带都可栽植短梗五加。整地方法因地制宜,以穴状整地、带状整地为主。 2、选苗与栽植。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整

紫五加种植综合技术规范2020版

DB 5308/T 42-2018 紫五加种植综合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墨江县紫五加种植的产地选择、栽培方法、苗期管理、成年园地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贮存和运输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行政辖区内紫五加种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6432 新鲜蔬菜贮藏与运输准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5010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363无公害食品蔬菜生产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五加 五加科五加属以嫩叶芽梢紫颜色为特征的五加品种(Acanthopanax senticosus),又称五加风,为多年生植物,紫色嫩叶芽梢富含花青素,性温,无毒,可食用。 4 产地选择 4.1 地理、气候条件 在墨江县境内 1100 m~1800 m 海拔,年总日照时数2000 h以上,年无霜期300 d 以上区域。 4.2 土壤条件 壤土或沙壤土。 4.3 环境质量 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5 栽培方法 5.1 栽培方式 1

DG5308/T 42-2018 2 采用大田直接扦插方式栽培种植。 5.2 种条要求 采用一、二年生,丰产优质、生长健壮、不带病虫害、处于盛产期的母树枝条。种条长度15 cm~20 cm。下剪口呈45°楔形,上剪口在芽上端2 cm处平剪。插条每段粗细均匀,大头、小尾应剪掉。 5.3 栽培季节 每年11月至次年立春前为最佳栽插种植时间。 5.4 开挖种植沟 种植沟大行距1.3 m~1.4 m,沟深40 cm,宽40 cm,备好的基肥(每667m2用1000 kg~1500 kg腐熟晒干的农家肥)集中施在种植沟内,覆土盖满种植沟,浇透水覆膜待用。薄膜宽度50 cm~80 cm,薄膜厚度不低于0.01 mm。 5.5 引孔扦插 在覆好膜的种植沟正中央引孔扦插。采用直接大田扦插,按株距20 cm~25 cm规格单行单株扦插。每667m2扦插2000枝~2 500枝。 6 苗期管理 6.1 肥水管理 紫五加成活后要视土壤的干湿程度、肥力情况适时进行浇水施肥。特别是在2~5月份干旱季节,要加强水肥管理工作。 6.2 追施提苗肥 从3月中旬开始每半个月施一次水肥提苗,浓度为2‰~3‰,复合肥(NPK比例15:15:15、总养分≧45%)与尿素交替使用,施用(2~3)次。 6.3 揭膜 5 月底雨水来临以前要及时揭除覆盖的地膜。 6.4 施壮苗肥 揭膜后随即可施壮苗肥,施壮苗肥要做到开沟、覆盖,每667m2用量10 kg~15 kg复合肥(NPK比例15:15:15、总养分≧45%)与尿素。 7 成年园地管理 成年紫五加园地应做好病、虫、草害防治,以及肥水管理。秋末冬初结合冬耕修剪,每亩施腐熟的农家肥1500 kg;开春时每亩追100 kg复合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选择测土配方施肥。 8 病虫害防治

刺五加的栽培技术

刺五加的栽培技术 王占臣李立新解培君 刺五加又名刺拐捧、老虎獠子、刺花棒等,为五加科落叶灌木,分布于东北、华北各省,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一、种苗繁殖 1、种子繁殖。①种子采收。一般在9月下旬种子全部成熟。果实集中采收后,在水中浸泡24小时,搓掉果皮,反复用清水洗净种子,捞出晒干备用。②种子处理。刺五加种子必须经200多天种胚生理后熟,种子才能发芽。将晒干的种子用40℃温水浸泡2天,捞出种子后,再用500倍多菌灵水溶液浸种消毒12小时,再捞出冲洗干净,将种子与2倍湿沙拌匀,装入木箱中,在室内20℃左右下保存100天,每隔1周翻动1次,而后移至2℃左右的窖中贮藏。翌年4月上旬取出种子,在15℃室温中催芽20余天,发现种子60%露白芽即可播种。③播种。播种前要整好地,采取垄播或床播均可。由于种子处理方法较复杂,时间长,不易掌握,也可在春季直接播种。采用这种方法,种子在地里需经过1个夏天的生理后熟过程,待翌年春出苗,垄播用种量每667平方米1.5公斤,床播4公斤。 2、分株繁殖。刺五加每年在母株周围能分蘖出1~3个幼苗,这些幼苗经过1年生长逐渐形成独立根系,春季将幼苗从母根分离后,进行定植。(山地造林)定植株行距50厘米×100厘米。平地栽培株行距为50厘米×120厘米。 3、扦插繁殖。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地势平坦、用水方便的地块扦插育苗。将地块耙细整平,打好垄(垄距60厘米),在垄上用镐或起沟犁蹚出深10~12厘米、宽10厘米的小沟,在沟内灌满水,待水渗下后平垄,盖上地膜备用。选2~3年的枝条(茎粗0.6~1厘米),剪成长12~15厘米的小段,上端剪成平面,下端成斜面,顶芽距上端1厘米,每50根捆成一把。再将斜面一端放入50毫升/公斤ABT1号生根粉溶液中,药液深2~3厘米,浸泡4~6小时。处理好的插段,按株距10~15厘米,斜插入地膜覆盖的垄中间,顶芽露出地膜1厘米左右,上部用土块压住,防止起风吹开地膜。扦插育苗最好在4月中下旬。作床扦插时苗床要扣塑料小棚,保水保温,发芽早,出芽率高。其它技术措施与垄作扦插相同。 二、栽培管理 1、地块选择。刺五加适应性较强,山坡地、岗台地、疏林地、林缘、阴阳坡、壤土、沙壤土均可栽植。 2、幼苗定植。培育好的幼苗,第二年春4月下旬移栽定植。平地定植,株行距50厘米×120厘米,每667平方米保苗1110株。刨穴栽植,穴深25厘米,栽时先埋一半土,浇足水后再把树苗埋实。疏林地或荒山栽植密度可按1米×1米,固埂或固沟栽植密度为0.5米×1米。 3、田间管理。①中耕除草。定植后的树苗要适时除草松土,垄作园区要结合除草中耕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 ②修剪整形。随时剪除枯干枝、衰老枝、病枝、畸形枝,确保树体长势健壮,枝繁叶茂。③追肥。每年春追施1次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料,在根际采用放射状沟施,施肥后盖好表土。④病虫害防治。刺五加抗逆性强,少有病虫害发生,仅有个别出现立枯病和叶锈病。 三、采收与加工

刺五加栽培技术

刺五加栽培技术 刺五加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茎和根,别名刺拐棒、刺老牙。叶也可作药用,皮可加工成五加皮。刺五加性温,味辛、微苦,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扶正固本的功效。 刺五加是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干燥茎和根,别名刺拐棒、刺老牙。叶也可作药用,皮可加工成五加皮。刺五加性温,味辛、微苦,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扶正固本的功效。主治胃腹胀痛、黄疽、尿血、月经不调等症。主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 (一)形态特征刺五加是多年生落叶灌木,株高1-3米。 根茎发达,呈不规则圆柱形,表面黄褐色或黑褐色。茎及根都具有特异香气。茎枝通常密生细长倒刺,有时少刺或无刺。叶为掌状复叶,互生,叶柄有细刺或疏毛;小叶5枚,椭圆状倒卵形至长圆形,叶背面沿叶脉有淡褐色刺,边缘有锐尖重锯齿,小叶柄被褐色毛。伞形花序单个顶生或2-4个聚生、花多而密;花萼无毛,有不明显5齿或几无齿;花瓣5,黄白色,卵形。核果浆果状,近球形或卵形,

紫黑色,干后具明显5棱。种子4-5个,薄而扁,新月形。花期6-7月,果期7-10月,种子在9-10月成熟。 (二)生长习性 刺五加适宜生长在土壤较为湿润、腐殖质层深厚、微酸性的杂木林下及林缘,种植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夹沙土壤中最好。其对气候要求不严,喜温暖,也能耐寒;喜阳光,又能耐轻微荫蔽,但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冬季严寒的大陆兼海洋性气候最佳。刺五加生存能力很强,不需太多的管理且病虫害发生也少,容易栽培成活。 刺五加果实于9-10月成熟,但种子的种胚没有发育成熟,不论是当年秋播,还是第二年进行春播,都需要经过一个夏季在温度、湿度适合的条件下完成形态后熟和经过一个冬季的低温完成生理后熟后才能萌发。刺五加种子寿命为3年,在生产上适用年限为2年。

短梗五加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

短梗五加果抗炎活性成分及其药物动力学研究短梗五加Acanthopanax sessiliflorus(Rupr.Et.Maxim)Seem.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主产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地,具有滋补强壮、祛风除湿的功效。短梗五加果为短梗五加的成熟干燥果实,本文对短梗五加果的化学成分、抗炎活性和主要活性成分的药物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ODS开口柱色谱及制备-HPLC等分离手段从短梗五加果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4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1D-NMR、2D-NMR、MS等光谱手段,对42个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其中三萜类化合物10个:分别为3-oxo-24-methylenecycloartan(1),甘五酸(2),异五味子酸(3),白桦脂醇(4),白桦脂酸(5),五加苷K(6),22-α-hydroxychiisanogenin(7),chiisanogenin(8),22α-hydroxychiisanoside (9),(1R,11α)1,4-epoxy-11-hydroxy-3,4-secolupane-20(30) -ene-3,28-dioic acid(10);甾体类化合物1个:豆甾醇(11);黄酮类化合物4个:分别为isooirenitn(12),芦丁(13),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4),儿茶素-7-O-β-D-吡喃葡萄糖(15);紫罗兰酮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icariside B1(16),icariside B2(17),(6R,7E,9R) -9-hydorxy-4,7-megastigmadien-3-one9-O-β-D-apiofuranosyl-(1-6)-β -D--glucopyranoside(18);木脂素类化合物7个:分别为(+) -l-hydroxypinoresinol-l-O-β-D-glucoside(19);苯甲酸类:(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20),蛇菰宁(21),berchemol-4’-O-β-D-glucoside(22),落叶松脂醇-4,4′-O-β-D-吡喃葡萄糖苷(23),icariside E3(24),(75,8R)赤型-7,9,9’-三羟基-3,3’

刺五加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刺五加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近年来,在省、市的直接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县围绕“中国药都标准化药材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按照“以刺五加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一县一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效。2009年连山关镇被省政府命名为“辽宁省特产刺五加之乡”。2012年,“连山关刺五加”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本溪县被中国经济林协会命名为“中国刺五加之乡”的称号;本溪县被市政府批准为“中国药都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县”,“华本牌”刺五加茶、刺五加酒等系列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荣获多项畅销产品奖、优质农产品奖和最佳食品奖;2013年获省政府以刺五加为主的中药材“一县一业”示范县。2016年,本溪县刺五加及制品(铁刹山露酒)被国家质检总局列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下面,按照通知要求,将我县刺五加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现状 一是立足资源,壮大种植规模。 十二五期间,我县不断调整和优化“一县一业”结构,投资500万元,对种苗基地、种植基地、龙头企业建设进行重点扶持。2016年、2017年县政府分别出台了以刺五加为主的中药材扶持政策,平地种植每亩补贴200元,加速形成

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截止2016年底,刺五加发展面积60万亩。其中:野生面积43.5万亩,人工栽培面积16.5万亩(林地栽培16.2万亩;平地栽培0.3万亩),资源蕴藏总量30万吨。与周边县区相比,发展面积居全国前列。种植的品种主要有刺五加和短梗五加两种,2013年选育出了产量高、抗病性强的刺五加新品种——“连山关五加1号”,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备案。我县百亩以上的刺五加示范园有50个。成立了6家刺五加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成员700多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研究探索出“红松混交刺五加”、“果树混交刺五加”等林药复合经营模式。 二是龙头带动,推进产业化发展。 我县现有刺五加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且都在扩大产业规模。其中本溪森秀药业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同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刺五加红茶酵素”等“本C五加”系列产品,厂房正在装修,即将批量生产;辽宁铁刹山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新引进1条刺五加露酒生产线;本溪华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新扩建厂房1500平方米,引进1条刺五加饮料生产线,目前正在安装设备;辽宁本溪怡香碧饮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以刺五加饮料为主,年创产值达1000万元;本溪天滋保健品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刺五加保健酒已经投放市场,广受欢迎。除此之外,未被企业加工的原产品刺五加嫩茎叶,主要是在市场上零售,用于丰

五加科植物

五加科 *K5C5-10A5-10?(1-15:1-15:1) 一、主要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蔷薇亚纲的1科。植物体为乔木、藤本或多年草本。叶多复生,掌状复叶、羽状复叶、或为单叶(多掌状分裂)。常有刺,茎枝的髓大,体内有分泌管或分泌腔,含挥发油、树脂、树胶或乳状汁;花整齐,多两性,稀单性或杂性;辐射对称,排成伞形花序,或再集合成圆锥状或总状花序;萼齿小,花冠绿白色或黄绿色,子房下位,子房室与心皮同数,心皮1~15,合生,常2~5室,每室有一倒生胚珠;花瓣5~10,分离,有时顶部连合成帽状;雄蕊与花瓣同数,互生,稀为花瓣的二倍或更多;花盘位于子房顶部;虽花小而色不艳,但具香味,花盘隆起且分泌组织发达,伞形花序(或其他花序)常再密集成鲜明而突出的大圆锥花序,适应虫媒传粉,果实为浆果或具多核之核果,鸟类传播种子。种子有丰富胚乳,胚小。染色体:X=11,12,13。 二、代表性植物的具体介绍 1、人参 多年生草本;主根肉质,圆柱形或纺锤形,须根细长;根状茎(芦头)短,上有茎痕(芦碗)和芽苞;茎单生,直立,先端渐尖,边缘有细尖锯齿,上面沿中脉疏被刚毛。伞形花序顶生,花小;花菩钟形,具5齿;花瓣5,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花药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头2裂。浆果状核果扁球形或肾形,成熟时鲜红色;种子2个,扁圆形,黄白色。 临床应用:1.元气虚脱证。该品能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为拯危救脱要药。适用于因大汗、大泻、大失血或大病、久病所致元气虚极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候。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四肢逆冷者,应与回阳救逆之附子同用,以补气固脱与回阳救逆。若气虚欲脱兼见汗出身暖,渴喜冷饮,舌红干燥者,该品兼能生津,常与麦冬、五味子配伍,以补气养阴。2.肺脾心肾气虚证。该品为补肺要药,可改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等肺气虚衰症状。治肺气咳喘、痰多者,常与五味子、苏子、杏仁等药同用。 2、鹅掌柴 亦称伞树(umbrella tree)。常绿大乔木或灌木,栽培条件下株高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